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9篇)

时间:2022-12-16 17: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9篇)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  (张云教师教育专业)  人们对“师范教育”的理解常常偏重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其实不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9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9篇)

篇一: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

  (张云教师教育专业)

  人们对“师范教育”的理解常常偏重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其实不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就将师范教育定义为“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初任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另外西方语境中并没有“normaleducation”组合,与师范教育所对应的词汇就是“teacherseducation”。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育”一词的内涵可以用“师范教育”来表征,教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清末师范教育的初创

  中国虽在三千年以前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但却没有一个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通常是由一些官吏或者知识分子来承担教师培养工作。因此,中国教育师范的历史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1、产生的社会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英美法日等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这种“内忧外患”形势下,统治阶级内部发起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此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事与愿违。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宣告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一个个屈辱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为了救亡图存,随着“开民智”目标的提出和资产阶级维新教育的兴起,中国近代教育逐渐从重点办专门教育转向大力发展普通教育,因此产生了建立师范教育以培养大批合格师资的历史需求。2、从《论师范》到南洋公学

  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1896年在《论师范》中最早较为系统地对中国兴办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基础课程和实施方略进行论述和分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师范教育的产生。

  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对建立中国师范教育进行倡导和构想的同时,也开始了建立中国师范学校的实践。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以培养各级教师,它具有较为明确的宗旨和培养目标。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洋公学的创立,表明中国师范教育从思想向实践的转变,也拉开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序幕。3、清末“新政”的《奏定学堂章程》

  1901年,已经遥遥欲坠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摆脱危机,被迫实行“新政”进行变法。实施新政的过程中统治者对师范教育尤为重视,并参照日本学制,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其中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师范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立,其中师范学校优级和初级两种,另设“实习教员讲习所”,构成一个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因此,《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大大的促进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的师范学堂蓬勃发展。

  二、民国时期教师教育的发展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进行着师范教育体制民族化的探索,由于受到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1922年效仿美国制定的新学制,对中国整个师范教育体制进行了重大变革。1927年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政权先后在各自的地区实行不同的师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

  师范教育的发展,是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1、1912年《师范教育令》

  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自1912年先后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以及《高等师范学校章程》等,改师范学堂为师范学校,并对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设置原则、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学生待遇、学校附属机构等提出具体要求。2、1922年新学制改革

  随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西方教育思想传中国,教育界掀起了“新教育”运动,要求改革学制。1922年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采用“六三三学制”,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在师范教育方面,新学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取消了师范学校的独立建制,将独立的中等师范学校归并于中学,高等师范学校或升格为大学,或并入大学,还大大延长了师范的修业年限。“新学制”对师范教育体制的重新设定,给师范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

  经过不断的争论和反思,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恢复设立单独的师范学院。4、革命根据地的师范教育

  1928年,与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师范教育并存,中国共产党实行适应工农大众教育需要的师范教育,并颁布了《高级师范学校简章》、《初级师范学校简章》和《短期师范学校简章》,分别规定了各自的任务和修业年限等,共产党领导下的师范教育促进了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解决了根据地师资大量不足的问题。

  三、建国后教师教育的调整与改革

  建国初,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了整顿和更新的过程,逐渐建立了独立设置师范体系的基本格局,但是文化大革命将整个师范教育推入谷底。进入改革开放后,师范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师范教育迅速恢复,并进入改革的全面探索时期,师范教育也逐渐向越来越开放的教师教育转型。1、独立设师范教育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学习苏联教育的同时积极尝试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1952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师范学校暂行规程》和《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等文件,并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形成了文理综合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各种单科性的学院,明确了各类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从此,新中国学校教育体系的独立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就逐步形成,这一体系规定:职前教育是三级师范制,即中等师范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培养高中教师与此同时,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则由教育学院、进修学院或进修学校进行在职教师的培训。2、十年动乱,师范教育严重受挫

  十年动乱,全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师范教育也遭到严重破坏。3、改革开放后恢复并完善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

  1980年,第四届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的师范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并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跨入一个去全面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

  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现行的新学制,并直接对师资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实行,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制逐渐形成。

  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制订与实施,进一步从发展方向、目标任务上明

  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我国师范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走向成熟。4、新世纪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

  1999年初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明确我国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中等师范学校逐渐被取消。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认识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我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出现“教师教育”概念,从此,“教师教育”概念正式取代“师范教育”。

  2002年3月,《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提出:2005年,要初步形成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它高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体现了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专业化、多元化和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崔运武主编.中国师范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维新陈金林戴建国.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图志[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刘婕、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桂生;中国师范教育:1981-1996[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03).

  [5]邱超.中国教师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顾明远教授访谈[J].教师教育研

  究,2014(01).

篇二: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物:孟子。2.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学校教育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x)3.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x)4.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6.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x)7.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朝末期。(民国时期x)8.世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9.“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及其教育的特点。(古印度x)10.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教会教育x)11.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的教育家:夸美纽斯。12.“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13.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14.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原始社会x)15.培根最早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要求:循序渐进。(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最近发展区”,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3)不平衡性: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要求: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决定论(内发论):

  代表:孟子、霍尔、威尔逊、格赛尔、高尔顿、弗洛伊德(2)环境决定论(外铄论):

  代表:荀子、洛克、华生3.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动力: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教育活动x)4.“跳一跳,摘桃子”是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形象描述。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间的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2.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康德、罗杰斯、马斯洛、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孟子、柏拉图、涂尔干3.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培养劳动者(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学术型人才x)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人的身心全面发展x)5.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英国

  (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苏联、中国6.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7.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8.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9.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x)10.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人的社会价值。(发展方向x)1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x)12.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3.具有鲜明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特征的旧学制:癸卯学制。14.我国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劳动者x)15.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教学。(智育x)1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治、制度来保障。(社会x)17.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标体现出来的。(课程目标x)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1.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2.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求、途径、结果x)3.“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教学相长。

  第五章课程1.校本课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2.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固有属性划分;(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3)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根据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5)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划分。3.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学生(儿童)。4.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5.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

  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6.新课程的主要内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7.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论的根本分歧在于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还是以经验为中心。(活动x)8.课的类型,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9.在培养目标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第六章教学1.形式教育论的代表:洛克、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斯宾塞、赫尔巴特。2.形式教育论:发展学生的智力;

  实质教育论: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3.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4.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基本内容x)5.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过程的规划、教学时间的合理使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x)6.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前提条件、必然要求x)7.谈话法在现代教育中广泛运用得益于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以个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法。8.教学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依据、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课程标准x)9.测验的信度代表了测验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效度代表了测验结果的准确性程度。10.教师备课应做好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编写教案,做好备课计划,设计教学方案x)11.衡量各科教学的重要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x)12.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课程。(教材x)13.按学生的成绩分班,属于测验中的安置性测验。14.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x)

  15.凯洛夫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认识过程。16.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17.个别化教学模式包括程序学习、掌握学习、独立学习、适应性学习、个别辅导。18.增长人的知识、经验,发展人的智慧,采取频繁的反馈和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评价,属于绝对性评价。

  第七章德育1.我国道德规范的层次:社会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2.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3.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4.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5.德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注意个体的享用性x)6.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形成道德信念。7.德育的基础:教学生学会做人。8.小学生经常“好心办坏事”,原因主要是道德自律不够。(道德认识不足x)9.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影响的功能是社会性功能。(发展性、个体性、社会性x)10.德育过程本质上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统一的过程。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1.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班集体的组织核心:班干部。3.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理自治x)4.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属于直线职能式的建制形式。(职权结构式x)5.良好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公认的班级核心、有效的行为规范、共同的心理归属感。(共同的舆论基础x)年设立“班主任”,负责全班的思想教育等工作,并取代之前的级任导师。

  7.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务:对学生的教育。(班集体建设x)8.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9.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教学活动x)10.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功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x)11.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12.分配教师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心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对学生听课的影响x)13.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教育内容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学生x)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1.课外活动的主体:学科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x)2.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群众性活动、班集体活动x)3.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都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方向一致,但课外、校外教育不是一种正规教育活动x)

篇三: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易错知识点(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物:孟子。2.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学校教育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x)3.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x)4.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6.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x)7.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朝末期。(民国时期x)8.世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9.“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及其教育的特点。(古印度x)10.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教会教育x)11.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的教育家:夸美纽斯。12.“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13.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14.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原始社会x)15.培根最早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要求:循序渐进。(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最近发展区”,不能“一刀切”“一锅煮”。(3)不平衡性: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要求: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决定论(内发论):

  代表:孟子、霍尔、威尔逊、格赛尔、高尔顿、弗洛伊德(2)环境决定论(外铄论):

  代表:荀子、洛克、华生3.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动力: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教育活动x)4.“跳一跳,摘桃子”是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形象描述。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间的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2.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康德、罗杰斯、马斯洛、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孟子、柏拉图、涂尔干3.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培养劳动者(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学术型人才x)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人的

  1

  易错知识点(教育学)

