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精选推荐】

时间:2022-10-21 14:1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精选推荐】

 

 市“ 十四五”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铁岭市厚植发展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全面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为推进铁岭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2020 年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354 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 3.6%;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67.1 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 3.5%。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 390.65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到 77.1 万吨,水果产量达到 20.8 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 1.9 万吨,猪出栏量达 367.8 万头、牛出栏量达 30万头、羊出栏量达 27.3 万只、禽出栏量达 7247.7 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 68.7 万吨。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畜牧两大主导产业和榛子、花生、彩色苗木、梅花鹿、柞蚕、中草药材等十大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格局。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67 家,主

 营业务收入达到 216 亿元;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4 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33 家。全市共有绿色食品认证 44 个、有机食品认证 8 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18 件。全市农村电商约 5000 家,组建了“铁岭供销”“西丰县职工”等电商联盟。全市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 810家,省级特色旅游乡镇 7 个,省级星级农家乐 19 个。全市农机保有量达到 9.84 万台套,农机总动力 248.7 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0%。全市有 191 个农民合作社获评省级示范社,35个获评国家级示范社,农业农村部名录系统备案的家庭农场达到1830家。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 1009 万亩耕地均在辽宁黑土区内,占全省的 35.5%,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 15—20g/kg,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755 万亩。“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 105.8 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 160 万亩,完成无害化改厕建设任务 16352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6.4%,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0%,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 80%。辽河干流水质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为 32.91%,环境空气达标率为 82%。

  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不断壮大。教育普及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实现“一站式”报销,跨省异地就医实现医保支付直接结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 60%。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推进,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

 障持续应保尽保。基层社会治理基础进一步夯实,基础性网格管理不断强化,构建了市、县、乡三级治理机制,推行了“1+1+4+N”治理模式,逐步完善了乡村治理工作。

  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加,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持续开展,全市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和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升。2018—2020 年,全市 4 个村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2 个乡镇、6 个村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农民获得感逐渐增强。到 2020 年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 17001 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 7.8%。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已完成集体经济组织赋码登记,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 1252 个,年均流转土地面积达到 320 万亩以上。全市完成路面工程 2400 余公里、桥梁工程 4166 延长米,建设“一事一议”村内道路 1882 公里。全面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方略,2016 年以来,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92103 人,销号贫困村 216 个,省级贫困县西丰县顺利摘帽;全市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9.2 亿元;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 730 个;帮助 1.5 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事业单位安置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 254 人;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 11568 户;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7403 人;民政兜底保障率达到 54.9%;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368

 处;“收入保”理赔 2951 万元、受益 3.2 万人,健康保累计赔付 2895.77万元、救助 4.2 万人次,“防贫保”赔付 6260 笔、累计金额 829.85 万元。2020 年,全市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 9663 元,“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我市脱贫成效考核综合评价进入全省“好”的行列。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农业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较弱,产业化运作的合作社较少,种养大户数量不多,种植、养殖生产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化经营不足,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速度较慢。

  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总量有了一定发展,但大多都是“原字号”的粗加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够。农业功能向二三产业拓展不足,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不紧密,农业新技术、新业态、“互联网+”和围绕特

 色产业派生出的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起步较晚,农村物流体系仍不完善。

  四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配套设施仍存在短板,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道路、饮水、电网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村道路硬化率、自来水普及率仍然较低。

  五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艰巨。部分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工作流于形式,农村保洁员数量不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与垃圾产生量不匹配。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不理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缓慢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厕所革命”任重道远。

  六是农村社会服务能力亟待加强。个别县(市)区村小、教学点、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落后。部分乡(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强,村医年龄老化,村卫生室运行经费没有保障。县级政府对养老服务领域财政资金预算支持不够,部分乡镇、村养老服务设施较少。

  七是农业农村人才匮乏。全市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巨大人才缺口,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是“土专家”“田秀才”,缺少有学历、有职称的高素质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八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农村改革还需持续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足。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水平较低,目前社会化服务主要偏重于种植业生产托管,对其他产业服务指导力量不强,服务领域拓展不够。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与村委会职能没有完全理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能力不强。

  九是涉农资金投入不足。我市作为传统农业地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可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捉襟见肘。同时,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下乡难、道路不畅通,政策引导不足,重点投资方向不明确。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宏观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将为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撑。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发展环境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改善,有基础、有条件向更加注重满足质量的需求转变;从发展方式看,正在由高投入高成本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从发展要求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更加关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不仅要求农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还要求农村提供良好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对农业的需求也将会逐渐从满足食物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转变。综合来看,我市农业将进入高商品率、高附加值的新阶段,农业产业升级的市场空间巨大。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市场消费需求带来的新变化,将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明确方向。

  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稳定与否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影响巨大。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成为全球局势的主基调,新冠疫情导致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经济活动中断,全球贸易链重塑,各国对粮食等战略物资强化管制,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极大压力。在严峻的全球形势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将逐步形成,大量依赖进口的粮食供给结构不可持续,国家将在保障粮食生产、提升储备规模、减少浪费等方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将给粮食主产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更多项目、资金、人才等相关优惠政策密集出台,加之辽

 宁省加快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突破辽西北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将给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铁岭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合作升级、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方面提供有利契机和政策支持。同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食材保供需求加大,尤其是对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生鲜类农产品的需求巨大,将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农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受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影响,在“价格天花板”和补贴约束、生产成本提升的双重挤压下,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持续抬升,农业补贴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挤压了农民务农的收益空间,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

  农业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着思维创新、顶层设计、政策构建、财政支持等多重制约和破除二元结构、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机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等诸多难题,涉及多方利益格局调整,矛盾问题相对集中,面临着组织、领导、协调、指挥、管理的多重考验。

 农业资源匮乏和投入不足。我市农业相关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相对于气候条件和自然禀赋,建设投入资金的绝对量还比较小,主粮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对于社会资本的撬动效应不明显,土地流转和资源集中方面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撑,集约化、规模化的进程较为缓慢,农业基础设施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受自然和气候影响制约明显,靠天吃饭现象仍然普遍。

  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薄弱,转化率、增值率低。农业增值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工转化,农产品加工滞后,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农产品转化增值困难,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升。目前,我市科技含量高、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精、尖、新”农产品不多,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不多,销往省外、国外的产品不多。

  农产品面临同质化竞争。关键技术突破推广存在制约,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和同质化严重。在种业技术、降肥节水技术、种苗高效繁育技术等关键领域缺乏有效突破,相关人才缺乏、创新动力不足、推广体系缺失,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制约。同时,化肥、农药、饲料、种子等农资产品和面粉、食用油等初级加工产品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

  农村社会矛盾逐渐凸显。乡村文化、民生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存较大差距。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严重,青壮劳动力、实用型人才短缺。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治理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

 第三章 “十四五”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农业结构调优、资源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长、产业提质升级为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进铁岭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第二节

 基本...

推荐访问:发展规划 现代化 农村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