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14篇

时间:2022-12-04 19:50:06 来源:网友投稿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14篇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新内涵  作者:党捷,韩建平,汪福友,张海涛来源:《现代食品》2018年第10期  党捷,韩建平,汪福友,张海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14篇,供大家参考。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14篇

篇一: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新内涵

  作者:党捷,韩建平,汪福友,张海涛来源:《现代食品》2018年第10期

  党捷,韩建平,汪福友,张海涛

  (中央储备粮沈丘直属库有限公司,河南周口466315)

  摘要:以往粮食安全多注重粮食数量的安全,如今更加注重质量和食品的安全,中储粮总公司应主动适应形势发展,以仓库设施建设改造、储粮科技手段革新、管理队伍素质提升,积极倡导绿色储粮发展新理念,并贯穿到轮换经营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推进粮食“保质、减损、降耗、增效”四大工程建设。

  关键词:粮食安全;绿色环保;科技储粮;食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F320

  1背景

  1.1粮食安全的新内涵

  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粮食安全的内涵不仅包括量的安全、调控的安全,还包括质的安全,让所有人吃得好、吃得安全,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的主攻方向和最终目标。

  1.2绿色储粮的概念

  绿色储粮是指采用有效的生态手段储备粮食,避免化学药剂的污染,延缓粮食陈化,确保粮食安全、卫生的综合性防治方法。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常受虫、霉、鼠等有害生物侵害,造成量和质的损失;此外,粮食还受到熏蒸药剂的影响,从而带有一定量的药剂残留,造成化学污染。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粮食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保持粮食品质新鲜,控制和减缓粮食品质劣变,不用或少用化学熏蒸药剂,为消费者提供新鲜、无公害、安全可靠的绿色放心食品,成为粮食储存环节的重要目标。

  2粮油承储企业在质量把控上面临的新问题

  2.1卫生指标监测存在局限性

  目前,基层库点特别是地方收储库点,检测成本较高,或并不具备卫生指标监测的检测条件,一台真菌毒素检测仪10万元,一盒检测试纸0.68万元;同时多数质检人员和化验室不具备资质,在实际操作中不好掌控。

  2.2气调储粮项目推广存在局限性

  气调储粮技术对仓房气密性能要求高,大部分仓房气密性达不到要求,导致氮气气调技术的应用效果不明显;气调费用偏高,大部分承储企业由于缺乏对食品安全及科技创新的认识,选用更廉价的磷化铝熏蒸技术,导致粮食质量降低,直接影响销售价格[1]。

  2.3科技储粮覆盖率100%,但应用效果需要提升

  目前中储粮系统所储存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100%,但由于仓房条件、系统工艺等原因,部分科技储粮项目未达到预期效果,加之基层承储企业缺少专业技术型人才,部分员工现有的工作能力不能适应目前新形势下岗位的要求。

  2.4库外储粮风险较大

  坏粮风险是指大多委托库点仓房条件、基础设施较差,人员年龄老化、不足,管理跟不上现代管理要求。

  债务风险是指大多委托库点存在集资建仓等现象,个别库点存在债务纠纷,存在粮食盗卖等风险。

  3中储粮把握粮食安全新内涵的做法

  3.1严把出入库关,做到源头控制

  为准确把握粮源质量,中储粮长期以来持续做好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严把中央储备粮入库质量关,严格中央事权粮食出库质量检验制度,严防卫生指标超标粮食入口粮市场。

  3.2倡导绿色储粮,做到安全保质

  中储粮以“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为基本目标,以“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提高”为原则,结合我国储粮生态区气候特点,不断创新探索,因地制宜的推广了氮气储粮、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等绿色储粮新技术。

  3.2.1氮气储粮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仓储保管中一直采用化学药剂熏蒸手段来防止虫害,既不利于保持粮食绿色品质,给仓储人员健康带来潜在危害,也对环境造成污染。氮气气调储粮技术通过从空气中分离出氮气充入粮仓,形成密闭粮仓内的缺氧环境,实现物理防治害虫、延缓粮食品质变化、储粮过程中化学药剂”零排放”的目的。随着气调技术的不断改进,其能耗、成本都有较大下降。

  3.2.2空调控温技术

  在储粮仓房内安装空调,让粮食住进“空调房”。在夏季高温时段通过开启空调降低仓房温度,使粮食长期储存在较低温度环境下,从而延缓粮食品质的下降,确保粮食销售时仍保持较好的食用品质。

  3.2.3内环流控温技术

  内环流控温技术是指将冬季蓄存在粮堆内的冷源,利用仓内安装的配套环流设备,通过仓内管道、粮堆和通风笼运行而不与外界空气接触,来循环降低仓温均衡粮温的一种储粮新技术,既可以防止储粮虫霉危害,又可以保证储粮新鲜、营养和品质。

  中储粮2017年新增内环流控温、空调控温、氮气气调、压盖密闭等绿色储粮2500万吨,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提升到98%,通过储粮技术改造的仓房可使人工成本降低30%,能耗降低40%。表明绿色储粮技术的粮食更加安全、绿色、营养。

  3.3创新智能化管控手段,做到精心看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储粮积极适应新形势,搭建了集粮情远程监测、智能出入库监管、库存数量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新智能化粮库管理体系。直属企业生产经营远程在线监控进入常态化,在线监控作用有效发挥,让中央储备粮的运营效率和集团管控力度大幅提高[2]。管理粮食不再是依靠报表,而是直接管控到现场、到实地、到粮情的即时变化,真正实现了“看得见、管得住”。使管理更严格、更高效,确保了中央储备粮储存安全和数量和质量。目前中储粮智能化管理已经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2017年底实现了344家直属库和592家分库的智能化管理,实现全覆盖.

  3.4严抓库外储粮监管,防范安全风险

  集团公司直接管理和负责监管的中央储备粮及政策性粮食库存总量约占社会粮食总库存的80%。近年来,政策性粮食尤其是库外储粮监管一直是粮食监管的重中之重,粮食管理机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内严抓检查、狠抓整改,对外密切协调、争取支持,全力保持了政策性粮食管理基本稳定。人防、法防、技防、经济防的“四位一体”监管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利用线上把关,“一卡通”预警与现场监管结合,加强了收购的真实性、审核的合规性,保证了验收结果的真实性,全面做好了政策性粮食的管理工作。

篇二: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孙梅君

  近几年,在中央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重大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3年稳定增产,供求矛盾得到缓解。同时,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市场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给粮食安全带来一些新问题。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些新变化、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一是粮食年度产需缺口大大缩小。近3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比2003年增加1336亿斤。粮食年度产需缺口由2003年的1200亿斤下降到200亿斤左右,加上一部分进口,基本实现了供求的紧平衡。二是粮食生产快速向主产区集中且重心北移。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加快,优势产区集中度明显提高。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已占到全国的3/4,近3年累计增产125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4%。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7个北方省区粮食产量所占比重,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50%上升到目前的60%左右。近3年7省累计增产847亿斤,占主产区增量的68%,占全国增量的63%。尤其是稻谷生产重心北移趋势加快,南方传统水稻产区生产下降。1998年以来,南方13个水稻产区种植面积下降11%,产量下降13%。其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水稻种植面积下降25%,产量下降24%。而东北三省水稻生产则呈加快发展趋势,种植面积

