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诗经》校本选修课程之共探《诗经·国风》中“水”意象文化内涵(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14 12:5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校本选修课程之共探《诗经·国风》中“水”意象文化内涵(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诗经》校本选修课程之共探《诗经·国风》中“水”意象文化内涵(范文推荐)

《诗经》校本选修课程之共探《诗经·国风》中“水”意象的文化内涵4篇

《诗经》校本选修课程之共探《诗经·国风》中“水”意象的文化内涵篇1

关于开设选修课、校本课程的说明

课程选择事关每个同学的发展前途。合理、科学的课程选择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每个同学在对待选课上都要表现出应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对课程选择的依据、课程选择的原则、课程选择的要求和方法等,每个同学都要有一定的认识。  

一、课程选择的依据  

课程选择的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1、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自然也应该成为我们进行课程选择的依据。  

2、学校课程方案。学校课程方案是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并在综合分析学校各方面的条件的基础上确立的,并且学校还为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充分利用好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条件是发展的明智之举。  

3、选择课程,须从长计议,可参照课程规划样表,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规划。学什么,不学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些学科要修基本学分达毕业要求,哪些学科要修较高学分达升学要求,都要统筹考虑,精心规划,以提高选课效益和质量。  

4、学生自身的发展倾向、兴趣。进入学校的目的自然在于发展自己。学校课程方案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空间,但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所有的方面都得到发展,甚至也没有这种必要。因而课程选择要从自身的发展倾向和兴趣出发,或倾向于理工经济类,或倾向于人文社会类。  

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自身的禀赋、现有的基础、特定的发展所需要的特定的师资和物质条件也是我们在选择课程时要考虑的。  

二、课程选择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宽泛的基础是实现有成效的发展的前提条件。  

2、个性化原则。个人修习计划要有突出的个人特色。在自己感兴趣、有潜能、有志发展的方面,可选修更多模块,使自身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3、结构性原则。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要获得一定学分,不能过早偏科,不能顾此失彼;
国家课程方案中的课程结构是庞大而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所选择的课程模块能否合理搭配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成效,因而课程模块的比例不能失调。  

4、时间性原则。一个学段并学的模块不宜过多,坚持力所能及的原则。  

三、课程选择的要求  

正确的而有效的课程选择要考虑如下几点:  

1、对基础、特长、兴趣和发展倾向等的认定。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审视自我。如果对以上几点不能正确认定,就可能出现所选课程内容随意、杂乱,平均分配学分等现象;
就可能出现只考虑目前兴趣而没有长远规划,甚至于产生畏难心理,只学容易学的学分等现象。还是要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或职业。  

2、充分理解课程关系,掌握课程信息。首先是对课程总体结构、模块课程及其关系的理解。对学科内部的衔接关系、必修和选修的关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毕业学分与可选择学分的关系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可能在选课中出现顺序颠倒、重复等情况,严重影响学习。  

其次是要了解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学生必须在学校本学期开出的选修课程中选课。对各个课程模块的内容、教学形式以及 任课程 老师等信息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选课的时间。一般在学期结束前选定下个学期的选修课程。超过规定的选课时间,学校一律不受理选课申请。  

4、了解选课的程序。选课的步骤有①了解本学期开设的选修课程;
②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做好选择;
③填写《学生选课单》并上交学校审批;
④在获得批准后将课程编入自己的课程表。如果你所选的某些课程因故取消不开,或者你未被选中,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另行申请。  

5、学会填写《学生选课单》。选课清单中要求用课程代码来表示所选的课程模块或专题。课程模块代码由一系列字母或序号来表示。  

一般地,在课程代码中,前两个大写字母是学科代码。第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必修”或“选修”的代码,“必修”的代码为“B”,“选修”的代码为“X”。第四、第五个是序号,分别表明是哪一类选修课(Ⅰ类或Ⅱ类)中的第几个模块或专题。例如,“DL/X/Ⅰ/ 4” 这一课程代码,“DL”表明这一课程属于地理学科,“X”表明这是选修课,“Ⅰ”表明这是第Ⅰ类选修课,“4”表明这是Ⅰ类选修课中的第4个课程模块,我们用这一课程代码代表“自然灾害与防治”这一课程模块。  

