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3篇

时间:2022-12-13 1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3篇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一般来讲,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专业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3篇,供大家参考。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3篇

篇一: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一般来讲,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一、教师的专业精神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应具有的理想追求、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等基本理性价值取向,是指导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教师的专业精神具体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和师德。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教育观念和理性信念。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显现出个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教师基本的教育判断能力。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对自己所从事教育职业的理念,往往是判断专业与非专业人员的一个重要依据。2.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在一定专业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对专业活动的特定对象的认识、评价与行为倾向,它能对教师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态度的形成与转化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体而言,教师应树立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并将这种专业精神转化为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力;树立服务意识,明确教师不是公共权力的贯彻者,不是道德裁判,也不是真理的代言人,教师应为社会和个人发展提供精神和知识服务;教师还应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追求教师价值的最高实现,形成专业与生活相统一的发展取向,促进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3.师德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不仅是上课,而且还有言传身教。只有在职业道德、人格修养、待人接物等方面都能起到榜样作用,才能成为一名在学生心目中有地位的教师。

  为此,应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敬业乐业、勤奋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要不断丰富提高师德规范,突出育人功能,当好“人师”,优化教师形象;理解教师职业,树立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对全体学生负责、尊重每位学生的个别性和差异性的职业道德自觉。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新世纪将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类知识。

  1.学科知识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在当前教师普遍学历达标的前提下,大多数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问题不大,但还是存在着与时俱进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知识就会老化,需要不断充电更新。

  首先,教师应熟悉所授学科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其结构,了解基本的学科教学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了解学科教育发展史和当前发展动向;其次,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即学科知识是如何体现在中小学课程中的知识。教师要理解所讲授学科的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形成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再次,教师还应具有“整合知识”,即除了系统的某一学科知识之外,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具备跨学科知识,并能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整合的知识。2.个人知识

  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积累丰富的个体经验,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利用个人经验,灵活应用原理性知识,能把一般的教育教学“理

  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加以整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适应、并与个人的个性特征(情感、知识、观念、价值观等)相融合,完善个人的教育观念。

  3.教育知识

  要做好一名教师,必要的教育知识是必须具备的。

  首先,教师应了解关于教育工作的原理性知识。了解教育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实践,熟悉中外教育思想精华,获得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经验;了解当代主要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关注反映时代需要的教育改革,讨论、提出并开展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改革实践。其次,教师还应熟悉学生个体成长的知识,理解学生的阶段性、生成性以及发展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差异性,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熟悉学生群体发展的知识,把握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了解关于特殊学生发展的知识,保证在关注普通学生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再次,教师还应形成对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解。熟悉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了解所教学科研究及相关学科的进展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研究;学会先进的教育技术,并利用它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三、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的主体“行动”能力。这些能力通过教育活动来体现并保证教育活动有效进行,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1.教学能力

  在理解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的,能够根据学科课程标准选择教育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编

  写教案,理解所教学科的特点和教育意义,具有把握教材的基本能力,最终形成教学设

  计的能力;教师能够依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具备运用教育技术并将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基本能力,最终形成教学实施的能力;能够评价学生的学,评价其他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提供相关的建议,能够对自己的教育决策、行为、能力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反思,具有教与学评价的基本技能与能力,以形成教学评价的能力。2.组织和管理能力

  教师应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策略,具备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组织与管理各种形式的学习或探究活动,调节学生行为,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保证学生的集体学习;教师应具备管理班级或其他学生团体的能力,如组织建设、集体活动的组织、组织的常规管理等,形成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的集体,教学生依靠集体、参与集体、学会协作,保证学生的集体生活;教师应具有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好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保证学生的集体实践。3.科研能力

  教师应学会在教学中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实现研究式的教学,在研究中教学;教师应具有善于观察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现象,勤于反思这些问题及现象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善于总结研究,形成从教育现象中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具有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能力,具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学习、从事广泛学习及在实践中进行合作性、分享性学习的能力。四、教师的专业实践

  教师的专业实践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化形式。如果教师只有专业知识、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而没有开展专业实践,就等于什么也没做。

  教师的教学行为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能够围绕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工作以建立师生相互之间的和睦关系;对学生怀有积极的期望,意识到学生所关心所需要的东西,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总之,上述四种要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和目标体系,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作用、影响、共同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系统的复杂结构,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每一位教师应针对自身不足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改进措施,在专家引领下实施诊断,并不断加以改进,以此促进每一位教师取得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

篇二: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霍伊尔(Hoyte,E.)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富兰和哈格里夫斯((Fullan,M.&Hargreavest,A.)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既指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的进步[1]。戴(Day)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提出一个颇具包容性的界定:教师专业发展包涵所有自然的学习经验和有意识组织的各种活动,这些经验和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让个体、团体或学校得益,进而提高课堂的教育质量[2]。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具有变革力量的教师独自或与人一起检视、更新和拓展教学的道德目的;在与儿童、年轻人和同事共同度过的教学生活的每一阶段中,教师不断学习和发展优质的专业思想、知识、技能和情感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批判性,因为教师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受容器。叶澜教授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

  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3]。钟启泉[4]教授认为,所谓“教师进修”,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教师的经验、省察、认识为媒介的“学会教学”的过程,“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无论从教师的内在需求还是对教师的外在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心理)不断更新、完善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刘万海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5]。卢乃桂,钟亚妮认为可以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包含教师在生涯过程中提升其工作的所有活动[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具有多重含义,一方面侧重于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专业能力的不断增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7]。”另一方面着重突出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更

  新,“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并指出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等因素至关重要。2.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格拉特霍恩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与教师个人相关的因素,与教师生活、工作相关的因素,与促进教师发展的特殊活动有关的因素。费斯勒(1992)运用社会系统理论提出了动态的、弹性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影响教师生涯发展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8]。个人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积极的关键事件、生活的危机、个人的性情、兴趣和爱好,生命阶段;组织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风格、公共信任、社会期望、专业组织、教师协会。饶见维(1996)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因素,如学生、教师、教育目标与课程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辅导与班级活动、校长与学校行政、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二是校外因素,如教育行政机构、相关制度与政策、社区、

  相关人员对教师的角色印象与期望、相关人员对教育的基本理念、社会情境与文化等[9]。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环境变量研究方面,认为较大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环境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教师文化、学校氛围与文化、领导者、学校规章制度,其次有影响因素是学生、课堂、学校物质条件、专业发展时间等方面。④综上所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尽管多种多样,但是通过对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研读梳理发现,国内外教育专家与学者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时,通常是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归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大类。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专业成长需要、自觉意识、兴趣、信念等,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主要是组织环境因素,教师文化、学校氛围与文化、领导者、学校规章制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资源、制度保障,开展专业活动等。相比较而言国外学者比较注重教师的心理因素、心理品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而国内学者更多关注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因素。

  至于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一般沿

  用西方学者的三种基本范式的框架:“熟练型实践者”范式、“研究型实践者”范式和“反思型实践者”范式。这三种范式的代表人为斯腾豪斯、埃利奥特及凯米斯。斯腾豪斯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埃利奥特提出“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凯米斯的观点是“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10]。斯巴克斯和罗克斯综合研究众多教师专业发展方法的基础上归纳了五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包括:自我导向模式、观察和评价模式、发展与提高模式、培训模式、探究模式。钟启泉认为,教师“专业化”存在两种模式:技能熟练模式和反思性实践模式;前者主张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的[11]。在这种模式中,“教学实践”被视为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后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同其他专业相比,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混沌性)、情境性,要求针对情境做出灵活应变的决策。通过研读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文献,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具体途径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自我反思、教师行动研究、校

  本研训、案例研讨、教育叙事、教师合作研讨、专题考察等[12]。

  近年来,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国内外发展均比较迅速。西方理论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由来已久,起步较早于我国。从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来看,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呈现不断“赋权”于教师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关于“教师专业”地位的讨论与确立。这一阶段研究者更为关注的是教师群体地位、发展途径与发展阶段等。他们常以“局外人”的身份对教师进行调查,期望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找到普遍适用方法与道路。这一阶段的研究强调通过外部补救的方式来达到教师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的增进,注重通过教师课堂表现、通过各种可量化的考核等进行评估测量,通过各种可量化的考核来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教师常常是被动接受参加大一统形式的培训。这种外部补救形式的专业发展至今仍被广一泛运用于教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教师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各国进入新的时期,主要标志是:1985年

篇三: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第一章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试论述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2009B卷论述题2.P2-10)一、教师职业的原始阶段二、教师职业的泛专业化阶段三、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初级阶段1.教师职业逐渐脱离经验化和随意化,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2.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但总体水平不高。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阶段1.教师呈现高学历化2.教师聘用证书化3.教师培养专业化

  4.教师培养终身化

  第二节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一)职业1.职业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指出,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职业须同时具备:①目的性②社会性③稳定性④规范性⑤群体性。现在一般认为,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既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又是一个社会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一定义至少包括四层涵义。2.职业的基本特征(1)产业性(2)行业性(3)职位性(4)组群性(5)时代性(二)专业(2009A卷名词解释题1.P13)1.专业的含义:一般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2.专业的特征:第一,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第二,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第三,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第四,专业人员需经过长期、严格的专业培养与发展。

  (三)专业化: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指职业专门化。一种职业要真正成为专业,需经历一个专业化过程。其主要条件包括:形成一套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实施专业教育和专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职业伦理,建立专业组织等。那些被社会认可为专业的职业群体一方面对社会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从业人员被赋予极大的责任并提出了很高要求;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履行社会职责过程中要花费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专业群体拥有更多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因此,对于一些新兴职业来说,其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提升职业群体社会地位的过程。(四)教师专业化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二是指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三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三个层次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就会阻碍教师专业化的进程。2.教师专业化的特点(1)丰富性(2)多样性(3)发展性(4)多主体性首先,政府通过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教师教育课程认证、教师资格认证三位一体的资格认证系统,为教师专业化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加大教育投入。第三,大学通过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第四,教师个体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明晰的发展目标。

  第三节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一、专业的标准:①其成员的业务实践有系统的理论做依据,有专门的技能做保证,有不断的研究做支持。②其成员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③其成员的行为不受外力的限制,有专业性的自主权。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目前,最能明确地正式表达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是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改革委员会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NationalBoardforProfessionaTeachingStandards)的《教师专业标准大纲》(1989)。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第二,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作出建议的责任。第四,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第五,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这五项标准,概括起来就是:学生、知识、管理、反思和合作。

  第二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成为成熟专业人员的过程。主要指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丰富与娴熟,专业信念与理想的坚持与追求,专业情感与态度的深厚与积极,教学风格和品质的独特与卓越。(2009A卷名词解释题2:教师专业发展)五大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伦理、专业精神、专业智慧(简答题: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P24))它们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而有机融为一体。其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专业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追求和集中体现

  第一节专业知识

  一、教师专业知识的涵义1.国内代表性观点:林崇德、申继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从其功能出发,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二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

  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四是文化知识

  陈向明将教师的知识分成两类:

  “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叶澜:

  最基础的层面: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

  的技能技巧。第二个层面是具备一至两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由学习者本人根据兴趣

  和能力进行选择。这部分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

  究的专门性知识构成。这三个层面知识相互支撑、渗透并有机整合。

  2.国外代表性观点:

  美国教学研究专家舒尔曼(Shulman)认为:

  学科知识;一般教育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育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教育背景

  知识;教育目的、价值、哲学和历史基础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等的总称。

  二、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2009B卷简答题4.教师专业知识由哪些内容构成?(P27-33))

  (一)学科专业知识

  1.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2.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