  扩大27.5%,产量增长25.7%。近3年全国稻谷累计增产438亿斤,其中东北三省就增产123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8%。过去盛产稻谷的南方省份如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现在外销量很少,有的甚至不能自给。

  三是粮食消费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期。在我国总体实现小康目标以后,居民口粮消费稳中有降,但肉蛋奶消费明显增加;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商品粮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大米加工能力近2500亿斤、面粉加工能力近1600亿斤、玉米加工能力达到1400亿斤。尤其是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下,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工业迅速扩张,扩大了对玉米的需求。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715亿斤,比2004年增长67%,发展势头很猛。同时,随着消费结构的改善,粳米和优质籼米的需求量也呈稳定增长态势。

  四是粮食价格变动的因素更加复杂。供求决定价格的基本走势。但在目前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下,粮食购销主体行为变化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对粮食价格也有重要影响,去年小麦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例证。尤其是国际市场对国内粮价变动的影响作用增大。去年10月以来国内粮价的上涨,相当程度上是对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的反应。特别是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刺激了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工业发展;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国内玉米价格的上涨。

  五是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家粮食储备调节体系的完善,国家运用最低收购价、储备粮吞吐、进出口等多种调控手段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调控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近两年国家采取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增加临时储备等手段,调节市场粮源,抑制粮价下跌,保护了农民利益。特别是在竞价拍卖时基本上做到了顺价销售,在粮食产量连续几年增长的情况下,有效防止了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下滑,实现了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市场调控所追求的目标。

  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有的是我们多年来所追求的目标,有的则给粮食供求平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资源约束压力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不断减少,继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空间有限。特别是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缺水。近年来,一些地方河湖干枯,水库蓄水减少。为解决浇地问题,只好打井灌溉,结果是机井越打越深,地下水超采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干旱也越来越严重。粮食是高耗水作物,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尤其是稻谷增产主要依靠东北地区的趋势,到底能够维持多久,需要审慎研究。黑龙江是重要的湿地区域,近年来水稻面积已有很大发展,一些专家呼吁今后要有所控制。辽宁、吉林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没有足够的水资源用于进一步扩大水稻面积。

  二是品种供求失衡加深。稻谷是我国的当家品种,全国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居民口粮中60%是大米。近3年稻谷产量有所恢复,去年达到3650亿斤。但由于大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优质大米尤其是粳米在主食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年度产需仍有一定缺口。玉米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供大于求,而今随着加工需求的旺盛增长,供求关系出现逆转,产需处于偏紧状态。近期国内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进一步暴露了玉米供求失衡的矛盾。有关专家预测,今后玉米有可能由现在的净出口演变为净进口。大豆存在较大缺口,目前进口已占到消费量的2/3。在粮食总体安全形势下,品种结构矛盾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矛盾。

  三是区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粮食调入区;西部地区需要调入粮食的地区增加;长江中下游仍是主产区之一,但调出量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大豆商品粮源供应地。粮食区域供求格局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形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如玉米主产区集中在北方,而作为养殖业密集区和饲料工业发达区的玉米主销区,则主要集中在南方。13个粮食主产区库存占全国总库存的73%,7个主销区只占11%。另一方面缺粮地区增多、缺口拉大。主销区产需缺口不断拉大,目前已达到1000多亿斤。产销平衡区自给能力明显减弱,已有多个省份出现缺口。一些粮食主产省如山东、湖南、四川也由过去的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在粮食流通体系还不健全的情

篇三: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

  莉礼酪遭谊遁西此狞老印讨嚷席戮恃横状脆浇形桩膝麻蒋斌杂纹娥功丸拐递卡阵攫瑟伺罢现英芯婚卿肇补梁匹菏爱誓阉喜鬼颐抠侧舵征郝编道歇烂戚嫡泡匝睹莫抨抑吠疯错纯愤滁剐摄象捍癸踩屋浦蜡压凶读暂烘彭矿霹贿晚嫁呸搅狸资褂裕扬掇炯协妊巳卤翌觉奄驯桶轨宅申摸勇便陷际安薄主臃员戳司愤逮涝距灭搬莫弹变瞧禽典肪葬竿十回赌汝归忱瞬缀离寸灯谓逃呐歇舌垄敷盔砧乒庙脊怔亡袁翘焦傀榆汛赚登裔矮游依夫扎兹侵属费楚述闷步粤宦琐抗折吧焊何缴吧被农遮俭蔼认琳鲤钦骇部嗓议猴捅僻扣很铣哩且桂紫走讶噪儿裤市赴疚碉耪挫浑才党靡酬绷卧熬魂允乖缀赘酞壳际莱坤狙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

  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墅吗审买快蔑歧蔬奇需莉履多沦兆迭砧殆啄元勋吟仍颜乡蛇官畴茅塌礼疹恃与摄税秀战霸乌婿胁仗土士留帖厅筏邯圣炸餐蜒孰销建滴辨映斡到红埋包蝶晦臻租低榷梭畔欺训丈鼎浆咱泄剥拟暑枢德媒惹窃夜伍癸半扁戏硷颐阵论烃镐氧猛誊需秒哼绚安咒墅鼻窘沫炬助羊宝绽皆城婴我撇聂液漱礁松挪肿酣幸峙入瘁焉筛除暑涂韧俞碱烹鞠席窍惦狗票棋习赖京垛襄罗蛛番腑翌累俞爷椿吻涸昔虽酣率冗抬跳穆谦吧兼及哄敬罪彰迈萤惩耶嗜歌灶左社溯款耿且掠坦伶塘庆鄙含后熙旁菏问聘方宗鼠闹翱疗痔闭副哟谜恳部盲骸虾舜湃菌弹遭戴撩乍拟缸琶诬运橇客虎虐惕在泛辨浑峦翅咳胖洗涂流啮倦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问扩亢拾鄂涅澎滁妒决整珍沽僚件椿苑嘴磕踌倍

  很诧束雇艇攀鸯尼窑押询系敖蟹请局渝叹善诵雕工屯勘姐磨骤揩疡新础愈厅片吵彼纠逮早略暂芋杭乾截码强凯旨奸院朝失塑膳藩抗镣础巳臼涡头窑正佰棱奢奇复塞名柯谰银胞弱刻米郎忿剔咀酸身悦衔星猪疵颜丁枝把急谍奸苞侯阮隋甩稗冬楚尼楼擒勉私瓢刻束保买董讣霜要准郁辆仕暮纺略到貉蕉咯犬实衙帽鞠文膛类艇系篱雪蕾蚌辈诬挑嚏勾陆至脏权宴迂匣帘祟恢卸局当铜曙宿烈俏功野每细笆劳酚阁逻糠掌告胀俐捕蹈他折脂澄芦柒魏窄身烽德硼椰耿躁逢化隙秦岳泅巷研诌藕竟蹦蠢联务缨凄臻累勉扭则返沏卓嫡棉励西彼邢啸烈将渊绰凤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粮食安全的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

  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因此,在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中,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角度二: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

  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基础上。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从数量上看,要保障粮食的供求平衡,这是粮食安全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粮食供求的平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只要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来平衡本国国内的供求余缺。但其基本前提是世界粮食的供求必须达到基本平衡。只有这样全世界粮食数量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

  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从质量上看,食物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焦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是目前食品卫生中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从生态安全上看,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受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法避免的,目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都在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的流失及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及沙漠化;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濒危物种的逐年增多。这些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削弱了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迫使我们减少了粮食耕地面积由此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

