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10篇)

时间:2023-05-05 19:35:08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第一篇: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高效课堂建设实施建议

  为深入贯彻县局提出的“四抓四求”的工作思路,以“123381”工程为工作方向,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为指针,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和小学生特点,总结概括出小学科学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特点:情境入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理论依据:

  1、儿童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好问、好学、喜欢实践是他们天生的心理品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敏感性和认识上的积极性,而这正是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亲自进行探疑.使他们各种感官都活动起来,通过感知来获取知识,这样使儿童产生浓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2、学生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正好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联系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3、新课程标准强调从问题入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问题首先应由学生发现提出。“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为目的,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发现法”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它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学习动机。“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段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和用心感悟探疑过程和方法,获得相关知识,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增强。

  教学结构程序:

  激趣质疑——自行探疑——用知解疑——课后掘疑

  模式特点:情境入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结构流程:

  一、激趣质疑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质问、思考,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质疑、问难,发现问题。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更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创设情境方法很多,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而问题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些事实的观察之后或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质疑时,问题就会产生。

  在学生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呢?值得研究的问题至少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这一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第二,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后能够为学生解释问题。因此,应巧设情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自由大胆地提出问题。

  二、自行探疑

  探疑发现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之一。在上个环节,已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可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探疑活动。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去探究。

  1、猜想和假设。让学生做出猜想和假设,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初步的直观知识和有关的旧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丰富

  的猜想、判断推理,培养学生定向思维能力,处理好这一环节,将避免学生思维方向的混乱,为学生自行探究、自行发现打好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记录本上写和画出自己的假设,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一般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是怎么发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问题的发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怎样认为?这一环节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假设和猜想,让学生提出所有的可能。

  2、制作计划。在猜想、假设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疑目标,提出进行探疑活动的大致思路,使学生初步具备制作活动计划的能力。活动计划完全由学生制定,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参与计划的权力。在全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活动内容,设计实验步骤、选取实验器具和材料(教师要提供充足的结构材料)、设计记录表格。最后制定出与本组探疑目标相适应的活动计划。此时,教师要时时关注每个小组的情况,点拨、引导不干涉,以便计划的制定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3、观察、实验。在学生制定计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及发展变化情况,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并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验证,通过亲历、体验、感悟、内化,使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学习知识。我们不要急于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必要

  在学生操作之前和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教师只是随时观察每个小组的情况,尽可能适时参与部分学生活动,随机指导,共同探究。

  三、用知解疑

  学生运用前概念,通过对物体的本质特征的观察和一些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或组内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便于他们更清晰的把探究结果表述出来。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我们在组织交流时,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提供交流的手段。允许学生用多种手段(语言、文字、图片、模型等)交流研究过程和结论。”学生如果有不同见解,要想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别人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或者不完全,要去驳倒别人,必须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找根据,寻理由。这样我们的交流才能收到实效。通过交流碰撞得到一个科学概念。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让学生自行解疑与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同时,也不必对学生的语言做过高的要求,小组内和其他组同学交流要做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解难题。

  四、课后掘疑

  在了解了新概念应用的基础上,教师巧妙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承上启下的衔接问题,充分挖掘疑难。这样就把学生探疑的兴趣延伸到课后。新课标指出:我们不应把上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开始,也不要把下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结束。因此,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新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评价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不是一个特定的阶段,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评价是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它不但要求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要求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因此,评价分为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和自我评估三个形式。正式评价如纸笔测试,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信息;非正式评价如结构性观察、学生访谈等,目的是为了确定学生发展的方向,或鼓励他们检验自己的观点并再次审视自己的活动过程。自我评估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有个合理的认识。为了更有效的练习自我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的策略。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理念上的,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获得前进的动力。

  以上四环节六步骤并不是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固定模式,但包含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不应该成为对教学方法的限定(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也不要将这四环节

  六步骤的叙述顺序当成探究活动的过程顺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课的特点,来思考如何设计探究步骤,以及决定采用何种手段来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各种问题。

  总之,以上模式,尽管适合的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但都是从“疑”入手,实现了从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转变,变学生静听为主动自探。把学习过程诠释为个性自主探索与集体间互动探索学习交替进行的过程,使课堂教学成了教与学多向交流的过程。变过去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群体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学会了交流、质疑、借鉴、合作,促进了全体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第二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环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

  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我探索出了“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主要分四步进行教学,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反思过程,激励评价。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这一步骤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可以建立这样的“环节模式”培养学生能力:观察主题图——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独立思考,形成思路——小组合作,寻找方法——班组交流,优化方法——反思提升,构建模型

  1、独立思考,形成思路

  学生根据教学情境或预习情况自主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小组合作做好理论储备,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2、小组合作,寻找方法

  小组合作是一个生生互动,共同建构学习活动的过程。小组合作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讲题说理,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培养说的习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同步性。此环节力争使每个学习小组做到“交流、求异、共识”。

  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又有类似的表述语言,比较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观点,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小组交流是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的,要求组长要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推选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小组意见。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培训,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的共同学习负责。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加交流,主动展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与其他组员一起对大家的学习进行管理。

