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17篇

时间:2022-11-30 14:15:09 来源:网友投稿

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17篇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现提出如下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17篇,供大家参考。

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17篇

篇一: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我省农作物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到2020年,形成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选育一批突破性的优良品种;力争培育3个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10个省级重点种子企业,农作物种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构建和维护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种子市场环境;建设一批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提高种子生产供需调控水平,确保供种安全。

  二、创新种业科研育种机制。扶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研究,以及马铃薯、甘薯、茶树、果树等常规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鼓励和推动科企联合,开展水稻、蔬菜杂交品种选育攻关。充分发挥我省“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等成果交易平台,推动我省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促进农作物杂交种品种权转让交易。

  三、扶持种子企业做强做大。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尤其是鼓励大

  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省直相关部门要择优支持“育繁推一体化”和省级重点种子企业建立种子研发中心,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种子企业转移,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2018—2020年,对于列入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省级重点种子企业的(省级重点种子企业认定办法由省农业厅、财政厅另行制定),省级财政每年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补贴资金,扶持开展品种选育。

  四、强化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完善种子全程可追溯机制,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深化品种试验管理创新和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做好同一适宜生态区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的引种备案,加强品种种植风险跟踪调查和风险评估,完善审定品种撤销机制,全面提升品种管理水平。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加强对进出境种子种苗的检验检疫。完善农作物种子标准体系。

  五、提高供种保障和调控能力。在全省建立种子生产供需监测预警体系,对杂交水稻和大宗蔬菜种子的生产面积、品种结构、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情况进行监测与预警,提高供种保障能力。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加强种子基地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种子基地的标准化水平。在全省尽快建立杂交水稻制种

  基地10万亩,年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公斤以上。建设一批粮油、蔬菜、果树、茶树、食用菌、中药材等种子(苗)繁殖基地。按照“分级储备,分级负责”的原则,完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

  六、完善种子管理体系。各级政府要明确负责种子管理的机构,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要把种子市场监管、质量监督检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品种试验鉴定、种子生产供需监测预警等种子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七、落实促进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实施杂交水稻制种保险政策。种子生产、加工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将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贷款列入政策性贷款范畴。2018—2020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用于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重点用于优质、专用良种重大科研育种攻关、良种繁育与产业化开发以及种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八、加快种业基础设施建设。2018—2020年,进一步完善我省农作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全省扶持新建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24个;建设5个区域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20个省级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加强良种场基础设施建设。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要将种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予以支持。

  九、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农业、发改、财政、科技、国土、工商、国资、地税、质监、农业发展银行等相关部门组成,省级联席会议工作机构设在省农业厅。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农作物种业工作的领导,落实好各项任务和措施,推进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11〕87号)同时废止。

  

  

篇二: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根据《2022年省现代种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市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年度目标

  以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种业强市为目标,聚焦全面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种业创新体系。强化特色种业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种业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加快现代科技在品种创新上的应用。统筹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提升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依法治理能力,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2022年培育新品种数量其中一些以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继续保持有%以上。

  二、主要举措

  (一)加快推进特色种业发展。一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首席专家为主的特色种业推进专家组,重点建设特色小麦、杂粮杂豆、高油酸花生、脱毒甘薯等一些特色种业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综合试验推广站;

  二是创新合作模式,引导支持种业科企紧密协作,深化种业成果权益,建立科企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能力。三是完善支持引导政策,建设特色作物育种创新基地和展示示范评价基地。以绿色为导向,开展节水、优质、机收品种试验,加快绿色优质新品种培育。四是打造种业品牌,支持种企强化品牌建设,提升综合影响力,重点打造沃土种业、众人信种业、东昌种业、禾下土种业、博发社生物等种业

  企业品牌。五是完善小麦节水品种示范展示与推介等管理制度,做好节水小麦及配套技术推广。六是做好“十三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评估,启动编制“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七是加强现代种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明确种业管理部门职责。完善种业制度体系,重点加强谷子、脱毒甘薯、中药材种子及其他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管理;

  推进数字种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种业发展合力。

  (二)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一是持续加强南繁基地建设,形成市级支持、企业自建的南繁基地管理服务布局,为种子检测机构做好质量鉴定、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加强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认真谋划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补齐农作物种业短板,提升农业供种保障水平。

  (三)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一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指导协调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完成普查任务和信息、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四)树立行业示范引导标杆。一是组织开展双“十佳”种业企业参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优选综合实力强、生产经营规模大、推广网络健全的“十佳创新型种业企业”和“十佳优势特色种业企业”(双“十佳”种业企业),发挥优秀种业企业在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专业化创新、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组织开展“种业示范门店”创建活动,以种子经营资质、委托授权文件、门店环境人员水平、售后服务等为重点,打造-家省级示范店、-家市级示范店家县级示范店,鼓励引导种子门店规范自身经营行为,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三是推进种子质量认

  证试点示范,组织对试点单位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等开展全过程指导和重点环节现场检查,推动试点单位种子质量全面提升,探索种子认证工作实施经验,为全面推行种子认证制度打好基础。四是协助省厅办好中国()国际蔬菜种苗博览会。

  (六)强化农业供种保障。一是加强用种供需信息调度,引导企业创新供种营销模式,鼓励线上展示、网上购种和定点配送,利用手机、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强化信息服务,指导农户科学选种。二是做好救灾备荒储备种子响应准备,制定应急供种预案,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种需求。三是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在关键种子市场销售期、种子生产加工高峰期,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及时向社会通报质量监督抽查结果。

  三、进度安排

  (一)一季度。筹建特色种业创新联盟,建设育种创新基地和展示示范评价基地;

  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指导各良繁基地县有关单位谋划项目;

  谋划2022年市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组织我市重点种子企业参加省双“十佳”种业企业评选活动、“种子示范经营门店”创建活动;

  开展冬季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监督抽查。

  (二)二季度。开展产学研联合良种攻关,加快品种选育;

  组织开展春季种子市场质量监督抽查;

  组织筹划“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编制。

  (三)三、四季度。加强种业交流合作,推广宣传特色品牌,扶持特色种业企业发展,制定节水优质小麦品种推广工作方案,做好节水小麦品种推介;

  推动全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动各普查县(市、区)普查工作开展,汇总普查工作资料;

  组织进行双“十佳”种业企业评选、“种子示范经营门店”创建认定,开展植物新品种权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宣传;

  指导质量认证试点单位做好田间检验、种子收获、种子加工及质量后控工作;

  协助举办中国()国际蔬菜种苗博览会;

  组织开展加强蔬菜、中药材种子和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管理调研;

  组织开展全市种子制种基地质量监测。

  写得也太赞了吧。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北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近年来,我市农作物种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加快,良种覆盖率大幅提升,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种子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化种植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作物种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

  足、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研发机制尚未建立、农作物自有品种市场占有率低;良种繁育基地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管理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等问题,制约了我市种业的健康发展。为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提升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提出以下意见:

  

篇三: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关于现代种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

  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关于现代种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精品文档,PERSONAL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关于现代种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关于现代种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精神,加快推进xx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根据xxxx年xx省现代种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市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年度目标以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种业强市为目标,聚焦全面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种业创新体系。强化特色种业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种业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加快现代科技在品种创新上的应用。统筹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提升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依法治理能力,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xxxx年培育新品种数量xx个以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继续保持有xx以上。

  二.主要举措(一)加快推进特色种业发展。

  

  一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首席专家为主的特色种业推进专家组,重点建设特色小麦.杂粮杂豆.高油酸花生.脱毒甘薯等x个特色种业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综合试验推广站;二是创新合作模式,引导支持种业科企紧密协作,深化种业成果权益改革,建立科企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完善支持引导政策,建设特色作物育种创新基地和展示示范评价基地。以绿色为导向,开展节水.优质.机收品种试验,加快绿色优质新品种培育。

  四是打造种业品牌,支持种企强化品牌建设,提升综合影响力,重点打造沃土种业.众人信种业.东昌种业.禾下土种业.博发社生物等种业企业品牌。

  五是完善小麦节水品种示范展示与推介等管理制度,做好节水小麦及配套技术推广。

  六是做好三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评估总结,启动编制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

  七是加强现代种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明确种业管理部门职责。完善种业制度体系,重点加强谷子.脱毒甘薯.中药材种子及其他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管理;推进数字种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种业发展合力。

  (二)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一是持续加强南繁基地建设,形成市级支持.企业自建的南繁基地管理服务布局,为种子检测机构做好质量鉴定.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创新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加强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认真谋划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补齐农作物种业短板,提升农业供种保障水平。

  (三)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一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指导协调认真做好

  三是推进种子质量认证试点示范,组织对试点单位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等开展全过程指导和重点环节现场检查,推动试点单位种子质量全面提升,探索种子认证工作实施经验,为全面推行种子认证制度打好基础。

  四是协助省厅办好中国(xx)国际蔬菜种苗博览会。(五)加强品种跟踪评价。一是完善主要农作物引种备案办法,探索跟踪评价机制,提高引种质量。二是指导企业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三是推动种子企业完善二维码追溯管理系统,实现种业的可追溯管理。(六)强化农业供种保障。一是加强用种供需信息调度,引导企业创新供种营销模式,鼓励线上展示.网上购种和定点配送,利用手机.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强化信息服务,指导农户科学选种。二是做好救灾备荒储备种子响应准备,制定应急供种预案,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种需求。三是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在关键种子市场销售期.种子生产加工高峰期,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及时向社会通报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三.进度安排

  

  (一)一季度。筹建特色种业创新联盟,建设育种创新基地和展示示范评价基地;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xx)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指导各良繁基地县有关单位谋划项目;谋划xxxx年xx市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组织我市重点种子企业参加xx省双佳种业企业评选活动.种子示范经营门店创建活动;开展冬季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监督抽查。

  (二)二季度。开展产学研联合良种攻关,加快品种选育;推进双佳种业企业遴选推荐.种子示范经营门店创建活动,指导种子质量认证单位做好田间播种.田间管理.田间去杂及田间检验等工作,推动种子企业完善二维码追溯管理系统;组织开展春季种子市场质量监督抽查;组织筹划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编制。