6、充分考虑时间因素。  

所选课程不要撞车。在选课指导手册中,我们用数字代码来表示时间。如我们用“211”表示高二第一学期的第一学段;
用“222”表示高二第二学期的第二学段。  

7、学会获取帮助。获取帮助的对象是导师、学长和家长。最好能确定一个对你自己有较深了解的、有一定见解的学科倾向与你的发展方向基本一致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相对固定的选课导师;
作为过来人的学长,他们的经验值得吸取;
将自己的发展大计与家长协商,听取家长的意见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当然,获取帮助的对象还可以是一定的书籍乃至于多种媒体,要坚持学生的重大选择必须经由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的原则。  

正安县第二中学

2011年10月12日

《诗经》校本选修课程之共探《诗经·国风》中“水”意象的文化内涵篇2

浅说《诗经》中的水意象

古之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系辞传》),水之于古人,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寄寓之物。长于起兴,“俯观往返,远近取与”的《诗经》更是最早将水之灵运化到了致极。

一、情思:水荇风牵翠带长

——《周南·关雎》、《秦风·蒹葭》

《周南·关雎》写“君子”追求、思念“窈窕淑女”的恋情。起笔以河洲上的雎鸠和鸣起兴。雎鸠和鸣万物萌,点染出一纸春景。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美好的爱情。再以水中飘摇的荇菜兴之,喻“淑女”的芳心如荇菜在水中忽左忽右地游移不定,让痴情的“君子”承受着“寤寐思服”的折磨。

雎鸠的唱和此时又反衬出“君子”的相思之痛和茕茕孑立。“参差荇菜”构成的三段铺排回环,又暗喻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艰难曲折。贯穿其中的水悠悠和荇流流则使全篇都有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荇菜的“左右流之”源于水流不息。水在此,便暗示了阻隔两人的层层障碍。虽不得而知,却又如水浸润着人心。

《秦风·蒹葭》则描摹了一幅“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动人画面。秋水侧畔,芦荡深深,云霭沉沉。一身青衫独伫,痴痴地凝望着烟波浩淼处的“伊人”,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及。三段咏叹,徒增了落木萧萧的秋景以不尽的惆怅与落寞。其“悲秋”之笔,虽不及《九辩》的凄怨之情,但实在是悲秋的发端之作,托物起兴而言秋凉也实在妙绝。

而水又着实为这海市蜃楼一般的迷惘和无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力透纸背。秋水,白露,蒹葭,素清的几个意象在寥寥几笔中组成了一幅萧瑟的景象: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奈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氤氲朦胧的秋色中又蕴藏了不尽的情。从“在水一方”到“宛在水中央”,从“在水之湄”到“宛在水中坻”,从“在水之汜”到“宛在水中止”,地点的不断变换,暗示了诗人的屡屡寻觅和屡屡归于失望,一唱三叹中强化了诗人的苦情。横亘的河水则象征着诗人与“伊人”间的距离,颇似后世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人间的一脉清水便又有了天上云汉的深邃,而两人之间的距离也更远了。情景的交融间,一曲动人的情歌和韵而生。

《关雎》、《蒹葭》堪称《诗经》中描写爱情的绝唱,而水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或流荇菜以喻“淑女”芳心的犹豫,或隔情人以喻可望而不可及。水不仅自身承载着情,更牵连起与水相关的荇菜、蒹葭、白露,构建起一幅幅情景错落的图画。是水荇风牵翠带长,是水荇雾绕情思殇。

二、孤独: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邶风·泉水》、《卫风·竹竿》、《卫风·河广》、《王风·扬之水》

《邶风·泉水》以泉入淇水起兴,并以由之而萌生的思乡之情生发开来,围绕一个“思”字,忆出嫁之形,想归家之景。现实与回忆交融,想象与实际互生。虚处落笔处,合情合理,思归之切跃然纸上。实处落笔处,如泣如诉,难归之哀生花笔端。细细品来,是些许“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味道。

