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请谈谈你体会【优秀范文】

时间:2022-06-25 1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请谈谈你体会【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请谈谈你体会【优秀范文】

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请谈谈你的体会3篇

第一篇: 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请谈谈你的体会

“增进民生福祉,发展为了人民”复习课 学案

一、时政热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持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阶段的主义矛盾是人民日益增强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是: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5.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6.改善民生的七个方面: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7.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做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得到更多好处;

10.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1.“中国梦”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三、小组合作探究:

1.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意义。(4分)

2.列举身边的民生工程:

3.辨析:

观点一: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社会的事:

观点二:解决民生问题老百姓无能为力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链接中考:

(2018昆明中考试题)昆明市东川区李子沟村地处乌蒙山区,风景秀丽,但山高路远,耕地稀少,交通不便,是个深度贫困村。近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进行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精准脱贫的话题引爆网络。

针对李子沟村现状,请你就精准脱贫给当地政府建言献策

发展策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训练:

第二篇: 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请谈谈你的体会

【篇一】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开展民生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为已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对“改善民生”的保障力度。

一、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紧扣发展要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推动作用

“民生是根本目的,发展是根本途径”。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依托广大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成果为群众谋利,为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促发展。以全面、协调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对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领导,切实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发挥实践先导作用促发展。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敢为人先,坚定抢快发展、后发争先的决心,鼓足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勇气,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的工作。三是发挥创业先锋作用促发展。制订优惠政策,建立扶持资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经济、畜牧经济。

二、以保障民生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改善和保障民生,必须要建设一支“想抓民生、会抓民生、勤抓民生”的领导干部队伍。一是考核干部问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根本标准。二是选拔干部重民生。统一建立领导干部民生工作档案,选拔任用干部看干部的民生意识强不强,群众认可不认可。三是锻炼干部抓民生。对新提拔或者年轻的领导干部,派到信访部门、贫困村挂职锻炼,让他们在一线亲身感受民生疾苦,领会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

三、以普惠民生为目标,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开发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一是要突出“育”字,培养乡土人才。大力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整合培训资源。二是要突出“优”字,引进紧缺人才。建立紧缺人才电子信息库,制订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把引进人才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型、科技实用型和应急处理型人才。三是要突出“活”字,充分激励人才。建立社会人才机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工资分配制度,发挥更大的人才效应和作用。

四、以服务民生为取向,注重整合资源,提高对干部、人才、党员队伍的服务水平

改善民生,在干部、人才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要注重培养,促进能力发展。建立健全干部、人才和党员教育培养机制,加大培训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使各级党员干部、各类人才和广大党员既具备与时俱进、适应形势,成为时代发展先锋的能力,又具备团结带领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二要注重使用,促进事业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人才、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三要注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困难帮扶机制,使干部、人才、党员对党组织产生“归属感”。建立困难党员帮扶资金,因人制宜分别给予直接帮助和“造血”扶持。要组织经常性的学习,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加强交流沟通,落实相关待遇,充分激发他们的干事热情,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篇二】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主要立足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已然成为我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而如何引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主要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满足人民需求,使群众真正得到实际利益。

何为“民生”?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而从广义上来说,民生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及,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因此,关注民生问题,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人民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问题,使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

解决民生问题、做好民生建设不仅要让人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要建设好精神民生,让人民享受到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相结合。其中,文化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去努力实践和完成,是我们重要的任务与使命。

文化建设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教育的权利。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力量,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品味和文化情趣。其次,要保障人民群众文化选择的权利。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职业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的选择是不同的。因此,只要不选择违法违纪、损害社会和他人的文化活动,我们都要尊重和支持群众的选择。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利,提供多样化的文化选择空间。

再次,在群众进行精神文化活动时,需要基本文化设施的完善。因此,要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实现常态化、多样性的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予群众充分活动的场所和享受文化的红利,使大家时时刻刻处于文化氛围当中,享受文化的同时又能创造积极、健康的文化作品。

最后,要切实了解群众对于文化的实际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随着收入的稳步提升、医疗服务的完善、生活环境的优化,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拓宽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渠道,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的心声,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品质,让人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当然,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满足精神领域的需求,同样还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具有巨大的价值潜力,为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大力建设文化旅游项目,形成独有的文化品牌,将文化实体化,满足群众文化消费和文化休闲的需求。

总之,新时代下的和谐社会,既要发展物质民生,消除贫困,保障民生。又要注重精神民生的建设,注重文化建设,让人民获得真正的幸福感,真正实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发展成一个制造业大国,从一个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一个生活宽裕的上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3亿多人发展成中等收入群体,一个充满活力和自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东方大国,正在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令国人振奋,令全球瞩目。总结这40年来我国的发展经验,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层面提出的“14个坚持”之一,是我国在今后长期发展中要贯彻落实的基本方略。

