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论波兰民族歌剧之父莫纽什科的歌剧《哈尔卡》之历史地位与价值

时间:2022-11-25 18:40:13 来源:网友投稿

人物之一,他创作的歌剧《哈尔卡》,代表了當时波兰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波兰音乐史上第一部解放被压迫民众思想的民族歌剧。

【关键词】波兰;民族歌剧;莫纽什科;哈尔卡;解放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莫纽什科所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歌剧《哈尔卡》,运用民族乐派的思维模式和音乐手法,确立了它成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波兰民族歌剧的历史地位。歌剧讲述了农村姑娘哈尔卡在遭到贵族公子亚努什诱骗后,饱受凌辱伤害的悲惨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与对贵族势力的无比憎恶。莫纽什科的强烈民族意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新音乐在他笔下诞生,他运用优秀的波兰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出饱含爱国主义情怀的英雄主题,摆脱封建思乡和外族的统治,鼓舞被压迫民众勇敢反抗的艺术作品。

一、作曲家简介

斯塔尼思瓦夫·莫纽什科(Stanis aw Moniuszko)是波兰民族主义乐派的杰出代表,1819年5月,他出生在波兰东部一个名叫乌贝尔的村庄。父亲切思瓦夫·莫纽什科是当地知名业余剧社的积极参与者与热心组织者,母亲则是钢琴爱好者,莫纽什科在童年时代参加了父亲组织的戏剧音乐表演,长期耳濡目染,使他对戏剧和音乐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莫纽什科八岁时全家移居华沙,开始跟随肖邦的老师奥古斯特·弗雷耶尔(August Freyer)学习风琴,1837年踌躇满志的莫纽什科远赴柏林深造,拜卡罗尔·尤根哈根为师学习作曲与指挥,并在柏林发表了首批由波兰爱国主义诗人密茨凯维茨的诗歌为歌词而创作的歌曲;1842年,希望在圣彼得堡定居的莫纽什科未能如愿,于1848年6月回国,在维尔诺(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担任圣·杨教堂唱诗班风琴师;同年8月与阿勒克珊德拉·谬勒鲁夫娜结婚。值得一提的是,在1846年,作为莫纽什科的转折点的这一年,为了演出和宣传他的小型喜歌剧,与“哈尔什卡”(Halszka)的脚本作者、诗人弗沃吉梅日·沃尔斯基(Wodzimierz Wolski)在华沙相遇,碰撞出了改变民族命运的火花。

他的代表作《哈尔卡》(Halka)和《魔鬼庄园》(Straszny Dwór)在波兰歌剧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858年,《哈尔卡》在华沙首演取得辉煌成就,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波兰歌剧界的地位。歌剧院经理聘请他担任华沙大剧院的终身指挥。从此直到1872年6月4日心脏病逝世,莫纽什科一直活跃在华沙歌剧舞台上。

二、作曲家音乐创作之路

莫纽什科以其毕生精力从事音乐创作,除二十多部歌剧外,还谱写了大量的歌曲,丰富了本民族贫乏的剧目单和歌曲库。

在柏林学习期间,就为亚历山大·弗莱德尔(A.Fryder)的喜歌剧《阿比尼地方的一宿》谱过曲,并在维尔诺隐名演出过。他在维尔诺定居下来以后,创作了许多舞台音乐作品:1840年谱写了小型歌剧《理想的人》(Ideat)、《神奇的水》(Cudowna Woda)、《新唐·吉柯德》(Nowy Don Kjchot)、《彩票》(Loteria)等。莫纽什科的早期歌剧虽然不太成熟,但在积累了丰富经验以后,他在华沙时期的创作却迸发出令人惊叹的火花。《哈尔卡》的一举成名,使得他曾一度枯竭了的歌剧创作灵感复活,优秀歌剧创作相继完成,抗议社会不平等的《木筏人》(Flis,1858,田园诗),尖锐讽剌波兰贵族的《伯爵夫人》(Hrabin,1860),与《哈尔卡》并驾齐驱的四幕歌剧《魔鬼庄园》(Straszny Dwór 1864年),描写重视农民利益的国王的故事的《农民的国王》(Król Chopów)和《贱民》(Paria,1869,一部描绘最低层人民遭遇的歌剧并与《哈尔卡》的题材有血缘关系)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

1844年,莫纽什科的第一部《家庭歌曲集》问世了,全集共十二册,收集歌曲共270首,成为波兰音乐文献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也成为当时音乐文库中的典范。其中包括庄严的赞歌、民间歌谣、世俗小调、室内乐曲以及幽默小品,这些歌曲在往昔的贵族共和国的北部和东部广为流传。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出版他的新歌集。仅仅歌曲一项,莫纽什科就创作了300多首。他还创作了嬉游曲、幕间曲等体裁的作品;还写了许多宗教音乐,如弥撒曲、清唱剧和安魂曲等;以及3首序曲、2首弦乐四重奏和一些钢琴曲等器乐作品。