  独立个性全面发展、人的身心全面发展x)5.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英国

  (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苏联、中国6.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7.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8.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9.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x)10.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人的社会价值。(发展方向x)1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x)12.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3.具有鲜明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特征的旧学制:癸卯学制。14.我国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劳动者x)15.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教学。(智育x)1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治、制度来保障。(社会x)17.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标体现出来的。(课程目标x)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1.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2.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求、途径、结果x)3.“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教学相长。

  第五章课程1.校本课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2.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固有属性划分;(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3)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根据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5)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划分。3.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学生(儿童)。4.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5.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6.新课程的主要内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7.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论的根本分歧在于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还是以经验为中心。(活动x)8.课的类型,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9.在培养目标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第六章教学1.形式教育论的代表:洛克、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斯宾塞、赫尔巴特。2.形式教育论:发展学生的智力;

  2

  易错知识点(教育学)

  实质教育论: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3.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4.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基本内容x)5.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过程的规划、教学时间的合理使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x)6.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前提条件、必然要求x)7.谈话法在现代教育中广泛运用得益于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以个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法。8.教学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依据、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课程标准x)9.测验的信度代表了测验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效度代表了测验结果的准确性程度。10.教师备课应做好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编写教案,做好备课计划,设计教学方案x)11.衡量各科教学的重要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x)12.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课程。(教材x)13.按学生的成绩分班,属于测验中的安置性测验。14.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x)15.凯洛夫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认识过程。16.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17.个别化教学模式包括程序学习、掌握学习、独立学习、适应性学习、个别辅导。18.增长人的知识、经验,发展人的智慧,采取频繁的反馈和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评价,属于绝对性评价。

篇四: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教育学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2.关于教师布置作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布置作业要有目的、有重点B.作业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C.作业的难度要依次增加D.作业要让家长配合完成并批改3.学生守则、校纪校规都属于校园文化中的()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观念文化D.行为文化4.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A.机会公平B.起点公平C.过程公平D.区域公平5.美国课程专家()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A.博比特B.斯金纳C.泰勒D.布鲁纳6.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或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练习法7.某校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如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和良好的班风学风等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种做法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修养法B.锻炼法C.陶冶法D.制度法8.班级管理的实质是()A.培养学生B.管理学生C.开发学生潜能D.激励学生

  9.()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A.家庭教育B.社区教育C.社会教育D.课外教育10.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法,另一班运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个月后测量其成绩差异。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11.教育发展史上,首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是()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洛克的《教育漫话》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说明了()A.遗传的作用B.环境的作用C.自我的作用D.教育的作用13.我国古代社会提出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体现了()对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A.经济B.政治C.文化D.科技14.在教育活动中,应反对实际中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这体现了现代学生观中()的基本内涵。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B.学生是独特的人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D.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15.将社会地位渗透到教育中去,体现“教育两极分化”的教育体制是()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中间型学制16.在教学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这体现了下列哪一项教学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D.直观性原则17.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的实施过程,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A.德育环境、德育内容B.德育环境、德育目标C.德育内容、德育方法D.德育环境、德育方法18.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A.建立学生档案B.班主任工作总结C.班主任工作计划D.操行评定19.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A.创新精神B.国民素质C.基础知识D.思想道德20.教师将自我的教育观念转变及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写成自传,通过积极的自我反思,进而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教育研究方法是()A.教育叙事B.样本比较C.教育实验D.抽样调查21.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A.直线式B.螺旋式C.分科式D.综合式22.某高校附属小学依托高校的教学资源,请高校的外籍老师给小学生上外语课,该课程属于()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标准课程23.开学后,某年级进行了摸底测验,为分层教学提供信息。这属于()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过程性评价D.内部评价24.一般来说,一节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不包括()

  A.组织教学B.难题辅导C.检查复习D.布置作业25.以下关于教师职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早期的教师职业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B.我国古代社会的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很低C.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D.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发展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2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下列哪些特性()A.强制性、发展性、基础性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C.强制性、发展性、普及性D.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27.下列选项能体现陶冶教育法的是()A.启发引导B.循循善诱C.春风化雨D.扬长避短28.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使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互相调整、改变,以促进双方彼此协调。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创生取向D.创新取向29.发现式教学法最大的缺点是()A.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B.会导致学生机械学习C.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D.过于耗费时间30.中国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系统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是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读书指导法基本要求的是()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B.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C.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D.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E.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2.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主要包括()A.安全教育B.生命教育C.生存教育D.生活教育E.升学就业指导教育3.“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有()A.“非关注”阶段B.“虚拟关注”阶段C.“生存关注”阶段D.“任务关注”阶段E.“自我更新关注”阶段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A.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B.班级建设的设计者C.班级组织的领导者D.班级的教育者E.学生学习的控制者5.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期性D.示范性E.基本性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命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2.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3.班级个别教育是集体教育的深化和补充。()4.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等“五小活动”属于课外校外教育中的社会活动。()5.学校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学生在学校中受到良好的德育,

  就能形成良好的品德。()6.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7.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考察、反思、行动。()8.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和创新。()9.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10.课外活动的开展要因地制宜,要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2.班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3.有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以传授学科知识、达成“双基”为目的,而不应再承担其他任务和功能。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请评析这个观点,并说明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试述讲授法的概念及其运用要求。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在讲解完“颗颗穗粒多饱满”这句话之后,斯霞老师要求小学生用“饱满”这个词语造句。有的学生说:“麦子长得饱满。”有的学生说:“豆角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胸脯略微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有神。她问学生:“这是不是精神饱满?”学生齐声回答:“是。”斯霞老师接着说:“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样?”同学们也挺了挺胸脯,坐得端端正正,“饱满”这个词,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请运用教育学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篇五: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边疆教育提出后为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按照教育部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的规定虽然边疆教育依然由教育部蒙藏教育司负责主持但成立了专门的主管机构即边疆教育委员会由教育部蒙藏委员会各派主管人员二人经济部内政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校中英庚款董事会各派代表一人并由教育部聘请专家十二至十六人组织之其主要任务为研究边教原则及实际问题筹拟并审议边教方案及调整边教机关经费等项

  浅论民国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为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还有民国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边疆教育等都很有特色。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关键词:教育概况教育理念教育特色一.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民国时期成立了中华民国教育部,作为中华民国负责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并监督地方政府教育主管机关。中华民国成立后,即将清朝的学部改名为教育部,当时底下有承政厅、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及社会教育司,从事国内教育兴革相关工作。至1926年3月于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后,再由教育行政委员会接管相关任务。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厚,中华民国大学院接替原先所设的教育行政委员会,成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由秘书、高等教育、中央研究所等部门分别负责国人的教育事项。1928年12月11日中华民国政府公布《教育部组织法》,明定教育部为全国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从此正式以教育部做为正式名称。教育部下设国民教育司、中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体育司、总务司、教育研究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侨民教育委员会、学术审议委员会、法规委员会、国语推行委员会、诉愿审议委员会、中央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和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等。这些教育机构和教育法规使民国教育有了政策上的保障,为民国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确立都有指导性的意义。民国的《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教育经费是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民国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再说教师待遇和教育理念。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都相当大。民国以来,中学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是个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者,他给南开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求

  人。”张伯苓常说,学生“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到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活动,从这里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在他的倡导下,南开中学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术研究为“教育立人”创造了载体,如敬业乐群会、美会、摄影研究会、文学会、京剧社、新剧团、校风出版社、武术社等。值得一提的是南开的剧团尤其有名,因此有“话剧的摇篮”之美誉。曹禺、黄宗江等人都是从南开走上话剧道路的。比如说教材。民国教科书的编纂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民间性,民间在编纂教科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只报教育部审核即可;二是它的编纂者都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胡适、舒新城、郭秉文、朱经农、黎锦晖、廖世承等,由他们来商定给小学生编课本,自然也就体现了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这种理念还体现在政府不惜代价的办教育。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只占5%,却要养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同时,抗战客观上为我国的西部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西部诸省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底开始在四川、河南、贵州、陕西、湖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及3所国立华侨中学,先后培养教育了10万“战区流亡学生”。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杰出人才就是这些国立中学培养出来的,例如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著名诗人贺敬之、国防科工委主任上将丁衡高等。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些国立中学于1946年逐步复原,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谱写了一个残酷战争期间中国教育的传奇。二.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理念民国前期,一个极其纷乱动荡的中国,然而,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却异军突起,大有不可阻挡之势。近代大学教育是独立于封建教育体系之外的新式教育,其教育理念与封建教育理念迥然不同,相去甚远。育理念是整个教育体系最高的指导原则。一个教育组织明确了教育理念,教育既有了方向感、目标性,也有了准绳与标杆。反之,教育就如无舵之舟,无弦之弓。民国前期,蔡元培、马相伯、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张学良等人,既是教育家,又是大学校长,广采博收世界先进国家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又结合了中国国情,经过理性思考和辨别,形成了近代大学教育共同的理念。在这全新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体系的框架,规定了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诞生了一批有别封建教育的近代大学。毫无疑问,教育理念关系着办学的方向和成效。大学以研究学问,培养人才为办学宗旨。蔡元培执掌北大,针对北大的官僚习气严重,学生读书为求利禄的局面,“着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制度,来代替北京大学那一套封建主义的腐朽东西。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垆学生必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蔡元培给北大作了明确定性,一扫北大的腐朽风气。蒋梦麟主政北大,继续强调“学校之唯一生命在学术事业。“学术衰,则精神怠,则文明进步失主动力矣。故学术者,梗会”进化之基础也。“”‘大学及高等教育者,所以养成平民主义之领袖者也”。一脉相承的大学定位理念,使北大成功创建,平稳运行,把北大铸就成中国近代大学的典范。张伯苓根据多年的教育活动经验和对当时中国大学教育现状的思考,主持制定了《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指出中国大学的要务,一是要传播关于中国问题的科学知识,二是培养解决

