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查报告 >

2022年扪心自问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完整文档)

时间:2022-06-23 18:3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扪心自问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扪心自问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完整文档)

扪心自问自检自查情况汇报5篇

【篇1】扪心自问自检自查情况汇报

扪心自问,遭受大雨的“侵袭”为的又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雨后的彩虹?或者是向众人证实自己的勇敢?这时我也不能给自己一个确切的回答。清晨的梦,她是我清晨的梦。我知道,我们仍然彼此相爱。有一句话说得好,饮酩痛苦的时候,请别忘了你还要赶的路。因此饭店需要有一种功能,能够凭借地主的身份为客人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待黛玉有难,不记前嫌,软语相劝。尽管乌江之畔,他的死士以一当十,却终因寡不敌众落至血染乌江的下场。哥哥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默默的答应。活的很好,只是暂时的。可是在初三的下半学期,我交上了不爱学习的朋友,整天就知道写信给笔友,看看爱情小说,成绩一落千丈,最后连重点高中都没有考上,只好上一个普通的高中,父母看见以前比我差劲的小孩都考上重点高中,心里对我无比的失望!走进高中,有很多想法,为了让自己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我和以前的朋友不联系,鼓励自己在普通高中一样可以考上大学的。孝心少年,给予我们中华大家庭最美的未来,给予我们炎黄子孙最美的梦幻!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心里却盘算着最近一直不太景气的┬星椤* 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窗上,仔细地寻找着,过了一会儿,出神地盯着一条蓝宝石项链看。微笑,是世间最美的语言。摘要:志已离开我们43周年。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行车车轮辗过这些积水的地方,溅起水珠洒落路旁,车撤留下一段青春的痕迹。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知何时,窗外下起雨来,我走过去,用手去测量雨的大小,还好只是小雨。落在花枝树叶上的还不能够冲掉积攒了一段时间的灰尘。史铁生算得上是十全八美,屈指可数的两点缺点,也可以清楚得看出:腿的毛病和思想的毛病。奶奶就在几天之后的晚上,对我说要好好学习,还给了很多零钱给我。突然它不见了,只听上方柜子里咚咚声。好友一个个从QQ中消失,在那些我不知道的地方生活着。不光穿着简简单单,很多腿脚已不是很不灵活,一瘸一拐的热盈盈得向拿着行李的人打招呼,显得无比亲近。

【篇2】扪心自问自检自查情况汇报

扪心自问:中考试题“拷问”了谁?

张冰峰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江苏如皋 226500)

【摘 要】摘要:通过对近几年一些中考试题解答失分现象的深层次分析,寻找问题形成的缘由症结,指出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倡导教师要为学生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建构而努力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教学行为。

【期刊名称】化学教与学

【年(卷),期】2015(000)005

【总页数】4

【关键词】中考试题;
评价;
思维障碍;
实验教学;
衔接教学

每年六月中考结束后,教师都十分关注各地试卷,重视对中考试题的研读,分析命题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如何紧扣“三维目标”?如何凸显“能力立意”?叩问教学观念与命题脉象是否合拍?所以中考虽然是对学生的考试,但是也让教师备受煎熬,好似在法官面前被“拷问”一般,尤其是一些“出人意料”的试题,透过学生的失分原因剖析,暴露出教师许多的教学陋习和错误做法。

一、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请看例1:(2014年南通市中考试题第24题)实验室使用块状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和稀盐酸制CO2,当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固体仍有剩余时,通常认为反应结束,剩余液呈中性。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操作](1)向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1/3的稀盐酸(1:1);
观察不到气泡后,仍有固体剩余;
将试管静置。

(2)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________性;

pH测定中,“上层清液滴到试纸上”的后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

[实验思考Ⅰ]反应剩余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能使溶液pH=2的有哪些?

[实验探究Ⅰ](1)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l2的可能性。简述其实验方案:___________。

(2)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5。

(3)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______。

[实验思考Ⅱ]试管中剩余固体是否仍含有CaCO3?