  (三)三.四季度。加强种业交流合作,推广宣传特色品牌,扶持特色种业企业发展,制定节水优质小麦品种推广工作方案,做好节水小麦品种推介;推动全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动各普查县(市.区)普查工作开展,汇总普查工作资料;组织进行双佳种业企业评选.种子示范经营门店创建认定,开展植物新品种权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宣传;指导质量认证试点单位做好田间检验.种子收获.种子加工及质量后控工作;协助举办中国(xx)国际蔬菜种苗博览会;组织开展加强蔬菜.中药材种子和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管理调研;组织开展全市种子制种基地质量监测。

  

  

  

篇四: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川府发[2009]21号现代农业产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当前,我省农业总体上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抓手和载体。为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和林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省政府决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基地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农业强省的差距较大,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业主大园区的发展格局,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能有效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二)加快基地建设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省农业仍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业链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体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创建品牌和市场营销,能有效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加快基地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我省人均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经营粗放,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能有效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提高土地产出率。(四)加快基地建设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省提出到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任务十分艰巨。种植业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举足轻重,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能有效增加农民经营土地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支柱产业奠定经济基础。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二)指导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必须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2.坚持区域合理分工。必须按照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基地布局到最适区域,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提升效益。3.坚持科技引领。必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4.坚持产业化经营。必须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突出精深加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强化引导和服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搞“一刀切“。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规划布局(一)目标任务。通过3-5年努力,我省马铃薯、茶叶、柑桔、蔬菜(食用菌)、烟叶、油菜、中药材、林竹等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位。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3000万亩,新增农业产值600亿元;建成5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40%以上,农民从农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超过1600元。到2015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4000万亩,新增农业产值900亿元;建成80个基地强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0%以上,农民从农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

  到2012年,新培育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原料林1000万亩,特色经济林300万亩,建成20个林竹产业强县。到2015年,新培育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原料林1500万亩,特色经济林500万亩,建成30个林竹产业强县。(二)规划布局。根据各地资源气候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进一步完善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区域规划,着力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县。产业基地要求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在3万亩以上,分产业的要求是:马铃薯、茶叶、油菜、水果、蔬菜基地20万亩以上,蚕桑、中药材、烟叶、花卉等基地10万亩以上,食用菌基地1亿平方尺或3亿袋以上,优质稻基地30万亩以上,木竹基地20万亩以上,特色经济林5万亩以上。按照突出重点、分级推进的策略,省上重点打造以下产业:1.马铃薯。着力建设川西南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平坝丘陵菜用型马铃薯、盆周山区优良种薯等优势区。到2012年,建成马铃薯产业强省,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加工居全国前三位。2.茶叶。着力建设川西名优绿茶、川南优质早茶、川东北优质富硒茶等优势茶区。到2012年,全省茶叶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做大做强川茶品牌。3.柑桔。着力建设金沙江流域优质早熟脐橙生产区,长江沿岸及主要支流下游甜橙生产加工区、川中柠檬生产加工区。到2012年,全省柑桔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建成全国最大的橙汁生产基地。4.油菜。着力建设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北“双低“油菜区。到2012年,全省油菜面积、产量和产值居全国第二位,实现食用植物油基本自给。5.蔬菜(含食用菌)。着力建设攀西早市蔬菜区、川西加工外销蔬菜区、川南早春蔬菜区、川东北特色蔬菜区、川西北高地秋淡蔬菜区。到2012年,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建成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基地。6.中药材。着力建设成都平原区、丘陵地区、盆边山区和川西北高原四大特色药材道地产区。到2012年,全省中药材面积、产量和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位,实现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7.烟叶。着力建设攀西和川南烤烟区、川东北白肋烟区和川西晒烟区。到2012年,全省烟叶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

  优质烟叶生产基地。8.优质水稻。着力建设川西平原和安宁河流域高档优质稻区、川东北特种优质稻区、川南优质再生稻区以及川西平原优质杂交水稻制种区。到2012年,全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五位,巩固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省的地位。9.林竹。着力建设木竹产业经济区,在19个市(州)建设工业原料竹木基地。大力发展以特色干果、木本油料、木本药材、森林蔬菜等为主的特色鲜明的优质经济林产业带。在21个市(州)培育核桃、花椒、银杏等特色干果林;以川东北、川南经济区为重点,在10个市(州)培育油茶、油橄榄等木本油料林;以成都、川东北经济区为重点,在14个市(州)培育以杜仲、厚朴、黄柏、金银花等为主的木本药材林;以川东北和攀西经济区为重点,在13个市(州)培育以木耳、银耳、蕨菜、松茸为主的森林蔬菜。到2012年,全省林竹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位。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路网建设;改造完善基地供电网络。基地耕地质量达到四川省标准农田三级以上,田成方、土成型,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旱涝保收。(二)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等为重点的产后处理设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2012年,到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0万亩,2015年增加到500万亩。(三)建设核心示范园区。基地强县要建立1万亩以上的核心示范园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2-3万亩,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循环农业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聚集,加快形成优势突业建设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病虫防治、加工、储运、销售和产品质量等标准,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加强无公害基地认定和环境保护,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产地安全。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基地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实现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优质(专用)率达到70%以上。到2012年,产业基地强县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对基地农产品进行全覆盖监管。(五)推进技术集成与应用。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大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六)推进农产品品牌打造。加强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基地农产品无公害达到100%,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五、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加大规划引导力度。各地要按照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县域优势产业带和专业乡镇。产业强县要制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由市(州)组织论证,报省上备案。方案一旦确定,要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年复一年、一任接着一任干,促进优势产业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项目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涉农项目整合安排,打捆使用,坚持基地建到哪里,资金项目就安排到哪里。发

  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的龙头企业(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发资金对其技术研发、产品质量认证、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给予重点支持。设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良种繁育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发展规模化设施栽培、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新增的农业投入要积极支持基地建设。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切实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着力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和品种,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加大农业科技贷款的支持力度,有效增加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鼓励各类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担保业务,发展会员制担保公司,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业主提供多种信用担保,有效分散和转移农业贷款风险。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步伐,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财力状况,逐步增加保费补贴险种,提高风险保障能力。探索由财政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农户等多方出资设立风险金,化解市场风险。积极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金融、担保、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四方合作+保险“试点。(四)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提高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基地建设项目。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基地农产品,年终结算时向农民返还流通、加工增值利润。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基地建设模式创新,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基地建设模式。(五)加大“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实施力度。充分发挥“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支持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实施规划、年度计划的拟定下达要与基地建设规划相衔接,优先在基地建设重点区域、示范区域安排。同时,要根据基地建设需求,设计具体工程项目,在对基地田、水、路、林、房、肥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基地的产业特点,实现工程服务基地建设,扩展工程效益。(六)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与应用试验站和技术创新团队。鼓励科研教学单位与科技人员创办、领办、联办示范园区。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七)强化精深加工。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基地农产品生产、保鲜、初加工、精深加工配套的协作体系。各个特色产业都要培育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做到有特色产业就有大龙头带动,形成大龙头带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龙头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到2012年和2015年,农产品加工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50家和200家。(八)强化市场拓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辐射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促进超市、农业企业、基地的有效对接,在超市设立特色农产品专销区、专卖点和专柜,降低流通成本。发展网上销售、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畅通基地农产品流通渠道。到2012年和2015年,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达到75个和100个。(九)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基地强县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3年内普遍健

  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工商企业、专业协会等单位创办服务实体,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六、切实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基地所在市、县政府重点做好基地规划编制、组织实施、配套政策落实等工作。把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各级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牵头作用,积极作好规划编制、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工作。省级相关部门重点抓好基地的规划引导、配套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等工作,建立产业基地强县申报、考评、激励制度。基地强县采取县(市、区)自愿申报、竞争入围、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不搞终身制。省政府每2年认定、授牌一批产业基地强县,并作为省级现代农业试点县。

  二○○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篇五: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一、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

  (1)农作物种业取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xx世纪,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高,推广了超级杂交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突破性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全部实现商业化供种,主要农作物种子精心包装、标识销售;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企分开全面落实,市场监管加强。良种培育和应用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2)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面临着xx的挑战。保障xx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对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作物种业商业化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模式落后,创造xx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力量薄弱;d能力,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弱;种子供应和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的xx形势需要,违法生产经营和不正当竞争屡见不鲜。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二.一般要求

  (3)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建xx,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农作物种子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作物种业投入,加强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建xx能力、企业竞争力、种子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支撑,以产学研为结合,以“育繁推一体化”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

  (4)基本原则。

  坚持独立创作xx。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创融合和国际合作,鼓励农作物种业引进国际优秀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材料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以“育繁促融合”种子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坚持产学研结合。支持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xx模式

  (5)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结合、资源集中、xx运营的育种xx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制种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充足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优良品种覆盖率,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xx项任务

  (6)加强农作物种业基础公益研究。xx省部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应开展育种材料的收集、保护、鉴定、改良和创造,育种理论与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基础、前沿和应用技术研究,常规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育种等公益研究。推动实施转基因生物xx品种培育重大项目。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机制,为种子企业提供科技支撑。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基础和公益研究的投入,加大对生物育种产业的支持力度。

  (七)加强农作物种子人才培养。加强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高校xx实验室、工程研究xx和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高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养,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八)建立商品养殖体系。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xx机制。积极推进一批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为“育繁推一体化”的实力种子企业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引导和积极推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种子企业“企企企脱钩”。

  (九)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显著提高注册资本、固定资产、研发等市场准入门槛;d.企业的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调整企业布局。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兼并重组,特别是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子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具有“育种、育种、推广一体化”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

  (十)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科学规划优势制种区域布局,建立优势制种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加强西北、西南、海南优势良种繁育基地规划建设和土地保护。鼓励种子企业通过与种子生产合作社联合合作的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十一)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在现有xx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基础上,建立xx和省两级种子储备体系。xxxx储备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及其亲本,保障杂交种子供应和平抑市场价格;省级xx储备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种子,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种子储备任务通过招投标方式落实,xxxx支持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要主动参与投标。

