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框架视野下的转基因报道

时间:2022-11-18 16:1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论为基础,以《人民日报》1993年-2012年底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的转基因报道框架、试图传播和呈现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人民日报》 框架理论

近些年来,随着红心鸭蛋、三聚氰胺、毒奶粉、皮鞋老酸奶、土地重金属污染等一系列危害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公众对于食品安全这一话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关于食品中转基因食品以及其技术安全性的讨论也此起彼伏。特别是在2012年发生的美国科研机构利用中国儿童做转基因黄金大米试验的消息,更是让公众对食品安全本就充满担忧的神经紧绷。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前沿的生物科学技术,能够让公众了解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其中,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沟通重要渠道,就承担着解除人们疑惑的重要责任,这不论是对于科技的普及、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1974年,戈夫曼(Goffman)出版了《框架分析》一书,在书中戈夫曼对“框架理论”下了一个定义:“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①在他看来,“人们是将日常生活的现实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景进行理解和反映。人们借助框架来认识和理解事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的意义,否则这些行为和事件就没有任何意义。”②“框架是一种认知、呈现事物的架构,通过对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凸显特定内涵,表达某种思想,而这些思想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价值”。③框架理论与最早由李普曼提出的“媒介现实”的概念相似,李普曼认为真实的社会现实与受众脑中想象的社会现实之间嵌入了一层由媒介建构的媒介现实。受众的现实观是这三重现实之间互动的结果。运用框架理论对媒体报道内容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是框架理论传入国内以来的一个重要方面,借此来理解媒介是如何通过符号来建构现实的。

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问题

本文以“转基因”为关键词,对1993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进行标题搜索,获得样本148篇,其中关联度低的文章3篇,有效样本145篇。之所以采用标题搜索而不采用全文搜索,是因为全文搜索所搜集到的文章中,除去通过标题搜索得到的这145篇文章,其余的与转基因关联度都非常低,往往是报道其它内容顺带提及“转基因”。

本文对这145篇报道分三个不同时期进行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框架分析,报道框架涉及四个方面: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新闻文体和文章明示或暗示的结论。在对不同时期的报道框架进行分析之后,探讨《人民日报》转基因报道框架的问题。

三、框架分析

1、1993年—1998年底的转基因报道框架

这段时间《人民日报》关于转基因的报道共有20篇文章。文章主题全部集中在一个方面:国内外转基因生物技术取得的最新突破和成果。其中关于转基因植物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12篇,关于转基因动物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8篇。这段时期之所以以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为主,是因为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下,积极宣传最新的科学技术显然是《人民日报》这份央级报纸的重要责任。而同时,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最前沿的生物科学技术刚刚起步,其将来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改变、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仍未可知,所以其外在的研究成果则自然而然地成为报道的主要对象。并且,形象化的、可感知的转基因生物成果则更能吸引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普通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这一时期的消息来源基本都来自转基因技术研究机构和相关科学家。这主要因为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所知甚少,而专家或科研机构对转基因技术则具有信息垄断的专业优势,并且公信力高。

这段时期关于转基因的报道主要采用短消息。原因是专业的、最新的成果的介绍不需要长篇的通讯,这段时期还没有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社会争论,评论与深度调查文体也没有用于转基因报道。

新闻报道背后总是隐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同样,转基因报道背后也隐藏着作者或者媒体对于转基因技术的价值判断。通过分析《人民日报》这一时期的转基因报道,可以发现在最新科研成果介绍的背后,是其对于转基因技术取得突破的欣喜和对这一前沿生物科学技术的期待与鼓励。

2、1999年—2003年底的转基因报道

这段时期人民日报关于转基因的报道文章共有42篇,报道主题主要关注三个方面:1、报道转基因技术的最新成果,有19篇;2、报道国外由转基因食品引起的争论,有14篇。3、报道国内外新出台的管理转基因产品的政策和法律,有4篇。