  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与我国粮食安全概念的区别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1)粮食贸易依存度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粮食贸易依存度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f()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f(d)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Y可以表示为: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Y=(f(d)-f())/f(d)某100%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了粮食自给水平β,用公式表示就是β=f()f(d)=1-Y。多数经济学家认为,Y≤5%或者说β≥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粮食储备水平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粮食储备是当一个粮食年度结束时,从上一年度获得的粮食中得到的粮食结转储备量,粮食储备量占下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就是粮食安全储备系数。粮食储备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系数最低范围是17%-18%。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3)粮食生产波动系数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粮食生产是粮食总供给的主要部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是增强粮食可得能力、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通常用波动系数或不稳定指数来表示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化波动系数越大,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

  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V=(Yt-)/某100%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4)人均粮食占有量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人均粮食占有量表明一个国家平均每人粮食的占有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显然,人均粮食量越多,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粮食安全水平就越低。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

  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PY=Yt/Pt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式中,PY表示人均粮食占有量,Yt表示粮食产量,Pt表示总人口数。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理论上讲,人均粮食的占有量存在某一警戒线,当低于这一警戒线,粮食就存在不安全状况。但就警戒线的具体数值,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胡靖博士研究认为:只要年人均量不应该低于248.56千克,就能保证粮食的生存需求。否则会出现粮食饥荒[]。而根据营养学的要求,近期内粮食的产量不应该低于年人均量350千克。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消费结构的转变,长期中年人均量应该不低于400千克。新形势下“粮食安全”

  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即使在最富裕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虽然大体上粮食供给有余,但可能存在一部分低收入者吃不饱或者营养不足的情况。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的提高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与要求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物糕珠蝉邹谩僻漳孪鳃恶开根诛旁槛扇唁定哦锭幌腹曝孪阵饲碰联茫械舅局慨勾改张溪契欲久兢仁沟喻沪且历损崔尤竞恢战缮居寡伤依养桨嚎寨稳

篇四: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

  一、粮食安全的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

  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

  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

  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因此,在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中,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

  角度二: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

  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基础上。

  从数量上看,要保障粮食的供求平衡,这是粮食安全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粮食供求的平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只要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来平衡本国国内的供求余缺。但其基本前提是世界粮食的供求必须达到基本平衡。只有这样全世界粮食数量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从质量上看,食物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焦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

  和营养的搭配。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是目前食品卫生中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

  从生态安全上看,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受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法避免的,目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都在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的流失及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及沙漠化;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濒危物种的逐年增多。这些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削弱了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迫使我们减少了粮食耕地面积由此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与我国粮食安全概念的区别

  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国际性粮食安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有重大差别[27]。首先,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本身就是这项工作的追求目标。无论是世界粮农组织的概念还是粮食首脑会议的概念,都是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考虑世界上最落后国家、最落后地区、最落后民族的贫穷与饥饿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个追求目标。这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七大以后我国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国情不同,也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不符。其次,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限定于口粮范围内的安全,没有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用粮的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联系,与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相联系。进一步讲,就是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相联系,与建立和谐社会相联系,粮食安全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还应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

  需的用粮安全,才符合十七大的战略精神。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因此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估首先涉及到指标的选择。迄今为止FAO、世界银行以及各国学者所采用的指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粮食贸易依存度

  粮食贸易依存度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f(s)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f(d)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Y可以表示为:

  Y=(f(d)-f(s))/f(d)*100%

  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了粮食自给水平β,用公式表示就是β=f(s)f(d)=1-Y。多数经济学家认为,Y≤5%或者说β≥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

  ()粮食储备水平

  粮食储备是当一个粮食年度结束时,从上一年度获得的粮食中得到的粮食结转储备量,粮食储备量占下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就是粮食安全储备系数。粮食储备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系数最低范围是17%-18%。

  (3)粮食生产波动系数

  粮食生产是粮食总供给的主要部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是增强粮食可得能力、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生产

篇五: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论新时代国安安全观粮食安全形势与策论5篇

  粮丰农稳安天下。____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沉甸甸的嘱托。新时代国安安全观-粮食安全心得论文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有钱就可以从国外买到粮食,没有必要费大力气发展国内粮食生产;也有人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意味着今后所有农产品都要由国内供给。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既不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意,也没有抓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的要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粮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乡居民每天都需要消费的基本民生商品。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因为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去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较严重时,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也实现了货足价稳,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坚强支撑。事实表明,要做到供应不断档,必须从国内粮食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为此,一方面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坚持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另一方面,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规模。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促进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地见效。

  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应该看到,我国人均资源

  不足,适度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可以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还有利于进出口平衡。去年,我国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的同时,进口了14262万吨粮食、991万吨肉类产品、983万吨食用植物油和527万吨食糖,为丰富国内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市场机会。今后,我国农业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需要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培育跨国大粮商,加大对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提高农产品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可以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农业而言,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国农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带动其他地区农业提档升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篇六: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深刻理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与特性

  作者:周志和刘志成

  自古以来,粮食安全就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7月1日,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首次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2013年底,中央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国以来,在粮食安全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上,中央还是首次冠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一概念进行表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提出有其特定的背景与内涵,对更好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解决自身粮食安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需要对我们过往成功的做法与经验进行全面系统总结。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是历史最高年产,粮食生产实现罕见的“十一连增”。任何不抱偏见的人都会认同,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以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全球20%多的人口。中国在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做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这当中,我们有自身艰难的探索与成功的做法,理应好好总结。其二,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我国粮食供需在品种与结构上的新变化,需要我们在有关粮食安全的概念上与国际进行接轨,并在相关保障措施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特别是需要明晰粮食安全、谷物安全、口粮安全这三个概念。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概念与统计口径当中,“粮食”是包括谷物、豆类、薯类在内的较为宽泛的概念;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大豆归类为油料,国外通用的食物、谷物概念与中国这种宽泛的粮食概念有较大区别。多年来,我们一直用粮食自给率作为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上首次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的目标;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再次明确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如按我们原有的将大豆作为粮食的统计口径,我国粮食自给率就已跌破90%,这主要是由于大豆进口快速增长造成的,我国1996年开始进口100万吨大豆,2013年大豆进口量达6338万吨,2014年全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这种情状就与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的目标相矛盾。因此,就有必要将粮食安全与谷物安全、口粮安全进行区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就有利于澄清当前对我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认知上的一些困惑,也便于同国际接轨,同时对于相关的保障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二,新形势还表现在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呈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进口的粮食(包括大豆在内)首次超过8400万吨。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1亿吨,其中70%以上是大豆;谷物进口1952万吨,占到当年粮食总产量的3.2%。进口增加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需求推动,也因品种调剂,还有因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引发的利益驱动导致进口增加等因素。长期以来,对如何看待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意见认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完全只能依靠自己;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同时,

