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恩格斯论精神生活8篇

时间:2022-12-04 17: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恩格斯论精神生活8篇恩格斯论精神生活  一、恩格斯的生平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出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恩格斯论精神生活8篇,供大家参考。

恩格斯论精神生活8篇

篇一:恩格斯论精神生活

  一、恩格斯的生平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出生于德国西部鲁尔区城市武珀塔尔,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他在1884年10月15日给老朋友约翰.菲力浦.贝克尔的信中写道:不幸的倒是,自从我们失掉了马克思之后,我必须代替他。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我高兴我有象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而且只有在更猛烈的狂风暴雨时期来到时,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马克思是失去了什么。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象马克思那样高瞻远瞩,在应当迅速行动的时刻,他总是作出正确的决定,并立即打中要害。诚然,在风平浪静的时期,有时事件证实正确的是我,而不是马克思,但是在革命的时期,他的判断几乎是没有错误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本卷收录的是(1883年4月一1887年12月)间恩格斯的通信。我们也习惯于将他的这种自谦理所当然地认为他的“第二提琴手”的地位,被马克思的光辉所覆盖,忽视了对他的研究。但是如果你花点时间去看看他的传记,你都同样会对他肃然起敬。他本来完全可以成为时下的“富二代”,作为恩格斯贸易公司的继承人享受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生活。他的父亲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给他起了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名字,就是希望陛下能够贤明的庇护他的继承人。他的母亲爱莉莎夫人因为受恩格斯外公的影响,他的外公范·哈尔是一个校长。倒是遐想着他成为教授或者诗人。他年轻的时候那么热爱诗歌、历史、文学、绘画等等,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就试图反抗家人及学校的宗教、束缚人发展的各种教育方式,恩格斯是聪明却不够检点的学生(斯捷·普罗杰夫著,恩格斯青年时代,宋洪训翻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153)后来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恩格斯的父亲将他送到公司去工作,恩格斯1837年肄业离开学校。在公司办事员的工作也令他他十分苦闷,他讨厌那些大腹便便的商人和商业尔虞我诈的生活,同情工人阶级的生活,数度去贫民区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为推翻资产阶级做毕生努力,尤为难能可贵。参考书目:国外:1.海因里希·格姆科夫年等:《恩格斯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海因里希·格姆科夫年等:《恩格斯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叶·斯捷潘诺娃:《恩格斯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4.[保]斯捷法·普罗杰夫著,宋洪训译:《恩格斯青年时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5.[英]特雷尔·卡弗:《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生平和思想》,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89年;(Carver,Terrell,FriedrichEngels:HisLifeandThought,London:MacMillan,1989);

  1

  6.J.D.亨勒:《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一种再评价》,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91年(Hunley,J.D,TheLifeandthoughtofFriedrichEngels:AReinterpretation,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91)7.约翰·格林:《恩格斯:革命的一生》,伦敦:阿特瑞出版社,2008年版;(Green,John(2008),Engels:ARevolutionaryLife,London:ArteryPublications.);8.戴维·麦克莱伦:《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纽约:维京出版社1978年版。(McLellan,David,FriedrichEngels,VikingPress,1978)。国内:

  1、《恩格斯传》,萧灼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2.恩格斯的晚年(1883—1895)王兴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二、恩格斯的原著马克思和思格斯首先是革命家,亲自参加和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一争;同时,他们也是思想家,对于经过商、服过兵役的恩格斯更是如此。同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科学理论的共同创立者,早在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青年时期,他们就开始了事业上的分工合作。19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要研究经济和历史,思格斯则研究政治、军事和自然科学,并更多地承担了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社会主义思潮、指导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革命实践的任务。这种合作不仅基于个人之间的无私友谊和各自知识、能力、语言、思维方式等方而的优势,更建立在他们对哲学、历史、政治、社会等一切重大问题的一致看法和共同见解、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执著追求基础上。这种分工合作关系既表现在他们以两人的名义出版的著作中,也表现在他们以各自的名义发表的、但征求过对方意见的著作中,还表现在他们以导言或序言的形式对对方著作和思想的评介上。这种分工合作的最终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这一世界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由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的这种紧密合作关系,列宁说,要了解思格斯对无产阶级有什么贡献,就必须清楚地了解马克思的学说和活动对现代工人运动发展的意义;同样,要理解马克思的学说,不了解思格斯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正确认识马克思和思格斯事业上的分工合作关系是科学理解他们思想上的统一和差异的重要前提。一些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对马克思和思格斯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做了错误的解读。上世纪80年代,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政治理论教授、著名的“马克思学”学者卡维尔说他的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破除这种分工合作的神话。卡维尔认为,分工合作关系是思格斯创造出来的故事,具有目的论倾向。依据这个故事,思格斯的叙述可以很方便地引用马克思的材料,使二人的声音既能保持一致或相容,又能保持差异或不同。他进一步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问题归结为解释学问题,进而用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分析,关于恩格斯晚年著作系统化地歪曲了马克思思想的观点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保护”。

  2

  --Steger,ManfredB.andCarver,Terrell,eds.University

  Engelsaftermarx.

  Park,PA: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Press,1999.

  然而,马克思和思格斯之间基于共同政治信念和一致理论见解的分工合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一点思格斯和马克思都承认,无论别有用心的人花费多少精力进行考证和解释,也不能推翻这个事实。这也是一个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思格斯思想的统一和差别问题。这个在第四部分讨论。由于分工、经历的原因,恩格斯的原著虽然不如马克思的那么著作那么丰厚,但是文风比较适合初学者。清华大学学生张明明的哲学家系列帖子《哲学十二钗》很戏谑,只能供人在闲暇的时候消遣哲学。但是嬉笑怒骂里也有一些可取之处,她说马克思是张扬洒脱文科男,那恩格斯就是严谨收敛理工男。这大概是从文风角度来讲的,马克思的行文:文思如泉涌,肆意汪洋,洋洋洒洒,诗词典故信手拈来,损人不带脏字,批你没有商量。恩格斯的行文:干净严谨,逻辑清晰,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一板一眼,无可挑剔。比喻马克思的文章为热气沸腾重庆火锅,丰盛可口,辛辣扑鼻;恩格斯的文章则是温吞精致阳春面,简约舒服,沁人心脾。也是比较形象的。我初步统计出了全集中文版第一版,与恩格斯相关的文献有500多篇,还不包括全集36、37、38、39收录的他四卷书信。恩格斯由于社会活动范围广泛,所以他的著作涉猎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军事、自然科学、统计、妇女解放、文艺、翻译等许多方面。这样研究他的文本难度就比较大,一是领域就比较宽,二是还涉及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关系。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包括思想关系、文本关系和生平交往关系。其中,思想关系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的主体,文本关系和生平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思想来呈现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通过文本来表述和传达的,因而文本是我们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及其关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媒介和依据,研究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关系是把握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的重要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共同的事业而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中高度地分工合作,他们的思想既高度地交织融合又有具体的差异,这决定了他们的文本关系的复杂多样性。从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影响的角度,可以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关系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1.合著文本关系。这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一部著作的写作并成为共同作者的文本关系。具有合著文本关系的著作最典型的是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三部著作,包括《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合著文本关系具有三个特征:马克思与恩格斯早期合著文本所具有的目的的共同性、观点的交融性、讨论的当面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区分文本作者的复杂性。其一,马克思与恩格斯能够面对面地交流讨论,共同确定著作的主题、篇章结构、写作风格和进度安排;其二,马克思与恩格斯可以随时面对面讨论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其三,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交流最充分、思想融合最彻底的合作著述方式。合著文本关系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在合著文本中区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思想

  3

  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导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所谓“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2.合作文本关系。这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互为对方写作提供资料和观点等方面的咨询协助、承担对方著作中的某些章节的写作、利用对方的材料和观点写作自己的著作、为对方写作文章并以对方的名义发表、以评论或社论的形式在对方主编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不署名具体作者等。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合作形式。为一方写作提供咨询协助的明显的例子,就是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第一卷时曾经多次写信恳求恩格斯提供有关经济学著作资料,并要求恩格斯提供一个实际工厂的实例来使得自己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更有说服力,而恩格斯就提供了他所知道的一座纺纱厂的实际情况的资料。恩格斯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和层次应该更简明易读的意见也得到马克思的重视。承担对方著作中某些章节的写作的例子,就是马克思协助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并承担了其中一章的写作。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1885年版序言中说:“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况下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而且经济学那一编的第十章(《〈批判史〉论述》)就是由马克思写的,只是由于外部的原因,我才不得不很遗憾地把它稍加缩短。在各种专业上互相帮助,这早就成了我们的习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47利用对方的材料和观点写作自己的著作的明显例子,就是晚年恩格斯在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马克思写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的材料。对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1884年第一版序言作了说明:“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遗愿。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我这本书,只能稍稍补偿我的亡友未能完成的工作。不过,我手中有他写在摩尔根一书的详细摘要中的批语,这些批语我在本书中有关的地方就加以引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1-2为对方写作文章并以对方的名义发表的典型例子,就是19世纪50年代恩格斯以马克思的名义为《纽约论坛报》撰写政论文章。当时马克思是该报聘请的十八位外国记者之一,但因忙于《资本论》的研究与写作,且英文还达不到直接书写文章的水平,而为了生计又必须挣得这份有固定稿费的工作。于是马克思邀请恩格斯替自己为报纸撰稿。他在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纽约论坛报》愿意出稿费邀请我和弗莱里格拉特作撰稿人。这是北美发行最广的一家报纸。如果你能用英文写一篇关于德国局势的文章,在星期五早晨(8月15日)以前寄给我,那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一周后,马克思又写信给恩格斯:“至于《纽约论坛报》的事,我由于搞政治经济学忙得要命,现在需要你的帮助。请你写一些关于1848年以来的德国的文章,要写得俏皮而不拘束。这些先生们在外国栏中是非常大胆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316、332)

  4

  恩格斯答应了马克思的请求。他先后撰写并以马克思的名义在《纽约论坛报》上发表了19篇关于德国1848年革命以来的政论文章。直到191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来往书信发表后,人们才知道这批文章的作者是恩格斯。

  以评论或社论的形式发表文章而不署名具体作者的典型例子,就是恩格斯在19世纪50年代为马克思任总编辑的《新莱茵报》撰写的文章。其中许多文章是恩格斯写初稿、马克思定稿,发表时没有署名具体作者。对于这种合作文本关系,恩格斯在1885年5月15日在答复海•施留特尔关于把《新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汇总编辑并以马克思的名义出版时说:“至于《新莱茵报》上的文章,您首先需要断定哪些真正是马克思写的。例如,有关六月起义的一些文章,其中只有一篇很出色的文章是他写的。对斗争等等的全部叙述,都是我写的。反对巴枯宁和泛斯拉夫主义的那篇文章也同样是我写的。一般说来,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文章,几乎不能同我的分开,因为我们彼此有计划地作了分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P312)

  3.编辑出版文本关系。这是指恩格斯编辑出版马克思的有关著作。其典型表现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三版、第四版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编辑出版。《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的最主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最重要著作。它主要是经济学著作,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但马克思生前亲自编辑出版的仅有《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都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出版的。按照恩格斯自己的说法,编辑出版《资本论》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任务。恩格斯对《资本论》的编辑出版并不像一般的编辑那样仅仅履行著作的格式、语法、文字的勘察校对等纯技术性的工作,而是包括了字迹的辨认、材料的整理加工、结构的安排、多种手稿的甄别选择、引文的考证、观点的推敲、语言表述的润色、必要的注释和勘误等内容广泛的、难度极高的、工作量极大的系统理论研究工程。一直到去世,恩格斯才完成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编辑出版任务。由于恩格斯在编辑过程中充当了有别于一般编辑者的角色,《资本论》的编辑出版使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关系更加复杂。

  4.评介文本关系。这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写序言、跋、导言、书评等形式评价和介绍另一人的著作。其典型表现:

  一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撰写书评、评论。首先是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书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这篇书评不仅是应马克思的邀请,而且也是按照马克思的要求撰写的。1859年7月19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讲了书评的主要内容应该是:“简短地谈一下方法问题和内容上的新东西”。后来马克思在1859年7月22日给恩格斯的信中又详细地谈了书评中应该写的内容:“(1)蒲鲁东主义被连根铲除了,(2)通过最简单的形式,即商品形式,阐明了资产阶级生产的特殊社会的,而决不是绝对的性质”。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442、445)8月3日,恩格斯完成了书评的第一部分,并把它寄给了在伦敦的马克思,请他对书评做一些修改。其次是为宣传马克思的《资本论》撰写了许多书论。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的公开出版,“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17资产阶级的官方科学和报刊普遍对马克思的这部著作保持“沉默”,以便让《资本论》的重大影响消失于无形之中。对此阴谋,马克思和恩格斯采取了扩大《资本论》影响的针锋相对的措施:恩格斯带头在资产阶级的报刊发表批判《资本论》的评论性文章,在不同报刊刊登《资本论》出版的广告和内容节录,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论》内容的歪曲和攻击。

