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9篇

时间:2022-12-04 10:55:06 来源:网友投稿

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9篇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说明:试卷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9篇,供大家参考。

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9篇

篇一: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说明:试卷号:1291。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生活准则和品德规范等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两方面的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有其建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它即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也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

  这一原则在实践中要注重的主要问题包括:

  (2)德育工作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要能抑其所短,扬其所长。(3)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发挥。结合实际论述部分20__年7月试题及答案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如何贯彻长善救失的原则。答:德育教育中如何贯穿长善救失的原则:所谓长善救失,就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教学过程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促其发展。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1)教育者应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p和了解学生,恰当、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所长所短。(2)德育工作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要能抑其所短,扬其所长。(3)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发挥。结合实际论述部分20__年1月试题及答案10.结合实际论述你是如何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答:我国本轮“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位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改变原来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学习,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2)合作学习,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弊端,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

  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在于“探”和“究”两个字。

  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20__年7月试题及答案10.结合现实谈谈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答:个体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外部的环境资都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因素,为身心的发展提供着支撑。个体的遗传素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只有通过活动的结合,才能将外部的资因素转化为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的能量。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20__年1月试题及答案10.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育。答:童年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黄金期,教育应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做人打下良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该期的教育重点是:(1)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2)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立体地培养学生;(3)正面鼓励为主,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4)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实效性。儿童的身体比起幼儿来虽强健得多,但与繁重、持久的学习任务相比还是弱的,因此,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增强儿童的体质仍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在儿童进入小学的最初一年尤其要注意,不要使儿童一进入学校就产生惧学、厌学的心理。

  在学习方面,除教学内容外,读、写、算和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和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其中手工操作往往被忽视,然而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一般在童年期就有所表现,动手能力的训练错过了这一时期,奏效就较慢。另外,最为艰巨的是学生熟练掌握、运用书面语盲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检查、订正作业错误,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这一阶段学生自信心的发展是与能否克服困难密切相关的,也与教师的坪价相关。所以,教师在指导、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孩子进步与独立性的关心与鼓励比什么都重要。教师要相信学生会成功,并善于通过多种方法使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取成功。教师应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篇二: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

  .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它就存在。

  (2)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五、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六、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做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八、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2、小学教师的特点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的基础,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名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据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1)国家有设有学校以及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

  (2)父母或监护人有使学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的义乌(3)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碍的义务。

  一、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不仅有体力付出,还有脑力付出,是复杂的脑力付出。复杂性体现在:首先,教育目的全面性。其次,

  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3)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整理范本

  .(5)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影响据有滞后性。(6)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指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二、小学教师的素质(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2)教师的知识素养(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4)教师的心里素养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背(背过)(1)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内容。(3)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五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六、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让他们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2、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不断地向小学生提出要求并即使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3、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的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一、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资本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五、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强调教育为社会建设主义社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六、确立小学教育的基本依据2012题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七、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理、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篇三: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

  --

  -

  教师XX考试简答题

  模块一、教育基础

  古代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占主导地位

  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2、教育对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促进文化延生和发展的功能3、调节人与自然的关心4、促进经济的发展功能5、对社会发展的负功能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所处的社会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大机器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基本精神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2、坚持政治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3、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4、适应时代,个性发展,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5、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建立学制的依据是什么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口的发展状况4、民族文化传统5、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新学制的特点1、民族、男女平等2、面向农工3、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4、重视职工干部的再教育5、方针、任务的统一性

  我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联系性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月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6、实现三级课程的管理制度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立足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2、改革课程单一化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3、改革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4、改革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改革课程管理方式,实现三级管理6、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性评价

  行动性研究的特点1、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2、研究主体是教师,强调教师做学者型和科研型教师3、强调教师月专家专家相结合,开展群体研究4、采取理论与实践、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5、重在应用推广、重在实效6、样本小、个性化研究、重在相互借鉴

  模块二、学生指导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体差异性

  遗传的意义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

  优质资料

  --

  -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了现实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着消极和积极的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是也不是消极的和被动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期主导作用1、学校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的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学校教育有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负责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性功能1、学习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做出社会性规X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功能

  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点1、观察2、注意3、记忆4、思维5、情感6、自我意识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的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3、学习兴趣与习惯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

  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观察的精确性2、观察的目的性3、观察的顺序性4、观察的判断力

  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2、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4、要求学生观察时尽可能的运用言语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1、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2、注意的品质较差3、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1、小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的发展2、小学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3、小学生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1、明确记忆目的,加强记忆的自觉性2、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3、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4、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5、对记忆的结果进行自我的检查

  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1、小学生想象力有意识性迅速发展2、小学生想象力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3、小学生的想象力将更近现实性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结合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2、积累知识,丰富表象储备3、通过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力的表达能力4、对学生的想象进行积极的鼓励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1、由具体形象的思维向抽象逻辑的思维过度2、抽象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2、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对思维品质的培训

  小学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里品质

  小学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XX与法制教育8、科学世界和人生观的教育

  -

  -

  优质资料

  --

  -

  小学德育的方法1、说服法教育法2、榜样示X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

  心里健康的标准1、对实际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的控制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各机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儿童多动综合症2、学习困难综合征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4、儿童厌学症5、儿童强迫行为

  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2、代币疗法3、行为塑造法4、示X法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