  中国问题之科学人才。“知中国”“服务中国”,,成为南开大学以一贯之的办学理念,更可贵的是对“大学是什么”作出了符合中国的准确价值判断。综上观之,上述大学办学主体不同,各自办学宗旨表述亦有差别,但是把大学定位于,“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却是这些大学校长的共同理念,并成影响近代大学方向的主流理念。崇科学,重文艺,讲实用,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民国前期的中国大学,办学主体有国立、省立及私立性质,但“崇科学,重文艺,讲实用”的理念,却成为不同办学主体共同的选择。它解决了中国大学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从此,中国开始自力更生培养具有近代科学素养的各方面专业人才,打破了洋人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垄断和控制。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树立了名师强校的理念。“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古今中外绝无例外。,因为,大学不是行政机关,教授是这里的主人,有教授才有大学,而一所大学教授的数量和他们的学术水平则标志着大学的优劣与学术声誉。所以,民国前期各大学创立之初,尽网罗之能事,延揽教授名师,树立了名师强校的理念。民国前期近代大学的典型代表,校长们都把教师放在首位,视教授为学校的灵魂。网罗名家大师、学派掌门,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校声誉,名师强校成为他们治校共同的理念。理念决定成效,中国近代大学创立虽晚,但迅速崛起,有的名校甚至得到欧美学府的认可。民主、自由、平等,是管理大学,发展大学的准绳。民主、自由、平等是西方近代大学管理的精神实质。本质上说大学管理是一种“学术管理”必须有学术权力参与管理。,“学术权力”就是专家学者拥有的影响他人或组织行为的一种权力形式,主要由能代表最高学术水平的教授组成。“学术权力”的存在可以使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科能够顺利发展,教师的权益有所保证。由此可见,“学术权力”是“民主、自由、平等”理念实现的保证。而“学术权力”在大学教育中的标志体现则是: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民国前期这一进步理念被引入中国大学管理之中。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是“学术权力”在大学教育中表现的形式,更是彰显“民主、自由、平等”的治校理念。这一理念由蔡元培首倡及实践,率先在北大开出绚烂的民主自由之花,旋即在民国前期近代大学竞相绽放,成为中国近代大学必然选择的主流理念。以“民主、自由、平等”为准绳,来管理大学,发展大学,与当时中国政治腐败专制相比,具有超时代的前瞻性、进步性。教育理念是前导,是治校的核心,具有办学实践的定向意义。民国前期,中国教育最高行政长官及一批教育家,筚路蓝缕,树立全新的、具有超时代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了中国大学创建、运行和发展。有了“大学是研究学问,培养人才”的理念,使大学教育有了方向感;有了“崇科学、重文艺、讲实用”的理念,使大学教育有了目标性;有了“教授是灵魂,名师强校”的理念,使大学教育了质量标杆;有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使大学教育有了准绳。如此理念的选择,使近代大学完全不同于中国封建教育,开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时期,重温近代大学初创时的教育理念,仍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三.民国时期具有开创性的特色教育民国的学前教育。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幼儿教育思想的传入,两次学制改革重视女子教育并兼及学前教育,使学前教育机构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学前教育比清末有了较大的发展。上海北京及诸多大中城市也出现了一批学前教育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陶行知、陈鹤琴等人提出的“幼稚教育案”;其中《各省各县各市实验小学设立幼稚园案》规定从该年度起实验小学必须创办幼稚园。193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组织法》,规定“小学得设幼稚国”。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学前教育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学前教育遭受重创。抗战胜利后,我国的学前教育恢复较快。1947年的幼稚园、幼稚生数已超过战前最高水平。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幼稚园有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和陶行知创办的南京燕子矾幼稚园。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专门培养幼稚园教师与保育员的机构和专门的幼稚教育研究机构。如北京女子高师附设保姆讲

  习科;南通创办幼稚园保姆传习所;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附设幼稚师范科等。最有名的数国立幼稚师范学校。该校前身为陈鹤琴1940年创办的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改名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添设幼稚师范专科部,是我国最早、民国时期唯一单独设置的国立幼教师资培养机构。抗战胜利后迁至上海升格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所以它又是民国时期我国唯一的国立幼稚师专。为适应幼稚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1927年由陈鹤琴、陶行知等发起组织了“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扩大为中华儿童教育社。它以研究儿童教育、推进儿童福利和提倡教师敬业精神为总目标,致力于中国幼教理论的探讨交流和幼稚园的推广,并出版了《幼稚教育》《儿童教育》等刊物。这些都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创办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按其学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2~1922年为实业教育改革阶段,1922~1926年为职业教育兴起阶段,1926~1949年为职业教育发展阶段。这样的分段是比较符合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并且具备了若干与当代职业教育相类似的特点,如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加强了与农村的联系,特别重视学生的实习等等,这些对后来的职业教育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实业教育的改革民国建立之初,南京临时政府就对清末的实业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虽然时局动荡,但改革仍然取得了进展,并且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史上的重要时期。1912年9月,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壬子学制”,新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专门学校令》《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等法规,与“壬子学制”相互、补充,成为一个更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校系统,后来通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与清末“癸卯学制”中的实业教育相比,其明显的特点是:第一,缩短了学制年限,其中甲种实业学校预科缩短了1年。第二,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受教育权,承认女子职业学校的地位。第三,规定实业学校为终结性教育,学生毕业后即就业,不以升学为目的,这与后来职业教育的目的比较接近。(二)职业教育的兴起1922年11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大总统令,即“壬戌学制”“壬。戌学制”建立了自成体系的、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用职业教育制度取代了清末的实业教育制度,第一次确定了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这一学制虽未明确具体的职业教育宗旨,但是已经体现了平民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思想的精神。“壬戌学制”中有关职业教育的规定有:(1)小学课程在较高年级时,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学科;(2)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3)高级中学施行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4)职业学校之期限及课程,需酌量该地方实际需要情形而定;(5)为健全职业教育,在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教员养成科。此外还有两项附注:(1)依旧制设立之甲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或高级中学农、工、商等科。(2)依旧制设立之乙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收受高级小学毕业生,但依地方情形,亦得收受相当年龄之初级小学的学生。“壬戌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职业教育部分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将过去沿用的实业学堂、实业学校一律改为职业学校,原在高等教育等级上的实业教育仍为专门学校,职业教育比实业教育在内涵和范围两个方面都要宽泛得多。二是学制的转变。在此之前,清末与民初的学制在初等小学以后即区分为普通教育与实业教育,而1922年的新学制则由小学、中学、大学一线相承,将职业学校、师范学校与普通中学混合成一种“综合中学”,以此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消除轻视职业教育的心理。三是职业学校采取弹性学制,职业学校的修业年限未做硬性规定,职业教育只有入学时最低年龄的限制而没有程度限制,具有灵活性。四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如小学阶段的职业教

