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2023年《孟子》心得体会3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3-30 17: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孟子》心得体会1  孟子是亚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创私学,尽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创,却是在孔子那里发挥到极至。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礼仪廉耻,然而孟子并非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孟子》心得体会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孟子》心得体会3篇(范文推荐)

《孟子》心得体会1

  孟子是亚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创私学,尽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创,却是在孔子那里发挥到极至。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礼仪廉耻,然而孟子并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孟子是摆脱了孔子的羁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讲人性,讲仁义,讲建功立业,讲“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讲“仁者无敌”,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然而,孟子终归是太完美无瑕主义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无可奈何的事?就像一个狱官,也许他并不想*,但这“*”就是他的工作,他能为不*而饿死自己——“杀”自己吗?就像一个士兵,也许他每天都在祈祷和*,是个和*主义者,但双方一旦开战,他便不可做个后退的懦夫!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说:“为政难,不得罪于室”(离娄上),但是矛盾无处不在,当为政与室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孟子是甘心做个委屈求全的客卿吗?我想不是的,一个堪称“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人怎么会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说。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范围内的,孟子会讲一系列的治国口号,治国方略,会在被蒙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决方案来,知道民心向利,于是观君王饱民腹,顺民志,但纵观所有,那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宝鉴却在战国风云的时代黯然失色,不是别的,只因为他境界太高,是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所无法理解的。要不怎么说,一个人愈是人类,那么他就愈不被他同一时代的人所理解,接受,他不容于那个时代。因为他的言行并不是准备给这一时代的人看的,而只是把这些广告当作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右言的,所以他所做所为所言也许不是那时代人所熟悉的色彩、气味,所以他是这样的格格不入。

  于是孟子孤独了,他失望于君王的顽固不化,疾恨社会上淬的“异学怪论”,他痛惜,他辩论,他惆怅,他不*,但是一个没有实权只体力行的传教士如何能改变这混乱的世界呢?思前想后,唯有一招——反求诸己。

  努力修养好自己的品性,以便成家、立业救国,一步步,脚踏实地,禁欲好“人之不为”,从而实现“人有所为”,这睚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孟子是伟大的,他已认识到世间最虚伪最脆弱的傲慢莫过于国家的傲慢,民族的傲慢,不立足于根本,空想连篇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如若一个人为*家,民族而傲慢,正说明他于本身是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他用普照的阳光来遮盖自己的影子,反而使他自己更加渺小,不然的话,他就不必求助于和他的千万同胞所分享的那份资本了!

  孟子的最终思想还是回到“人”上来了。人这个自我独立的思想主体是被几千年来所严重忽略的,焚书坑儒,*,这些努力遏制人类思想,禁欲人类欲望的工具,钝化,麻木了人之所为人最根本又最崇高的权力。将“大欲”、“大功”、”大利”这些全民性的东西强加于个人身上,让人做“不能”又想为的事,最终的结果是:全面提升导致了全面挫败。人们在“无能”面前注定了他必然失败,无数失败中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人格,只是萎萎地道出了“不如守中”的中庸之道。

  人何其可怜,当地面向下塌陷的时候,地面上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在下降,只看着天空在越升越高,这就是没有把人当作“人”的结果,人们在信仰伟大文化的时候,应该如孟子一般涉及到人这一本质上来,想想自己应当如何,应当怎么做。

  后注: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好高鹜远。生活也许是苦闷的,生命也许是枯燥的,人在世上也许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境界,但不要灰心。在这世上,人有太多的限制,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无能为力,可是,我们应当庆幸的是,我们还是人,或者说是被看作是“人”,却体会“人”作为“人”的崎岖,也是一种无限的"幸福,在自我满足和幸福中,奢望更多的东西。

《孟子》心得体会2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

  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孟子》心得体会3

  暑假里通过读孟子,写孟子,我广泛涉猎了与孟子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哲学简史》,对孟子的了解更深入和全面。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他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我们读读写写的孟子四章都从治国和做人两个方面都提现了这种思想。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一颗仁义之心对学生太重要了。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非常人能做的。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既使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天不会把所有的好事都加在一个人身上,一切顺其自然,随缘就好。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就是说我们要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贪多无厌终究会一事无成,甚至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有舍才有得,学会放下,才拿得起。

  “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更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们所要传承的文化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做到这些才是一个道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

  活着,就是一场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在一张能言的嘴上,而在一颗向善的心里。人生之光,是一颗宽容的心;岁月之好,是一份随缘的爱。懂得,才会不怨、不恨、不燥。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愿我们不忘初心!厚德载物!德行天下!


