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3篇(2023年)

时间:2023-02-21 17: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1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代: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3篇(2023年)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1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代: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二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注释

  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

  2. 已:完结,停止

  3.休:停止

  4.定:此处为衬字。

  5.思:想念,思念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此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创作背景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简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3篇扩展阅读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3篇(扩展1)

——《卜算子》诗词鉴赏5篇

《卜算子》诗词鉴赏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作为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紊乱。可正是在黄州,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世哲学的形成。《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所以,从词中,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即使如此,此词还是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卜算子》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诗文赏析

  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上片写雨中荷花。“袅袅水芝红”,红艳艳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摇曳多姿。起笔就突出主要形象──水芝(即荷花)。随即,词人从横的深远处拓展开去,使我们看到了婷婷袅袅的碧叶红花被一望无际、朦朦胧胧、含情脉脉、生长在水边的芦荻的背景烘托着。接着,我们的视野又转向纵的高远处,只见荷花的上空淅淅西风轻轻吹掠,一缕缕雾霭的青烟静悄悄地飘拂游动,稀稀疏疏的雨滴落在碧荷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经过一横一纵的点染铺陈,构成了一幅夏日骤雨即将过去时的广阔的空间画面,而荷花的形象生动地突出在主要位置上。

  下片写雨后天霁,“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词人巧妙地从外部空间移向欣赏主体所在的小空间──船舱里:桌上简简单单地摆上了酒杯和菜盘,朋友们正举杯畅饮,席间还有美丽多情的女子相伴助兴哩!朋友们相聚以莲叶劝酒,是久别重逢,还是远行饯别?这无需细说。词人很快又将笔锋转向船舱外,继续描会大空间景色,“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这是从船舱内这个特定角度向外望去,只见枝叶叶、层出不穷的莲叶荷花横挡在酒船前面(“红衣”指荷花。贺铸有“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此刻,雨过天晴,细细的五彩流霞从莲荷摇曳攒动的地方冉冉升腾,这是多么绚丽的景色呵!以动态作结,正象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样,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景中。试想,值此良辰美景,好友雅聚,低吟浅酌,畅叙情怀,这是多么惬意的事。词人正是带着欢娱的情感来描绘景物,所以写得如此飞动、空灵。特别是连用十八个叠字,不仅读来如珠玉落盘,且倍感亲切、生动。这与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后者是写悲愁,前者是写欢乐。

《卜算子》诗词鉴赏3

  出自南宋诗人乐婉的《卜算子·答施》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赏析

  明代陈耀文《花草粹编》卷二,引宋代杨湜《古今词话》(原书已佚)说:杭妓乐婉与施酒监善,施尝赠以词云:‘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栏,满目围芳草。’于是,乐婉以这首词来作答。明代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卷十二)、赵世杰《古今女史》(卷十二)、清代周铭《林下词选》(卷五)及徐釚《词苑丛谈》(卷七)等书,也都著录了此词,可见历来受到人们的注意。

  赠、答皆用《卜算子》调。上下片两结句(赠词下结除外),较通常句式增加了一个字,化五言为六言句,于第三字顿,遂使这个词调一气流转的声情,增添了顿宕波峭之致。

  乐婉此词直抒胸臆,明白如话。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临别之前,却从别后的情况说起,起句便奇。心灵善感的女词人早已充分预感到,一别之后,痛苦的相思将如沧海一样深而无际,使自己时时备受煎熬,美好的往事将像天上的云一样远不可即。经过此番想念对方之后,便不能不紧紧把握住这将别而未别的时刻不放。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流尽了千千万万行的泪,留不住即将远逝的恋人,反使作者愁肠寸断。上一句势若江河,一泻而下,下二句一断一续,正如哽咽。诀别的时刻最终还是来临了。女词人既道尽别后的痛苦,又诉尽临别的伤心,似乎已无可再言。而下片更是奇外出奇,奇人之又奇。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要重见,无法重见。与其仍抱无指望的爱,真不如死掉这条心。可是,真要死掉这条心,却又死不了,人生到此,道路已断,作者感到绝望了。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有情人最终成不了眷属,也许是前生无缘。前生既然无缘,那么今生也有可能无缘。但是,今生已经无缘,更有来生,待来生来世再结为夫妻了。绝望之中,发一愿,生出一线希望。此一线希望,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令人难以分辨。唯此一大愿,意长留天地。

  全词犹如长江之水,一流而去永不回头,但其意蕴仍觉有馀。以一位风尘女子,而能够得到此段奇情异彩,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奥秘正在于词中道出了古往今来的爱情真谛:生死不渝。这是词中的最高境界。