  育准备以及中学开设的职业科,使学生既能准备升学,又能尽快就业。①(三)职业教育的发展1927年4月,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教育体系基本承袭了“壬戌学制”,但对职业教育有所调整。有关职业教育的调整和修改发生在1928年与1932年。1928年5月15日,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采取了普通科、职业科与师范科分校设置的办法,从而使“壬戌学制”向综合中学制改变,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地位。1933年又颁布了《职业学校规程》等四种相应的学校规程,对前述各学校法作了增补,这样便产生了1932~1933年学制。“1932~1933年学制”与“壬戌学制”在职业教育方面是有一定区别的。其具体表现,一是职业教育自成系统,职业学校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以单科设置为主;二是职业教育实施形式日趋多样,有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内设各种补习班、各种短期培训班等。从1912年到1949年的学制演变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从1912年的旁系发展到1922年的正系,到1926年又回归旁系,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发展,最终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框架基础。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特点回顾民国职业教育在这些阶段中的起伏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与之前的职业教育相比,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若干特点。专业与课程设置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是动态发展的关系,其专业与课程设置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国初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强调职业教育对生产、经济的适应,如将专门学校的种类由清末的四类增加到十类,以期提供技术与管理人才,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民族工业兴起的需要。之后民国政府又相继颁布了一些纲要和法令,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区需要增设各类职业学校,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抗日战争爆发后,教育部又增设了矿业、机器、纺织、制革、造船、飞机、海事、农艺、兽医、水产等专科学校,以满足战争和后方建设及资源开发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十分强调课程的设置要结合社会实际,最大限度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在初期的文献中,虽然可以见到“边疆教育”的提法,有些院校也开始在边疆地区设置分校,但从政策层面还没有提出“边疆教育”的概念。出台于1934年2月8日的《中央政治学校设置边疆分校初步计划纲要》,第一条“主旨”即有“为推广边疆教育,培养健全国民,以增进边疆福利,并为边疆青年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之预备”的表述,明确提出了“边疆教育”的概念,在第三条“设置地点”中也有在张家口、包头、宁夏、丽江、兰州、伊犁等地筹设分校的计划,但在第十二条“经费来源”中却言明“在中央核准之蒙藏回教育经费项下拨给”,显示出民国政府尚未制定出全面的边疆教育政策。民国政府将边疆教育列为教育发展的重点,最初提出应该是在1935年之后,而设置专门的主管教育机构边疆教育委员会是在1939年前后,而且是在抗战爆发的大背景下出现的。“边疆教育”概念的提出,引起了民国政府教育政策及教育主管机构的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突破了蒙藏教育即为边疆教育的认识。初期,民国政府在边疆教育方面只单列蒙藏教育一项,或将回回教育也并列其中,进而制定特殊的政策,但实际上蒙、藏、回分布地区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边疆地区,这也是《抗战以来之教育》的作者认为“未足概括边疆教育”的主要原因。尽管在具体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民国政府的边疆教育已经突破了蒙、藏、回三族的分布范围,如在上述《中央政治学校设置边疆分校初步计划纲要》中,分校的设置也包含了丽江等南部地区,但还是以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为

  主,这对边疆教育的发展自然形成了不利影响。从这一点上说,由“蒙藏教育”到“边疆教育”是民国政府教育观念的一大变革,其对民国时期边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次是边疆教育成为民国政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教育政策。在“边疆教育”概念提出之前,民国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不少有关蒙藏教育的特殊优惠政策,但并没有制定涵盖整个边疆地区的边疆教育政策,而《教育部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的颁布不仅标志着民国政府开始将边疆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对象而制定不同的政策,也说明其边疆教育政策开始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由此也导致了相关管理机构及法令的出台。最后是促成了相关主管机构的建立。“边疆教育”提出后,为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按照《教育部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的规定,虽然边疆教育依然由教育部蒙藏教育司负责主持,但成立了专门的主管机构,即“边疆教育委员会”“由教育部、蒙藏委员会,各派主管人员二人,经济部、内政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校、中英庚款董事会各派代表一人,并由教育部聘请专家十二至十六人组织之,其主要任务为研究边教原则及实际问题,筹拟并审议边教方案及调整边教机关经费等项”。⑦同时,为了广泛征求各界的意见,还成立了边疆教育设计委员会,其后各边疆省份也先后设置了边疆教育委员会或边地教育委员会,民国政府的边疆教育政策由此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篇六: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判断题一

  广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19世纪法国学者利托尔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孔子提出了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道德修养方法.二测量的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五教育方针,通常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神学的教育论教育目的论。如果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发展水平,这说明人是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全面发展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均衡发展,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挥。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八核心课程是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统.校本课程是学校领导、教师参与研究开发的课程,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课程编制是指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指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根本特点,就是自主性、实践性、逻辑性、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一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教师既是主导者,又是旁观者。我国新课改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综合课程的出现。新课程标准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新课程标准的实现是教育活动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九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延续和必要补充.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的。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的优化是对教室、图书馆、校园、宿舍等场所的建设和改善。十劳动教育不属于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是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明确的道德认识做支配,则一个人的行为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法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等方式。

  十一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教师职业道德的显著特点是教书育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是榜样或示范作用。

  十二在我国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当前采用最多是民主型领导方式。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需注意科学性,群众性,均衡性,稳定性和宽容性.

  选择题

  一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这句话出自(

  )

  a孔子

  b孟子c韩非子

  d老子.

  2。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学校教育)的根本区别是(

  )

  a目的性

  b计划性

  c实践性

  d特殊性

  3。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

  a心理活动

  b认识活动

  c实践活动

  d生产劳动

  4。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非线性复杂性,决定了

  其活动及过程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说明了教育规律的()

  a客观性

  b或然性c价值性d科学性

  5。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

  )

  a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b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c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d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6。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否定了教育的(

  )

  a社会性,b目的性,c文化性d政治性。

  7。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斯宾赛b孟禄,c利托尔诺d布鲁姆

  8.教育相对独立形态形成的标志是(

  )

  a专业教师的出现b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c学校的出现d社会对教育的

  需求。

  9。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为(

  )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10.我国学校最早出现在(

  )

  a西周

  b春秋

  c商朝

  d夏朝

  11.—等级性是中国()社会最显著的教育特征

  a原始,b奴隶

  c封建d资本主义.

  12.(

  )是我国当今社会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a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b使人的生存和发展充满内在

  的活力

  c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d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13."吾十有五而立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而

  欲,不逾矩”这句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a素质教育

  b终身教育,

  c全人教育

  d全纳教育。

  14.人人接受有价值的教育,人人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即()

  a大众教育

  b通识教育

  c精英教育地

  d特殊教育。

  1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这句话体现我国古代思想家(

  )

  是关于教育和教师对国家兴衰、法制存废重要性的论述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

  16.提出为师要有知识,为表有美德的教育家是(

  )

  a梁漱溟,

  b晏阳初

  c孙敬修

  d黄炎培。

  17.古代的八目之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于(

  )

  a论语,b孟子,

  c礼记

  d中庸。

  18。下列称号与人物之间对应错误的是(

  ),

  a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

  b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c实验教育学之父斯宾赛

  d幼儿教育之父

  福录贝尔。

  19。除了教育工作计划和课时计划外,教师不写任何别的计划,该建议是哪位教育家提出的?

  a苏霍姆林斯基,b赫尔巴特

  c卢梭d裴斯泰洛齐

  20.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了贬抑学校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

  a伊里奇

  b杜威c席勒d维多里诺。

  21。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门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著作,

  a张之洞的劝学篇b康有为的大同书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d严复的救

  亡决论.

  22。陈鹤琴的五指活动是活教育课程的形象表达,活教育的课程打破了常按科学组织的体系,

  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它体现了儿童生活的

  a差别性

  b整体性

  c实践性

  d创造性。

  23.在论语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关于仁的解释,孔子中的人中心是

  a爱人,b人心,

  c诚信d谦让。

  24.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的实践中提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

  a全面发展b个性发展,

  c持续发展d一般发展。

  25。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a孔子,b墨子,c荀子

  d老子。

  26。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雄辩术原理,c教育漫画d普通教育学。

  27。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该观点出自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c卢梭的爱弥尔

  d赫尔巴特的

  普通教育学。

  28.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倡问难与距师并主张学知与文件,思考与求是的教育专家,

  a墨翟

  b孟轲,

  c王充

  d韩愈.

  29。明确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斯宾赛

  c夸美纽斯d卢梭。

  二

  1.杜威写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属于

  a0次文献b一次文献c2次文献

  d三次文献

  2.中小学教师与教育专家学者合作,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不断的计划,行动,观察和

  反思,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目的,这种教育研究属于

  a观察研究,b调查研究,

  c行动研究d实验研究。

  3.宋老师发现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并对其描述加形成解决计划并实施,随后搜集数据和材料

  一分析计划的有效性,最后把结果运用于处理后续课堂中出现的类似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是,

  a叙事

  b行动

  c文献

  d实验。

  4.某教师响应学校号召,积极进行课堂改革,为了考察哪一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及课堂内容,

  他在两个平行班级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然后评价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这种

  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

  5。要求研究者进行隐蔽性观察研究的是,

  a参与式观察

  ,b非参与式观察

  c直接观察,d间接观察.

  6。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行为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

  a个案法b实验法c谈话法d观察法.

  三

  1.20世纪末,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a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c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2。下列不属于教育,对社会民主推进的作用是

  a教育启迪人的民主思想,

  b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c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的孵化器,d教育可以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3.我国从汉代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说明了教育

  a能够传递与保存文化,b能够选择文化,c能够创造文化,d能够更新文化.

  4.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四

  1。教学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

  性与艺术性统一,这反映了学生发展的,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整体性。

  2.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我们称为关键期,如果在此时给予

  适当的量劲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提出关键期概

  念的学者是

  a劳伦兹

  b加德纳

  c斯滕伯格

  d卡特尔。

  3.小学阶段的教育多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4。由于遗传因素的差异,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程度的不同,有的聪明早慧会,有的大器

  晚成,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b互补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五

  1.荀况认为人性恶,因此教育要从里这一需要出发,须以”礼义”加以教化,这体现的教育

  目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

  C无目的本位论d生活本位论

  2。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卢梭

  c涂尔干d洛克。

  3.裴斯泰洛齐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

  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句话反映

  a教育无目的论

  b个人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4.教育史上认为,教育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的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

  理想的社会和国家是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d教育泛化论.