  3.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4.相关学科的知识

  (二)教师专业知识

  1.一般教育学知识2.一般心理学知识3.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实践性知识

  1.情境性知识2.操作性知识3.人际知识4.自我知识

  (四)普通文化知识

  1.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2.自然和技术类知识3.工具类知识

  4.艺体类知识5.劳技类知识6.时政知识

  三、教师良好知识结构的特征

  (一)多元性:多元性是指教师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二)动态性:教师知识结构的动态性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是指知

  识结构的开放性和超前性。

  (三)发展性: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性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

  师自身发展的方向发展。

  (四)整体性:教师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是指教师专业知识各构成部分之间并非独立成块,而

  是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发挥着协同效应。

  第二节专业技能

  一、教师专业技能的涵义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标活动的能力。教师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具体包括三层涵义:第一,教师专业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第二,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第三,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一)备课技能备课技能主要包括钻研教材技能、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技能和编写教案的技能。(二)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起点和终点,并对教学诸要素(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等)进行优化安排和策划的行为方式。尽管每种教学实践都是具体的,教师制订的教学方案会有所不同,但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①指导性②系统性③操作性④预演性⑤创造性。(三)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运用的稳固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师专业技能的核心。课堂教学技能分为课堂导入技能、课堂讲授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倾听技能、课堂板书技能、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结课技能、布置和批改作业技能等。(四)教学方法技能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以及教与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技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技能。(五)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广义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口语、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批语等)、体态语言(如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等)。狭义的教学语言专指教学口语,它是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有时又把教学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教学语言表达技能主要包括教学口语表达技能、教态语言表达技能和书面语言表达技能。(六)教学媒体选用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主要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技能。教学媒体的选择要坚持发展性、综合性、经济性和条件性原则。(七)学法指导技能学法指导技能主要包括常规学法指导技能和新型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指导技能。(八)检查学习效技能果检查学习效果就是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检测,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检查学习效果技能是指通过收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有关方面的信息,进而做好教学调控的教学行为方式。(九)说课与听评课技能(十)教学评价技能(十一)教学研究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应用技能和专业素质等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教学研究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研究基本方法技能、课题选择与论文写作技能、信息检索技能等。(十二)教学反思技能

  第三节专业伦理

  一、教师专业伦理的涵义教师专业伦理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具体说,是教师担负起教师角色品质,即实现教师之特殊性目的的品质,能充分实现教育潜能的品质;是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道德力量;是教师在体验为师之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第一,教师专业伦理是规范伦理。第二,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内在的自我德性。第三,教师专业伦理是外在规范与内在德性的统一。二、教师专业伦理的表现(一)为人师表(二)客观公正(三)有责任感(四)至真至善三、教师专业伦理的特征

  (一)践行性(二)超越性(三)动力性(四)统合性

  第四节专业精神

  一、教师专业精神的涵义教师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敬畏与自豪,对社会、对学生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对教育工作的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对自己的一种严格要求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是一种专业自律和自我教育的力量。专业精神集中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个人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中,体现在教师的专业进取和创新中,充分表现了教师的人格风范和活力。教师专业精神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第一,它是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充分发挥的保证。第二,它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完善。第三,它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第四,它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二、教师专业精神的构成(一)专业自我教师专业自我是指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凯尔卡特曼认为,专业自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自我意象②自我尊重③工作动机④工作满意感⑤任务知觉⑥未来前景。(二)专业理想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三)专业情操教师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专业情操包括理智情操和道德情操。理智情操是指由于对教育教学能力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道德情操是指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三、教师专业精神的表现(一)忠诚挚爱教师专业精神表现在对专业的忠诚,即忠诚于教育事业,挚爱学生。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放弃自己的责任。忠诚于教育事业挚爱学生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强烈的事业心。第二,高度的责任感。第三,公而忘私的品格。(二)执着追求教师专业精神表现在对专业永无止境的追求上,对专业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爱。教师对专业的执着追求主要表现在:第一,坚守课堂。第二,宁静淡泊。第三,提高素养。

  (三)敬业奉献敬业奉献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发自内心的崇敬,全心全意,心甘情愿,—切以育人为上,把知识、智慧、爱心乃至生命献给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业。教师的敬业奉献主要表现在:第一,诚心。第二,恒心。第三,爱心。

  第五节专业智慧

  一、教师专业智慧的含义(2009B卷名词解释1.)教师专业智慧是教师学识、能力、经验、人格等方面的专业要求在教师身上高度综合的结果,又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反思、探索、创造的结果,表现为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深刻洞悉、深度思考,合理判断与抉择,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二、教师专业智慧的构成(2009A卷简答题简述教师专业智慧的构成。(P54-55))(一)知性智慧:知性智慧是基于教师对教育的整体感知、直觉把握所形成的智慧。(二)理想智慧:理性智慧是教师基于对教育理论的思考和教育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智慧。

  (三)情感智慧:情感智慧是教师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

  (四)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教师基于个体实践经验积累、体验感悟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智慧。三、教师专业智慧的特征

  (一)实践性(二)内隐性(三)个体性(四)动态性(五)情境性(六)整合性

  第三章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一)富勒的四阶段理论(二)伯顿的三阶段理论(三)伯林纳的五阶段理论(四)司德菲的五阶段理论(五)叶澜的五阶段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及特征(2009B卷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是什么?(P62-66))(一)准备阶段

  1.对教师职业充满憧憬2.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师技能的训练(二)适应阶段1.从实践中认知教师角色2.初步体验现实教学的复杂性3.开始对教学进行务实探索(三)发展阶段1.专业信念逐步确立2.专业知能不断提高

  3.实践知识日益丰富4.专业角色渐进形成

  第二节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师职业生涯(一)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实现职业目标,体现职业价值而进行着与职业期望相关的职业活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功扮演教师角色,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职业生涯具有以下特点:1.教师职业没有级别变化2.教师职业生涯宁静而淡泊3.教师职业劳动工作量和价值难以准确评价4.教师工作对象群体具有同质性和个体差异性5.教师职业生涯越长,与学生的年龄差异越大

  二、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2009B卷论述题1.试论述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P68-70))

  (一)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别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内涵更广泛,任何一个以教书为职业的人都可以视为处在教师的职业生涯当中。教师专业发展则带有目标和价值性,更强调专业方面的变化。它意味着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从事职业的全过程中寻求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教师仍然可以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却不可能具有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师专业发展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主动的发展;教师职业生涯则更显出受动性,教师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是否会变动其职业岗位和工作职位,更主要的是受外在环境和因素的制约。

  (二)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的联系1.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生涯2.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生涯的质量3.教师内职业生涯和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与测定,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通道,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安排的动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科学确立目标,并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的过程。它不仅是行动前的一种蓝图,更应是“设计——实践——反思——重建”的循环过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个体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的发展,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分析所在的环境因素,确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并不断反馈和修正目标,最终达到既定目标,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质量,进而提高从业水平。(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2009A卷论述题:结合你个人自身特点和所学学科特点,为自己设计一个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P70-72))

  1.自我分析2.环境分析3.确定发展目标4.制订行动方案并实施5.在实施中评估与调整规划

  第三节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

  一、专家型教师及其特征专家型教师是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能高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师。1.具有丰富和组织化的专业知识2.具有较高的自动化问题解决水平和自我监控能力3.具有创造性的洞察力使对问题的表征更加深入

  二、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一)教学行为

  1.课时计划2.教学过程(1)课堂规划(2)集中注意(3)教材呈现(4)课堂练习(5)家庭作业检查3.课后评价(二)教师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专家型教师在教学监控能力的四个维度——计划与准备性、调节与控制性、评价与反馈性、课后反省性上均与新手教师有显著差别。(三)知识结构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的知识结构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三种成分上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四)问题解决第一,专家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更善于发现问题,识别问题情境的根本特征。第二,新手教师是根据问题的表面特征来知觉问题,往往形成表面、肤浅的表征。专家型教师则按信息所表达的意义来归类,是对问题深层次的、抽象的表征。第三,在问题策略的选择上。(五)教学策略三、教师成长: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专家型教师(一)从新手型教师到熟手型教师(二)从熟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

  第四章教师与课堂——在课堂实践中发展

  第一节课堂教学新意蕴

  (2009年A卷论述题2:结合你的经验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课堂教学新意蕴的理解。(P81-88))

  一、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活二、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课堂教学是一种交往性实践活动

  提问是课堂实践中交往的重要前提。对话是课堂实践中交往的重要形式。倾听是课堂实践中交往的重要条件。

  语言是课堂实践中交往的重要手段。四、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动态生成性

  课堂实践具有不确定性。课堂实践具有复杂性。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

  第二节课堂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课堂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2009年B卷简答题2:课堂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意义?(P89-90))

  1.教师个人教育观念转变依赖于课堂实践2.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来自于课堂实践3.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获得来源于课堂实践4.教师生命价值和意义体验来自于课堂实践二、课堂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一)课堂设计课堂设计:是指教师利用系统思维来规划、安排教学实践活动以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课堂设计主要从关注学生需要和学习来考虑教师的教。它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和前提。它的质量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直接影响着课堂实践活动的最终效果。课堂设计主要涉及到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及自我评价等方面。(二)课堂观察①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或偶然)地运用目光,从学生的动作、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中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变化,以便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它不是专门从事的观察,是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分出一部分精力进行观察,而主要精力仍放在教学上。②课堂观察在课堂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使学生全身贯注于课堂学习,就必须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反应,进而实施正确的有效指导。其次,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复杂多变的思维,突发而至的灵感,丰富多彩的讨论,都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从中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师生的真正交流。第三,课堂观察对课堂实践具有指导、调整和评价的作用。2.课堂观察的范围(1)学习气氛(2)学习行为(3)神态表情(4)学生活动3.课堂观察的方法(1)目视法(2)提问法(三)课中反思课中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进行及时再思考,以便对正在进行的课堂实践进行有效调控,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课中反思需要教师以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较强的课中反思意识和丰富、理性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教师的课中反思水平可以分为三种,即技术性反思水平、实践性反思水平和解放性反思水平。(四)课堂叙事(2009年B卷名词解释2)1.课堂叙事概念:课堂叙事是指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课堂教学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思想以及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与理解。2.课堂叙事的特点主要有:①真实性。②自我实践性。③情境性。④反思性。3.课堂故事不同于教育故事。从根本上讲,课堂故事与教育故事同为教师教育生活的叙事文本,都是教师以叙事方式认识教育的结果,共同体现了教师基于教育生活的教育思考。但教育故事可以跨越课堂教学的时空,采撷教师人生历程中引发教育思考的浪花。它可以是师生的一次对话,教师的一次家访,也可以是亲子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或异域他乡的见闻。而课堂故事较多取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生活,反映教师对自己课堂实践的反思。虽然有时展现课堂教学之前或之后的情境,但它们都围绕课堂展开,可以视为课堂故事的前奏与尾声。课堂故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主动性,多为亲身经历的事情;而教育故事更多的是邂逅偶得的,并且可能不是教师亲历亲为的事情。4.课堂故事不同于教学日志和教学随笔。课堂故事是叙述者对特定教学现象的深思熟虑,是对遇到的教学问题寻求解决对策的过程,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整理和提炼。而教学日志更像是一种“流水帐”式的叙述。教育随笔中时常也有叙事的成份,但往往是一种概括性的叙述,是为了引出作者的议论,起到引子的作用。

  第五章教师与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学习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与社会发展共始终。学习是求知与践行的结合,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彼得·圣吉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作为教师,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生存、发展和成功。“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造自己的知识和技术。”[1]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必然。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3.

