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时间:2022-11-26 11:2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为了加强小学和初中教学的衔接,近几年来,永定县城关中心小学和永定二中、三中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在教研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小初”语文教学的过渡和衔接,始终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题。在座的中学教师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借鉴、学习充满“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的小学语文课堂: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咬文嚼字,培养语感;圈点批注,品词析句;师生互动,读中感悟;展现了“诗性、灵性与悟性交融”的语文大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要循序渐进,把握好教学的进度、尺度、难度等诸多因素,并结合中学的教学实际,改革教法,指导学法,正视“小初衔接”问题,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小初”语文教学中的脱节现象,采取有效措施。

一、查明“小初语文脱节”病因,关注“小初”语文教学差异

小学语文教法以朗读为主:关注细节,于词于句于段,反复品读、感悟、想象,并兼顾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同时强调熟能生巧。考试难度比较小,考试题量不大。

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点增多,教学上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注重分层推进,引导学生把握文意、探究内容、感受作品,并进行比较阅读,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感悟空间,教学更注重学法指导。因为课堂时间紧,语文教学课堂容量比较大,教师上课速度一般较快,语文基础知识一般一带而过。还因为班级人数多,语文老师很难作仔细地辅导,课堂作业基本上不能全批全改。语文考卷题量多,课外知识点增加,考试难度较大,考试时间相对短。

小学重牵引,中学重自主;小学讲究在老师指导中的阅读和感悟,中学讲究独立感悟;小学课堂细腻,中学语文生活化明显;小学注重情感教育,课堂活泼;中学更理性,教学有深度;思维由感性向理性转化。正如传统、经典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和九年级语文上册的《故乡》,是典型的同课异构:《少年闰土》一课是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小学经典课文,主要讲述了“看瓜刺猹、捕鸟、看跳鱼和捡贝壳”四件事,展现了一个聪明能干、勇敢机智、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流露出“我”与闰土的真挚情谊。少年闰土是中国文学史上,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曾经影响几代人。而《故乡》一课,则是通过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揭示中年闰土“善良忠厚、勤劳朴实、愚昧、麻木”等特点。小学语文课堂细腻,要花两课时完成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靠老师指导中的品读和感悟来完成。注重情感教育,课堂活泼。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此课时,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见,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差异,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我们要认真对待。

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症结所在,找准“小初脱节”病因,我们要加强研究,对症下药,搞好衔接,使学生实现学习上的平稳过渡。

二、找准“小初语文”衔接点,消除“小初语文”教学脱节

1.重视中小学生学习方法和语文的教学方法的衔接

(1)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关键在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小学五、六年级,语文老师慢慢地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同时语文老师给予他们必要的自学方法指导;课堂上组织、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深入品读、探讨、感悟;尤其是对小学生的习作只给些整体的评价,至于如何自改、互改,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第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要留有空白,让学生有时间经过自读自悟,最终体会课文的内涵。老师要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不能代替学生思维,束缚学生的主动性。

(2)叶老还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五、六年级就要逐步、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课前老师要布置学生预习——生疑;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品读、感悟——质疑、解疑;课后,学生“复习——作业——单元小结”;平时,语文老师要加强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能说、会读、善思、善写,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到了七年级,中学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省时高效的方法,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老师在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加强“字、词、句、段”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2.加强“小初”语文教材内容编排上的衔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分为四个学段,编排上体现了语文课程整体的设计思路,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阶段性。可是,第三、第四两个学段的教材内容的编排,在衔接上起伏比较大,出现了脱节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编排的衔接问题,找准衔接点,消除脱节。

首先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衔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注重字、词、句、段的练习,而中学的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训练要求比较弱、不到位。初中教材中,古诗词、文言文的比重约占30%;小学古诗词、文言文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小学教材中可以再适当加大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比例。

