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土家族民歌《黄四姐》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2-11-25 18:40:1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黄四姐》作为土家族民间风俗的重要代表,凝聚了土家族音乐的众多特点。从它的音乐特征、唱腔衬词、舞蹈动作、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能寻找出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文化信息。且不仅能为音乐工作者在创作上提供更多的音乐创作元素,还对于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土家族 黄四姐 艺术特征 保护和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建始县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部分,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居于土家族母亲河清江中上游地区,这里土家风俗浓厚,对歌舞表演尤为喜爱。流传中外的土家族民歌《黄四姐》就源于此,《黄四姐》是土家族人的一种喜俗活动,是一种集民族民间歌曲、舞蹈与风俗习惯于一体的、具有土家族独特民族个性魅力的民族文化现象,对其艺术特征的挖掘对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黄四姐》的音乐结构

《黄四姐》全曲结构为1段式,共有7个乐句(包括两个乐句的说白),28个小节,6段歌词,乐句结构规整,每个乐句由4个小节构成,其中说白也是4个小节构成。乐曲的第2、3乐句为单乐句,其余乐句为复乐句结构,展现出黄四姐与货郎哥“相识——相恋——约会”的整个过程。从土家族人民的演唱习惯(6段歌词从头反复)来看,它属于一段体结构;从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历程来看,它趋向于是一首“赶七句”情歌。据说,土家族民歌原为4句,后来觉得4句不能够尽情抒怀,就在4句后面补1句,于是就出现里土家族有名的“五句子”,“补”这一句又称为“赶”,于是“五句子”又称为“赶五句”或“排子歌”,在5句子的基础上又补充两句称为“七句子”或“赶七句”。《黄四姐》的前5句,唱到“坐到有人瞧(勒)我的个娇娇”就已结束了,但作者并未就此了结,而是在后面又紧追了具有“补充”终止的效应的两句:“哎呀我的哥(呀),你送上这么多(呀),东西(的个)少些(舍),你不要这么说!”,使作品构成了7个乐句,形成了“赶七句”的音乐结构。

二 《黄四姐》的歌词和曲调

歌词是土家族民歌中直接表达思想内容的文学部分。“喜者歌其乐,愁者歌其苦,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因为土家族生活在这一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之中,其历史发展与生产方式、民风民俗、宗教信仰、艺术传统、艺术传统、语言等,必然反映到土家族民歌的歌词之中,由此形成独特的题材特色。《黄四姐》的歌词共分3段,第1段的歌词是:“(男)黄(呀)四姐儿(呀)!(女)你喊我干啥子儿(嘛)?(男)我给你送一根丝帕子儿(呀)。(女)我要你一根丝帕子儿干啥子儿(嘛)?(男白)戴在妹(儿)头上,(女)行路又好看,(男)坐着有人瞧(舍),奴的个娇娇!(女白)哎呀我的哥,你送上这么多,(男)我东西送得少些(舍),你不要这么说!”第2、3段只是将“丝帕子”换成了“金簪子”和“金环子”(即耳环)。送的东西,自上而下,男女夹白中,将“黄四姐”打扮得越来越华贵而又美丽。《黄四姐》的歌词连贯自成体系,幽默风趣、易记上口,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而存在的,来源于生活,尤其是歌词使建始方言得到了很好的体验。

《黄四姐》的曲调起伏不大,全曲音域在四、五度范围之内,旋律的进行以上行的大二度、小三度级进为主,大三度、纯四度伴随其间。曲调与歌词的平稳结合使说说唱唱、你唱我答、边唱边舞的情绪表现得格外生动活泼;歌词与曲调相结合以后作为一种直接诉诸听觉的形态而存在,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使歌词所描述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非常形象生动。容易学会,也可即兴发挥,凭想象创作新的内容,也就是边唱边跳边创作。

三 《黄四姐》的唱腔

建始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成渝片区,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大致相同,但同中有异,其叠音现象在语音、语义、构词法上更具特色,在音调的四声和吐字方面较接近四川话,但在音律方面要比四川话平顺;吐字方面,声母的发声比四川话语气重一些。这些语言特点在《黄四姐》的歌词唱腔方面也有一些体现,唱中夹白,更加深了歌曲的地方风味。