秭、祢、干、言、须、漕,六处地名,次第写来,在繁复的铺陈中极言“靡日不思”,泻思家之忧。起笔写“淇水”,末章言“肥泉”,泌流的泉水穿针引线般地联结起一个远嫁女子的孤独。其心悠悠,如水绵绵;
其孤难休,如水潺潺。

《卫风·竹竿》以竹竿钓于淇起兴,描写一远嫁女子的思家之情。首章钓于淇而忆远方的家。次之,见“泉源”、“淇水”,忆出嫁。再之,复见“淇水”、“泉源”,怀念少女时光。末之,三见淇水:水流奔汤,舟楫在手,却无以返家。

全文谋篇精巧,欲抑先扬,以乐景写哀。前三章除一“思”和“远莫致”,只言钓鱼之乐、“有行”之景,只绘明眸皓齿之粲然、婀娜娉婷之动人。文采斐然之中,陡然一转——“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乍一看,何其突兀;
再细品,前一伏笔“远莫致”,后一照应“写我忧”,“局度雍容,风致嫣然,无心求工而自工”(王先谦《集疏》)。

四处言“淇水”,似重复,却实又道出了女子的孤寂。因了这空灵的水,让女子的回忆情韵浓洌,仿佛历历在目。前三章的水,是快乐的客船,承载了女子豆蔻年华的欢愉。末章的水,是思乡的舟楫,水流涓涓,荡开了女子身居异国的无尽寂寞。

《卫风·河广》,以设问起,通篇似诗人在思乡至极时的自言自语。重章复叹间,以夸饰的手法极言宋国之近、归去之易。然,物极必反。由此,更反衬出诗人归去之难,思乡之深。

浩浩黄河,在诗人口中何其微不足道,一苇可杭之,一刀可容之。然而,也正是这浩浩黄河,真真切切地阻隔了诗人与家乡宋国。不屑之间,隐隐流露出无以言表的失望和孤寂。反其道而行之,心之思益昭彰。

《王风·扬之水》以激扬之水起兴,睹流水而兴悲感,观束薪而思故乡。全篇立意新奇含蓄,以流水不漂束薪喻亲人不能同来戍守,一反其它见流水而己欲归的落寞,于悲凉中多了些许豪情。虽立意含蓄,诗人却直抒胸臆,数次怨叹,情感如瀑一泻千里,于隐晦中多了些许不羁。

本篇之水一改前几篇的优柔,激跃湍急,切合了戍边战士的勇武形象,又为直抒胸臆奠定了基础。一水激流,前映人,后引情,着实魅力非凡。

此四篇借水起兴,抒孤独和思乡之情。水,在故土或许平凡得不屑一顾。水,在他乡,却能钩起离家之人的不尽情愫。或许距离才能让人恍然:故乡的水充溢着生命的每一个角落,难以割舍。而此刻,驾车出游,极目远眺,只能见,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叹: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万水千山何处家?

三、忧郁:花自飘零水自流

——《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

《召南·江有汜》是一个被弃女子的哀歌。以“江有汜”起兴,层层深入,重章复唱间将“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的被弃经过重重渲染,使得情感上“悔”——“处”——“歌”的愈演愈烈顺势而就,酣畅淋漓。每章,句子以跌笔收尾,既有了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强化了情感的哀痛。

诗歌以“江”喻男子,以“汜”、“渚”、“沱”喻男子的新欢,别出心裁中见形象生动。江水滔滔,奔流不息,边仿佛男子之心的飘忽。旁逸斜出的支流,对于深情的女子,着实是横刀夺爱。山重水复间,似乎这一痕江水也载不起女子的忧虑。所有的愁苦便都化作了江水咆哮,长歌当哭。

《邶风·柏舟》以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柏舟自况,触景生情之时,自我的遭遇和忧思一气呵成。反喻自己非鉴、非石、非席,忧郁中见凛然。再述兄弟之不解,群小之诽谤,渲染出一个内外交困、凶险艰难的背景,同时,也勾勒出诗人那孤独、顽强、徘徊、向上交织的复杂心境。

此二篇,水成了令诗人伤感、无奈的事物,是负情郎的狠心,是颠小舟的波澜。非情感之所直寄,实为萌情之沃土。于诗人,水乃外物,无可动摇和改变,便又平添了几多哀愁,几多沉郁,几多怅然。人空多情水空柔,花自飘零水自流。叹息,叹息!

