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10篇)

时间:2022-12-16 0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10篇)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之羊若含玉创作  家庭教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家庭教导不雅念方面的问题.家长的教导价值不雅念是指家长与教导不雅点和教导行为相互联系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10篇),供大家参考。

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10篇)

篇一: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之羊若含玉创作

  家庭教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家庭教导不雅念方面的问题.家长的教导价值不雅念是指家长与教导不雅点和教导行为相互联系关系着的一系列主不雅评价的态度倾向[2].家长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家长的教导不雅念对孩子的成长和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家长在教导子女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不雅念,这些不雅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2.智育第一.许多家长只是督促子女好勤学习,同时也把这些认为是家庭教导之第一位的责任.作为家长,孩子的学习状况经常是他们存眷的核心,也是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摇动的事情.许多家长疏忽孩子个性、精力和优越品德的形成,把教导懂得为纯智育,把家庭教导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分数).3、重视身体健康,疏忽心理健康.“现在意义上的健康包含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力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但不重视心理健康,并且无视心理疾病的存在,甚至把心理疾病当成精力病来对待.对心理健康认识的缺乏,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疏忽心理建康.4、过火依赖学校教导.许多家长认为教导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只关怀孩子的分数,仅以孩子的分数评价学校和先生,这基本就是废弃家庭教导的表示.关于那些不直接介入认识进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导和道德品质的造就,学校教导却显得惨白无

  力,而家庭是造就孩子的第一土壤.如果家庭教导不克不及较好地施展其功效的话,孩子的情商教导和道德品质教导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5、家庭教导方法方面的问题.查询拜访资料标明,今朝青少年的家庭教导中,家长不善于掌握特别是不克不及采取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导方法的情况也是经常的和多见的,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示在:6、疏忽个性,强行塑造.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生理成长的特点和个性,不管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快活喜爱,只是一味的依照自己的既定要求和模式,专制地为孩子设计大好人生轨迹,或者把自己的遗憾依靠在孩子的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去强行造就和塑造孩子.7、过早过多的智力开辟.当前早期教导中,表示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辟.家庭教导的重要方法应该是通过怙恃的言传身教,通过怙恃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是今朝许多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端强化智力教导,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认为“教导越超前越好”.8、用打骂来惩罚孩子.一些家长基本不斟酌孩子的自尊心,动不动就对其加以训斥,更甚者采纳棍棒教导.打骂会使孩子的心灵及身体受到摧残,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力.在专制体罚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忧虑、孤介的性格,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过火、执拗,甚至进行反抗.如此一来你还认为拿出棍棒打孩子是很管用的管教方法吗?9、“关怀过度”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子女着重”“子女伶先”等特点.它表示为

  家长在情感上过度依恋子女,在生活上、教导上对子女“关怀过度”.即对子女操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视过多,赐与物质和心理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子女教导上的要求过多,超出了子女所能耐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自力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成长.10、不注意优越家庭教导情况的营造.优越的家庭情况是进行正确家庭教导的必备条件,遗憾的是当前许多家长疏忽了这个问题,主要表示在: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失落坏缺点,一旦发明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了.11、隔代抚育问题.在许多家庭中,由于怙恃忙于工作或在外工作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教给祖辈照管.认为这样就没了后顾之忧.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隔代抚育带来了许多晦气于儿童健康与成才的“隐患”.12、(1)延长儿童“童稚”心理.一生的坎坷阅历,注定了祖辈对孙子们的偏心,这种偏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宠爱.爱得过火,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剃头育.(2)导致教导的“脱代”.(3)疏远儿童与怙恃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膜”.祖辈爱孙与怙恃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合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合点是祖爱孙偏于“慈”“宽”“容”,而父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导支点的不合,很容易导致亲子隔膜.