  (十二)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进一步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保护测试、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和品种跨区引种行为,统一鉴定标准,提高品种审定条件,统筹xx和省级品种审定,加快不适宜种植品种退出。完善植物xx品种保护制度,强化品种权执法,加强xx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

  (十三)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依法纠正和查处骗取审批、违法审批等行为。全面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xx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对进出境种子的检验检疫。

  

篇六: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根据《年省现代种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市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年度目标以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种业强市为目标,聚焦全面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种业创新体系。强化特色种业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种业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加快现代科技在品种创新上的应用。统筹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提升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依法治理能力,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年培育新品种数量个以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继续保持有以上。二、主要举措(一)加快推进特色种业发展。一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首席专家为主的特色种业推进专家组,重点建设特色小麦、杂粮杂豆、高油酸花生、脱毒甘薯等个特色种业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综合试验推广站;二是创新合作模式,引导支持种业科企紧密协作,深化种业成果权益改革,建立科企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能力。三是完善支持引导政策,建设特色作物育种创新基地和展示示范评价基地。以绿色为导向,开展节水、优质、机收品种试验,加快绿色优质新品种培育。四是打造种业品牌,支持种企强化品牌建设,提升综合影响力,重点打造沃土种业、众人信种业、东昌种业、禾下土种业、博发社生物等种业企业品牌。五是完善小麦节水品种示范展示与推介等管理制度,做好节水小麦及配套技术推广。六是做好“十三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评估总结,启动编制“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七是加强现代种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明确种业管理

  

  部门职责。完善种业制度体系,重点加强谷子、脱毒甘薯、中药材种子及其他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管理;推进数字种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种业发展合力。

  (二)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一是持续加强南繁基地建设,形成市级支持、企业自建的南繁基地管理服务布局,为种子检测机构做好质量鉴定、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加强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认真谋划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补齐农作物种业短板,提升农业供种保障水平。(三)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一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指导协调认真做好

  三是推动种子企业完善二维码追溯管理系统,实现种业的可追溯管理。(六)强化农业供种保障。一是加强用种供需信息调度,引导企业创新供种营销模式,鼓励线上展示、网上购种和定点配送,利用手机、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强化信息服务,指导农户科学选种。二是做好救灾备荒储备种子响应准备,制定应急供种预案,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种需求。三是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在关键种子市场销售期、种子生产加工高峰期,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及时向社会通报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三、进度安排(一)一季度。筹建特色种业创新联盟,建设育种创新基地和展示示范评价基地;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指导各良繁基地县有关单位谋划项目;谋划年市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组织我市重点种子企业参加省双“十佳”种业企业评选活动、“种子示范经营门店”创建活动;开展冬季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监督抽查。(二)二季度。开展产学研联合良种攻关,加快品种选育;推进双“十佳”种业企业遴选推荐、“种子示范经营门店”创建活动,指导种子质量认证单位做好田间播种、田间管理、田间去杂及田间检验等工作,推动种子企业完善二维码追溯管理系统;组织开展春季种子市场质量监督抽查;组织筹划“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编制。(三)三、四季度。加强种业交流合作,推广宣传特色品牌,扶持特色种业企业发展,制定节水优质小麦品种推广工作方案,做好节水小麦品种推介;推动全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动各普查县(市、区)普查工作开展,汇总普查工作资料;组织进行双“十佳”种业企业评选、“种子示范经营门店”创建认定,开展植物新品种权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宣传;指导质量认证试点单位做好田间检验、种子收获、种子加工及质量后控工作;协助举办中国()国际蔬菜种苗博览会;组织开展加强蔬菜、中药材种子和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管理调研;组织开展全市种子制种基地质量监测。

  

  作者有些想法。写得也太赞了吧。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北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近年来,我市农作物种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加快,良种覆盖率大幅提升,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种子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化种植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作物种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研发机制尚未建立、农作物自有品种市场占有率低;良种繁育基地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管理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等问题,制约了我市种业的健康发展。为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提升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ieiebang.com[CHAZIDIAN.COM](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我市种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强化育种公益性应用性研究、培植壮大种子企业、加强良种基地建设和强化市场监管等为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种业投入,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二)目标任务。到2021年,基本形成分工合理、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种子研发新机制。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品种、品牌的商业化育种中心。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抗、适应当地生产需求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建成一批与生产需求相适应的标准化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立足、面向全国,具有“育繁推一体化”功能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龙头企业。

  

篇七: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背景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按照全国种业会议部署,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重点任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一个重点”,强化“三个统筹",提升“四个能力”。

  《“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现代种业发展要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按照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部署。到2025年,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分发共享能力大幅度提高;打造一批育种创新平台,选育推广一批种养业新品种,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先进水平;初步建立适合现代种业发展要求的测试评价体系;建成一批现代化种养业良种生产基地,形成保、育、测、繁分工合作、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实现基础强、体系、科技强、企业强,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内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资源圃)项目

  重点新建、改扩建一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中转隔离基地和种质资源圃。

  1.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培育特色优势种业企业;推动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南繁硅谷”建设,加快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更新换代。

  2.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项目保护区(点)总面积达到1500亩以上,项目建成后,原生境保护区(点)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严重濒危的农业野生植物珍稀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

  3.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能力提升项R以国家支持建设的品种区试站、抗性鉴定站等项目建设为基础,整合建设一批国家品种测试评价中心(分中心)和区域性品种测试评价站。

  4.农作物良种繁育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种子(苗)生产基地,提高良种生产和供应能力,提升种子产地加工水平和仓储能力。

  托普云农建设内容(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方案内容)一、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资源圃)建设解决方案

  《“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要改、扩建,新建一批具有更多拓展功能的种质资源中期库,存储地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为种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种质资源中期库(资源圃)的温度一般在0-5°C,相对湿度40-60%,贮藏期为5-15年左右,这些数据对种子存储而言异常重要。托普云农依托新兴技术产业化转化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建设包括中期库库区、入库前种子加工处理室、分析检测室,配置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系统、田间表型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服务系统等设施装备、农机具及繁殖用地田间工程等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为地区种业发展繁荣奠定基础。

  二、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解决方案育种创新是现代种业持续长久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种业己经进入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新阶段,托普云农作为涉农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以及种了企业提供种业研究的各种农作物育种测试设施设备、表型与基因型鉴定设施设备及印间工程建设、监管平台,低温种子库、检测实验室、农机具库等基础设施工程。对于农业领域种质资源表型基因型鉴定、分子育种、遗传育种、生物信息等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自身数据搭建效应,应用于实验室科研育种、种子检验等过程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

  三、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能力提升解决方案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工作主要是通过国家品种刑试评价中心(分中心)和区域性品种测试评价站来进行新品种试验、主推品种筛选、主推品种展示等工作,通过提升区试质最,为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托普云农多年农业科研建设经验累积,可以建设包括温室、大棚、灌排设施等区试田间生产设施,生理生化、品质分析实验室等分析鉴定土建工程以及仪器设备放置的整套流程,更有满足农作物考种测产、质量检测、品种测定、信息处理平台及农机具等适用品种测试评价中心和品种区域测试站的全套设施设备。

  四、农作物良种繁育能力提升行动解决方案(一)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

  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育(制)种田块改造,道路、晒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种子质量检测、病虫害防治等仪器设备购置。在成都邛峡,托普云农一方面打造制种物联网基地种子信息化监管平台,使用大数据系统帮助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智慧管理种质资源。另一方面,助力企业健全田间各项基础设施,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制种信息化、过程自动化、结果智能化,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提升种业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另外,建设地方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苗圃等,通过信息化育种,实现地区种业繁荣。截至目前,邛峡生产基地己经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种业生产体系。

  (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在国家认定的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以及国家有关规划明确的制(繁)种优势区,共建设有棉花、油菜、花生、糖料、蔬菜、水果、茶、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经济作物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41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当地特色产业资源,托普云农提供搭建包括土建工程、田间工程,配备农机具、仪器设备、物联网系统、种子物流与追溯管理信息体系等设施,通过信息化育种,实现地区种业繁荣。冬(夏)科研繁育制种基地同样需要土地平整改良、沟渠路配套、灌排设施配套等基础建设,配备农机具、仪器设备、物联网系统、种子物流与追溯管理信息体系等,对种植户的种、管、收、储、加、销等全过程提供一体化服务,提升种业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

  针对科研院所、高校、种子公司、种业监管部门等群体,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研发系列高效便捷的仪器设备和智能管理平台,建设现代种业实验室、品种IX•.试机器换人智能装备、种质资源库圃、公共服务及管理平台,从选种育种到种子存储、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合力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为现代种业提供数字化加持,筑牢农业发展根基,打好一场种业翻身仗。

  

篇八: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的方案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0XX年2月21日)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就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一)总体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体系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一区三园两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2345”现代农业发展计划(<bsty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即:突出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bsty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两个重点”,抓住现代农业园区、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bsty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三个关键”,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产品质量水平、农业行政执法水平<bsty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四个提升”,巩固提高啤酒原料、无公害蔬菜、专业化制种、食用菌、优质肉羊肉牛<bsty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五大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持续稳定,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形成园区带动、区域联动、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积极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组织现代化,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二)预期目标:20XX年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增长13.5%;粮食总产量保持30万吨左右;

  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5万吨,增长3%;农机总动力达到98万千瓦,增长2%;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9%。到20XX年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增长13.5%;粮食总产量保持3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增长4%;农机总动力达到100万千瓦,增长2%。把我市建成全国标准化啤酒大麦、全国高原无公害蔬菜、全省草食畜牧业、全省专业化制种、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二、重点工作(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落实《石洋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提出的xx县人均2.5亩、xx区人均2亩农田灌溉配水面积要求,把压减种植面积与调整农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优质啤酒大麦、优质肉羊、优质肉牛、高原无公害蔬菜、现代制种、食用菌、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XX年年,根据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现有产业基础,每个乡镇至少确定1个主导产业、创建2个特色产业专业示范村,全市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95%以上。(二)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加大试验示范力度,不断改进方法,坚持实行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生物节水、结构节水和管理节水“五位一体”工作措施,认真实施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和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项目,积极创建全省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快速发展。着力实施“百村万棚”质量提升计划,以xx县xx、xx、xx和xx区xx、xx等城郊乡镇为重点,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生产区,推动反季节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以沿山冷凉灌区各乡镇为重点,集中连片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区,加快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20XX年年,全市推广垄作沟灌33万亩,玉米全膜沟播

