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论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时间:2022-11-20 13:50:1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体现。中高职贯通有其动因与意义,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提出,面对困难与问题,必须进行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是科学确定中高职贯通学校与专业,建立合作机制;二是完善课程体系,编写贯通教材;三是建立中高职联合招生的新机制;四是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五是建立学生学业考评机制;六是建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机制。通过多项措施,促进中高职贯通稳步推进。

关键词:职业教育 贯通 培养模式 创新

课 题: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立项课题“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编号:ZZGJ38—15)研究成果,主持人:张志成。

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让更多的中职学生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的趋势,但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中高职贯通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院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签订教学、升学等方面的合作协议,联合招收初中生,按照“3+2”的基本学制,从中职到高职,分阶段培养专科层次的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贯通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途径。

一、中高职贯通的社会背景

1.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期盼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更加稳健,产业结构正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深化改革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健全职业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成为社会各界的一致呼声。

2.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成为了阻滞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1)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我国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从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职业教育各成一体,缺乏贯通机制,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上升渠道狭窄,面临“天花板”的阻隔,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要求迫切,而职业教育未能回应社会的要求。

(2)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剧。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许多企业提供高薪却难以招到理想的技术工人,全国出现了“技工荒”。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尽如人意,中等、初等职业教育难以担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这一重任自然落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肩上。实行中高职贯通,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迫切的任务。

(3)职业教育招生困难重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普及高中教育呼之欲出,初等职业教育走上了绝境,中职教育在新一轮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难以得到高新企业的青睐,生源乏继。有的中职学生和高中学生干脆放弃了高考的机会,高职教育面临高考生源连年流失的窘境,招生困难。有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连年落空,面临倒闭的风险。中高职贯通培养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院校招生的困境。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将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

二、实行中高职贯通的动因与意义

当前,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一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相应的工作。严峻的形势要求职业教育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于是,中高职贯通培养走上了舞台,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大亮点。

1.中高职贯通的动因

(1)内在动因。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迫使中高职院校谋划新的发展思路,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共同为中职学生开拓升学的渠道,为高职教育打好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培育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2)外在动因。广大社会和家长对职业教育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畅通人才培养上升的渠道。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企业迫切希望高技能人才加盟,以改善人力资源结构。与此同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助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中高职贯通的意义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中高职贯通的意义在于:

(1)中高职贯通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使中职学生突破了升学的“天花板”,为学生开辟了向上成长的渠道,回应了广大学生及家长迫切希望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要求。

(2)中高职贯通适应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培育一批批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高技能人才。

(3)中高职贯通还顺应了国家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正全方位推进教育改革,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多渠道、多途径选拔优秀人才,为广大学生拓宽了成才之路。中高职贯通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摆脱应试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全国各地试行,促进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中高职贯通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贯通是“新生儿”,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曾料到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不统一

目前,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中职和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心理特征、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不同,以致人才培养理念迥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院校“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未能从中高职贯通的角度进行整体设计,致使两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道“鸿沟”。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知识出现断层或者学习内容重复,在学习上不适应。

2.专业目录不一致

实行贯通培养的中高职院校专业目录严重不一致,致使中职学生升学渠道不畅,有的被迫升入不对口的专业,失去原有的专业优势,造成学习困难。

3.课程教材不统一

从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来看,合作学校开设的课程不一致,选择的教材千差万别,教学单元划分难统一,内容出现重复或错位,课程标准不一,教材教法不同,阻滞了人才贯通培养的进程。

4.教学目标不统一

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先后在不同的学校学习,两所不同层级的学校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中职学生学习的领域较窄,重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而高职生需要在更高的知识层面上进行拓展,注重对学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传授,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让学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中高职教学管理的差别也很大。

5.教学理念不一致

实行中高职贯通的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以致在教学理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6.师资力量不统一

师资力量是决定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中职与高职相比师资力量较弱,在吸引人才方面没有优势。在中高职贯通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不同,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因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四、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中高职贯通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新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从以下方面取得新突破。

1.确定中高职贯通的学校与专业,建立合作机制

不是所有的学校和专业都能不加区别地实行中高职贯通,必须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合理选择中高职贯通学校,确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进行贯通。因此,有关部门应重新编制中高职院校的专业目录,这样有助于合作院校选择实行贯通培养的专业,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中高职贯通学生分属不同层级的学校,如果没有建立一种相适应的机制加以保障,学校间、校企间工作就难以协调,贯通培养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教育计划,人才培养过程就将出现“真空”,学生在学习中就将出现重复学习或所学知识不连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实行中高职贯通,必须建立贯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协调各方的行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推进工学结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方共享资源,从制度上保证中高职贯通稳步推进。建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新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编写贯通教材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实施中高职贯通学校的组织机构要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科学确定讲授的课程,贯彻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标准,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要编写统一的中高职贯通教材,中高职贯通教材不是简单的内容拼凑。中高职贯通机构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协调学校、企业共同研讨教材的编写,从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的目标入手,科学进行教材设计,拟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确定教材能力目标、能力领域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合理划分教学单元,使中高职教材无缝对接,实现“教、学、做”有机合一,避免出现知识的盲区或者内容重复。编写中高职贯通教材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教材列入中高职贯通改革的计划,指导、推动中高职院校做好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确保人才贯通培养顺利进行。