篇二: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念是指家长与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相互关联着的一系列主观评价的态度倾向[2]。家长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智育第一。很多家长只是催促子女好好学习,同时也把这些认为是家庭教育之第一位的责任。作为家长,孩子的学习状况常常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不少家长无视孩子个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分数)。

  3、重视身体健康,无视心理健康。“现在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不重视心理健康,而且无视心理疾病的存在,甚至把心理疾病当成精神病来看待。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足,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无视心理建康。

  4、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仅以孩子的分数评价学校和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老师,这根本就是放弃家庭教育的表现。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却显得苍白无力,而家庭是培养孩子的第一土壤。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5、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调查资料说明,目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善于掌握特别是不能采用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情况也是经常的和多见的,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6、无视个性,强行塑造。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和个性,不管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既定要求和模式,专制地为孩子设计好人生轨迹,或者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去强行培养和塑造孩子。

  7、过早过多的智力开发。当前早期教育中,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发。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

  8、用打骂来惩罚孩子。一些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动不动就对其加以训斥,更甚者采取棍棒教育。打骂会使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孩子的心灵及身体受到摧残,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专制体罚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忧虑、孤僻的性格,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偏激、固执,甚至进行对抗。如此一来你还觉得拿出棍棒打孩子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吗?

  9、“关心过度”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子女偏重”“子女优先”等特点。它表现为家长在感情上过度依恋子女,在生活上、教育上对子女“关心过度”。即对子女操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给予物质和心理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出了子女所能耐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10、不注意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进行正确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遗憾的是当前许多家长无视了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11、隔代抚养问题。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在外工作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教给祖辈照管。认为这样就没了后顾之忧。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隔代抚养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与成才的“隐患”。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12、〔1〕延长儿童“童稚”心理。一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祖辈对孙子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2)导致教育的“脱代”。(3)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点是祖爱孙偏于“慈”“宽”“容”,而父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

  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篇三: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临清市刘垓子镇中学家长学校教材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主讲:张建福

  家庭是社会的天然细胞,是新生一代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虽然家长对教育子女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其在教育子女时存在着许多观念和行为上的盲点和误区。本文通过剖析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方法,怎样通过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使家长更好地掌握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理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天然细胞,是新生一代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仍未能正确认识和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未能克服家庭教育中的盲目性,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甚多,归纳起来有三个误区:(1)望子成龙,操之过急。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未来,踌躇满志者都希望自己下一代能保持荣耀,事业失意者寄望于下一代完成自己未竞的业绩。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由于几千年沉积下来的旧观念,加上一个时期以来一些舆论导向上的偏颇,导致一些家长给孩子确定了不适当的目标,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强迫小小年纪的幼儿学这学那,平时还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揠苗助长,要求孩子在双休日、假期里参加各种兴趣班,有的家长还甚至要求幼儿园布置家庭作业,提前学习小学的拼音、写字和计算等。由于家长的期望过高,干预了孩子的活动,孩子就象一个提线的木偶,受人摆布,失去自我,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发展,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事业需要各门专家、学者,同样也需要各类合格的劳动者,要个个孩子都成为专家,是不可能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劳动者,才是我们做家长的首先应取的目标。至于孩子将来成不成名,成不成家,有赖于孩子的天赋和未来社会实践取向的选择及其进取的程度。(2)过分溺爱,懒散成癖。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所以家长溺

  爱孩子现象十分普遍,不少家长把孩子看成自己心血浇灌的对象,倾注过分的爱,形成严密的保护层。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身边,怕孩子受欺侮,怕孩子身上弄脏,不让他们独立活动,把一切都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甚至缺乏理智,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明明是错误的行为却要百般屁护,从来不敢说“不”,这种纵容护短,包办代替,抑制了孩子独立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及弱,逐步使孩子养成孤僻、执拗的性格和懒惰、挑三拣四不爱劳动的弱点。