  二是马克思为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法文版撰写了前言。该前言的署名是恩格斯,这一著作的法文本译者保•拉法格,但手稿中有马克思给保•拉法格的附言,其中说,前言是在他和恩格斯商量以后撰写的,请保•拉法格“在词句上加以修饰,但是不要修改内容”。马克思写的前言对恩格斯生平、事业和著作作了清晰的勾勒,对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写的导言。这是恩格斯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被后人称为恩格斯的政治遗嘱。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反思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以来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认为自己和马克思当时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判断是错误的,像1848年革命那样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行突然袭击的革命时代已经过去,过去所坚持的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唯一形式的观点现在也显露出很大的片面性。同时,恩格斯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策略,重点是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在坚持暴力革命的前提下,根据具体历史条件更加重视合法的议会斗争,把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有机结合起来。这篇导言的重大意义在于,在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突破了以前提出的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现实的方式的策略,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所提供的合法方式宣传、组织和集聚革命力量以便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创造条件的新的革命策略。后人对这篇文献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塑造了不同的晚年恩格斯政治形象:修正主义的、改良主义的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恩格斯,从而也塑造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不同关系。现在学者研究比较多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合著文本关系、《资本论》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合著文本关系《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合著的三部著作。这三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神圣家族》是对马克思和

  6

  恩格斯曾经信仰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思想的清算,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费尔巴哈的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人本主义历史观转向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步骤,而列宁则称《神圣家族》“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P56)《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清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信奉的包括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等德意志意识形态,初步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标志。《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它用最简明的语言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恩格斯预言《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对历史学必定会起到像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所起的那样的作用。列宁则把《共产党宣言》称为对马克思的学说的“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P61)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相比较而言,《神圣家族》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文本中的作者问题最少。因为撰写这部著作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在巴黎马克思的家里会面,他们不仅在政治立场和哲学世界观方面完全一致,对于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一事也达成了共识,并相互讨论了著作撰写的提纲和分工,合写了序言。恩格斯才思敏捷、文笔流畅,在巴黎逗留的十天很快就写完了自己分担的著作的前三章,第四章的第一、二部分,第六章第二部分a小节和第七章第二部分的b小节的写作;而马克思则是另外一种风格,他治学严谨、精雕细刻,花了三个月才完稿。这部著作的署名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合著,恩格斯名字在前,马克思的名字在后。这部著作的各个章节明确标注了写作者的姓名,从中可以看出,著作的大部分内容是马克思完成的,而恩格斯仅承担了少部分章节的写作。

  在这里,文本的作者是清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思想观点也是明确的。《神圣家族》涉及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是《神圣家族》的主要作者,但为什么著作署名是恩格斯在前、马克思在后?这是因为马克思的谦逊还是因为恩格斯对著作的贡献比马克思更大?抑或是因为当时恩格斯的思想认识和学术影响比马克思更大?我以为,《神圣家族》作者署名的顺序并不是因为恩格斯对著作的贡献更大,因为各方面情况表明,马克思不仅是著作的主要作者,而且是唯物史观思想的主要提出者。一个可能性的原因在于:当时马克思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能公开出版,而恩格斯因公开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参加社会的和政治的活动多而比马克思更有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关系最复杂。该著作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且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未出版。著作的署

  7

  名是卡•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在前,恩格斯在后。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原始手稿是恩格斯的笔迹,马克思的字迹仅限于少数修改和批注。与《神圣家族》不同的地方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并没有明确标注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写了哪些章节。这些情况导致仅根据现有的文本无法区分其中的思想观点哪些属于马克思的,哪些属于恩格斯的。文本创作中这种复杂的合著关系,形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思想的主要作者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的问题。尽管区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观点是困难的,对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解放事业也不是紧迫的和重要的任务,但是对于当今作为一门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对于深化马克思研究和恩格斯研究来说,又是必要的和重要的。目前,国际学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作者问题大致有不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作者”说、“马克思为主、恩格斯为辅”说、“恩格斯为主、马克思为辅”说三种代表性学术观点。

  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因而大都主张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不分主次的共同作者。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在谈到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的活动时说:恩格斯是“一个和马克思旗鼓相当的人,卡尔•马克思的第二个‘我’,因为早在那个时候他们两人就已融为一体了。”--中央编译局.回忆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31)

  恩格斯逝世后,意大利的《阶级斗争》杂志刊登纪念文章说: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感情完全相同,以致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把他们分开,也无法区别,哪些是恩格斯的精神遗产,哪些是马克思的精神遗产。他们不仅思想一致,作风一致或志向一致,他们的心灵也完全一致。”

  --[苏德]马列主义研究院合编.恩格斯逝世之际[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P177)

  梁赞诺夫用“口述笔记说”、巴纳用“誊写说”来说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属于马克思,恩格斯起着重要但辅助的作用。梁赞诺夫说:“手稿基本上是出自恩格斯的手笔。出自马克思的手笔的只有修正、插入以及若干的栏外补充。但是,从这一点不能得出应该将恩格斯视为著者的结论。毋宁说正好相反。特别是第一章尽管是两人共同的劳作,但给人留下的是马克思让恩格斯将口述笔记(indieFederdiktierte)记下来的印象。与此不同的是,第二章看来是马克思单独撰写的,而不是对口述的笔记。”巴纳说:“的确,手稿基本上是恩格斯写的。„„但是,这一执笔的事实与谁是著者是没有关系的。„„恩格斯的字易读而且写得快„„他每次都主动承担誊写工作。”

  --[日]广涉松.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P372-373、373)

  8

  日本马克思研究专家广松涉则根据青年恩格斯思想领先于青年马克思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出自恩格斯的笔迹,断言恩格斯是主要作者而马克思仅起辅助的作用。他说:“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从文献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发现此遗稿主要是出自恩格斯之手笔。这是我们之所以对从一开始就将恩格斯置于次要地位的鲁莽的一般观点不敢苟同,而关注青年恩格斯思想形成过程的原因之所在。„„我们的观点与迄今为止的一般说法相反: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与之融为一体的共产主义理论之际,拉响第一小提琴的,限于合奏的初期而言,毋宁是恩格斯。”--[日]广涉松.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P358)

  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第三部著作《共产党宣言》是在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署名为“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及其思想的主要作者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这就是《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国际上同样形成了“共同作者说”、“马克思作者说”和“恩格斯主导说”三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共同作者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主导性观点。该观点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作品,两人的思想在宣言中是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梅林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说:“根据文章的风格来判断,马克思大概在最后的修改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不过从恩格斯的草案也可以看出,恩格斯在理解方面并不低于马克思,因此他理应被认为是《共产党宣言》的同等权利的作者。”--弗•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P196)

  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持“马克思作者说”。他认为,虽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极为广泛地吸收了”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的思想,“虽然《共产党宣言》的封面上出现了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并且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两个人共同的作品,而实际上它的写作完全是马克思一个人完成的。”--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163)

  “恩格斯主导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马克思学”学者特瑞尔•卡弗。他仔细对比《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早前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认为在主题、基本观点、论证方式、写作风格等方面存在“高度一致性”,而马克思早前的思辨性、抽象性、深刻性的著作风格和论证方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非常少见”。卡弗说:“资产阶级的本质和起源、它对此前社会关系的影响、它在机器化大生产和改变工作条件中的角色以及最后它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显著特点等这些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特征,都是对恩格斯早期文章的映现。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这些发展并

  9

  没有像恩格斯那样用一种详尽而又彻底的方式予以考察;相反,早期马克思的异化和解放思想在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仅以暗示的方式有所体现,但是这些思想在文本中并没有明确使用。”据此,卡弗提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完成的三本最重要的著作中,《共产党宣言》最具影响力、可读性和政治上的可实现性。在某种意义上恩格斯完成了主要工作”。--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P81、76)

  我以为,由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早期合著文本写作中密切合作,思想充分交融,根本不可能区分其中哪些观点是马克思的、哪些观点是恩格斯的,因而文本的作者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而只能相对解决。我们可以做的工作是根据马克思与恩格斯本人的记述或回忆来判断他们在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创立中的第一提琴手与第二提琴手的问题。根据恩格斯的回忆和记述,马克思确定无疑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这一结论应该是合理的和明确的。

  《资本论》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关系

  《资本论》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关系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创作出版过程中的智力交往与角色作用,主要指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与马克思的原始手稿是否一致,亦即所谓《资本论》编辑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核心是《资本论》第三卷的作者问题。随着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Ⅱ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全面出版,这一问题已成为国际上马克思学研究的焦点。

  编辑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对此,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作了说明:“第三卷只有一个初稿,而且极不完全。每一篇的开端通常都相当细心地撰写过,甚至文字多半也经过推敲。但是越往下,文稿就越是带有草稿性质,越不完全,越是离开本题谈论那些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其最终位置尚待以后安排的枝节问题,句子也由于是按照当时产生的思想写下来的,就越长,越复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P4-7)面对困难,恩格斯对自己遵循的编辑原则和方法作了说明:“我把这种编辑工作限制在最必要的范围内。凡是意义明白的地方,我总是尽可能保存初稿的性质。个别重复的地方,我也没有划去,因为在那些地方,象马克思通常所做的那样,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同一个问题,或至少是用不同的说法阐明同一问题。在我所作的改动或增补已经超出单纯编辑的范围的地方,或在我必须利用马克思提供的实际材料,哪怕尽可能按照马克思的精神而自行得出结论的地方,我都用四角括号括起来,并附上我的姓名的缩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P7)

  然而,一些学者并不认同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三卷与马克思原始手稿的一致

  10

  性。考茨基早在1926年大众版《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曾提出恩格斯编辑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所存在的问题:“恩格斯并不总是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思路,手稿并不总是能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编排。因此,我的许多友人表示愿望,希望我能依据马克思的手稿核对一下恩格斯出版的文本并加以改正。”

  --卡尔•考茨基.《资本论》大众版序言[J].转引自卡尔_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尤尔根•荣克尼克尔.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6,(1).(P18).不过,考茨基又指出完成这一任务的困难:“不妨设想一下,恩格斯花了十年功夫才完成的庞大手稿的复制工作,我也能完成,同时在这一点上或那一点上得出同恩格斯迥然不同的结果。但是,读者从何得到保障,相信恰好我的理解比恩格斯的理解更接近马克思的思路呢?”--卡尔•考茨基.《资本论》大众版序言[J].转引自卡尔_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尤尔根•荣克尼克尔.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6,(1).(P18).同时,考茨基提出了未来编辑出版马克思全部手稿的期望:“为了解除各种疑虑,应当让批评者们有可能亲自作出判断。这就是说,应当把马克思的全部手稿依据原样刊印出来。„„为此要建立一个学术机构,配备以庞大的辅助手段,吸收众多的工作人员,这样才能完成这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15](P18)--卡尔•考茨基.《资本论》大众版序言[J].转引自卡尔_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尤尔根•荣克尼克尔.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6,(1).(P18).考茨基的愿望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中《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陆续出版而将得以实现。一些参加MEGA2编辑工作的学者通过比较马克思的原始手稿与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开始质疑恩格斯没有忠实地履行自己确定的编辑原则,而对马克思的手稿作了许多有悖于编辑职责的修改。其中,负责《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主要手稿(MEGA2Ⅱ/4.2)编辑的福尔格拉夫、容尼克尔(又译:荣克尼克尔、荣尼克尔)于1994年在《MEGA研究》上发表的论文《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关于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的基本手稿》,全面质疑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三卷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他们将恩格斯整理编辑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处理方法概括为以下七种手段:(1)改动原文的编排,包括变动大小标题设置、移动原文;(2)提高部分原文的价值,包括去掉插入文句的原有括号、变注文为正文;(3)扩充原文,包括插入自己的文句、作历史性的或现实性的补充说明;(4)略去原文;(5)使文字简洁;(6)使文字顺畅,包括分段或合并段落、增添起过渡作用的虚词、加进起限制作用的字句、去掉着重号、删除重复的字句;(7)订正,包括内容订正、术语订正、改变文体、核正计算数字、核实或翻译外语引文。通过对比分析,福尔格拉夫、容尼克尔对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三卷作出这样的评价:“这

  11

  里发生的不仅仅是细小的改动,而且恩格斯对原文作了重大改动,他没有遵守让马克思的‘科学发现完完全全按照他自己的叙述传给后世’的承诺。”--卡尔_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尤尔根•荣尼克尔.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四)[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8,(3).(P49)

  恩格斯在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时之所以犯了这样大的“错误”,“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未能领会马克思的一些意向,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没有把握住马克思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叙述方法”。--卡尔_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尤尔根•荣尼克尔.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四)[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8,(3).(P49-50)福尔格拉夫、容尼克尔的观点遭到了俄国学者维戈斯基和德国学者沃尔夫甘•扬、科普夫的批评。维戈斯基指出了他们批评恩格斯的文章存在的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文章对待恩格斯1894年版本和将它同马克思1864—1865年手稿进行比较的方式是非历史的”。--维•维戈斯基.评卡尔_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和尤尔根•容尼克尔的文章《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0,(3).(P32)