  六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a学校的产生,b学制的建立,c教育实体的出现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2。下列特性中不属于义务教育特征的是,

  a强制性b免费性c公平性d普及性。

  3.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

  a全面发展b均衡发展c能力为重d德育为先。

  4.当代学者发展的特征不包括

  a重视学前教育,注重早期智力开发,b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c改革初等教育,重点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d终身教育迅速发展。

  5。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最终形成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为标志的。

  a终身教育领导论

  b终身学习—21世纪的教育改革,

  c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d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七

  1.以下关于教师职业表述不正确的观点是,

  a早期的教师职业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b我国古代社会的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很低,

  c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d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是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

  2.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劳动特点的

  a广延性b示范性,c长期性d创造性.

  3.美国有一位教育家说,走上讲台我就是课程,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师的劳动性具

  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期限d示范性

  4.某位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某个问题,却发现没有人回应,此刻此时这位教师立即转换教学内

  容与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这说明教师需要

  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情境创造能力,c教学应变能力d教学实施能力.

  5.以下关于教师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b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c教师是学生的朋友,d师范教育的产生,促使教师培养走向专门化。

  6。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文化知识。

  7.在教师职业素养,中学生的年级越高,教师的威信越取决于教师的

  a专业知识b文化科学知识c实践知识d教育理论知识。

  8。教师义务的实质是教师职责

  a在行为上的体现b在意志上的体现,c在信念上的体现d在意识上的体现。

  9.近年来部分城市建立了婴儿安全岛,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儿童

  a生存权利b受教育的权利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

  10。一位教师在进行《两条小溪的对话》的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

  我能不用书上的原话吗?老师和蔼的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

  拿着书来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的

  抚摸了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的非常出色,这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最集中反映的师生关

  系是

  a心理相容,b教学相长,c民主平等,d尊师爱生。

  11。(

  )决定了教师需要终身学习,

  a教师劳动特点,b学生成长特点,c教师职业特点d社会发展特点。

  12.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时期是

  a准备期b稳定器c适应期d创造期。

  13.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自我阶段,其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a师范教育b入职教育,c自我教育d在职教育。

  14。有的教师在完成应该完成的工作之后,不会再多做一点,不再追求完美与成长,他们的工

  作往往就是按照聘用合同的条款,缺少热情和持续成长与追求卓越的劲头,上述现象属于教

  师职业发展阶段,

  a能力建构期b职业挫折期c职业稳定期d职业上升期。

  八

  1。下列表述与现代意义上课程含义最不接近的是

  a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b宽著课程,紧著课程

  c一切的课程内容应当从学术中引申而来,d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

  2。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亿和武士七艺属于最早的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课程d特色课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观念性隐性课程的是

  a校风b学风c班级管理方式d教育理念。

  4。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了综合课程叫做

  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c核心课程d潜在课程。

  5.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的社区的特殊需求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

  发的主体是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b专家校长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家长学生

  d专家校长学生其他人员。

  6.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课程设计d课程类型

  7.地方课程属于

  a1级课程,b二级课程,c3级课程,d四级课程。

  8.以下选项不属于经验主义课程,论观点的是

  a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b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c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生活的范围

  d课程应给儿童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

  9。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布卢纳b罗杰斯c皮亚杰d卢梭。

  10.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体现的课程组织形

  式是

  a逻辑组织b直线式组织,c心理组织d纵向组织。

  11.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学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

  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句话

  表述的课程目标是

  a表现性目标,b行为性目标c普遍性目标d生成性目标。

  12。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是

  a多质性b具体性,c潜在性d开放性.

  13.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a板书设计,b学年编制c学周安排d课时分配.

  14.以下哪一项是我国课程内容改革的发展趋势?a实现学科课程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

  合,b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c实现超越目标取向,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

  取向d实现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14。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并信息技术教育,

  b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5.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四个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这一合作学习方式违背了

  a组间同质b异质分组,c角换轮换d启迪反思.

  16。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要产生变化,下列

  有关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的描述正确事,

  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b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传授

  c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服从地,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

  九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自己负责从自己规划的单元活动中获得

  有关知识和能力,这种组织形式被称为

  a导生制b设计教学法c特朗普制d道尔顿制.

  2。以题海战术时间战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这种做法违背了教学中的()原则。

  a直观性,b循序渐进,c最优化d因材施教。

  3.掌握学习主张,

  a通过消除和避免所有可能压抑学生的因素,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b让学生使用程序教材进行个人自学,

  c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指导,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

  d使学生获得基本性的,基础性的和规范性的知识。

  4。李老师对学生王大鹏的评语是,这段时间你开始主动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学习态度也更

  加认真,考试时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失分,因此你的学习成绩比以前好了多了,继续加油,我

  看好你.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全程性评价.

  5。在实际工作中,新手教师即使完全模仿专家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很难达到同样理想的效果,

  这说明教学策略具有

  a综合性b可操作性,c灵活性d层次性.

  6.关于效度与信度的测验指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效度是指测验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b信度是指测验获得的可靠性和一致程度,

  c效度低,信度一定低

  d信度低,效度一定低

  7。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是

  a备课技能,b课堂教学技能,c学法指导技能d教学反思技能.

  8。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重点环节是,

  a组织教学,b检查复习c学习新材料,d巩固新材料。

  9.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

  a多样化,个性化,小班化,b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

  c小班化,综合化,同一化,d大班化,综合化,个性化。

  10.个别化教学的典型代表是

  a情境教学,b支架式教学c程序教学,d复式教学。

  1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c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2.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是

  a实行导生制,b实行学分制,c把教室改成作业室d改良班级授课制。

  13.下列不属于质性评价方法的是,

  a定性观察b访谈法c成长记录袋d评定量表评价法。

  14.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是,

  a教师,b学生,c教师与学生d校长。

  15.赫尔巴特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反应,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b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c知识与思想品德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6.以下关于教学策略的描述,正确的是,

  a教学策略具有指向性,

  b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方法的执行,

  c不同的教学策略只能解决不同的教学问题d教学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解决教学理论

  问题.

  17.教师运用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等进行生动教学的直观手段是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图像直观。

  18.紧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思考,能够引起学生联想的板书是

  a表格式,b语词式c纲要式d线索式.

  十

  1.德育内容具有历史性,阶段性(

  )

  a全面性b主动性,c民主性d民族性。

  2。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包含的两个层次为

  a现实性与理想性b个性与共性c一般性与特殊性d形式与内容。

  3。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识d道德行为.

  4。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个体生存功能,b个体发展功能c个体享用功能d社会发展功能。

  5。衡量受教育者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知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6.德育过程与新品的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a一致的,可以等同的,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c相互促进的关系d相互包容的关系.

  7.教师引导和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德育活动的关键,

  a促使学生品德结构完善,

  b激发学生道德冲突

  c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d解决德育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8。(

  )被广泛渗透到其他品德测评方法中,是其他品德测评方法的基础,

  a等第测评范例,b写实测评法,c评语鉴定法,d总体印象法.

  9。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a关键b源泉,c内容,d途径。

  10。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a德育目标b德育原则,c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

  11。小倩自私霸道,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玩,班主任老师通过和他交谈循循善诱,小倩逐渐认

  识到自己的缺点,向同学们道歉,从此他和同学们相处融洽,班主任老师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a连贯性原则,b导向性原则c一致性原则d疏导性原则。

  12.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指的是,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b感性和理性相结合,c认识和行动

  相结合d知识和与能力相结合。

  1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力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b疏导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导向性原则。

  14.为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某班开展了每周一星的评比活动,通过评价一周内每一

  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选择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作为当周小明星,并将照片贴在明星潜

  上,以示奖励,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指导实践法,d陶冶教育法。

  15。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a各科教学b团队活动,c课外活动地,d班主任工作.

  16.采用座右铭鼓励学生属于

  a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

  17.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德育不能仅传授给学生固定的价值观点,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

  道德价值,这反映的道德模式是

  a体谅模式,b集体教育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价值澄清理论.

  18.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这是贯彻德育的(

  )的基本要求之一。

  a连贯性b疏导性c一致性d导向性

  19.弗洛伊德认为,支配个人道德行为的原动力来源于

  a本我,b自我,c超我d镜我。

  十一,

  1.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热爱教育事业b关爱学生c团结协作,d为人师表。

  2.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

  a依法执教,b教书育人,c爱岗敬业d团结协作.

  3。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体现了教师的

  a职业责任,b职业纪律,c职业良心,d职业作风。

  4。教师个体基本道德品质主要包括,

  a谦虚,朴实,仁爱,自治,b谦虚,仁爱,乐观,自制,

  c朴实,仁爱,乐观,自制,d谦虚,朴实,仁爱,乐观。

  5.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热爱学生,b注重礼仪,遵守公德,c集体主义,d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6。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精辟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

  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这提

  示我们在教育中要贯彻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

  a教书育人原则b为人师表原则,c依法从教原则d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常常用来描述教师职业道德的

  a创造性b无私线,c社会性d教育线。

  8.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的作用,不仅指向教育过程,而且指向教育

  本身,这说明教育职业道德具有

  a教育功能,b社会功能c调节功能d认识功能.

