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短歌行》用典蕴藉与张力

时间:2022-10-18 09: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歌行》用典蕴藉与张力,供大家参考。

《短歌行》用典蕴藉与张力

 

 《短歌行》用典的蕴藉与张力

 师:根据课本上的注释判断,这首诗歌所采用的最典型的手法是什么? 生:用典。

 师:依据课本上的注释判断,一共有几处? 生:三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师:实际上是四处。最后一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一处语典,直接化用了前人的诗句;而“周公吐哺”是一处事典,借用了周公的故事。用典分为语典和事典,两种类型。这几处用典的意图表现出高度一致,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追求贤才。

 师:中心很聚焦,很明确。接下来请大家填写以下的表格。先划出用典的诗句。再去寻找原典,原典是什么,原典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化用这个典故的意图是什么?逐一落实。(5 分钟时间,之后做展示)

 用典的诗句 原典出处 原典翻译 用典意图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师:第一则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典出自哪? 生:《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典是指恋爱男女之间的追求,这里指曹操对贤才的向往。

 师:按顺序,先把原文翻译一遍。

 生:穿青色衣服的读书人啊,我对你的思念连绵不断;即使我没有去你那里,你难道就不能给我消息吗? 师:特别要注意,“嗣”,理解为“寄、传给”,“嗣音”,是给我来消息?言外之意是,我不去找你,你也可以主动来找我呀。曹操用了这一典故,为什么不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呢?难道他没有希望贤才们主动来投奔他的意思? 生:因为这句话里有些责问、幽怨的意思。

 师:哦,是有种嗔怪的味道。不太符合男性的表达,对吗?(生笑)

 生:也不是,写出来就太直接了,会表现出自己不谦逊的态度。

 师:这是一种理解,挺合理的。我也有一种理解,我觉得,虽然曹操内心很盼望,但也没有表达得很热烈很直白,恰恰也体现了豪杰之士的一种风度,不卑不亢。而后面两句,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也把思念和倾慕表达得很直接很深切的哦。接下来,第二处呢? 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师:原典出自? 生:《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师:先把原典翻译一遍。

 生:在野地里,一群鹿在悠闲地吃草,发出呦呦的鸣叫,彼此应和,十分和谐。我在宴请宾客,鼓瑟吹笙。

 师:鼓瑟吹笙,就是宴会一派热闹的氛围。先写旷野上的呦呦鹿鸣,再过渡到宴会的热闹情景,这是诗经中的什么典型手法? 生:比兴手法。

 师:采用这一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课下注释写着,《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师:曹操的意思很明白,你是我的朋友,我会对你很热情的。说明他愿意善待贤才。他的这份心情,在下文哪一句中也得到验证呢? 生: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师:你能否翻译一下这句话吗? 生:贤才们,穿过田间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又谈起了我对你的恩情。

 师:“越陌度阡”,可以直接翻译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他们欢饮畅谈,心中都顾惜往昔的情谊。那我有一个疑问啊,明明是曹操自己在招纳贤才,为什么写到贤才从四面八方屈尊过来投靠他呢?怎么会呢? 生:心里希望吧。是一种想法。

 师:怎么解释? 生:是虚写吧。是想象。他想象贤才们为了彼此共同的目的,齐聚到他麾下。

 师:这样的写法,在其他诗歌中,有没有类似的示例? 生:就像杜甫的《月夜》,明明是杜甫自己思念妻子儿女,诗歌中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以写妻子此刻思念自己而凸显诗人思绪至深。

 师:是曲笔,以写对方来表达自身的情绪感受,也是想象的,虚实结合。那有没有可能是实写的呢? 生:…… 师:曹操此刻在宴会,这番话是说给谁听的? 生:在场的人。

 师:在场的人已经投奔于他了,所以才说“心念旧恩”。他极力渲染,宴会上的宾客深受自己的款待,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留住这些人才。

 生:还有,为了笼络还未投奔自己的人才。

 师:这些意图,也许皆有之。第三处呢? 生:“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取自《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课文注释)

 师:从“山”“海”再到“贤君”,同样进行了类比。最后一典故,“周公吐哺”。首先我来说它的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曾自谓:“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谁先来翻译一下? 生:周公洗澡…… 师:先确定,是洗澡,还是洗头发?从句子前后语境作判断。