  第一,恩格斯编辑的版本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这是一个历史事实,福尔格拉夫、容尼克尔提出的“马克思的1864—1865年手稿或恩格斯编辑的版本究竟是否可以称之为《资本论》第三卷”的问题是“成问题的”。第二,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三卷,是“将马克思的1864—1865年草稿变成一个完整的文本、将研究过程变成叙述过程”。福尔格拉夫、容尼克尔从“恩格斯的版本同马克思1864—1865年草稿相一致是关键性的标准”这个错误前提出发,要求恩格斯的叙述方式必须与马克思的研究方式完全相吻合是不公正的。--维•维戈斯基.评卡尔_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和尤尔根•容尼克尔的文章《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0,(3).(P34)沃尔夫甘•扬在谈到恩格斯版本的《资本论》对马克思的原始手稿改动的性质与作用时说:“恩格斯对正文的改动是根据马克思原稿的特点而作的,改动的目的在于完全按照马克思的意思编辑出一部有可读性的著作。撇开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改动不谈,在我看来,所提及的恩格斯的全部改动都与他的编辑构想一致。”--沃尔夫甘•扬.对《资本论》第3卷1894年恩格斯版本和马克思的原始手稿进行比较的意义[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8,(2).(P116)科普夫则明确否定不作任何改动而按照马克思的原稿发表马克思著作的合理性:“今天对恩格斯的编辑工作提出的某些批评,致使人们可以认为,恩格斯对经过辨认的马克思的手稿可以不作任何加工,而应该原样发表。„„如果说这就是批评的含义,那么人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4卷第2册自6年前出版以来(除了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专家中间重又引起辩论以外)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实际影响?用这种

  12

  ‘纯而又纯’的马克思形式向世界上更多的人介绍其中包含的内容并使他们认识至今仍然基本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关系和运转情况,合适吗?”--艾克•科普夫.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关于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的辩论[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8,(4).(P4)据此,他认为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三卷所做的工作对于广大读者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确,恩格斯晚年为了整理出版资本论,放弃了自己的自然辨证法

  导言以及撰写爱尔兰史、德国史。他日夜伏案,第三卷时,他视力严重下降,病中还每天坚持抄写十小时之久。有时累的手都无法握笔,只能走一两步路。在《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出版之后继续出版《剩余价值理论》。他在第三卷序言中宣布“: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史,只要有可能,就着手去编。”在写了这句话以后不到一年,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晚期食道癌在位于泰晤士河边的寓所内逝世,使他未能实现自己的夙愿。《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四十年革命友谊的结晶。马克思早在年就说过,

  恩格斯是《资本论》的“合著者”。恩格斯除了在经济上几十年如一日地竭尽全力支持马克思的写作外,还直接参与了《资本论》的创作。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比马克思要早些,是恩格斯推动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与恩格斯商讨。在他们的通信中,讨论《资本论》的理论、结构和论述方式等方面的就有一百八十多封。恩格斯还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提供了各种精确的统计材料。由于恩格斯长期生活在曼彻斯特这样的工业中心,又有管理工厂的实践经验,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非常熟悉。所以马克思经常向他请教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际过程和具体数据。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编纂第三卷手稿的时候,还研究了马克思逝世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敏锐地预见到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发展所出现的新问题,并把这些研究的新成果反映在序言、增补和正文里。在第三卷里,恩格斯作了六十多个插入话和编者注,其中许多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补充和发展。经过十一年的辛勤劳动,《资本论》第二、三卷陆续问世。他以有生之年完成了这座由马克思奠基的宏伟工程。参考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三、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除了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恩格斯的创造性的理论活动,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42年到1848年,这是恩格斯参加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时期.(1844年8月开始合作;)第二个时期,从1848年到1871年,这是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思想经受革命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871年到1895年,这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总结和系统阐发的时期。

  13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恩格斯1844年9月-1845年3月在巴门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并和马克思一道合著《神圣家族》(写于1844年9~11月间,1845年2月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同完成了唯物主义厉史观这个伟大发现,并运用它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制定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给全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争取解放的胜利道路.1848年法国巴黎的二月起义开始以后,两人分别回国参与革命。恩格斯因为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服过兵役,更是亲自参加了人民武装起义。1848年革命失败,先后来到伦敦。马克思就开始写资本论,恩格斯为接济马克思,就回到了父亲的公司上班。但是,恩格斯并没有停止对工人运动的关注和研究.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继续参加制定工人阶级革命理论的工作.他参加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情地揭露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错误和危害.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他在理论上也给予多方面的帮助,不仅对马克思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提供意见和材料,而且直接参加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定稿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第一卷的书评工作,打破了资产阶级“沉默的抵制”,有力地推动了《资本论》在工人运动中的传播。(1)Proudhonism,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50—60年代广泛流行于西欧国家并颇具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因其创始人蒲鲁东(1809-1865)而得名。蒲鲁东1809年1月15日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一农民兼手工业者家庭,卒于1865年1月19日。贝桑松是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出生地,十九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和电影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也均出生于此。蒲鲁东主义对巴黎公社前的法国工人运动颇有影响,巴黎公社的成立受到蒲鲁东主义的影响要大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蒲鲁东在他的1840年《什么是财产?》、1846《贫困的哲学》、《社会问题的解决》、《一个革命者的自白》和《19世纪革命的总观点》等著作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改良主义性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观点。蒲鲁东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蒲鲁东主义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办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为了维护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者同蒲鲁东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巴黎公社后,蒲鲁东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基本消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公社同时是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2)拉萨尔(FerdinandLassalle;1825~1864)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机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全德工人联合会创始人。19世纪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以拉

  14

  萨尔为主要代表。认为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否认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3)工联主义(tradeunionism):国际工人运动中一种改良主义思潮。因最早出现于英国工人联合会而得名。英国工联产生于18世纪后半叶。工联主义在19世纪中叶宪章运动衰落后开始广泛传播。主要代表人物是工联伦敦理事会领导人G.奥哲尔等.工联主义又称“工会主义”。19世纪中叶工人运动中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因首先在英国工人联合会中形成而得名。在西欧和美国有较大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乔治·奥哲尔、亚历山大·麦克唐纳。其主张是: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将工人运动限制在经济斗争范围内,提出“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的机会主义口号,把增加工资、减少劳动时间和改善劳动条件看成是工人运动的唯一目的;宣扬阶级合作和社会改良,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只允许工会进行争取普选权和劳动立法的运动,认为这能劳资两利,达到根本改善工人阶级状况的目的,主张通过合法的谈判来解决劳资之间的矛盾,把谈判作为工人阶级斗争的根本手段;支持本国政府的殖民侵略扩张政策,认为保持国外超额利润的来源,才能争取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工联主义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上层分子实行收买政策和自由主义政策的产物,是工人贵族利益的代表,曾给第一国际和工人运动造成极大危害。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进行了严肃斗争。(4)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中叶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巴枯宁为主要代表。宣扬绝对的个人自由,否认任何权威,反对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建立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政局剧烈动荡,亚洲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此伏彼起,接连不断。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全局的需要,恩格斯从1850年底回到曼彻斯特后就开始啃军事,致力于制定无产阶级的军事纲领,为无产阶级在未来进行武装斗争作理论上的准备.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要有自己的理论表现。恩格斯透彻地评述了这个时期发生的各种战争和军事冲突,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军事理论遗产,研究了军事科学领域里的若干重要问题,写了许多具有很高军事学术价值的论著,奠定了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基础.这正是恩格斯理论活动在五、六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特色.马克思和各国无产阶级因为有恩格斯这样自己的军事理论家而无比自豪。1870年以后的资本主义相对和平发展时期,是恩格斯理论研究和创作的又一个成就辉煌的时期.这时,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得到了严密的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都巳完备起来,巴黎公社的伟大革命又在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无比正确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的破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全成熟,便把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讨,的任务提到了首位。同时,在第一国际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在欧美各国包括一些落后的国家都发展起来,群众性工人政党也广泛地创建起来,它们都迫切需要系统正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完整学说,去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学说作出连贯系统的阐述,已经成为理论发展和实践需要的迫切任务了。

  15

  1870年7月,恩格斯已经完全摆脱了他在曼彻斯特的商业事务,并迁居伦敦,全力以赴地去从事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活动。马克思此时身体状况越来越糟,除了完成《资本论》的写作而外,巳不可能担负更多的工作.所以,指导工人阶级的实际运动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成果,系统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的任务,就主要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1883年3月14日伦敦逝世以后,恩格斯成了指导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并担负起整理、总结马克思理论遗产的工作。恩格斯在自己的一系列论著中,特别是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总结了马克思和他几十年来的理论成果,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作出了系统连贯的阐述.他反对了攻击马克思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图谋,阐明了马克思在人类社会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恩格斯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以广博的研究兴趣,开阔的理论视野,涉猎了极为广泛的科学领域.思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去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系统地阐发了自然辩证法思想.他发挥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论述了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并具体地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研究和阐发了原始社会及其向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填补了他和马克思以往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空白点.他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法学、伦理学、文艺学和宗教观等方面也都有重大的建树。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加速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日益临近了.恩格斯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垄断趋势,研究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提出了新的结论和新的策略,使马克思主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适应工人运动国际团结和交流经验的需要,他指导成立了第二国际,并同和平环境下滋长起来的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针对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中各种曲解历史唯物主义的谬论,全面地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这样,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恩格斯不仅和马克思共同制定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且首先系统地阐述了这一世界观的基本结构和体系。他明确概括和表述了哲学基本问题,论述了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和它的三个主要规律及辩证逻辑的主要内容,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以及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与本质,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与飞跃等重要原理,有独到的贡献.列宁曾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这在恩格斯的著作里表现得非常明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制定的。但是,恩格斯在其中也有很大的功劳.他撰写了马克思主义改治经济学的开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促进了马克思走向实际经济领域的研究。他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作了巨大的牺牲,贡献出了无可

  16

  估量的聪明才智.他为《资本论》第一卷,尤其是第二、三卷的出版所作的工作,是众口皆碑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现象所作的严密的分析和论证,恩格斯往往以非常通俗和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给各国人民.恩格斯对于原始社会史所作的经济学方面的论证是非常卓越的.他对于资本主义垄断发展的各种新现象的深刻分析,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特征的预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策略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和马克思一起,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批判各种冒牌社会主义理论,依据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全面地论述了关于无产阶级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发展了群众性工人政党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的理论;深化了关于农民同盟军的思想,系统地制定了无产阶级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纲领,指明了造就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他揭露了机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背叛,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策略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形式及其发展前途;阐述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意义,弧调指出了无产阶级对这些斗争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他不仅系统论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辩证性质,而且说明了研究未来社会发展应当遵循的正确方法,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指导原则。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研究了法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地阐明了法的起源、本质和运动规律,揭示了法与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中其他现象的相互关系,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阶级实质和虚伪性,规定了无产阶级对待法的正确态度,论证了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法律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具体途径,指明了法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的前景,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基础。恩格斯还探讨了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历史发展,阐述了道德对社会经济的依赖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在阶级社会里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内本质,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道德伦理原则,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观点。他坚持战斗的无神论,批判各种宗教有神论,深刻揭示了宗教灼起源和本质,研究了宗教的历史发展及社会作用,揭露了反动阶级利用宗教来麻醉人民和维护剥削制度的实质,教导无产阶级要坚持唯物主义,相信真理和科学,破除宗教迷信,并采取正确的方针同宗教唯心主义作斗争。他指出,随着剥削制度问废除和阶级的消灭,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宗教也将消亡。恩格斯奠定了无产阶级的文艺视.他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考察了文艺的历史和现实发展,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有力地批评了文艺领域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为无产阶级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自然辩证法思想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项独具特色的贡献。他研究了自然界物质运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过程,勾画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证明了在自然界中辩证法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他深入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其历史发展,阐明了物质运动的基

  17

  本形式和科学分类,揭示了各门自然科学及其相互联系的辩证法。他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和自然科学家进行理论思维的重要性,批判了不可知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提出了辩证思维的一些基本原则,指明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他揭示了从自然界向社会历史过渡灼辩证法,阐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生产与社会制度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奠基人。他科学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及战争同经济、政治的关系,规定了无产阶级对待各种不同类型战争的态度,探讨了武装起义和人民战争的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最后消灭战争,实现持久和平的光辉前景.他论述了军队的社会本质和军队的发展对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制度的依赖关系,探讨了军队的组织编制、武器装备、后勤供应、教育训练等一系列问题,阐明了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和历史作用以及军队建设的指导原则.他正确地阐明了军事实践中主观和客观、人和武器、士兵和统帅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军队作战行动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阐发了丰富的军事辫证法思想。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和他的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的根本变革及其伟大意义,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统一、.阶级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担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等基本性质和特征。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赓放运动的理论,是随着历史运动一道前进的不断发展的理论,是继承人类思想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科学真理。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运用它。这些原则,对于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去夺取斗争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参考书目:1.《社会科学读者指南》英国菲茨罗伊·迪尔伯恩出版社(FitzroyDearborn)2001年版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学教授迈克·甘恩(MikeGane)撰写恩格斯词条2.S.H.卢比著,《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历史、辩证法与革命》,曼彻斯特: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92年(Rigby,S.H.EngelsandtheFoundationofMarxismHistory,DialecticsandRevolution,ManchesterUniversity,1992)