  9.2008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首次增加以下哪一条?

  a维护学生合法权益,b公正对待学生,c保护学生安全,d平等对待学生。

  10。小李老师认为我拿了教师工资,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我就要教好孩子,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出现了差错,会受到处分和舆论压力,受到自己内心的谴责,就能看出小丽老师的教师职

  业道德内化的阶段和层次属于。

  a不接受师德规范阶段,b接受和遵守师德规范阶段,

  c将师德升华为自身的道德信念阶段d具备自主的道德信仰并充当师德的推行者和捍卫

  者

  十二

  1。学校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学生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是

  a学生会,b少先队c共青团d同辈群体.

  2。班级组织构建的首要原则是,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b目标一致原则,c可接受性原则,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3。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

  a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c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质量,d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4.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操行评定,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在进行评定中要做到长善救失,这体现了哪项评定原则?a公正性原则,b全面性原则c准确性原则,d激励性原则。十三1.根据课外活动的机能,课外活动可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a探究性活动b发现新活动c训练性活动d社会性活动。2.游戏是否成功或游戏的教育作用是否得以充分的体现,根本上取决于a游戏是否充分体现儿童主人翁的地位,b游戏是否让儿童愉快,c游戏是否进行顺利d儿童在游戏中是否获得成长经验。3.学校通过大公报形式组织的课外活动属于a群体活动b小组活动c个别活动d班级活动。十四1。()明确将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要求,写入了教育技术定义a《教育大辞典》,bAECT`94定义c《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dAECT`04定义。2。微格教学系统属于a综合媒体b视觉媒介c视听媒体d交互媒体。3。电子白板是汇集了尖端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它通过应用()原理,结合计算机和投影机,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及教学,a头影壁b压感式c屏幕捕捉d电磁感应。

篇七: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教师与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向特意化方向发展,始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出生于()

  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色是职业角色的()

  A.合理化B.示范化C.多样化D.个别化

  4.()的产生,使教师的培育走上特意化的道路。

  A.师范教育B.学校培育C.校外培训D.校际交流

  5.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职位,从时间上来说

  ()

  A.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出现的早B.是同时的

  C.师范学校出现的早D.不确定

  6.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崇高完满的,最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拥有

  ()

  A.依靠性B.向师性C.可塑性D.接受性

  7.第斯多惠曾说:“教师自己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典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楷模。”这说明教师劳动拥有()A.创建性B.示范性C.广延性D.连续性8.()以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敬、最优胜的职业。A.杜威B.夸关纽斯

  C.洛克D.赫尔巴特

  9.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主假如一种()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B.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C.权益与义务的关系D.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1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A.教课B.班级管理C.发展学生智力D.教书育人11.教师职业的特别要求是一定拥有()A.教育能力B.管理能力C.研究能力D.控制能力12.以下对于师生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1/11

  教师与学生A.师生在教课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B.教师指导、指引学生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的自主发展C.师生在人品上是同等的关系D.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输出一汲取的关系

  1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出自()A.《春秋》B.《论语》C.《师说》D.《学记》

  14.教师职业道德差别于其余职业道德的明显标记是()A.敬业爱业B.为人师表C.团结协作D.热爱学生

  15.盛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加里宁C.杜威D.洛克16.()期间,那些出卖脑力劳动的“士”被称为中国第一代教师群。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

  1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实践性知识的是()A.讲堂管理技巧B.讲堂导入技巧

  C.现代教育技术D.发问技巧

  18.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特定要求不包含()

  A.以糊口为主要目的B.一定特意从事教育教课工作

  C.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D.要达到切合规定的学历

  19.拥有必定的自我反省能力属于教师的()

  A.学科专业修养B.职业修养C.能力修养D.人品修养

  20.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课中,教师的角色变为了

  (

  A.促使者B.指导者C.主导者D.决定者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开始实行。

  年年年年

  22.教师职业是促使个体()的职业。

  A.自由化B.现实化C.专业化D.社会化

  2/11

  教师与学生

  23.对我国教师的权益和义务作出明确、详细规定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共中央对于教育体系改革的决定》

  2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表现了教师的A.教育理论知识B.崇敬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课基本功25.以下选项中没有表现教师劳动的创建性的是()

  A.教师依据学生特色因材施教B.教师不停更新教课方法

  C.教师创建性地运用教育规律D.教师在言行举止上为学生作示范

  26.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A.要求B.门路C.条件D.结果

  27.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含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A.声誉权和荣誉权B.公正评论权

  C.隐私权D.人品尊严权28.教师的自我反省能力主要包含()

  ①教课方案②讲堂的组织和管理③学生活动的促使

  ④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⑤评论学习行为

  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③④⑤

  29.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威望在于他的()A.能力高低B.人品力量

  C.知识水平D.权益

  30.对于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对峙矛盾的

  B.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毁坏才能给别人带来光明

  C.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取决于他的个人价值

  D.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

  31.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小孩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修养。

  3/11

  A.赫尔巴特B.裴斯泰洛齐C.杜威D.夸关纽斯

  教师与学生

  32.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的()A.主观能动性B.灵巧性C.互动性33.教师专业化的试试始于()A.教师职业的出现B.师资培训机构的成立C.教师立法的规定D.公民教育制度确实立

  34.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的是()A.创建性B.自觉性

  C.独立性D.可选择性

  35.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广泛的门路是()A.师范教育B.入职培训

  C.自我教育D.任职培训

  36.此刻体育界在国际竞赛中得了金牌,奖赏向来追忆到运动员的启发教练。拥有

  ()

  A.将来性B.广延性C.滞后性D.多样性

  37.以下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表现的是()A.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B.学生是拥有必定主体性的人

  C.教在于建立学生主体D.学生是责权主体

  38.优异师生关系是教育教课活动获得成功的()A.必需保证B.必定要求

  C.前提条件D.必定结果

  39.学生对教师一定听从,学生个性遇到压迫。这类看法是

  ()

  A.教师中心论B.学生中心论

  C.教育中心论D.知识中心论

  40.()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协调一致,在教课实行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亲密、感情和睦、同等合作。

  A.民主同等B.教课相长

  C.心理相容D.尊师爱生

  41.《教师资格条例》公布于()

  4/11

  年年年年

  教师与学生

  42.教师将正在上课的学生赶出教室入侵了学生的()A.受教育权B.人身自由权C.隐私权D.声誉权43.()也称主动性,表此刻学生能依据必定的目标或要求,自行采纳相应的态度或行动。A.独立性B.自觉性C.创建性D.自主性44.()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A.师生关系B.生生关系C.师师关系D.集体关系45.教师要拥有切合时代特色的学生观。这就要讨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的关系以及()A.智力发展与创建力发展的关系B.现实发展与将来发展的关系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D.思想发展与心剪发震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

  46.最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种类是()A.管理型B.听任型

  C.民主型D.专制型47.以下看法正确的选项是()

  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和外院

  B.我国封建社会期间,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学在官府”

  C.教师负有传达社会道德传统、价值看法的使命

  D.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期间

  48.某教授以为“学生骨头轻,不可以给好神色看。”拥有这类看法的教师最有可能的领导方式是

  ()

  A.仁爱独断型B.听任自流型C.民主型D.强硬独断型

  二、多项选择题

  1.从学生自己的特色看,学生应拥有()A.可能性B.可塑性C.依靠性D.向师性E.发展性2.以下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中,正确的有()A.对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峙的看法,即“教师中心论”和“小孩中心论”

  5/11

  B.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课上结成授受关系C.师生在人品上是同等的关系D.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使的关系E.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种类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有()A.“非关注”阶段B.“虚构关注”阶段C.“生计关注”阶段D.“任务关注”阶段E.“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与学生

  4.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含()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一般文化知识E.科研能力5.教师的人品修养主要表现为()A.踊跃乐观的情绪B.豪迈爽朗的气度C.坚毅不拔的毅力D.宽泛的兴趣E.踊跃的创新质量

  6.以下对于教师的认识中,正确的有()A.教师是传达和流传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B.教师是经过特意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课工作的特意人员C.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D.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行者E.教师的任务是教授知识,所以教师不需要学习

  7.一名优异教师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包含()A.崇高的师德B.较高的教育机智C.欢乐的感情D.优异的人际关系E.健康的人品8.教师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发展主要表此刻()A.教师的专业理想B.对职业的态度

  6/11

  教师与学生C.工作踊跃性高低D.职业满意度E.发展远景9.教育怎样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举措有()A.成立民主和睦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育B.重视学生主体参加讲堂,获取体验C.重生学生的个性差别,进行针对性教育D.教育目标要反应社会发展E.教育目标要知足学生的学习需要10.学生应当具备的特征包含()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B.学生是能动的客体C.学生是拥有思想感情的个体D.学生拥有独到的创建价值E.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11.我国新式师生关系的特色是()A.心理相容B.民主同等C.尊师爱生D.严格要求E.教课相长12.教育机智能够用()归纳。A.因势利导B.见机而作C.故步自封D.因材施教E.掌握分寸

  13.对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以下看法正确的有()A.正确、精练B.清楚、流利C.生动、形象D.不用借助肢体语言E.拥有科学性

