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17篇

时间:2022-12-04 12:40:14 来源:网友投稿

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17篇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5年)  从1944年5月21日到1945年4月20日,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会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17篇,供大家参考。

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17篇

篇一: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5年)

  从1944年5月21日到1945年4月20日,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康生、彭德怀、张闻天、邓发、陈云、博古、李富春、吴玉章、杨尚昆、陈郁、李维汉、孔原等17人,各中央局、分局和其他方面的负责人彭真、高岗、贺龙、林彪、叶剑英、陈毅、刘伯承、聂荣臻、朱瑞、徐向前、谭政、陈伯达等12人。

  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是与全党的整风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会期长达11个月,期间先后召开了8次全体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六届七中全会的任务有两项:一是为党的七大作准备,二是在全会期间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1944年5月21日,全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组成主席团,毛泽东为主席团主席。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工作报告,提出关于处理党的历史问题的六条原则和指导性意见,通过了七大的议程及各报告负责人,政治报告——毛泽东,组织及修改党章报告——刘少奇,军事报告——朱德,党的历史问题报告——任弼时,统一战线及公开演讲——周恩来。

  6月5日,全会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确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委员会,彭真为主任。11月9日,举行第三次会议,讨论毛泽东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赫尔利谈判的问题。12月7日,举行第四次会议,周恩来报告与***谈判成立联合政府的问题。

  12月9日,举行第五次会议,讨论成立解放区联合委员会的问

  题。1945年2月18日,全会举行第六次会议,听取周恩来关于同***谈判情况的报告。3月31日,举行第七次会议,讨论为七大准备的政治报告草案和党章草案。4月20日,举行第八次会议,任弼时代表全会主席团讲话,指出历史决议主要是说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的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方针是弄清思想,团结同志,分析错误的内容与根源,而不着重个人的责任。这次会议讨

  1/2

  论和基本通过朱德准备向七大作的军事报告,原则通过了**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以毛泽东1942年写的《历史问题草案》为蓝本,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从1944年5月开始起草。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开始时,即成立了由任弼时主持,有刘少奇、康生、周恩来、张闻天、彭真、高岗、博古参加的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起草工作历时一年,数易其稿。后来由毛泽东直接主持并多次修改,字斟句酌,呕心沥血。胡乔木作为毛泽东的秘书和中央政治局秘书,参与了决议的起草、修改和定稿工作。在六届七中全会期间,党的许多高级干部参加了历史决议的修改和讨论。此外,还提交出席党的七大的各代表团讨论。《历史决议》原准备提交党的七大讨论通过,为使七大能集中精力讨论抗战建国方针问题,而改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

  《历史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

  肯定了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同时,全面详尽地阐述了历次“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并着重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在总结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的经验时,强调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历史决议》提出:全党今后的任务,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为着获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的召开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增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思想上作好了充分准备。</P

  2/2

篇二: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何没有涉及抗战时期历史问题

  作者:穆兆勇《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1日11版)1945年4月,扩大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这段历史作出郑重结论。《决议》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关头作出的,却没有涉及抗战时期的历史问题。对此,《决议》已作了说明,指出:“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认为:关于抗日时期党内的若干历史问题,因为抗日阶段尚未结束,留待将来做结论是适当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0页)在《决议》通过第二天召开的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也指出:“至于抗战时期的问题,现在还没有成熟,所以不去解决它。”但此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并未对抗战时期历史问题作出结论。认真研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有关论述,就会发现上述说明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决议》之所以没有涉及抗战时期历史问题,关键还是由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决定的。《决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揭露和批判三次特别是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剖析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之所以要揭露和批判“左”倾错误路线,一方面是它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带来了严重损失;另一方面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的统治,但由于没有从思想上进行系统清算,这种错误的影响一直存在,在抗战初期发展成为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这成为当时全党正确认识和贯彻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最大障碍。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地提出了清算以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表现形式的“左”倾错误路线的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中共中央决定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讨论研究历史上的路线问题入手展开整风运动,教育全党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对讨论研究历史上的路线问题,1942年3月毛泽东强调,这个研究是必需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并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页)他指出,这个工作我们过去没有做过,现在正在开始做。《决议》重要起草人之一胡乔木后来也指出,王明究竟是个什么人,他搞的一套究竟是对还是错,“这就要算历史账,才能搞清楚”(《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三次“左”倾错误主要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发生在中央领导层。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因此,《决议》强调:“对于这十年内若干党内历史问题,尤其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作出正式的结论,是有益的和必要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55页)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决议》内容的主体部分是详尽地揭露和剖析三次特别是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危害和错误产生的根源,用大量篇幅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四个方面对正确路线、错误路线进行了详细对比论证。这样,不仅有力揭露和批判了错误路线,而且系统论述和阐发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主要观点,勾勒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轮廓和基本内容,从而极大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为中共七大胜利召开在思想上作好了充分准备。对这种对比论证方式,邓力群指出:“对教条主义的危害需要彻底地揭露,需要系统地认识。用批判这样一种错误来更好地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地位,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使全党更好地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使党的思想更好地统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上面,这是历史和当时的条件要求这样作的。从主要的意义上讲,一九四五年的《决议》确实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邓力群文集》第1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596页)对《决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其内容的主体部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讨论历史问题一开始,就是十分明确的。1941年9月至10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拉开了讨论历史问题、在中央领导层开展整风运动的大幕。而对历史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领导路线问题上。此前,毛泽东在审核中共六大以来文献资料、主持编辑《六大以来》过程中,看到了许多在中央苏区时没有看到的资料,对“左”倾错误路线的严重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中央领导所犯的错误是“路线错误”,并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进行了分析批判。根据政治局会议讨论情况,毛泽东起草了一个《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对六届四中全会后的“左”倾错误路线作了一个清理和总结。由于当时党内思想认识还不一致,这个草案被搁置起来,但它的主要思想观点和内容被后来起草的决议稿所吸收。194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起草历史问题文件后,最早形成的草案稿题目是《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议(草案)》,中间又改为《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定(草案)》。1945年春,毛泽东对草案稿进行第一次修改时,将题目确定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然是“若干历史问题”,就意味着不可能涉及全部历史问题。正如前几个草案题目显示的,《决议》内容的主体部分,从时间跨度看,主要是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这一时期;从内容看,主要是这一时期的中央领导路线问题。对《决议》这种内容详略处理和谋篇布局,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指出,在这个短短的历史议案中,要把24年的历史都写进去,是很不容易的,“自然我们还不是修党史,而是主要讲我们党历史上的‘左’倾错误,讲党史上一种比较适合于中国人民利益的路线与一种有些适合但有些不适合于中国人民利益的路线的斗争,无产阶级思想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6页)基于这种考虑,《决议》对大革命时期的重大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其他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提及得也比较少。这也正是《决议》没有涉及抗战时期历史问题的重要原因。1991年,胡乔木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指出:“讨论历史问题,本来就限于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段。如果时间跨度延伸到抗日战争时期,整个文件的格局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决议要写到遵义会议以后、写到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然后抗战爆发、那就涉及很多的问题。因为抗战时期的问题,有些在党内已经比较清楚,有些还要看看。但对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这一段,不但向来没有这么说,而且还曾多次肯定四中全会是正确的,所以决议要集中力量写这段。”(《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75页)胡乔木这一阐述,应该说很好地体现了《决议》的意图和思路。对是否涉及抗战时期历史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起草《决议》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在1941年起草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中,毛泽东把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分为“四中全会及其以后”“九一八事变至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及其以后”三个时期进行了分析。对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领导路线,毛泽东概括地列举了几项主要工作,没有展开详细论述,但涉及了抗战时期的历史问题。毛泽东最早提出不对抗战时期历史问题作结论,是在1944年3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对当时有关重要历史问题的争论作了系统回答,指出:“对抗战时期的问题也许不在七大上作结论,七大是做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这一段历史的结论。”(《决议》原定提交中共七大讨论,后经毛泽东提议改由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笔者注)尽管如此,中共中央重新起草决议后的几个草案稿,还都涉及了抗战时期的历史问题。1945年3月底,毛泽东在对草案稿进行第三次修改时,作出一个重要修改,就是“加写了关于抗战时期党史路线问题不作结论的一段极为重要的话。„„这样,以后稿上涉及抗战时期历史问题的内容统统删去了。”(《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15页)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写《决议》不是“修党史”。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肩负特定