首先,同上一阶段一样,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科学发展前沿的生物技术,媒体具有义不容辞的报道责任和满足公众知晓欲的义务,所以转基因技术成果报道仍是重要的主题。其次,国外的转基因技术发展得要比我国早,商业化水平也比我国要高,同时,国外围绕转基因技术所进行的争论已经非常热闹。国外的争论主要是针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和保障消费者健康的问题。所以媒体有监视社会风险的义务,给国内提供更过关于转基因的信息,供公众思考。最后,在转基因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政府也在着手制定规范转基因生物研发和商业化生产的法律制度。2001年5月9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之后,政府又多次出台政策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研发、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进行全面管理。为了配合政府的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人民日报》积极宣传报道国内外关于转基因的出台的最新政策,所以这部分主题占了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时期的消息来源主要出自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技术,仍然是生物科学专家们执掌话语的领域,技术的进展与解释最终要靠他们来传播。而这一时期,随着法律、政策的不断出台,政府逐渐获得一部分转基因技术与政治重叠部分的话语权。

这段时期转基因报道采用的文体仍然主要是消息文体。因为这段时期的转基因报道仍然以介绍情况为主,包括研究成果、外国的争议、国内外的政策。与之前的时期相比,在科研成果报道的基础上增加了转基因技术争论和政府政策的报道。报道背后的逻辑或者价值判断从对转基因积极乐观的支持逐渐转变为关注转基因安全性的讨论,同时,积极地、科学地、有规范地推进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3、2004年—2012年底的转基因报道

这段时期的转基因报道有83篇。这期间的报道主题主要方面有:1、国内外转基因技术的最新科研成果;2、转基因技术科普知识介绍;3、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

首先,转基因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仍然是报道主题的重要部分。其次,针对普通公众的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科普知识介绍成为报道的重要方面,例如:《什么是基因》(2012年9月19日)、《什么是转基因》(2012年9月17日)、《揭开转基因的神秘面纱》(2012年3月29日)等。转基因报道中科普知识的增加是报道主题非常显著地不同于过去两个阶段的变化。科普知识增加的背景是转基因食品通过规模化、商业化生产进入普通公众生活,公众注意力的聚焦要求媒体发挥最基本的传播信息、解疑释惑的功能。第三,《人民日报》组织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增多。这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层出不穷的有毒食品事件不断拉紧公众的安全神经,转基因食品作为食品当中神秘度较高的一类,其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转基因科普知识的基础上组织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一时期的消息来源仍然主要是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并且绝大多数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安全的。

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新闻文体,除了使用消息介绍国内外情况之外,为了传播科普知识和消除人们疑虑,《人民日报》还多次组织系列专题报道,请专家学者讨论和发表评论。《人民日报》发表的系列报道有:2005年的《对话·聚焦转基因》、2011年的《新知·话说转基因》和2012年的《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关注转基因食品》。

这段时期转基因报道相比之前丰富了很多,使转基因不仅是停留在实验室里,而走到了大众的话语圈里,并且使这一尚在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在社会讨论中变得开放。但是,由于消息源的选择偏重支持转基因技术的专家,《人民日报》背后也隐藏着对转基因技术支持、肯定的逻辑。

三、《人民日报》转基因报道框架的问题

《人民日报》转基因报道框架的主要问题是消息来源的问题。1、消息来源几乎全部引用自专家学者或政府部门。这在前两个时期或许问题还不算太大,但是到了第三个时期,转基因食品已经深入寻常百姓生活,公众对其担忧和困惑日渐上升,在组织社会讨论时,积极引用他们的困惑,组织专家和政府解答,是解疑释惑的重要方面。否则,让专家在报纸上论述转基因如何安全,难免流于灌输和公众的不信任。2、消息源几乎全部引自支持转基因技术的专家学者,缺少意见的交锋和碰撞。现今,转基因技术在学术界仍然有很大的争论,并没达成一致,这样,媒体报道时应尽量保持客观,引用双方面的意见,而不是只是引用赞成一方。

参考文献

①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体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台北:三民书局,1999:32-34

②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78

③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三十五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国际新闻界》,2010(9)

(作者:均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转基因 视野 框架 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