[实验探究Ⅱ]小组同学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

(1)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2)比较稀盐酸加入前后的实验现象,解释“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的原因:________。

[拓展延伸](1)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假如用100g14.6%的稀盐酸和足量的石灰石反应,看不到气泡产生时,停止收集气体。收集到的CO2质量_________(选填“>”、“<”、“=”)8.8g。

此题命题者选用初中化学中一个学生基础实验为背景,抓住充分反应后的“通常认为”与“实际现象”的“意外”展开探究,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在一个个探究问题引导下对学生多种实验能力进行考查。试题考查涉及的能力层次差异明显,为科学甄别学生能力高低提供依据,这样的命题方式,既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层次的标准,又能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水平,是一个紧扣标准又体现“能力立意”的典范试题。

但是考试结束后,学生纷纷反映此题不好做,认为试题中给予的一些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一些教师也说此题有科学性错误,一时群情激动,对于中考试题出现这种“出乎意外”的现象实属少见。考试后随即与命题者进行交流,他们十分肯定地说,此题命题理论基础可靠,实验事实清晰,没有科学性错误,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感到疑惑的现象,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事。命题者认为:因为当下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存在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观念建构,所以力求通过中考形式发挥评价诊断和导向作用,引导教师修正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为学生科学学习、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由此看来,中考中所反映的问题根源在于教师。治病在于问诊,治愈在于药方,那么还有哪些“意外”症结?教师又如何改变教学行为?

二、“意外”症结分析与教学对策

1.注重科学导学,防止方法失当导致意外

基于例1分析,学生认为:试题题干中描述“实验室使用块状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和稀盐酸制CO2,当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固体仍有剩余时,通常认为反应结束,剩余液呈中性”,在[实验操作](1)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酸性;
说明酸过量了,而在[实验探究Ⅱ]小组同学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剩余固体仍含有CaCO3”,这与老师所教的知识不是矛盾吗?

教师意见:此题的命题是否科学?当“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时,为什么溶液呈现酸性时,剩余固体中还有CaCO3呢?这符合事实吗?如果这是事实,如何向学生进行解释呢?

由此可见,上题中的“盐酸和碳酸钙共存一体,但却无气泡产生”的“意外现象”是学生解答此题的思维障碍,此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调查发现,原因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当反应充分后或反应无现象等信息,就说明其中一定有一种反应物没有了”的结论,此结论在平时教学分析中、在学生练习巩固中得到强化并形成了思维定势,以此结论来解答上述试题,必然会产生思维障碍。

为什么教师要强调这个“结论”?原因是在学生初始学习化学分析问题时一种阶段性的教学需要,是让学生基于一种理想化的“完全反应”情境下的进行解题分析的需要,这对于初等化学学习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另外也是初中化学遵循课程标准的需要,不能对一些问题进行过深地挖掘与探究,但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可能会产生一些偏差理解。如“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结论,由于教师在初中不便对此做过多的解释或证明,结果在学生大脑中只留下“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的结论,而忽略了“大量”的涵义。

可见教师进行科学导学十分必要。要先帮助学生建立“理想化”知识体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建构达到一定的程度再拓展完善,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真实的化学事实。例如在“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实验的结果接近约1/5时,就认为过量的红磷已经将氧气耗尽,不需要再做过多的讨论。但是当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或进行中考化学复习时,就应该通过“为什么气体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当氧气含量低于一定含量时,红磷是不能继续燃烧”的实验事实,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观念:在化学反应中,广泛存在因为一些条件不具备,或一些因素的影响,一些化学反应无法完全进行彻底或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客观事实,防止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而对后续的学习产生障碍,不要让学生到高中后通过一段时间学习感觉到“初中老师教我们的都是错的”的现象发生。

2.加强实验教学,防止能力薄弱导致意外

例2:(2013年南通市中考试题第24题节选)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备CO2,组装时,仪器a、b插入双孔橡皮塞的先后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长颈漏斗a与直角导管b插入双孔橡皮塞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学生说:“老师没有教过。”教师问:“怎么会考查这个实验技能?”命题者认为:关于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查是必须的。课程标准[1]提出,“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尤其为了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特别规定了学生要完成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

