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勇担新时代新使命”,专题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时间:2022-06-11 15: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勇担新时代新使命”,专题研讨交流发言材料,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勇担新时代新使命”,专题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勇担新时代新使命”,专题研讨交流发言材料3篇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勇担新时代新使命”,专题研讨交流发言材料篇1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研讨材料

    完善三个民主机制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黄良国

    (年月日)

    政绩,是党政干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在任期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绩效。创政绩、出政绩,是干部从政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党组织和干部群众评价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干部知识水平、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等素质的综合反映。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于如何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认为,必须坚持走民主化之路,完善“三个民主机制”。b5E2R。b5E2R。

    一、完善民主选拔机制,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选人用人导向确立好。完善民主选拔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是要把好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用准一个干部,就等于树立起一面旗帜,就会对广大干部起到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
用错一个干部,就等于发出了一个错误信号,就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把那些具有正确政绩观、实绩突出的干部选进领导班子,努力把干部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想发展、干事业、创政绩、做贡献上来;
真正选用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做到谁最胜任工作就选谁,谁干成事业就重用谁。对那些甘于奉献、埋头苦干、政绩突出的干部要予以表彰和重用;
对那些虽有良好发展愿望但没有掌握科学方法的,要热情地予以帮助,正确地加以引导,让想干事的人干成事;
对成绩平平,无所作为的人要及时加以调整;
对为快出政绩而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搞短期行为,搞欺上瞒下、损害群众利益或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人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已经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从而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大胆工作,干事创业,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真抓实干的浓厚风气,使更多的人创出更好的政绩。p1Ean。p1Ean。

    、完善民主考评体系,把干部工作实绩评估好。长期以来,在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在考评的体制上重上级领导的印象,轻群众的满意率;
在考评的指标上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人文发展;
在考评的内容上重“显”绩的考评,轻“潜”绩和“隐”绩的考评。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好民主的科学的考评体系,因此,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组织必须加快建设客观公正民主透明的政绩考评体系,重点在指标上、方法上、参与主体上进行完善。一要集思广益,完善考核指标。考核是指挥棒,考核指标是指挥棒的方向。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应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多数干部群众认可的方能成为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既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要防止考核指标设计过细过繁,群众难以考评的现象发生;
既要突出反映经济增长和效益的考核,又要防止不适当地突出数字指标,片面追求,单纯注重数字增长等偏向;
既要考核有形的“显”绩,又要考核无形的“潜”绩。如当前考核应降低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体现发展过程的指标和微观指标,增加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环境保护、城市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指标的权重。二要分类指导,改进考核方法。要统筹运用传统的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立体评议法、综合考核法,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和任务,突出不同的指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考核。根据不同方面的政绩可采取定量、定性、评估、监测、民意调查等不同的方法进行考核。如四川省在全国率先运用“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测数量线型考评分析方法”,对厅级干部进行民主测评的做法值得借鉴,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采集测评数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数理分析办法来测评干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感情化的因素,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考评结果。三要拓宽渠道,扩大群众参与面。当前在政绩评价时,要着重解决党组织与群众评价不一致的问题。要切实改变少数领导干部经常不正确地充当下级政绩评判主体的现象,重要的是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效形式。要提高参与政绩考核评价者的代表性,既要有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又要有各方面的群众代表;
要拓宽考核的渠道,既要有集中评议,又要有个别交谈;
既要有集中性的考核考察,又要注重平时情况的了解。同时,要探索建立干部政绩公示、公议、公众评价体系,广开渠道,让更多的群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家,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运用现代网络建立干部政绩民情反馈体系,提高政绩评价的广泛性、准确性、科学性。DXDiT。DXDiT。

    、推进民主化进程,把改革举措落实好。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推进民主化进程,以此来促进干部管理方式从以职务管理为主向以职责管理为主转变,保证领导职位和领导人才的配置效率,保证干部选拔工作的公正。中央“”文件和省委的五个制度出台后,常山县作为全省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民主化进程,力求在完善选人用人的民主化程度上有所突破。一是注重干部初始提名的民主化改革。一方面规范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对县委县政府工作部门、乡镇的正职及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提任和交流的人选实行由全委会成员初始提名,根据全委会成员的推荐结果确定考察对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其他县管领导干部初始提名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提高初始提名的准确性,从而使各个层次干部初始提名环节实行民主化。二是注重对“三民”工作的规范操作。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参与面,进一步规范干部考察考核中民主评议、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简称“三民”)参加对象的界定,明确不同层次、不同代表、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使“三民”工作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和合理性,真正把干部“好”与“坏”的评判权和“升”与“降”的裁判权交给群众,使“三民”工作更能反映群众的意愿。三是注重民主选拔方式的创新。在开展公选领导干部工作的同时,探索运用民推竞选、公推直选的方式选拔乡镇、部门正职,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使党员、群众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拥有更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RTCrp。RTCrp。

