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教育改革双减政策论文(7篇)

时间:2023-05-07 12:45: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教育改革双减政策论文

  

  国家政策对于行业动向的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之前就当是政治书上的一句话,历史书上的一个图片,地理书上的一个名称。也许只有当是亲历者才会体会其中厉害。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生活琐碎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国家的引导。我是2015届大学生扩招的幸运儿。国家把高考录取率扩张到80%,不管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只要上了国家线就可以有合适的大学上。把这个政策当作一颗糖果奖励给那时努力的自己,暗自发奋图强要好好学习,学本领学专业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不负时光和诺言,一路顺风拿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参加运动会拿奖,做了国家级课题项目,努力考试拿到专业领域证书。

  疯狂张扬自己的青春,直到2019年毕业,考研失利。正值线上教育的发展初创期,就这样凭借大学时期的自信和经验进入了我司,成为一名普通的在线辅导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上课,严守老师的初心和生活的底色,努力上进。时间走过一年俩年,经历过的人应该都知道其中苦乐,转眼来到了2021年,疫情的影响,洪灾涝灾,台风烟花,貌似短暂的平静并没有影响动荡的局势。国家出台放开三胎政策,打压资本介入教育领域,双减政策再出重拳,我们整个教培行业摇摇欲坠。

  现在的我们就像是待宰的羔羊,前期跳跃挣扎蹦哒害怕极了,中期绝望里带着一丝希望,准备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后期安静等待,直到尘埃落定,接受现实,想下一步去向。现在的局面就好像是蝴蝶才慢慢开始煽动翅膀,环境一下肃静了,竞争更加激烈了,继续为生计四散奔走。今年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双减政策是这次改革中的重中之重。然而许多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真实意义不够深入,心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没有辅导班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

  现在家长都忙于工作,辅导孩子时间几乎没有,遇到孩子成绩不好就直接送辅导班,这好像成为了俗成的办法。没有了辅导班,看着孩子成绩不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产生了心理焦虑。

  二、小学取消了考试,怎么知道孩子成绩学得好不好?

  教育部规定,小学取消一二年级书面考试。三到六年级一学期也只允许一次期末考试。对于家长来说,考试成绩是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标准,每次考试都会问:考多少分,如果成绩不理想难免会怒气冲冠,不是动口,就是动手。现在不知道考试成绩,家长是不是会产生焦虑,我家

  孩子在学校到底学得怎么?

  三、减少了课外作业,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

  没有了辅导班,没有了考试,现在连孩子作业都没了。以前放学回来第一句话就是:先做作业,作业做好了再出去玩。现在看到孩子在学校也没有什么作业,回家了还是没有什么作业,这样下去成绩能好吗?

  其实家长这种焦虑是旧的教育方式在桎梏着我们的思想,以前我们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想着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出人头地。现在是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学习成绩不是考核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没有过硬的素质教育,孩子就是成绩再好,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波折。

  据资料显示,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高达50%,而且还有一部分向重度抑郁发展。近几年学生zs或犯罪的事例也时有所闻。这说明以前盯着考试成绩的教育方式必须得改变了,注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作为家长,我们怎样消除焦虑迎接双减呢?

  一、转变思想观念,转移培养重心。

  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与上不上辅导班没有什么直接联

  系,双减工作是要求我们在减轻孩子学习负担的同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好的学习成绩,还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高尚的情操的人。

  二、要经常与老师沟通,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家长对取消书面考试的焦虑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没有了考试,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无法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学习成绩不是判定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平时我们要注意与学校经常联络,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且不仅仅关注学习成绩,还应该关注孩子德育、智育、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

  教育改革是一个大的工程,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思想,配合教育改革,相信国家,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要相信自己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也一定能用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

  双减论文

  今年暑假,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家庭、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反响都很大,双减政策无疑是学生们的福音。

  双减政策是什么意思呢?义务教育的双减是减轻学生

  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作业量,还有多点课余时间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校外各类学科类培训机构均占用了学生们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时间进行培训补课,让学生们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重要。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科类的学习上,到了大学或者出到社会,工作中除了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其它很多能力,比如:当众讲话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与工作关系看似不大的技能和才艺,少了这些能力,就只能做一个完成基本工作的底层员工。