虽然课标提出了标准,但目前学生实验现状堪忧[2]。一些学校不安排学生到实验室去做实验,而采取记背实验的方式以应对中考的实验考查;
还有一些学校象征性做一些简单的实验,甚至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放羊式”地应付了事;
还有一种相对较好的做法,就是教师将反应装置组装好,学生根据实验讲义取用药品进行反应,观察现象而已,虽然实验是做了,但是只是对化学知识的验证,而非实验技能的培养,学生仅仅是“实验流水线”上一个无需动脑的操作者,何谈体验、思考与感悟?怎么可能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上题中考查“谁先插入”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到实验室去,是否动手做过实验,是否真正组装过仪器装置,若学生没有进行分液漏斗与直角导管都插入橡皮塞的亲身体验,当然也就无法分析“谁先插入”的问题。看来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的实验观不正确。

如何引导教师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如何科学考查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一直是各地教育主管思考的难题,虽然许多教育主管部门也组织了对学生实验技能进行专项考核,但一些学校组织的考查过程是临时应付,或降低考核要求,结果以师生皆大欢喜收场,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所以近几年来中考命题者力求发挥纸质评价考核学生实验技能的作用,力求在甄别“学生是否做过实验,是否具备或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实验技能”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并在中考命题中出现了一些”课本没有写,老师讲不到”的试题,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改变实验教育观念,改变当前堪忧的学生实验现状。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忠实遵循课标,树立正确的实验教育观,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去,通过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考核等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多开展一些探索活动,增加一些实验器材选择、替代、组装,定性、定量等实验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与化学实验有关的“真实”问题,改变过去试图通过记背方式获得实验技能的错误做法,让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在体验中提升实验技能,培养真正的实验能力。

3.修正教学观念,防止应试教学导致意外

例3:(2009年南通市中考试题第25题部分)化肥厂生产合成氨的原料是煤、空气、水。生产简要流程如下:H2O=CO+H2。两个反应必须进行调控才能保持一定的炉温。判断:反应②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学生通过对试题的信息分析推理,已经得出反应②是“吸收”热量的结论,但是学生犹豫不决,不敢写答案,甚至怀疑自己的推理,最后还是写下“放出”热量的答案,又是一个“出乎意料”。为什么?

教师认为:初中关于能源的教学是一个薄弱点,尤其是对于C+O2=CO2是放热反应这个常识,一些学生没有形成;
还有一些学生对“进行调控”的意思没有理解,导致不会推论。

而学生说:因为教师强调过:在初中阶段只有一个吸热反应,就是C+CO2=2CO,所以C+H2O= CO+H2就不会是吸热反应。

可见“意外”的症结还是教师。事实上确实有一些教师基于应试需要,过多地进行一些“结论或戒律”的教条式教学,让学生记忆一些经验性的“规律”。例如

煤气发生炉中主要反应:①C+O2=CO2;
②C+在初中阶段“只有碳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吸热反应”、“只有硝酸铵溶于水才会降温”、“合金的熔点一定比纯金属低”、“氢元素在化合物中显正价,不显负价”等一些“定论”,对此学生常常奉为“圣典”而膜拜死记,所以就出现了一系列怪相。例如,当学生通过一些实验现象信息推断得出某物质是“CaH2”物质时却不敢写答案,因为这不符合老师的“规律”。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革除应试教学的痕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总结一些定律或结论时一定要注意科学阐述,不能让学生识记甚至死记一些不科学的结论,即使是一些阶段性的知识或概念,也要注意说明或适当地拓展,防止学生只相信教师所传授的“结论和戒律”而导致“意外现象”的发生。

4.增强衔接意识,防止建构缺失导致意外

例4:(2011年南通市中考试题第21题第6小题)硫与氧气的反应(S+O2SO2)可用右图表示:

设N个氧气分子的质量为32g,则64g氧气与足量硫粉完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分子数为______N。