    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促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在法律框架内实行民主决策。透析安徽的王怀忠腐败案、江苏的铁本事件等案例,其“形象工程”能够上马建设,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领导干部在决策时没有做到依法决策,在落实工作时没有做到依法行政。有的抓工作“错位”,习惯把本级领导机关看作是法规制度的决策层而非执行层,热衷于离开法规制度另搞新口号、新规定;
有的抓工作“越位”,往往超越职权职责,干一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
有的抓工作“缺位”,该管的事不去管或管不好。错位、越位、缺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工作落实、损害干部队伍建设。为此,我认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首先确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具体来讲就是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角色意识,从“错位”的地方“让位”。各级领导机关都要自觉把本级作为法规制度的执行层,作决策时要考虑法律法规的依据,开展工作要多在认真落实法律法规上想办法,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不要在追求出名挂号上费心思,不能超越法律法规标新立异,追求轰动效应,搞短期行为。二是强化职责意识,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赋予的权限、职责和任务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属于下级的权力要还给下级,该下级作主的事情不要管,确保他们能够正常行使职权、认真履行职责,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一竿子插到底”。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在“缺位”的地方“补位”。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切实做到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需基层所需。重点要做好对基层减压、解难的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5PCzV。5PCzV。

    、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增强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少数领导干部存在不正确的政绩观,使许多决策或多或少存在着不科学性、不连续性和随意性等问题,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关键要健全民主的决策机制。一要营造民主氛围,形成多方面参与决策的格局。在决策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懂行的专家说话,必要时应邀请多家咨询机构参与,开阔党委政府的决策思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如通过建立顾问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打破地域、部门、行业的界限,聘请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参与决策,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咨询意见,使政府决策咨询建立在相互补充启发、有所比较鉴别的基础之上。二要畅通民主渠道,使社情民意得到充分表达。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等已有的制度,健全政府热线、人大代表接待日、领导接待日等制度,建立现代听证制度、民意测验制度、舆论调查制度等。例如,城市改造、水库移民应当有规划中搬迁地区的群众代表参加,国企改制应当有工会、职工代表参加,制定工商管理制度应当有企业参加,确保利益相关方、受损方能够参与决策过程。三要实现民主公开,使决策过程始终做到公正透明。具体而言,重大公共决策的讨论情况和阶段性方案都应当及时对社会各界公布;
凡是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都应当向社会公开;
凡是涉及局部群体利益的,必须让有关群体知晓;
凡是涉及行业领域的决策,都应事先通知有关方面。例如,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或设立政府信息咨询站点,制度化地公布政府决策信息,回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等各种实际问题。四要健全民主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各级行政决策机构应当在首长负责制的法定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明确界定应经会议讨论的事项范围。凡属规定应由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都应当通过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包括行政首长在内的个人都无权不经会议讨论就自行做出决定。五要完善决策的责任追究机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相等的原则,明确决策失误所应承担的责任。在责任追究方面,法律已明确规定有罢免、免职、质询等责任形式,同时应当启动引咎辞职、自愿辞职等简易方便的责任形式,并将这些责任形式与决策失误相挂钩。jLBHr。jLBHr。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抓好民主决策各个环节的落实。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坚持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也是实现政绩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民主决策的各个环节工作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关键取决于决策者是否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否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检验是否做到“三个符合”。即各级领导干部作决策、办事情、干工作,是否符合依法行政要求,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是否符合多数群众的意愿。二是要做到“三个充分考虑”。即推动一项改革要充分考虑它的可行性和社会承受的程度,制定一项政策要充分考虑其社会影响,上马一个项目应充分考虑其市场前景、资金来源、技术条件和对今后的影响等。三是要把握好“三个统一”:即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与保持同中央宏观政策和精神的统一;
创造性开展工作与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的统一;
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既要防止和反对借口地方或部门的特殊性或创造性开展工作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分散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又要防止和反对盲目跟风、唯书唯上的倾向。要继承和发扬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紧紧抓住当前十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用好的作风创造突出的政绩,切实在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xHAQX。xHAQX。