  在实际生活中,双减政策对我个人而言,其实没什么影响,因为我到目前为止,没有去报读过校外培训班。我会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学校的作业量并不多,完全不需要以减少作业量来达到双减。只有做了适当的练习作业,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社会上存在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最初可能是以教育为本,而随着时间演变,它们打着各种旗号、变着花样去大量招生,慢慢变成了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国家才及时出台了双减等一系列的政策来约束他们。

  总之,作为义务阶段的学生要明白,双减这个政策绝对不是让我们不写作业、不学习、只顾玩乐,而是让我们

  把握好在学校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在相同的时间内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篇二:教育改革双减政策论文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经验交流论文报告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深入,如何保证双减政策取得良好成果,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需要关注对于双减含义的准确把握,以此为导向,改革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使其更好的迎合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到减负增效,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双减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需要对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减负;增效;小学语文;思考;教学

  受到教育改革工作的影响,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方法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区别。从情况来看,双减政策的实施是决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主要推动力,这是因为无论是新课程改革或者是素质教育的推行,都提出了对于学生主体地位凸显的必然要求。而双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压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这和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准确意识到结合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必要性,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除了能够结合双减政策,完善小学教学改革之外,对于双减政策的准确认知,以及该政策的深度执行,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1.“双减”的加减法

  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双减政策的认知存在片面性,认为只是简单的加减法。认为双减只是减少作业以及减少练习即可。显然这种认知极其错误。另外一方面部分是为了追求更高效的语文课堂,习惯性使用一些多媒体或者是信息技术辅助进行教学,目的在于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但是过多的依赖这些先进的技术,反而会影响语文学科本身的教育价值。这是因为无限充实教学内容反而会让学生目不暇接,抓不住知识的重点,由此可见,现阶段对于双减

  政策的错误认知和片面性认知,都会影响该项政策的落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语文教师对于双减政策认知不理解,或者是过于简单地理解其内涵的现状。

  2.课外拓展一刀切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关注课堂效率提升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去探索,完成知识的收获以及能力的增长,但是许多教师在执行双减政策过程中,注重点在于对纯铜的为赘余部分减负,但是涉及到常规必要性的习题练习依旧保留,这属于对课外练习和课外拓展一刀切的简单粗暴做法,结果就是课外练习强度大幅度下降,甚至低于学生的实际练习需求,并且学生也失去了进行课外拓展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当前关于双减的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一些过于简单粗暴的理解,反而会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和双减政策的追求目标相悖。故此,围绕双减背景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双减”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试策略的思考。

  1.加强师资建设,转变教学观念

  双重背景之下,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传道授业的重要职责,关系到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因此,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并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关注自身精神世界的充实,尤其是重视个人职业素养的提升,才能够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做到进取,保证教学实效。这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双减政策的正确解读。故此,学校方面有必要关注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师资建设,才能够为双减政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提供支持。

  2.增减有度,提升教学效率

  (1)分级教学的实施,减少多余练习时间

  分级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采取对应的教学管理,其本质是因材施教,例如根据学生对于某一章节学习情况的成果,划分为不同的教学管理级别,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统一化教学的传统弊端。但是在应用分级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结

  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例如,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应当通过加强辅导的方式强化练习,而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牢固的学生,则应当给予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避免反复机械的赘余训练,以此来凸显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推动双减落地的重要教学形式,并且也十分符合人性化的管理员则达到增减有度,避免一味的做减法,如此,才能够更好地迎合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

  (2)增强教材研读,理清教学本质

  出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考虑,应当保证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先级合理分配,具体而言,是针对教学基础,重点以及难点设置不同的投入时间比例,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于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抓住学习的重难点,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掌控能力。