其次是写作方面的衔接:由于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较差,阅读面有限,学生习作困难,多数学生形成怕作文的情结;小学生的习作内容大多是空洞、虚构,言而无序、无物,脱离现实生活;中学写作教学主要体现在开放式的大读写。所以,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要加大课外书的阅读量,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自由表达。这要求:小学教材中的习作题目,要切合学生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老师在习作指导课上,要着重训练学生快速审题、快速选材、快速构思、快速习作。到了七年级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每次作文时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佳作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妙,一个开头写得精彩都衷心表扬一番,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因人施教,分类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中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的衔接

永定县城关中心小学,在永定县进修学校牵头下,成立了“小初语文衔接课题组”。几年来,城关中心小学和永定二中、三中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我们从老师备课、老师上课、学生作业、试卷命题等方面进行多层次、深入地研究;从互相听课,到课后的教学探讨,然后到提出合理性的教学意见、建议,真正实现了六、七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开展扎实的教研活动,真正落实“小初”语文的完美衔接。实践证明,我们县进修学校组织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逐步解决了以往小中语文衔接问题,取得显著成效,提高了我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质量。

4.关注中小学语文评价上的衔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语文评价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凸显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上,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的作用,从而让小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小学生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和操行评价”等方面,要求比较低,以激励性为主;但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面,标准却与小学有差距、不接轨,即造成评价标准不衔接的问题。这要求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七年级时候,适当降低语文考试评价上的难度,适当缩小差距。从而能提高、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信心,达到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的作用。我们找准“小初语文”衔接点,才能对症下药,实现“小初语文”教学顺利衔接。

三、对“症”下药,谋求发展

1.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形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做好衔接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使学生终身受益。

(1)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学会熟练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阅读不仅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文史、常识书籍、报刊等。养成认真、规范书写的好习惯:小学生主要掌握写字技能,要求写字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高年级则还需作文,要求书写端正,不写错别字。此外,小学生还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养成改正错误的习惯;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久而久之,到七年级,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自然就形成了。

(2)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五、六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在课后进行“复习——作业——单元小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堂上,语文老师如何激励学生能说、会读、善思、善写;如何运用有效的记忆法,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3)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省时高效的方法,老师必须在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如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品——想”,抓住“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动词,入情入境地品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人物摔跤的场景,进而体会小嘎子聪明机灵、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形象。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小主人。学生抓住重点,进行感悟

2.中学语文教师要握好教学的进度、尺度、难度等诸多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初衔接”

(1)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的“应适期”,语文教学的进度、尺度、难度等诸多因素,要与小学接轨。语文教师可以把教学的进度放慢,教学要求适当降低,考试难度也随之降低,循序渐进,让学生的心理上有个适应的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语文老师在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时候,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激励学生能说、会读、善思、善写;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复习——作业——单元小结”;课外则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学习语文方法,学习就变得轻松多了。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是做好衔接的力量源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导语激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春》一课时,老师采用导语激趣的形式:春天又像刚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春天像活泼的儿童,憧憬渴望;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春回大地时,我们耳边不时响起《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千古名句;还响起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朱自清赞美春天的散文。精彩的导语,像魔术,吸引着大家的眼球,更像一首美妙的诗,拨动学生的琴弦。好的导语就像唱戏开台的锣声,未开场,先叫座。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开展有益的语文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法宝。

中小学衔接关键之一在于老师,因此,老师们也要从思想、心态、方法、思维方式上去转变: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倾听还给学生,把阅读还给学生,把研究还给学生,把讨论还给学生,把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还给学生,把创造性的解答还给学生……七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学。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把握好教学的进度、尺度、难度等诸多因素。“小初衔接”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急慌忙地把棒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步伐的速度。小学语文老师在传“棒”时,要注重基础,教给学法,循序渐进;中学语文教师在接“棒”的时候,一要稳、二要顺、三要运用推进力。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那么,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左小文)

推荐访问:中小学 初探 衔接 语文教学

上一篇:鱼医生 下一篇:多吃“肥鱼”少得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