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高中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

时间:2022-10-18 12: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高中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供大家参考。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高中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下册)

 

 课题 课题:

 《 谏太宗十思疏 》

 教 案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媒体展示,合作探究,检测拓展提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重点 难点 1.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 导入 】

 俗话说:

 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司马迁辱受宫刑,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 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 魏征。

 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魏征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我们在感叹这对 贤君良臣 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文气和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 课堂知识点拨 】

 一.题解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十思”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二.作者 魏徵(580 年-643 年 2 月 11 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 年)归降唐朝,负责劝降英国公李勣。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再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后迁侍中,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进封郑国公。

 他多次 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

 民共创“贞观之治”。贞观十七年(643 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今存《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三.创作背景

 唐太宗刚登帝位时,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战后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 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 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 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魏征所讲的道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 课 文欣赏

 1 臣闻求 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 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 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 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 明哲乎!人君 当神器之重,居 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 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 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

 长( zhǎ ǎ ng)

 ):生长。

 木之长者:“之”为主谓之间,取独;“者”为“者”字结构,译为“的方法”。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浚(j jù ùn n)

 ):疏通,挖深。

 德义:道德仁义。

 思国之治 :一作“思国之理”;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之大:“之”定语后置标志,大,辽阔的。

 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不胜:不堪。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探究】

 1. 本段亦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以“木之长”“流之远”为喻,论证一国之君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② 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设喻,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反面设喻“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加重了强调意味。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荒诞。通过正反设喻,论证了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 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莫不 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 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 傲物。竭诚则 吴越为一体,傲物则 骨肉为行路。虽 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注释】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殷忧:深忧。

 实:的确。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吴越为一体:吴越,指春秋时的吴国与越国,当时两国之间长期为仇,战伐不断。诚相见则可使有仇的人也团结成一体。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译文】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2. 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②先总结历史: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取天下时,“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接着引出警告: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

 3 君人者,诚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 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 思江海下百川,乐 盘游则思 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 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 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 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 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

 之乐,可以养 松乔之寿,鸣琴 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见 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虑壅(y yō ō ng )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正身以黜( ch 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简:选拔。

 效:献出。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译文】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3. 请阐述本段的“五戒”“十思”的内容及好处。

 【答案】

 ①戒奢侈: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

 ②戒骄躁:思谦冲以自牧,思江海而下百川。

 ③戒放纵: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

 ④戒小人: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

 ⑤戒赏罚不公: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因怒而滥刑。

 好处: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知识点小结】

 一. 本文成语: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谦卑并且自我约束。

 )

 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并进行采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

推荐访问:篇目 讲义 下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