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两弹一星精神对大学生启示(完整)

时间:2022-06-10 14: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两弹一星精神对大学生启示(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两弹一星精神对大学生启示(完整)

两弹一星精神对大学生的启示4篇

【篇一】两弹一星精神对大学生的启示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共铸中国梦”主题展览在晋举办
作者:宋军伟
来源:《中国扶贫》2015年第13期

        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共铸中国梦”暨“百名将军·名家书赞两弹一星”大型主题展览,于5月26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幕。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出席开幕仪式并为展览揭幕。

        出席开幕仪式的嘉宾还有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山西省委原书记胡富国,毛泽东同志的女婿王景清、女儿李讷,周恩来侄子周尔均、朱德外孙刘进等老一辈革命家后人,总装备部原副政委高同声中将,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员赵锡君中将,军事科学院原副政委冯永生中将,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等。

        山西省委副书记楼阳生,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王伟中,山西省军区政委郭志刚少将,武警山西总队政委刘振所少将等出席开幕仪式。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物局、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山西博物院协办。旨在弘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深切缅怀、颂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技工作者的丰功伟绩,展现中国核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张黎上将在讲话中指出,发展“两弹一星”的目的是反对核讹诈,制止核战争,保卫人民的和平幸福,要深情缅怀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科技工作者为缔造“两弹一星”做出的丰功伟业,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使命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在致辞中说,老一辈科学工作者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冲破重重障碍和各种阻力,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出了“两弹一星”的骄人业绩。

        在展览现场,700多幅珍贵图片真实再现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普通工作者发展我国核事业的辉煌伟业,弘扬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荣耀和骄傲。与《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图片展同时展出的还有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搭载 “神七”、“神八”、“神九”宇宙飞船的飞天珍品。

【篇二】两弹一星精神对大学生的启示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美国有位名叫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著名核物理学家,他因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而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殊不知,中国也有一位“原子弹之父”,那就是钱三强。
  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定后,钱三强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事业的领导和统筹工作中。

 

邓稼先
  1964年10月16日,神奇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沙漠升起;
1年8个月后,中国再一次以令世人震惊的速度,敲开了氢弹奥秘之门——氢弹理论冷试验一举成功。从此,邓稼先这个响亮的名字永载于中国史册。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也才得以传扬。

 

周光召
  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理论设计中做出重大贡献。
  严格证明了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并于1960年简明地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41年,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3 年到1956年,他领导建立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1959年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朱光亚
  朱光亚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参加工作。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程开甲
  核武器技术专家。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

 

 吴自良
  60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该室主任,主持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中国现代光学之父:王大珩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攻读应用光学。当时的中国,仅有一个只能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1948年,王大珩从英国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
  由于王大珩在我国光学科研中作出的突出贡献,1980年,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他研制的“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陈能宽
  在长达2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作为核装置全面质量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我国多次核试验中大部分核装置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86年,他获得国家对原子弹突破和武器化、氢弹突破及武器化的最高奖赏。此外,1982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郭永怀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陈芳允
  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冲技术,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全面参加了系统设计和建设工作。他提出和设计了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为建设我国卫星测控网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探月工程带头人:孙家栋
  1967年以前,孙家栋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地地弹道导弹与液体中程地地弹道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篇三】两弹一星精神对大学生的启示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
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目录[隐藏]

国际形势

背景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

两弹一星精神

向“两弹一星”功臣致敬(社论)

[编辑本段]

国际形势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编辑本段]

背景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于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编辑本段]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中国于1999年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编辑本段]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而“两弹一星的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在政治语汇上,类似台湾的“发展绿色硅岛”、“新竹科学园区奇迹”、“两兆双星”等。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用两弹一星精神创建一流大学”、“用两弹一星精神开发资讯产业”等。

[编辑本段]

向“两弹一星”功臣致敬(社论)

  

1964年周总理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5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没有仪器,自己制造;
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人民日报》 (1999年09月19日第2版)


扩展阅读:

1.《人民日报》

2.人民教育出版社。《同步解析与测评》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开放分类:

精神,科技,中国政治,两弹一星

[我来完善]

“两弹一星”相关词条:

更多

东方红一号卫星东风导弹运-10运输机长征系列火箭

“两弹一星”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researched and launch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3566

【篇四】两弹一星精神对大学生的启示

作者:李鑫[1]

作者机构:[1]中共慈利县委党校,湖南张家界427200

出版物刊名:党史博采:理论版

页码:6-8页

年卷期:2019年 第7期

主题词:许身为国;“两弹一星”;陈能宽

摘要:陈能宽,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人们熟悉的是他是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人们陌生的是他隐姓埋名数十载,埋头大漠深谷的峥嵘岁月里的每个日日夜夜,一个湘西男儿怀着对国家的赤子深情走完了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鞠躬尽瘁的一生。作为“两弹一星”功勋陈能宽院士的家乡人,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将前辈的伟大精神传播好、传承好,发扬好。

推荐访问:两弹 启示 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对大学生启示 两弹一星精神对大学生的启示 两弹一星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