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网络生态危机的表现形式及对策

时间:2022-11-13 13:55:4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人们对网络生态危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文从网络生态危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论述了网络生态危机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并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网络生态危机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生态危机 表现形式 解决措施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网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普及率的提高,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由于网络主体对网络的不当利用,而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网络生态的失衡现象,网络生态危机也随之出现。

一、网络生态危机的定义

网络生态系统是由网络主体、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政策法规和网络文化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内部循环、外在关联、互生互动的系统。相对于传统的第一生存空间,网络空间具有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征。

网络生态危机主要指“网络的使用和运营主体在信息的生产、交换和传播过程中的失范行为所导致的网络系统的失衡现象,网络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的自我危机,是现代社会和文化危机的一个表征”,①这个定义侧重于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待网络生态失衡。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生态危机是指“由于网络传播主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网络的滥用与误用,而造成网络信息超载,使网络传播效果失衡,严重影响网络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②

二、网络生态危机的表现形式

网络环境的形成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带了信息泛滥、网络犯罪、道德缺失、人情隔膜等社会问题。具体来说,网络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网络传播主体的道德缺失

随着参与网络传播的个人与组织空前扩大,这一群体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成员的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另外,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的特性,网络传播主体受到的约束相对来说更少,因而道德缺失现象更为严重。

网络犯罪的猖獗是网络传播主体道德缺失最直接的体现。网络犯罪是犯罪分子非法利用网络来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传播行为,它的主要形式有:制作和传播网络病毒、实施网络诈骗、从事黑客活动、侵犯他人隐私等。2007年2月,我国破获了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大案——“熊猫烧香”病毒案。“熊猫烧香”病毒实际上是一种变种的蠕虫病毒,对计算机程序和系统有极大的杀伤力。许多著名网站都遭到了此病毒的攻击,致使中毒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超过了数千家。这一案件的犯罪主体李俊缺乏道德自律,在黑色利益链的驱使下,靠编写网络病毒赚钱,最终触犯法律,接受法律的严厉制裁。在网络传播环境里,网络传播主体道德的缺失,自律意识的匮乏,网络行为不受约束,将使得网络犯罪成为最主要的犯罪形态,破坏网络生态的平衡。

2、网络传播内容的污染

网络上传播的海量信息包括了大量的虚假信息、色情信息和垃圾信息等,这些有害信息不仅让网络传播通道堵塞,网络传播内容超载,影响人们对有效信息的使用,更会对信息接受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群体。

网络信息污染主要体现在虚假信息、色情信息和垃圾信息的泛滥成灾。网络传播环境“把关人”的弱化,使得虚假信息横行霸道,加剧了网络环境的信任危机。网络色情信息和垃圾信息的危害也不可小觑。一些调查显示,受商业利润的驱使,在互联网上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曾经光顾色情网站或上网看黄色内容的大、中学生达50%左右。③网络有害信息的泛滥,不仅降低了网络生态环境整体的道德水平,还毒害了网络传播主体的身心健康,最终导致网络生态危机。

3、网络传播行为的异化

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④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对现实的虚拟更为逼真,使得人们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愈来愈强,从而加重了电脑对人的控制,使人的主体性丧失,人成为了电脑技术的奴仆。

网络虚拟引发的人格分裂、网络沉溺带来的社交恐惧、网络交往助长的现实冷漠等问题的出现,让网络传播行为的异化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另外,网络游戏的风靡,让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他们满足于虚拟角色的扮演,将网络游戏当成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关心真实的世界,荒废自己的学业与工作。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混淆,导致了游戏参与者自我认同的混乱,更有甚者,造成了人格分裂。

4、网络传播效果的失衡

网络传播效果的失衡是网络传播生态危机最为隐性的表现形式,网络传播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网络传播效果的失衡主要体现为数字鸿沟的出现。数字鸿沟是传播学上的“知沟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发展,它是指在网络传播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那些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利用其优势地位,率先使用网络技术,成为信息富有者;而与之相对的是,那些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则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信息贫困者。

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还存在于国内社会各阶层之间。国家之间数字鸿沟不仅让强国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也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剪刀差”,使得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控制更为严密。在互联网上,70%的信息都是用英语表达,而且由发达国家输出的信息占绝对的优势。另外,国内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给现实社会带来了新的社会分层——网民与非网民,高网络技术者与低网络技术者。而且根据“马太效应”的“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原理,会加剧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引发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不满,增添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由此可见,网络传播效果的失衡加剧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穷者的对抗,不利于网络生态平衡的实现。

三、网络生态危机的解决措施

网络生态危机渗透到网络传播的整个过程,并对网络传播的正常进行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网络生态危机解决方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总体来说,网络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网络传播主体的自律和主体之外的他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网络自律机构 培育网络主体自律意识

网络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网络传播主体对网络的误用与滥用,因此成立网络自律机构,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对网络行为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规范,对于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网络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于2001年成立的中国互联网协会,是我国首个互联网自律机构。该机构制定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提出了13款自律条款,从信息安全、文明上网、公平竞争、隐私保护等多个方面对网络传播主体行为进行了全面的约束。

2、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提高网络主体道德素质

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防范网络主体行为失范,是网络生态危机的治本之策。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应将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课堂教育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群体正确认识网络,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而网络教育则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开展网络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如开展远程教学、开设专门性网站、举办网上专题访谈活动等等。这些途径将有助于网络主体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清新网络空气,为网络环境培育道德高尚的主体。

3、加强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与宣传

网络空间的他律首先就要求国家法律法规对互联网进行规范和管理。现阶段,我国已经在网络行政、网络权益、网络安全、网络交易等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但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还有一些网络法律法规则缺乏操作性。因此,在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法律制定者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网络的新发展,还要细化网络法规,针对不同的网络群体和网络行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网络法规的时效性和操作性。

另外,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也刻不容缓,现在许多的网络犯罪主体都是由于不懂网络法律而触犯法律以致犯罪。因此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主流媒体进行网络法规的宣传,开展网络法规进课堂、进企业、进社区的活动,扩大宣传面,把握宣传重点,提高宣传效果。

4、发挥网络监管部门的职能

网络监管部门在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法律的权威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监管部门的职能,一方面要提高网络监管的技术水平。网络监管部门要不断更新网络信息加密技术、网络病毒防范技术、信息过滤技术和信息确认技术等,占领技术制高点,更好的对网络空间进行技术规范。另一方面,网监部、信息产业部、通信部和公安等网络监管部门要加强合作,注意把握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创新工作方式,实行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协同作业,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网络监督管理体系。网络监管的到位将有助于网络传播有序的进行,为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②蔡志文、万力勇,《浅论网络生态危机的表现及其文化之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

③赵士林、彭红:《网络传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④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作者:中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表现形式 对策 生态 危机 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