  历史使命的政治文件,《决议》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都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由历史的、现实的客观需要决定的。在当时条件下,《决议》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对抗战时期历史问题作出结论,或者说作不作出结论对当时现实的影响不大。如果对这些问题作出结论,反而会影响核心问题的解决。这启示我们,只有把《决议》放到它形成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放到党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来考察研究,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认识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结论,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篇三: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一两个《决议》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批评,通过学习,深刻感受到我们党之所以能,也是因为它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正是因为我们党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强大能力,敢于直面问题,坚持修正错误,才得以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有了100年的光辉历史。学史明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习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反思业务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二通过学习两个《决议》,我个人体会与认识有:两个《决议》出台背景都是处于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开启一段伟大的新的征程并最终都取得历史性伟大成绩的关键时刻。我们党对待党内错误的态度与思路清晰明确,即不针对个人,而是寻找错误的思想根源,从而达到纠正错误、团结同志的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总是能从胜利不断走向新胜利的原因。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重新学习两个《决议》,我认为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

  提到的,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开始下一个新的百年伟大征程,并成为今天我们党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的现实信仰,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并为之奋斗。作为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要明确我们的责任、明确党的核心,才能坚定不移在党的带领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时,作为行业科技出版者,要明确我们的工作责任,就是围绕冶金行业未来智能化、低碳绿色发展主题,做好我们行业科技技术与知识传播的本职工作,而且一定要与时俱进,要利用新的数字化技术,在数字化信息服务上实现我们业务瓶颈的突破,成就出版社未来与国家复兴发展同步快速发展。按党的要求,发展的智慧来自人民群众、发展的力量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要与人民群众共享,实现制定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使冶金工业出版社越好。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三通过对“两个决议”的出台背景、形成过程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对原文内容的认真学习,感悟到《决议》是我们党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做出的系统性总结,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既要学习其中的教训,又要在重大问题上跟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实事求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应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增强看问题的能力和谋事情的脑力,真正做到为职工群众办

  实事、办好事。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四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

  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纵观我党历史上的几次“左”倾、右倾路线,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没有实事求是、没有将马列主义与当时的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没有密切联系群众,进而在不同时期出现了投降主义、机会主义、冒险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思想路线。这些错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越长,给革命带来的危害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大,所犯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左”倾、右倾错误就越严重。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我党经过了自己的各种成功和挫折,《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达到了高度的巩固和统一,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对若干党内历史问题作出正式的结论,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在我们现实工作中,同样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才能保持正确的工作方法、创新的思维模式。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五通过学习“两个决议”总结有三点体会:一是“两个决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依据。坚持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营销中心负责人,我将结合我社产品结构特点和所处行业情况,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深入分析的能力,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做到实事求是;二是关于群众路线。要为人民服务,依靠群众,也包括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尤其是对待身边的年轻人,需要努力促进提升其成长的质量和速度。作为党多年培养的干部,我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深化基础上,切实肩负起身上的担子,严守纪律,立足工作岗位,尽职尽责,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三是学习党史几个月来,感觉学习理解还有差距,还需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今后的党史学习我将对照学习找差距,加强学习促提高,紧跟时代步伐,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六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两个《决议》原文的研读以及对历史资料的查阅,最深切的感受一是“反思”,二是“改革”。始终本着为过去负责的态度,直面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并对症下药,提出行之有效地克服错误的具体办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来看,要对多年的工作经历不断反思总结,不断自我提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总体规划,才能认清今后努力的方向,努力创造更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新业绩。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七

  两个《决议》对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结论,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树立正确党史观,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搞清楚党的历史“实事”基础上,探求党史发展的“是”,合乎实际地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中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从成功中寻求心理慰藉,更不是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从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作为党务工作者,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自身党性修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前方高高飘扬。

篇四: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派出所学习百年大党面对面中浴血奋战和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心得体会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射着真理的光芒,透射出智慧的真谛。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撰写的《百年大党面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为遵循,聚焦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13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回答。它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清新自然的文风,活泼新颖的形式,带领我们以崇敬的心情重温党的百年历史,以虔诚的态度触摸党的历史经验,以笃定的信仰感悟《决议》的思想真谛,对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筑牢历史记忆,增长历史智慧,坚定历史自信,砥砺斗争精神,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篇章,具有重大意义。统观全书,它有三个鲜明特点。

  结构设计匠心独运,体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思想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百年大党面对面》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第三个历史决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切入,把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贯通,以建党百年为历史基点,按照《决议》的叙述逻辑,通过历史回望,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是怎样成功的。通过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深刻总结,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处在什么方位、是什么、要干什么。通过对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系统反思和未来展望,深刻阐明了党未来继续成功的秘诀。在这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述逻辑中,娓娓道出了其中隐含的一系列深刻道理与历史规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伟大人物的引领,就一刻不能没有先

  进思想的指导地位,”“‘十个坚持’是我们过去之所以成功的秘诀,也是我们未来继续成功的秘诀。”

  问题导向,环环相扣,层层剥茧,引人入胜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矛盾的表现形式。《百年大党面对面》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从百年党史中提炼出13个重大问题:为什么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党要作出第三个历史决议?为什么党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为什么说“两个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如此等等,这些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呼唤理论的回应。《百年大党面对面》直面这些问题,以丰富翔实的历史事实,权威准确的科学观点,接地气有底气冒热气的鲜活语言予以全面解读,条分缕析,透彻分析,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直抵人心,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消除困惑中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科学理论的解渴管用,达到精准滴灌、春风化雨、入心入脑、启智增慧、坚定信念的传播效果。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大笔触观百年大党,立体化全景式呈现百年奋斗史《百年大党面对面》博古通今,驰骋中外,以五千年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大视野贯穿百年沧桑,在宏阔的大视野中把百年党史故事讲得更清楚、更明白、更透彻。例如,第二章在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力赛的四个阶段时,把它与欧洲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崛起的200多年历史相比较,在更为宏阔的人类文明视野中彰显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之伟大。《百年大党面对面》从世界大格局透视党的百年历史变迁。例如,第十章在阐述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