  3.特里斯特兰•亨特,《马克思的将军: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革命生涯》,伦敦:艾伦•雷恩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Hunt,Tristram,TheFrock-CoatedCommunist:The

  RevolutionaryLifeofFriedrichEngels,London:AllenLane,2009)4.戴维·麦克莱伦:《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纽约:维京出版社1978年版。(McLellan,David,FriedrichEngels,VikingPress,1978)5.列宁:《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莫斯科:外语出版社1949版(V.I.Lenin,KarlMarxFriedrichEngels,Moscow:ForeignLanguagesPublishingHouse,1949)6.《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徐琳著,北京出版社,1985年;

  7、《恩格斯经济思想研究》,罗郁聪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8、《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高光、阎树森、马迅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9、恩格斯与现时代,徐琳、唐源昌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10、《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比较研究》,朱传棨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18

  11、《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编写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12、《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罗燕明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3、《理解恩格斯——恩格斯晚年历史观研究》,吴家华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研究读本》,薛俊强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四、目前对恩格斯的学术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讲发展,不讲坚持,或者只讲“坚持”,不讲发展,都是错误的。但发展的人却是有分类的,《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不

  久,恩格斯曾提到对待马克思《资本论》态度的三种人:一是“那些不会读或不愿意读的人”;二是“不是花费必要的力气去正确理解它,而是花费更多的力气去曲解它的人”;三是“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对待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存在这种对应的三种。正是由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贡献以及双方的合作关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采取打击否定恩格斯的方法,企图来歪曲和否认整个马克思主义。

  早在19世纪,当马克思主义刚刚成为世界性的思潮时,资产阶级的御用文人们就开始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观点上的对立,指责恩格斯背离马克思。德国教授、实证主义者巴尔特捏造马克思和恩格斯观点矛盾,否定唯物史观。他认为马克思只承认纯粹生产、技术的决定作用,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恩格斯却到处扩张“经济结构”的概念,背离了马克思的观点,是一个“经济决定论”者。恩格斯指出,巴尔特的论战活象一个末流的律师,对他不同意的观点避而不谈,对无关重要的东西,故意渲染。巴尔特根本不懂唯物史观关于生产、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等概念的科学内涵;不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联系而妄加评论。

  19世纪末,当新康德主义者攻击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时,修正主义者立即呼应。伯恩施坦宣称“社会民主党需要一个康德。”他和资产阶级学者一样,歪曲恩格斯,制造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分歧。他指责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下定义“失去一切的确切性。”把纯粹的唯物主义和纯粹的唯心主义都说成是唯灵主义。他歪曲恩格斯1890年9月致约·布洛赫和1894年1月致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内容,说这两封信的观点和马克思的思想不同。恩格斯在信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论证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积极作用。伯恩施坦认为,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背离了马克思,是“扩大唯物主义历史观”,“它并不是纯粹唯物主义的,更谈不到是纯粹经济的了”他附和资产阶级教授巴尔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最恰当的名称是“经济史观”。到了本世纪20-30年代,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影响,在欧洲出现的革命浪潮的回落,匈牙利、波兰等国的革命相继失败。一些共产党人对东欧出现的革命道路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其中涉及到第二国际错误根源及其理论上的失误问题。当时的代表人物卢卡奇、科尔什等人片面地把第二国际的理论上的错误根源归罪

  19

  于恩格斯,向恩格斯发难,否定自然辩证法,曲解历史辩证法,用黑格尔主义精神诊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如英国《新左派评论》的主编佩里·安德森指出的,“事实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以对恩格斯的哲学遗产发生决定性的双重批驳而开始的,这种批驳是由科尔什和卢卡奇分别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和《历史与阶级意识》两书中进行的。从那时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所有思潮,一一从萨特到科莱蒂,从阿尔都塞到马尔库塞—一般都反对恩格斯后来的著作。然而,一旦恩格斯的贡献被认为不值一顾,马克思本身的遗产的局限性就显得比以前更加明显,对它加以补充也就更成为当务之急了。为此目的而在欧洲思潮范围内求助于更早的哲学权威,在某种意义上,这可视为在理论上退到了马克思以前。到了本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出现了复杂的情况。一方面,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西方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热,许多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进行比较研究。把恩格斯与马克思进行比较,研究二人的思想关系、文本关系和生平交往关系就开始成为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新动向。经过洒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比较研究成为当代“西方马克思学”的一个中心课题。在一白来年的比较研究中,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的五种基本范式,这就是“一致论”、修正论”、‘误解论”、附立论’,和同质论”。“一致论”是以考茨基、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第二国际征统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其基本观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创始人,他们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中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每一个重要理论观点的提出都是经过两人充分讨论的,因而表达了他们的哄同见解”。考茨基说:我们讲马克思的时候,也一定要讲恩格斯。“修正论”是伯恩斯坦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基本观点。其要义是:恩格斯修正了马克思,应该回到恩格斯。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概括使用的是独断的措辞”,把意识与存在截然对立了起来,似致于把人仅仅看成历史力量的活的代理人,他几乎是违反着自己的意志而执行历史力量的任务”。恩格斯在晚年著作和书信中对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进行了修正。在《反杜林论》中,对生产关系的从属性显得更为有条件得多。”在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恩格斯更是承认了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对生产关系的决定力作了限制”。结果,唯物史观被扩大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纯粹唯物主义的,更谈不到是纯粹经济的了”。伯恩斯坦强调,通过恩格斯的修正,唯物史观从马克思的不成熟的最初的形态”提高到了城熟的形态”;社会民主党制定革命政策不应该从马克思的不成熟的唯物史观出发,而应该以恩格斯晚年成熟形态的唯物史观为根据。“误解论”是早期洒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性质的基本定位。其要旨是:恩格斯误解了马克思,应该回归马克思。早期西方马克思主

  20

  义”者在整体上肯定恩格斯与马克思思想的一致性,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仍然对恩格斯提出了有时直率、有时含蓄的批评。卢卡奇批评恩格斯误解了马克思,错误地把辩证法运用于白然界,忽视了最重要的主体与客体之问的关系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柯尔施责备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轻率地承认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问,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经济、政治的发展之问所谓的相互作用,认为这种承认给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革命原理的基础造成了完全不必要的混乱”。卢卡奇和柯尔施都强调,只有坚持总体性原则,才能发现和纠正恩格斯的失误,恢复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对立论”是西方吗克思学”学者和一些晚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其核心观点是:恩格斯背离了马克思,应该回归到马克思。利希特海姆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一种历史的和批判的研究》,从比较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原理》和马克思定稿的《共产党宣言》的差别开始,指出他们二人从自然到历史到共产主义等所有领域的对立,这本书也因此被看作马克思一恩格斯对立论”正式确立并成为西方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主导性观点的标志。同年出版的罗伯特·塔克尔的带尔·马克思的哲学与神话》,指责恩格斯晚年著作提出了一种脱离人类历史的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概念”)。次年出版的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专门研究了恩格斯的自然概念和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差异,认为恩格斯把自然看作脱离人而存在的独立领域,并认为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不是生产力,这意味着倒退成素朴的实在论”)。上述三部著作勾勒了“对立论”者的大部分主题和理论特征。马克思一恩格斯“对立论”经过伊林·费切尔、吕贝尔、本得尔、亨德森到诺曼·莱文,上世纪发展为恩格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对立。“同质论”是以古德纳尔、亨勒、利各比为代表的部分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问题的最新解读。其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具有同质性,都包含有内在矛盾,都应该被解构。美国学者阿尔温·古德纳尔在《两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矛盾和异例》一书中批判了马克思一恩格斯对立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虽然有重要差别,但他们在技术观、社会发展道路、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实践概念等重要方面的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亨勒在《佛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一种再评价》一书中详细地考察了“对立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着重从理论的性质与特征方面论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诸如反映论、人道主义、实证主义、决定论等方面的根本一致性、同质性。英国学者利各比在《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历史、辩证法和革命》一书和《马克思以后的恩格斯:历史》一文中,着重从理论的内容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般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以及与黑格尔关系等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无论是古德纳尔还是亨勒和利各比,都把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共同性质归结为二人各自思想中包含的诸如科学性与批判性、决定性与主体性、反映论与选择论、宿命论与意志论、革命与改良的内在矛盾性。

  21

  “一致论”从根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的本质,但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没有专门关注、研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坚持与修正、介绍与阐述、补充与完善的复杂关系,从而不仅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问题上的“一致论”立场,而导致“修正论”的出现和“误解论”的产生。这都是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的分歧,与后来的对立论”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场,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但这毕竟是在马克思主义内部第一次发出恩格斯不同于马克思的声音。这种声音经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论”的放大,最终形成了西方吗克思学”中的马克思一恩格斯对立论”思潮。“误解论”实质上是卢卡奇等人把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与人本主义化的结果,它是反对第二国际与共产国际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理论工具。然而,它面临着双重难题:一方面,它始终不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具有强烈自主性和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不仅没有对恩格斯的饭杜林论》和伯然辩证法》中的观点提出任何异议,甚至在许多地方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观点,如《资本论》中关于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论述;另一方面,它没有专门思考和解决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陷入了对立论”倾向和一致论”倾向的内在矛盾。后来的西方吗克思学”为了避免这种矛盾,干脆彻底否认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任何一致性,极力宣扬和论证马克思一恩格斯“对立论”。“同质论”“与对立论”实质相同而形式不同。二者都是以反对社会主义、解构马克思主义为己任,以维护西方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饭依。然而,同质论”是在反思和批判附立论”的不足和缺陷基础上提出来的,与对立论”在形式上是正相反的。在‘同质论”者看来,对立论”之所以没有完成理论上彻底解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一个重要原因是企图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各白思想的内在矛盾”转化为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存在矛盾”,用马克思反对恩格斯这种外在批判”的方法来达到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然而,外在批判”不仅不能解构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导致对立论”者彼此矛盾甚至白相矛盾。‘同质论”的任务是,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外在批判”转变为内在批判”,即深入发掘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思想的内在矛盾,证明其不科学性,从而彻底颠覆马克思主义。“同质论”与一致论”形式相似而实质不同。从表面看,二者都反对马克思一恩格斯对立论”而主张一致论”。然而,仔细分析便知,“同质论”与一致论”在阶级基础、政治理念、理论立场上都迥然不同。前者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为解构马克思主义而提出来的理论主张,后者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为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性和合法性而提出和强调;前者把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一致归结为二人思想中都存在着内在矛盾”,后者则把这种一致理解为在基本问题上的观点的统一性和互补性。

  22

  另一方面,苏联对斯大林错误的批判,使西方的一些研究者有可乘之机。他们认为斯大林的教条主义哲学体系根源在恩格斯而不是马克思。一些研究者借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书中摘出“异化”和“人道主义”,说马克思奉行的是人本主义哲学,而恩格斯是“自然主义,机械主义”,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观点对立起来,使早期的马克思和晚年的恩格斯对立。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热点,就是渲染马克思恩格斯的对立,贬低恩格斯的理论贡献。围绕这一论题,出版了大量的著作。1972年,联邦德国出版的一部大型比较百科全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与西方社会》,共八卷,其中对恩格斯有专章论述,歪曲了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晚年的思想。1975年,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出版的《对马克思的背叛》一书,竟然把《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说成是对马克思的背叛。另一美国学者莱文对马克思恩格进行比较研究,出版《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一书,他的结论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自然观、历史观、论识论和革命策略方面,理论观点都是对立的。对恩格斯的所谓“思想模式”、哲学基础武断地作了歪曲。莱文在他的另一本书:《辩证法内部的对话》中,以同样的手法歪曲了辩证法发展的历史。有的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已经不限于著作和观点的比较,而是把它作为“两种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并伪造各种论据。1980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古尔德纳的著作:“两种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人道主义本质和科学主义的本质矛盾冲突的结果,分化而产生了“两种马克思主义”。1981年,英国学者雅可比出版的《失败的辩证法》,从黑格尔学说中的矛盾,寻找“两种马克思主义”的根源,说明“两种马克思主义”对立是必然的。这成为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思潮,特别是与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总趋势、总特点存在着根本联系。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经万了一个演化过程。总的来说,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这个大背景的。当资本主义处于上升的阶段.资产阶级哲学顺应厉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吸取自然科学的成就,其形式的主流表现为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反对封建主义的奴脾一一神学唯心主义。所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是以科学主义为轴心的占典理性主义。19世纪以来,伴随资本主义危机的出现,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危机。主要表现为古典理性主义的衰落和现代非理性主义发展,在20世纪出现的生命哲学、意志论、现象学、存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否定古典理性主义所倡导的科学传统、客观性原则和普遍性方法;强调个人感情的冲动、意志自由,特别注重以个人存在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和以非理性体验为方法的唯心主义。它不仅否定古典理性主义,而且把主要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恩格斯,制造马克思恩格斯对立,是这一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

