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以五年计划为重要方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时间:2022-11-22 10:00: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建国初期,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现实,新中国不得不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随着计划体制的逐步确立,“计划”在社会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毛泽东时期编制和执行的四个五年计划,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五年计划 发展战略 经济体制

建国初期,我国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产品实行按劳分配,因此应当选择实行计划经济;而当时的理论界普遍认为,计划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除了模仿当时成功的苏联模式外,我国新生的人民政权不可能实行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再者,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国外敌对势力实行经济封锁,客观上需要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统一管理、统一领导,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开始着手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随着计划体制的逐步确立,“计划”在社会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毛泽东时期,我国编制和执行了四个五年计划,这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发展战略,虽然以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为基础,高度集中、行政干预的特点甚浓,但却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性实践的反映和总结,并且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系统,其独特的发展战略模式和灵活的运作思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一五计划”是从1951年着手编制并在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讨论通过的。“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在“一五”期间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任务,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五计划”期间,是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变化最大的时期,共和国由此胜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二五计划”(1958—1962年)

1956年9月中共中央在“八大”上提出了“二五计划”的建议。“二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和商业;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二五计划”是在综合平衡的原则下制定的,力图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比“一五计划”编制得更科学和合理,更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然而,当“大跃进”运动兴起后,认为“二五计划”太保守了,落后了,已被“大跃进”的现实冲垮了,把“二五计划”抛在一边,从而导致了1961年前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随后不得不开始了全面的纠“左”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其任务到1965年才基本完成。

3. “三五计划”(1966—1970年)

“三五计划”在编制期间,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形成了独特的备战特点。“三五计划”的方针是: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二线的生产潜力;积极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三五计划”刚刚实施,“文化大革命”运动就爆发了,它严重地冲击了工农业生产,破坏了各种生产制度和秩序,使得“三五计划”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三五计划”期间,加强了三线建设,初步改变了工业建设布局不合理状态,特别是国防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很多的问题。

4. “四五計划”(1971—1975年)

“四五计划”旨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打下牢固的基础。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还在激烈地进行着,所以“四五计划”的编制和执行都受到严重影响,有不少计划指标没有完成,也有不少计划无法执行,经济建设中的混乱现象比较严重。

发展战略与经济体制有密切的关系。“一五”时期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的发展战略,是造就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因素,目的是集中并不丰裕的物力、财力为工业化服务,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条件。“二五”后期以强调综合平衡为特征的退却战略,必然更突出集中统一,以便统一行动,尽快度过难关。“三五”时期备战战略,自然造成了一种为国防和战略服务的集中性和分散性相结合的体制。这些战略突出的特征就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于集中人、财、物实现这种目标是极为有利的。这种情况,导致与这种战略要求相适应的只有计划体制。因此,对计划体制应辩证地去评价。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在短时期内,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创造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成为钢铁大国这样的业绩,以及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没有一个高度集中的体制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历史的事实。但是,随着工业体系的建立,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再是一个工业国,而是一个完整意义的现代化,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显然就不适应了,市场体制便应运而生了。

作者简介:钱斌(1970-),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和文化的生态与传播。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访问:五年 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 计划 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