  时,把对“世界进程的深刻影响”作为五个维度之一,分别从促进世界革命、以自身探索开辟文明新路、以至大理念引领人类未来三个方面展开深入论述,彰显党胸怀世界的历史大格局。《百年大党面对面》在阐述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时,从时代高度赋予百年大党大担当,它深刻指出,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展宏图、中国共产党大道直行、中国人民大有可为的大时代。“站在世界地图前”的中国共产党,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自觉承担起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职责。《百年大党面对面》还以雄浑洒脱的大笔触,抓住百年历史的主线主题,把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融入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大潮,把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图景描绘得波澜壮阔,让读者置身时代洪流看世事沧桑,察风云变动,悟历史规律。这些宏大而壮阔的描绘全方位立体式再现了党百年奋斗的壮美画面,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问道百年历史,镜鉴未来奋斗,必将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篇五: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古田会议决议》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古田会议是我军在重大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古田会议决议》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其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于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其历史的作用。时至和平建设的现时代,其对于党、军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着启示意义。

  标签:古田会议决议;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启示

  历史结点之上达成的《古田会议决议》是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纲领性文献,更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在理论与实践上,它奠定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标志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初成。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依然有借鉴意义。

  一、《古田会议决议》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

  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红四军召开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会上,陈毅传达了中共中央的“九月来信”,朱德做军事报告,毛泽东做政治报告。讨论了中共中央来信的基础上,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

  (一)决议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强调

  决议指出,红军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为教育问题,这里讲的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路线教育。对出现的非无产阶级的一些思想,决议做了分析,寻找根源及解决方法,通过抵制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来净化党内风气。同时,决议还指出应增强组织纪律教育,少数服从多数,然不可盲从。确定正确的执行方案应建立在确保正确理解上级指示内容的基础上。这说明保证其顺利进行前提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经济及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团结党和各族人民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二)决议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规定

  决议着重对党内教育内容、士兵政治训练内容做出规定。其主张通过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现实问题的研究调查、加强对国民党军队与红军的前途的比较对党员和士兵进行教育,同时要充分利用革命故事和革命歌曲。决议还指出为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需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争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决议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规定

  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决议提出教育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在党内教育方面,决议提出阅读党报、开办训练班、个别谈话等18种方法;在红军士

  兵政治训练中,决议则提出早晚点名、上政治课等7项内容。关于以上一些方法,决议又具体规定若干,譬如对上政治课提出的启发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语言要易懂通俗等十大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决议还指出对红军士兵做思想工作,政要谦虚诚恳,治要针对明确,强调实际效用。

  二、《古田会议决议》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作为一次在我军历史结点上召开的会议,古田会议之重大意义并未随时间推移而褪色。其意义充分印证在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实时彰显在当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着应有的启示。

  (一)对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1.夯实根基,始终彰显思想政治工作在军队建设中的首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古田会议严厉批评了红四军中轻视甚至否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乱象,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是红军中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地将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制度理论化、规范化,保证了红军能够将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党的周围,促使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如今,我国军队处于转型关键期,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我军建设的根本,确实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当成一项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立于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之高度不断夯实官兵的思想基础。要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等错误政治观点,不断打牢官兵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基础,确保党对军队的军队领导。

  2.把握关键,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军队建设中的科学化水平

  古田会议的鲜明特色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和总结党和军队建设的内在联系。决议的形成,体现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教育目的,把握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内容的原则,这也是当今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要科学化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思想源头。我们要深刻领会古田会议所体现的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内涵。加强新形势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贯穿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使思想政治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主席关于“强军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谨遵习主席关于部队建设“三个牢记”的要求,使思想政治建设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在继承和发扬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管理学、心理健康学、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部队建设中的功能效果。

  3.紧贴实际,切实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在军队建设中的方式方法

  决议强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多样灵活,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决议中列举了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方法。当前,我军思想政治

  建设工作要采取内容生动有趣、形式丰富多样的方式搞活教育,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积极开展教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电影、参观革命圣地等丰富多彩的部队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官兵在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中取得实效。要紧贴官兵实际,将以人为本的治军理念贯穿于军队建设全过程,设身处地为官兵着想,通过交流谈心和帮助解决困难,真正掌握官兵的现实思想和行为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军队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二)对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1.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

  古田会议召开之前,党内充斥着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错误思想,已然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决议坚定地指出:“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不提高党内政治水平,不肃清党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更不能负担重大的斗争任务。因此,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纠正过去之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的状态,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此一来,党内教育问题就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得到了彰显。在全球交汇的当今,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才始终能保持清醒,拥有较高的党纪党性素养,才能面对各种诱惑而不为所动。思想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利益矛盾才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应对,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才能有积极作为。

篇六: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党的一大到十九大

  大家在学习交流中谈到,在建党百年这个继往开来的重大历史时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我们党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同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顺乎党心军心民心,顺乎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深厚的政治根基、理论根基、实践根基、群众根基。《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必将载入史册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也是帮助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的权威教材,对于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夺取新的更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大家认为,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对百年党史的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四个伟大飞跃”的历史成就彪炳史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指引未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我们党百年奋斗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世界价值,积累的十条历史经验弥足珍贵,对于全党同志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不懈奋斗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回顾历史,大家深切感到,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近百年来共青团紧跟党走的历史教给我们最根本最重要的启示,全团必须始终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对党绝对忠诚,时时处处事事坚守团的政治本色。

篇七: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历史决议四个时期考点决议如下:

  决议的特点概括:《决议》专门用四个部分,对党在四个历史时期带领人民进行英勇顽强奋斗的历史进行了系统阐述。每个部分都从党在这个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入手,按照党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事件、所做的主要工作,实事求是地进行简明而系统的阐述,并用“四个伟大飞跃”对每个历史时期伟大成就,作出画龙点睛式概括。

  第一阶段(1919~1927)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

  第二阶段(1927~1937)

  这一阶段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无数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成功粉碎国民党数次“围剿”。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1937~1945)

  这一阶段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

  第四阶段(1945~1949)

  这一阶段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协定(即“《双十协定》”)。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

篇八: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学决议讲成就及经验跟党走主题教育会了关后感

  关看学决议讲成就及经验跟党走主题教育会,懂得了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早在延安时期,XX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在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关头,XX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

  现在,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了XX年,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也过去了40年。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大大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实践也大大向前发展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有客观需要,也具备主观条件。

  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关于党的十八大之前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前两个历史决议、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都有过大量论述,都郑重作过结论。这次全会决议坚持这些基本论述和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特别是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对党的历史都作过总结和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的新认识。这次全会决议要体现这些新认识。