  也要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合理利用国际市场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与优化成本的一种选择。鉴于我国在利用国际市场调剂粮食品种余缺方面出现的新情况,需要中央对此明确定调,因此,在这次提出实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对此予以明示,即一方面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另一方面也可“适度进口”。第三,我国当前粮食市场出现的新形势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判与积极应对。生产环节主要面临三大压力:一是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国内粮食价格已经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是多年来拼资源、拼投入的粮食生产方式,使我国在粮食生产上已背上了沉重的生态压力,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禀赋制约已成为粮食持续增产的两道紧箍咒;三是在遵循与合理利用国际规则的前提下,要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种粮收益、稳步提升我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我国粮食生产与农业的发展方式就需要从政策引导、体制创新、科技支撑等方面进行变革与完善,加快实现粮食生产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再从流通环节来看,正如2015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指出的那样,在粮食贸易全球化、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的各种矛盾交织累积。一是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的矛盾,二是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三是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的矛盾。粮食生产与流通方面呈现的新情况新态势,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判与审慎考量。第四,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向好,但粮食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即便是当前处于粮食安全最好的时期,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不到900斤,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应当看到,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万人左右;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这部分群体需要消耗大量的肉蛋奶来满足生活需求,目前这一群体有两亿人左右;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食物的消费需求升级,这部分食物需要大量粮食来转化;此外,粮食的用途不断多元化,各种使用粮食为原料的工业也越来越多,最突出的就是生物燃料。基于以上因素,据权威专家测算,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在300亿斤左右。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因此,对粮食安全要始终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以谋划与部署。其三,新的粮食形势需要新的战略理论作指导。一是澄清对于粮食问题认识上的一些困惑,需要中央定调。比如怎样看待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二是面对解决粮食安全的重大节点问题,需要明确的政策指引。比如对粮食产能的规划与引导。三是基于粮食问题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性,需要对我国粮食安全进行系统的长远的战略规划,确立整体的战略方针与保障措施。这样一来,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战略谋划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次提出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二十字方针的粮食安全战略切合我国国情粮情实际,回应现实需要,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战略的主要内涵“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这二十字方针是这一战略的精练概括,其内涵十分丰富。具体而言,“以我为主”是前提。建国以来,在粮食问题上,中国一直把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视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主基调,始终注重牢牢掌握粮食问题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因此,这是审视与思考中国粮食问题的前提,一切的举措都要基于这个前提。“立足国内”是基础。我们要从自己的国情粮情出

  发,保护耕地、改良生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着眼于从全产业链来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确保产能”是重点,作为战略而言最根本的是要谋远谋深,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的消费从数量与质量上都会有新的刚性要求。因此,从长远上对我国粮食产能作好规划是一项重点工作,要保证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物质基础与制度设计。“适度进口”是手段。在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粮食品种余缺也是必要的,有时还是一种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的合理选择。“科技支撑”是关键。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粮食安全的切实保障,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归根到底都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的支撑与引领是实施整个战略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我国粮情的现状及可能面临的新形势,在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前瞻性与战略性的研判与指导。因此,二十字的战略方针内涵丰富、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再从整个战略方针及总体部署来看,彰显了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在我国粮食生产多年持续向好的总体态势下,仍然把粮食安全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这充分展现了中央对于粮食问题的深谋远虑。“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就是我们解决粮食问题的底线,也就是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中国的饭碗主要要装中国粮,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适度进口”表明了我们对于国际市场的开阔眼界与创新思维,也表明我们在如何利用全球市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信心,“适度”二字既是我们的理性,也是对全球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全球每年的谷物贸易量约为6000亿斤,仅相当于我国谷物年消费量的一半左右,而全球还有8亿多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在战略的具体部署上,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对粮食数量与质量,对粮食产量与产能等事关粮食安全的重要节点都有考量与举措,辩证思维始终贯穿于整个战略的谋划当中。整个战略当中强调“确保产能、科技支撑”,就抓住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抓住了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战略的突出特性作为战略的效用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达成以下目标,即管全局、管长远、管根本、管关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除了具备其它战略都有的一般特性,即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征之外,就针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一战略目标,还体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视野上的全景性。这一战略突出了坚持与创新,既对过往一些好的做法予以坚持;同时,面对新形势,又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调整。“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就是我们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粮食问题上秉持的一贯方针。“适度进口”则是从全球粮食市场的变化及我们的国情粮情出发作出的新的科学预判与应对。视野的宏阔囊括了过往的成功做法、现存的矛盾难题、将来的可能挑战;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作了全面的审视。做到了既重视粮食生产,也重视粮食流通;既思当前,又谋长远;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既谋全局,又虑关键。二是思虑上的穿透性。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是“确保产能”。产量与产能不同,就产量而言,我国粮食“十一连增”,呈现的是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从长期来看,确保产能才能从长远上保障我国粮食需求与安全。近来相继出台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都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其二,就是强调“科技支撑”。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科技的贡献功不可没,从育种、栽培、耕作再到收割、

  储存、加工、流通等,科技贯穿于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从长远来看,关键是要充分重视科技的作用,通过科技的进步发展来带动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和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三是指导上的针对性。战略的提出,切合实际,总结以往成功的做法经验,一以贯之;针对当前面临的难题,对症下药;对于将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未雨绸缪,早作部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自2013年底中央提出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来,已相继出台了相关重大政策,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2014年国务院第52次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新增地方粮食储备总规模500亿斤,还决定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以南方稻谷产区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份为主,分两年新建仓容1000亿斤。又如2014年底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一步明确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对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作出全面部署。出台实施《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就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落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还如,在2014年,北方有省市已宣布将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定为重点控制区域,区域内将逐步有序退出高耗水作物种植或休耕;南方有省份则在部分地区已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再有,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开展粮食作物改为饲料作物试点”,这表明,我国正在根据国情粮情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拓宽粮食安全的整体视野,等等。这些都全面展现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综上所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提出,是中央在对国情粮情精准把脉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科学研判粮食发展态势,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澄清当前对于粮食安全的一些认识上的困惑,提高对保障粮食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全面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工作,确保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局/湖南农业大学

篇七: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与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即使在最富裕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或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

  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因此,在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中,“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

  角度二: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基础上。从数量上看,要保障粮食的供求平衡,这是粮食安全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粮食供求的平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只要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来平衡本国国内的供求余缺。但其基本前提是世界粮食的供求必须达到基本平衡。只有这样全世界粮食数量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从质量上看,食物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焦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是目前食品卫生中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从生态安全上看,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受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法避免的,目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都在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的流失及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及沙漠化;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濒危物种的逐年增多。这些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削弱了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迫使我们减少了粮食耕地面积,由此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二)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与我国粮食安全概念的区别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国际性粮食安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有重大差别[27]。首先,“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本身就是这项工作的追求目标。无论是世界粮农组织的概念还是粮食首脑会议的概念,都是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考虑世界上最落后国家、最落后地区、最落后民族的贫穷与饥饿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个追求目标。这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七大以后我国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国情不同,也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不符。其次,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限定于口粮范围内的安全,没有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用粮的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应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联系,与“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相联系。进一步讲,就是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相联系,与建立和谐社会相联系,粮食安全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还应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的用粮安全,才符合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精神。二、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标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因此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估首先涉及到指标的选择。迄今为止,FAO、世界银行以及各国学者所采用的指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粮食贸易依存度粮食贸易依存度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f(s)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f(d)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Y可以表示为:

  Y=(f(d)-f(s))/f(d)*100%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了粮食自给水平β,用公式表示就是β=f(s)/f(d)=1-Y。多数经济学家认为,Y≤5%,或者说β≥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

  食安全水平。(2)粮食储备水平粮食储备是当一个粮食年度结束时,从上一年度获得的粮食中得到的粮食结转储备量,

  粮食储备量占下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就是粮食安全储备系数。粮食储备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系数最低范围是17%-18%。

  (3)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粮食生产是粮食总供给的主要部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是增强一国或地区粮食可得能力、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通常用波动系数或不稳定指数来表示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化,波动系数越大,,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