  14万亩,膜下滴灌5.4万亩,落实秋油菜、大白菜等秋复种面积10万亩,新建改造日光温室1000座、食用菌棚1000座,新增塑料大棚0.5万亩。

  (三)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着力提升xx养羊强县和xx区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和档次,加快“五统一分”综合养殖技术的配套应用和推广,与“1236”扶贫开发相结合,大力支持发展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和畜产品储运加工龙头企业。20XX年年,全市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20个,新发展万只羊场2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43万头(只),羊饲养量达到135万只、牛7.3万头;

  严格按标准化程序养殖,并加强畜禽养殖环节疫病防控,严防动物疫病发生。

  (四)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积极争取xx县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与改革试点,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本地企业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壮大园区实力;

  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发挥园区的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探索建立病虫害和疫情统防统治、农资统供统施和机械化统种统收等服务组织,提升园区服务水平;

  转变发展经营模式,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集生产、加工、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争取把xx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园创建成为国家级循环农业示范园,把xx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园、xx现代畜牧循环产业园创建成为省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充分发挥示范园区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上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按照“每个乡镇建设1个设施农业或设施养殖示范点”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乡镇设施农业示范点建设力度,围绕设施农业示范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引进推广。大力实施“万千百村农技示范工程”,推广日光温室配套、标准化技术示

  范、食用菌立体栽培等农业实用技术。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开展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全市种养大户特别是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接受培训、掌握一门劳动技能。20XX年年,全市建成乡镇设施农业科技示范点12个,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25个,引进示范农作物、畜禽新品种100个,开展试验示范项目120项(次),示范面积10万亩,做到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点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

  

篇九: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川府发[2009]21号现代农业产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当前,我省农业总体上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抓手和载体。为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和林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省政府决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基地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农业强省的差距较大,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业主大园区的发展格局,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能有效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二)加快基地建设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省农业仍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业链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体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创建品牌和市场营销,能有效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加快基地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我省人均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经营粗放,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能有效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提高土地产出率。(四)加快基地建设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省提出到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任务十分艰巨。种植业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举足轻重,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能有效增加农民经营土地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支柱产业奠定经济基础。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二)指导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必须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2.坚持区域合理分工。必须按照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基地布局到最适区域,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提升效益。3.坚持科技引领。必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4.坚持产业化经营。必须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突出精深加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强化引导和服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搞“一刀切“。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规划布局(一)目标任务。通过3-5年努力,我省马铃薯、茶叶、柑桔、蔬菜(食用菌)、烟叶、油菜、中药材、林竹等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位。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3000万亩,新增农业产值600亿元;建成5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40%以上,农民从农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超过1600元。到2015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4000万亩,新增农业产值900亿元;建成80个基地强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0%以上,农民从农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

  到2012年,新培育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原料林1000万亩,特色经济林300万亩,建成20个林竹产业强县。到2015年,新培育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原料林1500万亩,特色经济林500万亩,建成30个林竹产业强县。(二)规划布局。根据各地资源气候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进一步完善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区域规划,着力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县。产业基地要求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在3万亩以上,分产业的要求是:马铃薯、茶叶、油菜、水果、蔬菜基地20万亩以上,蚕桑、中药材、烟叶、花卉等基地10万亩以上,食用菌基地1亿平方尺或3亿袋以上,优质稻基地30万亩以上,木竹基地20万亩木竹基地万亩以上,特色经济林5万亩以上。按照突出重点、分级推进的策略,省上重点打造以下产业:1.马铃薯。着力建设川西南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平坝丘陵菜用型马铃薯、盆周山区优良种薯等优势区。到2012年,建成马铃薯产业强省,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加工居全国前三位。2.茶叶。着力建设川西名优绿茶、川南优质早茶、川东北优质富硒茶等优势茶区。到2012年,全省茶叶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做大做强川茶品牌。3.柑桔。着力建设金沙江流域优质早熟脐橙生产区,长江沿岸及主要支流下游甜橙生产加工区、川中柠檬生产加工区。到2012年,全省柑桔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建成全国最大的橙汁生产基地。4.油菜。着力建设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北“双低“油菜区。到2012年,全省油菜面积、产量和产值居全国第二位,实现食用植物油基本自给。5.蔬菜(含食用菌)。着力建设攀西早市蔬菜区、川西加工外销蔬菜区、川南早春蔬菜区、川东北特色蔬菜区、川西北高地秋淡蔬菜区。到2012年,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建成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基地。6.中药材。着力建设成都平原区、丘陵地区、盆边山区和川西北高原四大特色药材道地产区。到2012年,全省中药材面积、产量和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位,实现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7.烟叶。着力建设攀西和川南烤烟区、川东北白肋烟区和川西晒烟区。到2012年,全省烟叶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

  优质烟叶生产基地。8.优质水稻。着力建设川西平原和安宁河流域高档优质稻区、川东北特种优质稻区、川南优质再生稻区以及川西平原优质杂交水稻制种区。到2012年,全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五位,巩固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省的地位。9.林竹。着力建设木竹产业经济区,在19个市(州)建设工业原料竹木基地。大力发展以特色干果、木本油料、木本药材、森林蔬菜等为主的特色鲜明的优质经济林产业带。在21个市(州)培育核桃、花椒、银杏等特色干果林;以川东北、川南经济区为重点,在10个市(州)培育油茶、油橄榄等木本油料林;以成都、川东北经济区为重点,在14个市(州)培育以杜仲、厚朴、黄柏、金银花等为主的木本药材林;以川东北和攀西经济区为重点,在13个市(州)培育以木耳、银耳、蕨菜、松茸为主的森林蔬菜。到2012年,全省林竹产业整体到实力进入全国前三位。实力进入全国前三位。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路网建设;改造完善基地供电网络。基地耕地质量达到四川省标准农田三级以上,田成方、土成型,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旱涝保收。(二)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等为重点的产后处理设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2012年,到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0万亩,2015年增加到500万亩。(三)建设核心示范园区。基地强县要建立1万亩以上的核心示范园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2-3万亩,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循环农业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聚集,加快形成优势突业建设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病虫防治、加工、储运、销售和产品质量等标准,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加强无公害基地认定和环境保护,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产地安全。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基地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实现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优质(专用)率达到70%以上。到2012年,产业基地强县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对基地农产品进行全覆盖监管。(五)推进技术集成与应用。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大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六)推进农产品品牌打造。加强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基地农产品无公害达到100%,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五、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加大规划引导力度。各地要按照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县域优势产业带和专业乡镇。产业强县要制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由市(州)组织论证,报省上备案。方案一旦确定,要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年复一年、一任接着一任干,促进优势产业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项目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涉农项目整合安排,打捆使用,坚持基地建到哪里,资金项目就安排到哪里。发

  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的龙头企业(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发资金对其技术研发、产品质量认证、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给予重点支持。设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良种繁育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发展规模化设施栽培、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新增的农业投入要积极支持基地建设。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切实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着力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和品种,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加大农业科技贷款的支持力度,有效增加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鼓励各类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担保业务,发展会员制担保公司,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业主提供多种信用担保,有效分散和转移农业贷款风险。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步伐,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财力状况,逐步增加保费补贴险种,提高风险保障能力。探索由财政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农户等多方出资设立风险金,化解市场风险。积极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金融、担保、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四方合作+保险“试点。(四)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提高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基地建设项目。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基地农产品,年终结算时向农民返还流通、加工增值利润。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基地建设模式创新,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基地建设模式。(五)加大“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实施力度。充分发挥“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支持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实施规划、年度计划的拟定下达要与基地建设规划相衔接,优先在基地建设重点区域、示范区域安排。同时,要根据基地建设需求,设计具体工程项目,在对基地田、水、路、林、房、肥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基地的产业特点,实现工程服务基地建设,扩展工程效益。(六)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与应用试验站和技术创新团队。鼓励科研教学单位与科技人员创办、领办、联办示范园区。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七)强化精深加工。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基地农产品生产、保鲜、初加工、精深加工配套的协作体系。各个特色产业都要培育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做到有特色产业就有大龙头带动,形成大龙头带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龙头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到2012年和2015年,农产品加工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50家和200家。(八)强化市场拓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辐射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促进超市、农业企业、基地的有效对接,在超市设立特色农产品专销区、专卖点和专柜,降低流通成本。发展网上销售、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畅通基地农产品流通渠道。到2012年和2015年,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达到75个和100个。(九)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基地强县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3年内普遍健

  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工商企业、专业协会等单位创办服务实体,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六、切实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基地所在市、县政府重点做好基地规划编制、组织实施、配套政策落实等工作。把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各级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牵头作用,积极作好规划编制、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工作。省级相关部门重点抓好基地的规划引导、配套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等工作,建立产业基地强县申报、考评、激励制度。基地强县采取县(市、区)自愿申报、竞争入围、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不搞终身制。省政府每2年认定、授牌一批产业基地强县,并作为省级现代农业试点县。

  二○○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篇十: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主要目标以建设种业研发创新地种业龙头总部聚集地种子种苗交易集散地为目标以做大做强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壮大现代种业企业提升展示示范和会展服务水平将我市打造成为种业研发创新活力强劲种业企业聚集效应一流种业会展交易国内领先发展环境最为优越的种业高地成为立足辐射全国全球知名的种业之都

  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种业竞争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主要目标

  以建设种业研发创新地、种业龙头总部聚集地、种子种苗交易集散地为目标,以做大做强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壮大现代种业企业,提升展示示范和会展服务水平,将我市打造成为种业研发创新活力强劲、种业企业聚集效应一流、种业会展交易国内领先、发展环境最为

