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深度解读

时间:2022-11-23 15:30:19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深入理解中国改革的阶段性,有利于明确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然性。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方面,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批判物本与官本思维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实质是系统各方面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强调基于历史、立足现时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思想路线保障,四项基本原则是根本政治保障,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保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是总布局。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的发展与完善中,还需要对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关系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改革;以人为本;党的领导;总体布局

中图分类号:D6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2002010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刻召开的,十八大报告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层面讲,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各种难题与挑战,中国社会如何实现进一步科学发展的问题,可以说是强调中国科学发展之路的报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即发展价值目标问题的科学回答上,同时体现在对于“怎样发展”即发展思路与举措的部署上。本文围绕上述以及其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谈些学习体会与看法,以此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改革的阶段性与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提出

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还要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及其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回顾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一种理论产生于特定时期与一定历史条件。由于实践条件和主观认识的限制,任何理论都有盲点或者说局限性;现实实践在不断发展,理论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理论本身必然会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文革”结束时,中国生产力十分落后,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发展问题作了初步的系统回答。今天来看,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处于生存型阶段,加快发展生产力、想方设法把蛋糕做大、增加物质财富总量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当务之急。进而言之,当时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主要是指经济增长,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数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时还不是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围绕经济而展开的发展思路,遵循了落后国家现代化的基本规律,符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效解决了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从今天的认识高度反思,现代化建设不仅包含经济建设,其内容是多方面的,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虽然邓小平对中国的现代化和发展有一个整体和长远的思路,但他关于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思想主要还是基于当时中国处于生存型阶段的现实而提出的,不可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进而预料到中国以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而且即使经济建设本身也是一个新问题,是在解决新问题基础上不断推进的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在尚未认识到经济的市场化会导致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会如此快地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还比较乐观地认为现行的发展方式决不会导致过大的贫富差距,“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1](P64)。邓小平认为,随着生产发展和经济进步,先富的人和地区带动后富的人和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起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至少是难度不大的。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张力确实不明显,但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很快使邓小平认识到:从生产发展到共同富裕之间的跨越难度并不小,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远比预料的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2](P719)实践充分证明,没发展起来以前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温饱问题初步解决后人们的要求会更多、更高,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矛盾、挑战也会更多,在这种情况下过分突出经济发展思路会面临很多问题。改革设计者对于发展张力的认识不够表明,改革设计与改革后果之间存在差距,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充满了不确定性,改革的实际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不可控的。可见,虽然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现代化问题做出了初步的系统回答,但并非尽善尽美。改革的不完全可控以及实践的新要求,都决定了在现代化的继续推进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要进一步发展创新,且这种理论创新的空间很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邓小平理论之后对于中国改革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回答。

与邓小平理论比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十多年后我国生产力水平获得一定发展、人民温饱问题初步解决的情况下,立足新的历史条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由于历史间距的存在,站在改革开放34年后的今天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能认识得会更加全面。与邓小平理论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改革的新形势,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比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相统一的现代化目标;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与基本分配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等。可以说,正是基于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有效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同时也应认识到,尽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很多方面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但其核心和主旨依然是强调经济发展。在“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指向最明显、落实效果最好。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搞市场经济就意味着发展先进生产力,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历经思想解放和汲取教训找到的经济发展之路,我们必然倾注巨大的精力与热情,发展中掀起的经济热潮由此势不可挡。对在这种背景下的一些问题,我们现在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第一,发展过分集中于经济难以避免,这必然会导致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对经济热潮的过分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其他领域的建设与发展,诸如社会公平问题、权力监督制约问题、价值观建设问题等,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解决思路或落实措施,现实成效也并不显著。第二,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充满热情,但对于怎么建设则缺乏经验。我国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主要靠政治权力推动,在着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初,由于改革的路径依赖、过度重视GDP的政绩考核以及财政收入压力等,公共权力掌握大量资源且直接干预经济、过分介入市场,导致市场本身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出现倾斜。这种倾斜的长期持续,使占有大量经济资源的资本集团日益发展,并借助与权力的关系不规范地获得大量收益,形成了依附于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群体,贪腐行为蔓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不规范市场经济导致的利益分化不规范性与利益格局不规范性逐渐明朗,虽然市场经济的这种双重性后果实非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初衷,改革设计者最初对于市场经济之马太效应也并非没有预见,但其负面效应远超改革设计者最初的认识与估量则是事实。综合所述,十四大至十六大时期,我们的主要工作和精力投在经济建设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些理念没有充分落实,实践发展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没有任何理论是极度完善的,理论对现实总是有遗漏、盲点及不及之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如此。在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问题的不断积累与暴露,在应对各种不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过程中,我们的理论创新必然还有很大的空间,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理论创新的结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发展迅速、成就显著,但问题累积、挑战很大,面临很多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与难题。具体说来,主要问题是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重生产、轻消费,重外需、轻内需,国强民不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政治体制特别是公民参与机制与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改革亟须深化和建立健全,道德沦丧(赤裸裸拜金主义导致的违法犯罪)与道德困境(欲行善事而担心代价过高,道德上的犹豫与艰难选择)并存,橄榄形社会结构尚未形成,鸭梨形社会结构存在固化与断裂的风险,不同阶层与群体之间互有隔阂,改革成果没有实现有效共享。这种现状表明,中国的改革又面临一个新的关键节点,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与城市化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时期,从现代化角度说就是从经济现代化开始转向有重点的全面现代化、由物的现代化转向人的现代化。越是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上,问题往往积压得越多、越严重,破除各种障碍、渡过这个节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会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与水平,反之则会成为一个烂尾工程且不可能最后成功。在这样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传统发展方式必须改变,新的更为科学的发展理念必须确立,而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改革发展的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十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在全局和战略上引领、指导中国前进的科学理论。正因为如此,经过十年的酝酿和实践检验,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列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推荐访问: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深度 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