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赵熙其人与其书法特征形成探微

时间:2022-11-20 0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蜀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光绪十八年(25岁)高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

赵熙书法,字体秀逸挺拔,融诸家为一体,时人称“荣县赵字”。民国2年(1913),成都少城公园建立“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赵为书写碑名于西南。偶亦作画,喜山水小品,颇富诗情。

刚柔并举,在赵熙书法中,形成了所谓“荣县赵字”风格特色,这种风格特色从理论上分析,似乎很普遍,对很多书法作品都可以用这样的字眼进行评价和概括。但究其实质,在这普通的字眼里,蕴含着极为深邃的内涵。

任何一个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特色的形成,都与他人生经历、思维方式、性格情结等分不开的。从以上对于赵熙粗略的了解与分析中,可以看出,赵熙既是一个性格思维极为活跃,同时又是一个相对保守、自恋的人。这种双重的性格也导致了赵熙书法风格中的特殊性与独特性,所谓“荣县赵字”独特的含义之产生也在于此。

赵熙书法是集古之大成,于宋元之前的书法大家几乎都有涉及,且每学一家都能融合变化,来去自如,写出自家新意,千年书坛唯见此人而已。余中英在赵熙书法序中写道:“先生书法,初出于颜赵,中年以后端庄劲重,上追唐贤,不规规于一家者,盖由学问性情使然。”近人陈兼与称其“书法最工,初为帖学,近小欧阳,后泛涉汉魏诸碑,于北魏之张猛龙,尤有入处。故所作峻整栗密,而又气骨森张,近百年间,罕有与并”,陈兼与还说:“先生书札特精且勤,友朋有书必覆。或简短数行,或连篇累牍。文字高古,有六朝人风格。而小行草笔精墨良,疏落有致,每令人爱不释手,得之者珍如拱璧。简札散布人间颇多,有以学问商榷诗词酬唱者,即素未识面,亦未尝不予裁答。”这些都是真实中肯的评价。 赵熙学一家成一家,食古能化,化能融合,任取一家都已自成一体,然赵熙并不满足于此,一生都在学习不同的风格,丰富着自己的书法,使自己的书法最终达到了秀逸朴厚、变化多端的艺术境界。

观赵熙书法,同时能够容纳碑与帖之神韵,从技法上分析,赵熙碑与帖皆习之,将碑学之刚与帖学之柔合二为一,以自己对书法的领悟与理解,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结体。这种独特的书法结体,充分体现了赵熙复杂活跃的思维方式。

泸州博物馆珍藏着4副能夠代表赵熙书法艺术风格的不同时期的作品。

1、行楷联,纸本,横32厘米,纵128厘米。对联内容为"春山一路开行扈;明月三更照大鱼"。上联右侧题款,一行七字,行书"石是明府兄雅正",下联左侧题款,一行六字,行书"京师□录 赵熙"。下聯款后钤印白文方印"赵熙之印"。

这幅作品尽管没有具体的年款时间,但根据款识内容,可以将这幅作品定为赵熙早中期时期,赵熙款识中写到“京师 录”,这就点明了这幅作品书于京城,赵熙在京时间当在五次入京为官时期,因此,赵熙书写这幅作品应在43岁之前,属赵熙早中时期。全联潇洒秀劲,形质雅淡隽永,落纸云烟,气字淳古,字字卓然自立。笔力厚重。

2、 楷书联,纸本,横39厘米,纵146厘米。对联内容为"瑶池鹤子飞云路;金谷龙孙上海波。"上联右侧题款,一行八字,行书"瑞图仁兄大人雅正";下联左侧题款,一行六字,行书"榖丙前录,赵熙".下联款后钤朱文方印"金光明室"。

全联书风遒劲,行笔飘逸.上联"瑶"字用笔厚重,墨色润泽,一横一竖之中尽显柔媚之态;下联"龙"字笔势连绵秃笔带来一份刚劲,柔中寓刚,使整个下联钢柔并济,形成乐作者独具一格之风范。

该作品没有年款,无法考证其何时所作,但从作品中的厚重飘逸,刚柔并举的神韵中,当是赵熙成熟时期的力作。

3、行书立轴,纸本,横39厘米,纵148厘米。立轴内容为"夫潜神对弈,尤标坐隐之名,闲志垂于尚礼行之去。"书后题款,一行十字,行书"子嘉仁兄大人雅正,赵熙".款后钤白文方印"赵熙"。

