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职毕业生能否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实证研究

时间:2022-11-20 13:45:08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以中职学生调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研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毕业生终将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改善甚至能够彻底改变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为中职毕业生顺利实现大学梦铺平道路。

关键词 中职毕业生;高职院校;生源;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5-0031-08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但从全国来看,高职院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普通高中,中职毕业生只是作为高职生源的补充。《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搭建中高职教育“立交桥”,并重新定位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但这只为高职院校大幅增加中职学校招生,缓解高职生源危机提供了可能。中职毕业生能否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生源危机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检验。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对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意愿及其能否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进行系统分析。

一、对中职学生的调查证据

为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基本状况、升学意愿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团队对河南省交通学校、濮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等1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重点访谈。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43份,其中有效问卷1746份,有效问卷率为94.74%。为提高调查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尽量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选取省属职业中专5所,地市级职业中专5所,县级职业中专5所,问卷涉及被调查学校所有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学生和在校外实习的三年级学生。重点访谈师生121名。调查和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2个项目:生源结构、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对高职招生政策了解程度、升入高职意愿、对自己最终进入高职院校的可能性估计、影响就读高职意愿的最主要因素、不愿意读高职的最主要原因、最信任的招生信息渠道、愿意读高职的最主要动机、择校区域偏好、招生方式偏好等。

(一)中职学生基本情况

1.生源结构

在所调研的中职学生群体中,来自农村的占72%,来自乡镇的占5%,来自县城的占3%,来自市区的占20%。这表明,超过七成中职学生来自农村,这与近几年政府建立了包括“雨露计划”在内的“以免学费为主,国家助学金、校内奖学金为辅”的较完善的助学政策体系,增强了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学生的吸引力有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中职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趋势将会长期存在。

2.父母职业

在所调研学生群体中,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占70%,为工人的占9%,为干部的占1%,其他职业为20%。这表明,七成中职学生父母的职业为农民,这与“超过七成的中职学生来自农村”密切相关。

3.家庭经济状况

所调研的学生群体中,家庭经济状况贫困的占43%,一般的占57%,富裕的为0%。这表明,多数中职学生的家庭收入和经济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与72%的中职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和70%学生的父母职业为农民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教育具有很强的收入效应,可能意味着富裕家庭购买更多的教育,低收入家庭对学费的变化更敏感。相当多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难以支付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而被迫放弃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

(二)中职学生对高职招生政策了解程度

调研学生群体中,对高职招生政策基本了解的占52%,不了解的占48%,很了解的没有。这表明,只有略高于半数的中职学生对高职招生政策基本了解,仍有近半数中职学生对高职招生政策并不了解。说明高职院校招生政策在中职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中职学生升学意愿调查

1. 升入高职的意愿

所调研学生群体中,愿意升入高职的占59%,不愿意升入高职的占20%,说不准的占21%。这表明,近六成中职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升入高职,还有两成学生处于“说不准”的犹豫状态。

2.对自己最终升入高职的可能性估计

所调研学生群体中,愿意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中“基本确定”自己最终会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为35%,认为“很可能”升入高职的比例为18%,“有点可能”升入高职的为41%,“不可能”升入高职的为6%。再考虑到有“升高职的意愿”的学生比例为59%,这意味着保守估计约有20.65%(35%×59%)的中职学生最终会升入高职;乐观估计约有31.27%((35%+18%)×59%)的中职毕业生会升入高职。因此,中职毕业生最终升入高职的比例估计在20%~30%之间。与目前高职生源中不相称的人数相比,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人数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四)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有57%的中职学生认为“个人是否想读”是影响升入高职意愿的最主要因素,说明多数中职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自身发展。“自己能否通过考试”是影响升入高职意愿的第二因素,有15%的中职学生担心自己不能通过高职入学考试,说明相当一部分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这正是高职教育分类考试的原因所在,通过多元化录取方式,让多数达到标准的学生顺利入读高职,实现他们的大学梦,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家长是否支持”是影响升入高职意愿的第三因素,占比为14%,说明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让广大家长了解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升入高职意愿的第四因素,这部分学生占11%,这与七成以上的中职学生来自农村,逾四成的家庭为贫困家庭有直接关系。还有3%的学生提出其他影响因素。