  第一节教师成为学习者

  一、教师成为学习者的必要性(2009A卷论述题3.结合你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谈谈教师成为学习者的必要性。(P101-103))

  “学习是发展之本、提高之策、进步之源、成事之基。”(一)教师日常生活的需要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二)教师职能变化的必然选择“教育必须培养人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三)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教师学习的涵义教师学习是从一种特殊职业出发提出来的概念,除了具备一般学习的涵义外,还具有教师职业所赋予的独特内涵:第一,教师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信息,而且要了解知识存在的时空和方式。教师学习除了丰富自我、提高自身修养外,最重要的任务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要当好这个向导,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量,更要在头脑中有一张精心编制的知识地图,引导学生

  去寻找和索取知识。第二,教师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本身,而且要形成一种思想和价值观。教师学习应该比一般的学习者站得更高,在学习有关知识时,既要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更要形成相应的知识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可能把学生引向正确的认识方向。第三,教师学习不仅是学习应该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教这些知识。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所决定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但这并不排斥教师学习其它知识,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行业外的知识有可能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考和策略。第四,教师不仅亲历学习过程,而且有意识地体验和研究学习活动本身,以成功地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三、教师学习的特征(一)教师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二)教师学习是在情境中进行的学习(三)教师学习是“互惠学习”(四)教师学习是行动学习(五)教师是自由的学习者四、教师学习的过程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将教师个人的需要、经验和情感融合于学习的设计之中,能使教师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制定学习目标(二)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任教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二是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改革指导文件;三是各种新的理论和思想;四是教师自身深感不足的有关内容,如课件的制作水平不高、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不熟练,教师就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五是为了便于和学生交流,学习学生所关注的和所喜爱的领域。(三)设计学习方式教师学习方式就其基本形式而言,主要有:一是自我学习。二是合作学习,同伴互助。三是师徒式学习。四是专业引领。五是自由论坛或集中研读。六是考察调研,组织教师对一些典型的教育模式进行实地考察,在听课、访问、调查中学习,提高自己。(四)实施学习策略教师学习是一种与教育工作相联系的学习,具有特殊性,在学习策略的实施上也不同于其他人。教师学习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基于教学问题的学习策略。二是基于行动的学习策略。三是基于研究的学习策略。四是基于建构的学习策略。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

  这三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第二节教师学习的实现

  一、创建学习型学校(2009B卷名词解释)创建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学校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需要学校的管理方式,从控制型管理转为学习型管理。(一)树立新的教师学习观确立学习型组织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所有教师都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机会和能力;每个教师掌握的新知识都能在组织中共享;学习是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把学习、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的发展和学校价值的实现相统一;要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文化价值观体系,教师要成为永远的学习者。教师要成为有效学习者。教师有效学习体现在:

  ①教师学习是提升自我生命价值的学习。②教师学习是发自内在需求且引发内在需求的学习。③教师学习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引发新问题的学习。④教师学习是实现某种转化的学习。(二)加强教师学习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保障。教师学习制度建设内容很广泛,核心是要建立基于学习的教研组制度和校本培训制度。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最基层的组织,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以学习为指向的教研组学习愿景。其次,要确立以学习文化为核心的教研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再次,要树立基于转化的关系式思维方式。旨在打破教师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割裂性思维,形成“四结合式”的学习制度:将理论学习、实践研讨、教学实践和课后反思结合起来的学习制度体现了综合转化的关系思维。校本培训的概念: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其根本点是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校本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优秀教师指导、专题讲座等。(三)搭建教师学习的平台搭建教师与专家对话的平台。搭建教师共同体学习平台。搭建教师网络交流平台。二、教师自主学习教师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内生性学习,因此,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师和经师,教师必须坚持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自主学习的途径主要有:读书、交流、参加培训、教学观摩等。(一)读书一个教师要积淀文化,涵养德性,必须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读书能实现教师的智慧提升和生命升华。读书就是教师的快乐生活。读书是与大师名家的对话,从中能获得快乐、智慧。读书要有所侧重。(二)交流交流是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交流的空间,可以把教师交流学习分为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其中直接交流主要包括同伴交流和校外交流,间接交流主要指博客交流。同伴交流主要指同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同伴交流的主要形式有说课交流、集体备课交流和听评课交流等。校外交流主要指与校外教育理论专家、学者、名师等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校外交流的主要形式有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行动研究、座谈会和参观学习等。

  博客交流是网络时代教师交流的特有方式。此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学生交流也是教师学习的一种形式。(三)参加培训一种是外出进修学习或参加校外教育机构举办的短期教育培训。二是校本培训。(四)教学观摩教学观摩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观看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或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通过分析和研讨来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共同体、反思和课堂等进行学习。

  第六章教师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即研究者”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教师开展研究既体现了社会发展、教育变革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开展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才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节教师成为研究者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提出及其发展布科海姆(Bukingham,1926)在《教师的研究》一书中认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将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并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皮亚杰(Piaget,1966)极力倡导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他认为中小学教师正是由于脱离了科学研究才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学术声誉和专业地位,不能像医生、律师、科学家和大学教师等职业一样享有受人尊敬的专业地位。他主张通过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使教师获得应有的尊严,使教育学成为“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1975年,斯腾豪斯出版了《课程研究和开发概论》一书,该书核心的一章题目为“教师是研究者”埃利奥特(Elliott,J.)行动研究者凯米斯(Kemmis,S.)“解放性行动研究者”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然性(一)教师是“主动变革者(二)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三)教育理论与实践沟通的必然诉求教师从事研究是跨越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桥梁,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沟通的必然诉求。要打通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壁垒,教师必然要成为研究者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指教师从反思和研究的视角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探究,以发现和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探究活动。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教师研究的目的: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二)教师研究的对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三)教师研究的方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四、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特征

  (2009A卷简答题)(一)教师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二)教师研究活动的基础性(三)教师研究内容的真实性(四)教师研究结果的反思性(五)教师研究方式的校本性

  五、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类型教师所从事的教育研究从研究目的上来看主要属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从研究的范围来看主要属于微观研究;从研究所用的思维方法来看主要属于经验研究之行动研究。

  第二节教师行动研究

  一、教师行动研究的涵义(2009A卷名词解释)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和促进自身的发展,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持续的反思为基本手段的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行动研究,是适合于教师开展的一种研究模式,是教师自己的研究,是教育工作者为了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所进行的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由行动者研究——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二)为行动而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三)在行动中研究——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四)通过行动反思研究——以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手段二、教师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一)有利于教师专业理念的形成(二)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三)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四)有利于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生成三、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模式教师行动研究模式是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教师行动研究的某种本质特性而构建的模型的总称,是教师行动研究的本质性、规律性的标准样式。(一)勒温模式(二)凯米斯模式:1.计划2.行动3.观察4.反思(三)陈桂生模式:1.课题选择2.课题设计3.研究方案的实施4.研究成果的陈述5.研究总结(四)北京师范大学和杨百翰大学的研究模式1.确定问题2.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4.结果分析5.理论发展四、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问题(二)拟定行动计划(三)实施行动(四)反思和评价

  第七章教师与共同体——在合作中发展

  一、教师共同体的涵义及特征1.教师共同体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开放、对话、

  发展为核心理念,能为教师个体、教师群体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教师团体组织。2.教师共同体的特征:(一)共同愿景(二)开放性(三)自愿性(四)对话性(五)归属感二、教师共同体的功能(2009A卷简答题)(一)促进教师认知的发展(二)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共享(三)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养成

  第二节教师共同体的构建

  如何构建教师共同体?一、以教研为载体构建共同体二、基于知识管理构建共同体三、基于理论探究构建共同体四、基于网络构建共同体

  一、以教研为载体构建共同体1.集体备课2.听评课3.以师带徒

  二、基于知识管理构建共同体1.增强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意识2.强化对话和交流的意识3.构建知识共享平台

  三、基于理论研究构建共同体1.关注教育理论的最新进展2.建立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新型的“伙伴——协作”关系

  四、基于网络构建共同体1.对教师进行网络信息技术培训2.搭建网络支撑平台3.制订共同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第八章教师与反思——在反思中发展

  (2009B卷论述题: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节教师反思概述

  一、教师反思的涵义(2009A卷名词解释)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认知对象,有意识地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再认知,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二、教师反思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有助于深化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二)有助于催生教师的教育智慧(三)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升华(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五)有助于教师优良职业品质的形成三、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师反思的过程主要包括经验积累、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积极

  验证四个阶段。四、教师反思的内容:(一)教育信念(二)教学设计(三)课堂教学行为(四)教学风格

  第二节教师反思的途径

  一、理论学习二、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三、“反思性教学”四、学生反馈五、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六、教育叙事研究教师成长记录(档案袋)备课笔记课后小结公开课、研究课录音录象带、光盘论文课件作品奖状每学期(学年一次)阅读分析上述档案,小结自己的专业成长课后小结的课型选择课型

  精心准备,获得成功精心准备,不如人意毫无准备,喜出望外屡试不爽,渐成定势屡试屡败,困惑不解全书总结:一、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由学生成绩的评定者转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由“教书匠”转为自觉学习者和研究者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由“蜡烛”向“果树”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二、教师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1)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2)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①认识自我及所处时间与空间环境②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③制定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④评价发展计划(3)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4)进行教育研究。(5)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6)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7)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专业发展计划因素

  建

  议

  l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形式?形式与行政人员、同事共同合作、自己独立工作、多学科教学、

  包括:

  年级小组、学科教研组或者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l你的专业成长计划是什么?目能够帮助学生持续进步的个人、团体或者不区计划标包括:

  l你计划的时间安排是什么?时一年,两年或三年计划,包括预期的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间安排包括

  l要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行动研究、指导、录像、自评、诊断性管理、辅导、修习

  哪些?方法、策略包括:

  大学课程、模拟、工作坊、访问日、会议、课堂观察、教

  师学术研讨会

  l进步的指标有哪些?进步的指标包括:

  学生作业档案袋、课堂录像、同伴观察、校长观察、诊断性管理、家长反馈、学生反应、统计测量、教学行为评价、反思性日志、案例分析、专业成长档案袋、标准检查程序

篇四: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既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追求学术前沿的意

  识,又需要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教什么和怎么教,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具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成为开发学生智慧、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导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是关键。

  1、营造氛围,扫除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障碍。

  2、师德建设,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潜在内因。

  3、制度建设,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序推进。

  4、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5、发展性评价,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果只埋头教书,从不反思写作,从不整理自己的成败得失,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个教书匠而已。青年教师要尽快成长起来,必须坚持个人反思。老师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班级实际情况,认真修改教学设计,然后把教学过程中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是不争的现实,教师的职业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有人把教师行业形容为鸡肋行业,故而,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所以,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看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从初级做到中级,从中级做到高级,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为教师来说,应该要有后一种职业心态。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用教育这种职业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已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一切教育改革将最终发生在课堂”。因此,教师素质对教育而言至关重要。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从时代和发展的高度来重新定义教师教学基本功,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磨练、升华出新时代教师所需要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综合已有知识、信息和经验,产生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要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具备高素质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勇于创新观念,不因循守旧,在工作中不断的有所创新,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

  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

  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

  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

  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

  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

  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

  交往能力。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职业,我们不一定做到为讲台而生,为学生而活,但也要对得

  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称号。教师职业关系到千万人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实现,关系着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奋斗的动力以及事业成功的保证。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怨无悔,恪尽职守,为之奋斗终身。因此,做为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锤炼崇高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用高尚的师德、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去教育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德行和知识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有健康人格的人、有良好个性的人,防止出现学术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和受过高等教三、教师的以身作则方面的表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朝历代,教师都是世间最崇高、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后代的历史重任。要想当好老师,教好学生,首先就要做到以身作则、当好表率。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

  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极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身教重于言传”,言传的效果要用身教来保证。