四、磅礴:车如流水马如龙

——《大雅·江汉》

《大雅·江汉》叙事,写周王命令召虎率兵平定淮夷,开辟疆土,赏赐召虎。召虎又制作铜簋,告之先祖,颂扬天子,宣扬文德。

首二章以长江和汉水起兴,喻周朝国势泱泱,军威浩荡。形象工密之余,又为后文顺利平定淮夷作了铺垫。

《江汉》出自《大雅》,立刻显出了与《国风》的不同。前者气宇轩昂;
后者小家碧玉。前者见山曰山之巍峨,见水曰水之滔滔;
后者见山曰山之滴翠,见水曰水之缠绵。全诗“曲而有直体”,在颂文王之德之余,因兼以对话而不见陈赋之呆板,因侧面描写而不见战争之硝烟,更因水的起兴而有了艺术气息。波涛滚滚,乘着千古的诗句,以千军万马的姿态穿越历史而来,化作了今日的车如流水马如龙。

五、盎然: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郑风·溱洧》

《郑风·溱洧》以春水融化起兴,以男女对话接之,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孟春时节男女出游的盎然景象。全篇叠咏别致新颖,物态明媚可掬,用词传神洗练。一个“方”字,男女出游的欢愉之神如在目前。一个“矣”字,男女出游的陶然之态触手可及。诸多虚词的应用和叙事、对话的有机融合,让诗篇如同影象,栩栩如生。

一池春水,朦胧睡醒,刚有了些许流动的盈然之态,便适逢男女出游。水之脉脉,让男男女女更生情愫;
男女之戏,让涣涣春水更具生机。情景的交融,让全诗动感十足,神采飞扬。

水因其灵动而风姿绰约,春因其明媚而和煦融融。春之水便兼备其之灵动,其之明媚,一派盎然。青春少年的点缀,更是让整个世界都蔚然生秀。蓦然回首,风情依稀。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六、胸怀:烟笼寒水月笼沙

——《唐风·扬之水》、《曹风·下泉》、《小雅·沔水》

《唐风·扬之水》描写了一场政变知情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在晦涩曲折的遣词中流露了“君子”知情的忧虑和忠贞的胸怀。行文跌宕起伏,紧张刺激,扣人心弦,与委婉、含蓄中见“君子”的艰难和胸襟。

以湍流之水,锐利之石象征政变的危急和形势逼人。以环境之险,反衬出君子的担忧、恐惧。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绝妙诠释。

《曹风·下泉》叙述王子訇居下泉,担忧京师的安危,终在荀跞的帮助下入主成周。前三章言訇之忧情,末章笔锋一转,以禾苗茁壮起兴,言訇入主成周。隐居与即位,忧国与梦圆,肃杀与繁盛,层层对比,强化了訇的忧国之心。

起笔以泉水寒凉起兴,熏染出景之寒,情之凄。触景生情中,其泉水之凉又喻王的心之凉。兴中有比,凄婉动人。

《小雅·沔水》刻画了国家动乱、政事日非、谣言四起的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心重重。

以万流入海喻自然之理、人事正道;
以鹬隼飞止喻反常之象、小人邪行。三叹鹬隼飞止,强调国家动荡,见诗人的愤然。复提万流入海,一来起兴,二来表达诗人的向往。设喻取譬,颇有几分哲思。

此三篇皆有忧情,却非小我私情之忧,而是安民思国之忧。水或急,或凉,或守道,境界不同,胸怀自显。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悲凉,是水牵世道心牵国的悲壮。

七、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离骚》以香草美人意象为经典,构建了唯美而蕴藉的内涵。而个中的神、兽形象,虽少,却也添色不少。因了羲和弭节、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飞腾、云霓御车,而凸显出屈原光辉的人格魅力,也为诗篇镀上了一层瑰丽迷离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样,诗三百,多以鸟兽草木兴比,为现实主义的“风雅”精神填充了一些抒情的美丽,含蓄的深邃和艺术的精致。水,在《诗经》中,令诗篇灵动如弱风拂柳,畅达如行云流水,细腻如春风化雨,恢弘如海纳百川。

