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消费社会的议题

时间:2022-10-26 14:15:11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提要 随着西方社会从生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社会学对消费的研究也发生了转向。在西方,消费社会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对消费的影响因素所进行的探讨,这一阶段明显受经济学消费研究的影响,但与经济学的消费理论不同,该视角强调非经济因素对消费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消费社会学的形成发展时期,这一阶段,西方进入所谓的消费社会,消费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消费研究也上升到社会结构层面,消费所体现的社会结构关系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如消费制度与社会不平等、消费文化、消费与社会阶层的关系等成为消费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出现了一些理论和争论。

关键词 消费社会学 研究视角 变化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6)05-0138-06

在消费主义盛行,消费方式日益发达的今天,消费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并日益引起社会学家的重视。在国外,以消费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一门新的社会学分支科学——消费社会学。当前,消费现象也日益引起我国社会学者的关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消费社会学的研究状况做一梳理,对我们研究消费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从生产社会走向消费社会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知识、技术和信息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作逻辑。这一阶段,社会领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场从美国向世界扩张的“消费者运动”的发展。“不消费就衰退”,“丰裕社会”中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人们对食品、衣物和住所的自然需要感到满足的时候,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就会卖不出去,所以,大规模消费成为经济进一步扩张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二战结束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措施,相继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为大众消费铺平了道路。西方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阶段。

随着大众消费的到来,消费日益取代生产,成为经济、社会的支配力量。这是西方社会一个比较明显的社会转型期,它标志着西方社会由生产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这一社会转型表现为以下特征:(1)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转向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与过去大规模的批量生产的模式(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不同,这一时期的生产更强调多样化和个性,对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强调导致了个性的张扬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过去的整体性思维被打破了。(2)社会生活的高度理性化和多样化并存;在社会生活上,一方面是多样化和个性的突出,另一方面,各种消费方式又按照更加理性化的方式组织起来。如大型购物中心,世界连锁的麦当劳以及各种更具普遍性的信用卡消费,瑞泽尔延展了韦伯的理性化概念,用“麦当劳化”概括了现代社会生活的高度理性、算计性和非人性。(3)从实物消费迈向符号消费,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实物不再是消费目标,实物所蕴涵的意义才是消费的目标,所以,“为了成为消费物品,物品必须成为符号”,这就是布西亚所说的符号消费。当我们消费物品时,我们是在消费符号,并通过这个过程界定自己,“通过各种物品,每个个体和每个群体都在寻找着他或她自己在一种秩序中的位置,始终在尝试着根据一个人的生活轨迹竞争这种秩序。通过各种物品,一个分层化的社会开口说话……为了将每一个人都保持在一个确定的位置里”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鉴于消费在社会运作中的关键性作用,一些理论家又把这一社会称为“消费社会”,与原来生产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相反,消费成为研究后现代社会的主导力量。

消费的重要性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重大变迁,社会产生的根本问题从增加生产变成了增加消费,资本主义需要确保人们积极地、并以各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消费社会中去 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13页。 。消费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关键地位使它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对象,消费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跨学科研究体系。社会学也越来越重视消费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消费的社会学研究逐渐形成一个社会学分支学科——消费社会学。消费社会学突破了经济学消费研究的视野,把消费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联系起来,消费成为透视各种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消费研究的视野日益超越经济学的范畴,变得广阔起来。

二、消费研究视角及其变化

1、非经济决定论:消费的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经济学非常重视各种经济因素对消费的影响,社会学最初就更关注非经济因素对消费的影响。所以,早期社会学对消费的研究更注重对影响消费的各种非经济因素进行探讨。

凡勃伦(1899)较早注意到了社会地位竞争对消费的重要影响。他指出,富有阶层选择奢侈的消费方式,是为了显示、象征和强调他们社会地位的优越。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把社会性变项引入了需求概念,但他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尼尔·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48页。 。帕森斯和斯梅尔瑟(1956)则根据结构功能分析理论提出了一个对家庭消费的结构功能分析框架。结构功能分析的核心就是“必要条件的研究”,即“为了保存体系和维持结构,必须具备若干功能性 的必要条件(functional prerequisite)”保持和发展系统的功能性必要条件在帕森斯看来有四个,即(1)对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2)目标的设定与实现(Goal-Attainment);(3)整合(Integration);(4)潜在模式的维持与紧急情况的处理 (Latent-pattern Maintenance and Tension Management),这就是帕森斯著名的AGIL结构功能分析框架。他们根据这个结构功能分析框架对家庭消费进行了分析,指出家庭作为消费单位,其本身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特例,也同样必须解决这四种功能性必要条件。这些必要条件的解决方式决定其需求函数的类型和轨道。“文化上的生存”、 “趣味与道德标准” (standards of taste and morality)、家庭的阶级及威信以及家庭的“保护的标准”(standards of protection) 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7-77页。 共同构成了一个家庭的支出标准,统称为“消费标准”(consumption standards)。尽管每个家庭消费单位都要受到消费标准的限制,但是家庭在分配其购买力于各功能性方面时,却形成了不同的生活平面(plane of living)。每个家庭不一定都完全按照各项标准,将其总购买力平等地分配到四项功能领域,有的家庭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即使在某些方面做出牺牲,也要遵守该社会的“生活标准”,有的家庭为了成为地方社会的模范领导,不能当浪费者,它不仅要符合“生活标准”还要符合“保护标准”(有的家庭为了通过消费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则可能必须进行浪费性消费,即凡勃伦所说的炫耀性消费)。因此,生活平面是由家庭参与的群体(阶层、地方社会、邻近群体、友好团体等)的性质严格规定的。