  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必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这是为人师表的基础。一个老师一时一事给学生做出榜样是容易的,但时时、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则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人的道德品质善恶优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一个教师的道德品质也不是先天的,需要自我加强。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必须把“以身作则、当好表率”看成是一种强烈的需要,即自我人格完善的需要。把它看成与职业需要不可分离的重要部分,只要在岗位上工作一天,就应该立志成为“为人师表”的楷模。为此,时刻都要加强自己“为人师表”的意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其次,在履行“以身作则、当好表率”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进行积极的自我行为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和教育学生。

  教师在做人做事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德才兼备才是一位好教师。为人师表,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四、教师爱心和责任的体现。

  每一份职业都有其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大多数的人都在从事着平凡的职业,履行平凡的义务。但有句话说得好: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如

  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就办不好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

  正确认清和对待教师责任,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是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始终需要责任意识的推动。实践证明,一个受到良好责任教育并有责任意识的教师,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较容易有所作为。一个对国家与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既能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又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踏踏实实的教师,我们除了要具有一般意义上教师的优秀品质,还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将生活与生命融入学校轰轰烈烈的建设中,为学校的发展发光放热。除了责任,教师还应该拥有爱心。此刻的爱心不单纯的只是爱学生、关心学生,还包含了包容心以及理解心,“把自己看作别人,把别人看作自己;把自己看作自己,把别人看作别人”这四句话是邹老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这不仅将成为我教育事业中重要的格言,也将是我人生中的追求。“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只有真正地明白自身肩负的责任,用“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才能做个踏踏实实、甘于奉献的教师。否则,只会是一个失去灵魂的躯壳。

篇五: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成长的特征和内容

  教师专业成长的特征和内容一、教师专业成长的特征教师专业的成长是教师个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工作水平和专业情感态度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专业课程知识,专业教学论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知识。教师的专业工作水平,指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研究与专业创新水平教师的专业情感态度,是指教师在不断深入理解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教师专业化成长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是教师教育实践中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专业理念主要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态度"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新课程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素质教育的高度,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这是课程改革的最高指导思想。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课程在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确立了一系列全新的理念。教师应当深刻领会,实践反思,摒弃传统观念中与新课程精神不相符的东西,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2、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主要成分。具备比较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教学法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心理学知识和课程论知识等。教育理论对教师具有非常重要启迪和启示作用,没有教育科学理论指导的教师是一个盲目和短见的实际工作者。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来源,它包括教学技术规则,教学经验,教学情境知识,教学决策判断能力的知识和实践化的学问知识。另外,新课程强调课程结构应当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并且倡导新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这势必要求教师必须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3、专业能力即教师在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总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一般能力(智力)和特殊能力两方面。教师在智力上应达到一般水平,它是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流畅性的基本保障。教师特殊能力包括与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特殊能力,如学科教学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等。学科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教育活动实施能力,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和教育评价能力四种能力。除此以外,面对新课程,教师尤其需要重视提高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和课程能力(包括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三方面的特殊能力。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篇六: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周期和实施范围2指标体系3前期准备4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环节第二节教师专业档案袋与自我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内容

  第二章

  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1.概念:教师的职业承诺、教师自主发展、教师的职业承诺、教师自主发展2..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取向及其基本内容。3..简述教师自主发展的的构成及其基本结构过程。4.学校组织从哪些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5.教师教育课程的构成。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1.概念:观察学习、专家指导、合作学习、同伴支持、学校文化2.怎样进行教学观察?3.合作研究的基本研究步骤是什么?4.简述教师同伴支持的意义、形式、实质、目的和活动方式。5.如何强化教师教育的专业性?6.学校文化的结构、类型;

  第五章

  第一节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与第四节合并)1.概念:健康、心理健康1.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2.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3.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第二节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应对1.概念:教师职业压力2.简述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过程、表现、应对策略)。第三节教师职业倦怠与干预1.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表现、来源和干预对策。

  第六章

  第一节教师的专业生涯规划1.概念:2.论述职前职后发展一体化理论。(171-179)3.如何进行专业生涯规划?第二节教师的专业生涯阶段1.7个国外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的代表性观点及其主要内容。

  2.白益民“自我更新”取向阶段论的主要内容。3.教师出现职业高原现象的原因。4.教师如何跨越职业高原期?

  第八章

  第一节发展性教师评价1.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概念2.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3.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意义4.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原则5.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框架:1)周期和实施范围2)指标体系3)前期准备4)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环节)第二节教师专业档案袋与自我评价1.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教师自我评价2.简述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的含义、作用、内容、制作目的。3.简述制作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的评价。4.简述教师自我评价的意义。5.简述教师自我评价的两个维度及其指标。6.如何调控教师自我评价中的误差?

篇七: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与基本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第三,专业能力的提高。这种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方面。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向、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第五,教师的专业人格。第六,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1、终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2、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3、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4、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5、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6、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篇八: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浅谈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策略

  浅谈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1]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成效。本文将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内容以及策略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即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1.专业情意。专业情意,又称专业精神,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有着教师专业情意的教师,才能真正意义上主动做到敬业乐业、无私奉献、勤学进取,并能以自己的影响力对学生产生和谐的、丰满的和持久的影响。教师专业情意要求教师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入的理解,以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的主要宗旨,并把教育活动作为维系自身需要、尊严和个体生命完善的中介。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可以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类。前者通常停留在教师的头脑里和口头上,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而后者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行动中。[2]

  理论性知识是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高等教育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育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以及对师生间人际关系的认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

  3.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师教育行为的效率。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育能力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课程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前三个方面是教师教育能力构成的基础性要件,而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教育能力的关键性要件。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3]

  “研究”是“教师”的题中应有之义[4],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研究者。相对于中小学,高校必须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高质量的学术水准作为支撑。对高教教师而言,其研究素质的强弱和研究能力的高低,当成为衡量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此外,高校教师还必须具备自我更新能力。所谓自我更新是指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及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知识和技能,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的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5]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剖析

  教师专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逐步发展成为教育热点问题。但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大多是基础教育范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当下,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着如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1.专业制度规定的滞后。我国先后制定了一些教育专题法律法规,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作用,但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师制度规定。现行的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有1993年出台1995年修订的《教师法》、1995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和2000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在教师制度规定方面,这些法律法规表现出对学历的单一追求和对专业性质的忽视,在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制度等方面缺乏具体、严密的规定。

  2.专业理念的错位。当前,在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不少理念方面的误区,集中体现为:重知识技能,轻专业情意;重理论性知识,轻实践性知识;重学科专业能力,轻教育教学能力;重研究能力,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理念的错位,容易使高校制定的教师考评政策偏离科学的.轨道,也容易使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

  3.专业培训的混乱。现有的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岗前培训,一是短期的脱产进修。原本非常有意义的岗前培训,由于时间短暂、训练内容单一、训练方法简单,且考核管理散乱(往往是“老师讲重点、学员划重点、课后背重点、考试考重点”),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高校教师短期的脱产进修,以学历进修和选派教师到一些知名高校进行培训和学习为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着强烈的学历主义倾向,缺乏教育教学的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缺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引导。

  4.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不足。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来自于社会、政府、高校的外部驱动力,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的能动性不足,专业意识淡薄,往往跟着科研考核、职称评定等政策性要求去走,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的境地,较少关注自身的专业问题发展问题。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为此,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与教师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政府、高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通盘考虑。

  三、提升与完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一)政府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策略

  1.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首先,健全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建立严格的高校教师专业标准和相应的高校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范教师资格的认证。其次,建立起教师教育认可和审查制度,对承担高校教师培养培训任务的机构进行审查,并定期对教师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以此作为经费投入的依据。此外,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师范院校的资金支持,保证师范院校的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学习经费。

  2.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待遇。教师的待遇问题是提高教师地位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高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一直在提高,但其收入与相似知识背景的其他行业的人才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解决高校教师的社会待遇问题,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并承担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政府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高校教师的队伍中来。

  (二)高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高校应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措施,营造一种积极上进、求真求实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

  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的核心是突显教师专业的自主权力。教师职业需要稳定的经济收入作为其生活的保障,这是教师生存和保持人格尊严所必需;教师职业需要专业自主的权力,这是学生获得知识增长和精神引领所必需;教师职业需要知识群落和教育生态的滋养,这是教师自身不断成长所必需。当前亟待培育高校教师委员会、教授评议会等基层组织并健全其各项功能,从学校制度和教育政策上保障高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力,倡导学术自由、勇于创新的教育氛围。[6]

  2.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高校应探索一种能够激发教师动力,关注教师发展、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且形式多样化的考评机制,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进行定岗、明职,确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为教师的日后的行为提供规范,提供明确的努力方向。采取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目标的评价策略,开展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等多维度的考核办法,并适时针对考核中出现的新问题合理地调整评价指标,确保考核的公开、公正、公平。

  3.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高校应立足于院系,开发校本培训资源,构建高校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机制。着眼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从片面强调学历到能力强化的转变,实现从片面强调科研能力到重视综合能力的转变。通过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等形式,培育教师学习型组织,建设学术性对话机制。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更新培训的内容,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和其他社会人员来校讲授。

  (三)教师自主发展策略

  1.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个体基于现实的需要,按照专业发展的需求形成的关于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形成以及专业自我的确立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7]

  2.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反思周而复始,循环进行。它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和客观的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实验,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专教学技能,不断增长自身的教学智慧,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记教学日记详细描述观察到的情景并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可以与其他教师一起探讨教学行为、交流教学思想,也可以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还应在把反思、探讨、教学中得到的经验应用到行为研究中去。

  3.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其一,要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以教学为中心,将科研置于重要地位。因为任何层次的高校都离不开育人,离不开教学,否则便失去了存在的本真意义。其二,以教学为中心,应将科研的方法、成果等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化。其三,将科研置于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发现并研讨问题,可以使科研成果得以证实和传播,实现科研过程的教学化。

  总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体系。政府应为高校教师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和良性的政策导向,大学教师也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能动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篇九: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

  第一章教师职业概述第一节职业与教师职业1.了解职业的含义含义:所谓职业,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由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2。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认识:其一,教师职业是“培养造就下一代”的职业;其二,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其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含义:所谓教师职业,是指人们终身或较长时期所从事的、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以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种职业。第二节教师职业的形成与发展1.教师职业的形成教师职业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教育活动的出现和学校教育的存在是其前提条件,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职业责任。此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也都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必要条件。2.教师职业的发展教师职业,在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又发展得不充分的条件下形成,又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同时,学校是教师劳动的主要阵地,与学校共始终的教师职业也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具体来讲,教师职业经历了古代教师职业的发展、近代教师职业的发展和当代教师职业的发展第三节教师职业的特点1。复杂性.教师职业的复杂性是由四个方面决定的:教师职业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职业劳动内容的复杂性;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职业劳动能力要求的复杂性。2。创造性。教师职业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教师传授知识需要具有创造性;教师培养学生需要创造性;教师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机智;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需要创造性。3.示范性.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是由以下四点决定的: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学生的模仿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教师品德言行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4。长期性。教师职业劳动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即教师职业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教师职业劳动见效慢。第四节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1。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教师劳动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劳动传递人类社会物质财富;教师为社会造就进行物质财富生产的人才。2。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教师劳动对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劳动传递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教师劳动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教师劳动“再生产”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教师为社会造就进行精神财富生产的人才。3.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教师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通过自身的劳动,传播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传递社会制度文明的思想,使人们对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一定的认识,从而形成评价社会制度优劣的能力;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思想凝结为个体的政治信仰,促使人们维护合理的现行社会制度;在某种历史条件下,教师还可以塑造超越现行社会制度的信仰,推动人们去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从而引导人们不断追求和创造人类社会的制度文明。4。教师职业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