3.建立中高职联合招生的新机制

中高职贯通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联合招生应是中高职学校、合作企业的共同任务,是促使中高职走出困境的有力举措。学校培育职业人才,合作企业提供工作情境平台,校企合作是中高职贯通招生的重要保障。改革招生制度是中高职贯通培养的重要前提。因此,中高职贯通要建立新的招生机制。招生应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中高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做好招生的宣传发动和学生的选拔录取工作,使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中高职贯通的专业特点,改革考试录取的方式,指导考生正确地填报志愿,以保证生源质量。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的招生程序增加了面试环节,考察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能力倾向,面试合格的学生方可填报中高职贯通招生志愿。招生面试时,考生和家长可以面对面地向学校了解招生专业和学校的办学情况。通过面试的互动交流,使考生与学校都满意。

4.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不同于中职、高职的教学方式,也不是两者的简单组合,而应是在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中高职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参加的教学合作新模式,开展师资交流,共同制订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举行集体备课,改进教学方法,变过去的以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以能力为本,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优势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校内外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推进工学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中高职教学融为一体,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将学生的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1+1>2”的目标。

5.建立学生学业考评机制

学生进入中职后由于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可能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成绩难以得到保证。为此,必须对考入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考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上海的经验是实行严格的学业甄别制度。中高职贯通学校联合对中职学生进行考评,成绩和思想品德合格的学生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考评不合格的学生转入其他专业(非贯通培养)学习。学生在中职三年,学业和思想品格考试合格方可升入高职完成学业。严格的学业考评机制,将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保质保量完成学业任务,为升学打好基础。

6.建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机制

师资力量是中高职贯通的生命线。当前,能适应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教师寥寥无几。实行中高职贯通应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推行中高职师资一体化培养,定期举行教师校际交流,切磋教学经验,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同时,适当引进企业专家进校任教,参与教学管理,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之充分掌握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的特点,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中高职贯通打造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赵彤,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2).

[2]王琴.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制度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

(作者单位: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浅论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文/张志成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体现。中高职贯通有其动因与意义,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提出,面对困难与问题,必须进行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是科学确定中高职贯通学校与专业,建立合作机制;二是完善课程体系,编写贯通教材;三是建立中高职联合招生的新机制;四是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五是建立学生学业考评机制;六是建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机制。通过多项措施,促进中高职贯通稳步推进。

关键词:职业教育 贯通 培养模式 创新

课 题: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立项课题“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编号:ZZGJ38—15)研究成果,主持人:张志成。

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让更多的中职学生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的趋势,但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中高职贯通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院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签订教学、升学等方面的合作协议,联合招收初中生,按照“3+2”的基本学制,从中职到高职,分阶段培养专科层次的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贯通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途径。

一、中高职贯通的社会背景

1.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期盼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更加稳健,产业结构正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深化改革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健全职业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成为社会各界的一致呼声。

2.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成为了阻滞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1)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我国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从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职业教育各成一体,缺乏贯通机制,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上升渠道狭窄,面临“天花板”的阻隔,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要求迫切,而职业教育未能回应社会的要求。

(2)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剧。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许多企业提供高薪却难以招到理想的技术工人,全国出现了“技工荒”。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尽如人意,中等、初等职业教育难以担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这一重任自然落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肩上。实行中高职贯通,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迫切的任务。

(3)职业教育招生困难重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普及高中教育呼之欲出,初等职业教育走上了绝境,中职教育在新一轮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难以得到高新企业的青睐,生源乏继。有的中职学生和高中学生干脆放弃了高考的机会,高职教育面临高考生源连年流失的窘境,招生困难。有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连年落空,面临倒闭的风险。中高职贯通培养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院校招生的困境。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将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

二、实行中高职贯通的动因与意义

当前,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一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相应的工作。严峻的形势要求职业教育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于是,中高职贯通培养走上了舞台,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大亮点。

1.中高职贯通的动因

(1)内在动因。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迫使中高职院校谋划新的发展思路,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共同为中职学生开拓升学的渠道,为高职教育打好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培育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2)外在动因。广大社会和家长对职业教育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畅通人才培养上升的渠道。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企业迫切希望高技能人才加盟,以改善人力资源结构。与此同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助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中高职贯通的意义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中高职贯通的意义在于:

(1)中高职贯通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使中职学生突破了升学的“天花板”,为学生开辟了向上成长的渠道,回应了广大学生及家长迫切希望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要求。