帕森斯等人以这个模型中的“制度化差异”为线索,纳入了共同价值、地位的象征化、闲暇、对共同体目标实现的负责程度以及“在社会的各种不同水准上支配这些消费的各种期待的结构”等,尝试描述了假定性消费函数曲线。

富永健一根据帕森斯和斯梅尔瑟提出的消费的结构功能分析框架,并综合霍华德·谢思模型、城市社会学、社会政策论、社会阶层研究等研究领域的成果,提出了消费者行动的“生活体系”(system of living)模式。该模式被用来说明消费者行动时,消费者行动即是通过消费者支出,从外部选择特定类别的生活资源(包括物质、能源、信息),并进行投入的界限过程的一部分。其中行动过程中的选择方式和决策是该模式关注的。

上述研究反映了社会学对消费问题的独特分析视角,这些研究都是在有意识地与经济学的消费理论对话的基础上展开的。以上关于消费的社会功能结构分析属于应用社会学范式 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页。 。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学对消费的研究突破了这一应用层面,开始从社会结构逻辑的层面上全面认识消费问题。

2、消费:透视社会的窗口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社会学对消费的研究也发生了转向,开始突破经济学消费研究的范畴,把消费与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分层和不平等联系起来,把消费问题带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消费日益成为理论家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社会学家们试图通过对消费现象的研究来发现消费社会的结构逻辑。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对消费文化的影响,对消费与社会结构关系的探讨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议题。对消费的社会学探讨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以下是当前消费社会学研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视角:

(1)消费制度与社会不平等

消费制度研究主要指以Sauders为代表的英国“新城市社会学”对“消费部门分割(consumption-sector cleavages)”及其影响所做的讨论。消费制度研究关注各种消费制度如住房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在这一研究视角中,除了Sauders以外,Alan Warde的研究也比较有影响,他认为消费社会学的任务“检视个人和集体消费在现代社会社会关系建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Alan Warde, RECENT TRENDS IN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From: http:// les1.man.ac.uk/cric/Alan_Warde/pdfsnchatdft.pdf 。他们研究消费问题时非常关心各种消费制度对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影响,认为消费正作为生产的补充因素甚至是替代因素,成为社会分化的重要机制,消费的部门分割已经形成了一个依赖性的和处于劣势的底层阶级(underclass)。如Saunders 认为在英国,住房占有方式的鸿沟越来越难以跨越,结果是在“中间的大众(middle mass)”和“下层阶级underclass”通过占有为基础的不平等而再生产,而Savage Watt and Arber 在研究了英国的住房消费市场后,指出住房市场本身并不是产生社会分化的促进因素,而是就业机会造成了分化;与通常认为市场增加了消费者对于健康服务的选择或者扩大了他们的影响不同,Flynn在研究了私营健康保险市场后认为其实不然,私营健康保险内部的权力平衡从医疗专家转向了医疗机关管理者(health authority managers)手中,改革并没有使消费者受益,而是使那些在其中工作的公共部门的中产阶级成员如:研究者、会计、金融和管理咨询者等受益了 Consumption and Class, Roger Burrows and Catherine Marsh (ed.) London: Macmillan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Ltd , 1992. 。

在这些对消费制度的研究中,研究者在评估制度的影响时,不是笼统地谈论某种社会制度的影响,而是关注消费制度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影响以及它们对社会结构分化与社会平等的影响。

(2)消费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消费文化研究是当代消费研究的主流,这一视角虽然都关注消费文化,但是关注点又有很大不同,费瑟斯通把消费文化研究区分为三个主要视角:第一个视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为前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引起了商品消费的扩张以及那些为购买和消费而设的场所等物质文化的大量积累,其结果是当代西方社会中闲暇和消费活动的显著增长。第二个视角是对消费方式的研究,人们为了建立社会联系和社会区别,会以不同方式去消费商品。第三个视角关心的是消费时的情感、快乐、梦想与欲望满足的问题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这三个视角分别从消费的生产、消费的社会功能、消费的主体体验这三个方面概括了当前消费文化研究的主要范围。消费文化的日益繁荣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表达方式。在布西亚看来,消费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为人与社会、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是整个文化体系的反映,是我们目前世界的道德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

