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审美、休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时间:2022-10-26 14:35: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千百年来,不少东西方思想家都曾提出过有关和谐社会的构想;进入21世纪的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终于上升到国家理念的高度,并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审美与休闲属于精神文明的维度,是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审美、休闲以增进人的幸福为目标指向,而这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所在。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和天人和谐。审美与休闲通过对人身心失调的疗治,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和前提。审美与休闲亦能诗化人际关系,消弭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富于生态智慧的审美与休闲,还能促进天人和谐的达成,为人类提供一个绿色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审美;休闲;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民众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使社会成员在与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相处中达到协调有序的状态,使民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和发展带来的福祉。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如果说经济与政治分别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文化则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审美与休闲正是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自在生命之自由体验,审美与休闲在改善人的生活品质、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和增强人的幸福感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要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对人们的审美和休闲给予高度关注。

一、和谐社会的审美与休闲意蕴

(一)和谐: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在汉语中,“和谐”一词是由“和”、“谐”二字组合而成的同义复词,其本义是音乐中高低长短不同的声音互相配合与协调的状态,后来演变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意指事物的各组成部分协同、适应、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是一种优化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状态。在西方文化中,“和谐”概念最早由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古代哲学家提出,也均是从音乐和谐的具体形象引申、扩展为多样统一的哲学抽象。

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千百年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莫不对此孜孜以求。

早在先秦时代,华夏先贤们便对理想的和谐社会进行了畅想式描述。道家始祖老子设想了一个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庄子则提出天和、人和、心和的思想。在儒家,《尚书·尧典》:“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均是希望邦国之间和睦相处,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礼记·礼运》则构想了一个高度和谐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认为“礼乐之道,和为贵”,并憧憬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礼乐盛世。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高倡“人和”,提倡统治者与民同乐,认为非此不能达到社会和谐。荀子也希望通过礼乐教化实现“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占据正统地位,儒家致力于社会和谐的“内圣外王”的理念也不断被历代仁人志士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到了近代,康有为以其生花彩笔在《大同书》中描绘了一幅消灭了私产和阶级,社会安定团结,百姓幸福美满、平等相亲的无限美好的未来社会图景。进入21世纪的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已经上升到国家理念的高度,成为执政者自觉的追求,并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

在西方,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也曾构想过正义、和谐的城邦社会──“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由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三个阶层组成,他们分别具有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德性,各阶层依其德性行事并和谐相处。亚里士多德更是古希腊和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既强调城邦社会的民主正义和安定有序,认为公民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邦整体的和谐,也注重公民个人素质的培养,提倡以艺术尤其是音乐为核心的和谐教育。在中世纪,神学思想家们一般认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卢梭、狄德罗等人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以及社会契约等理念,其中也包含有社会和谐的思想。到了19世纪,圣西门、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猛烈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带有乌托邦性质的和谐社会构想。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没能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和可行道路,他们对和谐社会的设计只能流于空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深刻地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述了关于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资本主义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矛盾和难以避免的危机,无法实现真正的和谐,只有在社会主义取代了资本主义之后,才可能进入真正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不同的方面。

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应该是在充分汲取古今中外“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扎实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审美与休闲: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

和谐社会是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维度于一体的社会。政治文明体现在体制日益完善,社会政治秩序不断优化;物质文明体现在经济持续发展,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明则体现在文化日益繁荣,并能落实到人的精神层面,使民众的文化生活品质和生存境界得到切实的改善与提高。审美与休闲主要属于精神文明的维度,是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东西方美学史上,和谐都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美学范畴。在我国,“中和”思想起源很早,产生于远古时代的太极图就是体现中和美的范本。后来儒家提出“中庸”的思想,墨家注重义与利的统一,道家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则主张个体行为与社会功利的协调一致。诸家思想虽各有特点,但都对上古“中和”思想有所继承,都认可个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在西方,自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的和谐关系来论述音乐的审美特征,并进而论述天体和整个宇宙的美开始,以和谐为美的观点持续了两千余年,不仅影响到近现代西方的美学思想,还影响到当代的生态美学和科技美学。虽然中西文化中都有以和谐为美的传统,但儒家思想长期占正统地位的传统中国文化更多地侧重于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和谐,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传统美学则更多地侧重于形式元素关系的和谐。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西方思想家们才开始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社会)和人与自然等相和谐的角度全面地、多方位地考察和谈论和谐之美。

推荐访问:和谐社会 审美 构建 休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