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暴雨灾后恢复渔业生产关键技术

时间:2022-11-26 11:30:08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夏,我国南方多地出现特大暴雨,致使各县(市)江河水位上涨,池塘堤埂坍塌或大面积过水,鱼虾等水产品逃逸或死亡,生产管理用房浸泡倒塌等损失严重,给渔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应对灾害,尽快恢复生产,防止灾后养殖病害的爆发,把灾害损失程度降到最低,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抓紧修复池塘水毁工程

1.在确保渔业生产用水的同时,仔细检查养殖池塘堤坝与设施,对养殖设施工程损毁严重的,应及时进行拦网,尽快修复水毁池堤、进排水渠道和大水面的网拦设施,对可能存在溃堤隐患的堤埂要抢抓时机进行加高加固,最大程度减少鱼类逃逸损失。

2.尽快利用人工清挖、泥浆泵抽吸等措施清除池塘和主要进排水口的淤泥,在养殖稻田四周开挖沟渠进行科学泄水,并做好池塘渗漏检查修补工作,发现渗漏及时维修,确保养殖池塘的保水性能。

二、加强养殖环境的水质调节

暴雨洪灾袭击过后,应调整养殖池塘的水位,加强水质的调控,其方法为:

1.采用化学、物理方法调节和改善水质。养殖池塘可选择生石灰(10~15千克/亩)、二氧化氯(0.2 毫克/升)、二溴海因(0.2毫克/升)、碘制剂(0.3~0.5 毫克/升)等全池泼洒消毒。

2.采用生物或过滤方法净化水质。在池塘进水口设过滤池,池中过滤料选用砂或木炭较好;生物方法是利用10%的池塘水面种植水葫芦浮水植物,既起到沉降和净化水质作用,还增加收益之功效;有条件的地方,可增施水体改良剂或光合细菌,同时强化水体增氧措施。

三、及时合理补放苗种

暴雨灾害过后,生产单位和养殖户要科学查明鱼的存塘量,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养殖条件,采取补放夏花鱼种或并塘的办法,保持鱼池中合理的养殖密度。

1.根据鱼的存塘量进行合理补放。对于存塘量少的池塘,可进行清理后,选择当年生长快、见效快的品种,如黄颡鱼、鲫鱼、罗非鱼等进行放养,也可放养鳙、鲢鱼、草鱼等夏花;存塘鱼较多的池塘,适当补放相当规格品种鱼类,并加强日常投喂。

2.根据池塘受损程度进行补放或改养。对于溃决的池塘则要尽快排干水,使用生石灰等消毒剂彻底消毒后,适量放养秋繁苗种稀养速成,并作好翌年渔业生产的准备。若通过调剂苗种仍难以解决的,可调整养殖模式,也可以种植经济作物进行补救。水产苗种繁育场,重要是保亲鱼和鱼种,应采取并塘或转移的方法,尽力将亲鱼和鱼种保存下来,以备来年使用。

四、搞好鱼病防治工作

暴雨洪灾过后将进入高温季节,浑浊的洪水容易引发鱼病,应切实做好病害防治和死鱼无害化处理工作,特别是对暴发性鱼病和草鱼“老三病”等的防治。

1.及早对养殖池塘水体进行消毒。

2.及时对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最为有效。

3.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大疫病监测力度,及时发现疫情或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并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防止疫病暴发成灾。积极储备渔用物资,适时购入鱼药、渔需物资,做到有备无患。

五、加强养殖生产管理

1.勤巡塘。由于持续降雨,池塘光照条件差,光合作用能力弱,水体溶氧少,易引起水质恶化和鱼虾缺氧泛塘。因此要加强巡塘,坚持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色、水质变化,鱼的活动、摄食情况和有无浮头、发病现象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及时培育池塘水质。暴雨过后池塘水体普遍较为浑浊,水质偏瘦,养殖户可根据所养殖品种不同而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改善水质条件。若池塘水体比较混浊,泥沙含量较大,影响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有条件的可将池内浑水排出,换注新鲜清水;无法注入新水的池塘,可用生石灰(15~20千克/亩)化水全池泼洒,澄清水体。再对池塘等进行消毒处理5~8天后,可以使用光合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剂,改良池塘水质。

3.合理使用增氧机。连续阴雨极易造成池塘底部水体缺氧,要按照“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雨天半夜开”的规律及时开启增氧机。一般情况下,要求下午1~3点和凌晨2~6点开启增氧机,每次2~3小时,下阵雨、无风、无光照的情况下需适当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没有增氧机械的池塘,要购置适量化学增氧剂供应急使用,防止鱼类缺氧泛池。

4.科学投喂管理。暴雨灾害过后鱼类的体质较差,必须投喂优质新鲜饲料,配合饲料可添加维生素C、中草药、多糖等,以增加鱼类对致病因素的内在抗病力。在投喂时一定要做到“四定”,并适当减少日投饲量,水质清新后,再恢复正常投喂量。

推荐访问:渔业 暴雨 关键技术 灾后 恢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