  譬如学习《少年王冕》一课时,我们首先应该认清其教学内容的优先级。普遍而言,根据小学语文基础教育属性,其基本教学内容则是字词教育,此部分的内容应该投入较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此外,该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思想、价值理念的渗透,此部分教师也着重讲解,首先我们需认清“王冕学画”内容阐释了勤奋努力的重要性,同时也不难看出“人生选择”的关键性,除此从“腌鱼腊肉不舍吃”、“钱不舍得花”等内容又可看出王冕乃勤俭节约且十分孝顺之人。最后该课文的教学难点则是拓展性教学,即根据该课文内容联系与之相似的文学典故故事,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此环节教学应该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将拓展教学以课外兴趣阅读形式展开。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将双减政策更好地贯彻到小学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增长的重要助力,从而扭转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局限性,更好的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

篇三:教育改革双减政策论文

  

  教育双减政策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压力的不断增加,教育双减政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教育双减政策是指教育部门通过降低学生课业负担和学校招生计划配额,以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政策措施。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教育双减政策。

  一、教育双减政策的理论基础

  教育双减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我国近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指将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减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减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双减政策的思路也符合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投资和产业。如何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了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教育双减政策在推进我国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教育双减政策针对的问题

  教育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学校资源浪费。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同时,学校的招生计划配额也越来越大,这导致了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增大,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双减政策将学习量和考试量减少,同时减少学校招生计划配额。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校而言,减少招生计划配额可以减少浪费,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方法

  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减少学生课业负担。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出台政策等途径,让学校和老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此外,教育部门还可以对学生课业量进行规范,确保学生的课业量能够适应其年龄和能力水平。

  (二)减少考试压力。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调整考试频率和方式等途径,使学生不再过于依赖考试成绩,减少考试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同时,教育部门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说作业、小组合作活动、口头展示等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减少学校招生计划配额。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调整招生计划配额来降低学校负担,同时提高教育的效益。此外,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招生计划和建设规模,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四、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

  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压力。通过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和考试频率,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二)提高了教育质量。教育双减政策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减少了浪费,提高了教育效益。

  (三)推动了教育改革。教育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推进教育双减政策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五、教育双减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老师的态度和效果的评价等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教育双减政策。

  (一)提高教师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培训、激励等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教师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二)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多维度、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管理和监督,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六、教育双减政策的实践案例

  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介绍一下在我国的一些实践案例。

  (一)广东省实行“不留作业日”政策。自2017年起,广东省每周实行一天“不留作业日”政策,学生可以用这一天的时间去进行兴趣爱好的学习和活动。这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推出“学业衔接升级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生,旨在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手段,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江苏省淮安市实施“少考少招计划”。淮安市针对中考、高考招生计划,推出了“少考少招计划”,减少了考试和招生的压力,提高了教育效益。

  七、结论

  教育双减政策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教育监管和教师培养,才能推进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地和实施。

篇四:教育改革双减政策论文

  

  “碱发

  摘要:2021年5月21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通过,这就是目前很多家长俗称的“双减”政策。双减政策主要是减轻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尽量让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另外就是减少课外的辅导,多给孩子一点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幼儿教育是所有文化教育的起点,也是一个人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合理规范的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看似主要针对于中小学的“双减”给幼儿教育又有什么启发呢?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双减”政策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从定义上来讲,幼儿教育,一般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说,只要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就比如幼儿在父母老师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对象,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幼儿

  教育政策,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改革成果,交流幼儿园、托儿所、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国内外幼儿教育信息,提供幼儿教育活动材料和教学参考资料。

  二、什么是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往往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孩童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然而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非常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

  三、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幼儿教育是指狭义上的幼儿教育。也就是幼儿在幼儿园所接受的统一、专业、系统的教育。而学前教育一般被认为是超出幼儿园教育范围内的教育手段。例如家长所选择的一些超前学科班或者某些

  幼儿培训机构等等。所以,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幼儿教育更偏重于家长客观选择,而学前教育则完全是家长主观意愿的体现。最大的区别往往导致两种教育的方式和结果偏差很大。幼儿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往往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很大,并且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监管力度很强,这两者可以促使幼兄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其次,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一直以来就是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一方面国家降低了幼儿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政策加强了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然而学前教育在这两点是跟幼儿教育截然相反,对于孩子接受学前教育,家长往往抱着先人一步、越多越好的思想,全然不顾及孩子的发展天性,独断的为孩子制定培训计划。如果家长对于学前教育了解的不深刻或者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忽略孩子的感受,那么如此进行的学前教育的效果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四、如何进行学前教育