  23

  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在一定意义上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危机的折射,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矛盾。他们把西方文化中这两种对立、相互矛盾的思潮,硬塞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以他们特有的技巧编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对立和矛盾。按照他们的逻辑,马克思在哲学上是一个“人本主义者”,坚持“人类中心论”;恩格斯是一个“科学主义者”,坚持“物质决定论”,或“经济一技术决定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唯意志论和机械决定论的混合物。按照这一结论的构思,他们时而用新黑格尔主义、生命哲学来赞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时而以存在主义、弗洛依德主义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用来反对恩格斯。可见,“西方马克思学”学者们对青年马克思的颂扬,和对恩格斯的歪曲,带有鲜明的阶级偏见、时代偏见和文化偏见。历史是最好的见证。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是客观事实,是抹杀不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表明,从创立到构建哲学理论的科学体系;从制定基本原则到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恩格斯的创造性的贡献。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如《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等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以及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做了深入系统

  的论证,阐述了它们的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恩格斯在其著作中表述的哲学观点和方法,就不可能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担负了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推动了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历史潮流蓬勃发展。恩格斯及时总结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因如此,历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把矛头对准恩格斯,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而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根基。早在19世纪,当马克思主义刚刚成为世界性的思潮时,资产阶级的御用文人们就开始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观点上的对立,指责恩格斯背离马克思。德国教授、实证主义者巴尔特捏造马克思和恩格斯观点矛盾,否定唯物史观。他认为马克思只承认纯粹生产、技术的决定作用,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恩格斯却到处扩张“经济结构”的概念,背离了马克思的观点,是一个“经济决定论”者。恩格斯指出,巴尔特的论战活象一个末流的律师,对他不同意的观点避而不谈,对无关重要的东西,故意渲染。巴尔特根本不懂唯物史观关于生产、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等概念的科学内涵;不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联系而妄加评论。马克思和思格斯事业上的分工合作关系以及思格斯晚年所而临的

  时代和实践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了马克思和思格斯思想既有高度的一致性,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在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政治信念上,在对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看法上,在对社会主义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根本观点上,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上,马克思和思格斯是一致的,没有什么差异或区别。上述五种思想范式是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主要理论认识,概括地反映了国际马克思恩格斯比较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水平,同时也为我们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紧跟时代步伐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比较研究,运用他们的思想宝库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24

  25

篇二:恩格斯论精神生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对历史上那种排除物质生产实践的文化史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从人类的生活方式出发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提出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等观点揭示了科学文化的社会性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文化的论述及影响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文化本质上是指人类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和重要构成要素,是人类的诸多亚文化之一.学界关于科学文化的理解,存在着两种路向:其一,从文化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科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科学本身的文化蕴涵或文化精神;其二,把科学放到社会文化的背景中去考察,揭示它同整个文化及其诸形态结成的相互关系。

  本文采用以上两种含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人类的生活方式,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与社会生产力分不开,因而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分不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对历史上那种排除物质生产实践的文化史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从人类的生活方式出发,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提出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等观点,揭示了科学文化的社会性本质;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出发,把科学作为工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和全部社会的基础,进一步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文化意蕴。恩格斯的科学文化观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18世纪》、《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着作中。恩格斯早年以英国为例,论述了科学是生产力及其巨大社会功能的思想,揭示了科学与经济、科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会导致科学的权力异化等问题,初步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的基础;晚年又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讨论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因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下面将主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上着作中的观点择要阐述之。

  一、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种文化过程

  关于科学是一种文化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大西岛》。培根在书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文化岛的美好愿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培根思想的基础上,把科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破天荒地阐明了科学的社会基本属性,以及科学之于社会的必要性,揭示了科学文化过程的社会本质。

  (一)科学本质上是社会现象,是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

  在哲学史上,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本质的理解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的首要任务是阐释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因而科学是纯客观的真理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工具。以上两种观点都是离开现实的实践活动从知识论角度看待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则立足于现实的人的感性实践,强调科学不仅是理论知识成果,一种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客观真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正如德国学者海勒娜希恩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与其之前或之后的任何文化传统相比,最强调科学的社会历史特征,当然也承认它的认知成就。

  首先,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中,通过大量引述和分析丰富的自然科学史、工艺史资料及其与英国产业革命、哲学革命的关系,初步阐述了科学的社会文化属性。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作为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马克思指出:由于科学认识的主体我是社会存在物,从而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也绝不是抽象的与人无关的纯粹的自然,而是社会的自然或自然的社会。

  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哲学理论问题还是自然科学理论问题,都要借助于实践,即都要通过生产活动或科学实验来解决,不可能有脱离实践的纯理论的自然科学和数学存在。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只可能有以地球为中心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等,而这些科学并不因为说它们只对于地球才适用并因而只是相对的,而损失了什么。如果认真地对待这一点并且要求一种无中心的科学,那就会使一切科学都停顿下来。

  科学的发生、发展离不开物质实践的推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夸大数学对于经验世界的独立性,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

  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也就是说,以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总之,在经典作家看来,自然科学和数学不可能在纯粹的理论中产生和发展,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一定时代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如果所谓纯粹的真理只是关于所谓纯粹自然界的规律,那么,这种撇开了人的生存的实践维度和价值维度的真理既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也是狭隘的。

  贝尔纳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的社会性本质的思想。他说:马克思主义使科学脱离了它想象中的完全超然的地位,并且证明科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我们正是靠了马克思主义才认识到以前没有人分析过的科学发展的动力。

  (二)科学史是人的本质力量展开、发展的历史

  黑格尔指出,人的本质是劳动。黑格尔所指的劳动无非是理论实践或理论活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感性生活,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本质产生异化。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理论实践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客观的基础上,将科学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揭示了科学之于人的意义,提出了科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的着名论断。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自从自然界中产生了人,人和自然之间便形成了一种新型关系,即对象性关系。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从而也是确证人的生命和本质力量的不可缺少的对象。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自然科学的基础与工业的基础,都是感性的自然界,因此,与工业密切联系的自然科学,作为人类所具有的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确证,同样也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只有在关于自然本质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

  自然科学一方面作为认识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从观念上占有自然界,形成关于自然的知识;另一方面作为认识成果的物化过程,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占有自然界,使天然的自然界转化

  为为我的自然界,人工自然不断得到扩大,改善了自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类越来越成为自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从异化观点出发,提出自然科学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的论断。后来在《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生产史、工艺史的发展同剩余价值理论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机器本来是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力量,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可是它同时又在制造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对立,造成文明的阴沟.这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科学造成的非人化的后果。

  总之,在经典作家看来,人类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科学在工业社会中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因此,科学史同人类的生产史、工艺史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逐步展开、发展的历史。正是在科学活动中以及科学通过工业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中,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地位获得了确证和展示,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获得了高扬。

  二、科学是生产力实现全面变革的内在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受物质资料生产规律制约的基础上,首次把科学纳入到生产力范畴,阐明了科学与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了科学实现生产力本身全面变革的可能性。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给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最初表述:资本、劳动和科学应用,可以使土地的生产能力无限地提高⑨,并认为科学家们的发明等精神要素,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则明确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等着名论断。他说: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科学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和资本主义生产极大地促进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调动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调动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一切力量,以便使财富的创造不取决于(相对地)耗费在这种创造上的劳动时间。另一方面,资本想用劳动时间去衡量这样造出来的巨大的社会力量,并把这些力量限制在为了

  把已经创造的价值作为价值来保存所需要的限度之内。

  科学能够促进生产力发生变革的原因在于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正像只要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同时,这种扩张能力对原资本中已进入更新阶段的那一部分也发生反作用。

  另外,自然科学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技术基础的建立是科学变成直接生产力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

  自然科学正是借助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体系,才实现了和生产力的结合,从而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其次,自然科学成果通过技术中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恩格斯曾批评了当时的经济学家们,指责他们在计算商品的生产费用时,只是考虑到了土地、资本和劳动等物质要素,而没有考虑科学这一精神要素。

  他不懂得重视这些东西,科学的进步超出了他的计算。恩格斯寄希望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他说:在一个超越利益的分裂的合理制度下,精神要素自然会被列入生产要素中,并且会在政治经济学的生产费用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到那时,我们自然会满意地看到,扶植科学的工作也在物质上得到报偿。

  总之,在经典作家看来,科学的进步促进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及变革,导致社会物质文化的丰富性。但科学生产力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经济和制度条件做保证,需要社会向科学投入巨大资金。

  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文化蕴含意识形态或权力异化

  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涉及当代科学哲学所面临的前沿问题,具体包括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科学活动的价值渗透以及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等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和之后较长的时期里,人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总是为维护、巩固或变革某一社会制度服务的,因而是价

  值判断,它关涉到主体利益;自然科学是追求纯粹真理的事业,它与意识形态有着明确的区别和对立。但在科学史上,科学的发展与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科学的领域,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也是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舞台.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近代科学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导致科学的权力异化,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发明,导致了英国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它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利益被升格为对人的统治。利益霸占了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业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私有制的作用,这些按照法理应当属于全人类的力量便成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的垄断物,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

  马克思指出,作为物质生产的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个人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和人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的异化也不能幸免。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证,近代科学从其走向独立的那一天起,从根本上说乃是属于资本的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一方面,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另一方面,科学又被资本用作致富的手段,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给工人阶级带来了贫困和灾难。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

  马克思曾严厉地批判了资本家把科学当成纯粹赚钱的工具,导致工业竞争加剧,使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的现实。他说:劳动的一般社会力,自然力和科学,直接表现为一种武器,这种武器部分是用来把工人抛向街头,把他变成多余的人,部分是用来剥夺工人的专业和消除以专业为基础的各种要求,部分是用来使工人服从工厂中精心建立的资本的专制制度和军事纪律。

  但是,科学的权力异化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暂时现象,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的社会可以更大踏步地前进。这个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他们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每一个人对生产部门的整个系列从头到尾都有实际体验,所以这样的社会将创造新的生产力.这个未来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社会。

  总之,科学并非是一种中性的力量,它在充当生产力的同时,还承载着意识形态或权力的力量,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或权力功能表现为受利益的支配。然而,科学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功能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我们既不能片面夸大科学文化对于意识形态乃至社会进步的决定作用,也不能夸大意识形态对科学文化的能动作用,二者从根本上都由物质生产发展的状况来决定。

  四、科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文化一直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既是社会生产基础的一个基本部分,又是社会的文化和观念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作为经济基础,科学在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力地充当了社会生产力之一;作为上层建筑,科学上的变革从各方面反映并促进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相互关系的变革。总之,人类的生活方式,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与社会生产力分不开。科学作为一般的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和观念结构的变化和变迁,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

  (一)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马克思说: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成为人的社会生活的基础;其二,自然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基础。首先,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样态和水平。

  自然科学有助于提供物质产品、设施和新的工艺,成为时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自然科学的知识成果通过物化为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并参与到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改造中,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不断地改造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上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样态和水平。

  其次,自然科学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第一,自然科学是

  哲学的基础。恩格斯说: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第二,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搜集了从古代社会到19世纪中叶工艺及技术变革的大量资料,揭示了从科学知识到生产技术再到机器体系的重大技术创新的规律。马克思还对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自然科学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印证。马克思曾把社会历史同地球演化、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进行类比,提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最后,科学技术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文化是人类彻底解放的重要杠杆力量,也是人类最终获得自由的关键因素。科学文化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导致自然必然性王国的退缩与扩大同时并存。

  这一矛盾运动促进人类社会由必然性王国走向未来的自由王国,从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以及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和谐统一。贝尔纳继承了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他说:科学实践是人类一切共同活动的原型。科学家们已经承担起来的任务---理解和控制自然界和人类本身---仅是人类社会的任务的自觉的表现。就其奋斗的过程而言,科学便是共产主义。

  (二)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是统一的科学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自然史与人类史是统一的过程,提出未来的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是统一的科学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史与人类史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④质言之,在未来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正如后来日本学者玉野井芳所指出的,自然科学可称为自然的社会科学&#39;,社会科学可称为社会的自然科学.只有到那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才算走向成熟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

  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理论的虚假性,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⑥。这里的历史科学概念,是指那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科学的高级形态,它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之虚假性相对立,也同实证科学的超历史特性有别,历史科学凸显的是科学知识的历史性本质。由于决定和影响科学发生和发展的现实社会基础和自然界对象本身都是历史地生成的,因此,历史科学不是关于历史的哲学,而是一门完全与众不同的科学,但仍然是科学.