  3、班组交流,优化方法

  班组交流是合作交流的学习的重要一环,是在各合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进行班组

  交流时,要明确分工:一人讲解,一人板书记录,一人主持,同步进行,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给了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捕捉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1)讲解员,主要负责发言。为同学讲解透彻首先要求讲解人不但明了题意,而且能够引领同学顺着自己的思路解开难点。

  (2)记录员,主要负责板书记录。记录快速、精准是建立在对讲解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捕捉信息能力以及规范书写、协调配合等能力。

  (3)主持人,主要负责介绍小组情况以及提问,是小组成员和全班同学联系的纽带,要掌控全班的情况。要考虑讲解员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由哪个层面的学生来回答更具代表性:难——上游同学,一般——中游,容易——下游,但如果有的问题虽然较难,但有平时成绩稍差的同学举手,一定要提问这位同学,可能某一次的成功会让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主持同学的统筹安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4)其他同学。他们不是群众演员,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做好课堂的小主人。具体规则如下:

  ①坐姿端正,认真倾听,积极参与。

  ②要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挑刺”——善意的,要能够找出其他人发言的漏洞。要学会倾听,有些同学提出了不同见解可能自己解释不清,听懂的同学要及时帮忙补充。另外,有意见要等别人说完自己再发言。

  ③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错了也不要紧,可能因为你的错给全班同学以警示,错得非常有价值,甚至比答对了更有建设性。

  ④做好课堂记录,手中有笔,随时补充完善答案,不做观望者,而做学习者和参与者。

  ⑤对于不同思路,要看课堂的进程和具体情况。如果你的方法明显比前面同学的麻烦或不敢肯定,也可以单独跟老师交流,避免占用其他同学的时间。

  ⑥如果你举手了,而主持的同学没看到,可以自主站起来发言。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定要高举手。

  4、反思提升,构建模型

  在班组交流环节,遇到疑难困惑,教师适时参与到交流中来,进行精讲点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总结方法、发现规律,形成知识结构,构建起数学模型,从而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反思提升环节,教师对“生生互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学生平等对话,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交流反思,充分参与思考、质疑、构建等活动,概括提炼规律方法,培养自能学习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这一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本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

  基础性练习: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

  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性练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性练习:主要加深对所学生知识的理解,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四、反思过程,激励评价。

  课尾,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怎样找到方法的?向老师、同学学到了什么?评价一下自己或小组的表现。

  第三篇:“六环节导学一体”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丰南区南孙庄学校

  “六环节导学一体”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依据新课标、新理念,结合区教育局“问题导学、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我校《细节教育方案》,结合我校教改实际、教师现状,生源特点,以我校原“三·六·三”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确定我校现阶段教学模式为“六环节导学一体”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本模式把课堂教学分解成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整合定向、编制学案。

  整合定向: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规律对该学科一个单元或者是几个单元的知识进行重组,重新划分课时顺序或单元结构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心中有数,明确方向。

  集体研课,编制学案:教师在阅读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教材重新整合,二度架构教材的知识结构。充分挖掘同组教师的教育资源,合作共赢。坚持先独立完成备课,再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优势。预设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情景、任务、问题。科学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导学案的编制要做到“三定”、“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点和难点,统一练习题、作业题,统一单元测试题。

  导学案要做到“四要”,即: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程序,使其成为高效课堂的路线图;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灵活处理课前预设和课上生成的关系,真正发挥导学案在高效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和修正完善,使导学案的编制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环节:导学自修、发现问题。

  教师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依据导学案对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预习,通过预习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自建知识体系,生成疑问。本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获取者。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即教师通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去获取知识。

  第三环节:互动交流、生成问题

  课堂教学中以分组讨论为参与互动的主体。本环节中学科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围绕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和训练中不会做的习题,进行交流讨论。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在组际、班

  内展示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与倾听,收集学生互动交流中仍然不能解决的或是生成的新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点拨。

  第四环节:点拨追问、思维交锋

  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就是盲目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与针对性,教学就是低效或无效的。点拨追问是师生、生生思维交锋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本环节要求教师通过观察与倾听,发现学生仍然不能解决的预设问题和互动生成的新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支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以学定教,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没有追问,学生的思考就会浮在事物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揭开神秘的面纱。“对不对,为什么?”“错了,为什么错?”追问让我们更接近真理。

  第五环节: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本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检测反馈,也是学生对知识反刍消化过程,是对本节课教与学效果的检验过程。达标检测可以是书面答卷、口头检查,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检查。可以用小纸条,还可以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总之要根据当堂内容,灵活检测,注重实效。随后让学生整理课堂所学内容和典型题本,并分层次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通过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释放潜能。没有拓展,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限、视野就不会开阔。就不能实现举一反三。拓展应该是立足文本本质的拓展。通过课本上的知识学到方法,再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课内得法,课外受益。教学应该从问题开始,应该以解决问题与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归宿。

  第六环节:总结反思、双赢共进

  本环节是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总结本节课学习中的得与失,以利于下节课更好地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思本节课得与失,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通过反思,师生不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理性的层面进行深层思考。通过教、学两个层面的反思,不仅可以发现新问题,还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

  关于”六环节导学一体”模式使用的几点提示:

  “六环节导学一体”课堂模式教学中使用时要重点突出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1、不受课型限制。无论研讨课、示范课、汇报课、展示课还是活动课、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都能灵活自如运用。

