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梁家河》读书感悟

时间:2022-06-23 09:00:10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家河》读书感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梁家河》读书感悟

《梁家河》读书感悟6篇

《梁家河》读书感悟篇1

《梁家河》读书心得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青干班培训学习。培训期间,我仔细阅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这本书。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封皮上习总书记和昔日小伙伴在一起的温暖气氛所感染,在日常工作之余,我静心仔细阅读,当我用了5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合上扉页的那一刻,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梁家河》一书中,我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真实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这一切都不断加深了我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

《梁家河》共分为四个部分,用10万余字,40副图片,通过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情节,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情缘。同时也详细介绍了,作为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一个小村庄——梁家河,由一穷二白的封闭落后境况,在习近平同志七年时间的引领下、感召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一个深度贫困村逐步发展成为当今的小康村、旅游村。2017年梁家河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0826元。通过阅读《梁家河》这本书,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里,置身于革命群众的熔炉中锻造自己,从一个懵懂的青年逐步成长为村支部书记,乃至于成长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的习总书记,新一代领航人的经历。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博学天下的尚学精神,贯穿始终的为民情怀,对我们当下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习总书记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当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启了七年知青岁月。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到梁家河两三年后,习近平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的每户人家。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他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1975年10月7日,习近平同志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梁家河,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习近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梁家河,但是他的心一直牵挂着梁家河,他和梁家河的联系从未间断过,他的心情时刻关注着那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小山村的发展。2015年2月13日他回梁家河,即使过去了40年,当年的那些父老乡亲,他一见面就能认出来,大名、小名也全都能叫出来。当习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他就像一个想家的孩子,一声声呼唤乡亲们的小名,亲切自然用陕北话和乡亲们拉家常,村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他念念不忘。他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说到:“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很多基本的特点,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饮水思源,拳拳赤子,不论走的多高多远,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根,不忘本。正是这份不忘初心的赤子之心和平民情怀,并且时刻铭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才使得习总书记对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同身受,从而带领着全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在梁家河七年的峥嵘岁月,习总书记扎根农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谋福利,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他对梁家河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为梁家河办了一系列好事实事,解决了梁家河群众生产生活中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改变了梁家河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带领梁家河村走上了发展致富的改革开放之路。二是为梁家河村培养出精明强干的干部队伍。三是在梁家河播种下了高尚的、奋进的思想火种。虽然后来他离开梁家河去他处工作,但是他的思想火种依然熊熊燃烧,时刻激励着、感召着梁家河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习总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还是省委书记、党的总书记,不管身居何职,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高尚的公仆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了光辉伟大的典范。看过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非凡经历,对我来说有三点启示:一是要勇于追求知识和真理。习总书记在那种艰苦的日子里,依然坚持秉烛夜读,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对知识和真理不懈追求。二是要用真心感染人,凝聚人,引领人。习总书记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当朋友,用心交心,用赤诚之心团结了干部群众一起创造下了不朽的功勋。三是实干才能出成绩。习总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严三实”,以低调务实和坚毅奋进的工作作风、领导风格,身体力行的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取得了梁家河的伟大发展。

习总书记不怕苦、不怕累,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代年轻人要敢于到基层去,到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热情和汗水挥洒在基层这片热土上去,把心扎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同时更加要坚定理想信念,因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做好每一项工作。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就是靠坚定的理想信念、靠扎根农村的实干精神,才使梁家河有了质的变化。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必须学习习总书记的“梁家河”精神,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时刻铭记习总书记的告诫,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要坚持立足当前,脚踏实地,真情实意的把服务人民群众这一理想信念放在首位,不忘父辈的艰辛,牢记历史使命,艰苦奋斗,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

《梁家河》读书感悟篇2

从《梁家河》中感悟历练成长

——读《梁家河》有感

在最近医院组织的学习《梁家河》精神中,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起初拿起《梁家河》这本书,便情不自禁的一口气翻看到了最后,心中满溢着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为民之情,也深刻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成长中的故事。

《梁家河》一书,通篇介绍了:习总书记1969年来梁家河下乡历练的这个过程,那时候的他不到16岁。他说在开往延安的知青列车上几乎所有人都在哭,而他在笑。谁能想到,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样的“逃离与流放”在习总书记的眼里却是一种“幸福”。

那时候的梁家河住的都是土窑洞,生活环境恶劣,乡亲们将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玉米面馍馍、豆面馍馍作为派饭给知青吃,为了填饱肚子乡亲们就以糠窝头、苦菜、荞麦叶等来冲饥。作为知青的他们很不好意思,将这些分给妇女和儿童吃,自己饿着肚子,后来知青们自己打柴做饭,大多数时间他们吃野菜团子,玉米糁子、酸菜。

在梁家河艰苦的生活中,对于一个16岁的青年人有了独立更生的能力,同时也获得了家庭般的关爱和温暖。农历二三月,习总书记和乡亲们一块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人们对干活不惜力的习总书记竖起大拇指叫他好后生。同时习总书记也深深感受着来自梁家河的温暖,他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
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