  14.教师职业的发展阶段包含()A.非职业化阶段B.职业化阶段C.特意化阶段D.专业化阶段E.成熟阶段15.以下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门路的有()A.师范教育B.任职培训

  7/11

  教师与学生

  C.入职培训D.社会教育

  E.自我教育

  16.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主要有()

  A.擅长学习B.勤于反省C.恒于研究D.坚定信念

  E.勇于实践

  17.联合国《小孩权益条约》规定的少年小孩社会权益是

  ()

  A.无鄙视原则B.提前自立原则

  C.尊敬小孩看法与建议原则D.尊敬小孩尊严原则

  E.小孩利益最正确原则

  18.教师的职业形象包含()A.道德形象B.文化形象

  C.社会形象D.人品形象

  E.专业形象三、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看法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执行肩负____、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民族素质的使命。

  ____职责的专业人员,

  2.独立的教师职业陪伴着____的产生而出现。

  3.1986年我国公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成立

  ____。

  4.一名教师能否能较好地执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

  ____,它也是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

  5.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____、____和学生成绩评论的知识。

  6.教师开始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反省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

  ____”阶段。

  7.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其余人,这表现了教师劳动的

  ____。

  8.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心是____。

  9.“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建物质财产,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这句话表现了教师劳动的

  ____。

  10.在教课过程中会碰到好多意想不到的状况,要讨教师能运用

  ____来解决问题。

  是教师完好人品的一个重要标记,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12.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包含赫尔巴特和____,他们以为教师在教育教课过程中起主宰作用,重申教师的威望作用。

  1的成立是学生健康、和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行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14.师表维度的四个不一样层次:规范、垂范、____、____。

  8/11

  教师与学生

  15.教师的专业能力可分为____和教育教课能力两个方面。

  1既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条件和保障,同时也最后代表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一样的素质要求。

  1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应着不

  18.“师道尊严”是以____为中心的传统型师生关系,自19世纪此后渐渐出现了以____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19.教师常用的教课技巧主要有导人技巧、____、加强技巧、变化刺激技巧、____教课手段运用的技巧及结束的技巧。20.教师的调控能力主要包含自我表现的监控能力和____。21.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___。

  22.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此中___是基本关系,师生关系皆服务于这一关系。

  23.教师适合的教课行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形成民主的管理风格、合理地运用规则和赏罚

  ____。

  四、判断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楷模。()

  2.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表现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标记。

  ()

  3.1994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初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

  4.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踊跃性和创建性的源泉。

  ()

  5.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课手段一定经过学生起作用。

  ()

  6.处于“任务关注”阶段的教师不再受外面评论或职业升迁的管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

  7.为了培育任职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主要采纳的方式是“理论学习、试试实践、反省研究”三联合。()

  8.作为一名教师不单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

  ()

  9.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

  10.我国当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

  11.教师的人品特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

  12.师生矛盾对师生两方的影响是悲观的。()

  13.教师职业劳动是一种以培育人为中心的精神生产,而不是创建产品的物质生产。

  ()14.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课活动的基础。()

  五、名词解说

  1.教师2.师生关系

  9/11

  3.学生观4.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5.教师劳动的主体性6.教育机智7.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教师与学生

  8.实践性知识六、简答题

  1.师生关系的基本种类有哪些?

  2.教师劳动的创建性表此刻哪些方面?

  3.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4.简述教师职业的特色。

  5.为何说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6.教师热爱学生的要求有哪些?

  7.为何教师的知识不单要“专”,并且要“博”?

  8.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客观角度剖析需要哪些条件?

  9.教师的人际关系包含哪些方面?10.简述“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主要看法。11.教师的知识修养有哪些?12.教师的教育教课能力主要有哪些?

  13.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4.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要求有哪些?

  15.简述师生关系的作用。

  16.简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内涵。17.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8.简述教师劳动的系统性特色。七、阐述题

  1.试述教师的作用。

  2.试述现代学生观。

  10/11

  3.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教师要怎样做?4.试述“学生是拥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内涵。5.试述影响师生关系的要素。6.试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重要性。7.试述教师的职业修养。

  教师与学生

  11/11

篇八: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从古到今关于教师职业生涯的描述

  一、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兼职教师特点:教师职业还没有从其他职业中分离出来,还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原始社会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一些部落、民族的首领、富有经验的老人、能人,便在劳动过程中有意识的,有步骤地把技能,生产知识等传授给年轻一代。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夏商时期的庠、序、校等都是官办的“国学”,官吏承担教师的角色,官师一体。在宫廷和官府中由官家举办学堂,任用一些官吏承担教学工作,就从事脑力活动的剥削阶级之中分化出了教师。但这种教师都有一定的官职,生活来源依靠做官俸禄而不是教学所得,因而并非真正的职业教师。此时西方社会的教师大多由僧侣兼任。二、职业化阶段-古代社会-专职教师特点:出现了独立的教师行业,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很低,从业人数也十分有限。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如:我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为了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在中国办起了“私学”,此为中国第一

  次正式出现了以教师为业并以此谋生的教师和教师职业。这种私学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学教师身上过重的官吏色彩,使教师开始回归到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上来。

  古希腊的智者也以专门教授人们知识为生,遍游各地,演讲授徒,为西方教师职业的先驱。这个阶段,私学教师逐渐形成一种职业。

  不过,这时虽有专门的教师,但教师职业基本上还不具备专门化水平,私学教师没有形成从教的专业技能。

  三、专门化阶段-近代-师范教育特点: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出现时,标志着教师职业进入专门化阶段。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拉萨儿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这是世界上独立的师范教育的开始。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朝末年。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特设“师范院”,以培养上、中两院的教员,是为中国师范教育之始。师范教育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的道路。四、专业化阶段-现代-专业标准特点: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开始从“量”的急需向“质”的提高方面转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掀起“教师专业化”的改革浪潮。于是,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逐渐并入文理学院,教师的培养改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承担,即“教师教育大学化”。

  由此,教师职业开始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后来,“师范教育”概念逐渐被扩充为“教师教育”。

篇九: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994年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学生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是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二)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1.非职业化阶段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出现之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一“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我国奴隶制社会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所以夏商时期的庠、序、校等都是官办的“国学”,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师一体。西方社会的教师大多由僧侣兼任。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如我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中影响和规模最大的是儒、墨两家。古希腊的智者也以专门教授人们知识为生。这时,私学教师逐渐形成一种职业。不过,这时虽有专门的教师,但教师职业基本上还不具备专门化水平,私学教师没有形成从教的专业技能。3.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这是世界上独立的师范教育的开始。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的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外院则是师范院的附属小学。师范教育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的道路。4.专业化阶段这一阶段,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开始从“量”的急需向“质”的提高方面转化。于是,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逐渐并人文理学院,教师的培养改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承担,这被称为“教师教育大学化”。这样,教师职业开始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后来,“师范教育”概念逐渐被扩充为“教师教育”。(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价值观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3.示范者角色(榜样)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为人处世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1)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有序进行,给教学提供好的环境,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要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的任务、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要素。(2)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即教师在教学资源分配(包括时间分配、内容安排、学生分组)和教学活动展开等方面是具体的实施者。通过科学地分配活动时间,采取合理的活动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协调学生的关系,激发集体学习的动力。(3)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师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教师是儿童继父母之后所遇到的另一个社会权威,家长的代理人。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

  把教师看作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而高年级学生则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的研究,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研究,更有对教育对象即学生的研究,对教师和学生交往的研究等等,这都需要教师终身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使教育教学建立在更宽广的知识背景之上,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还被认为是智者的化身,作为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三、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创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掌握分寸、对症下药。理解教育机智的内涵,需要分析它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一是教学的“复杂性”,二是教学的“情境性”,三是教学的“实践性”。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教师不断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或是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总之,这些挑战造成的干扰往往会形成尴尬局面,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良好的教育机智对学生的人品、思想都有较大影响,有的甚至会留下终身影响。从教育机智的动因与情境来分析,教育机智主要是由于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境而产生的,这一情况大都是由学生引起的。正是从这一教学机智的生成因素出发,华东师大陈桂生教授把教育机智分为如下类型:学生的怪问题,学生的怪答案,学生的怪动作,学生的怪要求,个别学生的差错或迟钝,教师的差错或疏忽,突发事件或情况等。教师该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意外情况呢?陈桂生教授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作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其一,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其二,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知识;其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具体来说有三点:①加强教育理论修养,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②注重实践锻炼,获得对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和教育经验,积累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恰当行为模式。③教师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有意营造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地整理从事实中产生的并且由于事实而得到升华的思想。(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1.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再者,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化也是教师劳动主体性的表现。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所以,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由于学校教育是分段进行的,每一阶段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几、乎都是前一阶段教师劳动的产物,所以,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教师劳动的群体和个体统一性,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四、教师威信(一)教师威信概述1.教师威信的概念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2.教师威信的分类教师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权力威信是教师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传统以及社会心理优势而建立起来的威信。信服威信是由于教师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与民主作风而使学生自愿接受、内心佩服而树立起来的威信。教师应该树立信服威信,而不应该追求权力威信。3.教师威信的结构