因为《黄四姐》的表演受场地限制,多在土家族的堂屋和院坝里,观众多在演唱者的四周,因此,演唱者只需用平腔演唱就足够了,当地人称之为“平腔落板”即“平腔唱法”。建始县多年从事音乐研究的文世昌说:“《黄四姐》属平腔唱法,词曲通俗,演唱形式简单,容易被群众所接受,……”《黄四姐》属于民族民间传统小调类歌曲,唱腔柔和,悠扬婉转,歌唱中以“滑”、“倚”来装饰润腔。例如,在第1小节的“La”音演唱上带上倚音“So”的唱法;在第3小节的“Re”音上运用了下滑音。

四 《黄四姐》的调式、节奏

调式是音乐的基础,它决定乐曲的表现特性、区域特性,甚至有点像是作品的“指纹”,可以通过乐曲的调式知道作者想说什么。民歌的音乐特征也主要体现在音乐的调式特征上,所以要分析《黄四姐》民歌的音乐特色得从音调入手。《黄四姐》是流行于建始县境内的民间花鼓小调,其调式是属于中国民间音乐的D宫系统五声音阶调式,歌曲仅五声六度:“Sol”、“La”、“Do”“Re”、“Mi”(简谱唱:5、6、1、2、3)。“Sol”音在全曲中仅仅只出现了5次,“La”、“Do”二音出现的频率却高得多,以“La”、“Do”、“Re”为骨干音。音调以窄小声韵为主,音调“窄羽”,偏爱级进和窄进音程的旋法。从起伏的旋律中发现作品调式分为两个部分:第1小节——第12小节,在 B羽五声(少角音“3”)调式中欢快的进行,以“so、la、do 、re”,即“徵—羽—宫—商”四声为创作元素,其中“la”出现了13次,起音和结尾的终止音都是“la”;接着是4个小节的数板;第17小节——第20小节和第25小节——第28小节在加清角“4”音的六声(加偏音“4”、少角音“3”)A徵六声调式中回旋,以“Fa、so、la、do”,即“清角—徵—羽—宫”四声腔为创作元素,结束的落音是“so”,曲中大量的羽终止,最后结束在徵音上,成就了作品欢畅、简朴的音乐特点。

学音乐的人常常不无根据地把音乐作品的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换句话说也就是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在分析作品结构时,就获知作品构成是一种“赶七句”的创作方式,其中有两个乐句运用了“数板”的表现手法,即将一个短小的节奏型重复进行。在《黄四姐》中, “数板”使用了四分之二的拍子,规整的节奏以每分钟132拍的快速旋律流动表现出挑担的律动,使“货郎哥”那一步一闪的挑担动作与“黄四姐”手中的丝帕相映生辉,更富于动感,生活气息和喜庆气氛更浓,使本身就欢畅的情绪更富于跳跃性和舞蹈性。

五 《黄四姐》的衬词

衬词是中国民歌常用的一种特殊的歌曲表现手段。衬词最初来自语气词、感叹词或象声词等,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当民歌的曲调发展受到一般唱词陈述的束缚时,便往往利用衬词使旋律得到更大的发挥。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衬词、虚词一般都是土家族各地方言中常用的口语音节或惯用语,以此表现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巧妙运用虚词可使民歌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突出土家族的特殊风格。《黄四姐》中的衬词用得很巧妙又平凡,不论是“我的哥啊”还是“我的干妹子呀”,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但在作为一种民族民间文化现象看时,都只能视为衬词;歌中还巧妙运用虚词,如“啥子儿”、“哦”、“要得嘛”、“舍”、“哇”等,这些词作为语言成分所表达的意思是有限的,但与曲调结合后便增强了表情的隽永和韵味,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喊啥子”的“喊”演唱时,将逆波音和上下滑音等的技巧运用到衬词中,采用一种稍以挤压喉部发声的特殊演唱方法,使衬词听起来更有韵味,更加突出了土家族的特点,构成了《黄四姐》无与伦比的艺术特点。