这是一种多么浓郁的乡村亲情啊!习总书记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他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认为读书、修身对于当时他们是最能做的一件事,他常常找书,借书看,当梁家河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总书的窑洞里还透出一丝光亮。

1974年,习近平总书记当选为梁家河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大家打水坠坝,将梁家河沟变成一片良田,带领梁家河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同时为了便民,在梁家河成立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带领大家打甜水井。他要求自己要为人民做实事。1975年10月7日是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大人、小孩、老人,都来了。大家拿着红枣、小米默默的为他送别,习总书记感动的一下子流下了眼泪,习总书记带着深深的牵挂离开了。

多年以后,他对梁家河这片土地做了深情的回望,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身居高位,从来不曾高傲,重返故地,仍以儿时玩伴间的称呼称之。他让大家叫他近平。多么亲切的爱民、亲民之举,现在的梁家河和以前大有变化,山绿、水清、天蓝,拥有特色农业产品,窑洞变成新楼房,农民生病不再硬抗。

本书中还有总书记给他儿时玩伴的嘱咐,当干部要一碗水端平,要做行动上的巨人,身上一定要留住泥土的味道。

学习《梁家河》就是让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给自己的精神汲取养份,学会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脚踏实地做实事,干好事,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和健康中国,为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不懈努力,携手前进!也为建设宝鸡后花园、美丽幸福新千阳做出更大的贡献!

《梁家河》读书感悟篇3

《梁家河》心得体会:感悟《梁家河》里的“大学问”

近期,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追捧,通过自己阅读和集体交流学习使我感触颇深。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插队的艰苦磨炼,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为才,非志无以成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几乎梁家河的乡亲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
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
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实践锤炼是初心不改的“航标”。七年知青岁月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初心,把陕北高原作为自己的根,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为老百姓谋幸福”悄然扎根,立志为了改变群众的生活,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培养出不变的信念和初心,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难理解作为一个人民公仆,只有经过实践锤炼才是初心不改的“航标”。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原动力。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面对党旗的铮铮誓言,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重启阶段,距离中国梦实现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为之奋斗,用心走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赶考之路。

《梁家河》读书感悟篇4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梁家河》读书心得

我是一位农村妇女,在种地之余却怀抱文学梦。这些年,我坚持不断

地写作、读书,依靠文字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且坚持到至今。

我今年已经 53岁了,可是对文字的爱却越来越炽热。我生于一个贫寒

的家庭,由于父母多病,初中还没上完就辍学了,14岁就挑起了家庭重

担,常年奔波于农田间,可对读书仍抱有一丝幻想。22岁嫁做人妇,在粗

粝的生活中,在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公婆藐视下,我没有感受过一丝快

乐,但心中始终有一个文学梦想在支撑着我努力前行。

也许,当初仅是为了发泄内心的苦闷和不被人尊重的耻辱,我开始尝

试着将情感寄托于文字,每逢心里有所触动,便把这些用文字记录下来,

从不间断。十多年来,我已记录了大约几十本的心灵文字。也就是在写作

的过程中,我的文字书写和表达能力不知不觉间得到提高。

以前孩子小,农活重,既要起早贪黑地种好庄稼,又要操持一家人的

衣食起居,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写作,只能把这个文学梦想当成一种奢望

去追求。现在我的小女儿已经跨入大学校园,不用再操心孩子们的事,我

可以静下心来完成我的文学梦想。


《梁家河》读书感悟篇5

2018参观学习梁家河感悟心得

习近平同志曾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梁家河,习近平度过了七年青葱岁月的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走进了全世界人的视野,从此名传五湖四海,声扬神州大地。
区人社局全体党员干部怀着崇敬的心情赴梁家河村参观学习。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习近平同志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

地方”。在梁家河村习近平入了党,并被推选为村支书。
据梁家河村民们回忆,习近平主要为他们做了几件事:第一件是他带头建了四个淤地坝,挖了水井。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1973年开始,村里开始有余粮了;
第二件是修了沼气池。1974年,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第三件是种蔬菜,为村民改善生活。此外,习近平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小店(代理小商店)。
从习近平为村里办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切身践行着延安精神,其中“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在当今的工作中仍然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像习总书记当年一样,把延安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一是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核心竞争力。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排除思想杂念,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作“追赶超越”的铁军,毫不动摇,坚定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
二是不忘初心。总书记曾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名基层干部,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好,才能做出有利百姓的实事好事,我们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是戒浮务实。务实是能力,落实是水平。求真务实是延安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准则。想得再好、说得再多,不去深入实际,办实事、求实效,都是白搭。
我要将感知感悟到的精神情怀融入思想认知,带入工作实践,努力谱写无愧于赶超大局、无愧于人民嘱托、无愧于人生价值的精彩篇章。