  学生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2、领会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况阶段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

  学习迁移的分类1、根据性质:正迁移与负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抽象和概况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4、根据内心机制的不同: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1、精选教材内容2、合理组织材料3、合理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小学生兴趣的培养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3、利用教具、多媒体进行教学4、精心设疑、质疑5、课堂教学多样化

  安全教育的意义1、安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2、安全教育是正确引导特殊学生的需要3、安全教育是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4、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安全教育的途径1、切实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的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5、争取相关部门的协助,治理校园的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模块三、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的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机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

  则

  4、集体之间平等,心里相容的气氛

  三、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

  -

  -

  优质资料

  --

  -

  和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1、确定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五、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3、班主任是各科教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六、班主任的职责1、对学生进行品行的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级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七、组织小学生班级活动的途径和方法1、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2、要注意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3、要注意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要注意与各科相关知识的结合5、要注意月各类节日和纪念结合

  八、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3、充发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的辅助作用相结合

  模块四、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关的正确导向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5、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加血策略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评价建议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功能2、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3、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小学数学课程的总目标1、获得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路,基本获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出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模块五、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2、程序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反馈性原则小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1、系统理论2、传播理论3、学习理论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小学教学设计的步骤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策略设计3、教学评价设计综合课程的主要类型1、学科本位综合课程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3、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

  -

  优质资料

  --

  -

  综合课程设置的依据1、学科的融合是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2、综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完美的世界观

  综合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1、综合课程目标的确立2、综合课程综合度的确定3、综合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1、综合性2、开放性3、自主性4、实践性5、生成性(新的主题不断更新)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意义1、丰富学科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品质2、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遵循学习的认知规律,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式1、明确我国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定位2、教师培养是整合的关键3、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分层次,重实效地进行整合4、建立持续发展机制

  模块六、教学的实施

  小学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新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1、价值性原则2、开放性原则3、生活性原则4、区别性原则5、趣味性原则6、品味性原则7、时代性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方法1、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活动性学习2、创设模拟情境,增强情感的体验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欲望4、创设暗含情境,实施隐形教育

  教学过程的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3、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相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教学的原则1、直观性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3、巩固性原则4、因材施教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谈论法4、实验法5、演示法6、练习法7、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8、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班级授课的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小学生动机的激发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积极的情绪情感3、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迁移4、避免过多的物质强化

  模块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功能(作用)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控制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方法1、检测法2、量表评价法3、表现性评价法4、轶事记录评价法5、成长记录袋到积极的情绪情感

  -

  -

  优质资料

  --

  -

  教学反思的过程1、教师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从可能的领域,收集相关问题资料2、教师开始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理解这一问题3、一旦对问题形成了明确的表征,教师开始假设和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考虑4、考虑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开始被再次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新的一轮的循环。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水平1前道德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阶段2.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水平2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阶段3.好孩子定向(取悦于别人就是好的)阶段4.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水平3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阶段5.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阶段6.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效度:1、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取样的适用性,从而确定测验是否是所欲测量的行为领域的代表性取样。

  2、构想效度指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或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结果是否能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的假设、术语或构想,解释的程度如何。

  3、效标效度效标,即衡量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指的是可以直接而且独立测量的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我们感兴趣的行为,就是要预测的行为,这是一个总的观念,故必须以可操作的测量来确定才有实际意义。因此有必要把效标细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理论水平的“观念效标”,其二是操作定义水平的“效标测量”。

  -

  -

  优质资料

篇四: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

  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____B___。A.学校即社会B.教育即生活C.教师中心D.儿童中心E.书本中心2.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_B____。A.卢梭B.杜威C.斯宾塞D.陶行知E.蔡元培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A____。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D.教育理论E.教育规律4.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__C____。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论》E.《教育漫话》5.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___E__的制约。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6.教育的目的主要受__E__因素的制约。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7.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____D___进行教育。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E.稳定性8.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B___。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阶段性D.互补性E.不均衡性9.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它的功能有__ABCD__。A.定向功能B.调控功能C.激励功能D.评价功能E.衍生功能10.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__ABCD___。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研究生教育11.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在类别上包括__ABCDE__。A.基础教育体系B.职业技术教育体系C.高等教育体系D.成人继续教育体系E.特殊教育学校系统12.地方课程开发中应把握的特征包括__BCDE___。A.权威性B.地域性C.针对性D.社会性E.探究性13.按照评价的不同目的,课程评价可分为_CDE___。A.诊断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决策性评价D.研究性评价E.工作性评价14.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__ABCD__。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E.参观法15.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C_。A.传授知识B.增强技能C.教书育人D.学会认知E.学会做人16.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___B___德育原则的要求。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B.长善救失C.疏通引导D.知行统一E.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17.具有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特性的教师职业形象有_A_D_。A.工程师B.临床医生C.领导者D.园丁E.促进者18."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___C___。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长期性E.多重收获性