  (3)疏与教养,放任自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有的父母忙于事业,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只得把孩子给老人或保姆照看;有些家长只顾坐在麻将台前不分日夜地“酐战”,丢下孩子不管,久而久之,孩子缺乏了父母的关怀,缺乏了父母的沟通,因此亲子关系淡漠,游戏的时间和机会甚少。有的由于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家庭解体,生活在单亲家庭,而离异家庭中的家长,有的视子女为累赘,经常训斥、打骂孩子;有的家长为弥补离婚后对孩子的伤害,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以往,致使孩子造成各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还有的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和或父母品行的不端,长期处于恐惧、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使他们从小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顾。从而影响了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1、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我们知道,即使是建筑这种可按一定蓝图施工的工程,也还得根据当地的地质状况和人文环境来设计和施工。人的塑造是一项比建筑复杂得多的综合工程,而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好比是这项工程的奠基阶段,对后继工程影响至大。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曾提出“人性善”和“人性恶”的观念。其实,善和恶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以取得最佳教育成果。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这里包括正确评估孩子身体和智力发育程度,注意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确定适当的培养目标,根据孩子的身体、智力和心理发育的不同阶段,制订合理可行的教育计划,实行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目标。2、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学会正确做人是每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从小教育孩子正确做人是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教会孩子“学会生存,自强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提高全面素质”是我们教育孩子正确做人的主要内容。教育孩子正确做人应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第一,抓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热爱劳动成果,养成参与劳动的好习惯。

  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兴趣,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把力所能及的劳动看成一种生活的需要。第二,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积极向上的优良品德的培养。第三,从小抓顽强意志和一定要完成任务的毅力的培养。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千余名天才儿童进行跟踪研究,30年后发现有成就的人都是些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具有一定完成任务的毅力的人。

  3、重视孩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儿童个体属性确定培养目标以后,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智商高的孩子,目标定位可高些,对智商低的孩子,目标可低些,切莫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培养其良好的素质。要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要扶着孩子走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走路。《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实践证明各行各业都有成就的人,可未必都是高学历的人,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头脑灵活,善于学习。学习方法林林总总,一个共同点是:学习任何技能和本领都必须专心致志。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作了总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所以,要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品质。

篇四: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希望有所帮助!

  一、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

  我们都知道,人的智商有差异,按照正态分布规律,人群中只有大约1-3%的高智者,1-2%的弱智者,90%以上是正常智商的人。高校也有差异,最好的那几所我们称之为名校。

  问题来了,虽然名校每年招生就那么多,但几乎所有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进名校,或者考得尽量好一些。

  通常,家长会给孩子一个较高的目标,用邻家孩子的考试“成就”或媒体宣传的榜样去激励孩子,要求孩子倾其所有时间去拼。结果呢?失望者居多。

  问题的症结,就是家长们普遍缺失人类学的知识,缺乏对自己遗传基因的审视,盲目地对孩子高期待。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天生是有智能差异的。加德纳认为人基本具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每个孩子可能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智能上很强,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智能上较弱。表现在学习上,有的孩子学有余力,科科优异,有的孩子十分努力,仍旧偏科;表现在成绩上,在一个群体中,一定会有从高到低的排列。有人将原因归结于非智力因素差异,这也只是外部因素,关键还是智能这个内因。拼命努力,也只会提高一定的成绩,所谓勤能补拙,但不能补智。

  由此,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内在发展条件、学习能力和某一突出智能的成长需求。家长的高期许往往超越了孩子自身发展的可能,牺牲大量时间进行知识复习,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甚至还耽搁了孩子身上最突出的那个智能的挖掘,结果家长和孩子双败双输。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就会让孩子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孩子痛苦,家长也痛苦。

  其实,父母过高的期许还是缘于没有把选择权交给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安排孩子的生活和梦想。

  二、家长没有理解教育的本真目的

  我一直跟家长讲,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过上美好的生活。既然是要过美好的生活,就不能剥夺孩子们童真时期的天然快乐,年少时期的素质成长,成人以后终身热爱学习的习惯。

  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愿望被断送了,发展从何谈起?学校的学习毕竟有限,未来的发展终究要靠自己终身不断地学习。

  我看到有关统计,中国人的年阅读量在世界上排序非常靠后,接近最低,这是十分悲哀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看,家长一定要想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分数,一个好大学——好分数未必有促进未来发展的好素质,上了好大学未必就能找到好工作,找到了好工作也未必能幸福,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好的素质对个人发展很重要,素质好的人幸福感才会高。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以后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考得好,分数高,要过幸福的生活;考得不好,分数不高,也要过幸福的生活,这是天赋的权利。幸福和分数无关,和高校无关,和别人无关,但是和今后自己以良好的素质努力成长有关。