    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保证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是确保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组织监督的作用,切实解决对领导干部“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不敢监督”的问题,消除监督管理的死角。具体要做到把握一个关键,突出二个层次,抓住三个环节。LDAYt。LDAYt。

    、把握一个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如果只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决定重大问题难免要发生失误。因此,围绕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如何切实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关键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把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工作落实到位。首先,一把手要有很强的民主意识,善于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这是民主能否落实的关键。在主持党委的日常工作中,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调查研究,注意倾听方方面面的呼声;
在党委议题形成后,提前征求委员的意见,给委员充分的酝酿时间;
在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自觉地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决策,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欢迎不同意见,在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中,始终把自己置于组织之中,置于制度约束之下。第二,班子其他成员要有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在日常工作中,委员应立足本职,胸怀全局,积极主动地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要勤于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为集体决策献计献策。第三,要认真开好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相互谈心和批评,坚持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开诚布公,推己及人,消除分歧,消除误会,达到党委成员政治、思想、行动上的真正一致和团结。Zzz6Z。Zzz6Z。

    、突出二个层次。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即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下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积极探索与人大、司法监督联动机制。如开展巡视工作,逐步在层次上延伸和内容上扩展,及时纠正和防范一些滥用权力的行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制度,坚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把不廉洁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必须坚决查办,不得推拖不管,更不允许压案不查。对办案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要限期纠正,对瞒案不报、压案不办、甚至干扰办案的要追究责任。二是群众对领导的监督。首先,通过民主评议实施监督。实行述廉、评廉、考廉制度,将评议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作为选拔任用的依据;
对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开展行风民主评议,并与舆论监督相结合,体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其二,通过政务公开实施监督。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把深化政务公开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措施来抓,凡涉及基层、企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项都要公开。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充分发挥党员的监督作用。其三,通过信访工作实施监督。健全信访举报管理制度,规范信访工作程序,保证信访举报事项件件有着落,使群众举报的问题得到认真处理,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同时对领导干部的作为实施有效监督。dvzfv。dvzfv。

    、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事前监督。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进取心和工作干劲要给予充分鼓励,大力支持,但一定要弄清搞准领导干部决策的动机,该提醒的提醒,该泼冷水的泼冷水。在组织换届、考察班子、了解干部的时候,对一些干部头脑中不切实际的“蓝图”、“设计”和“观点”,该劝阻的劝阻,该制止的制止,不能顾及面子,一味迁就或迎合。二是事中监督。对领导干部实施领导行为和落实工作部署工作过程中的措施、途径、手段和运行状态,要尽可能地了解掌握,特别是要以法律的尺度,看是否做到依法行政,必要时要予以指导、引导。对那些已经存在问题或为创政绩而不择手段的干部,可以通过考察反馈、任前谈话、参加民主生活会、组织函询等形式进行提醒、教育和纠正。同时,要从关心爱护干部出发,对群众反映或干部考察等渠道发现的问题,在坚持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批评、诫勉、警告等挽救性措施,做到防微杜渐,避免小过酿成大错。三是事后监督。通过年度考核、来信来访、离任审计以及换届考察等手段,调查了解干部的工作业绩,对浮夸不实的要予以批评,弄虚作假的要予以处理,因假升迁的要坚决撤下来。rqyn1。rqyn1。

更多范文,敬请登陆范文大全网()!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勇担新时代新使命”,专题研讨交流发言材料篇2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让学员们了解正确政绩观的内涵,充分认识错误政绩观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并对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板错误政绩观的危害及理解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教学过程:

一部分:分析主案例

王怀忠的政绩观及其所谓的“政绩”

王怀忠曾经说过:“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但关键不是让老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

王怀忠的所谓政绩:

任阜阳市市委书时,建阜阳机场,耗资3.5亿,历时三年,最终由于客源不足,机场进营1年就被迫关闭。

2、任阜阳市市委书记时,建“世界最大动物园”,耗资千万元,最后半途而废。

3、任阜阳市市委书记时,建电厂投入几个亿,由于缺乏科学论证,仓促上马,后半途而废。

4、任毫县县委书记时,有一年毫县乡镇企业产值只有几个万,为了显示他的政绩,结果上报材料中产值变成了几个亿;
他在任阜阳市委书记时,有一年阜阳市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4.7%,上报数字却高达22%,贫困的阜阳被王怀忠一吹,成发安徽第一,这些虚假数字成了他的开迁途中的一大“政绩”。

二部分:根据案例引学生思考问题:

王怀忠从一名孤儿至村记工员到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副省长最后成了一名死囚,导致王怀忠走上不归路的原因是什么呢?他的政绩观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的主要观点:①好大喜功②搞形式主义③玩数字游戏⑤世界观有问题⑥政绩观有了问题。

三部分:教师授课内容

政绩,是党政干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工作成果的认识、对自己行政行为的价值判断。

由于认识不同,价值判断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政绩观。

一、错误的政绩观及其危害和形成的原因

错误的政绩观

当前,存在于领导干部中的错误政绩观是千姿百态、花样百出,主要表现以下几种:

1、“唯数字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

这种政绩观就是以经济数量的增长、一些经济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官员的政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而在当前又非常普遍存在的政绩观。改革开放以来,在相当一部分地方,政绩考核就是同经济发展的指标简单地划等号。这种片面的政绩观,它很容易将官员引入歧途。一方面是导致某些地方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往往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只重视眼前和短期的发展,忽视甚至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有的甚至是竭泽而渔,拼资源、拼环境,以换取一时的增长速度。过去我国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所以在这种错误政绩观引导下,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所创造出来的所谓政绩,与其说是为民造福,不如说是为民造孽。

2、短期行为的政绩观

所谓“政绩不政绩,主要看任期”。一些领导干部为追求任期内的显性效应,喜欢搞那些费力小、见效快、眼前收益明显的政绩,而对于那些费力大、见效慢但有长效的工作则不感兴趣。也有的领导干部创政绩只考虑自己这一任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不考虑为后任的工作打基础,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甚至有的领导为了树形象、出政绩,往往无视本地的客观实际,互相攀比,盲目上项目、搞建设。所以这种任期内的短期行为与其说是政绩,不如说是一种隐患、一种劣绩。

3、形式主义的政绩观

有的领导干部创造政绩,喜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单,只贪图表面好看,不讲求实效,所谓“政绩不政绩,形象是第一”。在这种错误政绩观的引导下,一些领导干部好大喜功,专搞能够树碑立传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专栽便于上级领导察看的“路边花”。上面列举的错误的政绩观和些例子,可能离自己很远,但是为我们敲敲警钟这是很有必要的。

4)本位主义的政绩观

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只要能给本地区、本单位带来实际利益就算是创造了政绩。因而他们创政绩只考虑狭隘的本位利益,缺乏大局意识,也不考虑其他地区和单位群众的利益。他们有的为了本地区经济增长,以邻为壑,大搞地方保护主义,甚至保护造假售假和严重破坏其他地区环境的企业;
有的为了追求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制定出台一些明显违背国家政策制度、损害国家利益的“土政策”;
有的为了增加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廉价出售国有企业和强行出租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更有甚者,把“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宗旨丢到一旁,一味地谋求本部门机关自身的利益,仅仅把给机关修建多少干部宿舍、购买多少辆小轿车作为自己任职期间追求的目标,而不去努力为国家和辖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本位主义政绩观,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实质上是为了少数人的私利,它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本背离的。

错误政绩观产生的原因

错误政绩观的产生,有主、客观两面个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即某些领导干部对政绩观认识的偏差:一是把政绩作为晋升的台阶,把政绩视为私绩。这样的人创造政绩就是谋私利。三是把有大影响的事情视为政绩而拼命干,而把访贫问苦解决百姓困难的事作为小事而不去做。

客观原因,当前评价作用领导干部的一些潜规则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偏差。

错误政绩观的危害

不正确的政绩观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带来的后果一致,必然导致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滋生和蔓延。

一是图虚名,招实祸,误党误国。错误的政绩观它妨碍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导致信息、决策失误,造成人、财、物和宝贵时间的大量浪费。