碧天如水夜云轻。山水之辨,水一贯是娴和如女子的。古人敏锐地捕捉到水的优柔,化而为诗,让诗中的情思刹时灵动,如泣如诉。爱,因之优雅。思,因之销魂。忧,因之潸然。

抽刀断水水更流。有水,便有了一路欢唱,遇石则跃,遇弯则折,九曲回旋间不见痕迹,又无所不至。古人受水的畅达的滋润,用之入诗,让行文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见精巧不见雕琢。

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谢花飞,尘世谁醉?惟流水有知,载着一池落英追随潇湘子的眼泪和哀歌。水的细腻,化而为诗,让诗中工笔绘物,小处点情,幽微中察人间真情,细小中嗅万物复苏。

二水中分白鹭洲。水如一练锦缎,温软细滑中不失柔韧有力。听闻了惊涛骇浪的激扬,用之入诗,又展示出昔日的辉煌和壮丽。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情思。细水长流,更泽被了后世不朽的诗韵、诗情、诗心。

水之情思是“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的相思,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华美。

水之孤独是“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的茫然,是“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的无奈。

水之忧郁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泣诉,是“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的怅惘。

水之磅礴是“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的厚重,是“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的深沉。

水之盎然是“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飘逸,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生动。

水之胸怀是“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的伤怀,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期冀。

《诗经》校本选修课程之共探《诗经·国风》中“水”意象的文化内涵篇3

浅析《诗经·国风》“渡河”意象的内涵

作者:肖诚

作者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

年:2012

卷:000

期:006

页码:P.9-9

页数:1

中图分类:I22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渡河;《诗经·国风》;水滨恋歌

摘要:在《诗经·国风》中,“渡河”成为“水滨恋歌”的典型意象。文章将从《国风》中的“渡河”情结入手,分析此岸与对岸的空间距离,以及在其之上产生的渡河人与求佳人的心理距离。

《诗经》校本选修课程之共探《诗经·国风》中“水”意象的文化内涵篇4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摘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婚姻诗,在这些诗歌中水意象大量存在。《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中与水有关的诗歌就有二十多篇。在这些诗歌中出现的水都是与女性、爱情、婚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试从水意象在婚恋诗中所承载的内容、文化内蕴、以及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来讨论水与女性、爱情之间的微妙联系。进而揭示《诗经·国风》婚恋诗中以各种面貌、状态出现的水,在具有自然物质这一属性的同时,在文化内蕴上,是一个与女性、爱情相关的文化意象。从水这一文化意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周人的世界观、审美观。



【关键词】《国风》 女性 水 爱情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水,作为自原始时代即进入人类生存关注视线的一种自然物质,在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心理积淀后,已经成为了负载着深层文化内蕴的水意象。黑格尔指出它已“不是以它们的零散的直接存在的面貌而为人所认识,而是上升为观念。”〔1〕 水所形成的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与时间、道德、女性、恋爱、婚姻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而水与女性、恋爱、婚姻的这种血缘情结进入真正意义的文学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国风》中的婚恋诗很多,其中与水有关的婚恋诗就有二十多篇。涉及的河流有二十多条,除了大家熟知的黄河、长江﹑淮水、汉水、泾水、渭水,还有淇水、汝水、洧水、等相对陌生的河流。水在《诗经·国风》情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与女性、爱情、婚姻究竟有哪些潜在的联系?这些联系存在怎样的文化内蕴呢?
一、水意象承载的内容
众所周知,《诗经》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兴”。“兴”是触物以起情。物是动情者,诗人要“引起所咏之词”,抒要抒之情,就必须“先言他物”,而描绘的景物,也就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国风》中的女性诗,多以水起兴抒发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水带给青年们的是希冀与情思。

(一)水边是女性引发情思的场所
《周南·汝坟》、《周南·关雎》﹑《陈风·泽陂》几首都是思念丈夫或恋人之作,诗中的主人公满怀着浓重的心事,到哪里去排遣呢?她的思绪或脚步会不由自主的来到水边。这时的水总是最忠实的见证者,见证着或静静地倾听着水 精美文档
1
边曾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切事情。