  幸福是什么?所谓幸福,就是家长给孩子一种温和的、宽容的教育,让孩子能够做一个常态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享受很常态的生活,不会因为所谓的不成功而痛苦,也不会因为很平凡而难过,因为生活就是这么自然而美好,让人回到恬淡平和的状态。

  三、家长自觉不自居地与孩子对抗

  家长千万不要和孩子对抗,对抗的结果必然是双输。

  家长跟孩子对抗的结果之一是导致孩子很叛逆,结果之二是导致孩子很懦弱。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这个理论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是适用的。比如孩子犯了一个小错误,知道回家要批评、挨骂甚至挨一顿打,就选择了不回家,家长找了一天一夜终于找回来了,觉得孩子能找回来就谢天谢地了,从此不敢再批评他的一些小错误,担心一批评,孩子又会离家出走。

  有的孩子就会利用这种心理,为了不让你批评我的小错误,我要犯一个大错误,我用离家出走这种更危险的事情来吓唬你。

  这种对抗的结果,如果家长赢了孩子,孩子可能变得越来越懦弱,可能变得越来越自闭,也可能变得越来越叛逆,甚至有少数孩子做出很极端的事,这些都有案例,是惨痛的教训;如果孩子赢了家长,可能就会更加滋生这种“拆屋”心理,直到被宠坏。所以无论是谁“赢”,结果都是输。

  很多最后出问题的孩子都是这样,一点点地对抗,家长一点点地屈服,不断对抗,不断屈服……所以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产生对抗的机会。

  家长跟孩子对抗的本质是: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想要征服孩子。要想杜绝对抗,家长就要从内心尊重孩子,认真听取孩子的解释,严格教育,宽容对待。家长也有少不更事,渴望父母理解和宽容的幼年时代,一长大就全忘了,这叫缺乏“同理心”。

  四、慈父严母教育容易出问题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常常是“严父慈母”格局,现在的家庭大多是“虎妈猫爸”。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是不适合儿童成长的,慈父严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视野、胸怀、理性和交往上多多少少会有问题。

  为什么“严父慈母”比“慈父严母”更好?因为父亲的严格是有理性的,注重抓重点问题,点到为止,给孩子留下思考和改过的空间。母亲的严格中感性的成分更多,大多数母亲严格起来,语言往往会超越理性的范畴,给孩子带来伤害,分不清孩子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又把孩子放回自己“肚子”里去了。这不适合人的成长。

  所以,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观点要保持高度一致,不能有分歧,有了分歧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寻求统一再面对孩子。在承担的教育任务上,要有明确的分工。帮助孩子确定人生的规则,界定价值观,指出问题所在和改进策略等大方向的事情,应该是父亲的责任;母亲的责任则是尽量温婉平和,给孩子生活上的滋养,精神上的鼓励,信心上的培育,用自己的知性美去影响孩子。这样的孩子,将来不但会成大事,而且还会经营小家,培育出更优秀的下一代。

  总之,母亲要做一个知性而平和的母亲,父亲做一个理性而严格的父亲。

  五、唠叨的父母教育效能低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很好,热血沸腾,打算捐款5美金;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美元。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过犹不及,效果是一样的。

  家长们总以为重要的话要多说几遍,孩子就会按照自己所期待的要求去做。其实,在唠叨过程中,很多孩子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如果是经常唠叨,你讲什么话孩子都不想听了!甚至当父母讲的是对的,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家长不妨试试看,同一句话要求三遍,看看有哪个家长不嫌烦?