  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的本质特征体现为客观真理性和普遍必然性,因而只有自然科学和数学是科学,其他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是科学。针对这种传统的二元论科学观,马克思认为,尚处于相互疏远、互不相容境况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身还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换言之,自然科学固然发展出了科学的形态,却还处于异化当中,因而仍然不是真正成熟的科学。

  造成这种二元论科学观的根源,不是理论自身的原因,而是在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实践异化。只有社会科学与它的姐妹自然科学都走向成年,科学才能真正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共产党人继承和创新了经典作家将社会科学纳入科学的思想。列宁首先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思想;毛泽东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且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并称为三项社会实践活动;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明确提出了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而纠正了传统观念把人文社会科学排除在外的错误主张;江泽民在新世纪之初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思想,并阐明了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以及相得益彰的作用关系。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出发,说明了科学进步对于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地位。在当代,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几乎都将发展科学和技术作为立国之本和兴国之路,有力地论证了科学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五、科学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也就是科学按其内部逻辑发展的自主性。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把自然科学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阐释了自然科学的社会及文化本质,而且把自然科学当成一种认识现象、认识活动,指出自然科学

  有它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之间、同一学科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自然科学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和整个社会实践的发展,但它同时受科学本身发展所特有的内部规律的制约,独立性是科学发展的条件。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离不开思维的自主运行。科学作为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单纯的经验知识不足以称为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离不开基本概念的构造和思维的帮助。

  自从近代科学诞生之日起,科学就在其自发的成长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概念框架,科学家以此作为进行科学探索的前提。正是由于科学的内在知识结构的存在,使科学自身产生了一种自生殖力量,推动着一个学科和一个领域的不断发展。

  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运用思维,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排除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以纯粹的形态构成定律。

  其次,独立性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然科学的发生、发展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历史发展的内在根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着作中深入分析了自然科学加速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条件,他指出:其一,科学实验从生产中独立出来并得到发展,是近代科学知识不断聚集的重要原因;其二,自然科学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分化又相互促进循序发展;其三,科学革命的内容是科学理论框架和概念的革命,革命的实质是方法论上的变革;其四,科学发展的新理论与旧理论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

  最后,科学作为一项精神活动,只有独立和分化的科学才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指出:科学成为与劳动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的独立力量,一般说来属于生产条件与劳动相对立的独立力量这一范畴。并且正是科学的这种分离和独立(最初只是对资本有利),同时成为发展科学和知识的潜力的条件。

  恩格斯通过对科学发展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后指出,中世纪以后,自从科学和哲学一起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分化出来,继而又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而独立存在之后,便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发展,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

  很有力量,其发展势头可以说同其从出发点起的距离(时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⑤。在恩格斯看来,科学的独立与科学的发生是同步的,它表明科学作为一种新的认识形式,新的知识形态而出现、产生和存在。

  近代科学同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和阿拉伯人的零散的发现相反,它是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

  总之,在恩格斯看来,科学作为一项精神活动,独立性是科学发展的条件。只有独立的科学才称得上是现代自然科学,才是唯一的、真正的科学。

  综上分析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上首次从社会生活总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文化的社会本质、变革生产力的功能、社会文化价值、意识形态或权力功能,揭示了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等丰富内容。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思想是以现实的、历史的人为起点,以科学是生产力为核心,以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走向统一为理论旨归,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为现代科学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文化观的当代学术影响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思想与科学论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国内学术界引人注目的焦点。

  从学科的影响上看,20世纪蓬勃发展起来的科学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科学实践哲学以及科学的社会研究(STS)等学科在不同方面与不同程度上,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倾向性。在此略举二三例说明。

  首先,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对于科学社会学是有孕育之功的。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原苏联物理学家和科学史家赫森对默顿的影响上.

  赫森在1931年举行的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上提交了题为《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的着名论文并在大会上做了重要发言,赫森的论点对贝尔纳和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转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受赫森的影响,他们二人都主动地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汲取养分,从

  社会学角度反思近代科学的本质及特征,创立了科学社会学理论。特别是贝尔纳学派,他们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中都得出了与马克思主义者完全一致的结论.其次,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也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简称SSK)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来源之一。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SSK认为,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的内容具有决定作用,这是我们所不能认同的。但是,这一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科学研究的决定作用、强调科学本身负载价值的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文化思想比较接近。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社会建构论的重要一步是从封闭、抽象的自然科学向社会现实跨出的,而这一步恰好不自觉地离马克思很近。

  再次,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代科学实践哲学的思想先驱。当代西方科学实践哲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有两个研究路径:科学解释学进路和新实验主义进路。作为科学诠释学的代表,劳斯从实践科学观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科学的政治权力维度,这一点非常接近于马克思关于历史境遇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活动的权力关系的论述.劳斯强调指出:在认识论和政治学上将科学看做是实践技能和行动的领域,而不仅仅只是信念与理性的领域。

  这一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从人的感性实践出发理解科学又有许多相通之处。新实验主义者皮克林等人借用历史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在实践中引入时间和历史概念,揭示了实验室实践对于自然现象的介入和创造本性,阐明了科学实践中的辩证法,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近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文化观。最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对于科学的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无一例外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是他们工作的重要来源之一。只不过这些多元文化学派无限地扩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把社会与文化因素由外部扩展到内部,将其视为决定科学知识的最关键力量,从而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认识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理论体系在其形成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于以科学为对象的各学科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站在21世纪初科学理论的前沿,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正趋向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科学构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的当代价值。

篇三:恩格斯论精神生活

  恩格斯名言1.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2.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3.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4.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5.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6.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7.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劳动创造了人本身。9.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10.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11.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12.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13.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14.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15.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

  质部分。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7.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期待产品的另一种分配,那就等于希望电池的电极和电池相连时不使水分解,不在阳极放出氧和阴极放出氢。18.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基础。19.自然,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20.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21.资本家为自己的利润而斗争,工人为自己的健康,为每天几小时的休息而斗争,以便在工作、睡眠和饮食之外,还能人一样地从事别种活动。22.普选权会强迫统治阶级对工人表示好意。在这种情形下,无产阶级的四、五个代表便是一种力量。23.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24.家庭,即以生产为目的的社会结合的最简单和最初的形式。25.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26.城市和农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正如它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一样……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地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也不是什么空想。

  27.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28.他(傅立叶)第一个表明了这样的思想: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29.在最古的自发的公社中,最多只谈得上公社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妇女、奴隶和外地人自然不在此列。30.如果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31.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奴隶服役。为了能使用奴隶,必须掌握两种东西:第一,奴隶劳动所需的工具和对象,第二,维持奴隶困苦生活所需的资料。32.婚姻本身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法律承认的卖淫形式,是卖淫的官方外衣,并且还以不胜枚举的通奸作为补充。33.共产主义者一向是最活动最有知识的会员。34.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35.只有通过大工业所达到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从而把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参加社会的理论和实际的公共事务。因此,只是在现在,任何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才成为多余的;也只是在现在,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无论拥有多少“直接的暴力”,都将被无情地消灭。

  36.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篇四:恩格斯论精神生活

  五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有赖于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承认肉体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和服从承认自然界对人来说的先在性和制约性强调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对人与人的关系的影响又注意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对自然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影响重视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能动作用高度重视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围绕着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问题的研究,蔡守秋先生在其力作《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一书中提出,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并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中寻找哲学基础。对此我有不同看法,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没有也不能为“调整论”提供任何哲学支持,窃以为蔡守秋先生有误读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之嫌。下面我谈点认识,进行讨论。

  一、人作为一种肉体生物存在与自然界不能分割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历史以后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自然的关系”。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马克思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础”。他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作为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界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被具体地分成了两个组成部分,即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恩格斯说:“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在这段话里,恩格斯把通常讲的“自然界”置换成了“环境”一词,并将“自然”和“历史”作为并列词语使用。在恩格斯这里,“环境”概念内含着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自然”,一个是“历史”。这个“自然”主要指未经人类发现或未开发的原生态的自然界,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的那个自在的自然;这个“历史”则是在人类产生以后,被人类发现并开发过的那部分自然界,即人化自然。人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化自然之所以被称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就自然本身及其空间来说,当自在的自然被人类打上了生存活动的“痕迹”时,自在的自然就转化为“人化的自然”了;就人类活动及其时间来说,由于人类在自然界打上了自己活动的“痕迹”,这些“痕迹”就表征着人类活动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经常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历史的涵义。他们就曾经说:“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又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这里的“环境”二字,其本质涵义主要是表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一个已经开发和未经开发的统一的自然界。

  马克思强调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劳动,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对象性活动对自然物的占有和改造。他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二、从人的本质来说,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作为肉体存在物,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并以自然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界的存在为条件。但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什么是社会呢?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社会是不是由个人构成的呢?马克思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在马克思看来,以前的各种社会观从抽象的人出发,或者把社会理解为人群共同体,或者理解为人的外部环境,实质上是把社会理解为外在于人的独立实体,是一种“实体化”的社会观。为了正确理解社会,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入口处。马克思认为,只有突破对社会的“实体化”理解,认清社会的本质,才能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活动”入手。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所谓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说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正是这些“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的活动引起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了各种“关系”的总和,是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这样理解的社会,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人的各种关系)。这样,社会就不是在人之外的实体,社会与人是自身同一的关系,“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那种对人做抽象化理解的观点,不仅会把社会分离在个人之外,把个人孤立化了,也会把自然界分离在人之外,切断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实际关系。其实,离开了人的社会存在,也就没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以社会方式存在的有人或者只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排除在外;或者只看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排除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之外。而马克思恩格斯则不然,他们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时,看到了溶解在其间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看到了溶解在其间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当庸俗社会学家把人回归于自然界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则把自然界纳入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之中来。马克思在回答人的生存是如何依赖自然界的时候,通过劳动过程,揭示了人依赖自然界的内在机制,即“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又说:“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人类的劳动,劳动过程就是人依赖自然界而求得生存的具体方式,正是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才具体化了,机制化了。正如恩格斯讲的:“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通过改良)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同时,马克思又把劳动过程纳入了社会之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化活动,而非单个人的活动。这样,马克思就通过劳动,把自然界都纳入了社会活动之中,纳入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这一段话,在1881年的版本中,马克思把其中的“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改为“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把“对自然界的关系”改为“对自然界的影响”。显然,在马克思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种“影响”,就是一种改造和互相改造的关系。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在于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人和动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都离不开自然界,都与自然界之间有统一关系,这是共同之处。但是,与人不同的是,动物是被自然界限定了的,它们只能在自然界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和生存,丝毫不能违背这些限定。用哲学的术语说,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是直接统一的自然关系,而人则超越了这种动物界的直接统一的自然关系。人不仅能够通过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还能突破物种的限制,以“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尺度”这种双重尺度能动地对待自然界,能够将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外在的对象来对待,从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个层面上“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于是,自然界就不再完全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是外在于人、控制着人的盲目的物质力量,而是人通过能动的实践将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身体,内化为人自身的一部分。这样,自然界就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了。所谓“人化的自然界”,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人正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了自然界向人的统一。因而,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界实现内在统一的外部表现形式。如果说动物把自己统一于自然界的话,人则把自然界统一于社会之中,统一于人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段话的要点有二:第一,在社会中,通过劳动,自然界成为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从而成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第二,在社会中,通过劳动,对人来说,自然界已经不再是一种自在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物,而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是具有了属人的属性,成为了“人化自然”。四、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努力受到社会生

  产力和所有制关系的双重制约对人类社会来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一部

  不断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史。人是如何对自然界产生影响的呢?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概念,用生产力概念来说明人是如何处置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他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历史发展。“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然而,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以机器生产为代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表的工业化发展起来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升了人对自然的支配,在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一个具体特征或表现形式,就是人通过“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清楚的看到,这种人对自然界的科学统治充满着盲目性。

  “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尤其是在私有制社会里,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但是,不管何种社会,自然界的报复都是一样的。“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恩格斯早就告诫人类:当我们人类“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能够“支配自然界”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然而,“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原始的土地公有,一方面同眼界极短浅的人们的发展状态相适应,另一方面以可用土地的一定剩余为前提,这种剩余为应付这种原始经济的意外的灾祸提供了某种周旋余地。这种剩余的土地用光了,公有制也就衰落了。而一切较高的生产形式,都导致居民分为不同的阶级,因而导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对立;这样一来,生产只要不以被压迫者的最贫乏的生活需要为限,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充分。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效益。不仅如此,甚至连这种效益——就所制造的或交换的产品的效用而言——也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了;销售时可获得的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显然,影响并破坏自然环境的,从能力上说,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从烈度上来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说,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机器贪婪有关。正是大机器工业的资本主义利用,才是造成当今世界上环境污染的最大的罪魁祸首。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贫富分化的严重性,导致穷国和富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发和掠夺自然界,富人的享受方式也污染了自然界,使自然界承担了不能承受之重。正是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利用,才妨碍了人类对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然而,自然界所面对的是作为肉体的人类,它所报复的也只是作为肉体的人类,而不关心什么社会制度或组织,不管你是有产者还是无产者。