篇九: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与洛兊的分权理论相比有重大的发展孟德斯鸠的三权划分比洛兊更明确且比较合理更重要的是他仅说明分权而且迚一步说明了权力行使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解决不仅在政治上起到了鼓舞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而且对未来国家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对权力迚行有效的制约提供了参考模式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摘要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1787年联邦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美国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三权分立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工、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里,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建国家,以防止权力滥用而形成专制。这一思想在美国制宪者的努力下,成为1787年联邦宪法的内容之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对稳定美国政局,调节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很多国家的政治制度中都能找到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影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本文对其在美国的确立、发展历程等进行了梳理,通过这些内容,希望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进而对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有所启发。

  关键词:美国、三权分立制度、起源、确立、发展、意义、启示

  一、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起源

  三权分立的思想最早应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分为议事、行政和审判三个方面,这就是他的“政体三要素”论,为分权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古希腊的波里比阿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国家的这三种权力在分工的基础上又互相牵制,以维护政体的平衡,权力制衡的思想开始出现。17世纪,英国人洛克则创立了资产阶级分权思想的先河,他认为政治权力应分为立法、执行和外交三个方面。

  对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产生有直接深远影响的应是孟德斯鸠。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详细系统地阐释了三权分立思想,这个思想取得了反对封建专制政权的胜利。孟德斯鸠认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①他把国家权力三分化:立法权是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这项权力应体现公意,应由全体人民来行使;行政权是用以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应当由国王行使;司法权是惩罚犯罪、解决私人争诉的权力,由法院行使。同时他进一步指出了分权的必要性:“当立法权力、行政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力不同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分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力同立法权力合二为一,则将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者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权,执行公共决策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都完了。”②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与洛克的分权理论相比有重大的发展,孟德斯鸠的三权划分比洛克更明确,且比较合理,更重要的是,他仅说明分权,而且进一步说明了权力行使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解决,不仅在政治上起到了鼓舞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而且对未来国家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提供了参考模式。

  二、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确立

  美国常用“一个国家”、“一部宪法”、“一种命运”来说明宪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就是美利坚合纵国是由《联邦宪法》所产生的。美国是最早将三权分立宪法化的国家。随后三权分立制度成为美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何这项制度能够步入美国的政治生活?究其原因,一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其思想渊源;二是在美国还处于英属殖民地时期,英国人的专制统治,给美国人带来了无尽灾难,从而美国人对权力的专制,尤其是行政专制产生了畏惧感。当美国人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时候,他们迫切地要把国家权力进行分化,三权分立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点,在联邦建立之前,对美国社会起承上启下的邦联时期,各州政府的立法专制是推动联邦宪法实行分权体制的直接原因。组成邦联的各州遵循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进行了分权,但基于对行政专制的恐惧,把政府的主要权力赋予立法机关,使得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权力配置极其不平衡。而且缺失了相互制约,造成了立法机关权力滥用、无所顾忌。人们认识到权力集中到立法机关依然会带来专制和权力滥用。1787年的费城会议上,通过了《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从而开始了三权分立完善的过程,也是联邦宪法完善的过程。

  (一)国会

  立法权力机构。在现代政治体制下,它就是立法程序,通过指定某团体作为全体公众的规则制订者,最终正式通过法律。这就是美国国会作为立法机构的职能。美国国会的权力在《美国宪法》中给予了明确规定,包括确立税项及征收税款的权力,借款、调控商业的权力,铸造货币、确定重量和度量标准、建立邮政体系、创立司法体系的权力,划定联邦区域、管理版权和专利的权力,宣布参战、为美军筹资和提供资助常备民兵的权力。国会权力广泛,但也有限制。《美国宪法》专门指定了一些限制范围,比如国会不能通过任何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不能通过公民权力剥夺法案、不能追溯既往的法律等。

  (二)总统及其权力

  行政权力机构。美国行政部门的基本职能是执行法律和政策,担负政府的日常工作。行政部门实行总统负责制,各部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署长、局长和管制委员会委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总统免除他们的职务则无须参议院批准。各部、署、局均实行部长、署长、局长负责制。在当今,总统是美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和权力最大的人物。《美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职位是单一的,独立于国会之外,由全国选民选举产生。总统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权力是由宪法直接授予的。总统任期4年,连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拥有监督法律执行权、政府官员任免权、缔结条约权、战争权(不含宣战权)等。宪法授予总统上述权力的同时,也给予了限制。比如,政府高级官员的任命需经参议院批准;对总统否决的议案,参众两院有权经2/3以上议员同意而重新通过;总统未经国会宣布在国外的用兵作战,时限不超过90天等等。对总统最致命的限制是《美国宪法》授予国会拥有罢免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的权力,众议院“独自拥有弹劾权”;参议院“独自拥有审判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三)法院

  司法权力机构。从体制上看,司法程序在某种意义上是政治制度的关键部分。不论司法制度采取哪种形式,它的基本政治作用是一致的,帮助社会控制冲突,对法律的尊重是政治秩序的生命。美国法院法官在司法权力和司法程序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法官任职终身制,薪金高于其他政府官员,而且任职期间不得减少。《美国宪法》对法官行为做出了明确限制,法官任职期间不得在某一政治组织中任职,不得参加竞选公职活动、不得为某一政治组织或其候选人演讲或公开捐款、参加政治集会等活动。国会对法官拥有独自的弹劾权。

  在对权力进行分工的基础上,美国宪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孟德斯鸠的“权力制约权力”理论,规定了三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这种制衡强调相互性,而不是一种单向制约。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制衡。美国宪法把司法权赋予法院,美国的法院包括联邦法院和州法院。根据亚里士多德最初的三权分立思想,司法权尤其是要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这也是司法独立和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美国宪法为了保障法官能独立行使职权,规定法官只要能尽忠职守,应终身任职。另外在薪金方面,为了解除法官的后顾之忧,规定要高于政府官员,而且不得任意减少,即“按期接受俸给作为其服务之报酬,在其继续任职期间,该项

  俸给不得削减”。同时,宪法还规定:在法官任职期间,不得担任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能参加竞选公职活动等。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和任命,由参议院批准。这是美国宪法设定的立法权、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约。除此之外,国会和各州如果不认可最高法院的裁决,可以联合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其推翻,也可以重新通过被法院判定为违宪的法律。反观之,司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的制约体现在最高法院对总统和国会的司法审查权上。这项权力虽然没有在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后1789年《司法条例》中明确规定,但已经在实际中发挥了作用。至今,美国最高法院已经判处100多项国会所制定的法律违背宪法。

  三、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

  (一)建国前的发展

  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一种学说,最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皇帝或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总揽立法、行政、司法大权。17世纪,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10月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1701年6月签署了《王位继承条例》。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君主立宪政体。洛克在已经存在的政治现实基础上,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高于行政权,他讲的立法权和执行权分别指国会和英王。因此洛克所谓的分权,就是分掉代表封建贵族的国王特权,把立法权、司法权一项项夺过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分权理论在政治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他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他还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说明各种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指明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可通过相互的反对权相互钳制,立法机关的两部分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而行政权亦受立法权的约束,彼此协调前进。