  2、不受模式限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源于模式,但又不拘泥于模式。“六环节导学一体”课堂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更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的,其生命力在于它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某些环节,也可以打破模式,进行整合,拓展创新。

  3、不受科目限制。该模式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可结合学科各自特点灵活运用。

  4、不受教学方法上的限制。“六环节导学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教学模式,它可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存。在模式的每一阶段、每个环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5、不受教学内容、时间、模式环节的限制。在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整地或部分地运用“六环节导学一体”各个步骤各个环节。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孔子说:“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懦弱。”

  释意:提醒广大师生: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即要深谋远虑,不能鼠目寸光。另外,如果是你应该做的事情,虽然有危险,也要勇敢的去做,不能逃避。也就是告诉我们要见义勇为。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收益的么?”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释意:提醒广大师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上级,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所以,要有一颗包容之心,才有利于工作、学习,有利于团结。

  第四篇: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时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

  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营造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把纸团塞进透明玻璃杯底部,然后将杯口垂直迅速按入水槽里面的水中,此时问学生:“玻璃杯里的纸团湿了吗?”学生纷纷回答:“纸团全都湿了。”我又说:“纸团真的湿了吗?同学们来仔细观察。”于是,我迅速将玻璃杯垂直向上从水中拿出来,取出杯底的纸团,让学生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发现纸团并没有湿,这样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猜想的那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为什么纸团在水中没有浸湿呢?”“为什么把纸团单独放入水中,纸却能湿呢?”“玻璃杯里有些什么东西呢?”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杯底里的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吗?那么我们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吧!”有趣的实验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探究动机,能自然而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课题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游戏、故事、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教《电路的研究》的活动1,让小灯泡亮起来,我先谈话导入,“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走进房间时便会顺手按下开关,电灯亮了,每当要上床睡觉时,也会按下开关,电灯熄灭了。为什么灯泡会亮灭呢?”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然后分发每小组各一节电池,一条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连接,使小灯泡发光。开始学生认为觉得很容易连接,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可过了不久,便听到有的学生说:“咦,怎么回事?小灯泡怎么没亮呢?”还有的学生说:“难道电池没有电吗?”于是我便启发学生说:“要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流是否要通过小灯泡呢?”于是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过了不久,有几个小组的同学都惊奇地叫起来:“老师,我连接的灯泡亮了。”这时,我叫连接灯泡的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下电路连接简图,老师分析小灯泡发亮的原因,经过分析,学生明白电池、电线和灯泡要形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回路,灯泡才能发亮。然后再要求连接灯泡没亮的小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动手操作,最后学生都做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引导观察,自主探究,突破科学知识的抽象化。

  科学的东西往往是抽象的,单凭猜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抽象的东西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而解决,实验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对木板、塑料泡沫在水面上是由于水有一种上托的力,即浮力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而对于沉入水中的物体(如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就很难理解。尽管教师讲解,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这就要通过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来解决,让学生用测力计先测量出石块或铁块在空中的重量,再将石块或铁块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再将石块或铁块提出水面,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测量出石块或铁块重量,再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实验——再观察—

  —再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只不过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可见,通过亲身探究实验是突破科学知识抽象化的好方法。

  4、小学科学课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小学科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研究科学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把全班同学划分若干个不同知识水平人员组成的小组,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适时指导。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时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机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我们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我们绝不能包办代替。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增强学生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教师注意适时指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身探究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才能使小学科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五篇: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庙滩镇小学

  周红梅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小学科学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经历对身边科学事物和科学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在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科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启发、引导下,尽可能地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钻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根据科学探究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一般过程:

  1、教与学的过程:

  教:设疑激趣、启发思考、组织研讨、联系实际

  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讨问题、实践运用

  2、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一)设疑激趣、提出问题。

  1、用问题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并正面鼓励。

  2、设置认知矛盾。有三种方式:

  A、暴露学生间的认知矛盾;

  B、设置认知对象与已有认知间的矛盾;

  C、呈现事实对象间的矛盾。

  3、明确认知矛盾,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4、整理和选择探究问题。

  (二)启发思考、探究问题。

  1、确定探究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

  2、激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问题,并顺应学生的认知引导制订合适的研究方案,提出观察实验等相关要求。

  3、提供器材,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并观察、倾听、参与、及时了解探究活动的进程与效果。

  4、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引导收集整理事实证据。

  (三)组织交流、研究问题。

  1、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事实,组织学生交流。

  2、抓住矛盾,激起学生对问题进行争论。

  3、展开思维,引导学生有理有据进行辩论。

  4、引导学生整理对问题的解释,作出合适的结论。

  (四)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现象。

  2、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事实,作出判断。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4、设置新认各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5、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二、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科学课要努力实现三个目标。

  1、全体参与。

  每一节课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

  2、主动高效。

  每一节科学课,学习内容要适量,学习过程要有高效率,学习活动要有好效果。

  3、全面提升。

  每一节科学课,每位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能得到全面立体式的提升。

  (二)科学课要落实三个阶段的教学。

  1、自学质疑。

  根据老师提出的自学要求,一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前的自学活动,有目的地搜集积累新学习活动必要的知识经验;二是教学开始有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交流,暴露认知矛盾,进行质疑提问。三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处理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2、探究展示。