  2

  教师劳动在人的素质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教师劳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教师劳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教师劳动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第一节道德与职业道德1.道德的含义及共同性含义: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沦、传统伦理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共同性:道德的共同性主要包括:特殊的规范性;广泛的渗透性;比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显著的实践性。2.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特征含义:一般地讲,职业道德就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特征:职业道德带有具体职业或行业活动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第二,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第三,在形式上,职业道德具体、多样,有较大的适用性.3.职业道德的内容:形成对职业道德价值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对职业的真挚情感;锻炼职业意志;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形成1。教师职业道德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2.教师行为规范及内容含义:教师行为规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守的教育思想和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国家为教师规定的教育原则、教育规划、言行标准、职业修养和各项纪律。它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牢记在心、认真执行和严格遵守。内容:教师行为规范的内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有关教师行为标准的法律、政令、政策、条例、守则等,这些都具有法律效力或行政效力;另一方面是早已存在于社会活动中并被人们所公认,为每个教师内心认可并自觉遵守的纪律,习惯、规矩等。3.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基础任何一种教师职业道德,都是在教育劳动实践基础上产生,既受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利益所制约而建立和发展,同时又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优秀教师道德遗产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由于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紧密相联,因而,有着与其他职业道德不同的特点,即较高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高度的自觉性.鲜明的独特性;广泛的继承性。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1.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含义:所谓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或职能,是指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即教师道德对教师个人、对教师集体、对社会的作用。所以,教师道德的功能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关于教师道德对教师个人、对集体、对社会有哪些价值的问题。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调节功能、教育功能和示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功能。2。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

  3

  对社会生活起影响和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促进作用;教师职

  业道德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生活发挥着广泛的影响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总和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联系认识与行动的桥梁。它和道德信念一起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场,

  是职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的巨大精神力量.职业意志

  职业意志指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无畏的精神去克服职业工作和劳动中的困难。著名教育家__________认

  为,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

  A.爱尔维修B.夸美纽斯

  C.卢梭

  D.洛克

  答案:(B)

  .“有教无类"的主张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__________提出来的。

  A.孟子B.老子

  C.孔子D.荀子

  答案:(C)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是__________先生提出来的。

  A.陶行知B.叶圣陶

  C.徐特立D.吴玉章

  答案:(B)

  吸收和借鉴历史上优秀教师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__________.

  A.社会基础B.阶级基础

  C.客观基础D.思想基础

  答案:(A)

  第三章教师的职业理想

  第一节理想与职业理想

  1。理想的含义及其分类

  含义:理想是指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是

  一种符合现实情况和需要的正确想象。

  特点:理想不同于幻想、空想,它具有以下特点:客观必然性、社会性、阶级性.

  分类:理想又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种类:第一,按照理想所属的范围来

  划分,可以分为个人理想和群体理想;第二,按照理想奋斗的时间来划分,可以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长

  远理想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第三,按照理想的内容来划分,理想可以分为社会理想、生

  活理想、职业理想、素质理想等。

  2。职业理想及其特点

  含义: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和工作种类的向往,包括对未来职业将达到什么水平、什么

  程度的向往。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

  特点:与其它理想不同,职业理想有其差异性、发展性、时代性等特点。

  3.职业理想的作用

  职业理想具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激励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等。

  第二节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

  1.教师职业理想的内容: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2.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三节教师职业理想的要求

  1.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

  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正确贯彻和落实教育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明确教育事业的服务方向、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把握时代性,尊重教育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2。切实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通常是指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及教育活动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方能实现作为教师的职业理想。3。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书育人",是教师职责的通俗说法.在“教书育人”这个命题中,其核心是育人,为了育人的需要而教书,教书是为了育人。2。教师树立正确职业理想的途径有:确立榜样自我激励扎实业务、自我提升、坚定信念、迎接挑战。第四章教师的职业纪律第一节纪律与职业纪律1.纪律的含义及特征含义: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特征:纪律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强制性的特征。2。职业纪律及其特征含义:职业纪律是职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所应遵守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它是保证劳动者执行职务、履行职责、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的行为规则。特征:职业纪律具有职业性、安全性、自律性和制约性等基本特征。3.教师职业纪律含义:教师职业纪律是指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意义:教师遵守职业纪律对约束自己行为、履行职业责任、体现人民利益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职业纪律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第二,教师职业纪律是体现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第三,教师职业纪律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第四,教师职业纪律是约束教师行为的重要准则;第五,教师职业纪律是履行职业责任的重要保证。作用:首先,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其次,有利于维护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三,有利于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第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第五,有利于学校改革的推进。第二节教师职业纪律的主要内容1.遵守国家法律,依法执教。2.认真执行《规范》和《规定》,为人师表.3。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第三节教师职业纪律的要求1.对教师职业纪律的要求:树立起职业纪律意识;系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提高依法从教的自觉性;教师不得做违反职业纪律的行为。2.教师职业纪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2)歧视、排斥后进生;(3)非法限制学生人身自由;(4)对学生乱收费、乱罚款;(5)侵犯学生隐私权。3.违反教师职业纪律的责任:违反教师职业纪律是指一切不符合现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所要求的行为。违反教师职业纪律的责任是违反者对违反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中国教育法规体系由____、____、____、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等构成.答案:(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法律、行政法规)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____与____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5

  答案:(“爱"“责任”)第五章教师职业素养第一节素养和职业素养1。素养以及与素质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含义:素养是指人们通过经常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所取得的某种收获、成果或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它是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其实质是一个人的总体能力和倾向性.相同之处:与素质概念的基本含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素养的内容所指与素质基本相同;素养与素质都依赖于重视行为主体的文化程度.相异之处:(1)选择性。对象不同,选择的方法也不同。(2)资格性。对具有特定社会身份和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一般多用“素养”,反之,则一般多用“素质”。(3)层次性。对在社会职业、文化水平、政治地位、道德品质等方面居于较高层次的人,常多用“素养”,反之,则一般多用“素质”。(4)方法性。对坚持以自我修养为主从而使自己的发展水平居于较高层次的人,常多用“素养”,而对主要靠塑造方法提高发展水平的人,则一般多用“素质”。2。职业素养及其作用含义:所谓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quotient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内容:职业素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外化素养指属于技能范畴的素养,如计算机和外语,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地获得,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的。简而言之,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作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3。教师的职业素养: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一种职业品质。有人认为,这包括三个方面:经师(教学生求知的素质)、人师(教学生做人的品质)和教育的有效性,即教师如何有效地教书育人的素质。第二节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2。知识素养:牢固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3。能力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素养、学习与科研能力素养,其中教育教学能力是其能力素养的核心部分。4。人文素养: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就是人文素养,它决定着教师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节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1.学校的支持:创设优良的学校制度环境,提供有效的教师培训。2。教师个体的改进: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创新教学风格,广泛深入地读书、认真刻苦地学习,反思与研究结合、实践与思考同步。.广博的文化素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1)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2)有助于提升专业能力

  6

  (3)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如何提供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培训可以采取如下方式:1)讲故事与谈感受结合;2)课例与研讨结合;3)训导与研修结合;4)个体反思与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结合。第六章教师的职业作风第一节职业作风1。职业作风:是指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社会上各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作风.一般来讲,作风都包含着道德的内容。职业作风是职业道德在从业者职业行为中的习惯性表现,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2.教师职业作风:所谓教师的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教师更应该树立优良的职业作风。教师的职业作风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忠诚坦白,平等待人;发扬民主,团结互助。第二节教师职业作风的具体体现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是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诲人不倦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耐心、仔细、持久、不厌倦地谆谆教导。热爱学生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和基础,诲人不倦是热爱学生的表现和结果.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是教师要思想进步,品行端正,秉公办事,言行一致,谦逊诚实,平易近人,要在思想上、品德上、工作上、为人上、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表率和榜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作风.3。严谨治学,敢于创新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要严肃、谨慎、一丝不苟,包括优良职业作风的树立、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敢于创新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敢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经验,既广泛继承先人知识,又善于提炼与吸纳新知识,做到推陈出新.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关心集体是指教师维护集体荣誉,有主人意识,服从集体利益,用集体主义原则指导自己。团结协作是指教师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第三节树立优良教师职业作风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要求:关心爱护学生,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耐心教导学生.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仪表端庄,言行得体;品行端正,道德高尚;严于律己,言传身教。3。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道德要求: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改革创新.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要求: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妥善处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校风是指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下,在认识一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风尚、治学态度和学习风气。它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工作作风、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学校集体力量的一种表现状态。第七章教师心理健康第一节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1。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7

  2.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十条标准: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第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第五,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和牙龈颜色正常;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第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3。心理健康首先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在此基础上,主体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稳定的心理状态.4。教师心理健康不仅仅要包含一般的心理健康的内容,还应该具有其角色所赋予的必备的健康心理,有着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两个层面上的内涵。5.教师心理健康特殊层面上的含义:首先,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有着健康的从事教学工作的心理状态;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教师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第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独创性;第五,教师应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自我认识;最后,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教师都要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1.对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意义:增进教师自身生活的幸福感;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2.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马斯洛等提出的十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9)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2.奥尔波特提出的七条标准:(1)自我意识广延;(2)良好的人际关系;(3)情绪上的安全性;(4)直觉客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3。林崇德提出的十条标准:(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4。俞国良提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第四节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1.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心理疲劳,情绪不稳定,职业枯竭,人格缺陷,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1)心理疲劳:它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

  8

  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2)情绪不稳定:所谓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情绪与个人认知有关,心理学上把它分为喜、怒、哀、惧四大类。情绪可以说是像天气一样是短暂性的表现,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是我们接受了外部的信息,对这种信息的处理产生了当下的情绪,所以,如果处理这种信息的方法不正确,就会出现非期望的情绪。(3)职业枯竭:又称“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职业枯竭可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4)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格敌视、暴躁冲动、破坏等等,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因素。(5)人际关系紧张: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于家人、同事、领导以及学生四个方面。(6)社会适应不良:是指个体在社会中以及在工作、维持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中对新情境的适应伴有压力和生理及心理上的功能障碍,其症状按严重性表现为有轻微的自卑感或内疚感、心身障碍和精神神经症、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病等。2.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对教师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从某种层面来说是决定性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工作,面对着相同的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可以积极自信地面对,有的教师却畏缩沮丧,抑郁成疾。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因素、家庭和生活原因两个方面。(2)职业因素:由于教师职业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建设者的素质,因此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了很多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职业要求下容易使教师产生心理压力,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杀手.(3)工作环境因素: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进行,学校环境不佳容易给教师造成心理障碍。在我国,教师工作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作环境闭塞和教学工作评价单一这两个问题。(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公众对教师不切实际的期望,教师权威地位的丧失,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等。3.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1)个人层面的提高与促进:从个人层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就是提高教师对压力的应对能力。较为常用的提高教师压力应对能力的方法有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与反思。2。学校层面的提高和促进:第一,正确认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第二,加强学校的参与式管理;第三,了解教师的深层次需求,并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第四,尽量给每位教师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应对教学改革;第五,制定合理的评价和奖罚制度;第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教师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化娱乐生活;第七,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3.社会层面的提高与促进:第一,通过媒体提升教师在公众心中的形象;第二,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第三,给与学校一定自主权;第四,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做好教师的筛选和培训工作;第五,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源..教师健康的情绪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的健康情绪主要表现为:(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2)杜绝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不会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中国教师知识枯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情绪上的疲惫感二是人际上的疏离感三是工作上的无意义感四是知识上的耗尽感。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9