  (二)建国后的发展

  已有的三权分立理论、实施三权分立的经验以及英国专制统治的历史教训,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建立的基础。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正是在充分总结英国历史和早期州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提出了比较完善的三权分立原则。1780年至美国内战,是权力的相对平衡时期。其主要原因是:一、华盛顿总统不介入国会立法事务的表率作用,对维护立法与行政两个部门的平衡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早期美国为农业国家,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对简单,导致行政与立法两个部门对抗的机会很少;三、奴隶制问题的发展使三权分立问题居次要地位。1865至1900年之间是国会居主导地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三权分立原则的运行出现不平衡,权力中心向国会倾斜,国会成为三个部门中地位最高的机关,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国会迫使总统按照国会的意志行事。其主要原因是:一、共和党国会对民主党总统的斗争胜利。国会与总统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斗争。当时民主党处于分裂的不利地位,而共和党则长期控制着国会,特别是一直控制参议院,从而不断巩固了国会的优势;二、国会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因而更能够顺应现实的需要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

  行调控,这进一步巩固了国会的权力和地位。1901年以后是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进入20世纪后,美国总统的权力开始不断扩大,国会的权力日趋削弱,到罗斯福执政时期,形成了总统居主导地位的三权关系新格局。这一格局一直保留下来,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总统权力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要求扩大政府的行政职能;二、20世纪,美国频繁出现的非常时期,助长了总统权力的扩张;三、进步运动为20世纪强化总统权力提供了舆论准备。

  尽管在历史上,美国的三权关系不断变化,但是三权分立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一方面是因为宪法对三权的平等独立地位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因为处于较弱地位的司法权在国会与总统的权力斗争中发挥了平衡的作用。就美国三权分立长期实施的后果来看,其防止出现专制暴政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专制统治都脱胎于行政部门,而在美国的宪政体制下,尽管总统被英国学者拉斯基称之为集“欧洲君主与首相”于一身的人,但是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不可能形成专制暴政。所以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分权这一由精心构思的制约与平衡来履行的制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防止专制暴政的安全措施”。

  四、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意义和启示

  (一)意义

  首先,从三权分立的目的看,无论对于该理论的创始人还是运用该理论的国家来讲,三权分立就是为了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某一国家机关或者个人的独裁和专制,从而保证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如果同一个人或者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制裁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而制约权力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因此,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对权力的制约都是一种实在的需要,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为了真正保障人民的权利。

  其次,从三权分立的内容看,在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分享政权的事实已成为历史以后,按分权理论建立的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关,都根据国家权力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这三种国家机关分别行使不同的国家权力,并使之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很难说这三种权力是分立的,就连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关实际上也是有产者的论坛和表决器,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仍然是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整体利益,为保证国家权力有效、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模式。

  再次,从三权分立的功能来看,在国家生活中,它大体发挥了以下几种功能:1、区分功能。现代美国宪法学家柯尔文曾把三权分立总结为四个要点:(1)政府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固有的独特的职能;(2)这些独特的职能应由三个分别配备人员的政府部门各自行使;(3)三个部门在宪法上应该是平等、互相独立的;(4)立法部门不能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此种说明为许多学者所接受,特别在美国这个说明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现代大多数国家在实践上都有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机关的设置(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使得国家职能得到合理的区分和实现,这的确是有目共睹的。2、平衡功能。国家权力在区分的前提下,根据其职能配置不同的权力机制,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部门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不致

  使某一部门因权力过大而导致权力运行失衡。3、制约功能。立法、行政、司法职能的差异,机构的分离,职权的划分,相互间权力运行的牵制,使得三种权力能够达到有效的制约。4、补救功能。当三种机关中的某一机关在行使权力不当招致社会不满时,其他的机关可以行使权力,挽回影响和损失,从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二)启示

  将三权分立看作是制约权力的手段,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三权分立的地位。第二,有利于我们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中国不搞三权分立,但可以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制度,它直接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权力滥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人大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深入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使司法机关能配合人大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对行政权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应配合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尽快制定完善的司法人员资格法,让高素质的人担任法官、检察官,并对司法人员的枉法行为以重惩,建立严格的错案追究制度,保证司法队伍的纯洁性。三权分立不应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我们要在观念上对其重新认识,摒弃偏见,吸收其合理成分,借鉴其经验,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国家权力运行走上法治的轨道,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之,三权分立学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历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其作用在政治体制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实行政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不搞三权分立,但可以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制度,它直接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可以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吸取其长处来完善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注释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泽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泽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徐希军:美国总统否决权探析[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2]赵震江: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3]张采凤:论美国政府的分权制衡机制[J],比较法研究,1999年02期[4]赵德平:试论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5]刘钰,赵文:美国分权制衡原则探悉[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6]樊体宁:论美国分权制衡制[J],世界历史,1988年01期[7]陈土光,李光炎:评美国的“三权分立”及其它[J],社会科学探索,1989年05期[8]李其荣: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及其动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9]董秀丽:三权分立与美国总统和国会的权力之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10]张锐智:试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篇十: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

  作者:侯竹青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2018年第3期

  侯竹青

  【摘要】两个《历史决议》是中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党的历史所作出的经验总结,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其中。两个《历史决议》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起草时面临的形势不同、对“左倾”错误认知的深度不同、思维逻辑和框架结构的构思不同。这种联系与区别体现了两个《历史决议》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两个《历史决议》;集体智慧;实事求是;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D2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570-(2018)03-0087-09

  中共历史上有两个《历史决议》,一是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二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两个《历史决议》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客观公正地对党的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回顾评析,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中共统一全党思想、开辟工作新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因其在实践和理论指导中的承前启后作用,两个《历史决议》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关于二者的比较研究,为数不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内容和方法方面。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个《历史决议》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比较研究。

  一、两个《历史决议》的相同点

  历史证明,两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观点和结论都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它们虽然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对中共不同阶段的历史所作出的总结,但二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共同性。

  (一)两个《历史决议》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两个《历史决议》都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体现在决议的形成过程中。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之前,曾有一个分析、评价党内问题的草案稿。它起草于1941年,从构思、起草到修改,都是毛泽东主导的。但由于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待深化,该工作不久即被搁置。随着延安整风的开展,“许多高级干部回忆历史,使对党的历史问题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历史决议的草案稿对党内历史问题的认识不够了②。但经过延安整风和1943年的九月会议,党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这为重新起草历史决议奠定了基础。1944年5月,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任弼时负责,成员有刘少奇、康生、周恩来、张闻天、彭真和高岗、博古(后加入)。任弼时当月即写出了第一个稿子——《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议》。这一稿除了将草案稿的精华吸收了进来,还对其基本观点做了提炼和概括;并将1943年九月会议以来对党史路线问题的新认识,作了深入的阐述。稿子完成后,任弼时对其作了多次修改,贡献良多。其贡献一是“修改了《历史草案》关于四中全会的评价”;二是“强调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正确路线的作用”;三是“指出了检讨党的历史路线的意义,号召全党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①在任弼时稿子的基础上,胡乔木又重新起草了一个稿子,这个稿子近7000字,分4个部分。任弼时在抄正稿上对胡乔木写的稿子进行了修改,一共3次。其中第2次“最重要的修改,则是对第三个问题讲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结合时,作了较大改动,加写了近五百字一长段话。”第3次修改稿上主要在正文后对第三次“左”倾路线的错误写了七条提