看到此题,学生和老师都会惊叹,怎么会考高中的知识?因为上题中似乎出现了关于物质的量“摩尔”等内容计算,其实本题是用“三重表征”的形式呈现题意,涉及到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微观粒子间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等符号表示等信息,但此题的难点是微粒的数目与其质量的换算以及反应中微粒间的个数比关系,即“化学方程式的微观含义的理解与运用”,这既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与高中一个重要的衔接点。

此类试题的命题方式是中考试题的一种策略,即将初中的化学知识再向前拓一步,就成了“新情境信息给予试题”,其实就是初高中衔接点的延伸性命题策略,此策略的实施,目的是引导初中化学教师遵循“基于标准,衔接高中”教学观念,要为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所以,初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的“三分田”,而应该为初高中衔接教学做到“心明且行动”,要系统学习高中教科书,熟知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和目标层次,从更高角度看待初中化学教学,有利于初中教师把握教学难度,也有利于初高中的“接轨”教学,特别要重视“化学用语”的教学,运用“三重表征”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厘清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涵义,尤其是微观粒子个数与宏观物质质量间的联系,为学生

更高层次学好化学打好扎实基础。

5.认真研读教材,防止糟粕误解导致意外

为了陈述需要,结合近几年的一些中考题改编为一题,如下:

例5:下列学生设计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的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

A.通过比较镁条、铜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判断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B.通过比较镁条、铁丝与同质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镁、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C.通过观察铁丝、铜丝能否与盐酸反应判断铁、铜金属活动性顺序

D.通过观察铜与硫酸铝溶液能否反应判断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能通过比较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以及难易程度来排列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能通过比较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推断这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宋心琦指出:“反应激烈程度和金属化学活动性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会对后继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3]宋教授还通俗的以铁为代表物举例说明,“还原铁粉不仅在酸中能够迅速溶解,甚至在空气中可以自燃,改用质量相同的铁片或铁屑时,在相同的条件下就观察不到类似的现象。”[4]以此说明不能用剧烈程度来证明反映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为什么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会将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激烈程度作为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判断的依据呢?有教师说:“以前有许多试题就是用这样的理论来命题的。”这是事实,前几年此类的试题很多,如通过与酸反应的激烈程度来判断镁、锌、铁的活动性等,虽然现在正式教材中已经没有了,“但在坊间出版的教辅一类学习材料之中却屡见不鲜。”[5]

还有教师说:“教科书也是这样阐述的。”真的吗?让我们回到教材中仔细斟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化学(下册)[6]第9页,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课题中,确实例举了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作用,从反应的条件、反应的难易与剧烈程度不同等角度实验或事实陈述,但在归纳时仅仅就金属的“活泼性”进行概括:“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而不是将这些金属的“活动性”进行排序。

在第10页“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课题中,课本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将镁、锌、铁、铜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要求学生从能否反应进行观察,并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但是教科书特别要求学生“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氢气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此小课题在总结时这样写道:“由上述探究可以得出,镁、锌、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它们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可见教科书仅从“能否与酸发生反应”一个维度作为判断活动性顺序的依据。

在第11页“金属活动性顺序”课题中,教科书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基础上,阐述“这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并在此“方法”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完成铝丝与硫酸铜溶液、铜丝与硝酸银溶液、铜丝与硫酸铝溶液等实验,从能否发生反应的角度让学生推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可见教材的阐述很严谨,并没有将金属与氧气反应难易、剧烈程度以及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作为“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的依据,也就是说,若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是不科学的。

所以,教师应该对一些已成为“过去式”的习题进行认真甄别,谨慎使用一些教辅材料,去其糟粕,摄取精华,才能把握练习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科学性。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教科书,对每个字每句话的解读分析要到位,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地“误解”了教科书,防止先入为主的自身错误观念导致学生错误的知识建构。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学生许多“意料之外”现象的发生症结源于教师,所以中考试题确实也在“拷问”教师,发现教师许多的教学行为以及观念上的不足,因此改变“意外”,教师责无旁贷。虽然我们应该“以标导学”,而不应该“以考导学”,但是从试题分析中问诊我们的教学的“病灶”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及时反省自我,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导学的科学性,要能从已经亡羊的教训中寻找缘由,设法采取相应的“补牢”措施并付之于行动,才能面对中考“拷问”而问心无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2

