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论新时期我国农民收入问题

时间:2022-11-21 16:20:14 来源:网友投稿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978—200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提高到2476元,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发展态势看,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1.增速波动较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速最高时曾达20.9%(1982年),最低为-1.6%(1989年)。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四年下降,这在改革开放以来尚属首次。这种波动性反映出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2.构成“非农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构成“非农化”速度加快。一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其他非生产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1997—2002年,这一比重由29.5%上升为40%。二是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上升。1997—2002年,这一比重由17.2%上升到23.6%。三是在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中,畜牧业和渔业收入比重不断上升。1997—2002年,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业收入中的比重从18.5%提高到21.4%。农民收入构成“非农化”的趋势,反映出农民收入来源逐步趋向多元化,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非农业收入成为新阶段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

3.“三个差距”继续扩大。从城乡收入差距看,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波动扩大的变化态势。1997—2002年,城镇、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47:1扩大到3.11:1,而且城乡收入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不同类型农户收入差距看,2000年,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98年的2034元和2031元下降到1933元和1980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0元和273元。从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看,1990年东、中、西部农民收入之比为1.50:1.17:1,2002年为1.93:1.49:1,差距趋于扩大。从“三个差距”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都日益突出;低收入农户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纯农户。

4.增收的制约因素不断强化。改革开放初期,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产量增长、农产品价格提高、乡镇企业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市场需求约束增强、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农民增收的步伐放慢。从统计数据看,20世纪90年代,农产品价格上升了30%,而农业成本上升了70%;从1978年到2001年的23年中,有13年总支出的增长高于总收入的增长,有12年是现金支出增长高于现金收入增长。

二、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经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出现了一些新的增长点,并实现恢复性增长。

1.优质特色种植业产品增收。近年来,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优质特色产品,成为保持种植业收入稳定的基础,是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的重要力量。

2.畜牧、水产养殖业增收。近年来,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1998—2002年,农民来自牧业的纯收入增加22.2元,增幅达11.8%,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从12.9%上升到14.2%;同期,我国农民来自渔业的纯收入累计增加9.7元,增幅达43.4%,年均增长9.4%。

3.外出打工增收。2002年,农民打工收入人均438.2元,同比增加45.6元,增长11.6%,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1.8%。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是中西部省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4.减负增收。1998年后,农民的税费负担开始逐年下降,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为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2002年,农民的税费负担人均为78.7元,比1997年减少29.3元。由于税费负担下降,直接拉动农民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

5.投入增收。近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流通条件和农民生活设施及环境,不仅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而且还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是通过工程设施建设吸纳农民就业,直接转化为农民的劳务收入。二是退耕还林等政策让农民增加现金收入。三是在继续坚持按保护价收购粮食的同时,国家扩大了对农民直接补贴的试点,促进了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四是实施良种补贴,直接增加了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五是扩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正是由于近年来农民增收出现了新的亮点,即使在经受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去年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恢复性增长,增幅达4.3%。

三、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1.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2.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4.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注:文中所用资料均源自农业部信息中心)

推荐访问:新时期 农民收入 我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