此作风格秀雅,娇媚之中蕴含遒劲,飘逸之中不失沉稳,功力,法度,气韵都在运筹帷幄之中."生"字笔简意赅,运笔婉转飞扬,极其灵巧,笔墨韵味都展现出极致."名"字墨色浑厚圆润,厚中见巧,稳中寓逸,带动了整幅字的气势,使得此作空灵而不缥缈,洒脱之中带有几分稳重。尽管作品没有年款之记录,从其书法风格中,赵熙早中期时的特征是较为明显的。

4、楷书横幅,纸本,横34厘米,纵137.5厘米。横幅内容为,"出郭二十里入山千万重遥寻瀑布水忽听松林钟石涸樵生路云开雁过峰传闻葛由侣于此伏蛟龙一涧复一涧渺然空翠幽悬来太古雪化作清瑶流老树思成石孤花报及秋前山有真逸或跨白龙游山僧指山洞云在碧崖西自昔炎皇语曾传九老栖和风弄香草往往问天鸡固有神经年深雪已迷"。书后题款,四行二十三字,行书"峨嵋纪行小诗越十年录似硕甫先生教正十月雨后 赵熙"。款后钤印白文方印"赵熙"。

根据款识,这幅作品应是赵熙晚年时期所作,赵熙曾五游峨眉,其时间都在1919年至1937年之间,赵熙年谱载,“1919年——1937年的十八年间,为怀念九峰书院之情,每次游峨眉和青城山,每次都留有楹联.诗词.碑铭。恩书、题辞等。”因此,赵熙游历峨眉的年龄已在5、60岁之时,赵熙十年后再书此诗,已是60岁以后的事了,将这幅作品定为赵熙晚年时期所作准确的。

晚年赵熙书法,大有返璞归真之态势,这幅书法作品中,已然淡去了早中年时期的霸气与傲气。整篇书法字里行间透露出温润灵秀,儒雅文人之气是这幅作品的最大特色。

在泸州博物馆收藏的4副赵熙书法作品中,其中有3副中都有一个“行”字,更有意思的是,这3个“行”字分别出现在赵熙早中期及晚期的作品之中,即第1、3、4副中。其中,第1、4副中的“行”字为楷书体,第3副中的“行”字为行书体。如果对这三个“行”字的比较,就会发现,第1副中的“行”字,厚重有力度,运笔夸张而又飞扬,不受拘束之态,无论在结体上,还是在笔画上,但渗透出一种霸气来;第3副中的“行”字,笔力上依旧有着厚重之势,但在结体上有种明显在拘束中挣扎欲出的感觉,夸张有余,飞扬不足;第4副中的“行”字,温文尔雅,中规中矩,老气之态呼之欲出。从这三个“行”字书体的变化中,可以读出赵熙的心态变化与转变历程,所谓文如其人,书如其人,便体现在这里。

余中英先生在《赵熙书法》序中,评到:“——先生之文,刻削劲峭,不规规于桐城义法。先生在京师以诗名时,崇宋贤号为同光体,与陈三立、陈石遗先生管领一时风会。入民国,小住成都,与时贤填词唱合成《香宋词》一册,后即不作。至其书法,初出于颜(真卿)、赵(孟頫),中年以后端严劲重,上追唐贤,不规规于一家者,盖由学养性情使然。至老年熔合六朝,秀逸朴厚。······”余中英先生关于赵熙的书法评价是十分到位的,尤其是其中的“盖由学养性情使然”一语,道出了赵熙书法内涵之真谛,书法艺术来源于人,又展现于人。

赵熙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书画家,在书画艺术中,书法成就高于绘画成就。也是由于赵熙更多具备文人风范,其书法的特色也多具有历代文人雅士之儒雅之气。书法温润灵秀,文人气十足,雅气悠然而生,同时书法中体现出来的霸气与傲气也锋芒毕露,这就是赵熙书法的最大特征。

作者简介:邱钦燕(1981—),男, 四川泸州人,助理馆员。

推荐访问:其人 书法 特征 探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