  19.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教师职业形象有__BCDE____。A.独奏者B.伴奏者C.协助者D.领导者E.促进者20.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讲求效益,做到低消耗、高质量、高速度,力求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取得尽可能好的工作效果,这是学校管理原则中的__B__的要求。A.导向性原则B.有效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E.规范性原则21.学校管理工作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科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原则中的__D__的要求。A.导向性原则B.整体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E.规范性原则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答: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体现在8个方面:(1)教育普及化,即打破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限制,剔除对人接受教育的种种主观和客观制约,保证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能接受他们希望接受到的教育;(2)教育国际化,即打破封建闭锁的落后状态,使教育处在全球共通的信息网络中,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以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观念来组织教育过程;(3)教育民主化,即打破不民主的专制教育,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共处的方式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事物;(4)教育法制化,即打破教育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状态,把教育纳入法制轨道;(5)教育个性化,即在追求人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充分发挥;(6)教育多样化,即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需要和学习主体对学习的多种需求,在保证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为求学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他们能够在多种选择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从而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条件;(7)教育整体化,即根据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对构成教育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整体构思和系统设计,从而使教育活动成为一个整体优化的工程;(8)教育终身化,即走向现代化的教育及其教育过程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答:人的身心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止在身心发展两个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积极变化,包括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仅从整体上看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征的出现也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具有矢量的正向性,不可逆也不可逾越。(2)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3)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指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均等速度和非线性的特征。(4)个别差异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呈现出共同特征的同时又有变异性,呈现出不可忽视的差异性。3.简述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答:认识实践的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4.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答: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具体来说,教育目的的功能表现为以下几点:(1)定向功能;(2)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5.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答:主要包括:(1)儿童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中心和主体,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2)超越"书本世界",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的现实体验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3)课程的实施是儿童反思性、创造性实践构建人生意义的活动。(4)儿童的学习方法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而不是被动接受或简单适应。(5)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和儿童一样是课程的建构者。6.简述教学的任务。答:(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7.简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答:所谓学高为师,是指作为教师必须是有学问的人。教师的学问不同于科学家的学问。所谓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教学知识,具体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通俗地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知识:(1)教什么的知识,指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2)怎么教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保障专业顺利进行的条件性知识。8.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关儿童权利保护的原则。答:《儿童权利公约》旨在确立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保护儿童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公约提出了儿童权利保护的原则:(1)儿童权利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四、论述题1.联系实际,阐述教育的经济功能。答:(1)提高劳动者素质;(2)促进经济增长;(3)推动科技发展。2.现在有些家长选择了在家教育孩子,而不是送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而我们的教材(90页第10行)认为:正常人缺少学校教育可以得到发展,但不会以有效的方式得到完满的发展,你认同这个观点吗?(回答可参考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也可以结合现实中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谈自己的观点)。答:略3.结合实际论述你是如何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答:我国本轮"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位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改变原来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学习,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在于"探"和"究"两个字。(2)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4.结合现实谈谈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答:个体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外部的环境资源都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因素,为身心的发展提供着支撑。个体的遗传素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只有通过活动的结合,才能将外部的资源因素转化为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的能量。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

  5.试述新课程的目标指向及其在现实中的得与失。答:略6.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答:(1)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2)有效教学非常重视教学艺术,更讲究教学方法,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实现着教育的创新。要实现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要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二是关注教学效益;三是讲究适应性。7."宁给好心不给好脸"这种教育行为,里面不乏有为学生好的初衷和关心学生的情感,这样是否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育中何以要讲究"爱要得体"和"严而有格,严而有方"?8.现实教育中,什么样的评价容易诱发学生单纯追求肯定性评价的动机和行为?评价导致的这种结果你是如何看待的?9.联系实际,阐述实施陶冶教育法时应如何把握。答: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或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方法。在实施时应注意:一是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环境和情境。二是要善于使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充满教育意义。三是要注意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答: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语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1)要注重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2)要注重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3)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多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一致的品格;(4)教育者自身要以身作则。11.结合实际,论述针对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育。要点:(1)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2)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立体地培养学生;(3)正面鼓励为主,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4)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实效性。12.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育。要点:(1)教师要针对学生生理变化,加强青春期教育;(2)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3)为初中生创造丰富、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五、案例分析题1.教师职业道德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课时特别爱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有时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起来回答时,他又不会。老师课下和这位同学聊天,问他原因,该生说:"班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傻,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举手,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不笨。"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和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在以后的课上,老师抓住该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并好好地表扬了他。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很有

  起色,不久就跨入了先进生的行列。你认为这位教师的做法如何?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分析。2.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孩子"?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的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疼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它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孩子"?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3.班主任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4.教师的教育机智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问题: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5.教育评价改革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问题:你怎样看待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谈该项改革。6.教师的职业素养下面一个场面教师会经常遇到,如果处理不好,教师会陷入尴尬境地。"上课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课?出去",老师对一位学生发出严令。这位学生没有出去,"听见没有,叫你出去",老师加重了语气,学生仍不出去,老师奔下讲台,冲到学生跟前,用力往外拉,学生死命拉住桌子,眼里含有敌意,全班学生都看着这位威严的老师,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问题:分析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如果你是教师,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解决?7.德育原则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

