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互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困境与突破

时间:2022-11-21 16:10:1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是加快我国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深度分析“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機遇与困境的基础上,探索“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的培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8020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跨入新常态。如何在新常态背景下加快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步伐,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新时期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在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有效突破口。

1面临的机遇

1.1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雄厚的财力支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目前,尽管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是经济增长的总量仍是非常可观的。同时,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出台了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和种粮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支农、扶农政策,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1.2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互联网+”现代农业提供了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技术指导和支撑以及生产要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使广大农民向城镇不断地迁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发挥了很大的牵引作用。在新常态背景下,形成了农业与工业互通,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两种经济形式互动的崭新格局。这种开放的农业和农业经济将会引领并带动我国农业与全国各地农业加速接轨、融合、渗透,为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1.3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由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农业结构上也在逐步转变,由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转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并重,逐步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与农产品加工三者并重,兼顾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多元化大农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产品的优质高产。

1.4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模式的转变,增添了新活力

农业电商的发展,改变了农产品传统的流通销售模式、拓展了农产品销售的市场空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了销售渠道和销售区域、拓展了消费群体,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2存在的困境

2.1现代农业以及“互联网+”服务于农业的基础设施薄弱、滞后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深厚的农业基础为互联网发展提供条件。但是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和薄弱,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这些情况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另外,我国虽然大部分农村都覆盖了宽带互联网,但是互联网的一些新技术,如农业物联网等方面的设备由于没有量化生产,导致生产成本比较高,销售价格比较贵,农民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机会来使用这些新技术。大部分村镇的公共信息服务站配置的信息技术设备,远远落后于实际的需要,网络技术和计算机通讯的应用和普及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目前将信息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仅是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尚需要付出较多努力才能实现。

2.2农业电商行为不规范,物流配送成本高

近几年,农业电商发展迅猛,但是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假象繁荣,背后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投资方向大致相同、重复建设相同的农业电商、相互挤压竞争严重等,导致大量的农业电商亏损,在大量新的农业电商建站的同时也有一批在关站。

传统的农产品和农资的销售是集中运输,再到某一固定站二次分发,缩减了物流运输成本。而“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电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面对面,虽然减少了批发商和零售商这些流通环节,但物流配送成本却大幅度提升,生鲜农产品的损耗也很大。农药这种特殊的农资产品,因其商品的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混合运输,物流成本也随之增加。这样就导致电商销售的产品在价格上不再占据优势。另外,农产品种类繁多,相应农产品的标准和价格制定,无法实现统一,致使真正质优价廉的农产品也难以打开市场。

2.3缺乏专业的互联网人才,农民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比较弱

在农业领域,从事生产、经营、加工等工作的人员普遍学历较低,专业从事农业信息工作和大数据分析的人员在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综合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不能为现代农业优质高效地服务。新IT概念的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也仅仅是个概念,大量的数据信息缺乏整合和深入研究,不能有效地分析利用。

目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的许多青壮年和中年人员都选择进城务工,家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这些留守人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很少会主动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甚至就根本不会。

3突破途径

“互联网+”现代农业最应当解决的是“加”什么和怎么“加”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互联网+”基础设施

借国家战略方案“宽带中国”之东风,加快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重点解决农村通宽带问题、农产品与农资产品信息体系、储运物流网络系统。完善农业数据、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电商网络平台以及服务中心、农产品物流,特别是生鲜食品的冷链物流网络,打牢“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地基。

3.2“互联网+”人才引进和培养

注重互联网农业专业人才和新农人的培养,建立一定数量的培训基地。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众多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向新农人转变,提高他们获取和利用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培养大量规模化的互联网农业专业人才。另外,还要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引进一批互联网农业信息技术人才。

3.3“互联网+”农业生产

充分利用物联网新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等对农业实施精准服务。通过互联网新技术定位采集,分析当地的土壤、气候、水质、肥料、降雨量等,对农作物、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分析,科学记录其生长过程,利用科学化的数据和管理方式进行指导和控制,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和效益。

物联网新技术还可全程视频监控种养殖业,进行智能跟踪和数据管理。例如,对种植业可以从农产品的田间收获到农产品的分拣分级、包装冷藏等初加工过程再到农产品的清洗、烹饪、消毒、灌装等加工过程进行全程控制和管理。

3.4“互联网+”流通和农业经营

“互联网+”流通和农业经营就是要解决农副产品的买卖问题。运用互联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将农副产品的运输、储藏、检测以及过程控制管理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产地和到达的终端地点、集货与配送、农副产品的包装等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经营要实现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牛、羊、猪、禽等畜产品的线上线下交易的产品可溯源,健全交易网络平台的交易标准和规则。对保质期较短的农副产品要实现从“田头”或“养殖场”到直销店、超市等市场前产品初加工的整个过程的智能监控,并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此外,还要实现农副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点对种子、化肥、农药、添加剂、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可通过二维码进行标识认证和扫码追溯。

3.5“互联网+”农业服务

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服务的水平、效率,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利用农业信息网、农业政务平台以及农业专业类网站、智能手机终端等对广大农民宣传最新政策、政务要闻、种养殖实用技术、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的市场信息等,让农民知道种养殖什么收益好,什么时间销售收益能最大化,买什么样的农资产品性价比最好。

3.6“互联网+”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既包含政府、各行业部门、各级农業部门、农业系统下设的各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等农业方面的政务管理,也包含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指导、监督管理和政策指导等。“互联网+”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新一代IT技术对种植、养殖、渔业和林业等农业的各个领域的历史的和现在的数据进行挖掘、存储、智能分析以及分享等,提高农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整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建立不同子系统组成的网格化的大数据系统,即可以分别建立农业管理政务方面的子系统;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劳资和人事等方面的生产管理子系统;对农产品进行检测和溯源等数据管理的加工管理子系统;以及对农产品的价格和供应量等分析的流通管理子系统。

迄今为止,我国许多地方都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在不同地区的实际操作中不能生搬硬套,要因地制宜,分地区分层次地进行“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的培育,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积极应对。

推荐访问:互联网 现代农业 困境 机遇 融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