[2]肖红梅.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低效行为的分析与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3):8-11

[3][4][5]宋心琦.关于改进作业设计的看法和建议之一[J].化学教学,2014,(9):7-12

[6]王晶,郑长龙.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11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5.025

【篇3】扪心自问自检自查情况汇报

从扪心自问中守初心担使命

文/谢沁澍

【期刊名称】《四川党的建设》

【年(卷),期】2019(000)020

【总页数】1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 党员; 履职

初心和使命,之于中国共产党人,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之于每一名党员,就是忠诚履职,敢于担当、甘于奉献。更好做到初心不改、使命在肩,需要每一名党员从扪心自问中找差距,从反躬自省中勇担当。

一问理论武装是否筑牢。理论武装不只是简单的学习,而是要学思结合、学信相融、学用一体。实践中,我们不同程度存在不学习、不真学、学不深的现象,这主要是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紧迫感不强、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要高度警惕用书本装潢门面、以“包装”代替“武装”的现象。

二问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理想信念的坚定,关键是“四个自信”的坚定。自信是笃定,是朝着既定的经实践证明的正确的方向奋力前行。理想坚定,就是要爱党信党跟党走,做到“两个维护”;
信念坚定,就是要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坚定,不仅要知乎是非,更重要的是要辨明大是大非。这就是我们常说而且需要始终保持的“政治定力”。

三问作用发挥是否到位。到位不是有没有干工作,而是工作有没有干好。我们应该扪心自问,问工作态度,问工作标准,问工作实绩,问是否尽力。要高度警惕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现象。作用发挥好,应当是以“(实)绩”立功,而非以“(痕)迹”邀功。“在位”和“到位”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是思想与行动的距离、自我与忘我的距离、干事与成事的距离。

四问能力素质是否有提升。当前,干部队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是存在的,专业知识的不足和研究能力的短板是能力素质提升的最大障碍。经过实践锻炼,业务上可以从陌生到熟悉,但“面对工作主动请缨、承担任务能画句号”的要求却并非容易达到。要真正做到能力素质大提升,需要沉得住气的厚积薄发、静得下心的孜孜不倦和拿得出手的“干货”“硬菜”。

五问清正廉洁是否严格坚守。清正廉洁是共产党员的底线、为官从政的底线。对于底线,我们总是存有畏惧之心。但畏惧不是铜墙铁壁,哪个贪官第一次伸手不是一边利欲熏心一边胆战心惊。“不敢”是因为法规戒尺头上悬,“不能”是因为制度笼子扎得紧,“不想”才是内心道德的坚守。这就回到了此次教育的主题——不忘初心,因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篇4】扪心自问自检自查情况汇报