《孟子》心得体会3篇扩展阅读


《孟子》心得体会3篇(扩展1)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0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2

  论语和孟子都偏向于关心社会政治,孔子的论语一致强调德,君子不器。出发点是修己,终点是治国。尊卑有序与礼,这个思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现有秩序,所有从古至今统治者都在利用这个。

  孟子的文章读完很有酣畅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运用排比,气势恢宏,说理性强。孟子文章主要还是以仁政思想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等意识很强,他喜欢以五百年应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欢为先时代的圣人先贤辩护,为舜辩护的篇章最多。

  *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华夏子孙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两千年,鲜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也是有来源的,主要来自上古和孔子之说。“仁者无敌”“民心所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这些日常俗语皆出自孟子,感觉孟子比孔子更洒脱,更性情一点,他不仅喜爱辩论,还擅长辩论。“性善论”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样,奔波游说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偿所愿,晚年著书。

  他的学说认为人心本善,是环境的影响使人逐渐丧失本性,所以十分强调心性的涵养。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3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4

  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5

  我们都知道,在政治思想中,《孟子》中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同时推行“仁政”,重教化;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倡顺应天性、专心致志并循序渐进;在文艺思想方面,鼓励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修养,并主张文艺应服从于政治教化的需要;而在哲学思想方面,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也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即“尽心知性”,“尽心”即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简而言之,孟子的"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形成。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然而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发展了心性之学。

  在《公孙丑·上》的篇章中,用关于小孩突然掉入井里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产生惊骇、同情的心情的故事说明了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羞辱之心、退让之心、是非之心。再通过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了这四种萌芽在身上,就应该懂得把他们都扩充起来。

  孟子的“性本善”的道理很简单,其目的也是为了唤醒我们的善心,探索自己、反思自己并发现自己,尽力行善。但是既然每个人都有善心为何还有那么多因人不善而造成的悲剧?孟子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之所以不善,并不是天生导致的,而是受环境影响,被外界污染。即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以放其良心者”----才会变成这样的。但是外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那么人的后天的“恶”的根源到底是哪里呢?因为孟子没有继续论证恶的根源,然而恶又是存在的,所以就不能否认恶在人性中的存在。

  其实,我认为经济学的前提就说明了即人是理性的,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以为自我服务为目的的。虽然这个假设并不与性善论相直接矛盾,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他人利益交叉重合、恶性竞争和零和博弈的过程,所以也不能否认这个天然属性,其实也是人恶的行为的根源。这也正是为什么需要现实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来规范每一个人。

  本性善恶的话题,中外古人都有所提及,但往往各执一词,其实善恶兼具,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样的提法,虽然比较中庸,但也比较能解释很多问题。人性善恶兼具,有些人的某些恶基因表达的得比较强烈,不好的文化对恶基因起促动作用,就会导致后天罪恶的形成。

  我认为,在我们能够努力的范围内,就是正视我们的人性,其善恶交融的本性。在价值观和基本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我们只有一直在努力,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主导,因为人的思想个体性非常强,正因为如此,才有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所做的只是在某方面进行引导。然而对于人的引导,对人性善的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而不是纯粹的父母给的环境,社会氛围等等。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6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7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8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9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0

  论语和孟子都偏向于关心社会政治,孔子的论语一致强调德,君子不器。出发点是修己,终点是治国。尊卑有序与礼,这个思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现有秩序,所有从古至今统治者都在利用这个。