(二)以水兴起女性相思之苦
《 国风》中的水边情诗并不是全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也包含着很多与情人不得相见的苦闷和愁思。这类诗多以水来引起诗人们内心世界情感的抒发。《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通过匏儿的成熟可以渡河,水浅则把匏儿高举直接淌水过来的叙述,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情人的思念和渴望相见的情感。提到相思,《诗经》中多用“悠悠”一词,如《邶风·泉水》“我心悠悠”,《郑风·子衿》“悠悠我心”。张顺微在《说文解字注》云:“悠从攸声,声亦兼意,谓相思之长也。”而“攸”,《说文》则云“行水也。”〔2〕可见水之绵长不绝常常让人联想到相思,对于为相思之情所困的女性,它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抒情载体。荡漾不定的流水,也正与处在相思焦虑中的女性的心神不宁相一致。
(三)以水兴起女性遭弃之痛
在《诗经》的女性诗中以水作喻,以水起兴的句子,往往能够紧扣诗中情,事与景比附自然贴切,即使在弃妇的怨情悲吟中也将视线定格于水上。
《卫风·氓》写卫国一个女子从恋爱到遭弃的全过程。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女主人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自己的恋爱﹑ 婚姻到遭弃的全过程。“水”在这里一共出现了三次。而这三次的出现,正好贯穿于女主人公与氓痛苦婚姻的开始到结束。诗中三处提到淇水,其中两处以淇水为喻,深刻揭示了弃妇悲愤又茫然的心灵轨迹。“淇水汤汤,渐车为裳”以水深浪高,车子在淇水的风浪中颠簸挣扎的危险,形象地比喻出女主人公家道的苦况和爱情的危机;
“淇则有岸,隰则有畔”反比出女主人公对一去不复返的以往情爱的深重痛惜﹑无边哀怨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水意象在这首诗中出现在她与氓交往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水都脱离了它本身,而是作为一意象,承载了不同的内容。无论是爱情的见证,还是自己的义无返顾,无论是对氓的坚持,还是与氓的诀别,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女主人公赋予了特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有意无意中诉说着女主人公的爱情,她的心境﹑她的勇敢﹑她的坚强。
由此可见,在人类进入了所谓的文明社会后,在以礼乐文化而著称的周代,女性的地位已逐渐走向沦落,男女平等的状况受到人为的压抑。

(四)水意象成为女性反抗不公命运的工具
《国风》中有相当一部分女性诗,是再现女性的各种反抗行为和她们决心奋 精美文档
2
起反抗的精神。这些诗同样都与水联系在一起。
《邶风·柏舟》中写到:“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我心匪鉴,不可以茹”这首诗从语气上看出自女子口吻。开篇便以顺水飘零的柏舟起兴,以动荡的水中摇动的小舟,来比喻孑然一身无所依附。女主人公不仅被男家遗弃,甚至连父母兄弟还辱骂她,她感到委屈悲愤痛苦。因而付出一连串愤怒抗挣之音。她不仅对忘恩负义的丈夫不满,而且对不理解她的父母进行了大胆谴责。这在礼教束缚人思想的周代,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
《国风》中的女子借水所张扬的自由思想和个性解放确实是弥足珍贵和发人深省的。敢于替自己做主,勇于反抗家族礼教,这既是对叛徒的歌颂,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国风》中以各种面貌出现的水,几乎都与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她们或者在水边表露心迹﹑诉说爱情,或者借水抒发誓言,或者以水比喻自身命运,激起反抗。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水意象都把上古女性的美好品质表露无遗。她们与水共存共现的命运使得后世一直沿用,甚至水便成为女性的代名词。
那么水为什么会与女性﹑恋爱﹑婚姻联系在一起,这一现象背后具有怎样的文化内蕴呢?
二﹑水意象的文化内蕴
《国风》呈现出的是一个洋溢着生命气息的世界,而女性是这一自然之美的灵魂所在。水边之地,是女性活动最理想的自然场所。在水一方有伊人独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浈洧河畔有少女倾吐爱意。既有在春日水畔采摘劳作的女子《召南·采蘩》亦有驻足水边黯然流泪的怨女。于是,《国风》中的水,作为一种文化意象,首先以典型场景的身份出现在女性背后。诗人为什么会选择水意象?“物象描写是一种文化选择,正因为周文化精神作用于诗人,才使他们在《诗经》中选择了此类物象而不选择彼类物象”〔3〕我们认为,女性多以水边为活动场景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水生神话信仰
《诗经》记载的是西周初年的社会生活,它所处的时代正是在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神话传说的积淀中成长起来。《周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4〕《列女传》上说“契母简狄者, 有娀氏之长女也。当尧之时,与其妹姊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之…简狄 精美文档
3
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5〕这些都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对于创造出生命的认知心里:女性和水是生命开始。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而在《诗经》产生的周代,华夏民族开始以农耕文化为主脉生息繁衍,水因其灌溉作用而为周人所重视。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活的源泉,没有了生存下去的可能。在他们看来,水与生存血脉相连,是永恒生命力的象征。因此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被摄如国风中,本身就蕴涵了生命的灵气。
而在水生神话中除了水这一构成要素外,另一个构成要素就是女性。在上古传说中,是女性神女娲用泥和水塑造了人类形象。因而女性成为了人类的母亲,人类的图腾,是女性缔造了生命。
因而国风中的女性和水在生命的给予者这一神圣身份上具有同一性,共同接受着人类的崇拜。