  优越的种业高地,成为立足、辐射全国、全球知名的〃种业之都〃。到2025年,建设10处省级以上种业研发中心;培育20个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10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良种繁育基地;打造10家育种

  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推广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

  "农作物种子经营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10家以上年产超1亿株的蔬菜育苗行业龙头企业,全市年育苗产能突破20亿株;培育10家以上品牌影响力大、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大型畜禽育种企业,形成年产值200亿元的种业及衍生产业集群。

  二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集聚,争取一批国家、省级重大平台项目在我市布局,推动形成〃一个小镇、一个园区、四大平台、五大中心〃的种业发展新格局。

  (—)—个小镇。打造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的种业科创小镇,突出现代种植、现代养殖、科研服务、加工商贸、观光旅游五大功能。依托高校、科研单位以及高新区创新谷研发平台等优势科研力量,借助农高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开展地方优势特色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建设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植物基因编辑和小麦〃核不育〃等研发平台建设,打造高标准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引领种业领域科技创新。

  (二)一个园区。依托省农科院试验基地,打造以种业为产业基础、三产融合的现代种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产业园。聚焦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吸引跨国种业企业、国内种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入驻,培育种业龙头总部聚集地。着力建设种业试验示范展示基地,用于开展品种初试、中试和繁育推广。打造种子种苗会展交易中心,为种业各方提供公共仓储、安全检测、大数据分析、交易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三)四大平台。积极推动省市一体化发展,构建集研发创新、中试转化、成果交易、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支撑体系。一是搭建国家级品种展示评价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和蔬菜展示示范中心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一体的品种展示评价机制,打造最具影响力的新品种展示评价平台。二是省市共建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省、市农科院种质资源中心和种业企业资源中心的种质保护利用能力,建立资源共享利用和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开展生物遗传资源调查、收集和保护工作,重点实施精准鉴定评价硏究,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三是搭建种业科技研发创新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创新谷研发平台、良种奶牛高效扩繁技术研发平台、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等优势,扎实推进小麦〃核不育〃和植物基因编辑项目建设,建立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四是构建种子种苗会展交易平台。加快推进部、省、市共建全国种子〃双交会〃等国家级会展交易平台,提升

  会展服务水平。整合蔬菜种业博览会、省植保双交会、畜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举办种业会展周,打造享誉全国的种业会展品牌。依托省种子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开展品种权交易,提供金融资本支持,打造影响力较大的种业交易集散地。

  (四)五大中心。立足特色优势和规模企业,建设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脱毒组培、花木种苗〃五大〃创制中心。一是引进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育种企业。支持企业建立自主品种良种繁育基地,更新种子加工、仓储和配套服务机械装备,提升种子加工水平和种子质量。二是进一步发挥我市蔬菜育苗国内领先优

  势,打造一批年产超1亿株的种苗行业龙头企业,创设全国蔬菜种苗行业标准体系,引

  领种苗行业创新发展。三是加快国家东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支持奶牛、菜芜黑猪、鲁中肉羊等畜禽种业企业发展,选育优秀种畜禽,增强供种能力。四是围绕生姜、草莓、马铃薯、甘薯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脱毒种苗智能化组培繁育中心,扩大脱毒种苗推广应用。五是以市花卉产业研究院为依托,以高端花卉苗木创制为方向,筛选、培育优质高档花卉品种,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推动商河花卉、平阴玫瑰等产业转型升级。

  三、重点任务启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围绕种业〃保、育、测、繁、推〃等关键环节,实施五大行动,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实施种质保护利用强化行动。

  L实施系统收集保护。强化农作物、蔬菜、畜禽、林果、花卉等国家、省、

  市三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工作,完成现有种质资源登记,完善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实施中短期安全保存。加强农业

  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和繁殖基地建设,推进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暖温带珍稀树

  种国家种质资源库和国家林木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分库等重点项目建设,申请设立国家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分中心。对被确定为国家、省级、市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的,

  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积极探索创新组织管理和实施机制,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

  2•强化种质创新利用。搭建专业化、智能化资源鉴定评价与新基因发掘平台,重点

  开展具有地方特征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精准鉴定评价研究工作,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依托生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种质资源与新品种(系)交流共

  享。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和创制,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利用主体,推

  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实施现代育种科技引领行动。

  3•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国家、省、市育种公共平台,开展生

  物遗传育种研究,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

  种技术体系。加强光谱成像技术、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在育

  种中的应用。积极打造国际知名的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基地,打造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植物基因编辑产业集群,带动整个生物育种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国内外领先的小麦〃核不育〃育种体系建设,加速育种进程,实现小麦常规育种技术飞跃。高标准打造国家级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提高蔬菜工厂化育苗集约化、智能化、轻简化水平,

  研究集成基于活体采卵一体外胚胎生产(OPU-IVP)的奶牛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将国家

  级种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列入市级重大科研专项课题,鼓励企业承担种业领域科研专项课题,采用〃一事一议"或股权投资等方式对〃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予以支持。

  4•高标准选育新品种。在农作物种子方面,扛牢粮食安全责任z以选育高品质农作

  物为方向,集中培育优质专用小麦、机收籽粒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在蔬菜花木

  方面,以保障城市供应需求为方向,自主选育茄子、番茄、辣椒、西甜瓜等高端设施蔬菜

  良种,以及高档花卉、特色经济林木新品种。在畜禽良种方面,培育具有自主种质基础

  的奶牛、生猪、家禽、肉羊等新品种,有效解决进口品种替代问题。对主要农作物品种

  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单位,分别择优奖励30万元和20

  万元。鼓励企业备案、登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影响力大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对成功引进转化省级以上重大品种、先进技术等创新成果的企业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并提高新品种的市场占有率。

  5•组建种业创新联盟。聚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种业企业、技术推广等多方资源

  优势,建立〃科研+企业+推广”三位一体的联合创新机制,创建〃五大〃种业创新联盟。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根据学科任务、资源优势加入种业科技创新联盟。鼓励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构建种业科技创新研发公共平台。对被认定为省级、市级科技创新联盟(平台),且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企业研发中心等的,按照我市有关政策优先给予奖励。

  (三)实施种业总部经济培育行动。

  6•培育壮大种业企业。构建以大型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种业企业为支撑、以

  服务型种业企业为配套的企业集群,培育种业总部经济。规划建设国际种业产业园,打造公共研发平台、总部办公和试验示范基地,为入驻企业科研、中试、示范以及办公住宿等提供一流条件和环境。引进一批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教学、研发、试验基地。

  弓1133-5家国际一流种业集团或国内行业领先种业集团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总部,除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外,给予一次性落地奖励。打造10家育种能力强、生

  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推广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

  子企业和领军企业,对认定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奖励100万元;对经市级遴选确定在省内及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业领域冠军企业,奖励50万元。培育

  10家以上年产超1亿株的蔬菜育苗行业龙头企业和年产超2000万株的脱毒苗繁育龙头企业,并给予相应奖励。支持10家以上竞争力较强的奶牛、生猪、肉羊等大型畜禽

  育种企业。挖掘一批有潜力的种子企业作为种业发展后备企业。

  7•建设良种繁育基地。科学布局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建设10处标准化、规模化、

  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基地,创新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加快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扩大良种生产规模,全面提升我市供种保障能力。鼓励种业企业在我市建立小麦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加快玉米等新品种育种速度。加强协作,鼓励种业企业走出去,在高海拔地区建立马铃薯、草莓、甘薯等高海拔冷凉繁育基地。重点打造生猪、奶牛、肉羊、种禽繁育推广基地。

  (四)实施完善品种评价和推广行动。

  8•强化品种测试和质量检测。以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和蔬菜展示示范

  中心为引领,整合推进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田间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化、智能化设施装备配套。鼓励企业开展品种区试和展示示范工作,打造一批集新品种中试评价、

  示范推广、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展示评价中心。健全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体系,加快推进DUS

  测试(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及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建设,开发种子监管综合业务平台和农作物种子质量追溯系统,完善种业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和信息采集指标机制。充分发挥蔬菜工厂化育苗行业龙头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蔬菜集约化育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畜禽良种智能识别系统,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控体系。大力推广环境监测、智能控制系统和自动化关键设备,全面提升种业智能化装备水平。

  9•注重良种推广应用。创新种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和模式,推广小麦统—供种

  等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种供苗方式,整合服务资源和延伸服务链,加大良种推广应用

  力度。鼓励种业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精准对接,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开展订单生产,全方位为农户提供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服务。做强一批种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10•加快会展经济建设。高标准承办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筹备举办农

  作物、蔬菜、畜禽、林果等国际种业高峰论坛,提升会展质量和档次。整合展会资源,举办种业会展周,扩大种业会展品牌影响力。在种业科创小镇探索品种展览展示新模式,打造享誉全国的地展博览会。借助省种子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创新种业贸易方式,为种业各方提供公共仓储、安全检测、大数据分析等全方位服务。

  (五)实施种业发展环境优化行动。

  加强组织保障。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集的工作机制,成立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各区县要加强对种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辖区实际制定现代种业振兴实施方案。

  12•完善支持政策。对种业龙头企业符合条件的项目,在生产设施、基础设施、配

  套设施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引导银行、担保公司支持种业发展项目,将种子收购资金列入其业务范围。提高科研人员对新品种权的权益比例,鼓励育种单位、团队以技术转让、拍卖、入股等方式加快推动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种业保险政策,健全风险保障机制。

  13•加大资金投入。将打造〃种业之都〃纳入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范围,自2022年起至〃十四五〃末,每年整合不低于1亿元资金支持现代种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科研

  单位和种业企业开展地方品种资源保护、新种质创制、新品种(系)培育、关键性技术突破、良种基地建设、品种技术推广、会展交易服务水平提升等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科学制定财政资金股权投资计划,引导带动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出资z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14•强化市场监管。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种苗管理