  对于孩子的成长,幼儿阶段非常的敏感而短暂,给孩子一个美好的、自由的童年时光才是最重要的。盲目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只有无尽的负担和压力,希望每一位家长能够正视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金

  色的童年。

  “双减”政策下的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

  1、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不少家长开始重新思考和衡量幼儿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关系。总之,孩子们的教育重心开始慢慢回归到正常的幼儿园教育中,这将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挑战。我认为,在新的教育压力下,每一位幼教人应该继续努力的提升自我,要有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信念,要有扎实过硬的教学技能,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幼教人的使命是崇高的,我们每一位幼教人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经受得起时代的考验。

  2、对于学前教育的影响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很多不合规的教育渠道纷纷遭受冲击。无论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教培机构往往都拥有着很强烈的资本气息和一套完整的商业运转模式。许多不合规的学前教培机构通常抓住家长的“为了孩子好”的心理,一味的追求利益,使自身和家长都卷入资本的漩涡,却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双减”政策从来就不是一刀切,良好的学前教育依然是教育家庭里必不可少的一员。教培机构也应当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提升自身专业

  性的同时,多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要以办人民需要的、合规的、满意的学前教培机构为目标,让家长满意的同时不用花太多的精力,让孩子开心学习的同时不再有压力。现在学前艺术教育依然是大热的趋势,在“双减”政策下许多地方的学前教育都在努力的拨乱反正。目前我们的学前教育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的发现解决现有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学前教育体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大力的支持,促进我国优质人才地培养。

  3、响应“双减”不再盲目

  随着“双减”正式印发和政策颁布的发酵,进一步将波及教育市场数十万从业者的就业选择和路线。4月份开始,就已经着手处理第一批线上学前教育网站,一直到“双减”政策发布,很多教培品牌都暂停售卖所有学前班级的课程。

  学前教育课外培训板块受挫,就意味着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要求更高。从国家近几年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到,增加公办资源,扩大普惠性民办资源,是必然趋势。结合此次“双减”政策,可以窥得学前教育今后的发展路径:杜绝提前教育和课外超前教育,以普惠园、公办园为主要抓手,将重点放在“在幼儿园园内不断提高学龄

  前教育质量”的方向。

  作为幼教人,我深深的感觉到,只有回归教育的初心,才能寻求更长久的发展。寻回初心,必先懂得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前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孩子们可以得到满分的成绩,而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可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充满学习力的人,努力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重点。

篇五:教育改革双减政策论文

  

  双减政策论文5000字

  “双减”就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是通过夯实学校育人主体地位、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保护群众利益来缓解家长的焦虑心理,从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形成良好教育生态。该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因材施教,提高资本介入教育市场的门槛,势必会开启我国义务教育的新时期。

  一、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双减”政策解读

  约翰·W·金登提出多源流理论,以解释国家议程得以建立和公共政策得以形成的背后原因。本研究运用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的角度,对“双减”政策进行解读,探析“双减”政策是凭借哪些推动力量成为政府的显著议程,剖析多股源流汇合的内在张力,以此来说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出现所具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1.问题源流:教育焦虑与资本介入

  (1)教育焦虑下的畸形竞争一直以来,儒家文化圈就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有极其强烈的心理追求,中国家庭的传统心理倾向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由于存在将成绩作为人才末端评价机制的标准以及择优录取的升学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中都弥漫着一种教育焦虑的氛围。大多数家庭都“力争上游”,拒绝阶层下沉和“被淘汰”[2],中国父母往往会非常慷慨地投资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未来,希望孩子能够在社会中成为“高尚的脑力劳动者”,将超额的教育资源倾注在孩子身上,帮助孩子顺利“抢跑”,形成一种畸形的竞争。这意味着,许多青少年将承担着与其年龄不匹配的教育负担,造成同侪乃至整个社会的“剧场效应”。