2018年保持党的纯洁性扪心自问个人自查剖析材料

保持党的纯洁性扪心自问个人自查剖析材料

按照上级纪委的统一部署,自从在全县纪检监察干部中开展 “对党忠诚”教育、保持党的纯洁性“扪心自问”活动以来,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坚持将学习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阶段系统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十七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廉政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和中央、省、市、县纪委全会精神,通过报纸、网络等形式学习了全国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王瑛、钟世才、张建国等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收看了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个人李天福报告会,现场聆听了全市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的精彩演讲。认真加以消化吸收抄写了读书笔记,撰写了心得体会。经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宗旨信仰、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党性修养、夯实了纯洁基础。按照要求从自己是否履行了入党誓言,是否履行了《党章》规定,是否严格执行《廉政准则》,是否执行了《若干规定》,是否履行了纪检监察职责五个方面进行了扪心自问,通过对照检查发现自己在学习、思想、作风、工作上尚有不小差距,现将自我剖析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1、在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上尚有差距。学习观念不强,态度不够端正,自身的理论水平相对与新时期纪检工作需要相距较远,学习上不够积极主动,只是把学习政治理论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有时感到学习理论知识只是虚指标,学多学少都无所谓,工作量才是硬指标。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用先进的理论去指导纪检工作的实践。
2、在思想作风、思想纯洁上尚有差距。对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形势没有完成清醒的认识,宗旨意识滑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淡化,不能保证做任何事情首先坚持将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容易产生思想波动。
3、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上尚有差距。因为自己分管工作范围广、头绪多,加之转岗从事纪检工作时间不长,虽然自己以前也从事过纪检工作,但离新时期纪检工作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对领导和上级安排的工作虽然能够积极按质按量去完成,但在工作上缺少创新意识,,缺乏突破条框的勇气,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纪检监察工作成效和人民群众和上级要求仍需在以后工作中努力提高。
4、作风建设、作风纯洁上尚感有差距。因时间和精力所限,对自己所包片和分管范围内的工作,深入基层少、听取汇报多,不能真正地了解和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意识,牵涉到一些得罪人、处理人的事情就会变得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对于基层党员干部存在的不正确行为总是给自己找借口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不能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和坚决有力的制止,有护短现象。
二、思想根源
针对自己以上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通过与其他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谈心,自己进行了扪心自问,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是:
1、学习缺乏系统性。没有制定系统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习多为被动学和运动学。只有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才想到去通过学习来解决或者在上级组织的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中去应付学习,这样往往起不到学习应该有的作用,达不到学习和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预期效果。
2、思想缺乏坚定性。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有时不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容易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的左右,造成思想波动,意识滑坡,直接影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性,从而导致行动与意识产生偏差,直接影响为民服务效果。
3、工作缺乏主动性。认为按照目前的干部任用工作体制,自己的有效工作年限就是本届任期的五年,多少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应付思想,表现为保成绩、怕失误、按常规、少冒险,没有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不能以改革发展的创新的精神去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去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贡献力量。
4、作风缺乏务实性。不能长期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顾上下、看左右,认为自己的监督对象多为熟识的基层干部和一起共事多年的班子成员,即使是他们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和失误,总是顾及相互的面子和感情而不去做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时,对于基层的一些情况,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沉下身去、设身处地亲自去解决,而仅仅停留在听汇报、看报告,造成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工作效果。
以后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都要带头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时刻以“五严守、五禁止”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四重四戒四促”的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求,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纪检监察干部为榜样,适应党对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要求,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服务转型跨越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5】扪心自问自检自查情况汇报

扪心自问心得体会

"扪心自问"是纯洁干部心灵的一次思想、工作、作风自我审视,自我剖析的过程。接下来就跟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扪心自问心得体会吧!

扪心自问心得体会 篇【1】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处理好做人、做事和为官的关系,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扪心自问"必不可少。经过近段时间的学习与交流,我深刻地体会到三问在提升自我思想境界,明确岗位职责的重要作用。我作为外贸行管办党组的一员,现结合自身工作向组织汇报我对"扪心自问"的心得体会。