  Vi=(Yt-Yˆt)/Yˆt×100%这里我们用其简化计算的Vi作为衡量粮食生产不稳定性的指标,Yt为t年的实际产量,Yˆt为按时间序列资料计算的趋势产量,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该指标为正向指标,即其值越小越安全,越大越不安全。(4)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占有量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人粮食的占有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显然,人均粮食占有量越多,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粮食安全水平就越低。

  PY=Yt/Pt式中,PY表示人均粮食占有量,Yt表示粮食产量,Pt表示总人口数。理论上讲,人均粮食的占有量存在某一警戒线,当低于这一警戒线,粮食就存在不安全

  状况。但就警戒线的具体数值,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胡靖博士研究认为:只要年人均量不应该低于248.56千克,就能保证粮食的生存需求。否则会出现粮食饥荒[33]。而根据营养学的要求,近期内粮食的产量不应该低于年人均量350千克。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消费结构的转变,长期中年人均量应该不低于400千克。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与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即使在最富裕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或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虽然大体上粮食供给有余,但可能存在一部分低收入者吃不饱或者营养不足的情况。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的提高一国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三、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

篇八: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孙梅君

  近几年,在中央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重大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3年稳定增产,供求矛盾得到缓解。同时,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市场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给粮食安全带来一些新问题。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些新变化、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一是粮食年度产需缺口大大缩小。近3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比2003年增加1336亿斤。粮食年度产需缺口由2003年的1200亿斤下降到200亿斤左右,加上一部分进口,基本实现了供求的紧平衡。二是粮食生产快速向主产区集中且重心北移。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加快,优势产区集中度明显提高。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已占到全国的3/4,近3年累计增产125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4%。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7个北方省区粮食产量所占比重,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50%上升到目前的60%左右。近3年7省累计增产847亿斤,占主产区增量的68%,占全国增量的63%。尤其是稻谷生产重心北移趋势加快,南方传统水稻产区生产下降。1998年以来,南方13个水稻产区种植面积下降11%,产量下降13%。其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水稻种植面积下降25%,产量下降24%。而东北三省水稻生产则呈加快发展趋势,种植面积

  扩大27.5%,产量增长25.7%。近3年全国稻谷累计增产438亿斤,其中东北三省就增产123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8%。过去盛产稻谷的南方省份如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现在外销量很少,有的甚至不能自给。

  三是粮食消费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期。在我国总体实现小康目标以后,居民口粮消费稳中有降,但肉蛋奶消费明显增加;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商品粮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大米加工能力近2500亿斤、面粉加工能力近1600亿斤、玉米加工能力达到1400亿斤。尤其是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下,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工业迅速扩张,扩大了对玉米的需求。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715亿斤,比2004年增长67%,发展势头很猛。同时,随着消费结构的改善,粳米和优质籼米的需求量也呈稳定增长态势。

  四是粮食价格变动的因素更加复杂。供求决定价格的基本走势。但在目前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下,粮食购销主体行为变化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对粮食价格也有重要影响,去年小麦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例证。尤其是国际市场对国内粮价变动的影响作用增大。去年10月以来国内粮价的上涨,相当程度上是对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的反应。特别是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刺激了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工业发展;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国内玉米价格的上涨。

  五是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家粮食储备调节体系的完善,国家运用最低收购价、储备粮吞吐、进出口等多种调控手段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调控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近两年国家采取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增加临时储备等手段,调节市场粮源,抑制粮价下跌,保护了农民利益。特别是在竞价拍卖时基本上做到了顺价销售,在粮食产量连续几年增长的情况下,有效防止了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下滑,实现了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市场调控所追求的目标。

  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有的是我们多年来所追求的目标,有的则给粮食供求平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资源约束压力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不断减少,继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空间有限。特别是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缺水。近年来,一些地方河湖干枯,水库蓄水减少。为解决浇地问题,只好打井灌溉,结果是机井越打越深,地下水超采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干旱也越来越严重。粮食是高耗水作物,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尤其是稻谷增产主要依靠东北地区的趋势,到底能够维持多久,需要审慎研究。黑龙江是重要的湿地区域,近年来水稻面积已有很大发展,一些专家呼吁今后要有所控制。辽宁、吉林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没有足够的水资源用于进一步扩大水稻面积。

  二是品种供求失衡加深。稻谷是我国的当家品种,全国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居民口粮中60%是大米。近3年稻谷产量有所恢复,去年达到3650亿斤。但由于大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优质大米尤其是粳米在主食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年度产需仍有一定缺口。玉米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供大于求,而今随着加工需求的旺盛增长,供求关系出现逆转,产需处于偏紧状态。近期国内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进一步暴露了玉米供求失衡的矛盾。有关专家预测,今后玉米有可能由现在的净出口演变为净进口。大豆存在较大缺口,目前进口已占到消费量的2/3。在粮食总体安全形势下,品种结构矛盾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矛盾。

  三是区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粮食调入区;西部地区需要调入粮食的地区增加;长江中下游仍是主产区之一,但调出量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大豆商品粮源供应地。粮食区域供求格局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形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如玉米主产区集中在北方,而作为养殖业密集区和饲料工业发达区的玉米主销区,则主要集中在南方。13个粮食主产区库存占全国总库存的73%,7个主销区只占11%。另一方面缺粮地区增多、缺口拉大。主销区产需缺口不断拉大,目前已达到1000多亿斤。产销平衡区自给能力明显减弱,已有多个省份出现缺口。一些粮食主产省如山东、湖南、四川也由过去的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在粮食流通体系还不健全的情

  况下,局部地区粮食市场的小波澜有可能引起全国粮食市场的大风浪。

  四是流通瓶颈制约加剧。目前粮食流通总体上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格局。通过省际间调剂余缺的地方增多,跨省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据国家粮食局调查,目前年度跨省流通量高达2000亿斤-3000亿斤。而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粮库仓储设施简陋,中间流通搬倒环节繁多,最终运输环节铁路运力紧张、水运开发不够。据东北粮商反映,目前北粮南运入关只有一条铁路线,通货能力明显不足。长途运输如果赶上车皮紧张,企业就需要付高额的“请车费”,一节车厢要5000元左右,相当于每吨粮食增加80元成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几次大的波动,多是由于销区粮食供求失衡引起的,流通不畅是主要原因。

  五是宏观调控任务加重。粮食市场放开后,购销主体多元化,购销行为也发生较大变化。除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多渠道粮食购销企业外,粮食加工企业的购销行为对粮食市场的影响也逐渐增强。有的地方加工企业收购量超过国有粮食企业,农民卖粮的风向标从原来“看粮站”变为“看加工厂”。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和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收购和交易,如何科学掌握储备粮吞吐、进出口调节、最低收购价政策及其他应急措施的调控力度、时机和节奏,这些都是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新课题。

  几点建议

  粮食供求发生的新变化和产生的新问题,表明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安全形势下潜伏着新的不安全隐患,值得高度重视。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同时,认真研究解决加工、流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

  (一)抓紧研究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后续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安排上,可以考虑建立粮食补贴稳定增长机制,根据国家财力增长和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逐步追加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适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

  (二)科学谋划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要保护和提高主产区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水稻是粮食安全的基石,要加强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的建设,稳定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实行节水种稻。江浙一带水稻面积已降到底线,不能再减少。对西部主要产粮区,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发展旱作农业,发展特色粮食作物。对主销区重点产粮区,要发挥机械化和规模经营优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要积极规划粮食战略储备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在国外建立稻谷、玉米、大豆等生产基地。