  五、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有赖于“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承认肉体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和服从,承认自然界对人来说的先在性和制约性,强调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对人与人的关系的影响,又注意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对自然、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影响,重视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能动作用,高度重视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研究和应用。认为,在人类将自然界纳入人类社会生产之中以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必须调整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

  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列宁强调更多的,是马克思关于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强调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对处置和协调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作用。恩格斯就一再强调:“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注重和强调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问题,即强调认识和把握自然必然性问题;另一方面更注重和强调认识和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问题,即强调认识和把握社会必然性问题,认识和把握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理论和纲领体系,所追求的人类解放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通过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实现人对与自然界之间物质交换关系的有效控制,把人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其二是通过实现社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会民主,将个人从社会中解放出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解放是互相贯通、互相交织的。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与社会民主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都内在地受制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都有赖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彻底破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自然资源被疯狂地掠夺,自然环境被严重地污染,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虽然物质财富如洪流一样喷发出来,但是,富裕依然与贫穷同在,少数人在穷奢极欲和挥霍无度,而绝大多数人却在贫困和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不仅严重的影响到了当代人(无论是富国还穷国、富人还是穷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严重的制约到了后代人的可持续生存。

  由此可知,迄今为止,我们人类不仅没有把握住自然界的规律,也没有把握住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贪婪,把世界各国全部推入了以市场经济为模式的对自然界的疯狂掠夺当中,使得我们仅有的一点规律把握也失去了效用。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财富的社会占有制度的相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的结果。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规模发展起来了。同时,也造成了悲惨的现状,即“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巨大的扩张力,直接表现为不顾任何阻力的、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进行扩张的需要。

  恩格斯指出:“社会力量完全象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末,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只要我们固执地拒绝理解这种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它就总是……起违反我们、反对我们的作用,把我们置于它的统治之下。但是它的本性一旦被理解,它就会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从魔鬼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这里的区别正象雷电中的电的破坏力同电报机和弧光灯的被驯服的电之间的区别一样,正象火灾同供人使用的火之间的区别一样。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计划的调节。那时,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解放出来,实现社会占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实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恩格斯强调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由恩格斯这三段论述可以明确看出,在马克思主义这里,所谓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和解和协调,需要满足两个根本性条件:一是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二是以人类共同富裕为导向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满足了这两个条件的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心目中的作为人类文明发展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上,“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恩格斯认为,人类同自然界之间的和解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解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因为,在这一领域中,我们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我们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这些影响”;“但是要实现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更”。这个所谓“完全的变革”,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将取得社会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消灭阶级,消灭国家的政治权威。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眼里,人只有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才能继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界的和解,必须是建立在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基础上的。在这两个和解实现的过程中,人,人类社会,始终是处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用。实现这两个和解的根本途径,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以消灭私有制为目的的社会革命。

  显然,马克思恩格斯都主张,应该将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协调,纳入人类社会关系中来解决,纳入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根本变革的范畴里来解决。

  六、社会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继续推进社会实践实现有效解决

  马克思主义认为,处置好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需要立足于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而正确地改造社会是正确地改造自然界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也非常注重包括哲学、法学思想、道德、宗教等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的行动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又非常郑重的一再告诫人们,人的各种思维、意识和知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里不言而喻,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共产党宣言》也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象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就是说,思想永远不能超出客观实际而独立自生。以法为例,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肯定法律具有意志性的观点,坚持阶级社会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法作为一种意志,其本身受到意志主体即立法者的物质生活关系的制约,需要根据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来说明,即看到决定意志的物质因素。马克思在谈到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时强调指出:“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所提到的“经济基础”、“经济条件”、“利益”等概念,主要是指以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范畴,包含一切被所有制关系所纳入和界定了的人和物,那些没有纳入所有制关系的单纯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在此列。晚年的恩格斯在《致符·博尔吉乌斯》信中,针对资产阶级学者污蔑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是经济决定论的观点,曾经给经济基础做过进一步的界说:“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面也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又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段话中,恩格斯一如既往的界说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概念,同时又扩展了以往的生产关系范畴的内涵,增加了生产力范畴中的“全部技术”和“地理基础”以及“外部环境”等的内涵,从而将这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在内涵上扩展为“生产方式”概念。这里的“地理基础”可以理解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地理环境,社会的“外部环境”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地理位置以及国际关系。有学者离开了恩格斯写作这封信的具体背景和用意,而将“地理基础”和“外部环境”泛化为人与自然界关系里的“自然界”或“自然环境”,属于误读,犯了偷换概念和概念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结语通过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论述,我认为蔡守秋先生的主张误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第一,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法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虽然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但并不就是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本身,更不是生产过程本身,不能直接介入生产过程之中。法凌驾于经济基础之上,因此法虽然反映着生产关系领域的内容,却只能立足于所有制基础上并调整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不能调节人与物的关系,离开了所有权,任何法都对单纯的物无能为力。而自然界作为物,更不在法所调整的范围之中,因此,作为法的环境资源法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本身无涉,自然界是劳动或生产改造的对象,而不是环境资源法调整的对象。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不能为环境资源法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观点提供哲学支撑。第二,我们通过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理论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讨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这里的“人”是作为整体概念的“人类”的意思,而不是作为具体的单个的“人”;这里的自然界是作为全体的“自然界”,而不是局部的被切割成部分的自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然界。面对这样的人类的全体和自然界的全体,任何环境资源法都是无能为力、鞭长莫及的。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及人类遭遇的自然灾难时,一是强调了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的盲目性,突出的是科技水平及其局限问题;二是强调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自然界的盲目掠夺造成的环境破坏,突出的是私有制导致的人类的贪婪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一样是环境资源法所能约束和调整的了的,都不在环境资源法的调整之列。再者,法是讲公平和平等原则的,我们不能指望通过环境资源法来为人类生产并提供丰足的物质生活保障,更不能指望通过环境资源法来限制或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为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提供安全保障。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是为其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运动服务的,他们总的立论取向是把人与自然界之间矛盾的和解纳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解决,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和解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而不是统一在环境资源法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调整人与自然界之间矛盾关系方面,法永远也不能超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当今世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资本的贪婪造成的。体现资本意志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的国家及其立法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去反对和阻止资本对自然界的掠夺意志!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强调,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正确解决,应该依靠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消灭私有制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篇五:恩格斯论精神生活

  日前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82012年版第1002卷人民出版社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即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并且在每一民族中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要论述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847年9月27日前和10月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1页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4页

  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4月底—5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

  .

  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5页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7—798页

  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马克思:《致燕妮·龙格》(1881年4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73页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8日前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页

  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1月—2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256页

  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应该从普通一兵做起;要在党内担任负责的职务,仅仅有写作才能或理论知识,甚至二者全都具备,都是不够的,要担任领导职务还需要熟悉党的斗争条件,掌握这种斗争的方式,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最后还必须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中——一句话,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

  恩格斯:《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1890年9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1页

  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这为的是什么,他们为争取什么而去流血牺牲。近50年来的历史,已经教会了我们认识这一点。但是,为了使群众明白应该做什么,还必须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1895年2月14日—3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第394页

  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

  列宁:《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1908年7月18日),《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

  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决不在于背诵词句的多少,不在于必须永远遵守“正统的”公式,而在于促进广泛的工人运动,促进群众的组织和主动性。

  列宁:《合法派同反取消派的对话》(1911年5月12日),《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页

  如果不提出经济要求,不直接而迅速地改善劳动群众的状况,劳动群众是永远也不会同意去考虑什么全国的共同“进步”的。只有在改善劳动者的经济状况的条件下,群众才会投入运动,积极参加运动,高度重视运动,发扬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坚定不移的精神,并对伟大事业忠心耿耿。

  列宁:《经济罢工和政治罢工》(1912年6月13日),《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5页

  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

  列宁:《维·查苏利奇是怎样毁掉取消主义的》(1913年9月),《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2页

  群众性的工人运动的实践的重要性决不次于理论,而且只有这种实践才能对我们的原则作出真正的检验。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在布鲁塞尔会议上的报告和给出席该会议的中央代表团的指示》(1914年7月6—13日),《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9页

  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列宁:《致尼·达·基克纳泽》(1916年12月14日以后),《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7页

  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

  列宁:《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的报告》(1917年4月17日),《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

  .

  页

  如果党的劝告同人民自身的生活经验所教给他们的东西不相一致的话,千百万人是决不会听从这种劝告的。

  列宁:《全俄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1917年5月),《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列宁:《论立宪幻想》(1917年7月18日和8月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马克思主义者可能犯的最大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把空谈当作事实,把虚假的表面现象当作实质或某种重要的东西。

  列宁:《波拿马主义的开始》(1917年8月11日),《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

  列宁:《政论家札记》(1917年9月11日),《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列宁:《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1917年11月上旬),《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7页

  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

  列宁:《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1918年1月下旬),《列宁选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1页

  在革命事变进程发生巨大的、急剧的转折的情况下,最容易害革命空谈病。

  .

  革命空谈就是在这种事变发生转折、既成局面已经造成的情况下,不顾客观形势而一味重复革命口号。口号很漂亮,很诱人,很醉人,但是毫无根据,——这就是革命空谈的本质。

  列宁:《论革命空谈》(1918年2月21日),《列宁选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页

  少讲空话,多做实事。列宁:《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1918年3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4页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

  列宁:《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1918年3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4页

  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1918年3月23日和2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142页

  为了执行我们的革命任务,并且使这些任务不致成为空想或天真的愿望,而能真正变成现实(能迅速地实现),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现在应当把组织工作中的讲求实际和求实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最主要的任务。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1918年3月23日和2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5—146页

  要有多种多样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苏维埃政权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弊病,反复地不倦地铲除官僚主义的莠草。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1918年3月23日和2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6—507页

  革命是要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学习的,只有当千百万人万众一心、一致奋起的时候,革命才成其为革命。

  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1918年7月5日),《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2页

  少来一些政治空谈。少发一些书生的议论。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

  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1918年9月18日或19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3页

  我们不害怕群众在自觉进行建设时犯错误,因为我们只能依靠群众自己的经验,依靠他们自己动手。

  列宁:《在全俄工人、农民、哥萨克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第六次(非常)代表

  .

  大会上的两次讲话》(1918年11月上旬),《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2—143页

  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

  列宁:《悼念雅·米·斯维尔德洛夫》(1919年3月18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9页

  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平凡的但是生动的、来自生活并经过生活检验的共产主义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大家,我们的作家、鼓动员、宣传员、组织者等等都应当不倦地反复提出这个口号。

  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28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正是劳动群众才应该是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列宁:《在巴斯曼、列福尔托沃、阿列克谢耶夫、索科利尼基四个区非党工人红军战士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19年9月3日),《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

  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

  列宁:《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1919年10月11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我们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我们党和苏维埃政权把当前一切困难和任务直接告诉劳动群众;我们能向群众说明为什么一个时期要用全力抓苏维埃工作的某一方面;我们能发挥群众的热情、积极性和英勇精神,把鼓起的革命干劲集中用于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列宁:《与燃料危机作斗争》(1919年11月8日和13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1页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纪律是靠什么来维持的?是靠什么来检验的?是靠什么来加强的?第一,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是靠它的坚韧不拔、自我牺牲和英雄气概。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第三,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节选)》(1920年4—5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136页

  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节选)》(1920年4—5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页

  .

  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

  列宁:《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1920年7—8月),《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

  我们确定不移的口号应当是:少当点“领导”,多做些实际工作,也就是少发一些空泛议论,多提供些事实,特别是经过检验的事实。

  列宁:《论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1921年2月7日),《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0页

  可恶的官僚主义积习使我们陷入滥发文件、讨论法令、乱下指示的境地,生动活泼的工作就淹没在这浩如烟海的公文之中了。

  列宁:《关于改革人民委员会、劳动国防委员会和小人民委员会的工作问题》(1922年1—2月),《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页

  共产主义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

  列宁:《致格·雅·索科里尼柯夫》(1922年2月22日),《列宁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页

  在日常生活中改变党的工作方式,改造党的日常工作,使党成为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党不但不脱离群众,而且日益接近群众,唤起他们的革命意识,发动他们参加革命斗争,这是一件最困难但又最重要的事情。

  列宁:《政论家札记》(1922年2月底),《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2—643页

  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

  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1922年3—4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5页

  泛泛之谈。空话连篇。大家听厌了的愿望。这就是当今的“共产党员的官僚主义”。

  最好去掉这些东西,拿出实际经验的材料,即使是一个县一个乡的也好,不是学院式的、而是实际地加以研究,让可爱的共产党员官僚主义者来学习学习,哪些不应该做(具体地,有例子,有地名,有确切事实),哪些应该做(也要同样具体。)

  列宁:《就<俄共目前农村政策的基本原则>提纲给俄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信》(1922年3月16日),《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对地方经验,详情细节,实际做法,实际经验的研究要具体、再具体,要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既深入县的,也深入乡的、村的;要分析:在什么地方、什

  .