  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亲情离散和疏远引起心理失衡;(2)与学校领导的相处抱有不恰当想法产生不健康心理;(3)同事间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心理;(4)不了解、不理解学生,处理不好师生关系,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第八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及意义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1)修养:是指人们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培养、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等活动。(2)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区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各级教育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动,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对自己进行锻炼、教育、改造和陶冶的过程,是教师的自我修养。(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内省性,自主性,实践性,持恒性。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每个教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巨大作用上,以及教师就培养高尚品德而进行自我修养这个过程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意义上。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目标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目标设计的依据和原则依据:(1)以各级国家机关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为法律依据;(2)以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为现实依据.原则:(1)坚持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继承优良道德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目标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目标是将公民道德内化为自身具备的道德品质,然后教师要通过自我修养实现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定道德品质目标.公民道德目标:教师首先应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则公民道德目标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低目标,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例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2.教师职业道德目标教师是以培养人作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教师的劳动是特殊的生产性劳动。所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除了实现公民道德目标外还有特定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这是每个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具体来说,教师第一,应全心全意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第二,为人师表;第三,不断更新知能结构,终身学习;第四,教师对待生命健康要做到身心和谐。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包括: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五个方面。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1。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修养途径和方法:“自省”、“慎独”、“防微杜渐”。2。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学习,投身实践相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对其职业道德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和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

  10

  9.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道德规范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是非、对错、善恶评判的能力。

  10。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在处理相互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

  内心体验,它在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催化和调节作用。

  11.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是教师在实践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教师

  为达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

  12.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对职业理想、职业人格、职业原则、职业规范坚定不移的信仰,是深刻的职业道

  德认识、炽热的职业道德情感和顽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统一,是把教师职业道德认识转变为教师职业道德

  行为的中间媒介和内驱力,并使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

  13。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

  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14。“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

  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

  刻伴随主体之身.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

  和

  两方面来实现。

  答案:(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包括

  、

  、

  三个主要成分。

  答案:(职业道德动机斗争、作出职业道德判断和选择、按照职业道德选择去行动)

  5.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的主要内容是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

  、

  、

  、和

  。

  答案:(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锻炼坚强的教师职业道德意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锻炼坚强的教师职业道德意志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自觉性,是指即教师对其行为的目的和社会意义有正确

  而深刻的理解,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第二,果断性,是指教师在复杂的情境中,当即作出适当

  的决定,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三,坚韧性,是指教师对待教师职业和从教过程中的困难所持的坚持到底、

  有始有终的心理特征和态度;第四,自制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

  绪,有意识地调节和约束自己言行。

  9。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哪两个阶段?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掌握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方式或技能,比如教

  师可以选择良好的道德榜样,从小事做起,有意识地重复良好的道德行为等.第二个阶段是养成良好的教师职

  业道德行为和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所作出的习惯性

  的反应。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是衡量人的道德品质高低的标志。

  第九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主要有:1。引导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差异性原则;

  5.连贯性原则。

  第三节职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以及教师岗前培训为主。

  11

  1。职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指职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由于教师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而对职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当是比较高的。具体讲:(1)准教师应具备较高水准的师德意识;(2)准教师应对教育劳动的特点和价值具有深刻的认识;(3)准教师应对师德的原则、规范有较高的认同;(4。)准教师应养成从事教师职业的个性心理品质。2。职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是:(1)教育机构培养教师的教育目标;(2)我国现行师德规范之蓝本;(3)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职业素养要求;(4)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3.职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一是“显性课程”,如大学通修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等;二是“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自学悟道、社会实践、科研活动、课余生活、专业实践等。第四节职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1。职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完善和发展教育观念;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教育职场中的团结协作。2.职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强化教师角色意识和培养教师职业情感,以达到教师终身发展的目标。3.职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校本培训模式。4。开展职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1)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发展;(2)注意教师教育观念向行为的转化;(3)采用榜样学习和反面事例相结合;(5)师德教育与培养和一般道德教育相结合;(6)师德教育的过程要坚持重复性、渐进性和长期性。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就是“以学校为中心”的职后培训模式,也称“以学校为定向"的职后培训模式.校本教师培训的初衷在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原则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师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处理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基本矛盾关系的准则。师德意识师德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对思想意识方面的要求,指对教师职业的观念、想法及态度,包括教师的职业认识、职业理想、职业信念和职业意志等内容,它是教师职业感情和职业行为的基础.职后教师的角色意识职后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职后教师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理解与体验。它在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教师心理体验与感受,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个性心理品质教师个性心理品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与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教师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的综合体现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职业情感是指教师感受教育需要的心理活动。它是基于教师对教育客体关系的认识,在对可以直接引起愉快或痛苦的事物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心理体验。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含义(1)道德评价及特点含义:道德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善恶的评价,它从某种既定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集团)所认同的道德价值准则出发,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正当与否的评估。特点:道德评价的主要特点:第一,具有价值倾向性;第二,稳定性;第三,非逻辑性;第四,广泛性。(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含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或他人、社会根据教师职业道德标准,通过一定形式对自己或同行、

  12

  他人的行为所作的道德判断和判定活动.特征: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独特的特征:一是思想的深刻性;二是空间的广泛性;三是时间的持久性.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类型(1)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己作为评价者,另一种为非教师本人作为评价者。前者为主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活动称为自我评价,后者称为他人评价。(2)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绝对评价也称为目标参照评价,是指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活动中以既定的目标为标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评价。相对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评价,是指在教师团体内,以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所处的地位与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以教师的某一状况作为评价标准而实施的评价,评价过程中可以比较教师道德状况前后的变化,也可以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不同侧面进行相互比较。(3)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量化评价是指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后,制定出量化标准,然后按照一定的量化标准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质性评价是指在自然情境中,通过评价者对教师的互动来收集教师职业道德相关信息,如采用参与式观察、开放式访谈、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做出描述与分析,从而进行价值判断。(4)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又称为准备性评价,是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活动开始之前,为了使其更为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为即时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道德活动过程中,不断了解活动进行的情况,以便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保证活动过程不偏离活动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伦理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为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活动结果进行道德评价。(5)具体评价与元评价具体评价是指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道德因素的行为和活动的评价。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本身所进行的评价和研究.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意义:是维护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保障;是师德规范转化为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的“指向标”;是良好教育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就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评价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责任明确性原则,自我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善恶是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教育伦理中的“至善”,即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4.目前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评价对象扩大化,责任泛化;第二,评价标准层次不够系统化;第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缺乏质性标准和量化标准的有机统一。5。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指导建议首先,评价内容方面,应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满足社会意义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需求,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师德传统,吸收西方师德人文精华;其次,评价的具体标准应充分体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特点,突出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增强评价对象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再次,从实施层面来看,教师职业道德

  13

  评价的具体标准应该更便于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1。道德评价的依据: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道德评价的条件范围,即依照哪些因素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通常道德评价的根据包括动机与效果、目的和手段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动机和效果在道德评价中尤为重要,成为重要的依据。2。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依据的一般观点(1)动机论:是以动机作为衡量行为道德性质及其价值大小的主要依据,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只存在于行动的动机之中,与其效果无关。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活动中,动机论将教师的动机作为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唯一依据。(2)效果论:是主张以教育的效果评判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教育效果是指教育活动对学生、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即教育导致的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变化.(3)动机与效果统一论:动机与效果统一论就是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中既看到动机又看到效果,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偏重于行为的动机,在检验动机时主要依据行为的效果,以防单纯从动机出发或单纯从效果出发来评价的片面性.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根据应该扩展为动机、实践态度、行为过程和效果四个层面,四者有机统一。第五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1.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体分析评价方式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两种。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系对自己的道德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教师自我评价的基本要求有:第一,坚持实践性评价,努力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第二,坚持客观性评价,努力实现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的统一;第三,坚持发展性评价,努力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他人评价的评价主体是开放的,可以是利益相关者,也可以其他的关注者。主要包括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中的学生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学生依据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行为予以判断的一种道德评价方式。社会评价是指狭义的社会评价,是指教师所在学校之外的个人或组织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的评价。评价形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三个基本环节对评价对象道德信息的采集、道德评价标准的运用与评价结论的形成、评价结果的反馈控制。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行为观察法,等级评定法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强调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互补,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并存。十一章教师专业发展概述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人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教师阶段,直到离开教职为止,在整个教职生涯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学习与研究,不断地发展专业内涵,以逐渐迈向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了三个观点: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把教师视为发展中的个体、把教师视为学习者与研究者。根据以上界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作为主体的教师自己主动发展的过程;是教师自身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教师本人综合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2。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教师专业发展可以说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层次或一个阶段,而教师专业化则可以理解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而教师专业化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与目标。区别:“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也有所不同。

  14

  3.我国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1)重视职前教育和培训,提升教师的职前素质;(2)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教师任职条件;(3)加强职后培训,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1。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是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以其教育教学行为或技能质的变化(如教学关注、教师角色、课堂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需求等)为发展特征的时段或阶段的序列。2。国外教师发展阶段理论:(1)费朗斯。富勒的教师教学关注阶段论;(2)伯顿的教师生涯循环发展论;(3)费斯勒的教师职业生涯循环论等.3.国内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概况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林崇德、申继亮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成果和叶澜等从教育学、伦理学研究视角出发构建的教师专业化理论框架,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节教师职业生涯设计1.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界定教师的职业生涯就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也就是教师对职业发展的设想和规划.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从理论上讲,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个人,纯属一种个人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往往演变为教师工作的单位(学校),从而教师的职业生涯设计演变成为一种组织行为。2.影响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关键因素:自我反思是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成长目标制定是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成长阶段设计是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关.3.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步骤以及环境和条件的考虑.4。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一般规范教师的职业生涯设计最终要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现出来,不论是用计划式文章的形式表达还是用表格和图表的形式来表达,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都应该是一样的。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前言与说明,外部环境分析,自身素质的分析,成长历程的回顾与分析,自我定位及总目标,阶段目标,其他事项.第四节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改革1。新课改的实施和深入迫切要求教师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方法的挑战。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新要求,在教师教育改革中,为了增强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适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提高师德水平,(2)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3)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4)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合作,(5)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6)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7)让教师学会学习,(8)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2。教育考评机制的健全和实施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改革要取得成效,除了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外,还必须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与考评机制,从制度层面来推动和保障教师专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向前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考评机制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职业水准;(2)开展有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育质量。3。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制约教师专业发展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考评机制建立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考评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又显得尤为突出,其内容涵盖以下几方面:(1)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教育体系,(2)努力改善教师队伍专业结构,(3)实施教师专业评估制度。

  15

  4.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积极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为了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教师教育必须更新和转换教育理念:(1)教师教育要着力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与能力,(2)教师教育要注重教师自身经验的价值,(3)教师教育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程支持。第十二章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第一节职前教师教育1.职前教师教育的概念职前教师教育就是教师的资格教育,是教师的专业预备教育。广义的职前教育指所有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过程,狭义的职前教师教育就是指职前师范教育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必要的思想和业务基础.2.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目标内容:普通教育、专门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教育实践课程。目标:(1)通过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使未来教师打下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2)通过专门学科课程的学习,使未来教师掌握所教学科扎实的专门知识;(3)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使未来教师掌握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专业的判断能力;(4)通过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训练,使未来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并发展初步的专业能力。3。职前教师教育的模式:“高校为本”的职前教育模式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4。职前教师教育质量政策保障:(1)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2)建立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3)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第二节教师的入职辅导1。新教师入职辅导的含义及意义含义:新教师入职辅导是相对于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而言的,与新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同步进行。具体地讲,入职辅导就是根据教学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针对刚出校门的新教师存在的不足等问题,通过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老教师的现场指导与评价,使新教师适应并胜任学校教学工作,成为合格教师。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是改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师资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意义:(1)有利于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体系;(2)有利于新教师进入职业角色;(3)有利于新教师尽快形成归属感。2。新教师入职辅导的基本原则:(1)入职辅导与中小学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原则;(2)突出以第一线教师辅导为主的原则;(3)辅导活动的系统性和新教师“轻负荷”原则:(4)职前教育机构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的原则。3。新教师入职辅导的模式:导师指导、岗前集中培训和课题研究与入职培训一体化4。新教师入职辅导的质量保障:政府部门的制度和经费保障;学校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高一级师资培训管理机构控制的质量保证。第三节教师的在职教育1。教师在职教育的概念:教师在职教育是职前教师教育和教师入职辅导基础上的专业继续教育。主要指教师在担任教学工作之后,为加深对指导教育的理论与技术的理解,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业务能力与个人学术修养而进行的主动或被动学习的全部活动,贯穿于教师的全部工作期间。2。教师在职教育的主要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3)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4)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5)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培训;(6)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训。3.教师在职教育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校本原则,发展性原则,制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4。教师在职教育的模式:“学校本位"模式,“教师本位”模式,“课程本位”模式,“短期进修"模式,网络培训模式。第十三章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16