  通常,家长和孩子的矛盾是在玩耍和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孩子心仪玩耍,家长揪心成绩,这时对孩子提要求,说一遍就可以。孩子不自觉,没按要求来,不要急,反正你已经知道了,多说几遍情况更糟。好的做法是:

  1.给孩子的要求要十分清楚;

  2.要有一个玩耍和学习的时间约定;

  3.多听听孩子在校的故事,多鼓励孩子;

  4.陪伴学习,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障碍。

  只做题目的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玩耍有学问,也是一种成长,沟通是技能,也是一种成长,陪伴更有助于孩子成长,可惜家长们常常忽略这些可资发展的行为。

  我和孩子说话只说一遍。比如我告诉孩子:“我们七点出发。”到了七点钟,我说:“七点了!”孩子就会说:“爸,走吧。”

  六、不要哄孩子,要讲道理

  中国人往往都是哄孩子、骂孩子、管孩子、训孩子,但就是缺少一点:跟孩子讲道理。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要只是批评他,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就可以了。

  孩子天生不懂事,所以才有学校。既然孩子不懂事,他犯的错误都可以原谅,我们没有必要生气,去批评他。因为孩子天生就是来犯错误的,而每一次错误都是成长的机会。

  他不犯错误,我们怎么知道他这个地方不懂呢?他犯了错误,我们就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

  七、家长的示范超过一切教育

  这一点最重要,家长的示范作用超过一切教育的价值。

  这句话应该怎么来理解呢?

  老师们常常说,同学要互相关心啊,要宽容相对啊,我听完很不满意。孩子应该要在被宽容中学会宽容,在被同情中学会同情,在被关心中学会关心。

  教育中有两个词语叫做“经历”和“体验”。大人都知道,有被关心的经历和体验,才知道被关心是多么的快乐,所以也才会用同样的方法去关心别人。孩子也是如此,只有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才能学会真正对待别人的方法。

  我们教育的问题就是说教太盛,而经历和体验不足。

  要让孩子有经历和体验,不光是需要孩子去做,还需要我们成人的努力。家长希望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格,就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体会和感受到这种品格。知行合一很重要,在孩子面前,家长千万不要做“两面人”,他们往往会在我们身上学会“两面性”,说一套做一套。

篇五: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念是指家长与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相互关联着的一系列主观评价的态度倾向[2]。家长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智育第一。很多家长只是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同时也把这些认为是家庭教育之第一位的责任。作为家长,孩子的学习状况常常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不少家长忽视孩子个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分数)。

  3、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现在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不重视心理健康,而且无视心理疾病的存在,甚至把心理疾病当成精神病来看待。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足,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忽视心理建康。

  4、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教

  师的事情,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仅以孩子的分数评价学校和老师,这根本就是放弃家庭教育的表现。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却显得苍白无力,而家庭是培养孩子的第一土壤。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5、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善于掌握特别是不能采用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情况也是经常的和多见的,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6、忽视个性,强行塑造。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和个性,不管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既定要求和模式,专制地为孩子设计好人生轨迹,或者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去强行培养和塑造孩子。

  7、过早过多的智力开发。当前早期教育中,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发。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

  8、用打骂来惩罚孩子。一些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动不动就对其加以训斥,更甚者采取棍棒教育。打骂会使孩子的心灵及身体受到摧残,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专制体罚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忧虑、孤僻的性格,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偏激、固执,甚至进行对抗。如此一来你还觉得拿出棍棒打孩子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吗?

  9、“关心过度”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子女偏重”“子女优先”等特点。它表现为家长在感情上过度依恋子女,在生活上、教育上对子女“关心过度”。即对子女操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给予物质和心理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出了子女所能耐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10、不注意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进行正确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遗憾的是当前许多家长忽视了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11、隔代抚养问题。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

  在外工作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教给祖辈照管。认为这样就没了后顾之忧。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隔代抚养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与成才的“隐患”。

  12、(1)延长儿童“童稚”心理。一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祖辈对孙子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2)导致教育的“脱代”。(3)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点是祖爱孙偏于“慈”“宽”“容”,而父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

篇六: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念是指家长与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相互关联着的一系列主观评价的态度倾向[2]。家长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智育第一。很多家长只是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同时也把这些认为是家庭教育之第一位的责任。作为家长,孩子的学习状况常常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不少家长忽视孩子个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分数).

  3、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现在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不重视心理健康,而且无视心理疾病的存在,甚至把心理疾病当成精神病来看待。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足,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忽视心理建康.