(五)中职学生不愿意升入高职的主要原因

对不愿意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进行的专门调查显示,对读高职后就业情况的悲观预期是第一关键因素,占35%。这是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的直接反映。“自己无学习兴趣”是不愿意升入高职的第二影响因素,占34%,这反映出相当数量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家长是否支持”成为影响升入高职意愿的第三因素,占13%,说明家长的态度对中职学生是否读高职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费高低是第四影响因素,说明有10%不愿意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对学费的高低比较敏感;主要原因可能是与免费加补贴的中职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学费对于贫困家庭来说确实是一项较重的经济负担。见图1。

(六)中职学生升学偏好与倾向

1.最信任的招生信息渠道

调查显示,近六成的中职学生最信任和依赖的招生信息渠道是班主任推荐,班主任在高职招生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熟人作用也不能小觑,逾两成的中职学生是相信熟人介绍,特别是亲朋好友和同学的介绍应予以重视。另外,招生学校老师的宣传和招生学校官网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二者合计占到17%。见图2。

2.最主要的升学动机

调查显示,逾四成学生把“提高就业质量”作为最重要动机,“提高技能”作为第二动机,二者合计占到76%。只有约两成学生把“提高学历”作为主要动机。说明多数中职学生已经认识到就业和技能的重要性,提高学历不再是最重要目标。见图3。

3.升学择校区域偏好

调研显示,选择到外地学校就读的中职生占22%,选择本地学校就读的占58%,无所谓的占20%。这表明,高职院校所处区域位置、办学条件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相似时,愿意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明确选择就读本地学校的比例接近六成,主要是出于回家便利、节约交通成本和安全考虑。这正好符合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定位。略高于两成的学生选择到外地学校就读,主要是想换个生活环境,到外地看一看、闯一闯。

4.对高职院校招生方式偏好

调查显示,对口升学作为最传统的中职升学方式仍是最受到认可的高职招生方式,占37%。随着多元化招生政策的实行,单独招生也受到重视和认可,占33%。进可升学读高职,退可直接选择就业的“3+2”中高职贯通模式并未被多数学生认可,主要原因是对中职新生有参加中招的成绩要求,相当数量的中职在校生并未参加中招考试。另外,还有10%的学生选择五年一贯制。

以上调查可知,尽管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与最终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比例20%~30%的估计区间相比,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人数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人口数量证据

(一)中职毕业生数量及变动趋势预测

中职毕业生作为高职院校潜在的重要生源,其数量多少直接影响高职生源数量。因此,要回答中职毕业生能否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问题,还必须弄清中职毕业生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按照我国当前的教育阶段划分,中职学生正常毕业年龄应为18岁,因此,依据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史年度中职毕业生人数占适龄人口比例,能够预测相应年度的中职毕业生人数,结果见表1和图4。

推测逻辑为:中职毕业生适龄人口为18岁,2010年2~20岁人口数分别对应2026-2008年18岁人口数;2015年以后中职毕业生人数=中职毕业生适龄人口数×2014年中职毕业生人数占适龄人口数的比例39.83%;虽然2008-2014年间中职毕业生人数占适龄人口数比例仍有增长趋势,但为了保守起见,假定2015年以后年度中职毕业生人数占适龄人口数比例保持2014年的比例39.83%不变。

从表1和图4可知,中职毕业生适龄人口数从2008年的2802.7万人持续下滑到2021年的1342.92万人,从2022年开始稍有回升,2028年又会出现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出生率下降。

但近年来中职毕业生人数变动与适龄人口数变动趋势并不相一致。2008-2012年,中职毕业生人数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出现较快的增长趋势,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峰674.89万人。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了包括“雨露计划”在内的“以免学费为主,国家助学金、校内奖学金为辅”的较完善的助学政策体系[1],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两者合力造成中职入学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随着适龄人口的持续减少,2013年之后,中职毕业生人数出现总体下降趋势,到2021年将达到最低谷534.84万人,之后又出现上升趋势,直到2028年又出现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职学生入学率可能还有增加的潜力[2],这意味着中职学生人数可能还会增加。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升入高职也是必然。