  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围绕主要学习问题自主开展探究研讨活动,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活动:

  一是明确探究问题(学习目标)。启发

  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合理推测。

  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小组合作讨论制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是教师根据学生探究需要提供观察实验器材,分工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四是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组间交流,围绕问题开展研讨,形成结论。

  3、反馈测评。

  反馈测评是评价、矫正、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反馈评价一般穿插在探究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通过自评、互评落实;达标测评一般在探究学习结束阶段进行,内容主要包括“运用新知解决具体问题”

  “书面测评,检查学习效果”等。单元教学结束和学期教学结束,应安排专门的反馈测评课。

  (三)科学课学习活动的六个基本环节。

  自学展示——质疑思考——合作探究——互动研讨——拓展提升——达标测评

  科学课导学过程应依据探究活动过程来设计,学生探究学习的流程有以下几个环节:

  1、自学展示。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活动目的和要求,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课前观察、考察、查询、搜集等自学活动,教学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交流学习情况,提出发现的问题。

  2、质疑思考。

  一是思考处理问题。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看学生对哪些问题能有理据地作出解释,哪些问题只能作出猜测。二是筛选聚焦问题。观察学生对哪些问题有探究兴趣,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3、合作探究。

  一是在对问题预测假设的基础上,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想办法开展观察实验等活动研究问题。二是教师提出观察实验活动、操作分工等方面的要求,提供观察实验器材,深入小组观察、倾听、参与学生探究活动,及时了解学习进程与效果。

  4、互动研讨。

  一是小组整理收集记录的事实,并展示交流。二是教师组织学生互动研讨,分析事实,对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归纳形成科学认识。

  5、拓展运用

  一是联系生活生产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现象;二是运用知识分析事实,作出判断;三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四是结合事实,对学生进行评价教育。

  6、达标测评

  围绕教学培养目标设计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测试,反馈强化学习效果。

  (四)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

  1、教学时间分配要求:

  一是教师讲述不超过10分钟,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少于30分。

  二是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分配:自学质疑10分,探究展示25分钟,反馈测评5分钟。

  2、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要求:

  独学:

  对学:

  群学:

  3、多主体多层次即时性评价要求:

  科学课教学的反馈测评,实施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一是学习评价的主体多元化,通过学生自评、结对互评、小组评价、形成性测评等方式组织实施。二是学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运用科学记录、互动交流、黑板展示、达标测试等方式反馈校正,强化巩固。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教师总评

篇二: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只要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探究内容及目标,组织引领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亲历实验过程,自主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之目的。现就如何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谈谈我的点滴做法。

  1创设问题情境促使探究

  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我在教学《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橡皮、小卵石、空瓶子、小石子、曲别针、胡萝卜、啤酒盖等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物体放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泡沫、空瓶子、木块等会浮,而小卵石、小石子则会沉?为什么啤酒盖轻轻地放在水面会浮,而重点放就会沉呢?那啤酒盖算浮还是沉呢?空瓶子放入水底怎么会很费力?潜艇为什么在水里能上下自如呢?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也能浮的水面上,并且还能装很多的货物呢?这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呢?还是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呢?……学生这一系列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解决的。

  2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探究

  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交流所获得的成果,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茎越长越高》时,先让学生猜猜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具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有的说:“茎有支撑作用”、有的说:“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这时老师说:“想办法证明水是怎样被运输的?”学生说:“分组实验,”这时老师又说:“怎样实验呢?”学生说:“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墨水烧杯,将芹菜放入烧杯中,观察芹菜的便变化。”老师说:下面就按同学们说的方法进行试验。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芹菜的茎慢慢变红了,然后老师又让学生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芹菜的茎能运输水分和养料,是因为茎内有许多运输管道。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在玩中探究

  玩是学生的天性,探究活动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的探究课题,准备有结构的便于发现规律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磁铁有磁性》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铜钥匙、铁钥匙、铜导线、纸夹、木片和木块、纸片、弹簧、布条、铝片、毛线、牙签、大头针、玻璃球、回形针、铁钉、塑料块,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盒(地和盖都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学生任意准备几样学习物品,如:圆珠笔、塑料格尺、橡皮等。教学时,

  先让学生预测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检测,用自己思考的玩法尽情地用磁铁去玩这些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磁铁对铁的物品情有独钟,但对有些东西根本不理会,如:木块、头发、铜钥匙……。还知道了磁铁能隔着其他物体进行吸引等,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精神。

  4在猜测争辩中启迪探究

  教学中,抓住相关的内容,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在猜测争辩中互相启迪,可以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在教学《开花了,结果了》时,老师让学生猜一猜,你心目当中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有的说甜的是果实,有的说长在树上的是果实,有的说里面有种子的是果实……这时老师说那么怎样验证呢?学生有的说用尝一尝、摸一摸地方法,有的说把果实切开观察……这时老师说那好现在我们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吧。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再如教《空气占据空间》时,出示一个空的烧杯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烧杯中有没有物质?有的学生说没有,因为烧杯是空的呀,没有东西;有的学生说有,是空气。在他们相互争论不休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高高举着双手,迫不及待的喊:老师,老师!我来,我玩过空瓶子,把空瓶子口朝下按入里水里,瓶子不会进水,再把瓶口歪一点,就会有许多气泡从瓶口跑出来,说明瓶子里有空气,我认为烧杯中也应该有空气。这样在他们相互猜测的争辩过程中,倾听他人的看法和见解,互相启迪思维,为后面深入探究空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5课外延伸中深入探究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比如我在教学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去玩橡皮泥,运用不同方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有的做成船形,有的做成空的像饺子、像汤圆,有的借助其他的物体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些都是运用改变物体沉浮的条件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随后同学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仔细地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是水表面张力的缘故,使探究活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篇三: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