  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项"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出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价。8.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信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问题:(1)试根据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指出赵老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专业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9.学生权利"我真不知道爸爸妈妈怎么那么好奇,我发现他们经常偷翻我的书包和抽屉,我抗议了很多次,可他们就是改不了,而且有时不抓住他们的手腕,他们甚至都不承认。""老师们总是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好像问题都出在我们身上,他们怎么不想一想自己的错。他们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农民,庄稼出问题的时候,农民可是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他们从来不会对自己的小苗发火。"问题:请结合第十章内容,谈谈以上两个案例中家长和教师的行为有何不妥之处,并谈谈应当如何做才是恰当的。10.学校管理听课风波新学期开始后,刘校长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检查,以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希望通过经常性突击听课,促使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授课水平,向45分钟要质量。会议后的第一天,校长、主任根据原定方案,自带凳子分头到班级进行不打招呼的听课。第一次听课后,部分校长及主任都肯定了这种做法,同时也有一部分干部提出疑问,认为这种听课的方式不够妥当,对教师不够尊重易造成逆反心理。虽说有不同意见,第二天仍按事先分工,继续进行这项未完的工作。可是情况与前一天截然不同了,这个教师说:"我这堂

  课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那个教师说:"我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背书。"一句话,就是不愿让领导听不打招呼的课。可想而知,这一次校长、主任们真的坐冷板凳了。这样的听课遭遇软抵抗,已无法继续下去了,刘校长陷入了沉思。问题: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进行课程评价,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这本无可非议。但为什么刘校长组织的听课却事与愿违,出现无法坚持下去的状况,原因何在?学校对于教师的课程评价应该坚持什么取向?选择何种模式?

  期末复习指导

  1/4

篇五: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

  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

  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

  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

  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

  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

  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

  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

  2

  术的传习。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

  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

  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其代表作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6、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

  3

  的代表人物和作品。①赫尔巴特奠定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普通教育学》

  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②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第二章小学教育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

  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

  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

  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规

  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

  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

  4

  制

  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

  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

  教育的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

  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

  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①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

  生;

  5

  ②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

  ③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

  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我国现代的小

  学学制有多种形式)。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5、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

  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小

  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

  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7、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

  6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

  7

  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的作用表现在: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及其作用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

  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8

  B、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不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观察。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②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9

  ③记忆。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⑤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⑥自我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③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

  10

  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

  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

  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

  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

  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

  帮助权等。当然,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

  3、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学生的受教育权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

  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学生的人身权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

  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

  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

  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

  ①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②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11

  ③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

  ④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

  关报告。

  4、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

  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

  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6、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素养、

  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1)敬业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2

  (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8、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个性的品质特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一名称职的教师或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人格特征: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9、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章课程

  1、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

  13

  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3、课程类型(1)根据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4、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5、课程计划(1)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

  14

  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2)课程计划的内容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①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②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

  现基础性和多样性。③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有利于发展

  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6、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7、教科书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15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8、我国小学课程(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①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②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③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3)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教学(上)

  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的意义

  16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小学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不;(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4、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5、教学过程的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17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即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不等的师生交往关系。6、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即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个阶段。

  第七章教学(下)

  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8

  (2)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

  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

  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

  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便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

  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的矢地进行有差

  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

  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教学方法

  (1)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

  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

  19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3)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4、教学组织形式(1)概念和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2)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①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A、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B、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C、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D、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20

  (1)备课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写好三种计划:①学期教学进度计划;②单元计划;③课时计划,即教案。(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6、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学生学业评价的概念所谓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不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2)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①观察法②测验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常用的测验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③调查法④自我评价法(3)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常见的评价方式有考查和考试。考查与考试的结果一般都量化为分数显

  21

  示出来,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第八章德育

  1、德育和学校德育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全球性特征。2、小学德育的构成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德教育则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及行为上的准备。3、小学德育的意义(1)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4、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

  22

  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

  意识。(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5、小学德育的内容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

  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小学德育过程(1)概念及构成要素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

  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巳有品德水不之间的矛盾。

  (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23

  ①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③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④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7、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4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

  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8、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9、德育的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说服、榜样、锻炼、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的历史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2、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25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

  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4、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

  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①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

  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

  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

  A、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B、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②后进生工作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

  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

  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26

  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班主任应注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3)班会活动的组织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有三个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4)班集体的培养①班集体的特征

  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不等、心理相容的氛围。②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③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D、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

  第十章课外活动

  27

  1、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

  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2、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

  的教育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4、课外活动的内容课外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即科技活动、学

  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5、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具有普及性质的活

  动。包括:①报告和讲座

  ②各种集会

  ③各种比

  赛

  ④参观、访问、调查、旅行⑤社会公益活动

  28

  (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个别单独地进行。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是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和方法。课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活动、短期性活动、临时性活动;

  根据活动场地,可分为室内活动、室外活动、校外活动;根据活动机能,可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训练性活动。6、课外活动的指导(1)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2)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①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②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③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

  29

  ④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⑤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30

篇六: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

  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人们却让它摆脱思考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理解以便像习惯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我们的教师们曾经就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素养问题进行过热烈的争论。我们讨论了少年期学生的脑力劳动和教师的脑力劳动的相互联系问题,讨论了关于注意力、兴趣、知识的运用、少年期脑力劳动的特点、知识的巩固性等问题。现实生活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如:脑力劳动与发展学生个人爱好和才能相一致的问题,课堂教学与少年的宽广的智力生活背景的相互联系问题,智力发展与双手技巧的和谐问题等。我们认为,不能把学生的脑力劳动看成是跟教师的一般素养、博学程度以及他的脑力劳动素养互不相关的东西。学生的劳动素养乃是教师的劳动素养的一面镜子。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教师的讲述。这是因为少年的脑力劳动有一定的特点:抽象思维逐渐成为学生思维的显著特点,学生用心地感知新的信息,同时积极地思考、加工这些已经获得的信息。这就对教师传授的新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应当准确、清晰,不应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和系统化时所进行的积极的脑力劳动发生紊乱。