二是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干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而是劳民伤财,增加群众负担,必然引起群众反感,伤害群众感情,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虚假政绩,必然会诱发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风,从而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

。总之,在错误政绩观引导下,一些领导干部所创造出来的所谓政绩,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绩,而是败绩,甚至是祸害,这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为官一任,积怨一方”。因此,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必须对正确的政绩观的本质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本质

错误的政绩观往往千姿百态、花样百出,但是正确的政绩观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1、用政治的观点看政绩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一项基七原则,列宁曾经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因此在看待干部政绩这一问题,同样也要用政治的观点看政绩,也就是说判断干部所做的工作,能不能称其为政绩,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干部的工作的结果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才能是政绩,而违法乱纪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事情,就不是政绩了。

2、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必然处于与其他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防止片面性。

3、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因此,在看待政绩这一问题上,同样也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

4、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为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时候,从事何种工作,创造政绩的思路、方法,都应当符合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功近利,不切实际地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启动一个工程,上马一个项目,应审慎考虑,其市场前景、资金来源、技术条件,全面分析人才状况,管理能力,客观分析对目前和今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带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利国利民的真正业绩。如果不切实际,不顾民力,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只会劳民伤财,造成“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

三、树立正确政绩观的主观努力和制度建设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并形成合力。从总体上讲,它涉及干部自身的主观努力和客观上的制度建设。

(一)干部的自身努力是创造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原动力

1、努力学习,是干部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在实践中创造实绩的基础

当前我们党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之下。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竟争日趋激烈。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实现大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也大量存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加强学习,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一方面,各级干部要加强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供政治方向和思想保证。

另一方面,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与自身工作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每个干部的工作都是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所以,干部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紧紧抓住自己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力争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更精一些,从而为创造实绩奠定专业知识基础。再就是要认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对于党的各级干部来说,只有认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才能洞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向,才能创造真实的政绩。

2、坚持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保持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创建政绩这袋子上问题上,同样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并体现到工作中去。实践告诉我们,真实的政绩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的贪图享乐出不了成绩,投机取巧更出不成绩,惟有重实干、求实效,才能干出真正的政绩。所谓“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作为一名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一定要彻底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尽心尽力干出政绩。

3、牢记宗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正确的政绩观直接联系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因此,归根到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靠启动注重改造主观世界这个“总开关”。要牢记宗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名利。

要正确对待权力,进一步解决好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用来谋取私利。我们常说权力具有两重性,当它用来为人民服务时,就能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一旦用来为个人谋私利,就会祸害百姓,危害国家,也会断送自己的政治前途。范匡夫曾说:“权力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堕落;
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在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党和人民的好干部,他们牢记党的宗旨,把权力用在为党建功、为国尽职、为民造福上

要正确对待地位,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的职位是为党和人民利益奋斗的岗位,职位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服务,而不是谋私利的工具。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始终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创造政绩。

要正确对待名利,在共产党人的词典里,“名”应该是清廉之名、勤政之名、奉献之名;
“利”应该是党的利益、国家利益、人民的利益。视人民利益重如山,视个人名利淡如水。古人说:“祝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二〉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是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的物质保障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除了领导干部自身的主观努力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条件,就是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把正确的政绩观以制度来规范,靠制度来保证。

1、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在我们党内,“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之类害国害民的现象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个人决策盛行所致,许多地方、许多单位,进行一项决策,一般来说,都是领导干部说了算,甚至是一把手说了算,有的领导者依据自己的政治需要进行决策。有的领导是仅仅凭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进行决策。因此,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实施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创造实绩意义重大。

2、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我国现行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2002年中共中央制定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一条例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做出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把群众公认、注重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

从条例的执行情况看,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当前的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体系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有的地方,政绩考核就看GDP的增长,就看招商引资的完成数额,就看财税报表上的数据,其他如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等都有要为之让路。二是考核内容比较随意。在一些地方,对下级官员的政绩缺乏科学依据,往往是上级领导一张口,就把某项工作作为干部考核内容。因此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首先:

1>要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的内容体系.