第一个视角实际上是在探讨消费的生产逻辑。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科学管理和福特主义的盛行,使得扩展新的市场,通过广告宣传等各种营销手段,把大众培养为消费者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商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了替代了高雅文化和传统文化,独具匠心的广告把罗曼蒂克、美、进步和舒适生活等等各种美好意向附加在服装、肥皂、洗衣机、酒精饮料等普通商品之上。商品积累的结果导致了交换价值的全面胜利,马克思的商品化逻辑在消费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有本质差异、文化传统与质的问题,都转化为量的问题”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20页。 。商品生产就变成了布西亚所说的符号的生产。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对大众文化生产的论述,布西亚对物品体系的分析(他把“商品-符号”的生产和消费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的核心地位),瑞泽尔等人对购物中心、麦当劳、信用卡等各种消费手段的关注等,都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造消费的逻辑。布西亚在《物体系》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商品生产的符号学,他认为商品生产其实也是社会差别的生产,商品生产的逻辑与消费的逻辑是一致的,而物品—符号的生产和消费是一种风格、声望或者权力的表达,是与社会的等级体系相一致的。

第二个视角是一种更为严格的社会学视角,该视觉认为人们是通过消费商品来表现和维持一种社会差距,取得社会地位。人们对商品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他们获取商品的社会性的结构途径,为了建立社会联系和社会区别,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消费商品。这一视角也可以概括为对消费方式的研究,它揭示的是消费社会中商品消费的逻辑,即消费体现了一种社会性的结构方式,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它强调商品消费所具有的象征和区分功能,更重视的是消费所体现的社会结构图式。该视角与早期社会学家们的消费思想一脉相承,强调消费的区分逻辑,早期社会学家对消费问题的分析,如韦伯的地位消费理论,西美尔的时尚理论,桑巴特对奢侈的分析等都多少涉及了这个问题。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布迪厄的区分理论,道格拉斯和伊舍伍德对物品的研究等则比较系统阐述了消费与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建构的关系,这一视角一般都把消费与社会阶层联系起来,强调社会地位对消费方式的重要影响以及消费方式与社会结构的一致性,是一种典型的消费社会学的分析视角。这一视角以布迪厄的消费分层研究最为著名,布迪厄使用惯习、场域、资本概念,建立了消费与社会阶层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把社会学的消费和分层理论都向前推进了一步。

第三个视角关心消费时的情感、快乐、梦想与欲望等问题。这一视觉重视对消费体验的研究,是根据消费体验,而不仅仅是根据一些心理操作的逻辑,去对欲望、快感、情感以及审美满足等问题加以概念化。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消费的影像和消费场所的大量增长,大型商业广场和百货商店中各式各样的陈列品加上光和影的效果,产生出巨大的幻觉效应,使消费产生一种纵欲的快感,这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狂欢。有关消费体验和情感满足的研究很多,如詹明信在对资本主义文化的研究中,强调后现代消费文化的直接性、强烈感受性、超负荷感觉、无方向性、记号与影像的混乱等等;本雅明则把十九世纪中期以来连续出现在巴黎及其他大城市的百货商店和商业广场看作一个个“梦幻世界”,那些日常消费中心如百货商场、商业广场、有轨电车、林立的建筑、各种陈列的商品以及那些文化工业如艺术、娱乐、旅游等符号文化商品等,都使大城市中的日常生活都具有了审美的意义。

(3)消费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当前,消费文化研究的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地与社会分层联系起来,消费与社会阶层(social class)的关系是消费社会学关注的重点之一,特别是随着消费研究越来越多地从文化上而非经济上解释消费,消费与社会阶层的关系问题就更重要了 Tim Edwards,Contradictions of Consumption:Concept, Practices and Politics in Consumer Socie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P129. 。在西方社会从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向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转变、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的过程中,消费的基本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越来越脱离物质需要,转变为一种对符号和意义的追求(布西亚,1988)。消费本身成为一种社会关系逻辑,一种建构社会关系的方式(布西亚,1970)。社会学家们试图通过对消费现象的研究来发现消费社会的结构逻辑。马克思、韦伯、西美尔、凡勃伦等早期社会学家都曾经对消费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进行过探讨。这些社会学家都强调社会地位对消费的重要影响,认为消费是社会地位的反映,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消费方式。韦伯对地位群体的分析、凡勃伦对有闲阶级的分析以及布迪厄的消费分层都把消费看作阶层认同的手段,如凡勃伦(1899)较早注意到了消费在社会地位竞争重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富有阶层选择奢侈的消费方式,是为了显示、象征和强调他们社会地位的优越。后来的社会学家如布迪厄等人则更加注重消费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在强调社会地位影响消费的同时,也关注主体通过消费活动对身份的建构作用。