  (2)教育资源的资本化倾向

  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应该主要由国家通过公立学校统筹分配。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相对的机会公平,但是近些年,随着资本的野心瞄准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市场,教育资源的分配就变得无序且浪费。铺天盖地的“教培广告”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各种不合理的“天价”教培机构屡禁不止,市场分配资源的局限已经在教育领域显现。高考本身是一个选拔高能力、高智商人才的相对公平的平台,但是当教育的资本化程度越来越深,教育资源的分配就越来越明显地以阶层的富有来划分,这本身就是不正义的现象。当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富有阶层,将会大大降低底层人才的上升概率,将会模糊掉高考的人才筛选机制,这与高考的初衷背离,不利于激发社会活力。而“双减”政策正是将学生成绩的助力由“外挂”的教培转向天赋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政策源流:政策中的各种建议诉求

  (1)政策共同体内不同的态度和利益诉求教育专家、政协委员等群体从中国宏观大局出发,认为过度的学业负担会产生“剧场效应”,加剧社会内卷,不利于中国培养高精尖人才和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发出倡议为学生“减负”。教培相关利益群体表示,其作为学校的补充,可以在规范有序的运营状态下有效满足家庭的教育需求,能够促进学生在假期的学习进步[3]。家长认为,负担是出无奈或个体自愿的理性选择,为了孩子“抢先一步”,家长们自愿将孩子送进辅导班,承担教育成本。

  (2)国家对义务教育减负的实践探索

  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态度与要求也早就体现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减负文件里,但在中国这种“分数即正义”的惯性思维里,政策精神在全国的整体性收益不明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义务教育的要求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关注学生健康状况,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4]。201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就已经涉及许多提高教育质量、减轻义务教育负担的政策探索——如提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不得超标教学、成绩排名、惩罚性作业等[5]。尽管在竞争性的学习压力下,分数仍然是区分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但这些政策精神为“双减”政策奠定了基础。

  3.政治源流:社会共识与十四五开局

  (1)对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共识政策制定者常常从他们接触到的各种传播中感觉国民情绪,加快适应国民情绪的项目进入议程,由此对政府的议程产生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早已在社会达成默认的共识。国家在从宏观大局出发,自上而下倡导减负。自下而上看来,社会各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功利性诱惑——教师的业绩诉求、家长的高分诉求、教育机构的利润诉求[6]。社会各群体也身不由己、趋之若鹜般地加入“加码游戏”。这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况和教育领域的恶行循环。整个社会也在这种反向张力下,对此产生无奈唏嘘、焦虑反感甚至批评的情绪。虽然总体上整个社会对于学业减负是支持的,这是多年来减负政策的社会心理支撑,但是对于减负的效果、减负之后的“何去何从”是有疑虑的、迷惘的。

  (2)“十四五”规划开局为教育指引新方向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之年,规划中对教育发展提出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同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7]。“十四五”规划为“双减”政策提供了支持。这种政治形势是有利于推动“双减”进入政府首要议程的。

  二、“双减”政策之窗的开启:多源流汇合下的教育新时期

  虽然问题源流或者政治源流都可以单独建构政府议程,但哪一种源流都不能保证一个项目绝对成功地进入议程,是三股源流的耦合效应开启了机会之窗,促使政策议程的产生。“双减”政策之窗更多地属于问题之窗。我国政府意识到了问题流处理的迫切性——教育“抢跑”下的教育资本化,不断损害民众利益,在关注到问题流以后,开始到政策源流中寻找各种浮现的意见作为备选方案。“十四五”规划提到了教育公益化原则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为政策酝酿指引了方向。社会对学业负担过重的共识,是倾向于支持教育减负政

  策出台的。所有的三股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以及政治源流——都汇合在一起,问题之窗打开,那么关于为教育减负的项目进入决策议程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强。“减负”政策水到渠成地出现后,反过来又促使更多被问题流包围的人们认识到构建良性竞争的教育轨道的必要性。政策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政策执行并维持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全面开展整治活动的同时,宣布以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为代表的九个城市为全国试点城市,其他省份应当至少在1个地市进行试点工作。