(二)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及占高职招生总人数的比例预测

要弄清楚中职毕业生能否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还需要明确以下几问题:一是最终能够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是多少?二是不考虑中职升学人数额外增加时高职招生人数是多少?三是中职升学人数增加引起的高职招生人数额外增加数是多少?四是已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是多少?五是高职招生总人数是多少?六是中职毕业生占高职招生总人数的比例是多少?指标预测值计算公式如下:(1)不考虑中职生源额外增加时高职招生人数=报名参加高考人数×历史最近年度高职招生人数占报名参加高考人数比例;(2)中职升学人数增加引起的高职招生人数额外增加数=最终能够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人数-已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3)已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参加对口升学(或高职单考单招)报名的中职学生人数=报名参加高考人数×参加对口升学(或高职单考单招)报名的中职学生人数占报名参加高考人数比例;(4)高职招生总人数=不考虑中职升学人数额外增加时高职招生人数+中职升学人数增加引起的高职招生人数额外增加数;(5)中职毕业生占高职招生总人数的比例=最终能够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人数÷高职招生总人数×100%。

这里特别需要对公式(2)和公式(3)作如下说明:公式(2)中因为缺少相关权威统计数据,按照目前的条件无法较准确地推测“已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另外,根据近年高职录取情况,报名参加对口升学(或高职单考单招)的学生录取率至少在95%以上,甚至接近100%。所以这里采用“参加对口升学(或高职单考单招)报名的中职学生人数”来替代“已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指标。公式(3)中,指标的测算依据见表2。

虽然表2中计算的“参加对口升学(或高职单考单招)报名的中职学生人数占报名参加高考人数比例”为6.88%,但本文将“参加对口升学(或高职单考单招)报名的中职学生人数占报名参加高考人数比例”确定为10%。原因如下:一是统计数据不完整,表2的5个省份中有4省份为中西部地区,缺乏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对口升学(或高职单考单招)人数统计数据,6.88%的平均比例可能偏低。按照经济规律,中职生升入高职的比例会受到中职学校所在经济地域的较大影响。经济较发达地区中职毕业生人数和报名参加对口升学(或高职单考单招)人数比例可能会比中西部地区要高,如浙江省参加高职单考单招人数比例达11.92%;二是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报名考生中含有部分综合高中应届毕业生,11.92%的比例剔除高职单考单招报名考生中含有的综合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可粗略估计高职单考单招的中职毕业生人数比例约在10%以内;三是各地招生政策存在差异,综合考虑目前全国中职生升入高职的比例超过10%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确定了上述几个指标以后,可估算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及占高职招生总人数比例等相关指标,对中职毕业生能否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作出客观回答。为提高研究结果的适用性,采用前文调查得到的“最终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比例20%~30%的估计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分别进行测算。

1.按30%的升学比例乐观估计

表3中,2015年以后最终能够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人数=相应年度中职毕业生人数×30%。其他相关指标解释如下:

2008-2013年不考虑中职生源额外增加时高职招生人数取自2008-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假定2014年以后高职招生人数占报名参加高考人数比例仍保持2013年34.91%的水平;2014年以后年度不考虑中职生源额外增加时高职招生人数=报名参加高考人数×34.91%。

2008-2013年报名参加高考人数取自2008-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报名参加高考人数取自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以后报名参加高考人数=报名参加高考适龄人口数(中职毕业生适龄人口数)×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与中职毕业生适龄人口比例。因报名参加高考适龄年龄、适龄人口数与中职毕业生年龄、适龄人口数相同,均为18周岁,因此2016-2028年报名参加普通高招人数计算公式中采用中职毕业生适龄人口数替代报名参加高考适龄人口数。虽然当年报名参加高考考生中有部分往届高中考生,但考虑到往届考生具有连续存在、逐年递延的特征,可将其忽略不计。

2008-2015年报名参加高考人数占适龄人数比例=报名参加高考人数÷报名参加高考适龄人口数(中职毕业生适龄人口数)×100%,虽然报名参加高考人数占适龄人口比例还有增加趋势,但为保守估计,2016-2028年这一比例仍采用2015年度的61.87%。已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报名参加高考人数×已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占报名参加高考人数比例10%。中职升学人数增加引起的高职招生人数额外增加数=最终能够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人数-已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高职招生总人数=不考虑中职升学人数额外增加时高职招生人数+中职升学人数增加引起的高职招生人数额外增加数。中职毕业生占高职招生总人数的比例=最终能够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人数÷高职招生总人数×100%。

从表3和图5可知,即使按10%的比例计算剔除已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人数,2015年以后高职院校每年仍将额外增加77.36~90.20万人的中职生源,高职招生人数仍将达到367.45~428.43万人,远比高职招生人数历史最高年份2011年的324.86万人多出42.59~103.57万人。按照该测算,2015年以后高职院校生源不足问题将不复存在。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将大大改观,中职毕业生占高职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将在四成以上,达到43.67%。中职学生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将变得名符其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的比例可能会是一个渐变过程,但30%左右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的目标终会实现,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2.按20%的升学比例保守估计