  小学生科学实验的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科学素养为重点,使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中,亲身感受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变化,通过学生在实验活动的发现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研究小学生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方法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定义

  小学生科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是小学科学教师为了完成课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辅助手段。科学实验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或是指导学生运用特定的教学仪器进行实验,观察所研究事物发生的变化,并探索其发展规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按照教学所需的情况,创造特定的条件,从而引起所研究事物的变化,让学生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有助于让学生掌握实际技能,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精神和科学创新精神。

  二、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当今学校的教学条件已经趋于完善,影响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因素是主观因素,主要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不完善、实验安排不合理等。要使科学实验教学走出困境,就必须有一套完整合理的科学教学方法。

  (一)多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主要以从实验中学习抽象的知识为主。科学知识一般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通过带领学生做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科学现象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帮助学

  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内容。

  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的过程,但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其不具备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常常是毫无目的的、跟随心意随便看,容易偏离实验的观察目的。在自己操作实验器具的过程中常常不明白操作思路,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做试验前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操作规范。比如在《电路的研究》这一节课上,先给学生预备好灯泡、导线、电池等实验用具,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想办法将这些东西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让灯泡亮起来。在实验开始以前可以先将一些实验中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让学生先明确实验的任务要求和操作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目的达到,实验顺利完成。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纪,刻板的说教式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程中可以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利用现有资源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有趣的磁现象》《做一个钟摆》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时,可以给学生在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实验,在玩耍中将所需的知识深刻地记在脑海中。

  (二)巧用电教,形象直观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电教类辅助教学工具深得教师们的喜爱。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师可以将图片、视频等各类教学素材更好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课本知识。科学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电子模拟实验,将那些无法用仪器演示的科学现象更加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此外,一些科学课中的新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影响安全的因素比较多,不方便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这时就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利用计算机的模拟演示来向学生

  展示这个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自己演示操作,让学生在愉快的实验演示环境中获得知识。

  (三)利用奥妙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大自然拥有无穷的奥秘,只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无法满足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大自然中并在大自然中进行研究,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温习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亦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学生仅通过课堂知识是无法全面深入理解的,所以,教师要多进行科学实验,将大自然中的现象和所学课堂知识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延伸课堂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将所讲解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四)有效评价,天天进步

  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始终以饱满的情感学习。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评价的措辞,所讲的评价符合小学生的水平,才能是有效的,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对小学生有如下的激励语句:“老师发现你不仅回答得很好,听得也很仔细!”“某某同学今天表现真好,字写得也很工整!”“老师知道你一定可以的,你能做到!”“某某同学今天拾金不昧,捡到东西第一时间交给老师,大家鼓掌表扬一下!”“你真棒,做得很好,老师奖励你一朵小红花,你要加油哦!”“摔倒了没关系的,起身拍拍身上的土,男子汉要坚强。”等等。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在第一时间给予评论,无论正确与否,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甚至一个小小的手势都会使学生激动万分,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做到科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促使他们天天进步,就要以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和好奇心为宗旨,使学生以健全的体魄和高尚的品质去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为终身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创造出更加新颖的实验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难点相结合,就会使实验课教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清楚课堂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为目的,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本文阐述了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四个方法,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多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形象生动电子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利用奥妙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知识;鼓励、表扬学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评价,促使他们天天进步。教师也需要不断探索,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动脑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善于发现、总结的良好习惯。

篇四: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践行“导学议练”实施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喻屯第一中心小学

  李惠贤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根据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特点,结合区教研室倡导的“导学议练”,我们构建了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4、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5、尊重事实,

  重视证据;6、重视合作式学习;7、重视发展性评价;8、开放的学习时空.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这一个个“板块”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只有通过问题的展开,从而实现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实现探究学习目标,实现探究的全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过程,首要环节就是能提出或发现问题.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纸的秘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种纸和不同用途,教师

  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纸的哪些秘密?让所有学生充分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疏理分类,选择其中的部分问题(如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程度等)进行探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造纸过程,纸的种类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参观访问或进行实验继续研究、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胀大了》”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经过争辩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的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怎么证明?”学生的探究又开始了。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本环节注意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如《我们的营养》一课,各组学生在实验后汇报:我把碘酒滴在馒头上,馒头变成蓝色了!滴在米饭、土豆上以后也变蓝了!碘酒滴在油菜上面没有变化,碘酒滴在辣椒上面没有变化……在学生汇报了丰富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学生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中食物凡是有淀粉的,滴上碘酒都会变成蓝色;而不含淀粉的就不会变色.从而,使学生对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蓝色的特性有了很直观的认识.本环节注意问题: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

  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结束后,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本环节注意问题: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