六 《黄四姐》的舞蹈动作

土家人的“洗三”喜俗是《黄四姐》生存的条件,这种生存环境决定了它的舞蹈动作特点:“脚踏之字拐,手似弱柳飘,腰儿前后扭,屁股两边翘”,意思是说舞蹈者脚踏“之”字拐,一步一摇,手若杨柳随风吹,腰似水仙随波摇,腿像弹簧轻轻走,头或前倾或后仰,而屁股呢,则随身子的变化两边翘,眼神随手指尖上的那方手帕顾盼生辉,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一次小小手帕的磨擦,都让他们看上去幸福满怀,心旌荡漾。其基本步伐为两步半,既在跳舞过程中,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走两整步和一个半步,半步为息步,既稍作休息。两步半的迈步顺序和方向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舞伴对舞的需要可先向左,也可先向右。道具为男生挑担子,踩着数板,一步一顿的挑担,女生拿一方毛巾或手帕,女生根据歌词内容来回摆动手中的道具,手扬的幅度一般不高于上胸部,道具有时用来掩饰女生的一丝娇羞,有时用作双方调情打闹的工具,两人左右穿插,互问互答,趣味横生。舞蹈基本形象动作是“三道弯”,既膝部往前弯,臀部往后翘,头部往前倾。演员表情可以说是“眉来眼去,传情达意”,手上的动作及身体的动作可视歌曲的情绪和现场的气氛即兴发挥。

七 《黄四姐》的表演形式

土家族民歌民舞蕴藏量巨大,其特点就体现为载歌载舞,歌舞不分家,词、乐、舞三位为一体。《黄四姐》传统的表演形式为歌伴舞,4个人,且4人必须般辈(辈分相当,要么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要么伯伯婶娘和舅舅舅母)。两人一对,4人同跳,其中1人扮成丑角(或抹成花脸,或装成驼背),男执芭扇,女拿手帕;后来改编的表演中,男、女配对,男挑货架,以挑担的律动为基本节奏型,女拿手帕或芭扇、烟斗为道具,载歌载舞.舞蹈表演动作以一左一右的同边上步、提胯下沉为特色,一步一拍,调度上以穿“十”字步为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掀起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热潮,民族、民间艺术瑰宝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建始长阳音乐人陈娟,曾用反串的方法,一个人用男女声兼唱表演了《黄四姐》,将货郎哥与黄四姐的互为倾慕之情扬满清江,产生了轰动效应;总政歌舞团演员梦鸽与国内知名民歌演员魏金栋演唱的《黄四姐》,在中央电视台和很多地方电视台露面。2009年8月上旬,建始三里乡政府在第五届“黄四姐”文化节上,请出县歌舞团团长杨锡彪,提出了创新内容办法:将原来传统歌伴舞的表演形式,改成集体歌舞形式,将场景设置为春暖花开的茶园,一群男女青年用舞蹈动作和丰富表情展示出土家人谈情说爱的美好生活。县歌舞团副团长沈传东受到启发,在歌舞《黄四姐》的优美曲子里又插入或配上一些鼓、钹、键盘等乐器模拟的鸟语虫鸣声音,乐曲清新、明快、优美、动人,充分展示出东龙河畔那种田园风光的诗画意境。大家把这个集体舞蹈取名为《四姐恋歌》;……目前,县歌舞团对《黄四姐》以不同的表演形式已编改了20多个版本。

《黄四姐》凝聚了土家族音乐的众多特点,从中能寻找出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文化信息,它的养分、艺术表现手法能为外界音乐工作者在创作上提供更多的音乐创作元素,它是创作复杂的大型文艺作品的基础;它的艺术经验对解决许多音乐理论、音乐美学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土家族民歌的记录、整理和传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甚至对于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土家族音乐工作者,研究《黄四姐》,保护和传承好《黄四姐》这种民间艺术,不仅具有文化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华:《土家族灯歌〈黄四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 陈宇京:《民俗活动“黄四姐”现象的文化意义综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 张慧、张子嘉:《〈黄四姐〉的创作年代及背景》,《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 王燕妮:《民歌〈黄四姐〉的民俗文化内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5] 杨华:《浅析土家族“三声腔”民歌》,《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作者简介:朱蓉,女,1975—,湖北恩施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

推荐访问:土家族 民歌 特征 艺术 黄四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