  孟子的文章读完很有酣畅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运用排比,气势恢宏,说理性强。孟子文章主要还是以仁政思想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等意识很强,他喜欢以五百年应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欢为先时代的圣人先贤辩护,为舜辩护的篇章最多。

  *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华夏子孙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两千年,鲜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也是有来源的,主要来自上古和孔子之说。“仁者无敌”“民心所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这些日常俗语皆出自孟子,感觉孟子比孔子更洒脱,更性情一点,他不仅喜爱辩论,还擅长辩论。“性善论”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样,奔波游说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偿所愿,晚年著书。

  他的学说认为人心本善,是环境的影响使人逐渐丧失本性,所以十分强调心性的涵养。


《孟子》心得体会3篇(扩展2)

——孟子心得体会3篇

孟子心得体会1

  孟子是亚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创私学,尽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创,却是在孔子那里发挥到极至。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礼仪廉耻,然而孟子并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孟子是摆脱了孔子的羁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讲人性,讲仁义,讲建功立业,讲“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讲“仁者无敌”,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然而,孟子终归是太完美无瑕主义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无可奈何的事?就像一个狱官,也许他并不想*,但这“*”就是他的工作,他能为不*而饿死自己——“杀”自己吗?就像一个士兵,也许他每天都在祈祷和*,是个和*主义者,但双方一旦开战,他便不可做个后退的懦夫!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说:“为政难,不得罪于室”(离娄上),但是矛盾无处不在,当为政与室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孟子是甘心做个委屈求全的客卿吗?我想不是的,一个堪称“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人怎么会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说。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范围内的,孟子会讲一系列的治国口号,治国方略,会在被蒙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决方案来,知道民心向利,于是观君王饱民腹,顺民志,但纵观所有,那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宝鉴却在战国风云的时代黯然失色,不是别的,只因为他境界太高,是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所无法理解的。要不怎么说,一个人愈是人类,那么他就愈不被他同一时代的人所理解,接受,他不容于那个时代。因为他的言行并不是准备给这一时代的人看的,而只是把这些广告当作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右言的,所以他所做所为所言也许不是那时代人所熟悉的色彩、气味,所以他是这样的格格不入。

  于是孟子孤独了,他失望于君王的顽固不化,疾恨社会上淬的“异学怪论”,他痛惜,他辩论,他惆怅,他不*,但是一个没有实权只体力行的传教士如何能改变这混乱的世界呢?思前想后,唯有一招——反求诸己。

  努力修养好自己的品性,以便成家、立业救国,一步步,脚踏实地,禁欲好“人之不为”,从而实现“人有所为”,这睚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孟子是伟大的,他已认识到世间最虚伪最脆弱的傲慢莫过于国家的傲慢,民族的傲慢,不立足于根本,空想连篇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如若一个人为*家,民族而傲慢,正说明他于本身是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他用普照的阳光来遮盖自己的影子,反而使他自己更加渺小,不然的话,他就不必求助于和他的千万同胞所分享的那份资本了!

  孟子的最终思想还是回到“人”上来了。人这个自我独立的思想主体是被几千年来所严重忽略的,焚书坑儒,*,这些努力遏制人类思想,禁欲人类欲望的工具,钝化,麻木了人之所为人最根本又最崇高的权力。将“大欲”、“大功”、”大利”这些全民性的东西强加于个人身上,让人做“不能”又想为的事,最终的结果是:全面提升导致了全面挫败。人们在“无能”面前注定了他必然失败,无数失败中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人格,只是萎萎地道出了“不如守中”的中庸之道。

  人何其可怜,当地面向下塌陷的时候,地面上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在下降,只看着天空在越升越高,这就是没有把人当作“人”的结果,人们在信仰伟大文化的时候,应该如孟子一般涉及到人这一本质上来,想想自己应当如何,应当怎么做。