  为了使少年学生能注意听讲,我们力求使讲课的思路达到最清晰的程度。这一点对于那些思维操作比较迟缓的学生尤为重要。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学生在小学里能相当容易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会陡然下降:原来是他们不能适应这个从质上来说新的思维阶段。有的教师讲课能够达到较高的清晰程度,而从有些教师那里就毫无所得,这就使情况更为严重了。

  因此,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免得让学生受教师的“创作的痛苦”的折磨,使他们能不太紧张地感知教材。而我所注意的中心点,就并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了:从学生的眼神里就能看出他们是懂了或者没懂,如有必要,我就补充讲些新的事实。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他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的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这种教学观点在对少年的教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向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过渡(即由接受信息很快地过渡到加工信息),要求教师给予密切的注意,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刻板公式和墨守成规在学校里本来是不容许的,而用之于少年则更加有害。

  对抽象思维和不断地由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我们不仅是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师,而且是思考力的培育者。我们越是接近科学的前沿,我们就越容易观察到少年是怎样思维的。为了满足少年期学生对于抽象活动的精神需要,我们在提供事实上经常是慷慨的,而在进行概括上是吝啬的。对少年来说,最有趣的讲述是那种不要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我们叙述事实,而让学生去分析它们和进行概括。在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如果少年感觉到思维的脉搏的跳动,那么这种过渡就是思维最迅猛地成长和最富于充实的情感的时期。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认真地考虑,怎样才能把少年引导到这个独特的高度,怎样帮助他成为思考者和真理的发现者。

  比方说,在数学课上,教师让学生把有关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一些数据抄下来。现在还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进行理论概括的轮廓已经勾勒出来了。教师并不着急,他把独立发现的道路让给学生去走。他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独立分析新的事实,使学生逐渐明白用什么方法才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正是当学生在具体事实跟概括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联系时,他们才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这就加强了少年的自信心。他的思维也能立即由概括转移到具体事实:他很想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答习题)。

  考虑到少年的思维的这些特点,我们就力求在教材的内容本身里去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粮”。在历史课上,我在讲述各个具体的国家时,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一般概念。当学生依靠自身的努力而弄懂了这个概念以后,他们立即产生了一种好像要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来而进行推论的愿望。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关于许多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相当多的知识储备,所以他们就带着巨大的兴趣去研究一些存在着奴役性劳动的国家衰落和迅速瓦解的原因。可见,满足少年的这种需要——即从思想上把握大量事实的需要,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一个人不曾体验到这种思考家的自豪感,那么脑力劳动就会变成一种沉重而单调乏味的事。反过来说,如果体验到这种自豪感,那么少年就会满怀新的激情去开始研究新的事实。

  为了满足少年对抽象活动的需要,我们很重视让他们做一些推理的练习。这样,少年就感到上课很有兴趣,掌握知识的过程就能吸引每一个人,激发起他们作为真理探索者的美好的智力情感。

  在自然、历史、物理、生物、数学课上进行一些训练机敏性的练习,能引起学生巨大的兴趣。女教师斯切潘诺娃在讲述了一个新的植物纲或动物纲的几种代表物以后,要求学生想一想:是什么东西把这些植物或动物联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的,在刚才所学的纲跟以前学过的纲之间,有什么相同和相异的地方?通过分析学生在这类课上的脑力劳动的情况,我们深信:在少年的头脑中进行的那些过程的性质本身,就要求把对事物、事实和现象的单纯描述跟对它们的实质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逐渐地形成一种信念:要使学生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而脱离开具体的东西。概括性的研究似乎能消除疲劳。我们不止一次发现:如果把感知教材变成单调地、机械地往学生头脑里“装载货物”,那么,在从事着紧张的脑力劳动的一天中,就会出现使学生实在难以感知教材的时刻。

  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的课是讲得准确而易懂的,可是学生却什么也没有学到,你问问他,他就像未曾上过课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要集中注意力和引起兴趣是很困难的。我们还遇到另一种现象:学科越容易(例如,就思维过程的复杂性来说,植物学比数学要容易一些),学生对这种机械地“装载货物”的态度就越冷淡。

  成千上万的教师都遇到这样的困难:许多学生在童年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教师们的鉴定——却变得愚笨、无能和满不在乎了,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苦恼和沉重的劳役。想到这些,我们就想找出产生这种可悲现象的原因。这种坏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人们却让它摆脱思考,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理解,以便像习惯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样做的结果是很荒谬的:按教师的设想来说,这样做应当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然而实际上却使它变得更艰难了,这就好比是给聪明伶俐的头脑做催眠术,使它变得迟钝起来。

  我们在想:究竟什么是掌握知识?这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我对教师们讲述了彼特里克怎样弄懂“副动词短语”这个概念的经过。我无论费多大的力气给彼特里克解释副动词跟谓语动词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还是不懂。他按照例句造