莫纽什科创作十分认真、谨慎。在他的音乐里,充满了浓郁的波兰民族色彩和情怀,具有较强的进步倾向,他的歌剧作品作为不朽的里程碑,是波兰民族歌剧走向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

三、歌剧《哈尔卡》创作背景及故事梗概

1846年,年仅二十六岁的莫纽什科在进步文学团体“华沙流亡者”里结识了激进的农民派青年作家沃尔斯基。他以复杂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写了一部感情激奋的拜伦式长诗《哈尔什卡》(Halszka)。贵族少爷亚努什爱上了农村姑娘哈尔什卡,私订终身。哈尔什卡生下孩子后,亚努什外出,奔赴起义队伍。然而,亚努什的母亲诬告哈尔什卡 “出轨”,逼迫她和孩子游街示众,用鞭子抽打折磨她们致死。当亚努什返乡后得知此事伤心欲绝,绝望的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之后,自尽在妻子、儿子坟前。这首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因为内容太过敏感、尖锐,被当局篡改、删减。虽然内容已被改得支离破碎,但仍然阻挡不了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热情,《哈尔什卡》的手抄本就这样流传开来。莫纽什科把剧本当成无价之宝带回维尔诺,随即改编成为歌剧脚本。

新的剧本把在尼达河畔发生的《哈尔什卡》搬到“山地”——农民群众的聚集区:在老贵族“斯托尼克”的庭院里,举行着“亚努什”和“佐菲亚”的订婚仪式。反差极大的是,当恋人们请求父亲祝福的时候,窗外传来一阵歌声,这是被“亚努什”诱骗并抛弃的山地姑娘“哈尔卡”在找寻她的“爱人”。深爱她的守林人“荣泰克”不忍其受欺骗,前来告知真相,此时,怀着亚努什孩子的哈尔卡,已随着参加婚礼的人流涌入教堂,看到新郎后彻底崩溃,发疯似的寻找火把想要烧掉教堂,被聚集在教堂附近的村民们劝阻,伤心绝望的哈尔卡唱着诀别之歌,投入江心。目睹悲剧刚刚过去的村民们,被迫为婚礼送上祝福,就这样以尖锐的对比结束了农织女儿哈尔卡悲惨的命运。

莫纽什科之所以对剧本作如此大的修改,不仅仅是因为舞台的需要,而是由于故事里所包含的独特用意,试图用这样的戏剧手段来揭示农民与贵族的矛盾冲突,农民的尊严与人格被贵族肆意践踏。这表明了莫纽什科的阶级立场,为身受压迫、残害以及在流血起义爆发中的人们燃起了熊熊的复仇火焰。莫纽什科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歌剧革新者,饱含激情而富有创造才能。

1848年,莫纽什科进入到创作这部歌剧的全盛时期,但遭到当局的禁演,直到十年之后才在华沙被允许公演,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继而轰动了整个波兰,仅在華沙就演出了1000余场。1868年,由斯美塔那亲自执棒指挥了这部波兰伟大的民族歌剧。

四、歌剧主要唱段介绍

原来的二幕歌剧《哈尔卡》,经过扩充变为四幕歌剧,添加了舞蹈、演说及民俗场面等。为了更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心理状态及内心感受,还增加了一些咏叹调、重唱、短歌和俗曲小调等。

这样,全剧就分成了四幕,即所谓“华沙哈尔卡”,以区别于二幕的“维尔诺哈尔卡”。

其中的经典唱段包括第一幕第四场的“好似狂风吹断的枯藤”;第二幕第二场“荣泰克咏叹调”;第三幕第一场“让我们纵情狂欢”;第四幕第二场“山中林涛沙沙低吟”;第四幕第一场的“斯托尔尼卡咏叹调”(谱例)。

五、作品的历史地位及价值

莫纽什科的歌剧《哈尔卡》不是夸耀波兰过去历史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凑合场面,而是有血有肉的、强有力的现实主义巨著。

他的作品因其强烈的艺术真实性而一度轰动波兰全国乃至欧洲,并且至今仍未失其强大的生命力。他的作品不仅是上一个世纪波兰被压迫人民进行高尚斗争的见证,更是对所有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的人民以及仍在民族压迫枷锁控制下的人民,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哈尔卡》的成功决非偶然,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创作出来的精神食粮,对于被压迫的底层民众来说是巨大的鼓舞与财富。这部名符其实的民族歌剧,自上演以来经久不衰,观众对它的兴趣和热情从未消减。《哈尔卡》一经上演,便打破了当时所有外国歌剧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仅莫纽什科在世时,就演出了150余场。至今仍被波兰各大剧院列为保留剧目。

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莫纽什科是波兰民族歌剧之父,《哈尔卡》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波兰民族歌剧对波兰歌剧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莫纽什科和《哈尔卡》也必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1]韦笑.浅析西方音乐史中的民族乐派[J].考试周刊, 2014.

[2]撷英.华沙国家歌剧院[J].小演奏家,2009.

作者简介:白洁(198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现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波兰罗兹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美声表演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推荐访问:歌剧 波兰 之父 哈尔 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