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使用普通数码相机拍昆虫

时间:2022-10-24 18:1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与其他动物相比,昆虫的胆子更小,人如果离它太近,或者稍有其他动静,它们就会跑掉了。因此,下面的问题在拍摄昆虫时应该特别注意:

轻手轻脚

因为我们拍摄的对象是胆子很小、行动机敏的昆虫,所以,接近拍摄它们时必须轻手轻脚。否则,昆虫随时可能受惊飞走。在机会来临时,一次不慎就会造成不可补救的后果。

精确对焦

昆虫一般体型不大,其身上的器官纹理更是细微,如蜻蜓、蝉、蝴蝶等的翅膀都很薄,为它们拍摄特写时,对焦稍有偏差就会使影像发虚。所以,焦距一定要调得十分精确。

即使手中的数码相机的显示屏LCD,电子取景器EVF可以做放大观测,在回放观察时往往也发现不了类似蜻蜓翅膀这种轻微的焦点不实问题。但是,它对于昆虫摄影的成败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面对漂亮的昆虫,只要它不主动“逃亡”,多拍摄几张照片备用也许是增加成功系数的惟一选择。

充分发挥数码相机的优势功能

使用数码相机的望远端可以在距离较远的位置进行拍摄,这样,昆虫不易被惊扰,我们也可以从容操作。本文中蝶与花的照片就是使用普通数码相机的变焦功能把花和蝴蝶拉近拍摄的。在拍摄昆虫时,当然可以用三脚架稳定相机,但它对拍摄那些好动的昆虫却往往效果不大。因为这时的难点往往不是因为相机拍摄时的震动难以控制,而是由于拍摄对象的没有太多规律可循的“好动”。

不要轻易使用闪光灯

在拍摄昆虫时不要轻易使用闪光灯。一是因为一般数码相机的内置闪光灯在近摄时往往会把拍摄对象“闪”得一片惨白,二是它必然会吓跑多数昆虫,使我们失去拍摄更多照片的机会。

蜗牛不属于昆虫,但摄影者往往把拍摄它们归入昆虫摄影的门类。蜗牛动作迟缓,对光线也不敏感,拍摄它可以使用闪光灯,利用“小光圈+高快门速度+闪光灯”可以压暗、简化背景,达到特殊的效果。

专业摄影师用于微距摄影的专用环形闪光灯当然效果好,但是,成功作品的前提与基础是构图合理、对焦精确。否则,器材再好也难免失败。这里正印证了一个哲理——“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另外,环形闪光灯不仅价格高,而且在我们的相机上也未必适用。所以,因陋就简,发挥现有“武器”的最大效能才是最好的选择。本文中的照片都是使用普通数码相机拍摄的,而且除了那张“雨后绿叶上的蜗牛”以外,都没有使用闪光灯。

要切忌“焦躁”

昆虫不仅是比较好动的,而且它们的身体一般也都比较细小,所以拍摄昆虫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动态近摄摄影。所以,拍摄昆虫时必须耐心,千万不能焦躁。要仔细观察昆虫的飞行、爬行路线,耐心等待最佳时机,等待它们闯入相机的对焦(景深)范围,到达最佳角度时再按下快门。不但要对准焦距,还要把握好拍摄的提前量。要寻找和等待虫与背景的最佳角度和画面的出现。有时,这简直就是在考验摄影者的耐心。当各种机会碰到一起时,就要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

坚持真实性原则

有些昆虫喜欢某类植物,甚至与其背景“靠色”,这给我们拍好照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笔者认为,作为科技纪实性的昆虫摄影,把照片拍得漂亮一些、艺术一些当然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这不能也不应该损害其真实性。我们绝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对昆虫进行“摆拍”。如果把一种昆虫硬安到它根本不喜欢的植物和背景当中去,或者“乱点鸳鸯谱”,把两种不相干的东西人为地搭配在一起,这不仅违背了科学精神,也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原则。

图片《拥吻》里是一只贪吃的鞘翅类昆虫在 “品尝”成熟的桑葚。这类昆虫胆子最大,根本不怕人,所以只要不怕身上落下几只此虫,拍摄它还是比较容易的。需要注意的只是把构图、用光和拍摄角度等几个方面处理好。