  在“双减”政策的“9+N”个试点城市中,中央通过巡视督导等方式压实责任主体。试点城市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必须严格限制、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活动,切实加强培训机构的收费监管,强调校外培训的公益性;二是合

  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从目前看来,成效开始慢慢显现。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呈现出“各显神通”的执行机制:在内紧抓学校的主体责任,促使学校逐渐转向多元化教育资源的供给;在外严格规范教培市场,如重庆市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实行作业的分学科精细化指导,江西省依托“智慧系统”实现作业分层、弹性化、个性化,辽宁省通过承诺书压实双减责任以提高教学质量[8]。但是,“双减”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仍然需要时间、精力去完善,不是一个政策就能妥善处理好的。必须多管齐下,实现“政府—学校—家庭”互动和多元主体参与,得到每个家长的理解和支持。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要求父母要合理安排未成年人的学习、休息、娱乐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9]。学校要转向全面育人发展的导向,与社会组织协作发力,合理安排学生的寒暑假,给予家庭更好的选择。

  在一些尚未进行试点的城市,会存在消极、躲避的心态。因为在择优录取、优胜劣汰的教育机制下,“抢跑”和“加外挂”的趋势就不可逆转。即使政策落地,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会促使教育“黑市”的产生和教培风险、成本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在巡视督导的压力下,会对学校和教培结构作出整改,但是如果家庭采取消极、不配合的态度,再严厉的政策也难以渗入。因此,要促使减负精神落地,不能仅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和“大水漫灌式”的减负政策,只有找到精准的发力点,才能打破教育领域的“剧场效应”。

  三、“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良策:推进教育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末端人才评价机制和择优筛选的升学压力背景没有改变的前提下,传统的家庭与学校的单一化供需结构没有改变,顽固的家庭与教培市场的供需结构仍然存在。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要推动“减负”精神落地,就必须调整这种供需结构,必须从教育的供给侧发力,逐渐影响需求侧。从供需结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是通过提升学校作为主体阵地的多元化供给能力,限制教培的资本化供给,以调整教育市场传统的供需结构。具体来说,一是限制传统市场的资本化供需结构,践行教育公益性原则;二是改变学校单一性、同质化的教育资源供给结构,践行“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观,最终达到更新教育理念的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共赢。1.改变“分数即正义”的惯性思维要推动“双减”政策精神落地,最重要的治本之策是更新全社会的教育理念,促进全面育人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打破“分数即正义”的惯性思维,但在人才末端评价机制不改变的前提下,这是很难做到的。家庭总是会在短期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只着眼于量化的分数,由此产生的教育需求就是单一的分数而已。教育机制应该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而不是机械训练下的庸才。人才的定义应该是宽泛的,是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不仅仅指脑力劳动者。流水般的教育生产线——校内过度的学习负担和校外“遍地开花”的教培资本市场,恰恰抑制了每个学生独特的潜力,反而驱使所有人都踏入教育的恶性循环圈。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教育理念应该实现从“分数至上”到“分数、品德、能力”三位一体的转向,实现不同特长学生的全面发展,缓解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和攀比情绪。2.保证学校对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供给能力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只有通过学校才能实现公益性原则。一方面要紧抓

  学校在教育领域的主阵地,促使学校牢牢占据并主导优质教育资源,要防范过多的教育资源流入市场“坐地起价”。根据“水龙头理论”,学校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机构[10],但教育回归家庭的课余时间往往成为教培市场的黄金期,学生的学业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较大。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为家庭提供一些可以替代培训机构的活动,如夏令营、参观文化馆、读书会等班级团建活动。另一方面,提高学校为家庭提供“五育并举”教学方案的供给能力。学校不应该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提高分数的平台,而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健康的、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长期以来,学校都把所有资源投入考试学科的教育过程中,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普遍被轻视,这种学科布局供给是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学校必须在政府职能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在有所侧重和多元化的原则下,调整学校课程和活动安排,科学对接家庭需求端。3.限制市场对教育资源的资本化供给能力严格规范教培市场,不仅仅是因为它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因为资本化供给有悖于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一旦教育公共资源过多流入市场,就必然就出现阶层化的不正义现象。因此,要支持教培机构通过“去学科化”成为学校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学生在校外的另一个“包袱”。以往对于教培机构的政策往往是规范化其运作过程,但是“双减”政策开启了教培机构的寒冬期,大大地限制了资本介入教育需求市场的门径,大幅度地直接切断了“家庭—市场”之间的供需结构。同时,国家将满足家庭教育需求的责任牢牢放在学校,通过学校供给侧的改变来影响家庭需求侧,进而希望影响整个社会。要建构起新的供需结构,不仅要在“9+N”的试点区精准试点,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逐步推广普及,还要完善政策配套措施,为“双减”政策提供更多支撑点。从