  了一个这样的句子:“придядOMOй,умeHязaболелаголова.”我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设法让他自己去发现真理。我建议他:“你想一想,有哪些情况是两个动作可以同时完成的:其中的一个动作是主要的,另一个是附加的?”彼特里克终于弄懂了这些词之间的意义联系的奥妙。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那些思考缓慢的学生,必须特别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头脑迟钝而责备他,也不要给记忆增加过重的负担——这些都是毫无益处的。如果没有思考和研究活动,记忆也会变成“有漏洞的”东西,什么也装不住。记忆力的削弱正是在少年时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正当一个人应该尽量多地推论的时候,却让他摆脱了思考。必须引导理解能力差和想问题不够机敏的学生去发现真理,直到他的思维豁然开朗。这一点之所以必需,不仅是为了让他理解某一具体材料,而是标志着智力发展上的一个独特的阶段。发现的欢乐,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真理时的惊喜,能给人以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

篇七: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

  2015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教育学简答题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

  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

  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

  系统性;双轨制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

  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

  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

  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

  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

  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

  (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

  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

  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

  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

  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

  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

  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13、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

  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14、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5、“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1)在

  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16、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

  系。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

  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18、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9、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点解决学会的问题,*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20、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2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2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24、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

  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理人2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

篇八: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

  加强法制教育势在必行但不要只是空洞的说教最好能结合实际利用鲜活的案例来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加以点拨从而使学生得到正确引导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犯罪当然新时期如何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这个话题是个很大的话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与家庭社会紧密配合而不能孤立地依靠学校

  论述中小学生发展具有哪些时代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教育者应如何进行教育?

  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参照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答案要点,已确认是正确的,论述部分自由发挥,给了你点参考框架)针对性教育:1、心理教育一、建立心育导向机制充分发挥教务处、年级组长、学生会、班主任、班干部的作用,狠抓校风、班风,人际关系及校园文化等。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进行“班级管理”量化评化,评比内容包括仪容仪表、考勤、纪律、卫生、宿舍内务、好人好事等,并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进行小结,对先进班级颁发“流动红旗”进行表彰。通过心理辅导讲座、主题班会、心理活动课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心理承受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面对危机时的心理应对能力,教给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套心理自助机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贫困学生窘迫抑郁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对成绩落后学生的自卑无望心理进行鼓励,对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之爱缺失的心理给予温暖关怀,对早恋学生的朦胧情感给予正确引导等。通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情操,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等等。这些导向手段对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对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形成与发展起着暗示熏陶的作用。通过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消除不健康的东西,对学生心灵的污染,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学校教学楼、运动场、花园、旗台、舞台等的设计都符合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把一些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标语挂在教学楼,宿舍楼和餐厅,比如“了解自我、正视自我、欣赏自我、完善自我”、“微笑可以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敞开心扉,让阳光洒遍心房”等。学生随时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团队之声广播站等宣传设施,定时刊登、播报时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用健康有益的东西占领校园空间,感染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各班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开放、合作、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创建优美的教室环境等。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团结协作、自由快乐、积极向上、满足学生交往和归属的“情感家园”。良好的风气催人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并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雅,减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驾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人格的健康

  1

  发展。三、开设心理辅导课学校可根据专项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并保证每班每个月开设一节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内容的选取建立在对本校学生心理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在确定心理辅导课内容时强调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做到四个考虑:①考虑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②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③考虑学校对学生教育的整体规划的需要;④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社会交往、自我意识、青春期心理、消费休闲心理等方面。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组织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活动,充分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达到增进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学校心理辅导课有定期跟踪进的研讨机制,有开课记录,并有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评价以及改进措施。

  四、设立心理辅导室学校结合现时期青少年良好心理缺乏的需要,开设心理辅导室,设立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室个别辅导是采取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辅导:①发展辅导,即帮助心理上比较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获得更完善的发展;②适应辅导,即帮助心理比较健康、但在学习生活中存在各种烦恼和心理矛盾的学生解除困扰,减轻压力,改善和提高适应能力;③障碍辅导,即帮助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克服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室每周一到周五进行个体辅导,提供学生在适应、发展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辅导。心理辅导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诊断、矫治心理行为的有效途径和健康成长的空间,增强了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

  五、开展校园特色活动在日常工作中,我校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校园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自身特点,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一些生动活泼、健康积极、丰富多彩的敝开心扉,快乐生活活动,摸索出了“分时期,有重点、分层次、成系列”的成功经验。在课间引导学生开展班际跳绳比赛,“看谁跳得远”比赛、羽毛球比赛、三人篮球赛等等,增强友谊;采用升旗仪式上开设“学生诉心语”时间;每月举办一次专题心理讲座或辅导工作小结,每学期开展写“三信”(给老师一封信、给家长一封信、给同学一封信)活动;每年举行校运会、元旦联欢、歌舞书画活动、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书画展,让他们备受温暖。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这些活动,使学生郁积的心结得以开解,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得以放松,心情变得轻松,心胸变得豁达。

  六、创新方法,改进心理教育手段以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较多地停留在“堵”的方式中,哪班哪人哪方面发生了心理危机,就往哪里突击。教务处、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充当着“救火队”、“消防员”的角色,辅导效果总是不够理想。为此,学校应该不断进行研究、讨论、寻求对策,找到了一条心育秘诀:变“堵”为“疏”主题引领,活动涵托,使心育工作达到防患于未然。可采取以下方法:①实施“心理教育导师制”,即把一个班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分工承担,由各个科任教师分别承担几个学生的心育导师,以利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疏导。②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即针对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的共性问题,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指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适。③开展主题月活动,即紧紧抓住当代中学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开放、民主等心理特征,每月突出一个活动主题,形成系列,异彩纷呈,以促使学生克服孤僻、自私、脆弱等不良心理特征,养成守纪、合群、自制、顽强等心理品质。④架设“学校——家庭”桥梁,即通过多种方式把心育环境的建设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不良心理行为得到很好的矫正。⑤建立心育档案,实行监督跟踪,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