  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概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就是对教师个体由不熟练、不成熟逐渐成长为专业性强的的专家型教师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个体历经的职前培训阶段、在职阶段直至教师离职阶段的整个过程的评价。1。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内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首先要看到教师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随着经验的成熟与对自身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通过评价,教师的成长也是随着经验的成熟与对自身的不断反思实现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出发点是教师自身,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既要引导教师审视以往经验的优势,也要鼓励教师改进不足。2。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应持续不断地学习,专业发展既要考虑教师个体又要考虑教师所在组织。具体来讲:(1)学员反应;(2)参与者的学习;(3)组织和支持的变化;(4)应用新知识和新技能;(5)学生学习结果。3。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实施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上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在了解教师需求、教师发展历程的前提下,按照不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具体来讲:(1)确定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基本理念;(2)注重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周期性;(3)强调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过程性;(4)倡导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的个性化;(5)坚持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激励性。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指导和促进作用,而不仅仅注重鉴定和选拔功能;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总结。教育性原则是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贯彻教育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明确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目的;(2)发挥教师专业评价的指导作用:(3)及时提供反馈信息。2.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指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要在客观性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对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贯彻真实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统一价值标准;(2)全面了解真实情况;(3)严格执行操作程序;(4)调控各种不良心态。3。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是指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中为了达到改进教师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应该成为一个活动的、持续的过程。贯彻动态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重视过程性评价;(2)发展性地看待评价结果;(3)适时调整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4.协商性原则协商性原则是指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双方就评价的主题协商讨论、达成共识,形成一种平等交流的信任关系,以促进教育活动的开展.贯彻协商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评价者在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时应征求评价对象的意见;(2)重视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3)正确地看待评价中的问题。5.多元化原则多元化原则是指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中的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贯彻多元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评价标准的差异性;(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4)注重多元评价的适用范围.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标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1.专业知识含义:专业知识是指个体必须掌握的人类知识的成果或结晶,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教师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具备和拥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

  17

  内容:通用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学实践知识。特点:(1)合理的专业知识是依据教师教学目标而建立的;(2)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密不可分;(3)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含量应远远超过教科书的知识含量。2。教师的专业能力含义: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职业和技巧的总称。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内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的内容较多,大致可以分为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两大部分.基础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审美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体语表现能力、书写能力等。专业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等。培养和提升: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关键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技能训练与知识学习相结合;(3)自我反思与教学实践相结合;(4)科学研究和实验探索相结合。第四节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依据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依据主要有:我国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应提升自己的职业理想,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应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等.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方法1.质性评价方法和量化评价方法统一(1)质性评价方法质性评价方法是通过收集反映评价对象发展状况的丰富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然后用描述性、情感性的语言对教师的能力发展和人文素养等方面作出评定的方法。质性评价方法的主要特征在于:一是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整体性发展;二是强调评价的情境性,认为评价方式存在许多可能性,具体的操作方法因具体情境不同而不同,难以预设确定不变的具体程序;三是强调教育教学时需要不断反复检查、反省、修正可持续的、动态的、变化的过程。(2)量化评价方法量化评价方法是一种运用数学、统计学工具,收集、处理评价对象资料,通过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进而对教师专业发展做出价值性判断的评价方法。(1)量化评价常用的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实验法,④测量法。(3)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各自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与局限,不可片面夸大任何一种评价的作用。科学、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不是追求自然科学或完全数量化的范式取向,而是以准确地反映教师专业发展客体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关系的客观状态为导向,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过程中,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应该综合使用。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指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活动开展之前,为使其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也称即时评价,是指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为不断了解活动进行的状况以便能及时了解活动进行调整,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活动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评价.(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是指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4)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根据评价的作用和功能进行的分类,无论是目的还是实施过程,评价的侧重点和评价技术的使用,这几种评价均有区别。三者不仅在评价目的上有明显区别,具体评价方法也不一样,三者应该相互借鉴,交叉使用。例如,当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效果的总结性评价也注意找出问

  18

  题及原因时,它便具有形成性评价的功能,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专业发展考试答案

  1、“爱生”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

  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

  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2、“终身学习”是时代对

  教师的要求,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学习?答:“终身学习“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广大教师要

  梳理自身知识结构,制订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努力完成.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博学。教师

  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人,没有广博的知识是万万不能的。教师要对最新教育理论、学术与科

  研的前沿内容加强跟踪、加紧研究、加快转化;要掌握新知识;要会运用新技术,尤其是通用技术;要充

  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包括网络平台使用、自主学习、网络课件下载、与其他教师进行网络教学交流、利

  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助教助学活动等,从而丰富网络学习的多样化和有效性,为教师在网络中实

  践“体验学习"提供良好的应用基础和环境。最后,学校要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平台。要为教师提供硬

  件和技术支持;要充分结合平时的教学、教研工作等进行学术引领;要大力鼓励教师间的学术交流;要让

  最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成为全校乃至全县教师的教学共识;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和奖励机制。成功的终身学习

  模式应该进行推广。作为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设计未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果我们教

  师不注重终身学习,不注重提高更新自己,我们又怎样去培养能够终身学习的学生?教师的终身学习值得

  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去关注、去思考。教育紧跟时代在不断改革、发展、创新,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必须随之

  提高,教师应该也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成为自律的终身学习者。3、你在自身专业化发展方面有哪

  些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

  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更加重要。个人专业化成长规划的设计与制定是对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同时也是对自己事业乃至人

  生目标追求的系统化理论化,一名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研究、不断地挑战自我,才能提高人生的价值。结合学

  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针对自己的特点,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如下。总体发展目标热爱教育事业,敬

  业爱岗,注重教书育人,积极参与各项素质教育实践.道德高尚,严于律己,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学生

  人格,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师生关系和谐,做学习型、科研型教师。

  1、使自己具备更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当好人梯,对教育事业忠诚不二,矢志不渝,无怨无悔.

  2、

  业务方面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3、充分发挥

  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

  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4、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

  则,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5、深化课改,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理念,充

  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

  决教改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具体目标及措施(一)提升学科素

  养:认真研读本学科的相关文本,煮熟煮透。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校本材料。驾驭课堂得心

  应手,活学活教,堂堂为学生乐学的课堂.1、多听课,多参加听评课.2、多向优秀教师学习,积累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3、热爱每一个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

  修养和素质。(二)创建有效课堂。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初步自学的意识。逐渐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喜欢学习,愿

  意学习。逐步形成自己满意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初步形成,没有老师看班的情况下,也会自觉

  学习,遵守课堂纪律。学生能够能力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气氛达到良好效果,学生自学意识形成,提高小

  组合作能力。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2、学习运用教学先进理念和模式,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3、课堂上注重精讲多练。4、加强对学生习惯的培养.5、

  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分析教案的设计以及教案生成中的精彩部分,和不足的地方。6、课堂上,让学生学

  会合作学习,竞争学习。(三)、积极实践教改:积极参加学校的预习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在学校的教科

  19

  研活动中,积极献计献策,为学校的校本计划出一份力。预习课题达到良好效果。1、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和能力。2、平时多阅读别人的优秀教案作为自己的教学参考,更多地努力钻研教材,使教学内容与自己研究的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以教促研,以研带教。3、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就得坚持参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益.应用多媒体教学同时积极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的水平。(五)、读书增知学习丰识,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今后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2、认真研读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教育名家的传记,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和优秀经验。3、认真读三本,做好读书笔记就能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精读几本教育方面专著,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定好书目,坚持阅读,每天不少于半个小时.4、学完本课程后你觉得老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增加自己的魅力指数?答:老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颗可以同孩子们做朋友的童心,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的偶像,也是榜样。当然还,如果具备了这几点,你的魅力指数就会自然提升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幽默,一视同仁。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同伴,这样能够赢得学生的欢心。课堂上讲课方式大胆创新。不一味只讲课本知识,将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与课本内容结合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一定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Simile明喻metaphor暗喻analogy类比personification拟人hyperbole夸张understatement含蓄陈述enphemism委婉metotymy转喻antonomasia换喻pun双关语zeugma轭式搭配irony反语innuendo暗讽sarcasm讽刺paradox似是而非的隽语oxymoron矛盾修饰antithesis对偶epigram隽语警句climax渐进anti—climax突降apostrophe称呼语transferredepithet专类形容语alliteration头韵onomatopoeia拟声

篇十: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对于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教师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善于组织管理的班主任总是给学生提出富有鼓舞作用的集体奋斗目标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进行适当纳委托把全班同学组织起来形成集体的核心树立正确舆论培养优良班风充分发挥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学生在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集体中健康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力是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在活动中体现,又在中发展。因此,教师专业能力是针对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活动维度而言的。

  教师的专业能力,概括起来不外乎一般能力和专业特殊能力,在教师能力方面,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需的一般能力,包括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都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的能力,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此外,中小学教师还须具备从事专业活动所必须的特殊能力。综合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并细化到教学层面,又可以划分出许多能力的子集。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都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教师就要善于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向同学了解,看成绩单与换行评语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方法是教师的直接观察,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智力活动、情感表现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捕捉教育时机的重要条件,善于观察学生的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可以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反之,问题没有及时发现,拖延很长时间,到了较为严重程度再去解决,教师就很被动。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教育气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而要求现代教师要善于同学生交往,使学生喜欢和他接近,愿意和他说心里话,显然,建立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善于和学生交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学生信赖的人,同时又成为他们的朋友。

  (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首先是语音正确,发标准音,说普通话,表达的内容能被学生顺利接受;其次要用词准确,语句完整,准确传达思想内容,既保证科学性又通俗易懂,为学生所理解;第三,要系统连贯,逻辑性强,善于运用独自式语言,讲述知识或说明问题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结论明确;第四,要富于启发性,有感染力,掌握对话的语言艺术,在对话中善于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勇于发表个人意见,进而形成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在交流中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在音量、语速、声调等方面要符合环境和表达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卫生的需要,适中而有变化。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基本功,在提高文化、业务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要有意识锻炼,矫正缺欠,才能使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高水平。为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教师还应善于利用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使其同语言表达相配合,如表情、手势、姿态,与学生的距离、讲话方向等,这些处理恰当则能增强表达效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由传统教育采用的模型、标本、图表、画片等发展为幻灯、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捕助教学,对教师运用教育手段的能力必然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教师要懂得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有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如绘制幻灯片,编制录音、录像带,乃至进行教学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育现代化必然实现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就必须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基本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来说是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主要有两项: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二是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使学生遵守课堂常规,又要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还要处理好一些偶发事件,保证