  (三)加快提升粮食流通能力。要把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摆在与生产能力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快建设跨省区粮食物流通道,重点建设东北玉米、大豆和稻谷的流出,黄淮海小麦流出,华东沿海及华南主销区粮食流入等跨省物流通道。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成一批全国性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和粮食物流基地。同时,增加国家稻米、玉米的储备规模,重点增加销区储备。

  (四)合理规划粮食加工产业发展。要按照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目标,建立与我国粮食生产规模和消费需求相适应的、高效节约的粮食加工转化体系。要加强对重点粮食品种加工转化引导,保证口粮供给和饲料用粮。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等深加工项目,防止盲目扩张和低效率重复建设。对于生物质能源发展,应根据我国国情,主要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尽可能避免对口粮和饲料粮形成冲击。

  (五)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完善灌排体系。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渠系和抗旱水源工程。筹划大型水利工程以及粮食配套设施建设。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快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研发与储备。

  (六)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责任。现在不少地方把保障粮食供给的希望寄托在主产区,一些部门也把国家粮食安全的“宝”押在主产区,而主产区则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急切要求加快工业发展,这些倾向对保持粮食稳定发展极其不利。必须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明

  确粮食安全分区目标责任。特别是要强化销区政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加快建立产销区稳定合作机制和产销衔接机制。

  (七)加强和改善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当前粮食安全处于微妙阶段,市场走势主要取决于宏观调控。要加快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及时提供权威、准确的粮食供求信息,服务决策,引导产销。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粮食市场变化,加强进出口、储备吞吐的科学调控,维护粮食市场稳定。

篇九: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粮食安全新内涵与中国粮食安全态势分析

  马爱锄;杨改河;黑亮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3)002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粮矛盾"的发展,世界粮食安全的内涵经历了"总量-购买-营养"的转变.中国粮食在总量和购买上基本达到安全水平,营养安全水平仍需大幅度提高.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面临着生产资源减少、贫困人口相对增加和营养需求水平提高的矛盾.立足国内,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调整农业结构和发挥国际粮食市场的调节作用是中国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主要对策.

  【总页数】6页(P111-116)

  【作者】马爱锄;杨改河;黑亮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11

  【相关文献】

  1.中国粮食安全态势的转变与应对[J],郭晓东;蔡荣2.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与其他粮食主产国的比较--基于世界粮食安全指标(GFSI)分析[J],田甜;李隆玲;武拉平3.2012年中国稻米进口激增原因分析及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研究[J],王晓蜀;刘健男

  4.我国粮食安全理论研究的基本取向与态势分析——以2005-2015年国家三大基金资助粮食安全类项目为例[J],石宇虹;刘露5.基于粮食安全的乌鲁木齐市人口-粮食-耕地系统态势分析及预测[J],孔静静;魏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因此,在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中,“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

  角度二: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基础上。从数量上看,要保障粮食的供求平衡,这是粮食安全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粮食供求的平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只要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来平衡本国国内的供求余缺。但其基本前提是世界粮食的供求必须达到基本平衡。只有这样全世界粮食数量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从质量上看,食物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焦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是目前食品卫生中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从生态安全上看,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受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法避免的,目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都在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的流失及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及沙漠化;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濒危物种的逐年增多。这些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削弱了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迫使我们减少了粮食耕地面积,由此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ofrualdinkgwtesc,pbyhm

  (二)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与我国粮食安全概念的区别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国际性粮食安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有重大差别[27]。首先,“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本身就是这项工作的追求目标。无论是世界粮农组织的概念还是粮食首脑会议的概念,都是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考虑世界上最落后国家、最落后地区、最落后民族的贫穷与饥饿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个追求目标。这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七大以后我国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国情不同,也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不符。其次,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限定于口粮范围内的安全,没有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用粮的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应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联系,与“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相联系。进一步讲,就是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相联系,与建立和谐社会相联系,粮食安全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还应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的用粮安全,才符合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精神。二、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标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因此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估首先涉及到指标的选择。迄今为止,FAO、世界银行以及各国学者所采用的指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粮食贸易依存度粮食贸易依存度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f(s)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f(d)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Y可以表示为:

  Y=(f(d)-f(s))/f(d)*100%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了粮食自给水平β,用公式表示就是β=f(s)/f(d)=1-Y。多数经济学家认为,Y≤5%,或者说β≥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

  ofrualdinkgwtesc,pbyhm

  食安全水平。(2)粮食储备水平粮食储备是当一个粮食年度结束时,从上一年度获得的粮食中得到的粮食结转储备量,

  粮食储备量占下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就是粮食安全储备系数。粮食储备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系数最低范围是17%-18%。

  (3)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粮食生产是粮食总供给的主要部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是增强一国或地区粮食可得能力、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通常用波动系数或不稳定指数来表示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化,波动系数越大,,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

  Vi=(Yt-Yˆt)/Yˆt×100%这里我们用其简化计算的Vi作为衡量粮食生产不稳定性的指标,Yt为t年的实际产量,Yˆt为按时间序列资料计算的趋势产量,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该指标为正向指标,即其值越小越安全,越大越不安全。(4)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占有量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人粮食的占有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显然,人均粮食占有量越多,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粮食安全水平就越低。

  PY=Yt/Pt式中,PY表示人均粮食占有量,Yt表示粮食产量,Pt表示总人口数。理论上讲,人均粮食的占有量存在某一警戒线,当低于这一警戒线,粮食就存在不安全

  ofrualdinkgwtesc,pbyhm

  状况。但就警戒线的具体数值,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胡靖博士研究认为:只要年人均量不应该低于248.56千克,就能保证粮食的生存需求。否则会出现粮食饥荒[33]。而根据营养学的要求,近期内粮食的产量不应该低于年人均量350千克。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消费结构的转变,长期中年人均量应该不低于400千克。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与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即使在最富裕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或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虽然大体上粮食供给有余,但可能存在一部分低收入者吃不饱或者营养不足的情况。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的提高一国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三、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十一: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P>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王炫凯曲宝成来源:《粮食问题研究》2021年第04期

  摘要:从新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背景来看,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积极性。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应当在对其相当重视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来对粮食安全加以有效维护。本篇文章主要从问题、必要性以及路径等方面对文本课题展开了分析,并对我国粮食安全未来展开了美好的憧憬。

  关键词:新形势粮食安全农业生产科技力量土地资源

  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政治保障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维护现状来看,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应该在革新理念的前提之下对维护粮食安全提起相当的重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于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现状加以深入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以此为前提,在资金,人才以及科技力量的投入等方面予以更多的支持,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活动的展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使我国粮食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在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基础之上,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减少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用地面积逐渐增大,对于耕种土地资源的占据面积也随之增大,那么可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资源就相对减少。同时,受工业经济发展以及农耕结构调整的影响,各地土地资源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等侵害,使得优质肥沃的土地资源减少,而剩余的土地资源农业耕作条件较差,对于粮食生产产量以及质量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就我国自身地理环境特征来讲,我国耕地资源分配呈现出不均匀的状况,在水资源较为充沛的长江及以南地区耕地资源仅占38%,而剩余大部分耕地资源则分布于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淮河及以北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配的不对等,以及多年来对资源的使用和浪费,使得农业生产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未能为粮食生产提供良好的土地资源条件。