  2

  指导和帮助,尽早地从心理危机中解脱出来。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的需求也就更高。可以说,心理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一条“高速公路”,它需要社会上的有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需要个人多一点辛勤耕耘,才能共同创造出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⒈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⒉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的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庭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失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些困难、障碍、曲折、增强其自信,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⒊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政府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家长要提高认识,配合学校做好工作;使少年儿童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将来踏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2、思想道德(或思想品德)的教育首先,要掌握新时期中小学生的行为特点,思维方式,从而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新时期的中小学生,他们所处的环境和70后甚至80后的教师是很不一样的。我们那一代人,思想都比较保守,视野也比较受到限制,所以我们一般都比较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90后的青少年则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知识更新加快,孩子们每天获得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也是良莠不分的。这些孩子的语气、衣着、发型和行为都可能会有些怪异,有些另类,比如说,他们敢叫胡锦涛为“胡哥、涛哥、涛涛”等,实际上我们那一代人是不能容忍的,可是现在必须得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我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老师必须得加强学习,否则我们可能跟不上孩子的步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当教师的,要学会和新生代的孩子交朋友,和他们平等对话,不能老摆“师道尊严”的架子,否则他们会不买账的。要善待他们,

  3

  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不能过于包容和放纵。第二、引导孩子们用好网络,而不要让他们沉溺于网络。我认为,网络应用得好,就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生活、提高,非常有用、有效。在紧张的学习中,网络可以提供给我们太多的方便,可以让我们进步的步伐走得更快。同时,网络也是个玩具,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者大有人在。所以,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对待网络,把它作为我们的工具加以应用,而不要把它作为玩具,玩物丧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说孩子们沉溺于网络和游戏之中,荒废了学业,那就对不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关怀我们的老师,更会自毁大好前程,那太不值得了。三、帮助孩子们树立责任感。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家庭环境优越,往往缺乏责任感。有些孩子只要父母服务,而不知感恩父母,关心和回报父母。对别人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家庭都没有责任心,又何谈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呢?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某人负责,对某事负责,只有养成了凡事负责的习惯,将来才会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四、教育孩子做有爱心的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弱点,但是,社会往往经常出现各种灾难、意外等,人总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何况社会到任何时候都存在贫富不均,总是存在弱势群体的。培养学生具有乐于助人的品德十分有意义。一个具有爱心的人总是乐善好施,充满活力,现实社会我们总是报怨人心不古,报怨物欲横流,好心人太少,热心人不多,人情冷漠。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必须要注入爱心的教育,教师必须要言行一致,为学生做好表率。五、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势在必行,但不要只是空洞的说教,最好能结合实际,利用鲜活的案例来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加以点拨,从而使学生得到正确引导,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犯罪当然,新时期如何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这个话题,是个很大的话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与家庭、社会紧密配合,而不能孤立地依靠学校。3、关于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或人生观世界观(因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所以,选择怎么说都可以的)

  一、注重交流,促进师生互为信任,增进情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只有对本职工作无比热爱,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厚的感情;学生反过来才能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才能使学生从“亲其师”,到“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我十分重视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从细微之处入手,处处事事体贴他们,如感情上的亲近、学习上的帮助、生活的关怀,尽量满足他们自尊需要。这样,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诚意,消除了他们的疑惧、自卑等心理障碍,融洽师生的感情,促使这些学生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行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知识的多与少、先知与后知的差别,没有人格上的差别。所以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师生之间的和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密切交往是促进学习进步的一个强劲的因素。和学生能够交流沟通得像朋友一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会比较高,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是教学相长的境界。当然,学生所学的功课不可能每章每节都能和生活联系起来,但只要有联系的就会使学生学得亲切,感到学了有用,这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措施。从学生的感情入手,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学习的信心,教学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教育的时机,激发学习热情。赞美是人人都喜欢的,当我们赞美一个人的时候他必定会按照你所赞美的方向去做。只要我们多用赞美代替讥笑,多用鼓励代替嫉妒,只要我们多讲一句鼓励的话,就会给别人以极大的支持与鼓舞。所以、我们应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老师在他们获得每一点进步时,都应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尊、树立自信。此外,还要注意到讲课时,要把他们放在主要的视线里,而且要多提问,多让他们演示,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样才不至于让心里产生自己是陪客,或以为被老师遗忘的心态。在个别