  后注: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好高鹜远。生活也许是苦闷的,生命也许是枯燥的,人在世上也许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境界,但不要灰心。在这世上,人有太多的限制,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无能为力,可是,我们应当庆幸的是,我们还是人,或者说是被看作是“人”,却体会“人”作为“人”的崎岖,也是一种无限的幸福,在自我满足和幸福中,奢望更多的东西。

孟子心得体会2

  一、我读经的动机与目的

  作为社会化的人,我常感自身的不足,如为人处事还不够深明大义,待人接物还不够礼数周到,知识学问还不足以活灵活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人父母,我又深感“子之教,父之过”,教育子女责无旁贷,出于上述二大动机,我开始上下求索,而经书成了我的首选。

  二、心得体会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小则修身养性,大则治国*天下,都能从中找到答案,是个人成长、自我完善的法宝,更是事业的发展、齐家治国的宝典。

  心得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得自于《孟子》

  人与人的交往当中,往往由于个人性情不同、个人追求不同,易产生矛盾、分岐、仇视,给工作、生活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工作事业上出现的不顺心?最常见的是抱怨别人、甚至怨天怨地怨命运,这种做法对人对己都无济于事。

  孟子的思想让我豁然开朗,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答,反其礼。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当我们关心他人,他人却不领情时,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还有不仁夹杂其间;努力治理人民,政治却不上轨道,可能是我们思虑不够周全;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可能是我们的恭敬还不够。孟子带给我们是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通过反省、求助于自已,才能自求多福的积极的做法。

  凡事反求诸己,带给我们的是心态的变化,由被动消极变得积极主动,且能及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化解矛盾;同时,会让人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清醒;会让人努力改进自己的言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得二: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得自于《大学》

  许多人追求着事业发展、家庭兴旺,但却不知从何做起,苦于求道无门。《大学》一书讲得是修己治人、明体达用的学问,给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书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告诉我们必须先由人内在的德性修养做起,而后才能达到外在事业的完成,指出齐家-治国-*天下,均要从修身开始。

  此外,书上还指出了修身要做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意思是要在万事万物上探求其根源的道理,那么人的灵觉就可以贯通明理;“诚意、正心”是指人的意念、志向要诚实,符合德性,那么就可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控,保持心灵的安静,心有所主。这之间的关系是“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对此,我理解的是:“格物致知”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人如果不能“致知”,就会愚昧昏庸,能“致知”,便能明白人生的目标;“诚意正心”需要我们觉察自己的内心,进行存善去恶,这样就会提高自控能力,不被物欲私情所牵引,不被情绪所控而意气用事。从格物到正心,实质上就是一个人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由此,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格可修养完成。

  修身是我们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通过修身,可以使人拥有美好的品德、广博的学识、不俗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可以使人拥有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等等,这些都是成功所必备的要素,因此修身是我们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是齐家治国*天下的根本。

  去年发生在宁波意卡菲外滩店、万达广场的二起凶杀案,凶手都自称很爱对方,当被拒绝、不能得到对方的爱情时,采用了极端的做法,究其原因是凶手内心被占有欲望所控,情绪恶化、心态扭曲,是*时忽略了修身所导致。

  既然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修身能齐家、*天下,那么就让我们从修身做起吧!

孟子心得体会3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孟子》心得体会3篇(扩展3)

——学习孟子心得体会3篇

学习孟子心得体会1

  暑假里通过读孟子,写孟子,我广泛涉猎了与孟子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哲学简史》,对孟子的了解更深入和全面。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他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我们读读写写的孟子四章都从治国和做人两个方面都提现了这种思想。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一颗仁义之心对学生太重要了。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非常人能做的。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既使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天不会把所有的好事都加在一个人身上,一切顺其自然,随缘就好。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就是说我们要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贪多无厌终究会一事无成,甚至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有舍才有得,学会放下,才拿得起。

  “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更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们所要传承的文化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做到这些才是一个道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

  活着,就是一场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在一张能言的嘴上,而在一颗向善的心里。人生之光,是一颗宽容的心;岁月之好,是一份随缘的爱。懂得,才会不怨、不恨、不燥。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愿我们不忘初心!厚德载物!德行天下!