从表4和图6可知,按中职毕业生的20%升入高职,已参加对口升学(或高职单考单招)的中职学生人数比例仍为10%保守估算,2015年以后中职学生每年升入高职的额外增加人数在23.88~27.84万人之间,即使在招生人数最少的2021年,高职招生总人数仍可达到313.96万人。这个数字虽低于历史上高职招生人数的最高年份2011年的324.86万人,但仍与2012年高职招生人数314.78万人接近。这意味着即使考虑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影响,最保守估计今后高职生源稳定在320~360万人的规模将成为常态。中职毕业生占高职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将在1/3以上,达到34.07%,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

需要说明的是,前文预测均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基本稳定,特别是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招生规模分别在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比例相对稳定,高等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不会大幅增加为前提。另外,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人口状况、招生政策存在差异,各地高职生源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中职毕业生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的必然趋势。

三、对策与建议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中职毕业生顺利升入高职院校,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使中职毕业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变为现实呢?

(一)国家层面

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架设中高职贯通立交桥。健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职业教育、高等本科职业教育和研究生职业教育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延伸职业教育链条,架设中高职贯通立交桥,清除各层次职业教育间的障碍,“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上升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

建立健全多元考试录取制度,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6]。通过改革多元考试录取制度,逐步纠正职业教育就是低层次教育的错误认识,逐步提高中职学生在高职生源中的比重,优化高职教育生源结构。

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为高职教育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一要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程度,让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国家建设和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加大对高职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政策。三要加强对高职招生工作的引导监督,净化招生市场,为高职院校营造公平竞争的招生环境,减轻高职院校的招生成本。四要增加政府对高职教育财政投资,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推动校企合作,减小高职院校对学费收入的过度依赖,降低高职院校对生源数量的盲目追求和生源的恶性竞争。五要科学规划、调控职业教育规模,保持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进一步实行以奖、助、贷为主要形式的助学政策体系,让学生读得起。中职学生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中职教育的平民教育特征。落实助学政策是促进中职学生继续顺利求学的重要条件。

加快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获得预期收益,从而吸引更多中职学生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

(二)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自身吸引力。一要准确定位,特色办学,加强校企行合作,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让中职学生愿意报考。二要大力改革现有教育教学模式,单独组织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中高职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以适应文化基础普遍较低的学生;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让学生有目标,愿意学,能学会。三要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对中职学生应单独编班,以适应他们的学习、生活习惯,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让学生愿意留,留得住。四要做到“严出”,严把教育质量关,保证毕业生质量,维护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

加强招生服务,畅通招生渠道。高职院校应深入中职学校,搞好招生政策宣传和信息服务,加强与中职学校毕业班班主任老师的沟通,重视熟人效应,通过班主任老师和熟人将学校招生政策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消除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障碍,让更多有意愿就读高职的中职学生都不错过升学机会。

准确定位招生区域,降低招生成本。高职院校应以学校附近区域生源为重心,发挥本位优势,搞好招生就业工作。随着生源竞争的加剧,出于成本比较优势,本地生源将成为高职院校生存的根本。高职院校应重视本地中职学校生源,走出恶性竞争、舍本逐末的误区。

另外,中职学校也应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教学改革。做好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补习,为中职学生顺利升入高职做好准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让更多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和升学。三是班主任老师和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在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升学指导,为有升学意愿的学生提供真诚帮助。

参 考 文 献

[1]杨亮.中职学校90%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N].光明日报,2013-08-20(6).

[2]方言.中职困局,不容忽视[N].光明日报,2014-08-26(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1998-2013)[EB/OL].[2015-09-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35/index.html.

[4]中国教育在线.历年高考报考数据[EB/OL].[2015-09-21].中国教育在线网站:http://gaokao.eol.cn/gkb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公告[EB/OL].[2015-06-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tjgb/rkpcgb/.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6-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网站: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Whether Secondary Vocational Graduates Can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ao Fanxiu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China’s sixth national census data,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graduate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mprove and even can completely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sour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llege dream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graduate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graduate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urce of student; empirical research

Author  Gao Fanxiu, lecturer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Puyang 457000)

推荐访问:生源 中职 毕业生 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