  供需结构来看,相关配套措施的发力点应该包括“为学校调整课程安排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支撑,严格防范教培市场的各种隐秘形式卷土重来”。

  如前所述,教育部出台的“双减”政策是在三股源流的交汇下产生的。其中,不同于以往的是问题源流,即资本介入教育程度愈益加深。为此,“双减”政策直接重新定位了教培机构,限制了“资本触角”进入教育领域的活动范围,将教育重新拉回公益性的平台。未来,教培机构后退产生的教育空间必须由学校来填补,以构建起新的、公益性的供需结构,促进教育的机会平等。这才是推动教育界良性运转的精准之策。

篇六:教育改革双减政策论文

  

  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学生作业现状分析及实施对策研究教研论文结题报告

  “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现状分析及实施对策研究

  摘要:在小学阶段,每当说起“作业”,学生揪心、老师操心、家长烦心等一系列现状均已成为当下学生生态中见怪不怪的窘境了。而在202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发布“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学校在作业布置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突破困境、如何减“量”增“质”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在实践方面增值的起点是课堂教学,而减量落地的关键点则是作业设计。基于此,本文是对“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实施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生作业;现状;对策

  语文作业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然而,“双减”的下达令语文科目的作业在设计与实施方面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要落实“雙减”政策、减少作业量不仅仅要保证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更应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设计、布置作业时,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创新,更应该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这样一来,不只是让学生爱上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现状

  “双减”政策落地后,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一小时内完成,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新阶段的小学语文作业减少,家长反而更焦虑了。单单只是作业量的减少不足以让学生和家长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放心,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回到家就是玩,而且课外补习班也被取缔,学生没有了额外的补习,可这样就是减“量”增“质”了吗?不。现在的作业更多是呈现机械化、单一性、一刀切,并且要知道,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硬性指标。如今作业量大大下降,很多学生在这

  种情况下学习成绩大幅降低。学生需要的不是没有作业,而是高质量精致化的作业。

  二、改善小学语文作业现状的意义

  “双减”政策下对作业进行改革,实现学生真正的减负,不仅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作业设计上提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让他们在观察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锻炼动脑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作业热情,让学生在作业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实施对策

  1.多样化作业类型

  经调查显示,如今的小学作业除了配套的作业本之外,还有“预习、抄写、听写、周记”等语文相关作业,这些作业注重基础,大多以基础知识和表达知识为主,学生通过练习能很好地巩固基础知识,但它们的类型过于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激发不出学生的挑战心理。老师要在布置作业的道路上探索多样化、创新路径,增加、增强作业的功能。比如可以布置一些自主类、拓展类、跨界类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老师则对他们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找一段配乐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让学生找一些相应的资料,写一些保护地球的倡导书或者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

  2.开放思维,创新作业空间

  受传统教育影响,语文老师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作业的理解就是对教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以至于将课本内容作为布置作业的中心。而如今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自己“双减”政策的落实,语文老师必须在作业设计时追求灵活多变,由封闭走向开放。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逐步提升[2]。

  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时,可以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ABC,且这些分层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不同随时调整,实施因材施教,动态分层。A

  层次的学生不仅要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三首古诗,并能大致理解诗的意思。B层次的学生可以在A层次的基础上,说说诗的大意,并再积累两首描写传统节日或习俗的诗。C层次的学生可以在B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诗的意境,把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篇现代文。这在作业的设计上不仅能保底,还能有所提升。

