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

时间:2022-11-19 10:40: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高校就业形势的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相应增加,流动性逐年增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队伍庞大、分散性强的特点,使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成本大大提高,而在实际工作者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效率却相应降低。党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大党建工作力度,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这就决定了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进行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58-03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流动党员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进一步扩大、就业形势多样化,逐步呈现数量增加,流动性增强的特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在新时期不断面临效率低,参与程度差的问题,创新工作思路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机制

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组织生活归属和日常教育管理等问题,各省均根据中央要求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机制,解决了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归属和日常教育管理问题。在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各省相关部门开展了很多创造性的探索,使这项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

(一)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专门机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加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各省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中的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设立了流动党员管理的专门部门,并选配了既有党务工作经验,又精通相关业务的骨干人员,作为专职党务干部,明确职责和分工,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组织保证。同时,这些部门还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党员之家”网站,开辟了党务指南、网上党校、党员风采、影音经典、咨询答疑、书记信箱等栏目,真正让流动党员在网络上找到了“家”,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情感交流和进行组织生活。

这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服务部门还创造性的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建立流动党员的基层党组织,并与各高校党委组织部进行对接,做到了流动党员组织的无缝对接,将流动党员根据其常住地编入各地党总支或党支部,随时参加组织活动。通过组织关系所在地和流动党员常住地分级管理,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组织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二)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及服务工作,形成合力,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各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服务部门组织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及服务工作,通过实现专人联系跟踪服务、划片包干实时联络,解决了流动党员失去联络、参加组织活动困难、无法按时转正等困难。同时,这些部门还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做好流动党员信息更新、党费收缴、预备党员转正等工作,并且积极帮助流动党员就业创业,开辟就业创业“绿色通道”,激发其创业热情,积极拓展管理、服务流动党员的平台。他们还不惜成本地积极开展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工作,不仅在“党员之家”网站开设“网上党校”,建立流动党员的红色网络图书馆,而且不定期开设各类专题培训讲座,发放书籍,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途径。还通过不断创新各类工作举措,激发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热情,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和联络,构建了双层立体管理的良好互动模式。

二、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逐年增多,流动性逐渐增大,管理难度增加

近年来,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均超过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而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更多,这些都导致流动党员数量进一步扩大。而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逐年降低导致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增强,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

(二)党员参加活动的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

同一个党总支的流动党员来自各个行业,处于就业、创业、待业、进修等各种不同的状态,很难产生向心力。党组织组织活动时,往往由于客观的不在本地、没有时间或由于主观的孤独感而拒绝参加,活动的参与率低又给已参与人员的消极暗示,恶性循环导致活动组织的效果差,无法体现党组织的凝聚力量。

(三)管理工作的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由于流动党员的分散性和流动性特点,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时候,通知、联络等工作只能一对一进行,增加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教育管理督察制度较难实施

各基层党组织分属不同地区,上级党组织并不能直观了解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并且各地交流渠道甚少,无法通过交流彼此进步。而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交流往往是单项的,如果流动党员更改电话、QQ等联系方式,或拒绝与党务管理人员联系,则失去与流动党员的所有联系,党员转正、党费收缴、组织生活等常规工作也均无法开展。

三、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创新思路

创新管理的目的是要组织流动党员可以主动联络、积极互动,确保组织活动的成效和组织工作的质量,保证他们“不隐身、不掉队”。

(一)创新制度建设

制定制度的目的是明确职责,划定规范,对于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一项基础工作。所以亟待解决的是进一步完善、细化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明确落实职责。跳出党员管理的传统思路,根据流动党员的特质,制定符合特点的,操作性强的,可持续机制的制度:建立激励制度,鼓励流动党员参与活动、自助管理及管理其他流动党员;制定学习制度,重视思想认识,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现党组织的凝聚力;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外来党员管理制度和表彰制度。