  4、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仅以孩子的分数评价学校和老师,这根本就是放弃家庭教育的表现。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却显得苍白无力,而家庭是培养孩子的第一土壤。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善于掌握特别是不能采用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情况也是经常的和多见的,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6、忽视个性,强行塑造.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和个性,不管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既定要求和模式,专制地为孩子设计好人生轨迹,或者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去强行培养和塑造孩子.

  7、过早过多的智力开发.当前早期教育中,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发。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

  8、用打骂来惩罚孩子.一些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动不动就对其加以训斥,更甚者采取棍棒教育。打骂会使孩子的心灵及身体受到摧残,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专制体罚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忧虑、孤僻的性格,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偏激、固执,甚至进行对抗。如此一来你还觉得拿出棍棒打孩子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吗?

  9、“关心过度"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子女偏重"“子女优先"等特点。它表现为家长在感情上过度依恋子女,在生活上、教育上对子女“关心过度"。即对子女操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给予物质和心理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出了子女所能耐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10、不注意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进行正确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遗憾的是当前许多家长忽视了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11、隔代抚养问题.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在外工作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教给祖辈照管。认为这样就没了后顾之忧。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隔代抚养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与成才的“隐患”。

  12、(1)延长儿童“童稚”心理。一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祖辈对孙子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2)导致教育的“脱代”。(3)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点是祖爱孙偏于“慈"“宽”“容”,而父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

篇七: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念是指家长与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相互关联着的一系列主观评价的态度倾向[2]。家长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智育第一。很多家长只是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同时也把这些认为是家庭教育之第一位的责任。作为家长,孩子的学习状况常常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不少家长忽视孩子个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分数)。

  3、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现在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不重视心理健康,而且无视心理疾病的存在,甚至把心理疾病当成精神病来看待。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足,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忽视心理建康。

  4、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仅以孩子的分数评价学校和

  1/4

  老师,这根本就是放弃家庭教育的表现。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却显得苍白无力,而家庭是培养孩子的第一土壤。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5、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善于掌握特别是不能采用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情况也是经常的和多见的,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6、忽视个性,强行塑造。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和个性,不管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既定要求和模式,专制地为孩子设计好人生轨迹,或者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去强行培养和塑造孩子。

  7、过早过多的智力开发。当前早期教育中,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发。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

  8、用打骂来惩罚孩子。一些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动不动就对其加以训斥,更甚者采取棍棒教育。打骂会使

  2/4

  孩子的心灵及身体受到摧残,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专制体罚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忧虑、孤僻的性格,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偏激、固执,甚至进行对抗。如此一来你还觉得拿出棍棒打孩子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吗?

  9、“关心过度”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子女偏重”“子女优先”等特点。它表现为家长在感情上过度依恋子女,在生活上、教育上对子女“关心过度”。即对子女操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给予物质和心理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出了子女所能耐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10、不注意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进行正确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遗憾的是当前许多家长忽视了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11、隔代抚养问题。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在外工作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教给祖辈照管。认为这样就没了后顾之忧。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隔代抚养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与成才的“隐患”。

  3/4

  12、(1)延长儿童“童稚”心理。一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祖辈对孙子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2)导致教育的“脱代”。(3)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点是祖爱孙偏于“慈”“宽”“容”,而父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

  4/4

篇八: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学校教育需要家庭配合,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指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互动作用。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差异的,而且家庭环境、父母的素质、教养、人格、生活态度、言谈举止等都对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紧抓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新苗头、新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分头实施的途径与规律,使两教在目标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互补,力量上聚分适度,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形成优化的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就此对当前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作一浅述。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方式;问题;对策目录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3)1.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3)

  1.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

  成.........................................................

  ...(4)

  1.4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

  象....................................................(5)

  1.5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

  展........................................(5)

  2、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

  议.........................................................

  .............................(5)

  3.1

  社

  会

  方

  面.........................................................

  ...............................................(6)

  3.2

  学

  校

  方

  面.........................................................

  ...............................................(7)

  3.3

  家

  庭

  方

  面.........................................................

  ...............................................(8)

  3

  、

  结

  语.........................................................

  ...........................................................

  .(8)

  参

  考

  文

  献.........................................................