  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具有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对教学的知识内容掌握得再好,教学设计再科学,如果缺少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秩序不好,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相互干扰,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教师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善于组织管理的班主任,总是给学生提出富有鼓舞作用的集体奋斗目标,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进行适当纳委托,把全班同学组织起来,形成集体的核心,树立正确舆论,培养优良班风,充分发挥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寓教于管,使学生在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集体中健康成长。教师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往往费时很多,学生集体还是没有形成,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有时需要借助家长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存在密切联系,教师提高组织管理能力,需要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清楚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种种影响,这是提高组织管理能力所不可缺少的。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对学生而言的,只有很好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恰当的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是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特点。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每位教师在完成教书盲人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通常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从实际工作中提出课题,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任务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观察,积累第一手资料,从中进行分析探索,求得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师在参加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要有正确选择课题、科学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做好观察记录、积累系统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成果等一系列科研能力。教师虽不同于专职研究人员,从事研究的主客观条件都有一定限制,但基本的研究能力却是同样应该具备的,否则就无法承担起教育规律研究者的角色。现代学校普通要求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发挥创造性,进行一定的改革实验,定期提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因而教师必须懂得教育科研方法,具有教育科研能力,这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基本素质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一名合格教师身上构成统一的整体,现代教师的提高应是整体性的。国内外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教师专业能力与其工作效果有较高的正相关。评论|

篇十一: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P>  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范文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包括:

  (1)专业理念;

  (2)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边缘学科知识和新学科知识、最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信息、多元学科知识结构;

  (3)专业能力;

  (4)专业态度与动机等。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

  (1)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

  (2)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

  (3)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

  (4)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

  幼儿园教师年度专业发展计划表(xx年9月至xx年1月)填写时间:xx年9月姓名学历参加工作时间职称岗位教师从事本岗位工作时间

  个人现状分析

  项目

  优势

  弱势

  专业理念与师德

  热爱幼教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注重自身素质修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能积极、主动开展与同事、家长间的协作与交流。在活动中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组织活动中,有时不能关注到每位幼儿的发展,缺乏让幼儿自由探索、讨论的机会。

  专业知识

  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以及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知道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基本了解0-3岁婴幼儿保教和幼小衔接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知道班级管理的方法,能定期更换班级的环境创设,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对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能了解。会主动关注特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

  对幼儿的各个发展情况没有进行记录,不能对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知识量方面还需要提高,如﹕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方面﹔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

  专业能力

  能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能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根据教学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

  持幼儿的主动活动。能通过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方法了解和评价幼儿。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关注幼儿点滴进步。能及时对保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反思。

  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育方式方面还需要加强。在活动中还要更多的倾听幼儿的想法。

  年度专业发展计划

  专业素质提升计划

  专业理念与师德

  1.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总结出适合幼儿自身发展的方法。

  2.在组织活动中,关注到每位幼儿的发展,尊重幼儿的一些独特的想法,用交谈的方法倾听幼儿的心声。

  3.多关注生活中的变化,将课程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幼儿在自由探索、讨论中了解事物,有自己的见解。

  专业知识1.关注幼儿活动中的想法及创意,进行记录。2.在知识量方面还需要提高,如﹕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方面﹔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3.学习《3——6岁幼儿发展》指南,运用到工作中。专业能力1.加强教师各项技能,经常练习,以免生疏。2.在活动环节中的设计与组织,体现趣味性、综合性。3.在活动中还要更多的倾听幼儿的想法,创设更多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达表现的机会。4.在电脑的学习中请教有经验的老师。

  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安排

  1.参加园部、班组的各项业务学习与研讨活动。

  2.自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3——6岁幼儿发展》指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成为工作中的支持者,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2.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要不断充实自己。

  希望园部给予的

  帮助

  1.各个领域的学习,还需要有一定专业技能的老师一起探讨、学习。

  2.有些幼儿操作教具和户外器械太单一和陈旧,需要统一添置购买。

  我在工作中能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热爱每一个学生。虽然在低段教学中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平时学习理论比较

  少,撰写文章比较少。虽然经过课程改革的洗礼,在教育观念方面有了明显的转变,但是,由于自己的惰性,还需不断学习,特别是业务方面的知识、理论;其次是

  个人基本功的扎实与提高。依据新课程标准实施纲要,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及学校发展需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使自己各方面有所进步。

  一、阶段发展目标

  争取在一年内教科研水平有大的提高,在教学上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发展规划

  1、在学习中成长

  (1)精读书籍,积极反思

  本人打算在三年里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的素养不断提高。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著作,并让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摘录自学笔记并写相应的反思。争

  取坚持写教育教学随笔,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每天练习粉笔字、钢笔字。

  (2)专业引领,注重实效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能自觉的吸纳新理念,摒弃旧观念。理论的学习,交流的碰撞,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责任和角色,懂得把专家的理念变成课堂的实践。

  2、在培训中成长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优质的培训资源,我要利用培训、听课的机会,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使自己的

  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堂课争取有一个亮点,要逐渐完成从一个合格型教师向特长型教师的转变,多学习他

篇十二: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P>  -

  第一章教师职业概述第一节职业与教师职业1.了解职业的含义含义:所谓职业,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由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2.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认识:其一,教师职业是"培养造就下一代〞的职业;其二,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其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含义:所谓教师职业,是指人们终身或较长时期所从事的、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以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种职业。第二节教师职业的形成与开展1.教师职业的形成教师职业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教育活动的出现和学校教育的存在是其前提条件,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职业责任。此外,社会生产力的开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也都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必要条件。2.教师职业的开展教师职业,在生产有了一定开展但又开展得不充分的条件下形成,又随着生产的不断开展而开展。同时,学校是教师劳动的主要阵地,与学校共始终的教师职业也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学校的开展而不断向前开展。具体来讲,教师职业经历了古代教师职业的开展、近代教师职业的开展和当代教师职业的开展第三节教师职业的特点1.复杂性。教师职业的复杂性是由四个方面决定的:教师职业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职业劳动容的复杂性;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职业劳动能力要求的复杂性。2.创造性。教师职业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教师传授知识需要具有创造性;教师培养学生需要创造性;教师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机智;教师在教学容和方法上需要创造性。3.示性。教师职业的示性是由以下四点决定的: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性;学生的模仿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性;教师品德言行的示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性;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示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性。4.长期性。教师职业劳动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即教师职业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教师职业劳动见效慢。第四节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1.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开展教师劳动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开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劳动传递人类社会物质财富;教师为社会造就进展物质财富生产的人才。2.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开展教师劳动对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开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劳动传递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教师劳动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教师劳动"再生产〞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教师为社会造就进展精神财富生产的人才。3.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开展教师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开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通过自身的劳动,传播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传递社会制度文明的思想,使人们对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一定的认识,从而形成评价社会制度优劣的能力;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思想凝结为个体的政治信仰,促使人们维护合理的现行社会制度;在*种历史条件下,教师还可以塑造超越现行社会制度的信仰,推动人们去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从而引导人们不断追求和创造人类社会的制度文明。4.教师职业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

  .

  z.

  -

  教师劳动在人的素质的开展中具有不可无视的促进作用:教师劳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教师劳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教师劳动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第一节道德与职业道德1.道德的含义及共同性含义: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沦、传统伦理习俗和人们的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的总和。共同性:道德的共同性主要包括:特殊的规性;广泛的渗透性;比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显著的实践性。2.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特征含义:一般地讲,职业道德就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也就是调整职业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特征:职业道德带有具体职业或行业活动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第二,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第三,在形式上,职业道德具体、多样,有较大的适用性。3.职业道德的容:形成对职业道德价值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对职业的真挚情感;锻炼职业意志;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形成1.教师职业道德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和必备的品德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表达。2.教师行为规及容含义:教师行为规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守的教育思想和进展教育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国家为教师规定的教育原则、教育规划、言行标准、职业修养和各项纪律。它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牢记在心、认真执行和严格遵守。容:教师行为规的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有关教师行为标准的法律、政令、政策、条例、守则等,这些都具有法律效力或行政效力;另一方面是早已存在于社会活动中并被人们所公认,为每个教师心认可并自觉遵守的纪律,习惯、规矩等。3.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根底任何一种教师职业道德,都是在教育劳动实践根底上产生,既受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利益所制约而建立和开展,同时又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优秀教师道德遗产的根底上建立和开展的,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开展的一般规律。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由于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严密相联,因而,有着与其他职业道德不同的特点,即较高的责任性;独特的示性;高度的自觉性。鲜明的独特性;广泛的继承性。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1.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含义:所谓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或职能,是指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即教师道德对教师个人、对教师集体、对社会的作用。所以,教师道德的功能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关于教师道德对教师个人、对集体、对社会有哪些价值的问题。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调节功能、教育功能和示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根本功能。2.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篇十三: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P>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力是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在活动中体现,又在中发展。因此,教师专业能力是针对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活动维度而言的。

  教师的专业能力,概括起来不外乎一般能力和专业特殊能力,在教师能力方面,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需的一般能力,包括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都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的能力,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此外,中小学教师还须具备从事专业活动所必须的特殊能力。综合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并细化到教学层面,又可以划分出许多能力的子集。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都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教师就要善于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向同学了解,看成绩单与换行评语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方法是教师的直接观察,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智力活动、情感表现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捕捉教育时机的重要条件,善于观察学生的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可以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反之,问题没有及时发现,拖延很长时间,到了较为严重程度再去解决,教师就很被动。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教育气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而要求现代教师要善于同学生交往,使学生喜欢和他接近,愿意和他说心里话,显然,建立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善于和学生交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学生信赖的人,同时又成为他们的朋友。

  (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首先是语音正确,发标准音,说普通话,表达的内容能被学生顺利接受;其次要用词准确,语句完整,准确传达思想内容,既保证科学性又通俗易懂,为学生所理解;第三,要系统连贯,逻辑性强,善于运用独自式语言,讲述知识或说明问题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结论明确;第四,要富于启发性,有感染力,掌握对话的语言艺术,在对话中善于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勇于发表个人意见,进而形成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在交流中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在音量、语速、声调等方面要符合环境和表达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卫生的需要,适中而有变化。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基本功,在提高文化、业务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要有意识锻炼,矫正缺欠,才能使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高水平。为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教师还应善于利用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使其同语言表达相配合,如表情、手势、姿态,与学生的距离、讲话方向等,这些处理恰当则能增强表达效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由传统教育采用的模型、标本、图表、画片等发展为幻灯、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捕助教学,对教师运用教育手段的能力必然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教师要懂得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有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如绘制幻灯片,编制录音、录像带,乃至进行教学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育现代化必然实现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就必须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基本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来说是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主要有两项: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二是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使学生遵守课堂常规,又要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还要处理好一些偶发事件,保证

  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具有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对教学的知识内容掌握得再好,教学设计再科学,如果缺少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秩序不好,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相互干扰,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教师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善于组织管理的班主任,总是给学生提出富有鼓舞作用的集体奋斗目标,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进行适当纳委托,把全班同学组织起来,形成集体的核心,树立正确舆论,培养优良班风,充分发挥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寓教于管,使学生在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集体中健康成长。教师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往往费时很多,学生集体还是没有形成,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有时需要借助家长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存在密切联系,教师提高组织管理能力,需要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清楚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种种影响,这是提高组织管理能力所不可缺少的。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对学生而言的,只有很好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恰当的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是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特点。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每位教师在完成教书盲人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通常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从实际工作中提出课题,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任务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观察,积累第一手资料,从中进行分析探索,求得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师在参加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要有正确选择课题、科学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做好观察记录、积累系统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成果等一系列科研能力。教师虽不同于专职研究人员,从事研究的主客观条件都有一定限制,但基本的研究能力却是同样应该具备的,否则就无法承担起教育规律研究者的角色。现代学校普通要求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发挥创造性,进行一定的改革实验,定期提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因而教师必须懂得教育科研方法,具有教育科研能力,这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推荐访问: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简述 教师 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