  职能,明确管理机构,压实工作责任,按照行业管理、许可管理、品种管理、质量监督、市场监管等工作重点,对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未审先推、套牌侵权、虚假广告、假劣种苗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种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内协调、月艮务、维权、自律作用,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15•注重人才培养。引进种业领域领军人才,组建高水平种业科技创新团队,为我市

  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认真落实我市优秀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种业专业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对当下市场紧缺人才实施对口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帮助在职科技人员更新知识储备。

  

  

篇十一: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

  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方案范文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精神,加快推进

  xx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根据《xxxx年xx省现代种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市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年度目标以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种业强市为目标,聚焦全面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种业创新体系。强化特色种业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种业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加快现代科技在品种创新上的应用。统筹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提升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依法治理能力,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xxxx年培育新品种数量xx个以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继续保持有xx%以上。二、主要举措(一)加快推进特色种业发展。一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首席专家为主的特色种业推进专家组,重点建设特色小麦、杂粮杂豆、高油酸花生、脱毒甘薯等x个特色种业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综合试验推广站;二是创新合作模式,引

  导支持种业科企紧密协作,深化种业成果权益改革,建立科企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能力。三是完善支持引导政策,建设特色作物育种创新基地和展示示范评价基地。以绿色为导向,开展节水、优质、机收品种试验,加快绿色优质新品种培育。四是打造种业品牌,支持种企强化品牌建设,提升综合影响力,重点打造沃土种业、众人信种业、东昌种业、禾下土种业、博发社生物等种业企业品牌。五是完善小麦节水品种示范展示与推介等管理制度,做好节水小麦及配套技术推广。六是做好十三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评估总结,启动编制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七是加强现代种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明确种业管理部门职责。完善种业制度体系,重点加强谷子、脱毒甘薯、中药材种子及其他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管理;推进数字种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种业发展合力。

  (二)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一是持续加强南繁基地建设,形成市级支持、企业自建的南繁基地管理服务布局,为种子检测机构做好质量鉴定、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加强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认真谋划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补齐农作物种业短板,提升农业供种保障水平。

  (三)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一是认真落实《国务院

  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指导协调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完成普查任务和信息、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四)树立行业示范引导标杆。一是组织开展双十佳种业企业参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优选综合实力强、生产经营规模大、推广网络健全的十佳创新型种业企业和十佳优势特色种业企业(双十佳种业企业),发挥优秀种业企业在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专业化创新、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组织开展种业示范门店创建活动,以种子经营资质、委托授权文件、门店环境人员水平、售后服务等为重点,打造x-x家省级示范店、x-x家市级示范店和xx家县级示范店,鼓励引导种子门店规范自身经营行为,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三是推进种子质量认证试点示范,组织对试点单位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等开展全过程指导和重点环节现场检查,推动试点单位种子质量全面提升,探索种子认证工作实施经验,为全面推行种子认证制度打好基础。四是协助省厅办好中国(xx)国际蔬菜种苗博览会。

  (五)加强品种跟踪评价。一是完善主要农作物引种备案办法,探索跟踪评价机制,提高引种质量。二是指导企业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三是推动种子企业完善二维码追溯管理系统,实现种业的可追溯管理。

  (六)强化农业供种保障。一是加强用种供需信息调度,

  引导企业创新供种营销模式,鼓励线上展示、网上购种和定点配送,利用手机、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强化信息服务,指导农户科学选种。二是做好救灾备荒储备种子响应准备,制定应急供种预案,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种需求。三是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在关键种子市场销售期、种子生产加工高峰期,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及时向社会通报质量监督抽查结果。

  三、进度安排(一)一季度。筹建特色种业创新联盟,建设育种创新基地和展示示范评价基地;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xx)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指导各良繁基地县有关单位谋划项目;谋划xxxx年xx市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组织我市重点种子企业参加xx省双十佳种业企业评选活动、种子示范经营门店创建活动;开展冬季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监督抽查。(二)二季度。开展产学研联合良种攻关,加快品种选育;推进双十佳种业企业遴选推荐、种子示范经营门店创建活动,指导种子质量认证单位做好田间播种、田间管理、田间去杂及田间检验等工作,推动种子企业完善二维码追溯管理系统;组织开展春季种子市场质量监督抽查;组织筹划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编制。(三)三、四季度。加强种业交流合作,推广宣传特色品牌,扶持特色种业企业发展,制定节水优质小麦品种推广

  工作方案,做好节水小麦品种推介;推动全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动各普查县(市、区)普查工作开展,汇总普查工作资料;组织进行双十佳种业企业评选、种子示范经营门店创建认定,开展植物新品种权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宣传;指导质量认证试点单位做好田间检验、种子收获、种子加工及质量后控工作;协助举办中国(xx)国际蔬菜种苗博览会;组织开展加强蔬菜、中药材种子和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管理调研;组织开展全市种子制种基地质量监测。

  

  

篇十二: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四川: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2019年第22期

  近期,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推进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意见》提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到2022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1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升至1.9万元左右,涉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万亿元。同时,冷链物流设施静态库容达到800万吨以上,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

  在规划布局上,四川将依据各地优势,逐个明确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县,建设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批发市场。同时,以园区创建为抓手,构建国家级到县级的农业园区梯次发展体系。其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等30个以上。

  在抓好重点任务上,主要从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做强、品牌培育、提升农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建成高标准农田4500万亩以上,就地就近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实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5%,建设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推动成立四川品牌发展联盟。同时,探索以县为单位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此外,还将加快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现代农机装备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各类主体加快建设新型烘干冷链基础设施。

  此外,四川还将建立“省领导分产业推进、市(州)抓县、县管园”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机制。特别是将在县级层面实行“园长制”,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园长,探索建立涉农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激励机制。

  

  

篇十三: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1.12•【字号】川府发[2007]11号•【施行日期】2007.01.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

  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

  (川府发[2007]11号二○○七年一月十二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切实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一)明确公益性职能。按照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分离的原则,根据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农业、林业、水利(水产)、农机等行业特点,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推广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林水及野生动植物病虫草鼠害、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农作物苗情监测和农林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检疫和强制性检验;农林水资源、生态环境和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及培训教育服务;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管护、林政执法、森林防火、林地管护、重大生

  态工程日常管理;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水利工程的管理与保护、安全调度和运行;水土保持的预防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农机安全管理技术监测及维修行业监管,乡村机耕道的规划、建设;组织农机进行抗灾抢险和跨区域农机作业等。

  (二)科学设置推广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各地应根据县域农业特色、森林资源、水产业布局、水系和水利设施分布,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政府财力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方式。县级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应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地理和交通条件、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原则上按以下方式设置:一是跨乡(镇)设置片区(流域)推广机构。二是由县级主管部门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三是由县级公益性事业机构向乡(镇)派出技术人员。四是在整合现有乡(镇)事业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片区(流域)设置基层推广机构以及向乡(镇)派出技术人员,乡(镇)不再重复设置同类机构。无论选择哪种机构设置方式,都应有利于县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工作的落实,有利于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有利于调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畜牧兽医机构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合理设置。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

  (三)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务院《意见》精神,结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和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多年来的运行实践,着眼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到专人专用,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集中精力为“三农”服务。县级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即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应

  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监督等行政管理和政治、思想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配合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县级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推广机构对县级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管理和指导,提供服务和支持。

  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四)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工作量,结合考虑财政保证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县乡规模、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行政村和农户数量、专业特点等因素,由各县(市、区)具体测算编制,统一核定,按程序审批。为确保公益性职能履行,要求在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数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得少于80%。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由省实行总量控制,县(市、区)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一经核定,应专编专用,任何单位不得挤占和挪作他用,防止在编不在岗和混岗混编的现象出现。(五)严格实行竞聘上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人员聘用制管理,3年一聘,国家和省对聘期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逐步建立起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切实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开透明。参加竞聘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不满编的可向社会公开招聘。要分行业确定竞争上岗考试考核内容,专业知识所占比重不得低于80%,其中操作技能应占有一定比重。要严格把关,确保上岗人员中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的合理比例。(六)切实提高队伍素质。农口部门要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变

  化,会同有关部门分层级制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建立制度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年累计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得少于15天,其中公共科目不少于20学时。要制订具体措施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情况作为聘任、考核、晋职、职(执)业资格注册的重要依据。进一步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等有关政策和相关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三、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七)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县级农口部门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确定对县、乡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内容、方式和量化指标。要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带动农民增收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要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八)努力创新推广方式。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农业新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根据生产实际需求,及时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实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流动科技服务车、“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四、强化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保障(九)保障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深化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体系建设,投入是关键。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把属于财政供养的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人员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其中,对乡(镇)林业工作站承担的森林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等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也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各地要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要将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人员知识及技能更新培训、农民素质培训等列入各级财政专项支持。

  (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单位内部活力。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确定其工资报酬。要建立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激励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改革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聘用人员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按国家规定执行,实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同工同酬。

  (十一)完善社会保障。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的在编人员包括编制内聘用人员,符合条件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当地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当地未开展事业单位保险的,要参加当地企业基本保险。

  (十二)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各地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要切实维护分流人员的合法权利,制定切实可行、地区间相对平衡的分流安置政策。要依法办理分流人员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手续,及时落实分流安置各项待遇,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手续,并做好各类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分流人员重新就业的,要随所在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已参加养老保险的自谋职业的分流人员,可由个人按规定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和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待达到国家规定的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计发养老金。未参加

  养老保险的自谋职业的分流人员,可在当地参加养老保险,并可由原单位和个人按规定补缴养老保险费,其中由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的事业单位,其单位承担部分由当地财政部门拨付。

  要把分流安置人员同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起来,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分流安置人员创办经营实体,为他们从事经营性服务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五、促进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发展(十三)大力培育多元化推广主体。要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总体目标,在改革和建设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鼓励和支持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对其余各类推广主体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其机制活、效率高、针对性强等优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在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招标中,应允许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享有平等权力,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竞标。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信用自律机制,加强行为自律,坚持依法经营、诚信服务、公平竞争。(十四)促进发展经营性服务。要积极稳妥地将农资供应、农产品产后加工及营销服务,从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分离出来,实行市场化运作。凡核心技术不易流失、利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产品,应主要由农业技术经营服务组织去推广普及。要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要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各类推广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