(2)中高职贯通适应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培育一批批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高技能人才。

(3)中高职贯通还顺应了国家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正全方位推进教育改革,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多渠道、多途径选拔优秀人才,为广大学生拓宽了成才之路。中高职贯通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摆脱应试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全国各地试行,促进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中高职贯通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贯通是“新生儿”,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曾料到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不统一

目前,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中职和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心理特征、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不同,以致人才培养理念迥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院校“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未能从中高职贯通的角度进行整体设计,致使两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道“鸿沟”。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知识出现断层或者学习内容重复,在学习上不适应。

2.专业目录不一致

实行贯通培养的中高职院校专业目录严重不一致,致使中职学生升学渠道不畅,有的被迫升入不对口的专业,失去原有的专业优势,造成学习困难。

3.课程教材不统一

从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来看,合作学校开设的课程不一致,选择的教材千差万别,教学单元划分难统一,内容出现重复或错位,课程标准不一,教材教法不同,阻滞了人才贯通培养的进程。

4.教学目标不统一

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先后在不同的学校学习,两所不同层级的学校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中职学生学习的领域较窄,重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而高职生需要在更高的知识层面上进行拓展,注重对学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传授,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让学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中高职教学管理的差别也很大。

5.教学理念不一致

实行中高职贯通的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以致在教学理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6.师资力量不统一

师资力量是决定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中职与高职相比师资力量较弱,在吸引人才方面没有优势。在中高职贯通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不同,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因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四、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中高职贯通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新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从以下方面取得新突破。

1.确定中高职贯通的学校与专业,建立合作机制

不是所有的学校和专业都能不加区别地实行中高职贯通,必须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合理选择中高职贯通学校,确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进行贯通。因此,有关部门应重新编制中高职院校的专业目录,这样有助于合作院校选择实行贯通培养的专业,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中高职贯通学生分属不同层级的学校,如果没有建立一种相适应的机制加以保障,学校间、校企间工作就难以协调,贯通培养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教育计划,人才培养过程就将出现“真空”,学生在学习中就将出现重复学习或所学知识不连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实行中高职贯通,必须建立贯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协调各方的行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推进工学结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方共享资源,从制度上保证中高职贯通稳步推进。建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新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编写贯通教材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实施中高职贯通学校的组织机构要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科学确定讲授的课程,贯彻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标准,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要编写统一的中高职贯通教材,中高职贯通教材不是简单的内容拼凑。中高职贯通机构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协调学校、企业共同研讨教材的编写,从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的目标入手,科学进行教材设计,拟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确定教材能力目标、能力领域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合理划分教学单元,使中高职教材无缝对接,实现“教、学、做”有机合一,避免出现知识的盲区或者内容重复。编写中高职贯通教材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教材列入中高职贯通改革的计划,指导、推动中高职院校做好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确保人才贯通培养顺利进行。

3.建立中高职联合招生的新机制

中高职贯通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联合招生应是中高职学校、合作企业的共同任务,是促使中高职走出困境的有力举措。学校培育职业人才,合作企业提供工作情境平台,校企合作是中高职贯通招生的重要保障。改革招生制度是中高职贯通培养的重要前提。因此,中高职贯通要建立新的招生机制。招生应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中高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做好招生的宣传发动和学生的选拔录取工作,使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中高职贯通的专业特点,改革考试录取的方式,指导考生正确地填报志愿,以保证生源质量。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的招生程序增加了面试环节,考察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能力倾向,面试合格的学生方可填报中高职贯通招生志愿。招生面试时,考生和家长可以面对面地向学校了解招生专业和学校的办学情况。通过面试的互动交流,使考生与学校都满意。

4.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不同于中职、高职的教学方式,也不是两者的简单组合,而应是在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中高职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参加的教学合作新模式,开展师资交流,共同制订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举行集体备课,改进教学方法,变过去的以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以能力为本,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优势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校内外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推进工学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中高职教学融为一体,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将学生的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1+1>2”的目标。

5.建立学生学业考评机制

学生进入中职后由于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可能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成绩难以得到保证。为此,必须对考入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考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上海的经验是实行严格的学业甄别制度。中高职贯通学校联合对中职学生进行考评,成绩和思想品德合格的学生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考评不合格的学生转入其他专业(非贯通培养)学习。学生在中职三年,学业和思想品格考试合格方可升入高职完成学业。严格的学业考评机制,将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保质保量完成学业任务,为升学打好基础。

6.建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机制

师资力量是中高职贯通的生命线。当前,能适应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教师寥寥无几。实行中高职贯通应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推行中高职师资一体化培养,定期举行教师校际交流,切磋教学经验,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同时,适当引进企业专家进校任教,参与教学管理,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之充分掌握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的特点,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中高职贯通打造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赵彤,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2).

[2]王琴.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制度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

(作者单位: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推荐访问:贯通 高职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浅论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