  纲式的意见,“集中了中央政治局和‘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因任弼时工作繁忙,中央又指定张闻天参加修改。张闻天的稿子虽然参考了以前的改稿,但基本上是重新构思,有13000字,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只是对四中全会以后的历史作决议,而是对大革命失败以后的十年内战时期的历史作决议”。②至此,经过半年多的修改,关于历史决议的思路和格局基本上理了出来。从1945年春开始,毛泽东对张闻天的“抄清件”亲自修改,据可查到的资料,至少亲笔修改或主持修改了7次③。这些修改稿上,除了主要是毛主席的修改笔迹外,也还有其他领导同志少量修改的笔迹。《历史决议》修改稿是委托胡乔木汇总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意见而作出的一次局部修改④。修改稿送给任弼时时,附有胡乔木征求任弼时意见的便笺。六届七中全会后又出了第8次修改稿。七大闭幕后,根据七中全会的意见做了第9次修改,将第一部分原来写的“党在二十五年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形成一条同一切错误的路线和思想相区别的正确的路线的思想——毛泽东路线与毛泽东思想”,改成了“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体系。”⑤在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之前,又做了第10次修改。如第三部分在“指出八七会议错误的同时,又肯定了它的功绩,使其评价更为全面”。⑥在1945年8月的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全体一致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⑦。

  可以说,从1941年算起,第一个《历史决议》出台前后历经近4年,毛泽东直接参加起草并反复修改,广泛征求了党内的各种意见进行讨论,它的产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毛泽东在七大开幕的预备会上所说:“我们现在学会了谨慎这一条。搞了一个历史决议案。这个决议案写过多少次,经过三番四复的研究,经过多少双眼睛看,单有中央委员会几十双眼睛看还不行,而经过大家一看,一研究,就搞出许多问题来了。没有大家提意见,我一个人就写不出这样完备的文件。”⑧.

  第二个历史决议同样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1979年10月30日,《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启动。1980年2月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为《历史决议》的起草创造了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条件。之后,决议起草工作进程加快。6月,决议草稿出来,因写得太沉闷,体现不出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没有说清楚,被要求“重新来”。①针对该难题,胡乔木提出了解决方法: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毛泽东思想加以区别,对前者予以批判,对后者加以肯定②。7月以后,起草小组重新起草,反复改写,8月8日,拿出了一份不完整的修改稿,有了正式名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稿》;其后,又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到9月10日,完成了供讨论的、完整的第二稿(1980年9月10日未定稿),共六万字。胡乔木对其评价很高,说:“这个稿子,我也说不上是第几次稿子了,一些重要的骨架,大概就像现在这个样子了,要作很大的变化,实在说我也变不出来了”。③该决议被发到“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讨论”;之后,该稿子又拿到由中央党政军机关、中央直属机关、军队、地方的干部参加的四千人大会(实际参与者5000多人)上讨论。这是一次规模空前、规格高、思想开放的大讨论,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的一次深入具体的研究,充分发扬了民主,讨论情况不断用简报、快报等形式及时地反馈给起草小组和党中央,一些重大的问题则写成综合报告(讨论期间,共发快报88期、简报938期)。④其中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仍然是讨论的热点和焦点。另外,会上有人还提出了要求真正总结粉碎“四人帮”后的四年历史。四千人讨论结束后,起草小组和胡乔木综合、研究了各种意见,提出了12条修改意见,并重新改写新稿。⑤半个月后产生了1980年11月至12月修改稿,分为7个部分,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完善。起草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写,又形成一稿,1981年3月提交到中央常委审阅,因稿子“缺点讲得多,成绩讲得少”,“好像错误都是毛泽东个人的,别人都对。这不合乎实际”,被邓小平要求重新修改。⑥到3月18日,决议稿的轮廓才定下来。3月24日,陈云提出了两条修改意见,其一是专门加一段话,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六十年。这样毛泽东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陈云的这项建议解决了当时的难题之一,因此被吸收到《历史决议》中

篇十一: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P>  关于会议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分量和历史分量的案例

  全会重点研究了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审议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一次次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勇气,一次次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以一次中央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郑重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

  刚刚经历了入冬以来第一场瑞雪,8日清晨的首都北京,阳光明媚、碧空如洗。

  9年前的这一天,党的十八大在京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进入新时代。

  9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京西宾馆,大厅内悬挂的巨幅标语格外醒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继续奋斗”。连日来,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家集团汇聚

  到这里,出席本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两次会议,分别确定了这次全

  会的议程、时间等。随着会期临近,世界的目光日益聚焦中国,聚焦这次全会的主题: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

  海外观察家纷纷评论:“会议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分量和历史分量”“将宣布开始新的发展阶段”“引领中共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回望百年,每在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总是在对历史的全面回顾、深入思考、系统总结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1945年4月,在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关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和伟大胜利”。1981年6月,改革开放大潮正起。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激发起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全心全意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现在,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76年了,距离第二个

  历史决议制定也过去了40年。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大大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实践也大大向前发展了。建党百年之际,第三个历史决议呼之欲出。

  此时的京西宾馆会议楼一层大会议室,气氛庄重而热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在这里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300多名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出席会议。不是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的中央纪委常委,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金融机构和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党的十九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列席会议。

  9时许,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其他领导同志步入会场,到主席台就座。全场起立,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

  根据会议议程,习近平总书记首先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

  在全面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央政治局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三件大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筹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三件大事”都聚焦同一个主题——历史,都指向同一个目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这一年,通过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为之振奋,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作用;通过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力促进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通过认真筹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这一年,从红军长征血战湘江的战场,到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山村窑洞;从点燃红色火种的北大红楼,到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访历史故地,倾听历史启迪,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全党掀起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热潮。

  历史,经过时间的沉淀才看得更加清楚,才更加具有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的伟力。

  “党中央认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篇十二: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P>  三大历史决议学习心得

  三大历史决议学习心得体会:历史性的转折——改革开放,我认为这个词汇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0年来走过的光辉道路。可以说在党领导人民经过了百年艰辛探索之后,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时刻,并且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抉择: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迈进!这一伟大而富有挑战性的事业正等待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去完成!那么究竟什么是“历史性的选择”呢?笔者认为答案很简单:就是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把握机遇,抓住历史性的机遇期实现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建设小康社会。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欧洲债务危机尚未见底,金融风暴随时爆发;各种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气候异常使灾害频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总之,当代世界充满了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而这些问题又都与发展有关。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但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呢?对此,邓小平曾精辟地指出:“判断一个国家的命运,主要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看一个国家的政治力量是否强大,要看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幸福,看一个国家的科技教育是否先进,主要是看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归根到底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也就是说,