拍摄运动着的昆虫

把昆虫清晰地拍摄下来,就可以仔细观察它的特征,无论对审美欣赏,还是科学观测,都是很好的资料。但是,拍摄飞翔形态的昆虫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需要不断积累一定的技巧与经验,才能把它拍好。笔者在拍摄运动状态的昆虫时摸索出一些方法、步骤与拍摄要点,在这里抛砖引玉,与有兴趣拍摄昆虫的影友交流:

a 设置快门优先的拍摄模式拍摄这种不停高速飞舞的昆虫应该属于高速摄影的范畴,应该采用“快门优先”的方式,快门速度应该设置在1/1000秒以上。本文所刊照片的拍摄大多选用了1/150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

b 尽量选用数码相机的长焦端取景拍摄这种昆虫虽然比较大,但也不过几厘米长,再加上它飞来飞去、飘忽不定,就给我们的取景构图带来不小的麻烦。而且由于它比较警觉,拍摄距离不可能太近,所以成像就会比较小,拍出的照片往往就达不到观察其飞动形态的要求,要拍摄清晰就更加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应该尽量用数码相机的长焦端拍摄,以便拍摄出较大的昆虫影像,同时虚化掉不必要的背景。

c 综合考量取景范围与主体大小必须要注意的是,可以拍摄到的昆虫影像大小与可以拍摄到的范围成反比。就是说,昆虫影像大,可以拍摄到的范围就小。反之亦然。由于这种昆虫是在不断高速飞行的,取景时的范围越小,就意味着在按下快门时昆虫飞出取景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这两方面必须综合考虑采取对策,以保证拍摄成功。

d 灵活应用对焦方式手动对焦与自动对焦各有利弊,手动对焦需要更多的经验,在拍摄飞动的昆虫时往往需要在用手转动对焦环的同时按下快门——这对于经验不足的摄影爱好者难度较大;而使用自动对焦,不同相机的对焦响应时间与快门时滞不尽相同,如果处理不好,有时就会贻误拍摄的最佳时机。

e 拍摄场景模式的选用与拍摄这种昆虫的成功率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我们是选用近摄模式还是选用人像模式?是否选用某些相机提供的连续拍摄功能?这些功能在有些相机上是可以同时选用的,但在有些相机上则不能同时应用——因此,必须结合相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决定。

应该指出:在拍摄飞行的昆虫时,不要指望一次就能成功,更不要因为几次拍摄失败而沮丧,尤其是不要指望每张照片都能够拍摄得很理想——要知道,即使是最优秀的摄影家也做不到“百发百中”,照片张张都出色——尤其是在拍摄动态物体时——他们往往胜在经验与技巧,胜在稳定的心理素质与持续的创作激情。这些表现在拍摄结果上,就是他们稳定的成功率比一般摄影爱好者要高得多。

还有一种常见的生活在水面上的小昆虫水黾,学名叫“黾蝽”,俗称“卖油郎”或者“卖酱油的”,在我国多数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不仅在池塘、湖面、溪流里会有它们的踪迹,一场大雨过后,一片片水洼中也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水黾的特色是能够在水面上行走,如履平地。它的俗名“卖酱油的”在北方更加广为人知——因为它的身上有一种类似酱油的气味。

拍摄它们时,由于拍摄距离相对较远,拍摄主体又是在水中,所以应该特别注意安全,避免不小心落入水中。

在仿生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想像,空中加油机等在设计时是否曾经受到这类昆虫的启发?依据长喙天蛾的飞行生态,我们在飞行器的技术发明与改进方面是否还可以从自然的杰作中借鉴什么?依据水黾的水上行走功能,科学家已经着手研究使人类在水上行走如履平地的特殊装置。在当代,摄影已经在兴趣与科学之间联起一条艺术的纽带。对许多摄影爱好者来说,昆虫摄影往往就是把科学与艺术很好结合起来的一个趣味点。

个人建议

拍摄昆虫时切忌人工布景,如果不是特别必要,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大头针、强力胶之类的工具“固定”昆虫——因为那显得太残酷,有失人道(也许这里应该叫“虫道”吧)。在那种情况下,拍摄到的只是那些小生命的挣扎与无奈,照片就会失去自然情趣,也没有什么亲近自然的乐趣可言了。

作为初学者的第一步,应该努力把昆虫拍摄得清楚一些、生动一些。此外,由于我们手中的摄影器材一般不是很专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们观察、表现它们的能力。但是,我们总得使用自己的相机来拍照片。所以,熟悉手中相机的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才是务实的态度。

推荐访问:昆虫 数码相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