学习孟子心得体会2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采用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对*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孟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人的血脉之中,*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读《孟子》,就是在学为人处世。《梁惠王上》首先讲的是“爱民”的行为方式,《梁惠王下》则探讨了“爱民”的行为方式即是“与民同乐”;《公孙丑上》则是探讨爱心、同情心、怜悯心,恻隐之心和羞耻憎恶之心的行为方式问题,《公孙丑下》则阐述了天时、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开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样行善,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并且批驳了墨子学派“兼相爱”的思想,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差别等级的,《滕文公下》则讨论了爱民的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问题;《离娄上》是探讨行为方式的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两个地区和年代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万章上》是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而《万章下》则是围绕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告子上》则从行为方式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即人性的善恶,《告子下》则把重点放到了讨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尽心上》则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尽心下》则是对“自身修养”的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关系的探讨。

  在孟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乱频繁,诸侯们不择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扬仁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孟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治国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随处可见,孟子提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在做人方面,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纵使已经过去两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我们。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精神贫乏的时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孟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衡关系,强调爱物节用,主张“取物以时”、“取物有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我们维护生态*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启示。

  2、孟子严厉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反对*,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倡任人唯贤,这对我们维护社会公正有重大意义。

  3、“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这对我们思想道德建设有重大意义。

  《孟子》一书所体现的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应批判继承。孟子仁政理论中的和谐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理论是一致的,我们应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孟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思路。

学习孟子心得体会3

  人与人的交往当中,往往由于个人性情不同、个人追求不同,易产生矛盾、分岐、仇视,给工作、生活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工作事业上出现的不顺心?最常见的是抱怨别人、甚至怨天怨地怨命运,这种做法对人对己都无济于事。

  孟子的思想让我豁然开朗,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答,反其礼。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当我们关心他人,他人却不领情时,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还有不仁夹杂其间;努力治理人民,政治却不上轨道,可能是我们思虑不够周全;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可能是我们的恭敬还不够。孟子带给我们是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通过反省、求助于自已,才能自求多福的积极的做法。

  凡事反求诸己,带给我们的是心态的变化,由被动消极变得积极主动,且能及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化解矛盾;同时,会让人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清醒;会让人努力改进自己的言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孟子》心得体会3篇(扩展4)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3篇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1

  医疗卫生工作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密切相关,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看党风政风建设,看*治理水*,看社会公*和谐。因此,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又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多年来,医疗卫生治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许多医院实行开放式治理,建立医患沟通监督机制,保证医疗信息畅通,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熟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医患关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足;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治理监督不力等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

  (二)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三)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治并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脖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只强调依*仪器设备,忽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

  (四)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是影响医患关系的直接原因。我国虽已于几年前就施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光是事故鉴定费用就高达几千元,患者维护权益成本太高,要想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权益,实际上仍是件很难的事情。

  (五)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最根本的原因。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

  二、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对医疗机构来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眼睛向内,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不能抱怨患者不理解,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要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从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各方面查找原因,制定措施。我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是东北、华北部分地区疑难重症的抢救中心。近些年来,我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从思路到规划,从举措到实施,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把病人的满足作为医院的追求。从我院的实践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从六个方面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用保障人民健康来促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是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寻找服务创新点。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多元化发展医疗服务事业,医疗服务体制正面临着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在更加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患者在就医的时候不仅仅关注医院的医疗水*,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医院除了拼技术、拼设备等硬实力外,不能忽视治理模式和服务水*等软实力的竞争。如何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疗服务与医院治理的全过程,改变以往“病人来医院是看病,医院对病人是只管治脖的陈旧观念,树立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脖的现代医学模式,将是现代化医院建设和治理的重要课题,值得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医院应就如何尊重、理解、关怀病人等方面采取措施,寻求服务创新点,通过人性化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对医院的满足度。

  二是坚持社会效益准则,打造诚信医院。各级医疗机构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严禁各种“开单费”;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花费情况,让患者放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患者就诊过程中挂号时间长、交费