一、我为党和人民做了什么入党以来,我时刻谨记党的章程,铭记党的教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应有的职责。我时常问自己,我的工作是否让群众满意,是否恰到好处地处理了每一件群众纠纷,我又是否做好了中共党员应该做好的事情。我深知自己是一名平凡的工作人员,但是因为我是中共党员,我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明确工作职责,深化党员意识,在工作与生活中为人民群众服务。年轻时我总是想像钱学森、袁隆平这些前辈一样为祖国、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以表明我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拥护,随着心态的逐渐成长,随着理论知识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开始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实在,最直接的奉献于服务方式不是做出令人称道的光辉业绩,而是扎扎实实,坚定不移地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默默奉献。如今,我虽不能为神九升天付诸努力,我也不能为中国现存的经济社会问题做巨大贡献,但是我在外贸行管办工作20余年,结合单位实际问题解决大小群众纠纷,工作纠纷数起,有助于我办工作的正常运行。我自知应该尽我所能地发挥我的光和热,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党和人民给了我什么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是我的信仰,我自从我在党旗前庄严宣誓的那一天起,党和人民便赋予了我荣誉、使命和责任。所谓荣誉便是中共党员同志对自己作为党组织成员的一种自豪而强烈的归属感,是党员同志对党组织发自内心的爱,是党员同志对党的忠诚意志。所谓使命就是发挥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模范性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克己奉公,为社会建设奉献力量,而这个使命是贯穿整个生涯的。中共党员必须履行终生的责任是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的同时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在实际工作中,我从不曾忘记我的义务,始终正确合法地行使权利,始终谨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和人民哺育了我,这不是生来的恩惠,而是期望。三、今后我该做什么经过此次"扪心自问"活动,我明确了自身的问题和差距,结合单位特点,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党员宗旨,做好为人民服务的表率。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作决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保障单位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带领单位员工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二)树立责任意识。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单位领导班子中,深入贯彻党的领导方针政策,净化班子队伍,将工作职责明确到个人,杜绝一切在职不在位的责任缺失状况。

(三)提升党员干部意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反腐倡廉建设转型发展不偏离、服务跨越发展不犹豫、保障科学发展不动摇,要纪律,政令畅通;深化效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改进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反腐倡廉建设和经济建设整体,助推转型跨越发展。

(四)提升纪律意识。时刻牢记的身份,时刻提醒,时刻要求,做廉洁从政的表率,在工作上,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净化、自我促进、自我革新、自我的能力,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对党忠诚、勤奋工作,为服务转型跨越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扪心自问心得体会 篇【2】

从四月份市委干部心态教育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开展"扪心三问"推动心态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的通知》后,我一直在认真思索"三问":"我为党和人民做了什么?"、"党和人民给了我什么?"、"我为邵阳发展做了什么?"。今天,我将我的心得体会向组织汇报,和群众分享。

一、我为党和人民做了什么

还记得,当我举起右手在党旗

下宣誓的时候,我曾高声地宣读:我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但是今天,当我站在这里向大家回顾自己多年的工作历程时,我不能昂首坦言,有的是更多的惭愧,因为我还没有找到自己准确的答案,怎么样才是为党和人民做了什么?的感动中国,大家是否还记得曾有过这样一个名字---洪战辉。他背着捡来的妹妹上大学的感人故事曾深深的把每个人打动。我无法想象他是怎么走过那样艰苦的岁月,带着妹妹走进大学的校园?无法想象他是怎样在困苦中磨练自已?他有没有感动过中国,我不敢断言,但他却真真实地无数次感动过我。就是这么平凡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要说他为党和人民做过什么?也许大家跟我的想法一样:他既没有为大中国发明过飞机大炮,也没有如袁隆平一样成为世界的"杂交之父",更没有为嫦娥奔月算过一道数字题、设计过一张图纸。那他为什么会感动无数的中国人,为什么为有如此多的同胞能记住他的名字呢?我想,答案就是:平凡的人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就是自己一生中至高无尚的荣耀。

想到这,于是我有了答案: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只要你是在尽心尽力地去做;每一次人生的抉择,只要你选择的是内心无愧,那么,你就是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良知。

二、党和人民给了我什么

我清楚的知道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荣誉、信任、理解,每次处理完矛盾纠纷的那种欣慰感来自群众的真心感谢,并且在党和人民的信任下我可以一直为他们服务,从不相信到怀疑再到信任这个过程,人民没有因为我的不完美而失望,感谢党和人民给了我一个实现我人生价值的机会。

三、我为邵阳发展做了什么

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创造出自己所能创造的最大财富,为社会做贡献是我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责。生活在邵阳这个大家庭里面,我必须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立足邵阳长远发展,为子孙后代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虽然个人能力有限,但是竭尽全力做好我能做到的,比如继续严格施行计划生育国策,为我工作辖区内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平时生活中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

扪心自问心得体会 篇【3】

去年10月份,自己来到了邵阳市房产局这个大家庭,成为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机关工作人员。到现在,半年时间过去了,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自己懂得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下面,是自己对"扪心三问"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我为党和人民做了什么?