  全词篇幅虽短,但是,一位感情真挚,思想果断的女性形象,活脱脱的跃然于纸上。以泪滴千千万万行之人,以绝不可能断了之情,直道出作者的真挚情感,为之一拼,转念便直说出终是难舍,如此种种念头,皆在情理之中。但在别人则未必能够直接道出自己的感情,而她却能直言不讳,这正是由于作者的性格豪爽果决。至于思旧事如天远,要重见而无因见,待重结、来生愿,若不是感情真挚的人,那是说不出的。

  *古代的仁人志士,小而对于个人爱情,大而对于民族传统,皆抱有一种忠实的态度,即使当其不幸而处于绝望关头,生死难关之时,也能体现出一种生死不渝的精神。唯其此种精神,小而至于个人爱情,才能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大而至于民族文化,才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两者表面上有大小之别,实际上则具共通之义。乐婉此词虽为言情小令,但其比喻的宗旨则并非一首言情小令所能代替的。

《卜算子》诗词鉴赏4

  【年代】:宋 【作者】:徐俯——《卜算子》 【内容】:

  胸月千种愁,插在斜阳树。 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想如簧语。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作者】: 徐俯(1075-1141) 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之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有《东湖集》,不传。

  【注释】: 凌波:形容美人步履轻逸。 如簧语:形容语音美妙动听。簧:乐器。 【赏析】 此词抒写春愁。上片信景抒情。斜阳烟树,绿叶得春,草满莺啼,引起了千种愁思。下片怀人。凌波微步,如簧话语,已被群山隔断,却隔不断“愁来路”。全词婉丽柔媚,愁思绵绵。 薛砺若《宋词通论》:其艳冶新倩,实兼少游、方回二家之长。

《卜算子》诗词鉴赏5

  凉挂晓云轻,声度西风小。井上梧桐应未知,一叶云鬟袅。

  来雁带书迟,别燕归程早。频探秋香开未开,恰似春来了。

  赏析/鉴赏

  《卜算子》,据说借用骆宾王的绰号命名(骆写诗好用数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调始见苏轼《东坡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故另有四十五、四十六两体。宋教坊复演变为《卜算子慢》,八十九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五仄韵。

  “凉挂”两句,绘秋晨景色。言秋月凉沁高悬空中,金风轻拂晓云缓移。“井上”两句,状叶初落。言井边的梧桐树,看来还郁郁葱葱,没有秋天已临的感觉,但只见那儿已有一片桐叶象柔美的长发似的随风飘然而下,才忽然感到秋已至矣,所谓“一叶落而知秋至”矣。上片以秋叶落暗示老将至。也是词的别名《缺月挂疏桐》的生发。

  “来雁”两句,思人。“别燕”句中,“燕”,似指爱人,详见前第一百八十二首《绛都春》词及其注释。此言“鸿雁”传来的书信似乎已经太迟,我与爱人生离死别,又匆匆回归当差的地方。“频探”两句,借物喻己之景况。言词人曾多次探问秋天的菊花有没有盛开,如果秋菊一旦开花,就会香气四溢,醉人心扉。四处飘浮着花香,这就好象是春天又来了似的。此也有暗示:希望自己的景况能有所改善之意。下片也有推己及人之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3篇(扩展2)

——卜算子诗词鉴赏 (菁选3篇)

卜算子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诗文赏析

  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上片写雨中荷花。“袅袅水芝红”,红艳艳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摇曳多姿。起笔就突出主要形象──水芝(即荷花)。随即,词人从横的深远处拓展开去,使我们看到了婷婷袅袅的碧叶红花被一望无际、朦朦胧胧、含情脉脉、生长在水边的芦荻的背景烘托着。接着,我们的视野又转向纵的高远处,只见荷花的上空淅淅西风轻轻吹掠,一缕缕雾霭的青烟静悄悄地飘拂游动,稀稀疏疏的雨滴落在碧荷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经过一横一纵的点染铺陈,构成了一幅夏日骤雨即将过去时的广阔的空间画面,而荷花的形象生动地突出在主要位置上。

