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中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时间:2022-11-25 19:15:16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创新传承民间艺术的内涵

民间艺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由劳动人民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创造出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体育、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等,字面理解就是民间、民众的技艺和工艺。创新传承是相对传承而言的发展方式,是指对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延续的基础上增加其适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生存性改变和创造。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皆是运动并变化着的。只对过去进行完全的复制粘贴,其结果必然是失去发展空间,缩短生命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因此,创新与传承不是对立面,而是一对孪生兄弟,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民族民间艺术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其生命才能得以长久延续。随着科技创新的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文化创意产业已悄然勃兴,并成为各国重要的“软实力”,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与创新,是科学与文化艺术跨界融合的产业。拥有丰富民族艺术资源的西部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视角下,西部地区高职教育要创新地传承民间艺术,正视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与现状,立足本土、激活资源,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民族艺术创新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传承民间艺术面临的现实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及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日益重视,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逐渐开展起来。但是,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强势发展这一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传承民间艺术面临着以下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以产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不清晰。目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定位依然照搬发达地区普通高职的教育目标,缺乏调查研究,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尤其对于以民族地区自身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体系不明确,甚至没有。这种缺乏清晰指导思想的教育目标定位对于教育对象产生的只是模糊和微量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因而造成西部地区人才“留不住”的现象。西部地区高職院校毕业生能留在本地支持区域产业经济建设的比例平均不足30%,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的作用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课程体系的设置尚不健全。目前的国内高职教育,由于教育目标不清晰,相应地造成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体系大体相同,通常分为文化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类。而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往往只有前两类,即文化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形同虚设,有关民族民间艺术的地方课程也仅限于艺术学科中极个别专业。学生对民间艺术课程缺乏选择的自主权,而课程设置长期“稳如泰山”,课程类型单一,各学科间课程缺乏有效衔接,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尤为突出。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样的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并无明显区别。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中的“工学模式”的建立尚处于摸索阶段,知识技能的传承还是局限于课堂内,授课内容中知识更新缓慢,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重复训练,忽视知识的综合、交叉和融通,造成科技创新能力、风险管理技能等综合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出现从业人员只有技术没有能力的局面。另外,人才培养定位没有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困难,师资队伍及教学考核评价主体“内部化”“单一化”明显,这些都折射出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和单一。

民间艺术传承教育与地区产业发展脱节。西部地区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传统的民间艺术传承方式逐渐被淘汰,而地方高职教育在传承民间艺术时没有充分考虑结合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没能与地方文化创意企业加强深度合作,没有开设产业发展所需的跨界学科,办好旅游、工艺品、广告、设计、市场管理与营销等特色专业,缺少在传承中探索市场化、产业化道路的发展途径。因而造成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教育传承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并致使西部文化创意产业普遍出现原创能力欠缺、创意人才匮乏(包括思想创新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慢等问题。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的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的新思路

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传承民间艺术势必促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将为地方高职教育传承民间艺术提供实践创新平台,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充分将两者结合发展将成为高职教育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的新方向。

明确特色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实施和发展的指挥棒,对各种教育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理念和行为导向作用。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应当是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说就是以受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发展为本,这与以“知识体系”为本、以“大纲”为本的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为少数民族,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艺术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而对外来艺术相对陌生并难以领悟。“任何事物都内在地蕴含了发展的胚芽,事物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自我发展。”[1]这也就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想移植国外发达国家成熟、有特色的高职教育,却难以成功的本质原因。因此,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目标应当在普适性高职教育目标下重新审视和自我反省,必须依赖自身能力和有效作为进行自我个性化设计,找到最佳定位。

为激发西部地区学生的民族文化情结,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责任感,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唯技独尊”的单一目标的职业教育观念,构建“培养创新创业潜能,结合民族艺术传承,以服务区域创意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突出综合职业素养”的西部高职特色教育目标体系,从而更好地发现并引导各种人才进入适当的职业途径,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发展。

重构地方课程体系。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所以民族传统文化应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仅限于艺术设计学科下某些专业课中穿插进行。高职院校应面向所有专业,精选民间艺术内容,开发既符合当代高职教育要求又体现民族艺术特色的校本教材,对在校学生普及各民族艺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和对民族人文的了解,增进服务西部建设的工作热情。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针对特色专业进行渗透式课程教学,即课程不再是既有结构上的调整和附加,而是对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2]在各国各地区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竞争战略性产业的宏观背景下,地方高校纷纷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制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传承民间艺术的同时必须结合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新民族民间艺术,使其在创新中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经济中得以有效传承。基于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跨界发展的“无边界”特色产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还要加强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形成多学科支撑的课程群。艺术、旅游、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可整合相关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加强综合课程之间的关联,在以往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之外,增设专业综合课,加强各学科、各专业、各课程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借鉴,通过课程群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使民间艺术在自觉主动中全面传承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够鲜明,基本都是沿袭和模仿发达地区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真实引入项目、订单教学与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地区高职教育与特色产业发展脱节,长期以校内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及课程考评的唯一主角,限制并阻碍了学生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发展。随着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断对劳动力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多元化创新。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工作室”为依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创新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途径。高职院校应与地方政府、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创办校内工作室,打破传统的以专业分班为单位的封闭式、孤立式教学,由擅长不同专业的骨干教师和聘请的民间艺术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等,负责带领学生承接企业项目,按照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协作为学生打造职业发展规划。既确保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個性发展,又突破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分隔,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和动力,最终实现西部地区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推进产教协同创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经济建设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于单纯的手工技能,更多地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并兼具营销管理等才能的综合型应用人才。一直以来,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游离于区域产业发展之外,重教不重产,导致民间艺术资源分散浪费,利用与产出效益不高,因此,一些西部地区尽管坐拥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资源,却依然背负着“富饶的贫穷”。对于西部地区高职教育而言,产教融合早已不是新名词,但作用于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成效却不明显。笔者认为,产教协同创新比产教融合更进一步凸显了高职教育职能,即服务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开发产业资源的双向职能。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政府、企业等相关主体间只有开展深度合作,组建创意产业联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互补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功能,共同承担风险,打造集策划、设计、生产、流通、销售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才能可持续传承民间艺术,进而催生新业态,振兴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只有从单纯的传承教育中走出来,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的产教协同创新发展,才能在新的形势下获得更长远、更广阔的发展,真正服务西部地区建设。

注释:

[1]徐国庆.职业教育发展的设计模式、内生模式及其政策意义[J].教育研究,2005(8).

[2]普丽春.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基于对云南省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作者肖燕萍系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欧阳胜系吉首大学讲师)

基金项目: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2016年项目(16WHCYYB42),湖南省民宗委民族宗教问题研究项目(2016-HNMY-023),湖南省湘西州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SK201604)

推荐访问:民间艺术 传承 西部地区 创新 高职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