(二)阴柔之美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地用审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水的特征”,发现水的澄明﹑纯美等自然属性与女人纯洁﹑美丽﹑温顺柔和等天性相暗合,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所以水便开始常常与女人联系在一起,甚至一定意义上成为女性的象征。
这种阴柔之美的范型来自于《周易》八卦中的坤卦,“三偶为阴,其卦为坤,其象为地,阴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势卑顺,故名为坤”〔6
《易传· 系辞》有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7〕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女性所表现出的都是坤卦所具有的柔和宁静阴柔之美。在审美倾向上,女性美等同于柔弱美.而《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积阴之寒气为水”〔8〕说明水性属阴性。这样女性与水在美学的审美特征中有了直觉的关联。写到悠悠流水自然想到温暖的女性;
写到女性的喜怒哀乐常以水为起兴和烘托,使得女性和水又亲近了几分。

(三性隔离,性禁忌的束缚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水给少男少女带来相悦相爱的氛围,是酝酿爱情发酵之物,但水也成为了爱情的阻隔,情爱的禁忌物---礼的象征。
茫茫的江水成为恋人之间无情的阻隔。最典型的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写的都是主人公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渡过眼前茫茫的江水,去和自 精美文档
4
己心目中的恋人相见。
这种由原始的生命欲求,向个人爱情及其精神品格上的升华,同时在《诗经》时代也被打上了宗法社会的某些烙印。这样,诗中的水意象有时就由爱情阻隔之意进而转化为象征着情爱的禁忌物---礼,正如傅道彬曾从文化原型的角度做过一番分析考究,并总结说:“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上它服从于礼的需要和目的,于是它获得了礼仪相同的象征异味。
提到礼,这就要追溯到上古社会的男女隔离制度。上古曾实行一种寓于“学宫”的集体住宿制度。贵族男女在八岁以后的少年时期,离开诸父诸母,而寄宿到学宫和女宫。男居男宫,女居女宫 。学宫的周围有三面或四面都环绕着注满水的深沟,使之与外界隔离。这种学宫的隔绝时期开始在知女色后。过去的研究者包括古代的注家,都单纯把这种礼知的记载看作是一种理想化的贵族教育制度,没有意识到它实际上具有两性禁忌和隔离性质。
不管这是原始的两性禁忌观念的遗留,还是周代礼教文明的结果,周代学宫制度的存在,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到,为什么国风的婚恋诗中会有那么都反映“思男”“思女”对着面前的水无法逾越一步,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息。痛苦地折磨自己,或是只能偷偷地萌生爱情的幻想的诗,就像《秦风·蒹葭》《周南·汉广》等诗中所唱的那样。
在国风诗中水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恩赐,新生命的源泉,女性的阴柔美,男女之间爱的象征,更是两性之间的自我约束的“礼”的象征.但是,自然界的水可以游而过/涉而过/乘伐而过,象征礼的水却是无情的阻隔,才是最难跨越的。
那么,水所表征的这种距离与阻隔,在审美上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三 水意象的审美效果
(一悲剧之悲
水的阻隔和距离使女性成了悲剧中的主人公。因为它的存在,男女两性之间的接触受到了限制,于是求女的理想便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爱情的不可实现,愁思的难以排解便使得诗歌被笼罩在一种悲的氛围中。水的阻碍之所以在周人的观念中如此深刻鲜明,与其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分不开的,对于尚处于低级生产力与社会生活水平的原始人类来说,水在给予他们生命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难以消除的灾害.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有限,使得先民在面对这滚滚流水之时往往表现出无可奈何的一面,因而,水意象被看作是距离,阻碍的象征,折射出原始人类对水敬畏的心理。
精美文档
5
诗经中,水的阻隔作用使它成为隔离女性与外界接触的自然物质,而它所象征的礼也作用于周代的女性,使之恪守妇道,不越雷池半步。与男性相比,水对于女性的束缚作用远远大于男性。反映在爱情上,礼教对女性的需求也要苛刻于男性。与男性的”求之不得”的悲剧相比,被水隔离的女性,悲剧性更大。