"扪心三问"活动开展以来,我也常常的问自己,"我为党和人民做了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说实话,作为机关里的一位普通基层工作人员,什么样的事情才是为党和人民所做呢?

我一直认为,基层工作人员应该是社会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员,而且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还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在为党和人民在做什么,我只是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对得起自己拿的那份工资。想法就是如此直接也如此简单。

多年前,自己宣誓加入中国共青团时,记得自己曾高声宣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但是现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自己不敢昂首坦言,唯有的只是更多的惭愧。20xx年大学毕业,自己步入了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自己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勤劳,学会了用笑脸来面对这个世界。现在,回顾自己步入社会后的种种,自己略认为: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只要你是在尽心尽力地在做;每一次人生的抉择,只要你的选择问心无愧,那么,你就是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良知。

二、党和人民给了我什么?

1920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90多年。回顾这90多年,党带领人民经历了风和雨,流过了血和泪,迎来了我们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我们获得了尊严;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使我们获得了自由;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高速增长,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我们生活更加安康;几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逆流而上,GDP依旧保持增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定;亚运会、奥运会等世界级赛事的举办成功,使我国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使我们在国际中得到更多的尊重。

以上的种种,是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党和人民勤奋劳作的结晶。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享受着党和人民带给我们的一切,我们应该以更高的工作热情,更快的工作效率,更好的工作质量,来回报党和人民。

三、我为邵阳发展做什么?

邵阳建城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名播湖湘。汉置昭陵,唐设邵州,宋称宝庆,民国改为邵阳。2520xx年间,这里为县郡,为府州。邵阳也是湘军的发源地,晚清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两江总督刘坤一,民国时期再造共和的名将蔡锷、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等一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仁人志士诞生在这里。于过去相比,2520xx年后今天的邵阳,却是这样:原本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古城,沦落为一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农贸大集市;母亲河邵水,几乎成了臭水沟;部分休闲广场,成了私家停车场;一些客、货车随街营运,有场不进;小商小贩肆无忌惮,随便摆放;摩托车无序运行,乱停乱摆,随意穿插于大街小巷之。

所幸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对邵阳现状的整治从未松懈。近几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五城同创"计划,用5年的时间,开展"五城同创"工作,下苦功夫解决"更文明、更安全、更卫生、更绿化"的"四更"问题,从而达到优化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民生改善的目标。生活在邵阳这座城市中,我也常常在想,自己是否能为邵阳的发展做点什么。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自己能为邵阳发展做出贡献的地方也不多,经过生活工作中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付的各项任务,于此同时,努力学习,提升自我。在工作中,有功劳的时候不伸手、有苦劳的时候不计较、有疲劳的时候不抱怨,始终保持理性平和、奋发进取的心态。

2、尽量做到不打摩的,没有了市场,摩的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在乘坐公共汽车时,自我做到为老、弱、病、残让座,通过自己的行动,希望能带动他人。

3、不随地乱吐乱扔,垃圾能丢到指定的场所。

4、平时生活中注意节水省电,绿色低碳生活从自己做起。

5、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困难弱势群体以帮助。从自我做起,整个邵阳,也就是由770万个自我构成。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都能做到遵守秩序、爱卫生、讲文明,这就是个人对"邵阳发展"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扪心三问"活动的开展,问出了差距、问出了平和、问出了责任、问出了使命。在"问"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不足;在"问"的过程中,明白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改进的方向;在"问"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认知得到了提升;在"问"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态得以更加平和。自己将在今后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计较、不抱怨,在工作中见世面、长本领、增才干。在生活中做到谦虚、文明、礼貌。争取为邵阳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推荐访问:自检 自查 扪心自问 扪心自问自检自查情况汇报 扪心自问自检自查情况汇报 十个扪心自问自查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