 生:哦,是洗头发,“沐发”。是他洗头发,或者吃饭,遇到士子求见,他就先停下来洗头发,或者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师:曹操向大家传达了一个信息:我也会像周公那样礼待你的。四个字的典故,很凝练地包孕了如此丰富的故事内涵。这就是用典的魅力。用典,还能帮助委婉含蓄地表达用意。有另一个君王刘邦,“刘项原来不读书”,无学识,市井无赖一个。曾写过一首诗,叫《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很直白,就是跟我走,打天下!他这样的方式,跟曹操比起来,哪一个更好? 生:各有各的好。刘邦直接,体现渴求贤才的迫切心情,豪气干云。曹操委婉,有文采。

 师:如果作为一个招贤令,还原到当时的情境中,他们哪一个效果会更好? 生:兵荒马乱的年代,直接传达出信息就可以了呀。

 师:你类似于贴广告,直接,什么职位,薪酬多少。有没有认为曹操的方式更好? 生:汉代盛行儒学,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子,相比刘邦的方式,曹操的诗句更符合有识之士的内心情感。

 师:都是读书人,不像草莽那么直接。贤才们大多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他们愿意被当朝的统治者所用,这是他们的内在需求。当招募者是一位既有相当政治才能的大臣,又是一位文学造诣精深的诗人时,他表达出的语言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能高妙地唤醒士子的激越情怀,很具呼告效应。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刘邦写《大风歌》的时候,项羽已经被打败,无论他如何表达,贤才只有归顺于他一处;曹操当时与孙权、刘备呈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大家都知道刘备是很爱才惜才的。此时曹操是有竞争压力的。

 生:对,曹操在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被人认为不忠的。他想用周公典故,把自己树立成一个忠臣形象,增强自己和刘备抗衡。

 师:时局所迫啊。看来文章还真是“合为事而作”。刘邦是爱来不来,曹操要权衡人心,把那份渴望表达得细腻熨帖。真可谓用心良苦啊。我备课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四个典故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呢? 生:从时间顺序看,不能调换。第一个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思慕贤才,“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在想,贤才还没有来到;第二个典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宾客来了,宴请宾客;“周公吐哺”,

 是礼遇贤才,天下归顺了。

 师:从时间角度看,很合理。有没有其他角度,比如表达的情感内容方面? 生:…… 师:你们看,第一则用典,是讲述爱情,恋人间的真挚;第二则,是友情,表达对朋友的尊敬;第三则,引用贤君周公,讲到君臣之义,对贤才的礼遇。它们三者之间有没有一种联系或层次? 生:爱情,是比较私密的。友情,更宽阔一些。再是君臣、天下的爱,是一种博爱。所以,三者在情感范围上有大小差别的。

 师:也就是说,三者是逐层攀升的,是一种逐渐扩大了的情感。这让我想起孔子针对人性发展提出的“亲亲”“仁民”“爱物”的原则,他就强调了仁爱施与的范围,是逐步扩大的。曹操就抓住了广大士人普遍的心理共情,“己欲达则达人”,一点点渗透人心。在此,我们对用典的作用作一总结:用典,一方面能够通过凝练而含蓄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在用典里糅合“类比”,迁移共情,以便加强表情达意。

 师:诗歌一开始,曹操就表达要追求贤才吗? 生:(思考)没有。

 师:开始几句表达了什么?先读前四句。

 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师: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意思。

 生:人生苦短,深深忧愁。

 师:他怎么来写日子过得太快的? 生:譬如朝露。像早上的露水一样,一下子就蒸发了。

 师:朝露的特点是,太阳一出来,稍纵即逝。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因为生命的短促易逝,让曹操心生忧愁无限,他功业未成呢。那么,他想用什么来消解愁绪? 生:酒。

 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字面的意思看,他的愁绪,好像只有酒能解。真是这样吗? 生:不是的。是渴望得到贤才。

 师:没错,相反酒不能解愁,只有及时地把握时间,对抗时间,追求贤才,建功立业,才是唯一的解药。而有所成就,实现抱负,是儒家士人们的共同愿望。曹操懂得以己度人,清楚士人和自己共通的心理欲求。到此,从“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到“求贤若渴,建功立业”,整首诗歌贯通了气脉,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和旨归。

推荐访问:用典 蕴藉 短歌行 《短歌行》用典的蕴藉与张力 《短歌行》用典的蕴藉与张力有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