《梁家河》读书感悟篇6

读《梁家河》有感---梁家河的阳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工作好不好,全靠群众讲。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这便是梁家河的阳光。梁家河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行走的轨迹,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在中国,只有解决了农民贫困问题,中国的发展才会迎来灿烂的朝阳,民富则国强是不变的真理;
梁家河是一种力量,设身处地为民请命的人,人民会和他携手向前,披荆斩棘,一起奋斗,把幸福创造;
梁家河是一把尺子,浓浓情意,温暖漫漫长夜,重情讲义,心怀天下,必将得到世界的尊重;
梁家河是一张名片,记录了同甘共苦的艰难,照出了一个政党俯身为民的光芒;
梁家河是一种精神,它是延安精神的新体现,它书写着共产党人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它演绎着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气象。
植根沃土,才能收获人生的春天,向群众寻求智慧,才知道谁是推动历史前行的动力。为民办事的心,早在梁家河当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时候就已种植,于是,无论走到哪里,牵挂成了一份厚重的力量,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那份为百姓办好事的初心一直都在。七年的磨砺,在梁家河生成一种信念,一种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信念。它像一束阳光,把人民的心房照亮,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任何时候都如此坚定。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对人民的牵挂成了一份浓浓的恩情,对梁家河的牵挂成了一种责任与一份深深的牵念。
最温情的地方,也是最初的记忆,更是最深的一份感怀。在梁家河,最回味的事情,便是改变思想的事情。梁家河的每一孔窑洞,都
装着温暖的记忆。因为经历,所以深记每一个相关的故事,亲切地叫着每一个熟悉的名字;
因为改变,所以总是难以忘怀。走遍梁家河的每一个角落,记忆的橱窗里总映着曾经的岁月,那些一起奋斗的日子,不仅有回忆,更有记忆深处不变的初心。温暖的家,美好的过往,亲切的滋味,埋藏已久的回忆,一切都是同甘共苦的情景。在人民大海里掀起的朵朵浪花,泛着些许的波纹,荡漾一池的笑靥。总书记的笑是舒心的,告别贫困的梁家河人已经过上了好日子。梁家河的笑,是快乐的,也是富足的,因为牵挂已温暖,日子已红火。
在梁家河,那些有温度的事情挥也挥不去,和梁家河一起成长的日子,总萦绕在心头,那些在人民的生活里汲取智慧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人,只有融入自己生活的圈子,才会珍惜彼此相遇的真情,一份酸菜,却是一份情怀的展露,更是一个脱贫攻坚使命的开始。在梁家河的艰难日子里,吃苦成了一种修炼,修得苦中苦,方知万事难。梁家河,中国农村发展的窗口,人民与党心连心,深情厚谊不老情,逐梦征程在路上。那个绣着“娘的心”的针线包,弥足珍贵。却是一份真情的传递。真情感怀,只待花开。一份情意,一份珍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梁家河的经历,让生命的过滤有了守护与牵挂。人都是这样的,一旦对人,对村庄有了感情,一生都企盼那个地方,那些人有快乐的未来。陕北高原给了总书记一个信念,那便是改善民生,让善良的中国农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似乎就是梁家河精神的写照。穿越千山万水去牵挂,只因你的幸福要有获得感。六一儿童节前夕,总书记给照金北梁孩子们的
信,照亮了孩子们的心,这才是伟大的关怀。传承红色基因,便是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有些问候是要送给人民的,因为我们的党植根于人民,这些问候的送达,是如此温暖,如此坦然,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岸的情怀。
延安,革命的圣地,中国命运的转折点。延安精神的力量源泉。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不忘初心,牢记党心,心系民心,只为修身。共产党人,只有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的需求,才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追求,也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人民幸福的梦,是人民富足的梦,是文化传承的梦。为民奉献的信念是每个共产党人信守的承诺,为民奉献的信念源于延安,源于梁家河。这便是总书记人生大手笔启程的开始。共产党人只有心里有人民,始终解决人民的疾苦,始终想着人民的幸福,这样的政党,才会有力量,中国的发展才会有方向。改变世界,实现人民幸福的梦想必一路顺畅。唱响共赢,文明才会更灿烂。

梁家河 挥之不去的乡情 拂之不去的责任与使命 几多回忆 几多牵挂
那片陕北神奇的土地里 生长着为民服务的丝丝信念 那个小小的梁家河

却是共产党人 为民谋福祉的精神高地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人民孜孜追求的目标 那些朴实的话语里 有中国崛起的万丈光芒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只有共同富裕 过上美好生活
才是中国留给世界最美的风景
当年的知青下乡,像星星,落入人间,带来知识与实践的伟大探索。梁家河让这种实践结出了硕果。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却属于世界。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为创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声音铿锵有力,“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中国人的朝气与力量让世界惊奇。层出不穷的中国制造,联通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引领世界。
与书结缘的人,一生都是富足的。在艰苦的环境中,甚或安逸的生活中,与书结缘,才能一世美好,永远年轻。书是生命的力量,书是瞭望世界的窗口。文学滋养并盛放梦想,历史的回眸孕育并变革生命。伟大源于书本。伟大的思想则缘于深度的思考。“锅里有了,碗里就有了”“国家强了,人民就幸福了”。大格局,才能有大方略。正
是梁家河的经历,才让中国发展有了硬实力,有了世界目光。帮助,只为发展,只有帮助,才能赢得回报。这便是梁家河的视角。




推荐访问:感悟 梁家 读书 《梁家河》读书感悟 《梁家河》读书感悟 读《梁家河》有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