  -1-

  判断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现在的发展水平,还要看这个国家的将来。而促进经济发展无疑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积累太深,至今没有完全消除。企业吃大锅饭,干部职工靠等分配,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老百姓迫切希望经济尽快腾飞,为改革开放创造条件。另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占据着政治上的优势,处处维护其霸权地位,他们采取经济制裁、贸易限制等手段对我国施压,使我们感觉经济困难重重。特别是入世后,它们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号,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规则行事,设置种种障碍,封锁市场,掠夺中国的原材料和劳动力。

  -2-

篇十三: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P>  学习《决议》心得体会八

  学习《决议》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是在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中总结为“十个坚持”。

  这“十个坚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这“十个坚持”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它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所以,这些宝贵经验是从我们党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书本中抄下来的,不是从别的国家照搬过来的,而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而得到的。这些经验饱含着成功和失败,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历史实践的产物、历史奋斗的结晶,是历史规律的昭示。这些经验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

  是我们党引领中国未来的科学指引。第一,《决议》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立足于把握历史大势、揭示历史规

  律。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回顾百年历史,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决议》从历史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我们党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走过的伟大历程、开辟的伟大道路,深刻总结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实现的奋斗目标、办成的历史大事,深刻总结了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促进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正确性,深刻总结新时代在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标识性意义。《决议》充分揭示了过去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就是我们认识这个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也是给了我们最科学的答案,最准确的答案,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奥秘。对我们党总结的“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二,《决议》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立足于统一全党思想、奋力开创

  未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需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规律,教育引导全党牢牢记住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决议》从历史规律性和历史主动性统一的高度,深刻总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辩证互动关系和规律;

  深刻总结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大逻辑;

  深刻总结新的形势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新要求;

  深刻总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教育引导全党抓住历史机遇,风雨无阻向前进,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创造更加伟大的事业。

篇十四: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P>  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中共二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的历史价值与启示

  罗静

  【期刊名称】《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3)002

  【摘要】劳动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前提。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指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这一论断指明了现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正确方向,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的基本思想,指导推动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实践,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的妇女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罗静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商学部,武汉4300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42

  【相关文献】

  1.《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与中共创建时期的妇女解放问题[J],韩晶2.湘西土家族女杰中国妇女解放先驱——向警予的妇女解放和妇女运动思想探论[J],王炯华3.刍议中共二大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探索[J],陈正辉

  4.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从党的第一个妇女运动决议谈起[J],周蕾5.妇女解放与劳动解放关系的理论逻辑——基于共产党创始人、先进分子早期妇女解放论述的考察[J],韩贺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五: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正确认识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方针路线

  作者:吕闯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1期

  摘要: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解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内方针路线的评价,浅析对于正确认识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方针路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从针对性和规律性两方面论述如何正确认识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方针路线,明确要在党的指导思想引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方针路线,及时发现问题与修正问题。关键词:方针路线;针对性;规律性;贯彻落实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01-02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对我党建党六十年的功过得失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论断。在整个决议中,对各个时期的估计和评价都是从党在那一时期内的方针路线的总结开始的。从党的方针路线的产生依据和指导作用上来看,其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针对性,同时也具有历史上的规律性也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对于我党在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言,党的方针路线的正确与否及对党的方针路线的正确执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已经是被历史所证明的。一、党的方针路线的针对性和规律性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具体体现正确认识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方针路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针对性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正确认识党是否是在对当时形势的正确估计下,确定的符合当时当地实际的方针路线;另一方面是正确认识党的方针路线的针对性是否可以应用在跨越时间和空间之后的实践之中,在这一方面便引申出党的方针路线在历史上的规律性,也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在《决议》中对党在不同阶段方针路线的总结中明确指出了正确方针路线和错误方针路线的不同作用,前者让革命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进而走向最终胜利,后者让革命产生了前进中的曲折和挫折。“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党当时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的党只剩下了一万多党员”①这是党在错误的方针路线指导下第一次遭受到的挫折教训,党当时的领导人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国民党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对革命的态度,对其抱有幻想和妥协,最终导致了党在初期的重大损失,这就是错误的针对性带来的严重后果。但党及时在失败中坚强起来,通过“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路线,并以此指导了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系列的武装起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走了出来,这就是正确的方针路线对革命的积极作用的体现。此次会议是党在失败后对当时斗争形势的重新认识和对实际情况正确分析,党的斗争策略从城市斗争转向农村包围城市,从政治斗争转向武装革命,这是我党革命时期的一个基本路线。从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的开展中可以看到,党对大革命前后的国内政治形势、阶级估计的不同判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在此后的革命实践中,“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李立三的右倾主义”“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以及博古、李德等人错误估计敌我形势等错误的方针路线又使成长中的党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党通过“遵义会议”重新制定了符合革命形势的方针路线并指导党胜利地完成了长征,保存了革命火种,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这一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所制定的农村战略和武装斗争策略都在一直延续着,但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党被迫放弃了一些因死守而使革命力量蒙受损失的根据地,这就体现出了党的方针路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针对性在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后一些历史规律性的指导思想得以继续发挥正确作用,一些不符合新情况的原来正确的方针路线反而导致革命损失。在抗日战争爆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党以民族国家为重,审时度势,确定并实行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策略。但我党并没有因为建立统一战线而失去一贯的革命方针,依旧对国民党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后继续反党反人民,我党始终保持着在统一中独立自主的政策。我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敌我实力对比等情况制定了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斗争的抗战策略。在这一时期,党在严峻的民族危机面前为了更好地团结各个阶级进行抗日,对土地革命时期的部分政策进行了针对性的改变,例如对于地主阶级的部分政策就相对缓和,同国民党也有了部分协同合作。这些都是党的方针路线及具体落实上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针对性的体现。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做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革命斗争经验。紧接着,党的七大为建立新中国,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①党在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和平建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团结全国各个阶层的人民进行了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写出了《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矛盾论》、《实践论》、《论新民主主义》等文章和理论著作为革命指明了方向,建立了正确的方法体系,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党在革命斗争中的方针路线的历史上的规律性的体现。二、党的方针路线的针对性和规律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党方针路线的历史上规律性的理论指导,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还存在着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具体方针路线对实践的指导。“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前三年,党有步骤地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肃清了国民党残余的武装力量,稳定了国内形势,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机构,没收了官僚资本,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有序地恢复了国民经济。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这四年中党在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这次会议上对当时我国的社会情况做了十分正确的分析,明确指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还要进行一些社会主义改造和针对反革命残余的斗争,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会议同时对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各个方面做出了符合我国现实和长远发展的正确的方针路线。“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①在此后的全面建设十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党之所以会出现一系列的错误,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八大路线对国内矛盾已经转移的分析,将阶级矛盾扩大化。“这十年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①1956年到1966年十年间,党的方针路线出现了严重失误,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大跃进”“反右倾”等在经济建设和政治思想上的错误路线,其产生原因还是党内一些同志没有针对当时的国内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和正确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①《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总结依旧点明了其错误方针路线的产生是来自对现实的错误估计,我们看待“文化大革命”不仅要注意它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更要看到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党的九大、十大产生了错误的„左‟倾路线,全国就在这种错误的方针路线下产生了极大的混乱。错误的方针路线带来的损失要由正确的方针路线来弥补,虽然在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纠正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曲折,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正确指导方针,完全彻底地批判并改正了“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对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比八大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九大、十大,在方针路线上前两者都是将对当时现状的针对性同指导思想的规律性结合提出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后者则是在一种盲目的混乱的思想下产生的错误的路线。回顾历史,《决议》对各个时期方针路线的论断,明确了正确认识党的方针路线的针对性和规律性的重要性。三、在党的指导思想引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方针路线,及时发现问题与修正问题正确理解党的方针路线就是要辩证地认识党的方针路线的正确性和错误性,这里的正确和错误是从方针路线的产生和结果两方面来认识的。一方面是要看它的产生是否是对当时形势的正确估计下确定的符合当时当地实际的方针路线,一方面是要看方针路线是否在指导实践过程和结果中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推动作用。以矛盾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党的方针路线的产生,要求我们能够正确地将中国实际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看清现实情况,灵活掌握理论基础是其中的关键。对于指导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而言就需要我们在总的指导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决贯彻党在一定时期内的方针路线,及时发现问题和修正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正确认识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方针路线并坚决贯彻落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这是历史和现实带给我们的启示。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76-12-26.(责任编辑:姚丽)