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的第二大问题是:有些为了升官而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干部,还是通过种种手段如了愿。我们大家都知道,所有“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障碍。这些大搞“形象工程”的人,本是对党和人民的犯罪,本应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但事实上,许多大搞“形象工程”的人,不仅没有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反而高官厚禄、不断荣升。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出了问题,而是在执行条例上出了问题,即当前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只注重让那些有政绩的人上的问题,而没有注重让那些搞政绩工程的人下的问题。因此,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其工作重点之二:

2>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即不仅让那些德才兼备,有群众公认政绩的干部“上”的问题,而且更在于让那些不符合《条例》规定,为了升官而大搞“形象工程”的人“下”的问题。

3>加强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民主制度,完善人民群众对于干部政绩的评价作用。目前,我国干部的考核主要在组织和人事部门中进行,对领导干部的评价和任用机制往往还是“自上而下”的,尽管近些年来,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在这种评价任用机制中(公示制度、群众考核制度),但是掌握干部评价与任用决定权的始终还是上级而不是群众。“领导说你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这种干部评价任用机制是导致一些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也是一些官员走向歧途的重要原因。

3、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在我国现行的干部制度和体制下,每一职务的委任,无不是由“管官的人”或“管官的部门”点头定职的,那么,一些制造“形象工程”的人不断高升,一些不该提拔的人被提拔,“管官的人”或“管官的部门”是否负有一定的责任呢?答案是肯定的,起码他们对此应负举荐不8当,用人失察的责任。2002年,中共中央颁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六十五条指出: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勇担新时代新使命”,专题研讨交流发言材料篇3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研讨材料

完善三个民主机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黄良国

(201X年9月6日)

政绩,是党政干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在任期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绩效。创政绩、出政绩,是干部从政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党组织和干部群众评价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干部知识水平、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等素质的综合反映。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于如何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认为,必须坚持走民主化之路,完善“三个民主机制”。

一、完善民主选拔机制,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选人用人导向确立好。完善民主选拔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是要把好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用准一个干部,就等于树立起一面旗帜,就会对广大干部起到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
用错一个干部,就等于发出了一个错误信号,就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把那些具有正确政绩观、实绩突出的干部选进领导班子,努力把干部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想发展、干事业、创政绩、做贡献上来;
真正选用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做到谁最胜任工作就选谁,谁干成事业就重用谁。对那些甘于奉献、埋头苦干、政绩突出的干部要予以表彰和重用;
对那些虽有良好发展愿望但没有掌握科学方法的,要热情地予以帮助,正确地加以引导,让想干事的人干成事;
对成绩平平,无所作为的人要及时加以调整;
对为快出政绩而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搞短期行为,搞欺上瞒下、损害群众利益或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人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已经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从而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大胆工作,干事创业,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真抓实干的浓厚风气,使更多的人创出更好的政绩。

2、完善民主考评体系,把干部工作实绩评估好。长期以来,在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在考评的体制上重上级领导的印象,轻群众的满意率;
在考评的指标上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人文发展;
在考评的内容上重“显”绩的考评,轻“潜”绩和“隐”绩的考评。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好民主的科学的考评体系,因此,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组织必须加快建设客观公正民主透明的政绩考评体系,重点在指标上、方法上、参与主体上进行完善。一要集思广益,完善考核指标。考核是指挥棒,考核指标是指挥棒的方向。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应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多数干部群众认可的方能成为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既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要防止考核指标设计过细过繁,群众难以考评的现象发生;
既要突出反映经济增长和效益的考核,又要防止不适当地突出数字指标,片面追求GDP,单纯注重数字增长等偏向;
既要考核有形的“显”绩,又要考核无形的“潜”绩。如当前考核应降低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体现发展过程的指标和微观指标,增加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环境保护、城市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指标的权重。二要分类指导,改进考核方法。要统筹运用传统的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立体评议法、综合考核法,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和任务,突出不同的指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考核。根据不同方面的政绩可采取定量、定性、评估、监测、民意调查等不同的方法进行考核。如四川省在全国率先运用“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测数量线型考评分析方法”,对厅级干部进行民主测评的做法值得借鉴,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采集测评数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数理分析办法来测评干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感情化的因素,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考评结果。三要拓宽渠道,扩大群众参与面。当前在政绩评价时,要着重解决党组织与群众评价不一致的问题。要切实改变少数领导干部经常不正确地充当下级政绩评判主体的现象,重要的是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效形式。要提高参与政绩考核评价者的代表性,既要有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又要有各方面的群众代表;
要拓宽考核的渠道,既要有集中评议,又要有个别交谈;
既要有集中性的考核考察,又要注重平时情况的了解。同时,要探索建立干部政绩公示、公议、公众评价体系,广开渠道,让更多的群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家,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运用现代网络建立干部政绩民情反馈体系,提高政绩评价的广泛性、准确性、科学性。