  ......................................................(10)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

  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有的未成年人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1.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代理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例如发生在3月5日紫金县育新中学两名初二学生为打游戏机入室盗窃杀人事件就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引发的。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无法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部分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这部分家长对此心里虽然非常清楚,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反而认为这是生

篇九: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威胁孩子典型:经常说: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不喜欢你。父母的想法: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大人都是为了他们好,于是,在此情形下,尤其是当妈妈的就使出自认为是杀手锏的招术:妈妈以后就不喜欢你。心理学家:发誓不再喜欢自己心爱的小宝宝,算是一种最严厉的管教方式,实践证明也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威胁。孩子们灵性很高,会感觉到这种威胁是假的。而且,孩子被大人欺骗了一次,不信任的阴影会长久地留下来,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成了说谎者。因此,应当换一个效果好的说法:妈妈是喜欢你的,但是,你现在的行为妈妈不喜欢。放任孩子典型:孩子想干嘛就干嘛,不必多管。父母的想法:对孩子干嘛要那么紧张孩子自己应当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迟早要过大人的生活,那就让他们尽早独立起来吧!心理学家:任何时候也不要让孩子们觉得,你对他们的行为无所谓。一旦发觉你们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就会马上来验证这是不是真的。于是就开始模仿坏的行为,看看会不会因此招致批评。这种后果是很糟糕的。正确的做法是抛弃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即使孩子的行为你们很不满意,也要与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碰到这种情况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告诉孩子: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截然相反。但是我想帮助你,因为我喜欢你。你可以在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来找我出主意。过分苛刻严厉典型:在家里我说了算,你应该听我的。父母的想法:孩子应该无条件听大人的话,并认为这是教育中的最重要原则,也是无须讨论的问题。不论是多大的孩子,都不能纵容他们,否则他们就会对大人为所欲为。

  心理学家:过分苛严管教往往难以让孩子们理解和接受,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大人要求这样做的道理。否则,就会出现大人在场百依百顺、规规矩距,大人一转身就闹翻了天。正确的做法是树立信任优于苛严的观念,必要时可以对孩子这样讲:你现在先按我说的做,晚上我们找时间,再来心平气和地讨论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娇惯孩子典型:孩子还小做不了,我来帮助他。父母的想法:孩子应该得到最好东西,童年是短暂的,因此要让它成为美好的,不应该让童年充满道德说教、出现失败和不满意,我们要尽力让孩子摆脱困境和不愉快。于是大人就这样乐此不疲地去揣测并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心理学家:被娇惯的孩子很难适应生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孩子,将来在生活上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尽管父母为孩子做到了面面俱到,而孩子们却并不感到幸福,相反,孩子们会感到孤立无援。明智的做法是对孩子说:试试自己做吧,如果做不好,我们会很乐意帮你的。不给宝宝独立的机会典型做法:我的宝宝永远是我的好朋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我们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他是那么乖巧,可以与他无话不谈,他简直就象成人一样能够理解我们。心理学家:孩子为取悦父母可以做任何事情,因为爸爸、妈妈对他们来说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为此小家伙甚至能够放弃与同龄人玩耍的乐趣而卷入成年人的复杂世界。因此他们自身的问题却总是悬而未决。金钱至上典型做法:投入的钱越多,接受的教育就越好。

  心理学家:爱是金钱买不到的,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可现实确实如此。生活中高收入家庭的大人试图努力来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但低收入的父母不必为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而受到良心的折磨。实际上,温情、关爱、一起玩耍、相