从消费与阶层的关系理论看,实际上存在两种观点:市场选择自由导致的消费个体化和与社会结构分化相联系的消费的阶层分化。这一理论争论有两个代表性观点:一是吉登斯和贝克的社会个体化理论,一是布迪厄从惯习、文化资本方面对社会阶层的分析 Savage Mike,Class analysi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Px. 。这两种观点都把消费问题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吉登斯和贝克认为,在晚期现代性时代,阶级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反思性的和全球化的世界中已经没有位置了,个体化销蚀了阶级认同,个人认同挣脱了集体性文化的束缚,个人通过反思性建构身份认同,个性张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生活政治的兴起都昭示着一个个体化社会的出现。而以布迪厄为代表的很多消费文化研究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并不认为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完全摆脱阶层地位的影响。布迪厄认为,阶级惯习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存在,决定了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消费口味;布西亚则从商品供应的系统差异的角度论证了消费社会不平等存在的必然性。布迪厄以及吉登斯、贝克都重视消费和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但却从同一现象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前者认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个人反思性的增强导致了阶级界限的模糊,使社会结构向个体化方向发展;而布迪厄则认为阶级地位仍然是塑造消费方式的重要力量,即不同阶级成员形成了不同的惯习,惯习既是阶级地位型塑的结果,又渗入了个体的能动性,它沟通了个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消费方式,因此,消费及其体现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不同阶层的区分标志。

一些研究社会分层的社会学家也更倾向于接受布迪厄对于消费与阶层关系的判断。他们并不否认消费自由和个体化观念对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但是并不认为这意味着社会的个体化。如Savage认为,虽然过去集体性的阶级文化不存在了,但是我们并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个体完全脱离了阶级认同。阶级文化通过个体仍然以各种具体方式强有力地存在着。阶级对人们生活机遇的影响和以往一样重要,甚至比30年前更重要。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和社会不平等方面,而且根据阶级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不平等,虽然这是一种“个体化”的阶级形式 Mike Savage,Calss analysi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Pxii。 。Savage把这称为“阶级的悖论(paradox of class)”,即虽然不同阶级成员之间并没有马克思所说的明确的阶级意识,阶级对人们生活的结构重要性并不被他们自己所意识到,即从文化上看,阶级并不是能自我意识到的社会认同原则,但是从结构上来看,阶级与社会认同的关系却是非常密切的。他认为布迪厄“强调阶级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其中社会群体在各个‘场域’中与其他群体相区分,使我们能够看到阶级结构如何可以被看作区分的模式(models of differentiation),而不是集体性的类别(types of collectivity) Mike Savage, Calss analysi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01-102。 ”,其观点与同时代的吉登斯和贝克的社会结构个体化的判断相比更能经得起经验的检验。Savage的深度访谈资料表明,可以把个人化的认同看作阶级认同,个人认同和关系性认同比个体化理论家所假设的关系要紧密得多。Crompton也指出,虽然在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和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并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实:即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理论家所看重的经济因素仍然在建构和维持社会不平等系统方面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实际上是主要的角色 Crompton Rosemary,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Current Dabates, Polig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3, P185。 。理论家们从理论和经验角度肯定了现代社会中阶层地位对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决定性影响,肯定了布迪厄对消费与阶层关系所作的理论分析和判断。

上述理论争论成为众多经验研究的检验目标,当前,对消费与分层关系的理论兴趣主要表现在两个向度上:(1)社会分层在多大程度上与消费一致,这里的重点是作为社会分化基础的资源分布差别,它直接反映在消费商品和服务的模式上(如公共部门VS私人部门中的消费);(2)消费在多大程度上是主观认同和群体形成的基础,这里重点是通过“生活方式”而体现的社会区别,这种社会区别不是根据经济原则,而是把消费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形式来操纵 Annie Hau-nung Chan, Middle-class 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in Hong Kong, in Consumption in Asia: Lifestyles and Identities, (ed.)by Chua Beng-Huat, London: Routledge , 2000, P102. 。这两个研究方向都试图对上述理论争论提出更多的经验证据。

国外社会学界对于消费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了。消费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也从最初关注社会性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发展为“越来越关注消费在个人认同的建构(construction of personal identity)中所起的作用 Alan Warde,RECENT TRENDS IN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preliminary draft for seminar "Consommation et styles de vie" , University of Neuchatel, Switzerland, 10 June 1999,来自:http:// les1.man.ac.uk/cric/Alan_Warde/pdfs/nchatdft.pdf ”,消费所体现的社会结构逻辑日益成为消费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曹 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议题 消费 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