3、推进民主化进程,把改革举措落实好。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推进民主化进程,以此来促进干部管理方式从以职务管理为主向以职责管理为主转变,保证领导职位和领导人才的配置效率,保证干部选拔工作的公正。中央“5+1”文件和省委的五个制度出台后,常山县作为全省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民主化进程,力求在完善选人用人的民主化程度上有所突破。一是注重干部初始提名的民主化改革。一方面规范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对县委县政府工作部门、乡镇的正职及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提任和交流的人选实行由全委会成员初始提名,根据全委会成员的推荐结果确定考察对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其他县管领导干部初始提名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提高初始提名的准确性,从而使各个层次干部初始提名环节实行民主化。二是注重对“三民”工作的规范操作。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参与面,进一步规范干部考察考核中民主评议、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简称“三民”)参加对象的界定,明确不同层次、不同代表、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使“三民”工作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和合理性,真正把干部“好”与“坏”的评判权和“升”与“降”的裁判权交给群众,使“三民”工作更能反映群众的意愿。三是注重民主选拔方式的创新。在开展公选领导干部工作的同时,探索运用民推竞选、公推直选的方式选拔乡镇、部门正职,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使党员、群众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拥有更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

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促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在法律框架内实行民主决策。透析安徽的王怀忠腐败案、江苏的铁本事件等案例,其“形象工程”能够上马建设,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领导干部在决策时没有做到依法决策,在落实工作时没有做到依法行政。有的抓工作“错位”,习惯把本级领导机关看作是法规制度的决策层而非执行层,热衷于离开法规制度另搞新口号、新规定;
有的抓工作“越位”,往往超越职权职责,干一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
有的抓工作“缺位”,该管的事不去管或管不好。错位、越位、缺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工作落实、损害干部队伍建设。为此,我认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首先确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具体来讲就是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角色意识,从“错位”的地方“让位”。各级领导机关都要自觉把本级作为法规制度的执行层,作决策时要考虑法律法规的依据,开展工作要多在认真落实法律法规上想办法,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不要在追求出名挂号上费心思,不能超越法律法规标新立异,追求轰动效应,搞短期行为。二是强化职责意识,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赋予的权限、职责和任务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属于下级的权力要还给下级,该下级作主的事情不要管,确保他们能够正常行使职权、认真履行职责,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一竿子插到底”。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在“缺位”的地方“补位”。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切实做到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需基层所需。重点要做好对基层减压、解难的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增强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少数领导干部存在不正确的政绩观,使许多决策或多或少存在着不科学性、不连续性和随意性等问题,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关键要健全民主的决策机制。一要营造民主氛围,形成多方面参与决策的格局。在决策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懂行的专家说话,必要时应邀请多家咨询机构参与,开阔党委政府的决策思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如通过建立顾问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打破地域、部门、行业的界限,聘请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参与决策,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咨询意见,使政府决策咨询建立在相互补充启发、有所比较鉴别的基础之上。二要畅通民主渠道,使社情民意得到充分表达。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等已有的制度,健全政府热线、人大代表接待日、领导接待日等制度,建立现代听证制度、民意测验制度、舆论调查制度等。例如,城市改造、水库移民应当有规划中搬迁地区的群众代表参加,国企改制应当有工会、职工代表参加,制定工商管理制度应当有企业参加,确保利益相关方、受损方能够参与决策过程。三要实现民主公开,使决策过程始终做到公正透明。具体而言,重大公共决策的讨论情况和阶段性方案都应当及时对社会各界公布;
凡是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都应当向社会公开;
凡是涉及局部群体利益的,必须让有关群体知晓;
凡是涉及行业领域的决策,都应事先通知有关方面。例如,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或设立政府信息咨询站点,制度化地公布政府决策信息,回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等各种实际问题。四要健全民主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各级行政决策机构应当在首长负责制的法定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明确界定应经会议讨论的事项范围。凡属规定应由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都应当通过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包括行政首长在内的个人都无权不经会议讨论就自行做出决定。五要完善决策的责任追究机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相等的原则,明确决策失误所应承担的责任。在责任追究方面,法律已明确规定有罢免、免职、质询等责任形式,同时应当启动引咎辞职、自愿辞职等简易方便的责任形式,并将这些责任形式与决策失误相挂钩。