(二悲剧之美
虽然水的阻隔造成了国风中女性的悲剧的一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距离,女性也才能够表露出她的美。虽然美的事物往往有些遥远。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物得以超出我们的个人需要和目的的范围…”〔10〕在《诗经·国风》中水无疑是使女性产生美所需要的距离。《秦风·蒹葭》中”伊人”首先是一个可感的对象,但却又被距离所隔。有距离而又可感,对于追求者来说,女主人公具有着朦胧之美,是理想化的”伊人”。她激发起男主人公的全部热情﹑期望﹑勇气去投入追求。
这种有水的隔离而使女性成为理想之寄托的情节,自国风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李白让如花美人身处“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的云端。”曹丕吟咏着“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址”的南国佳人。可见,国风中以女性为抒情对象的求女诗中,水的距离不仅隔离出相思之情更隔离出了女性之美,这种受阻隔型审美形态正揭示了爱情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使诗经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力,水在这里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水”这一自然物质的流动性和延续性正好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中,先民的男女关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最初阶段,肉欲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基本关系,在这个时候,情感在男女之间几乎不占任何比例。接着,就有了生殖关系,以维系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在接着才进入恋爱阶段。应当承认,这种过程是进步的,是我们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所必须的,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像水一样阻隔男女之爱的规范和束缚造成了对人类自然欲望的某种程度的压抑。正是这种压抑导致了爱情悲剧的诞生。其实这种悲剧体验在西方是普遍存在的,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原来就是一个整体,在伊甸园里过着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可是偷吃禁果后,他们明白了善恶美 精美文档
6
丑,于是相互躲避,从此有了距离。而这种距离某种程度上正是心理距离的结果,成为“在水一方”爱情悲剧美的核心之所在。
透过诗经国风婚恋诗中“水”的意象,我们似乎看到了她的后面有着更为深邃的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水”既意味着生命之源,又象征着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更象征着爱情的禁忌物---礼。只有深入到这样一个丰富的世界中,才能真正认识到“上古无名诗人心目中的“水”与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的水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注释:
[1]朱立元 《黑格尔美学》 第55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76年版 [2]徐中舒 《说文解字段注》 第103页 成都古籍书店 1981年版 [3]赵明 《先秦文学史》 第82页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崔高维 《国语》 第234页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5]郑小霞 《列女传汇编》 第67页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2年 [6]吴兆基 《周易》 第100页 时代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7]吴兆基 《易传·系辞》 第167页 时代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8]陈广忠 《淮南子译注》 第 267页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 [9]《艺术百家》 2006年第七期 第43页
[10]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 第304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参考文献:
朱一清评注 《诗经》 安徽黄山出版社 1998年 赵明 《先秦文学史》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3年 吴兆基 《周易》 时代文学出版社 2001年 司雁人 《学宫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 林尹 《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5年

精美文档
7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