  下片写雨后天霁,“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词人巧妙地从外部空间移向欣赏主体所在的小空间──船舱里:桌上简简单单地摆上了酒杯和菜盘,朋友们正举杯畅饮,席间还有美丽多情的女子相伴助兴哩!朋友们相聚以莲叶劝酒,是久别重逢,还是远行饯别?这无需细说。词人很快又将笔锋转向船舱外,继续描会大空间景色,“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这是从船舱内这个特定角度向外望去,只见枝叶叶、层出不穷的莲叶荷花横挡在酒船前面(“红衣”指荷花。贺铸有“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此刻,雨过天晴,细细的五彩流霞从莲荷摇曳攒动的地方冉冉升腾,这是多么绚丽的景色呵!以动态作结,正象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样,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景中。试想,值此良辰美景,好友雅聚,低吟浅酌,畅叙情怀,这是多么惬意的事。词人正是带着欢娱的情感来描绘景物,所以写得如此飞动、空灵。特别是连用十八个叠字,不仅读来如珠玉落盘,且倍感亲切、生动。这与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后者是写悲愁,前者是写欢乐。

卜算子诗词鉴赏2

  凉挂晓云轻,声度西风小。井上梧桐应未知,一叶云鬟袅。

  来雁带书迟,别燕归程早。频探秋香开未开,恰似春来了。

  赏析/鉴赏

  《卜算子》,据说借用骆宾王的绰号命名(骆写诗好用数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调始见苏轼《东坡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故另有四十五、四十六两体。宋教坊复演变为《卜算子慢》,八十九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五仄韵。

  “凉挂”两句,绘秋晨景色。言秋月凉沁高悬空中,金风轻拂晓云缓移。“井上”两句,状叶初落。言井边的梧桐树,看来还郁郁葱葱,没有秋天已临的感觉,但只见那儿已有一片桐叶象柔美的`长发似的随风飘然而下,才忽然感到秋已至矣,所谓“一叶落而知秋至”矣。上片以秋叶落暗示老将至。也是词的别名《缺月挂疏桐》的生发。

  “来雁”两句,思人。“别燕”句中,“燕”,似指爱人,详见前第一百八十二首《绛都春》词及其注释。此言“鸿雁”传来的书信似乎已经太迟,我与爱人生离死别,又匆匆回归当差的地方。“频探”两句,借物喻己之景况。言词人曾多次探问秋天的菊花有没有盛开,如果秋菊一旦开花,就会香气四溢,醉人心扉。四处飘浮着花香,这就好象是春天又来了似的。此也有暗示:希望自己的景况能有所改善之意。下片也有推己及人之意。

卜算子诗词鉴赏3

  诗词鉴赏。(3分)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①这是一首借梅咏怀之佳作。上片借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 的处境,但一个“开”字,却暗示了梅花的的精神。下片写梅花 的品格,托梅寄志: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然清香如故。

  ②请自选角度给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答案:

  6.①烘托梅花遭遇凄凉恶劣艰难倔强、顽强

  ②梅花不堪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 命运如此凄凉悲惨,但那别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词中的梅花是作肯高洁品格的化身,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作者虽命运坎坷,报国之志难酬.却永远坚守高沽坚贞的人格,给人以坚强不屈、昂扬向上的鼓舞力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3篇(扩展3)

——诗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及鉴赏

诗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及鉴赏1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代: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二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注释

  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

  2. 已:完结,停止

  3.休:停止

  4.定:此处为衬字。

  5.思:想念,思念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此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创作背景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简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3篇(扩展4)

——《卜算子·咏梅》对照翻译及原文阅读3篇

《卜算子·咏梅》对照翻译及原文阅读1

  出处或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对照翻译及原文阅读2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3篇(扩展5)

——《卜算子·咏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卜算子·咏梅》阅读练习及答案1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卜算子·咏梅》,完成4~5题。(6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句“驿外”“断桥”说明梅花生长环境恶劣,体现它寂寥孤独的生存状况。

  B、“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生命的历程。

  C、“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夸张手法写梅花暮雨黄昏的愁苦,表现处境的悲凉。

  D、词的下片写梅花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饱受摧残碾为尘埃,仍香气不改。

  5、整首词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二、阅读(70分)

  (一) (6分)

  4、 (3分)C (说明:“夸张手法”错误,是“拟人手法”)

  5、 (3分)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1分)。全词借饱受摧残、香气犹在的梅花,(1分)抒发自己虽屡遭排斥仍坚持正义、孤高傲世(或:忠贞不渝、矢志不渝、独立不倚等)的情怀。(1分) (意对即可)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3篇(扩展6)

——李之仪:《卜算子》 (菁选2篇)

李之仪:《卜算子》1

*作文网(.T262.com)作文素材 > 文学常识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2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推荐访问:长江 我住 鉴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3篇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词鉴赏1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古诗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