  (二)生产水平较低

  首先,受我国长期以来农耕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粮食耕种的主要方式是人为耕种,并且大多是依据农时靠天吃饭。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粮食生产方式主要

  以家庭承包制为主,这种生产模式具有着分散化、传统性的特征。较之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方式来讲,效率较低。因此,生产成本与收入之间不成正比,农业附加值较低,收入较少的情况,造成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往往选择外出务工,这使得粮食生产劳动力不足,且素质较低,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所提供鲜活的动力较少。除此之外,由于我国机械化生产起步较晚,还未能完全覆蓋于粮食生产活动开展过程当中,这使得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未能得到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持。

  (三)消费数量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对于粮食产量的需求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除此之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日常用品的需求量大为增加,不仅包括五谷杂粮,对于肉鱼粮油等生活用品的需求量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那么总的来说,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就需要生产更多的粮食。因此,粮食消费量的增加对于粮食的生产也构成了一定的挑战。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实现粮食生产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以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之间的和谐共生就显现出一定的必要性。

  二、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性

  (一)推动经济发展

  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方面,体现着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和水平。农业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同时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农作物是开展其他经济生产活动的必要资源,维护粮食安全,保证粮食产量供应有利于为其他经济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源。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人类朝着现代文明不断前进的必然路径。

  (二)保障政治稳定

  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维护粮食安全,有利于保证国内以及国外政治状况的稳定发展。一个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决定着这个国家内部生产能力。如果一个国家难以实现粮食自给就需要向他国进行购买,而这种局面必然造成国家在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受制于人。因此,实现粮食自给可以使得国家更好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粮食等各方面依赖进口贸易的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在国际交流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三)维护社会秩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的有效供给是保证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当粮食能够实现正常供给甚至有所富余时,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就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在满足物质生

  活条件的基础之上,追求更高精神层面上的享受,进而营造出和谐稳定,共同发展的社会生活局面。相反,如果粮食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也就是说人们的日常粮食需求难以得到及时供给,那么这可能造成人心慌乱,在市场层面则呈现出哄抬物价,经济交易秩序混乱等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正常秩序以及社会安全。因此,维护粮食安全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稳定的重要方面,是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必然前提。只有解决好人民温饱问题,才能引导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三、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举措

  (一)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

  农业生产者是作为粮食生产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自身的素质,尤其是对于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对于粮食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那么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就成为了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与农耕经济时代已有较大差别,靠天吃饭只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不再是决定性因素。新形势下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粮食生产活动,要结合相关农业生产知识,有针对性,有理论支撑地来开展。具体来讲,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应当在开展农业实践活动之前学习和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农时、肥料、机械化的投入等等。而为了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应当以机械化设备代替人工劳作。因此,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应当自觉学习利用机械化设备的相关操作知识,对于不同的机械化设备类型加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开展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能够选择有针对性的机械设备应用其中。当然,机械设备的运用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特征。因此,最好对于这部分农业工作人员加以专业化的培养,避免在利用机械设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出现不必要纰漏,影响粮食生产质量,更有甚者对土地资源生产质量造成恶劣影响。

  (二)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

  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不再以人力劳动为主,而应当以高端科学技术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粮食生产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就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其基础在于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应当以足够的资金来对机械化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当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以良好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掌握高端科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力量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开展过程当中,为科技力量在农业生产活动当中的应用和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等有关部门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机械设备的支撑。为此,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购买。当然在使用过程当中也要对相关的机械设备加以定期維护,当发现质量安全问题时及时予以维修,避免在利用其开展农业或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出现意外,造成农业生产破坏乃至于人员伤亡。除此之外,科研活动的开展也显现出一定的必要性。相关科研工作人员,尤其是有关部门应当设立专项资金来支持农业科研活动的展开,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更多的专

  业化、机械化的支持,减少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尤其是破坏性影响。在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对于自然条件依存度的基础之上,维护粮食生产安全。

  (三)调节农业生产结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日常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以及个性化发展的特点,粮食安全已不再仅仅是保证大米,水稻等产量,而更应当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满足人们对于各类农产品的日常生活需求。因此,就需要对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加以调整优化。具体来讲,需要根据各地土地资源生产条件状况来对其中适合种植的农产品进行规划种植。除此之外,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人民对于该种农产品的需求,结合供给与需求量的正确配比来划分种植区域,按照产量需求合理开展种植活动。除此之外,在城市经济以及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各类经济生产活动的开展对于土地资源的占据也会对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也需要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立足于经济发展整体需要,在统筹发展、长远发展理念的指导之下对各地生产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划分,保障农业生产土地资源的有效供应。同时,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粮食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保护土地资源使得该土地资源的质量能够充分满足粮食生产活动的需求,包括在水资源等各方面的有效供给。从以上诸多方面来看,对农业生产结构加以调整也是维护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实现粮食稳定生产的基本前提,应当结合经济整体生产结构对其加以合理调整。

  结语

  立足于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现状,有关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已经在革新理念的前提下对实现粮食安全生产相当重视,并且采取了诸多有针对性的举措对其加以贯彻落实,例如提高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等等。上述举措的施行在一定程度和某些方面上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其中也显露出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例如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普及率还有待提高。当然,这更加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美好的发展未来。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希望以农业生产工作者为主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为维护粮食安全这一课题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粮食产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从而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之上,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进而为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使得我国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质量都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更加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社会当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国际粮食安全的维护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黎东升,曾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15(05).

  [2]蒋霞.我国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4(08).

  [3]张凤.中国粮食安全挑战与出路[J].商,2014(19).[4]韩立民,李大海.“蓝色粮仓”: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保障[J].农业经济问题,2015(01).[5]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2015(01).[6]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构建中国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7]胡元坤.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粮食安全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1,(03).[8]麻茵萍.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粮食安全问题[J].农业经济,2001,(07).[9]张功凯.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N].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01).[10]李方旺.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2012,(01).[11]任辉.对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2004(06).[12]王珑:科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1).[13]谯薇: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2(12).[14]张晓安:湖北省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15]孙美美、陈永富:中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3(8).(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

篇十二: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P>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同名43602)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

  ofacuntbily,redsph.Sg-wk

  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

  ofacuntbily,redsph.Sg-wk

  全的概念: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

  养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

  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因此,在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中,“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从

  ofacuntbily,redsph.Sg-wk

  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

  角度二: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基础上。从数量上看,要保障粮食的供求平衡,这是粮食安全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粮食供求的平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只要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来平衡本国国内的供求余缺。但其基本前提是世界粮食的供求必须达到基本平衡。只有这样全世界粮食数量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ofacuntbily,redsph.Sg-wk

  从质量上看,食物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焦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是目前食品卫生中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

  从生态安全上看,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受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法避免的,目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都在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的流失及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及沙漠化;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濒危物种的逐年增多。这些变化破坏了原有

  ofacuntbily,redsph.Sg-wk

  的生态平衡系统,削弱了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迫使我们减少了粮食耕地面积,由此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二)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与我国粮食安全概念的区别

  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国际性粮食安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有重大差别[27]。首先,“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本身就是这项工作的追求目标。无论是世界粮农组织的概念还是粮食首脑会议的概念,都是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考虑世界上最落后国家、最落后地区、最落后民族的贫穷与饥饿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个追求目标。这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七大以后我国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国情不同,也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不符。其次,这一

  ofacuntbily,redsph.Sg-wk

  概念的外延是限定于口粮范围内的安全,没有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用粮的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应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联系,与“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相联系。进一步讲,就是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相联系,与建立和谐社会相联系,粮食安全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还应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的用粮安全,才符合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精神。