  部分公益性服务项目可以采取政府订购的形式落实。六、切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组织领导(十五)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

  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涉及面宽,群体效应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认真研究、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十六)紧密衔接,通力配合。各级农口、编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改革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方案,指导县(市、区)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各县(市、区)改革实施方案要于3月底前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重点环节的组织指导,搞好动员部署,切实做好机构设置、编制测算,全员聘用、人员分流等组织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顾全大局,积极支持改革工作,严禁以经费、项目、工作检查、验收等形式干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正确面对改革,积极投身改革,找准新的定位,争取更大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要在2007年底基本完成。

  

  

篇十四: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四川省农业厅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促进我省现代种业发展的通知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18.07.20•【字号】川农业函〔2018〕538号•【施行日期】2018.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促进我省现代种业发展的通知

  川农业函〔2018〕538号

  各市(州)、县(市、区)农业(牧)局,成都市农委:2015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

  《种子法》),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我省随后启动了《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修订工作,省人大常委会于2018年5月31日通过了《条例》修订案,已于2018年7月1日起施行。为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条例》,全面推进依法治种,促进我省现代种业发展,现通知如下:

  一、增强学习贯彻《条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一)深刻认识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种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原《条例》已不适应这些新情况、新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种子法》全面修订,农业部出台多部配套规章,种子法律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原《条例》中的若干规定已经不符合上位法的规定。因此,本次《条例》修订是进一步完善我省种业法律支撑体系、奠定现代种业发展法律基础的重要举措。同时,《条例》贯彻了新《种子法》的精神,契合了中央发展现代种业的部署,顺应了我省种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促进我省依法制种,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种业强省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把《条例》的宣贯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四川现代种业种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要更新观念,深化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种子法》和我省新《条例》的要求上来,切实增强依法治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各项法定制度和职责落到实处。

  (二)认真领会精神实质。《条例》以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按照鼓励创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原则,对种业科研育种、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和产业扶持政策等制度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和补充完善。学习贯彻《条例》,要坚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推进种子管理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坚持强化企业在种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坚持保护农民利益,健全企业行为规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和赔偿责任;要坚持保障粮食安全,完善种子质量监督管理,规范种业对外交流合作,强化安全审查,确保种业安全。

  二、切实履行《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能职责(一)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加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规范试验审定

  程序,强化过程监管。搞好同一生态区省间引种备案,提高引种质量和效率。实施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和自愿认定,加强登记信息和标准样品管理。落实品种撤销审定(登记、引种)制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种子储备和进出口管理。依法开展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及备案管理。加强制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依法惩处侵害农民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将违法纪录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抓住重点作物、重点区域,按照“双随机”要求开展企业督查、市场检查和基地巡查,强化种子标签真实性、转基因监管,依法行使行政强制权。建立健全“省为核心、市州为骨干、县为基础、第三方为补充”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鼓励检测技术创新,采用新技术和有效的快速检测方法,打击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要进一步强化“四种情形”网上备案,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制度。上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农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管情况督导,强化行政问责,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三)加强服务引导。建立健全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良种展示示范网络,进一步加大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力度,积极开展马铃薯、油菜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青稞等特色优势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做好主导品种筛选和推介,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加快良种推广应用,促进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和农业提质增效;做好推广品种的安全跟踪评价,对存在不可克服严重缺陷的、种性严重退化或失去生产利用价值的品种及时向种子企业反馈,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积极搞好主要农作物种子冬季海南预警;强化对企业、检验机构从业人员和农民的培训,加强种业信息采集等工作。

  (四)推动落实种业政策。加强与财政、发改、科技、金融保险等部门沟通,强化工作协调机制,把法定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以鼓励品种创新为目标,增加财政投入,支持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平台建设、品种选育、试验及示范推广,研究建立企业自主研发的突破性新品种的品种后补助机制。以稳定基地、提升产能为目标,

  积极争取将优势制种基地划入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落实制种大县奖励、制种保险和农机补贴政策,加快推进育制种基地建设。落实将农作物种子行政管理、监督和执法所需费用列入同级人民政府预算等规定。

  三、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种能力和管理效能建设(一)依法强化种子管理职能。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

  部署和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充分认识种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奠基性、先导性地位,依法强化种子管理职能,加快由管种子向管种业转变,加强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品种审定与登记、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与备案、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及管理和质量监督等管理工作,坚持粮食经济作物并重、种子种苗并重、管理服务结合,由以事前许可为主向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构建理念先进、职能明确、制度健全的现代种业管理体系。

  (二)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和能力建设。针对我省部分市县在机构改革中出现种子管理机构被裁撤、合并等弱化现象,种子管理体系不健全,机构上下不能对接,导致应当推进的种子管理工作无法推进,法律赋予的职责不能落实的现象,要认真落实《条例》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种子工作,其所属的种子管理机构承担具体监督管理工作”的规定,健全机构,充实种子管理和执法队伍。同时强化管理能力建设,改善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试验、展示示范、种子检测、执法装备等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提高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积极推动落实“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人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的规定。

  (三)强化管理执法效能和作风建设。加强种子管理和执法制度建设,健全省、市(州)、县三级联动、地区联动机制,推动信息共享、结果公开。建立种子管理权力与责任清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加大案件查处

  力度,依法严惩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杜绝以罚代管、以罚代刑。对管理人员参与种子生产经营、试验检测人员弄虚作假、执法人员有案不查的,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和问责。

  四、加强《条例》的宣传和贯彻实施(一)加强统筹协调。各市(州)、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宣传和贯

  彻实施《条例》摆在今年下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共同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对新增的法定职责和管理职能等事项,要加强与编制、人事、发改、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配套相应保障措施。

  (二)清理完善相关制度。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立足本地农业发展实际和种业现状,认真梳理种子管理和执法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制度,不符合《条例》精神的要及时清理废除,不适应新要求的要抓紧修订完善。

  (三)强化培训宣传。各市(州)、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制定《条例》宣传培训计划,结合种子生产及供种关键季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要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培养,准确把握立法精神和原则,做到深刻理解、系统讲授。要以县(市、区)为单位,面向科研单位、企业、经销门店和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夯实全行业懂法守法、依法从业的基础。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挂图、微信、QQ等方式,把《条例》新规定普及到基层乡村农户,让经营者自觉遵法守法、农民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

  (四)开展督导检查。各市(州)、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贯彻实施《条例》进展调查,及时反映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应对预案,提出解决措施,保障《条例》的顺利实施。我厅将适时组织开展全省贯彻实施情况检查,各市(州)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条例》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于2018年12

  月底以前将贯彻实施总体情况报送省种子站。请各市(州)、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切实宣传贯彻好《条例》,在全省共同营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局面,依法保障我省现代种业健康发展。

  四川省农业厅2018年7月20日

  

  

篇十五: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8.14•【字号】川办发〔2017〕80号•【施行日期】2017.08.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

  川办发〔2017〕80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川委发〔2017〕1号)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在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促融合、提效益、助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加快我省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

  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的重大意义(一)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有利

  于吸引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集聚,促进产业融合、企业集群,促进农业向多功能、多业态、多空间延伸,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新机会,为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搭建新平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增加有效供给,补齐加工和品牌等短板,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把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是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和“四区四基地”试验田、样板区,加快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发挥政策引领、技术集成和示范带动作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全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要求(四)建设思路。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任务,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构建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为“四区四基地”建设提供新支撑新引领,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五)基本原则。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政府加强园区建设管理,科学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改善

  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企业主营产业发展,自主决策产品开发、企业经营、产品营销。

  以农为本,做强产业。以农民为核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以农业为基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村产权制度、金融保险等多项改革,引导社会投入,促进科技、人才、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集聚,激发业主自身动力,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突出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导向,发展绿色农业产业,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行农业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六)任务目标。到2022年,全省建设1000个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综合产值达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例达70%以上。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和农业服务业发展良好;基础设施完善,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全覆盖;农产品初加工率达60%以上,市场流通、冷链储运设施完备;生产方式绿色环保,率先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均达到100%;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三品一标”比重高,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现全覆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以上,经营主体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园区农户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

  三、重点工作(七)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园区建设数量、层级、规模。优化区域布局,合理确定地理界限和区域范围,注重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结合,依托县级农田水利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省、市、县分层分级规划建设一批融合示范园区,重点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带规划园区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水平较高、要素集聚、链条完整、产业集群、机制完善的园区。优化园区功能板块布局,根据产业潜力、经济区位、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推动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八)优化园区产业结构。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选择1—2个特色产业作为园区主导产业。推广“以种定养、以养定种”模式,在园区种植业集中生产区域和有机肥需求量大的蔬菜、水果等基地配套建设规模适度的养殖场或粪污利用管网池等设施。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优化园区品种结构,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加工专用品种,做好品种熟期搭配,积极发展中高端、个性化农产品,实现错季上市和集中上市有机结合。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助推园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九)推进园区标准化生产。加强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田、路、电、管等多网配套。加强物联网应用,推进农机装备更新升级,推广设施棚架、水肥一体化、温湿调控等先进适用设施,提升园区生产能力。实施生产、采收、储藏、运输全程标准化,建设粮油、经济作物标准化基地和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创建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加强园区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结合,整合园区农业信息服务资源,促进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发展。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开展绿色防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园区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率先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确保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十)发展园区农产品加工。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筛选分级、清洗烘干、

  包装贴牌等产地初加工设施,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稳定发展粮油、肉食品和名优白酒产业。大力提升精致茶、泡菜、川菜复合调味品、新型果蔬饮料和道地中药材等特色行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精深加工,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领军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紧密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加快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装备,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向多元、优质、功能化方向发展。

  (十一)培育园区新产业新业态。充分挖掘乡土人文、青山绿水等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园区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打造休闲农业景区景点、农业主题公园,培育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科学设置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事体验区、科普教育区等功能区,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培育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培养农业服务专业化人才,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开展公益性和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