  4

  辅导时要主动接近学生,常常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怀,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三、开拓心理教学,培养孩子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家庭是培育爱的学校。在人生旅途上,家庭无疑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要使每个学生在家庭觉得温暖,必须让其家庭真正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源泉。在家庭里,父母应当成为真正的老师,不仅要以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去指导子女,而且能够以身作则,展示出道德准则的典范,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校与社会是家庭教育的深化与延伸。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第二大影响力的地方是学校。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不容忽视,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教育与矫正。能通过交友方式,打通学生的心扉,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交往、相处、沟通的人际关系;达到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与身心和谐,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学生个人简历、家庭成员情况、个性的心理特点等。使学生生的意志品格、审美观、道德观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p.s.资料确实不好找,没有现成的,我虽然学师范专业,但是有些问题也不太了解。结合自己所学,再参考了一下别人的文章,大体上就是这么个框架,我没有仔细的修改,因为你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宽泛的,我不知道你是做论文还做论述,所以,具体的修改只能你自己动手了。不过框架还是比较清晰的,很好修改。

  5

篇九: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开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根本方式。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7简述小学生品德开展的根本特征。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9简述课外活动的根本特点。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开展中的作用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6简述在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根本要求。

  17简述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8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根本特征。

  20简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2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

  .

  word.zl

  .-

  22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23简述心理安康的根本标准。2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25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26小学生注意力特点有哪些?27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28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那么有哪些?29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那么30简述如何进展创造性的培养。31关于人的身心开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根本观点是什么?32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容。3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3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35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3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精神。37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38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根本措施。39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儿童思维开展的特征40简述家校联系的根本方式。41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根本要求。42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地思想。

  .

  word.zl

  .-

  4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开展趋势。44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45简述教师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4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47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论。4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安康教育的根本途径。49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50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根本要求51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开展趋势是什么?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53简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54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1个体身心开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答:个体身心开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答:复杂性、创造性、示性、长期性。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根本方式。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方案

  .

  word.zl

  .-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泼,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开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7、简述小学生品德开展的根本特征。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拟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答:他认为,人的根本需要分为生理、平安、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平安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局部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

  .

  word.zl

  .-

  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9、简述课外活动的根本特点。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答:精选教材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开展中的作用。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开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开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开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开展。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

  .

  word.zl

  .-

  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根本概念、根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构造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历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构造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响信息,并教育学生进展自我反响,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答: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历;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联想;情感与动机状态;个性因素;16、简述在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根本要求。答: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到达最高水平,具有创造性。17、简述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答:我国社会开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对学生德育所要求达成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儿童身心开展的特点与规律;18、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

  word.zl

  .-

  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目的明确,着重启发;组织学生互相帮助,对差生的辅导可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他们进展帮助,共同提高,但不宜占用优秀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善于总结积累经历。1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根本特征。答: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展,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20、简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答: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教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③学习兴趣与习惯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2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答: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开展的各种因素③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22、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答:①确定班集体的开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23简述心理安康的根本标准。

  .

  word.zl

  .-

  答: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构造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答:说服教育法;典范示法;实际锻炼法;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25、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26、小学生注意力特点有哪些?答:①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开展②注意的品质较差③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27、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答:①间接经历与直接经历相结合②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相统一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28、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那么有哪些?答:导向性原那么;疏导原那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那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那么。29、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那么。答:面向全体学生原那么;预防与开展相结合原那么;尊重与理解学生原那么;学生主体性原那么个别化对待原那么;整体性开展原那么。

  .

  word.zl

  .-

  30、简述如何进展创造性的培养。答: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31、关于人的身心开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根本观点是什么?答:有四种典型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①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开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②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根本观点是个体心理的开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③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理论观点是,个体开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④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个体心理开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32、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容。答: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3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答:①受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②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开展水平的影响③受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④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开展规律的制

  .

  word.zl

  .-

  约。3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答: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和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他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历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珍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展。35、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答: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3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精神。答: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开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7、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答: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②低年级儿童对通过游戏的方法进展学习的活动感兴趣;中年级以后,游戏因素在儿童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

  word.zl

  .-

  反映了儿童从学前期的学习向学龄期的学习转化的特点。38、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根本措施。答: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发挥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发挥身边典范的作用;建立安康的班集体的舆论和合理的班集体规。39、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儿童思维开展的特征。答: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开展的阶段理论认为7-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构造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展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40、简述家校联系的根本方式。答:促进家校合作的途径主要包括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龙、组织家长委员会、互访、设立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方法。41、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根本要求。答:①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②进展部评论与外部评论③以分析概括为根底,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42、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地思想。答:一是自然地一局部,人都有一样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二是强调教育要遵循的自然开展规律;三:要进展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教育。4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开展趋势。

  .

  word.zl

  .-

  答: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开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4、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答: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人都具有的;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的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规律。两者都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45、简述教师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意识的维护学生心理安康;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教师科学的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4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答: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学习层次构造。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响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接学习、区分学习、概念学习、规那么或原那么学习、解决问题学习。47、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论。答:①前习俗水平。这时期又分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阶段;

  .

  word.zl

  .-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又分两个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4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安康教育的根本途径。答:①开设心理安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安康教育的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安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49、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①了解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建立学生档案④个别教育⑤班会活动⑥协调各种教育影响⑦操行评定⑧班主任工作方案及总结。50、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根本要求。答: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案性。②活动的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51、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开展趋势是什么?答: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开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历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③加强弹性,表达课程的适应性。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

  .

  word.zl

  .-

  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答: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到达一定质量;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3、简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响信息,妥善进展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54、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答:①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②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③根据评价主体可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④根据评价的方法可认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⑤根据教学评价涉及的层次与围可分为宏观评价、中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

  word.zl

推荐访问: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学生童年期的年级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 着重 论述 结合实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