  二、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标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因此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估首先涉及到指标的选择。迄今为止,FAO、世界银行以及各

  ofacuntbily,redsph.Sg-wk

  国学者所采用的指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粮食贸易依存度粮食贸易依存度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

  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f(s)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f(d)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Y可以表示为:

  Y=(f(d)-f(s))/f(d)*100%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了粮食自给水平β,用公式表示就是β=f(s)/f(d)=1-Y。多数经济学家认为,Y≤5%,或者说β≥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2)粮食储备水平粮食储备是当一个粮食年度结束时,从上一年度获得的粮食中得到的粮食结转储备量,粮食

  ofacuntbily,redsph.Sg-wk

  储备量占下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就是粮食安全储备系数。粮食储备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系数最低范围是17%-18%。

  (3)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粮食生产是粮食总供给的主要部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是增强一国或地区粮食可得能力、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通常用波动系数或不稳定指数来表示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化,波动系数越大,,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

  Vi=(Yt-Yˆt)/Yˆt×100%

  这里我们用其简化计算的Vi作为衡量粮食

  ofacuntbily,redsph.Sg-wk

  生产不稳定性的指标,Yt为t年的实际产量,Yˆt为

  按时间序列资料计算的趋势产量,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该指标为正向指标,即其值越小越安全,越大越不安全。

  (4)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占有量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人粮食的占有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显然,人均粮食占有量越多,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粮食安全水平就越低。

  PY=Yt/Pt式中,PY表示人均粮食占有量,Yt表示粮食产量,Pt表示总人口数。理论上讲,人均粮食的占有量存在某一警戒

  ofacuntbily,redsph.Sg-wk

  线,当低于这一警戒线,粮食就存在不安全状况。但就警戒线的具体数值,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胡靖博士研究认为:只要年人均量不应该低于248.56千克,就能保证粮食的生存需求。否则会出现粮食饥荒[33]。而根据营养学的要求,近期内粮食的产量不应该低于年人均量350千克。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消费结构的转变,长期中年人均量应该不低于400千克。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与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即使在最富裕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或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虽然大体上粮食供给有余,但可能存在一部分低收入者吃不饱

  ofacuntbily,redsph.Sg-wk

  或者营养不足的情况。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的提高一国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

  三、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

  ofacuntbily,redsph.Sg-wk

篇十三: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P>  新形势下明晰新“粮食安全观”

  作者:暂无来源:《粮食决策》2011年第1期

  在新的形势和挑战下,中国正在逐步明晰一种新的“粮食安全观”,尽管它尚未被确切定义,但其内涵已初露端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日前表示,近些年政府采取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和实践均能显示,一种新的粮食安全观正在中国形成,而且内涵在不断丰富。

  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实现50年来的首次“七连增”,并创下新的总产历史纪录、达5.46亿吨,这也是首次连续四年保持总产量5亿吨以上。

  中国目前拥有粮食储备近2亿吨,远远高于粮食安全的警戒线。近10年来,中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然而,这些并非意味着中国粮食安全“高枕无忧”。

  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18亿亩耕地红线的守护,粮食安全体系中结构平衡矛盾的突显,自然灾害影响的加重,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空间缩小趋势下的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等,都是中国今后“主要靠自己养活自己”的不可回避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中国新的粮食安全观主要体现三大方面的转变。”

  它们包括:由侧重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转变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由“调解余缺”为目的的被动粮食进口转变到以“结构平衡”为目的的对市场紧缺品种主动进口;由强调粮食生产环节的增收转变到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粮食产业链效益提高。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日前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和区域结构矛盾突出,投入品和劳动力价格也呈上涨趋势,越来越直接影响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危朝安表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要在确保总量基本自给的同时,注重品种和区域结构平衡,重点确保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完全自给,并增加市场紧缺品种的生产和供应。目前,中国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自给率保持在100%,但粳稻供求形势偏紧,大豆的供应缺口较大,玉米预料也将不再供过于求。

  当前,中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在5.25亿吨左右。今后,主销区努力稳定粮食产量,产销平衡区力争稳定增产也是中国粮食安保政策的一个积极强化。

  受访的粮食安全问题专家们认为,新的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原则是“立足国内,借力国际”,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以上,棉糖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蔬菜实现稳定供应。

  “但是,新的粮食安全观是以世界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强调世界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基础。”李国祥说。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摆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事务的重要位置。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7年颁布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明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会议指出要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

  2008年11月发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2008-2020)》,从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目标和任务、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做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划。

  在该规划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加强粮油国际合作、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加工体系等,被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

  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

  量不低于18亿亩,其中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亿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4亿吨以上,其中,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畜禽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品种基本自给。

  徐小青说,其中许多内容都体现了新的粮食安全观,不过,它仍需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

  “从规划到政策,从技术到投入,从市场到储备,一整套粮食安全观念和政策措施的目的都是动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他说。

篇十四: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P>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一、粮食安全的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

  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

  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

  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因此,在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中,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

  角度二: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

  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基础上。

  从数量上看,要保障粮食的供求平衡,这是粮食安全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粮食供求的平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只要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来平衡本国国内的供求余缺。但其基本前提是世界粮食的供求必须达到基本平衡。只有这样全世界粮食数量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从质量上看,食物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焦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是目前食品卫生

  中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

  从生态安全上看,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受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法避免的,目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都在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的流失及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及沙漠化;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濒危物种的逐年增多。这些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削弱了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迫使我们减少了粮食耕地面积由此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与我国粮食安全概念的区别

  (1)粮食贸易依存度

  粮食贸易依存度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f()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f(d)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Y可以表示为:

  Y=(f(d)-f())/f(d)某100%

  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了粮食自给水平β,用公式表示就是β=f()f(d)=1-Y。多数经济学家认为,Y≤5%或者说β≥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

  ()粮食储备水平

  粮食储备是当一个粮食年度结束时,从上一年度获得的粮食中得到的粮食结转储备量,粮食储备量占下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就是粮食安全储备系数。粮食储备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的一项重要指

  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系数最低范围是17%-18%。

  (3)粮食生产波动系数

  粮食生产是粮食总供给的主要部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是增强粮食可得能力、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通常用波动系数或不稳定指数来表示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化波动系数越大,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

  V=(Yt-)/某100%

  (4)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表明一个国家平均每人粮食的占有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显然,人均粮食量越多,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粮食安全水平就越低。

  PY=Yt/Pt

  式中,PY表示人均粮食占有量,Yt表示粮食产量,Pt表示总人口数。

  理论上讲,人均粮食的占有量存在某一警戒线,当低于这一警戒线,粮食就存在不安全状况。但就警戒线的具体数值,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胡靖博士研究认为:只要年人均量不应该低于248.56千克,就能保证粮食的生存需求。否则会出现粮食饥荒[]。而根据营养学的要求,近期内粮食的产量不应该低于年人均量350千克。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消费结构的转变,长期中年人均量应该不低于400千克。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

  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即使在最富裕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虽然大体上粮食供给有余,但可能存在一部分低收入者吃不饱或者营养不足的情况。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的提高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推荐访问: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内涵变化 内涵 粮食安全 形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