  么人、为什么(用什么办法)能在极度贫困和经济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取得实际的、虽然是不大的改善;不要怕揭露错误和无能;要广泛介绍并大力宣扬任何一个表现稍为突出的地方工作人员,把他树为榜样。

  列宁:《致恩·奥新斯基》(1922年4月12日),《列宁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0页

  .

篇六:恩格斯论精神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日常生活理论的伦理向度

  鲁芳;黄秋妹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年(卷),期】2018(039)001【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的日常生活.他们认为,日常生活是人类历史的"世俗基础",是社会变革必须重视的领域,它的解放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同时,日常生活的解放又以人的解放为根本价值目标.人的解放从根本上就是把人从各种桎梏和束缚中解放出来,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日常生存的自由、日常交往的自由、日常精神活动的自由.据此,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进了批判,认为日常生活条件的非人化、日常交往的工具化、日常生活的同质化、日常生活的个体化使资本主义的日常生活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总页数】4页(P53-56)【作者】鲁芳;黄秋妹【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4;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相关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社会解放理论的三重向度[J],吴建永;刘琪2.马克思国家理论的伦理向度——兼论爱国主义的国家伦理基础[J],崔聪;李效

  洲3.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主体向度[J],任倚步4.青年价值观引导的日常生活向度探析——以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为视角[J],马莲;付文忠5.马克思社会变革理论的伦理向度——兼论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伦理意蕴的重构与“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J],宋芳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恩格斯论精神生活

  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研究

  作者:陶春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

  陶春丽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有助于我们贯彻和落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的产生既是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需要,更是借鉴前人时代精神思想有益成分基础上的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蕴涵时代精神内涵、特征和价值等内容。为了用时代精神更好地武装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探究和总结时代精神育的规律,形成了时代精神教育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44-02

  一、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要彻底、科学地研究某一人物的思想,就应将其放入人类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即追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发,无产阶级自发运动的兴起与科学革命理论缺失的矛盾,文化启蒙思想的宣扬与”非圣神形象”自我异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对抗性,资本无限追求利润的本性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不可共生性。这些矛盾与对立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产生的原因。

  (二)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精神理论是在整合黑格尔时代精神理论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时代精神理论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构建的。其次,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李斯特的精神生产理论在准确评估时代精神的价值、正确看待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以及如何开展时代精神教育等方面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精神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最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探讨精神颓废根源以及畅想未来精神方面留下的可供资鉴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主要意蕴

  (一)对时代精神的多维解读

  1.社会存在决定的意识。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对其中的精神与意识有作广、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精神与意识有着重合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1]。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视域下的时代精神源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创造的社会存在。

  2.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意识。意识大体可分为认同资本主义统治现状的意识和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意识。马克思和恩格的时代精神理论是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意识,它是指导无产阶级挣脱被压迫、被奴役意识,是推动现实从不合理到合理的意识。

  3.体现先进阶级诉求的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面对现实社会出现的矛盾,意识会作出或快或慢地反映,只不过基于阶级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别。一种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企图忽视或淡化矛盾,实现统治合理性的意识。另一种是体现先进阶级诉求、寻求社会革命化、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

  (二)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

  1.时代性特征。在1846年致安年柯夫的信中,马克思指出:“……所以,范畴也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这是历史的和暂时的产物。”[2]时代精神的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时代精神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没有超越时代的时代精神。

  2.阶级性特征。时代精神表达先进阶级的利益诉求,批判和反抗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上层建筑,为先进阶级提供精神武器,指明前进方向。

  3.批判性特征。时代精神是响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是基于对现存的批判而存在的,是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应然追求。

  4.继承性特征。源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传承性,时代精神具有继承性特征,都是在对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生长结果。

  5.世界性特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3]任何一个民族若否认时代精神的世界性,拒绝文化交流,坚守文化中心主义和部落主义,必然导致其衰落。

  6.相对独立性特征。晚年恩格斯在批判“经济决定论”的同时,主要从时代精神超前于经济社会、引导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独立发展规律三个方面来阐释时代精神相对独立性特征的。

  (三)时代精神的价值

  时代精神的价值,是指时代精神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主体的价值所在。时代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

  1.经济价值。时代精神对经济有第二性的反作用。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旨在消除私有制,破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谜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价值。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另一方面,社会财富则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时代精神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精神武器。

  3.文化价值。时代精神的弘扬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一方面,在时代精神推动下能够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最大限定发挥传统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借鉴他国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世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4.社会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这有助于无产阶级冲破物化的牢笼,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5.生态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实践为逻辑起点,呼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

  三、时代精神教育思想

  (一)时代精神教育的现实主客体

  1.时代精神教育的现实主体。时代精神教育的主体分为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群体主体主要有无产阶级社会团体以及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整合力,具有很强的社会传播力和辐射力,是时代精神教育的有效主体;无产阶级的政党组织是最坚定和最有执行力的时代精神教育主体。时代精神教育的个人主体主要有无产阶级的理论家和活动家、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及资产阶级的个别成员。无产阶级的理论家和活动家是无产阶级的”头脑”和领路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造环境中实现自我教育;资产阶级个别成员由于其不幸的遭遇和较先进的理论水平,成为可以争取和团结的教育主体。

篇八:恩格斯论精神生活

  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从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他对物质生活及其生产方式决定文化性质的理解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含着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建立之上的经济基础特定社会的文化则是精神生产只有把经济基础看成是物质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形式才能理解这一社会形态的文化的性质及其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认识

  作者:刘德定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2013年第7期

  刘德定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软实力说明的是文化的作用。笔者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为基础,探讨文化的性质和内涵所决定的文化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确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价值和方向,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9-0-03

  建设文化强国已成为国家战略。无论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都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作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文化的根本属性和内涵。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为基础,探讨文化的性质和内涵所决定的文化的先进性,才能真正明确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价值和方向,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使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文化”一词的出现频率并不高。从“文化”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具体语境来看,他们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语义来使用“文化”概念。

  1.文明

  马克思谈到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历史阶段时,是在“文明”这一意义上使用“文化”概念。比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早期粗陋的无思想的共产主义用绝对平均主义(私有财产的普遍化)扬弃私有财产关系的主张,指出这种共产主义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再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谈到:“在文化初期,已经取得的劳动生产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其次,在这个文化初期,社会上依靠别人劳动来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数量,同直接生产者的数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里的“文化初期”是指劳动生产力较低的人类历史阶段,即人类文明程度较低的历史阶段,显而易见,此处的“文化”和“文明”所指相同。恩格斯也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比如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人类从发现摩擦生火到发明蒸汽机的文化进步,这一以科技发展为代表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迈向自由的历程。从语境看,这里的“文化的每一个进步”就是指人类社会文明的每一次发展。

  2.精神文明

  除了文明这一较为宽泛的意义之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在精神文明、精神财富的意义上使用文化。比如,马克思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谈到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他指

  出: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哲学在自己的内部和外部与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在当前(即1842年),“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这样的外部表现在一切时代里曾经是相同的。”这时的“文化”依然是指文明,但更偏重于指称建立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物质文明)基础上的精神方面的发展(精神文明)。这种理解可以看到黑格尔思想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但也有其合理性。相类似的用法还体现在《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历史法学派只不过是胡果的自然法的旧版翻新,“诚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发展,历史学派的这棵原生的谱系树已被神秘的烟雾所掩盖;浪漫派用幻想修建它,思辨又把自己的特性嫁接给它;无数学术果实都从这颗树上被摇落下来,晒干,并且被加以夸大地存放在宽阔的德国学术库房中。”恩格斯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化”,他在《论住宅问题》中说:“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里的文化显然是指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文明。

  3.作为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文化”

  作为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基于共同利益的阶级意识、精神和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是和意识形态含义相类似概念。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指出:“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是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这里用“文化”指称物质斗争的观念化形式,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含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评纲领同拉萨尔宗派对国家和民主奇迹的信仰的妥协,他指出:“‘信仰自由’!如果现在,在进行文化斗争的时候,要想提醒自由主义者记住他们的旧口号,那么只有采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才行……”。所谓“文化斗争”就是俾斯麦在同宗教势力进行斗争过程中采用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手段。这里借用了“文化斗争”一词来说明无产阶级应当注意资产阶级信仰自由和无产阶级信仰自由的区别。

  4.等同于知识、教育、素质

  马克思恩格斯用“文化水平”、“文化程度”等词来表示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的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社会阶级状况时,用“文化水平”“文化程度”来说明各阶级接受教育、知识储备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谈到:“尽管如此,国家还是让私有财产、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它们固有的方式,即作为私有财产,作为文化程度,作为职业来发挥作用并表现出它们的特殊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谈到:“革命所由出发的各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历史发展的阶段对他们自己的活动本身产生了种种幻想。”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使用来看,他们理解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物质实践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观念层面的文化。这三个层面是在人与自然的实践、人与人的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或者观念。这种精神或者观念以语言、文字、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为载体,表现为科学、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风俗习惯以及制度规范等等形式。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论述文化,并不是说他们不懂得文化,恰恰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抓住了文化的本质,开辟了文化及其历史研究的新思路,即用历史的实践的方法看待文化。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不专门论述文化,其原因在于:第一,要真正理解文化,必须

  首先对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进行彻底的研究,进而才能看到这

  一经济基础是如何在现实中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以及两者如何相互作用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与单纯研究文化相比,把文化放在上层建筑的范畴内来研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和

  运动规律能更清楚地看到文化的本质。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所说的,“马克思发现

  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

  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

  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

  法的观点、艺术

  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第二,在当时的历史

  阶段,首要的任务是人的物质关系的解放,然后才能谈得上信仰等文化领域的解放。前者和后

  者是本和末的关系,本末倒置最终只会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只会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

  的目标南辕北辙。这就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在论战和斗争过程中,“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

  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

  视。”

  其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包含着对文化概念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这种解读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关系的阐释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中谈到:“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从而也就不能超出庸俗的见解。”[16]马克思所说的“不是当做一般范畴来考察”并不是反对整体的考察,而是要把文化放在人类整体历史进程中的特殊的历史形式来考察。据此,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下的文化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第一,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文化的性质受物质生活及其生产方式的决定和制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作为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观念上的综合体,其产生是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文化的变更和发展从根本上也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马克思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描述这种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不仅文化的产生、发展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而且文化的性质也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谈到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马克思把物质生产“当作这种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地发展的和特殊的形式来考察……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够既理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也理解一定社会形态下自由的精神生产”“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从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他对物质生活及其生产方式决定文化性质的理解,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含着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建立之上的经济基础,特定社会的文化则是精神生产,只有把经济基础看成是物质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形式,才能理解这一社会形态的文化的性质及其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性的特殊种类的生产过程和产品。

  第二,文化的变更和发展并不总是与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相一致。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同经济基础的结合紧密程度不同。马克思把上层建筑的变更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根据马克思的这种区分,可以认为:在当代,科学、管理、教育等文化诸要素与经济基础的结合比较紧密,甚至直接成为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力的因子,因而,它们的变更和经济基础的变更较为同步;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因素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较为疏远,经济基础并不是直接对它们发生作用,因此,它们的变更则与经济基础的变更不总是一致。

  另一方面,这种变更的不一致是因为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有各自的历史传承和特殊发展规律。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它们与经济基础的变更相比,或者更为缓慢,或者更为超前。对于文化发展的这种特性,恩格斯在致施米特的信中谈到了哲学发展超越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一定时代的“各种经济影响(这些经济影响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等等的外衣下起作用)对先驱所提供的现有哲学材料发生的作用。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多半也是间接决定的,”这就使得哲学具有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这里谈到了哲学“先驱”传下来的思想材料对哲学跨越式发展的作用。马克思也谈到了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他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第三,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作为物质层面的文化,科学是文化诸要素中与经济基础有着最直接关系的因子,它越来越成为经济基础发展和变更当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量表现在科学与劳动力在实践中的结合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有过很多的举例和描述。其次,作为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哲学、宗教、伦理、风俗习惯和制度规范等根据它们是否符合特定历史阶段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而推动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更,这种作用往往是通过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进而政治领域的变革最终推动或者阻碍经济基础的变更。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谈到的,“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三、启示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研究刚刚起步。只有在搞清楚文化和相关概念的内涵、本质以及文化的作用等急哦出行的问题,才能制定出一个理想的切实可行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考察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有一个辩证的问题。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关键要看贯穿其中的社会制度和指导思想。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8-21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0.[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2.[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5.[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8.[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8.[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8.[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8.[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4.(责任编辑:王兰爽)

推荐访问:恩格斯论精神生活 恩格斯 精神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