  (十二)加强园区品牌营销。统筹运用区域公用品牌,创立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塑造园区品牌。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覆盖,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健康养生功能农产品。推动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面向市场做好营销,开展农超、农社、农商、农产品直销等产销对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成一批依托园区的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园区配套建设综合性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依托园区开展电子商务,打造省级农产品电商平台,建立园区(基地经合组织)到消费终端的直供模式。开展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一体化经营。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积极参加“惠民购物全川行动”,举办农特产品展销活动,带动区域农产品贸易流通。

  (十三)强化园区科技支撑。创新园区科技合作模式,组织推动园区与科研院

  所、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支持有条件的园区设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星创天地、专家大院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促进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提升农产品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研发与应用集成,生产环节突出高效种养、品质提升等科技创新,加工环节突出工艺改进、产品研发等科技攻关,提升园区科技水平。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

  (十四)培育园区多元经营主体。搭建园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采取出租、托管、农机作业服务、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园区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重点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培育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综合服务、市场营销等多层次、多环节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返乡下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退转军人、城镇居民、企业家等群体到园区创业创新,就地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十五)完善园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园区各类主体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各类主体与农户之间通过订单合同、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联农带农方式,形成农民直接受益、股份受益、综合受益等受益模式。园区企业之间分工协作,抱团发展,产生集群效应。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之间稳定供求关系,科研、服务组织与各类主体之间稳定合作关系,建立互为促进、互惠互利的共赢机制。构建农民深度参与二三产业发展,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机制。

  (十六)健全园区管理机制。完善园区管理体制,经批准成立的园区可依托同级农业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实行合署办公或加挂园区管理机构牌子,统筹协调落实政策措施,做好园区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创新管理方式,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开发运营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流程。加强园区风险管控,针对园区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利益分配等纠纷易发风险点,建立矛盾化

  解、纠纷调解机制,确保园区稳定发展。四、保障措施(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厅会同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融合

  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加强对各地工作的督促、指导和服务。各市(州)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园区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强组织管理,编制园区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大力推动园区建设。省、市、县农业部门要分别牵头制定本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加大对园区建设工作的考核力度,及时总结园区建设好做法、好经验、好模式,充分发挥园区示范作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十八)强化政策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政策支持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统筹省级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市(州)、县(市、区)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基金,统筹当地财政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向园区建设。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通过设立基金、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对公益性工程和项目,采取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进一步落实用地、用水、用电、人才、科技等优惠政策,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园区建设。

  (十九)创新金融服务。加强园区信贷、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研发等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开发适合园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开展特色信贷服务。推动涉农抵质押担保方式创新,审慎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探索建立农业信贷、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园区农业企业到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内外上市融

  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园区农业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交易场所市场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行各种债务融资工具融资。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等综合收入保险。

  (二十)加强监督管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对有加工能力无规模生产基地、有规模生产基地无加工能力、一家企业独大未形成产业集群、园区范围过大或过小、工作部署推进不力的园区,一律不纳入有关政策支持范围,不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坚决防止园区建设非农异化,禁止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8月14日

  

  

篇十六: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背景

  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国办发〔2019〕56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和全国种业会议部署,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重点任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一个重点”,强化“三个统筹”,提升“四个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现代种业发展要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按照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部署。到2025年,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分发共享能力大幅度提高;打造一批育种创新平台,选育推广一批种养业新品种,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先进水平;初步建立适合现代种业发展要求的测试评价体系;建成一批现代化种养业良种生产基地,形成保、育、测、繁分工合作、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实现基础强、体系强、科技强、企业强,全面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内容

  1.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资源圃)项目重点新建、改扩建一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中转隔离基地和种质资源圃。2.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培育特色优势种业企业;推动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南繁硅谷”建设,加快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更新换代。3.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项目保护区(点)总面积达到1500亩以上,项目建成后,原生境保护区(点)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严重濒危的农业野生植物珍稀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4.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能力提升项目以国家支持建设的品种区试站、抗性鉴定站等项目建设为基础,整合建设一批国家品种测试评价中心(分中心)和区域性品种测试评价站。5.农作物良种繁育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种子(苗)生产基地,提高良种生产和供应能力,提升种子产地加工水平和仓储能力。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方案

  一、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资源圃)建设解决方案《“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要改、扩建,新建一批具有更多拓展功能的种质资源中期库,存储地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为种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种质资源中期库(资源圃)的温度一般在0-5℃,相对湿度40-60%,贮藏期为5-15年左右,这些数据对种子存储而言异常重要。托普云农依托新兴技术产业化转化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建设包括中期库库区、入库前种子加工处理室、分析检测室,配置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系统、田间表型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服务系统等设施装备、农机具及繁殖用地田间工程等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为地区种业发展繁荣奠定基础。

  二、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解决方案育种创新是现代种业持续长久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种业已经进入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新阶段,托普云农作为涉农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以及种子企业提供种业研究的各种农作物育种测试设施设备、表型与基因型鉴定设施设备及田间工程建设、监管平台,低温种子库、检测实验室、农机具库等基础设施工程。对于农业领域种质资源表型基因型鉴定、分子育种、遗传育种、生物信息等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自身数据搭建效应,应用于实验室科研育种、种子检验等过程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培育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三、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能力提升解决方案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工作主要是通过国家品种测试评价中心(分中心)和区域性品种测

  试评价站来进行新品种试验、主推品种筛选、主推品种展示等工作,通过提升区试质量,为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托普云农多年农业科研建设经验累积,可以建设包括温室、大棚、灌排设施等区试田间生产设施,生理生化、品质分析实验室等分析鉴定土建工程以及仪器设备放置的整套流程,更有满足农作物考种测产、质量检测、品种测定、信息处理平台及农机具等适用品种测试评价中心和品种区域测试站的全套设施设备。

  四、农作物良种繁育能力提升行动解决方案(一)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育(制)种田块改造,道路、晒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种子质量检测、病虫害防治等仪器设备购置。在成都邛崃,托普云农一方面打造制种物联网基地种子信息化监管平台,使用大数据系统帮助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智慧管理种质资源。另一方面,助力企业健全田间各项基础设施,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制种信息化、过程自动

  化、结果智能化,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全面提升种业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另外,建设地方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苗圃等,通过信息化育种,实现地区种业繁荣。截至目前,邛崃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高端种业生产体系。

  (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在国家认定的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以及国家有关规划明确的制(繁)种优势区,共建设有棉花、油菜、花生、糖料、蔬菜、水果、茶、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经济作物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41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当地特色产业资源,托普云农提供搭建包括土建工程、田间工程,配备农机具、仪器设备、物联网系统、种子物流与追溯管理信息体系等设施,通过信息化育种,实现地区种业繁荣。冬(夏)科研繁育制种基地同样需要土地平整改良、沟渠路配套、灌排设施配套等基础建设,配备农机具、仪器设备、物联网系统、种子物流与追溯管理信息体系等,对种植户的种、管、收、储、加、销等全过程提供一体化服务,全面提升种业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托普云农针对科研院所、高校、种子公司、种业监管部门等群体,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研发系列高效便捷的仪器设备和智能管理平台,建设现代种业实验室、品种区试

  机器换人智能装备、种质资源库圃、公共服务及管理平台,从选种育种到种子存储、管理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合力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为现代种业提供数字化加持,筑牢农业发展根基,打好一场种业翻身仗。针对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托普云农可提供包含顶层设计、方案规划、设备供货、施工和售后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可满足职能监管单位、科研院校和制种企业的各项建设需要。如有需求,欢迎来询!

  

  

篇十七: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方案

  一、推进种植业的发展

  (一)、实施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500亩.为提高粮食单产,今年在全镇开展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500亩,其中;中心区xx0亩,建在白溪河村,力争水稻亩产达1100斤以上,比同期常规栽培亩增产30%以上.

  (二)、实施特色蔬菜规模种植.依托现有蔬菜基地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农民专业组织的桥梁作用,加大结构调整,认真做好土地流转,在红旗村、泉乐村等发展规模种植蔬菜xx00亩,其中香葱种植500亩,时令蔬菜9xx亩,大棚蔬菜80亩,带动农户600余户,可实现户增收xx00-3000余元.

  二、推进养殖业的发展

  (一)、实施扩建标准化、规模化肉兔养殖场.祥柳村瑞丰养殖场原建标准化、规模化养兔场年出栏肉兔10万余只,今年再投资近300万元进行扩场,建成年出栏肉兔xx万只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能带动农户400—600户,可实现户增收xx00元.

  (二)、实施沿山跑山鸡规模化发展.依据我镇沿山地理位置和林下资源的优势,引进邦禾公司在沿山林下建设生态跑山鸡基地,使用林

  下面积xx0余亩,今年力争达到年出栏生态跑山鸡8—10万只.邦禾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养殖.能带动农户100余户,可实现户增收1000元.另外,依托沿山果林的优势,进行规划,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环境,引进业主,逐步发展我镇沿山休闲旅游产业,推进沿山经济的发展,计划今年投入沿山基础设施建设在xx0万元左右.

  (三)巩固发展种养殖项目

  1、巩固发展沿山果林100亩:对果树进行更新换代,除老栽新100亩.

  2、巩固稳定发展生猪养殖:对全镇年出栏300头育肥猪的养殖户做好服务工作,使其能够稳定发展.

  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列入全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认真做好推进我镇现代农业发展工作,顺利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按照我镇今年推进发展农业产业项目要求,分别落实

  工作责任,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落实工作责任措施到位.

  (二)、做好引导服务工作

  1、积极做好引导服务工作,以现有项目基地为基础、以公司农民专合组织为桥梁、以公司(专合组织)+农户为运作方式,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迈进.、

  2、积极做好农产品网络信息服务,及时传播相关信息.

  3、积极开展种养殖业的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努力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加强纵横向联系,开阔视野,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4、积极引导项目基地做好农产品品牌注册,充分发挥“品牌”作用.

  5、积极筹措争取资金,加强项目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6、做好其他协调服务工作.

  (三)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全镇农业工作中的单项考核,并与全镇综合项目挂钩.

  

  

推荐访问: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现代农业 种业 推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