  3.创新作业方式,由独立走向协作

  如今是一个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和管理的时代。在一个团队中,可以合理充分地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利用集体的潜能解决问题,以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在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上,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合作型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合作交流,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学会共同面对困难、学会共同享受成功等等[3]。

  在学习了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中华传统习俗”的手抄报。学生们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别负责搜集资料、排版设计、写字、画画等不同的工作。在明确分工后,细化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这样一来,就会在协同中有分工,在分工中有合作,碰到问题一起解决,最终拿出一份凝聚集体智慧的作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业亟待改革。改革应将师生树立正确观念作为前提、小学生自主作为原则、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基础,兼顾课内与课外,特别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在作业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篇七:教育改革双减政策论文

  

  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学生作业现状分析及实施对策研究教研论文结题报告

  摘要:在小学阶段,每当说起“作业”,学生揪心、老师操心、家长烦心等一系列现状均已成为当下学生生态中见怪不怪的窘境了。而在2022年秋季,国家教育部发布“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学校在作业布置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突破困境、如何减“量”增“质”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在实践方面增值的起点是课堂教学,而减量落地的关键点则是作业设计。基于此,本文是对“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实施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生作业;现状;对策

  语文作业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然而,“双减”的下达令语文科目的作业在设计与实施方面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要落实“曼减”政策、减少作业量不仅仅要保证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更应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设计、布置作业时,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创新,更应该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这样一来,不只是让学生爱上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现状

  “双减”政策落地后,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一小时内完成,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新阶段的小学语文作业减少,家长反而更焦虑了。单单只是作业量的减少不足以让学生和家长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放心,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回到家就是玩,而且课外补习班也被取缔,学生没有了额外的补习,可这样就是减“量”增“质”了吗?不。现在的作业更多是呈现机械化、单一性、一刀切,并且要知道,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硬性指标。如今作业量大大下降,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成绩大幅降低。学生需要的不是没有作业,而是高质量精致化的作业。

  二、改善小学语文作业现状的意义

  “双减”政策下对作业进行改革,实现学生真正的减负,不仅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作业设计上提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让他们在观察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锻炼动脑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作业热情,让学生在作业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调

  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实施对策

  1.多样化作业类型

  经调查显示,如今的小学作业除了配套的作业本之外,还有“预习、抄写、听写、周记”等语文相关作业,这些作业注重基础,大多以基础知识和表达知识为主,学生通过练习能很好地巩固基础知识,但它们的类型过于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激发不出学生的挑战心理。老师要在布置作业的道路上探索多样化、创新路径,增加、增强作业的功能。比如可以布置一些自主类、拓展类、跨界类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老师则对他们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找一段配乐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让学生找一些相应的资料,写一些保护地球的倡导书或者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

  2.开放思维,创新作业空间

  受传统教育影响,语文老师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作业的理解就是对教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以至于将课本内容作为布置作业的中心。而如今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自己

  “双减”政策的落实,语文老师必须在作业设计时追求灵活多变,由封闭走向开放。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逐步提升[2]。

  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时,可以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ABC,且这些分层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不同随时调整,实施因材施教,动态分层。A层次的学生不仅要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三首古诗,并能大致理解诗的意思。B层次的学生可以在A层次的基础上,说说诗的大意,并再积累两首描写传统节日或习俗的诗。C层次的学生可以在B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诗的意境,把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篇现代文。这在作业的设计上不仅能保底,还能有所提升。

  3.创新作业方式,由独立走向协作

  如今是一个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和管理的时代。在一个团队中,可以合理充分地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利用集体的潜能解决问题,以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在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上,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合作型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合作交流,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学会共同面对困难、学会共同享受成功等等[3]。

  在学习了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完

  成一份关于“中华传统习俗”的手抄报。学生们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别负责搜集资料、排版设计、写字、画画等不同的工作。在明确分工后,细化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这样一来,就会在协同中有分工,在分工中有合作,碰到问题一起解决,最终拿出一份凝聚集体智慧的作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业亟待改革。改革应将师生树立正确观念作为前提、小学生自主作为原则、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基础,兼顾课内与课外,特别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在作业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双减政策论文 教育改革 政策 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