  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篇五: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小学科学论文之浅谈提高课堂实验探究效率的几点做法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的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至关重要。在摸索科学探究模式的同时,我感悟到了一些提高课堂实验探究效率的做法。

  1.课堂由知识型向活动型发展

  科学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亲历活动来体验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往往一节课师生感情融洽,气氛热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此时就觉得时间不够用。这并不要紧,科学课上我们不能仅仅盯住课前预定的那几条目标,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在课堂40分钟内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探究呢?许多教师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学生动手做中。做,在做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更改自己的实验方式或操作步骤,设计思路。这样,经历了认识——实践——反思——实践——再

  认识的经过,符合科学认识的过程。

  以往我们教师备课总有这么一种想法:我这堂课讲什么呢?定位在“讲”上,考虑的都是教师在课上怎么做,因此,很多课成了教师的表演课,而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再看看现在的《科学》教材,你会发现课本里的文字很少,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教师所要考虑的自然也就起了变化,那就是我这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让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想学什么,想研究些什么,并且从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在《土壤里有什么》一课中,我组织了以下几个活动:猜土壤,“土壤里会有些什么呢?”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挖土壤,找一找,土壤里有没有你所说的那些东西。看土壤,利用多种感官以及工具,仔细地观察土壤里到底有什么。问土壤,还有什么想问的,可以记在纸上,课后再去研究。四个活动,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引导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处

  在平等的地位,这就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进行自主研究,教师不应过分地干预,但同时也不能袖手旁观,应充分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

  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当学生实验或进行其它活动时,教师总是在备课笔记本上写上这么一句“生实验,师行间指导”,从整个备课笔记上来看,而是更多地以教师怎么做为主,而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在教师设计的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教师应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可能会做些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够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撼?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错误的结论?最终他们又会得到什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很重要。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教师适时把握的。过早地介入,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地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因此,在科学课程刚开始实施阶段,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师应是课堂实施的质疑者,应是使学生生疑的非难者,是学生探究的引导者,是学生释疑的促成者。

  在动手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也可让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在教

  学《摩擦力》时,我提出“拉着大人和拉着小孩在雪地上跑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说是拉着大人吃力一些,也就是说大人的摩擦力大一些。“为什么呢?”学生进行猜想,“可能是大人比较重吧”,初步提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第一个因素:物体的重量。于是我让学生继续思考:怎样知道物体的重量与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呢?其实,这个想的过程就是学生拟定简单实验计划的过程,学生提出用铅笔盒在桌面上拖动,看用了多少力,然后依次在里面放1支笔、2支笔、3支笔(或依次增加其它文具),看这时对拉力有没有影响,并且作出假设:如果有影响,那就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系,很可能是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铺上台布,撒些砂子,效果又是怎样?学生跃跃欲试,实验探究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为听、记、练、考,他们对科学探究一时还比较陌生,还不会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万事开头难,教师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指导。刚开始指导的探究环节可具体、实在一些,包括指导问题的提出,作出假设,计划的制订,信息的搜索整理,结论的得出等等。

  3.科学探究需要结论,更注重过程

  科学课提倡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科学课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这并不是说结论就不重要了,只要做过、玩过就算了,有过体验就行了。科学探究需要结论,但以往的科学课太注重结论,让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知识是教学的最重要任务。大多属于间接经验,是可以通过接受、理解、巩固、应用学到的。因此,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也不管学生是否探究了没有,是否对结论交流了没有,都往那一条、两条概论结论上引。更有甚者直接说:“不对,应该是……”只要求学生能够记下的那一两段话就够了。

  而科学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类目标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能够学会,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如《研究土壤》一课,论知识,很简单。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却需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先谈谈你对土壤知道些什么?预测土壤里会有些什么?再让学生采集土壤,在采集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物体,再回到

  教室里进行细致地观察,表达交流,最后才得出结论:土壤是含有沙与黏土、动植物及其遗体、人为垃圾的混合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预测——采集——观察——讨论交流,训练了科学方法和技能,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认识到生命与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保护土壤。这比教师讲述,学生理解的效果要充实得多。

篇六: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可编辑可修改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

  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欢迎下载,希望能帮到您

  可编辑可修改

  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欢迎下载,希望能帮到您

  可编辑可修改

  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

  信息搜集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欢迎下载,希望能帮到您

  可编辑可修改

  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李华欢迎下载,希望能帮到您

  可编辑可修改

  欢迎下载,希望能帮到您

  可编辑可修改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所有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好科学课、喜欢科学课。作为教师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沉与浮》这一课时,我设置了问题:“把一小块铁放在水里,这一小块铁立即沉下去,而船也是铁做的,它却没有沉下去,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出,许多学生就情绪高涨,激动不已,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查资料,看书学习,询问老师,尽量去弄清楚这一问题。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设置,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的教学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过程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能使学生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其探究过程必然要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欢迎下载,希望能帮到您

  可编辑可修改

  的兴奋,还有疑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愉悦和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学生学好科学课。如:我在教学《沉与浮》这一课时时,让学生通过对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出:“小铁块能沉入水里,而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看书学习,然后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进行探究,终于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物体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也使学生弄清楚了一块铁块能沉入水里,而轮船能浮在水面上的道理。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了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