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中国政府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不仅是我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也就是说,人们组织共同生活,制定生活规则和社会秩序,建立国家和国家机器,形成一整套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看似常识性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却并不容易。战争、内乱、折腾、经济衰退、金融危机、不平等和贫困等,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表明,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是决定道路和制度成败的关键。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大家都在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但制度和道路比拼结果的根本标志,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和人民利益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和基本宗旨,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0年来我国在人民生活领域发生的巨变是广泛而深刻的。一是从收入和消费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多数基本生活消费品都要凭票证供给,大多数人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几乎每10年上一个大台阶:80年代满足了温饱,90年代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开始普及,21世纪第一个10年住房、汽车开始作为家庭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xx年以来通讯、旅游、休闲、娱乐、健身、异地养老等一系列新兴消费爆发式成长。二是从受教育水平看,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我国的文盲率仍高达24%,到xx年我国6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受教育率已达到94.3%,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约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特别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较快,已经达到约40%。三是从就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看,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9.6亿人口中有7.9亿农民占82%,在4亿多从业人员中有农民2.8亿人占70%,是典型的农业大国。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到xx年,我国57%以上的居民生活在城镇,73%的从业人员在工业和服务业岗位工作,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各国都为失业率攀升焦虑的今天,我国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基本实现“劳有所得”。四是从社会保障覆盖水平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只有20%多的就业人口享有社会保障,现在以基本养老制度、基本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支柱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成,结束了数千年来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历史。五是从全民健康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增加到xx年的76.5岁。

人民生活的这些变化,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要求。比如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特别是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过去是吃饱、吃好,现在要吃的有机、吃的安全;
再比如人们越来越要求消费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简单的廉价、仿制、批量生产已难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还比如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主观感受,要求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满意感,等等。这些生活需求侧的新要求,都需要生产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调整。

【篇四】

顺民心方能聚民力。从根本和长远来看,惠民生方能顺民心。保证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坚持经济增长。两会”只有不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时增进

人民福祉,才干化民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耐久动力,中国未来五年、十年的发

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得到怎样解决,今年的两会”恰逢“十二五”开局的历史节点。新五年的民生蓝图”又将如何就此展开,给“两会”注入了更深内涵,寄予了更多期待。也就是说,民生问题是最大焦点。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达

到一定水平,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已经从gdp财政收入转到普通个体如何得

到更多实惠,如何实实在分享改革发展效果上来。面对这样的诉求,执政者兑现“今年给

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将是未来更多、更大保证和改善民生行动的开端。

进入新世纪,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用10年时间完成了gdp翻两番,连续逾越意、英、法、德、日,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国,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而

与此同时,一些和睦谐问题也摆在面前:房价攀升,物价走高,收入分配不尽如人意等。

可以说,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事业还存在不少欠账,涉及群众切

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2019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

标相比,与亿万人民不时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

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需下更大气力予以保证和改善。xx年,国gdp达397983亿元,人均gdp达29748元,同期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既为保证和改善民生打下了物质基础,也让满足人民合理的民生诉求、实现社会公平,显得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黄金发展期往往与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凸显期、高发期相生

相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一方面。意味着改革正逐步进入“啃硬骨头”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量

的新问题新矛盾扑面而来。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的公众,也加速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时觉醒,中国开始进入所谓“税感”时代。从围绕个税起征点的继续热议,车船税草案征求意见时的广泛参与,再到社会舆论对小小“馒头税”高度关注,无不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为自己争取利益,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效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的时代大背景下,执政者只有以更鲜明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回应民心所思所盼,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体会到民生的继续改善,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干够实现。

中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下。解决好了民生问题,社会矛盾很大水平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

【篇五】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开展民生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为已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对“改善民生”的保障力度。

一、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紧扣发展要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推动作用

“民生是根本目的,发展是根本途径”。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依托广大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成果为群众谋利,为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促发展。以全面、协调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对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领导,切实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发挥实践先导作用促发展。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敢为人先,坚定抢快发展、后发争先的决心,鼓足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勇气,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的工作。三是发挥创业先锋作用促发展。制订优惠政策,建立扶持资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经济、畜牧经济。

二、以保障民生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改善和保障民生,必须要建设一支“想抓民生、会抓民生、勤抓民生”的领导干部队伍。一是考核干部问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根本标准。二是选拔干部重民生。统一建立领导干部民生工作档案,选拔任用干部看干部的民生意识强不强,群众认可不认可。三是锻炼干部抓民生。对新提拔或者年轻的领导干部,派到信访部门、贫困村挂职锻炼,让他们在一线亲身感受民生疾苦,领会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

三、以普惠民生为目标,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开发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一是要突出“育”字,培养乡土人才。大力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整合培训资源。二是要突出“优”字,引进紧缺人才。建立紧缺人才电子信息库,制订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把引进人才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型、科技实用型和应急处理型人才。三是要突出“活”字,充分激励人才。建立社会人才机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工资分配制度,发挥更大的人才效应和作用。

四、以服务民生为取向,注重整合资源,提高对干部、人才、党员队伍的服务水平

改善民生,在干部、人才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要注重培养,促进能力发展。建立健全干部、人才和党员教育培养机制,加大培训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使各级党员干部、各类人才和广大党员既具备与时俱进、适应形势,成为时代发展先锋的能力,又具备团结带领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二要注重使用,促进事业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人才、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三要注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困难帮扶机制,使干部、人才、党员对党组织产生“归属感”。建立困难党员帮扶资金,因人制宜分别给予直接帮助和“造血”扶持。要组织经常性的学习,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加强交流沟通,落实相关待遇,充分激发他们的干事热情,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第三篇: 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请谈谈你的体会

工作心得: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考(最新)

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彰显着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习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使人民的获得感日益增强。改善民生是党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我们党必须不懈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产生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改善民生的期盼和愿望也更加强烈。过去谈保障和改善民生,往往停留在有饭吃、有学上、有房子住等基本需求层面,而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种不断衍生变化的民生新诉求,对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要全面建成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而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可、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很大程度上与民生保障和改善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推荐访问:民生 谈谈 改善 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请谈谈你体会 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请谈谈你的体会 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