3、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抓好民主决策各个环节的落实。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坚持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也是实现政绩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民主决策的各个环节工作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关键取决于决策者是否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否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检验是否做到“三个符合”。即各级领导干部作决策、办事情、干工作,是否符合依法行政要求,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是否符合多数群众的意愿。二是要做到“三个充分考虑”。即推动一项改革要充分考虑它的可行性和社会承受的程度,制定一项政策要充分考虑其社会影响,上马一个项目应充分考虑其市场前景、资金来源、技术条件和对今后的影响等。三是要把握好“三个统一”:即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与保持同中央宏观政策和精神的统一;
创造性开展工作与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的统一;
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既要防止和反对借口地方或部门的特殊性或创造性开展工作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分散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又要防止和反对盲目跟风、唯书唯上的倾向。要继承和发扬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紧紧抓住当前十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用好的作风创造突出的政绩,切实在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保证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是确保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组织监督的作用,切实解决对领导干部“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不敢监督”的问题,消除监督管理的死角。具体要做到把握一个关键,突出二个层次,抓住三个环节。

1、把握一个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如果只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决定重大问题难免要发生失误。因此,围绕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如何切实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关键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把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工作落实到位。首先,一把手要有很强的民主意识,善于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这是民主能否落实的关键。在主持党委的日常工作中,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调查研究,注意倾听方方面面的呼声;
在党委议题形成后,提前征求委员的意见,给委员充分的酝酿时间;
在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自觉地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决策,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欢迎不同意见,在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中,始终把自己置于组织之中,置于制度约束之下。第二,班子其他成员要有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在日常工作中,委员应立足本职,胸怀全局,积极主动地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要勤于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为集体决策献计献策。第三,要认真开好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相互谈心和批评,坚持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开诚布公,推己及人,消除分歧,消除误会,达到党委成员政治、思想、行动上的真正一致和团结。

2、突出二个层次。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即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下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积极探索与人大、司法监督联动机制。如开展巡视工作,逐步在层次上延伸和内容上扩展,及时纠正和防范一些滥用权力的行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制度,坚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把不廉洁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必须坚决查办,不得推拖不管,更不允许压案不查。对办案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要限期纠正,对瞒案不报、压案不办、甚至干扰办案的要追究责任。二是群众对领导的监督。首先,通过民主评议实施监督。实行述廉、评廉、考廉制度,将评议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作为选拔任用的依据;
对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开展行风民主评议,并与舆论监督相结合,体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其二,通过政务公开实施监督。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把深化政务公开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措施来抓,凡涉及基层、企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项都要公开。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充分发挥党员的监督作用。其三,通过信访工作实施监督。健全信访举报管理制度,规范信访工作程序,保证信访举报事项件件有着落,使群众举报的问题得到认真处理,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同时对领导干部的作为实施有效监督。

3、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事前监督。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进取心和工作干劲要给予充分鼓励,大力支持,但一定要弄清搞准领导干部决策的动机,该提醒的提醒,该泼冷水的泼冷水。在组织换届、考察班子、了解干部的时候,对一些干部头脑中不切实际的“蓝图”、“设计”和“观点”,该劝阻的劝阻,该制止的制止,不能顾及面子,一味迁就或迎合。二是事中监督。对领导干部实施领导行为和落实工作部署工作过程中的措施、途径、手段和运行状态,要尽可能地了解掌握,特别是要以法律的尺度,看是否做到依法行政,必要时要予以指导、引导。对那些已经存在问题或为创政绩而不择手段的干部,可以通过考察反馈、任前谈话、参加民主生活会、组织函询等形式进行提醒、教育和纠正。同时,要从关心爱护干部出发,对群众反映或干部考察等渠道发现的问题,在坚持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批评、诫勉、警告等挽救性措施,做到防微杜渐,避免小过酿成大错。三是事后监督。通过年度考核、来信来访、离任审计以及换届考察等手段,调查了解干部的工作业绩,对浮夸不实的要予以批评,弄虚作假的要予以处理,因假升迁的要坚决撤下来。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