  教师威信主要包括了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三个方面内容。4.教师威信的形成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是有一定威信的,但这种威信是短暂的“不自觉威信”。随着学生对教师德才方面逐渐了解,师生之间情感的日益加深和融洽,教师的威信就由“不自觉威信”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威信。当然,教师必须经过不断努力,“不自觉威信”才有可能发展为“自觉威信”,否则“不自觉威信”也可能逐渐消失。(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当时时处处加强道德修养,争取从人格上赢得学生尊重。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想有效地传授知识,就必须勤奋刻苦,好学多思,拥有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以及精湛的教学技巧,能够给学生以深刻启迪并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深人思考。这样的教师教学效果才好,威信才高。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惯对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教师仪表大方,衣着整洁朴素,会引起学生的好感。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给学生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学生对新教师总是怀有新奇感,十分关注新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力争在第一堂课从各方面给学生留下好印象,从而奠定“心理定势”,形成初步威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学习中人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求和价值观,主张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除了扮演权威者角色之外,还应当扮演朋友和知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鼓励者、促进者,使学生觉得教师是真诚的、可信赖的。★★五、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来说就是: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我国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它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它关系到国家的振兴、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每一个投身于这个事业的人,都应感到光荣和骄傲,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

  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做到:(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1)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学生在遭受挫折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自信;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勇气;成功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鼓舞。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师爱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也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2)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教师的爱可以换来学生的爱,而学生的爱可以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去学好它。教师的爱还可以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向上的心理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灵活,想象丰富,提高学习效率。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做到:(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迁就、放纵或溺爱学生。(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3)要全面关怀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4)要关爱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偏爱某些或个别学生。(5)理解和宽容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理解学生的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给他们反思和纠正不良行为的机会。(6)解放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和权利,使能够在指引下创造性地学习、自由地生活。(7)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积极地面对学生,不能将个人的消极情绪带到教育中来。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人的培养靠单个教师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成长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才的全面成长,是多方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为此,要求教师做到:(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校内,教师要与班主任、各科教师、学校领导和其他教职员工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在校外,要与家长、社会有关方面和人士建立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以便目标一致地开展工作。(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与各方联系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大局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尊重他人。(3)弘扬正气,摒弃陋习。教师之间要形成互帮互学、进取向上、互通信息、共同进步的风气,要克服文人相轻、业务封锁的陋习。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

  生学习的对象。这是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示范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有教育家曾说过:“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到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为不幸了。”为此,教师必须做到:(1)高度自觉,自我监控。教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2)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到身教,最基本的要求是:凡是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发挥表率作用。(二)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为此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领教育教学,学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认识并解决问题,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凡是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师自己必须先掌握。(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这是保证教师从一个更高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所教内容的一个基本要求。(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教师要随时了解所教学科领域的历史、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内容不陈旧过时,教师必须注意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4)教师还要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要领悟其所教学科的思维方式,即本学科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视野、层次,认识的对象,提出问题的方式,以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工具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的研究者创造发明的过程及成功的原因,学习科学家身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1)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相互渗透日益明显。教师应适应这一趋势,不仅要跨学科学习邻近学科的知识,而且要跨领域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2)这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科技发达、信息畅通的时代,眼界开阔,兴趣广泛,生活丰富多彩,求知欲望强烈。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本专业,知识面狭窄,则很难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

  (3)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健体,要做到这些,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和宽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人们通过数千年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人们揭示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体系,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师要加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掌握这些理论。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以上教师知识结构中,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三)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教师的发音要规范,用语恰当,表述确切,通俗易懂。(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推理严密。(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4)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教师要借助姿态、表情和手势等肢体语言手段传递信息,配合语言手段,增强教育效果。2.教育教学能力(1)教师要善于制订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材,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预见性、有序性;(2)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的完成;(3)教师还要善于组织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各方面相互配合,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3.组织管理能力(1)教师要有确定合理目标和计划的能力。教师要组织管理班级,能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提出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和计划,将班级培养成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良好的班级作风、强大的凝聚力的班集体。(2)教师要有引导学生的能力。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所以要求教师能适应各种变化,进行自我调控。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求教师能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自我反思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具备研究本专业、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发展动向的能力;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不同的行为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成长;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爱问、善问、会问”

  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四)职业心理健康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社会职能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整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高尚的师德应包括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团结协作等内容。2.愉悦的情感对教师来说,情感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强大精神力量。丰富的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期待和激励下,自觉热情地学习。教师情感的表达应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和空间变换上的一致性,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既要有轻快的心境、昂扬的精神、幽默的态度、豁达开朗的心胸,也要有控制自己情感的意志,能把消极情感消除在课堂之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气氛。3.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4.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来自对自我积极的肯定,只有接受自己才能接受他人,只有热爱自己才能热爱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始终充满活力和成功的希望。教师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勇气和自信,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教师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助人,忠于理想,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热情和希望。六、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具有专业理想的教

  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会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期待。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因此,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即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学习沦、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如导入、强化、发问、课堂管理、沟通与表达、结课等技巧。3.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这种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师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4.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开始踏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虽然经过了在职的专业训练并获得了合格的教师资格证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他还要随着教学工作经历的延续、经验的积累、知识的更新及不断的反思才能逐渐达到专业的成熟。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着不同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推动着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五个阶段。1.“非关注”阶段这是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经验对今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知识、观念甚至一一直迁延到教师的正式执教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该阶段一般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该阶段专业发展主体的身份是学生,至多只是“准教师”。这使得他们所接触的中小学实际和教师生活带有某种虚拟性,他们会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对教育理论及教师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从而为正式进入任职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3.“生存关注”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他们不仅面临着由教育专业的学生向正式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存在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期”,其问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理论、实践及其关系进行反思,以克服对于教学实践的不适应。新任教师一般处于这一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

  在度过了初任期之后,决定留任的教师逐渐步人“任务关注”阶段。这是教师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随着基本“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自信心日益增强,由关注自我的生存到更多地关注教学,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才能行”上来。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同时教师已经可以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教育。1.师范教育职前师范教育阶段是师范生进行专业准备与学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师范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新教师的质量,并影响着教师今后的发展。2.入职培训新教师都会面临一个角色适应问题。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新教师的任职学校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支持性措施。在我国,各级师范院校还承担了短期的系统培训工作,培训的目的是向新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3.在职培训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的在职培训活动很广,可以是业余进修,也可以是校本培训(如集体观摩、相互评课、相互研讨等)。4.自我教育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教师的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此外,跨校合作比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家指导比如讲座、报告,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①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首先指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其次指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最后指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②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包括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理论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

  强化实践性课程;整合课程内容。(2)制定法律法规。我国于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家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3)提供经济保障。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作为教师,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教育教学的要求,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师自身的角色和定位。(2)恒于研究。通过科研,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3)勤于反思。反思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不仅要反思自己的言语、行动,而且要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思想。(4)勇于实践。首先要有实践的意识和勇气,及时捕捉机会,将自己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其次要讲实践的方法,对新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行动方案,然后进行实践。总之,要实现教师的个体专业化和群体专业化需要教师个体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提高自主反思意识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并通过参加各种培训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国家和政府应该为教师群体专业化创设一定的外部环境保障。

  来源:考试大-特岗教师4.2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1.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1)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2)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里,他们要依赖父母,入学后他们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转为对教师的依赖心理。(3)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依据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2.表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或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课下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同学等等。(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而且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己和群体等。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不满足于书上的现成结论,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解题方法,倾向于提出新颖或与众不同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不是成人,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不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第三,学生有发展的需要。二、现代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体、教师塑造与控制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预设的。现代学生观主要观点如下:(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人们经常用僵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教育的价值追求,要求人们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这是经过现代科学和教育实践证实的。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客观上要求教师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开展教育活动。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往往从学生的现实表现推断学生没有出息,没有潜力。不少人坚持僵化的潜能观,认为学生的智能水平是先天决定的,教育对此无能为力。其实,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智力水平可以明显提高,这已为科学研究如裂脑研究、左右脑研究等所证实。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求全责备。其实,作为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并不符合实际。没有缺陷,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传统教育重视智力教育,把系统知识的传授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导致走出校门的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现代学生观则强调,当今社会,单纯的智育或者智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看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活动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之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怎么样。教师不可以对其随意支配,或任意捏塑,不可以随意强加给学生一些外在的知识,因为这样并没有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对学生客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这表现在:(1)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作为各种学习活动的发起者、行动者、作用者,其前提是他首先要有一定的主体性,这是他作为主体的基本条件。(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体活动。(3)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就其程度而言比较低,就其范围而言比较狭窄。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相对于教师主体来说,诸多方面的力量都显得十分微弱。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社会系统中享受各项基本权利,有些甚至是特定的。但同时,学生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把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利有所制约。如何既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同时又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担负起学校教育人、塑造人的责任,是教育管理上的重要问题。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学生权利的自由与限制的问题。

推荐访问: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师范教育 最早 民国时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