篇十六: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P>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与启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与启示党史党建李波约5525字摘要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具有重大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作者:李波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05期

  [摘要]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具有重大的意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解决问题的开始;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军事路线保证;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组织保证;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起点。在新时期回顾遵义会议的伟大功绩,给我们以下启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既防右又防“左”的思想路线;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民主集中制。

  [关键词]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历史意义;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5-0025-03

  一、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解决问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这些指导有些是正确的,对中国革命作用很大;一些则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给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比较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的承担中国革命的重任。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就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

  2.遵义会议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军事路线保证。毛泽东在会议上“集中阐述了当时亟待解决的牵涉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路线,正确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这是遵义会议的灵魂,是实现伟大转折的指针”[1]。由于当时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军事路线的错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且这些错误已为当时中央大多数领导同志所认识,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为广大红军指战员十分不满,纠正的条件已经成熟。之前的通道、黎平、猴场三次会议,为纠正“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和张闻天、周恩来等形成共识为召开遵义会议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批评博古的错误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军事领导上实行错误的战略战术,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造成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他批评李德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不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遵义会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纠正军事路线的错误。遵义会议后,红军恢复了过去在毛泽东领导下作战的正确原则,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历时两个多月,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追截围剿,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全歼红军的计划。这是红军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运动战的光辉典范、是红军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3.遵义会议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组织保证。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党的领导实质是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3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当时革命战争环境下党中央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进入3人军事指挥小组,承担起长征途中处于中心的军事任务的领导工作,也表明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逐步确立。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自此,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逐步形成,从而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4.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关节点。遵义会议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的标志,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关节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遵义会议总结失败教训,正确解决了军事路线,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使得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领导集体的确立,正确思想的指导,中国革命逐步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已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二、遵义会议的历史启示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于今天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重要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原则。一个国家的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独立自主进行革命这一原则的光辉范例。这次会议是在同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由我党独立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从思想酝酿、组织准备到组织领导,都把共产国际顾问李德排除在外。会议决定:“(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2]会议对远在苏联的王明和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左”倾教条错误路线进行了批判,取消了李德在我党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实际上就是对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左”倾错误思想指导的否定。因此,会议取得了成功,成为我党第一次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开端和在全党确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原则的起点。从此,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原则的指导下,及时纠正了各种错误路线,克服了重要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遵义会议表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本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应当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的问题,无产阶级革命既不能输出,也不能输入。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遵义会议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党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在领导革命过程中,避免犯右的或“左”的机会主义错误,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本国的国情。其次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不认真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并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把革命策略的制定基于主观臆想之上,那就必然犯错误,使革命事业遭受损失。而毛泽东则相反,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国情,寻找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以此来教育帮助其他同志,从而促成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并取得了成功,最终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这既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3.必须坚持既防右又防“左”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曾经多次出现“左”倾和右倾两种机会主义错误,残酷的历史表明,在经济、社会、文化极端落后的中国,“左”倾和右倾一样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十分重视防右,但也要防止和克服“左”的错误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向。遵义会议是在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发展到极端,几乎使革命走向失败时召开的。遵义会议表明,要防止和克服革命队伍中“左”的错误倾向,就必须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彻底抛弃“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晚年针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3]的思想,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遵义会议后的几十年间,国内外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内自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江泽民明确提出:“现在明确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目的在于使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密切结合当前实际,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解放思想,同心同德,把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搞上去。”[4]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强调,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4.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要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又要最明确地维护党的领导集体的权威和作用,这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来说,尤其需要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领导集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既犯过右倾机会主义也犯过“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革命经常出现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从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比较和对我们党近90年实践的分析总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正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这样的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的艰苦奋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如果没有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没有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衡量一个党是否成熟和有力量,关键的一条就是看这个党能否顺利解决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党中央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带了好头,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多年未解决的领导集体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自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组成以来,不断解放思想,注重发扬求真务实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的前提和保证。

  5.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是党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遵义会议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批评和斗争,果断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但是并没有单纯地追究他们的个人责任,没有给他们什么严重的惩办,而是仍然分配给他们适当的领导职务,耐心地帮助和等待他们从思想上真正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吸取经验教训。开展党内思想斗争,解决党内矛盾的唯一正确的方针,正是始于遵义会议而在延安整风中找到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遵义会议以前的相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当一段时间,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不健全的,特别是党内流行家长制和惩办主义,动辄实行所谓“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危害很大。遵义会议在通过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的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党内斗争,正确的对待犯错误的干部,为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作出了一个榜样,为后来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宝贵经验。毛泽东多次强调,党内外都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5],把它作为克服困难、抵御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保障党内民主发展的固本之策。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之一。历史和现实表明,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不断发扬党内民主,正确理解和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于加强执政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各级党组织思想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成为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模范。

  参考文献:

  [1]伊胜利,孙艺年.毛泽东与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6).

  [2]遵义会议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李秀华

篇十七: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P>  党史教育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党史教育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为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六届七中全会、1981年的十一届*中全会分别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当前开展的党史教育中应高度重视这两个决议的学习研究,切实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两个决议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共产党员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和最高目标不松懈,坚决与马克思主义相偏离的一切错误倾向作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两个决议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分清是非,促进全党理论上的清醒。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也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我们党100年的历史中,一代代共产党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具有理想信念,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因此,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实践,在具体的工作中,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在不断的实践和历练之中,保持初心使命,磨砺出坚毅、沉稳的品格,做到以理想信念立身,以实干精神力行。

  共产党员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两个决议中总结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真诚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夺取伟大胜利,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和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政治立场坚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品质,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担当。如果政治立场不坚定,很容易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恶果,所以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对照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发展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产党员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史。实事求是贯穿于两个决议的始终,是共产党员加强党性、提高修养的重要着力点。实事求是,是党的指导思想,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品质去追求,作为一种境界去修炼,作为一种责任去承担,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真,要既报喜又报忧,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

推荐访问:三个历史决议的启示 决议 启示 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