(二)创新管理模式

1.拓展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时代在发展,新兴媒体已占据社会生活的较大部分,而新兴媒体带来的便利和高效完全可以利用于工作中。可突破传统的会议、电话、邮件方式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将网络平台通过电脑客户端和手机APP进行沟通、联络、审核、分享,新兴媒体突破时间、空间的特点可以做到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和“全天候”,使工作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依靠网络、数据库、智能设备建立流动党员的网络管理平台,通过注册登录动态维护党员个人信息数据库;建立网络党支部在线处理思想汇报、党费收缴、学习培训、发展转正等工作;方便随时交流、答疑、提出意见等,增进流动党员之间的交流,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职能,行使党员的权利义务。通过积分激励党员经常登陆平台,参与学习、交流及线上活动,将平台作为一个随时随地在身边的思想阵地,增强党组织的归属感。

2.针对性的开展活动

各级党组织在开展工作前,都应做好调研,真正把握流动党员的岗位情况(待业、就业还是创业)和个人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例如组织待业流动党员的创业就业辅导;加强在私营企业工作流动党员的党史、宗旨教育和组织纪律观念的教育;加强创业流动党员法制观念的教育,要求党员懂法守法,依法纳税、依法经营。同时还应下力气把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向,了解他们真正需要、困惑的是什么,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党员感觉到组织的温暖,这样才能产生向心力。

3.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双向互动

开展管理人员和流动党员的双向互动。增强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党务工作者单向组织活动无法持续性的对参与人员保持吸引力,只有流动党员主动参与活动,并成为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积极性。将单项沟通变为双向互动,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特色支部

跳出分片建立支部的思路,在同一地区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待业、就业情况)、爱好特点、同行老乡等为纽带,根据相近因素组建特色支部。这样的支部成员会由于共同点而增强凝聚力,改善流动党员因分散而削弱活动成效的问题。支部凝聚力增强,成员参加活动的活跃度和互动程度就会提高,流动性强也不会成为阻碍支部工作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发挥支部的教育、管理、服务作用。

(三)创新管理机制

1.鼓励流动党员自助、自治管理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由于刚从校门走向社会,还带着青年特有的朝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处理各种事物,这就给自助、自治管理提供较好的基础。对于大部分常规工作,流动党员都可主动申请、预约,甚至自行办理,通过系统对各级党务工作者反馈、通知和备案。而党员是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团体,流动党员队伍中不乏领导能力的党员,党组织可重点培养这些党员,并委任一些任务,给予一定权限参与对其他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党员队伍,而且对其他流动党员起到引领作用,真正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否已经就业的流动党员,都是一份宝贵的经历。

2.调动各方力量,提供创业就业帮助

加强对流动党员就业、创业、留学提供帮助,实现“以服务聚人心”的目标。通过大学生就业部门、各高校以至全社会,调动各方力量,发挥机构作用,提供资讯共享、政策支持、辅导培训、资金投入等。真正起到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3.依托党总支的特色,共享有效资源

党委可根据流动党员的所在地域、个人情况或兴趣爱好将其分配至各党总支。一般情况下,党总支并非专门设立的管理流动党员的机构,往往是挂靠于高校、社区、或其他事业、机关单位。党总支可依托其固有资源,为流动党员进修、发展、交流提供帮助。例如高校有科研、就业创业、进修、资讯等诸多资源,流动党员可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为未来发展道路服务,同时,高校也完成了服务社会的职能。

(四)创新激励机制

1.鼓励流动党员参与和互动

组织凝聚力是通过参与组织生活和互动体现的,只有流动党员积极参加活动并互动才能聚合起流动党员,应鼓励积极参与活动,积极提供意见建议的流动党员,形成良性循环。

2.激励党务工作者创新思路

党务工作者是开展组织工作的核心,应选拔政治思想端正、具有一定组织工作经验、有热情、富于创新意识的优秀党员担任。鼓励党务工作者创新工作思路,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积极推广好的做法和典型事例。

(责任编辑:封丽萍)

推荐访问:高校毕业生 新形势下 流动党员 研究 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