  三、在教学中要强化科学实验、促进学生爱科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加强科学实验。因为实验是最直观的,它尊重客观事实,是能验证事实、道理的有效方法。通过实验,很容易让学生去感知和接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和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首先明确实验目的。(二)其次明确操作过程。如教学《怎样接亮小电珠》这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最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通过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操作过程,他们就能从实验中去感知科学问题,并且容易接受,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三)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作为实验的结论。

  欢迎下载,希望能帮到您

  可编辑可修改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中处处包含着问题,所以科学期待着学生去探究、去学习,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中去感知自然规律和科学问题,让自然规律和科学问题在实验中得以体现,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动口、动手、动脑、动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

  欢迎下载,希望能帮到您

篇七: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科学探究课

  新课程要求科学课讲究探究式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对学科学的兴趣。为了使科学探究真正走进小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上好每一节科学探究课,在几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就如何上好一节小学科学探究课我有如下几点想法:

  1.激发探究的兴趣,新课的导入是关键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精彩的科学探究课,新课的导人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如:采用游戏导人,课件动画导入,谜语导人,魔术表演等形式。例如我在讲《动物运动会》时,播放了一段动物运动会的精彩视频导人新课,学生看后兴趣非常浓厚,迫不及待的投入到了新课的探究中。

  2.探究问题的提出是开启科学探究活动的大门

  在科学探究课中,探究的问题必须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也可以是学生在预习和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提出问题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前提。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的环节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欲望。例如我在讲三年级科学《浮与沉》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片等物体一起放入水槽中,同学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片沉下去了。上课时学生看到这一现象马上提出来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为什么铁片会沉在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还有那些物体能沉在里,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此时激起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产生想弄明白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由此可见,探究问题的提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激发了探究动机,有利于开启探究活动的大门。

  3.探究活动材料的准备要充分

  新课的导入和探究问题的提出,已经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要想探究活动进行的更充分,材料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材料的吸引远远大于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动手之前能对活动做缜密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材料的准备我们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人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学生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例如我在讲《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准备了乒乓球、扇子、细线、注射器、铁片、磁铁还有塑料弹簧等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准备起来比较容易,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利用这些生活中看起来不起眼的材料使小球运动起来,材料的准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也能做探究活动的主人。

  4.探究目的明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最容易范的错误是没有对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从而使探究活动成为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不知道要探究什么就开始了探究,其结果只能造成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失去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在漫无目的的探究中,科学知识已支离破碎,学生探究的乐趣得不到体验,探究方法得不到提升,失去了探究活动意义。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明确这些,学生才会有目标地去发现问题,探究未知。在充分明确了探究的目的后,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讲解,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问,让学生在充分探究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讲《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反复强调了“利用实验材料,让小球在力的作用下动起来”这一探究目的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活动,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进而解决问题。当时我用激励的话语对学生说:“老师现在给大家足够的时间,你们来尽情的玩小球,我们来比一比谁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法最多,谁的发现也最多,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同桌玩,还可以小组间玩。”同学们立即行动了起来,有用扇子扇小球使小球动起来的,也有用弹簧的弹力使小球动起来的,还有的学生把小球放在铁片上,转动铁片使小球动起来等等。学生想的方法各种各样,有许多新奇的想法都在自己动手探究活动中蹦了出来。之后,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向我汇报。我惊讶了,惊讶于学生们的发现过程不正是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吗?他们发现的不正是这一节课中要解决的重点吗?学生们之所以能发现这些,正是源于老师给了他们充足发现的时问。试想,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学生们会有那么多的发现吗?

  5.给予赏识性评价,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只要学生真正参与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失败。即使探究活动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正确结论,有时甚至会不了了之,但是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欲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采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的热情。

篇八: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方法探究

  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发现和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方法,包括前期准备、实验安排、实验操作、实验讲解、实验总结等方面,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科学实验教学。

  一、前期准备

  1.准备材料: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材料和药品,确保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缺少必需材料的情况。

  2.调整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应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环境条件,避免出现难以操作和危险的实验方案。

  3.安全措施:实验前需要对安全措施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危险,以避免实验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4.组织学生参与:教师可以在课前的班会或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根据实验分工分别完成实验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验效果。

  二、实验安排

  1.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法的选择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在实验步骤或实验材料的选择时要科学合理,避免出现难以操作的实验方法。

  2.实验的数量和复杂度:实验的数量和复杂度应当适当,可以参考当地的课程和教学要求。同时,教师应当选择一些容易理解和操作的实验,以及与学生关注的问题相关的实验。

  3.检查环境:教师在实验前需要检查实验环境,包括课堂的储藏室和实验仪器仪表的灵敏度,同时也要检查实验操作时间的安排,以确保整个实验过程能够流畅。

  三、实验操作

  1.严格按照步骤操作:实验时,学生们应当认真阅读实验材料,并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们的操作进行监督,确保该步骤按照要求完成。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当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产生的数据和它们的变化规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3.注意安全:在实验中,教师应当严格按照安全措施要求,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如果出现危险情况,必须立即停止实验,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实验讲解

  1.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详细地讲解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3.实验结果的讲解: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记录的数据、观察和实验原理,详细讲解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和变化规律。同时,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五、实验总结

  1.充分知道: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让学生充分知道实验的结果和意义。

  2.积极参与: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实验总结,结合实验的结果和原理,分析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在不同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和阐述。

