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重视学生能力,,改进数学教学

时间:2022-11-18 11:00:12 来源:网友投稿

教师要积极改进课堂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达到真正的理解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如何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教师就必须得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得到优化。

一、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

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鼓励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

真正开放式的课堂已经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为成功的过程中,充满了好奇,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我们应该抓住这点,积极的发挥表扬激励的功能,使学生在创新的自乐。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闪现出的超乎寻常的地方,我们更应该积极肯定、鼓励、表扬,让孩子们找到更多的自信。对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我们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和表扬。从而做到知、情、意、行的综合评价。比如说,当某个小朋友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我们要号召全班同学都向他学习,为他鼓掌,对该同学说,你真棒!又比如,在低年级课堂上,我经常用一些卡纸、剪切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上一个算式,然后呢,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答对了,就对他说,这个苹果就属于你了,你真棒等,如果答错了,就说,努力吧,你一定会很棒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应该是一个主体。在评价别人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是,很大的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因此我说,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应该采用激励的语言和动作,让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巧妙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首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问题。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根据与之有关的旧知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只需先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2、你能想办法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吗? 3、变成了同分母分数,现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会运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自己学会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

其次,努力从容易忽视的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正负数认识”时,当学生明白“正数、负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0”是什么数?有的说“0”是正数,也有的说“0”是负数。这时我设问: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四、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按照唯物辨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过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和影响,但这一环境或影响起作用的先决条件仍是德育对象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过程。”

在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成功的信念,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有意的适当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师可以在介绍数学的知识和概念时,穿插讲解一些数学家的事迹,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或者学生们都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的事迹,让学生在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钻研精神,改变初中生物课的枯燥乏味,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树立远大志向。

推荐访问:数学教学 改进 重视 能力 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