  互沟通对孩子来的比鼓囊囊的钱包更重要。需要澄清的是,能够让孩子感到幸福的绝非金钱,而是他感觉到他对你们是最重要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典型做法:我的孩子将来要学音乐(或打网球、绘画),我不能让他错过这些机会。父母的想法:我们这辈人许多在童年就幻想过跳芭蕾、弹钢琴、或者打网球,但没有机会。现在有了条件,我们就要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至于孩子现在是不是喜欢没关系,今后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懂得大人们努力的初衷。心理学家:遗憾的是,孩子们不一定懂得父母努力的良苦用心。大人们在自己想象中勾勒的美好前景往往被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所打破。孩子小时还可以听大人的,当他逐渐长大后,就有冲破父母感情牢笼的愿望和抗议行动,甚至闹得不可开交。明智的父母在给孩子安排必要和有用的功课的同时,要留出时间给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缺乏温情典型做法:亲吻和诸如此类温情脉脉的东西对孩子似乎不那么重要。父母的想法:对孩子爱抚、拥抱、亲吻,这些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甚至还担心童年时的温情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性倾向。主张不要什么拥抱和亲吻,与之相比还有更实在和更严肃的事情可做。心理学家:不同年龄层的孩子都渴望温情,它有助于孩子们意识到自己被关爱,增强自信心。但要注意分寸和场合,过分强加的关爱可能会把孩子们吓跑。受情绪左右典型做法:行不行,这要取决于情绪。父母的想法:工作上的不顺心、家庭关系不和,大人们随时有可能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们头上,并认为这无关紧要,只要随后请孩子吃一顿或者给他买许诺了很久的玩具,就足够能把孩子哄高兴了。心理学家: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会为他们良好行为感到高兴,也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而失望,这有助于孩子们树立坚定的人生价值观。而大人们出于自私的念头和受情绪的影响,今天允许这样,明天又不允许,这会给孩子造成错觉,认

  为他所做的一切无所谓正确与否,关键是父母的情绪。如果情绪失控的习惯改不了,应当事先跟孩子打招呼:我情绪好的时候,你不能为所欲为;当我情绪坏的时候,请你能够宽恕我。

  亲子交流的时间太少典型做法:对不起,妈妈不够时间陪你玩。父母的想法:我们的工作任务繁重,孩子上学、放学要接送,回家还要做饭、洗衣、买各种必需品,哪有时间来陪孩子玩耍和读书心理学家:大人常常会忘记一个简单的道理既然把孩子生下来了,那就应该为他们挤出时间。如果孩子们经常听到父母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自然就会发生感情转移。建议工作繁忙的父母,哪怕是晚上也要尽可能抽出半个小时,坐在孩子床上,陪他说说话,讲个故事,或者读读书,与孩子交流时间的长短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流本身的质量。

篇十: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果步调统一,相互促进,他们的合力就大,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据调查,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15%。85%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代理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有的未成年人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1.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

  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代理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例如发生在2006年3月5日紫金县育新中学两名初二学生为打游戏机入室盗窃杀人事件就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引发的。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无法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部分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这部分家长对此心里虽然非常清楚,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反而认为这是生财的一条捷径;更有甚者,每当寒暑假来临时,把孩子接到所务工的城市去,让孩子耳濡目染一些非法行为,甚至让孩子直接成为自己的帮手,做着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

  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4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少数孩子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农村小学生中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时有发生。5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

  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家长忙于家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滋长了这部分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最严重的一个问题——父亲缺失。而父教力度是孩子成长高度,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力度小,孩子往往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第二个突出问题是一些80后父母,拼命工作,眼睛只盯着位子、票子、房子,却很少关心孩子。而当他们“成功”时却又发现孩子很多好习惯没养成,行为偏离方向,于是便把挣来的钱给孩子“买单”,而此时孩子很可能已经不“领情”了。其实,孩子最在乎的不是父母为他花了多少钱,而是在他成长过程中花了多少时间。第三个突出问题是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我把孩子交到了学校,把钱给了学校,孩子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而要改变这一观念更是一个长期过程。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日前指出,95%的中国家长不会教育孩子,不具备系统的教育能力,他们把教育责任直接推给了学校。原因就是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改变,要改变观念先改变“关键人物”的观念是很重要。

  第四个突出问题是“浮躁”和“急功近利”。没有哪位爸爸妈妈愿意自己的孩子早产,但目前却有相当一部分爸爸妈妈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早成”,这就是目前家长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生过孩子的妈妈都知道,“瓜”熟了“蒂”才能落,过程很重要,而且营养要跟上。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没有足够的过程,就不可能有正常的结果。

推荐访问: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家庭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