  3.分享经验:在实验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实验经验和成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们应当不断地探索实验教学的方法,以确保科学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篇九: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课

  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研究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微课直观演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是以科学实验为支撑的学科,学生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为了让学生的实验更有效,熟练掌握科学实验的技能,教师的演示、指导实验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低中年级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地获得操作的指导,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教师们往往现场演示、亲自示范,但是由于班级学生数较多,学生离教师较远,操作器材体积太小……这样的演示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不能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这时,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利用多媒体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疑善问多想,培养发散性思维

  生物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而课堂提问恰恰是促进师生或学生之间互动的催化剂。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英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深入,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回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提问时易陷入误区,有的教师提问时随意性较大;有的教师为问而问,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不当,问题肤浅、平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准确等等。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善问”和“巧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

  三、人人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虽然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现象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动手做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就是不想动手做;一种是不敢做,担心做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一种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抢去做了,自己没有做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操作能力逐渐被弱化。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例如在教学《温度和温度计》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计的读数。我在演示实验之前,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图片,观看操作过程,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然后,我再分别取一杯热水和凉水,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浸入热水中,观看液柱不断上升的过程,等待液柱不再上升了,目光与液柱顶端保持水平,观察读数并记录好数据。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跟着操作,用同样的方法将温度计的液泡浸入凉水杯里进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们个个都像科学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同一个实验要求每一个人都来做一次,确保了人人动手做实验,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动手做操作的能力。

  四、分组合作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但是,在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时,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每小组4人,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选出组长、记录员、材料员。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

  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中的各种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材料员负责领取、保管、归还实验材料;汇报员要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小组各成员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从而达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要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学生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对学生讲明白该实验的目的和要研究的问题,并且说明各种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营造和谐氛围,师生教学相长

  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关键。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要以爱为基础,让学生动之以情,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从一个指挥者转变为一个引领者,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和学生们一起探究,一起动手,一起学习;教师要真诚地面对学生,并且多鼓励。总之我们应该多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我在探究热的传导这个问题时,我先是将双手搓得很热,然后与学生握手,这时学生的手就感觉到暖和,同时告诉学生,这个现象就是热的传导,从而也使课堂气氛非常和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总之,要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学生合作探究的各项准备工作。再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具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我在教学《秋季星空》、《冬季星空》时,这两课的内容讲起来,非常抽象、空洞,而通过多媒体网络来帮助教学,当打开视频和图片时,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出学生探究的活力。

篇十: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探究课

  必松希望小学

  唐

  玲

  科学探究学习是科学课的活力所在。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广大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话题。探究活动作为科学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作为科学学习方法,又作为科学学习内容出现,目的旨在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一、上好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基本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所认可,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课教学的主流。上好小学科学探究课大体上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的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在本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关键,所以:一是情境要指向学生未知的新事物;二是情境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2、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预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橡皮泥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橡皮泥在底部有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3、制定探究方案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所学校有教学计划,一家企业也有营销计划,同样学生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也是为了自主探究、顺利有序地进行,使自主探究的成功有了保证。当然学生初次设计,很难做到思路清晰,设计合理,但教师可有意识地作指导和训练,比较几个学生设计方案的优劣,师生一起评议优劣各在什么地方,久而久之,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就大大提高。

  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在本环节中要注意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点拨的作用。

  4、实施探究

  根据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5、展示与交流

  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展示与交流环节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创设民主氛围。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的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

  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二是允许学生犯错。在交流时,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无所顾忌。

  6、拓展与创新

  科学课解决的是科学的问题,但是课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就不是一节完美的科学课,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新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

  二、上好小学科学探究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可。从新课程实施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有关科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不少。这虽然并不奇怪,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影响科学探究性学习价值的实现。我联系本人在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谈一谈,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科学教师的注意,对实践起到一些实质性的作用。

  1、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时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育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这句话指明的不仅是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科学》研究的宗旨: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因此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使学生主

  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产生的问题而展开;二是要及时整理问题,帮助学生选择问题,将课堂上能研究的、要研究的问题突出出来;三是要根据观察现象本身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观察、发现、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提出尽可能多的假设和猜测,开阔学生思路。

  问题明确后,对探究结果的假设和预测是一重要环节。我们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地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互相接纳、赞赏、分享和互相帮助。只有在教学中经常地鼓励、诱导学生猜想,进行假设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不断得到培养。

  3、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切忌走极端,忽视学生对知识地掌握。

  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师进行科学教学方式的主流。不过,可能是我们在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中呆得太久了,头脑中以知识为中心的痕迹久久不能磨灭,多少有些“知识情结”,总自觉不自觉地回到知识中心的老路上,有形无形地摆脱不了重知识结论的束缚──在课堂小节谈收获一环节中,学生谈得最多的是知识层面上的,也很少教师引导学生对科学方法进行总结。为此,我们还要积极的倡导广大教师

  进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活动。还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探究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特别是对班级中内向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不可以把少数学生当成实现教案的工具;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在研讨和交流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更要怀着谦虚、耐心和宽容,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以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见解。

  陶行之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得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能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正确的分析、认识社会,使自己更好地生存。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倡导“真情实感,亲身体验”。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探究科学。

推荐访问: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探究 做法 小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