  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杜绝药商在医院带钱促销药品的现象;实行医患协议制度,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和接受“吃请”;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德医风。

  三是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促进医患沟通。为加强医患沟通,医疗机构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治理,做到“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把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一个要求,就是医务人员要有诚信,对病人或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两个技巧,就是多听病人的询问,多向病人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关心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或不便;三个把握,就是及时把握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社会心理;四个留意,就是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受教育程度和对沟通的感受、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对沟通的期望值;五个避免,就是避免强求病人即时接受、避免使用刺激语言或词语、避免使用病人不懂的医学专业词汇、避免强求改变病人观点和避免压抑病人情绪;六种方式,就是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互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同意沟通和实物对照形象比喻沟通。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及时改进。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要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

  四是提供精湛、优质的技术服务,让患者放心。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再加上人类疾病谱的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但要有好的服务态度,还要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要不断地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同人类的各种疾病作斗争,用高新精湛的医术解除患者的病痛。医生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真正为病人着想,诚心实意地为病人服务,把为病人解除痛苦视为终生最高追求。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2

  通过学习《医患关系》感慨颇多,就简单说下自己的感受吧。先说下医患关系中的医方部分,由于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构,使少部分医务人员有机可乘。管理混乱使医疗活动失去准绳,医院整体医护素质差,所以当前应当有目的及时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仁心仁义、方便为怀”的措施,对于改善当前较为不满意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好处。部分医院经营思想偏差。由于客观上存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在两个效益上更注意经济效益。特别是科室经济独立核算后,科室自负盈亏了,只能打经济算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风气,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医院快变成“医疗交易所了”,逐渐变味了!所以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改善服务态度,本着同情、安慰的心理医治患者,特别在今天已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医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配合医生治疗,我们感得“将心比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另外,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医务人员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业心,努力掌握先进的医学科技,为患者服务。在仪表上、行动上、语言上、医疗工作过程中,使患者放心、满意、高兴,这对医院的两个效益很有好处。

  在医患关系问题上,医方固然是一方面,但患者也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

  (1)有些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是小病应治愈,有的是道听途说,这种病怎么医成这种样子,产生不满心理。在医院闹了起来。有些修养较差的家属侮辱医生。

  (2)不信任心理:有些患者希望老资格医生为其治病,一旦得不到满足,出了一些合并症,将认定是年轻医生造成的,发生纠纷。

  (3)有些病会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如癌症、慢性病、长期不愈,患者发生不满,绝望心理,将会迁怒于医务人员。

  社会主义法制包括了诸多的卫生法规,其根本职能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医务人员行医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体现法律面前医患关系人人*等,从而保障社会主义医疗秩序的正常进行。

  社会主义医患关系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要求,这种道德要求是建立在医患双方共同遵守的基点上,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它要求医患双方彼此尊重、*等待人;建立医患之间的友爱和信赖关系,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行保护性医疗。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坚持不懈地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保证医院的竞争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发展,才能完成医护工作者的天职。


《孟子》心得体会3篇(扩展5)

——参观小学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3篇

参观小学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1

  来到华师附属小学,我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这里随处随地都能充分地利用起来,营造了一种极好的教育氛围。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教学楼下面的角落里都设有开放书架,真是别致的休闲学习区啊!使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不由得被这厚重的学习氛围所感染。我想,在这样一所环境优雅、学习氛围浓厚的省属名校里,学生们的素质一定很高吧!我带着新奇、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去探求答案。

  学校首先向我们展示了一节二年级的英语课(因我曾兼授过两年五年级的英语课,所以对英语课颇感兴趣,在这里请允许我跨学科谈一点感受)。上课的刘老师年纪轻轻,却是活力四射,激情满怀,那标准而流利的口语让人折服。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课堂上学生的灵活应变,学过的句式都能运用到课堂中来。仅仅是二年级的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水*已相当于一般学校五年级的学生水*了。听课时我只是从心底里感到惊奇,后来在听取该校英语教研组长的介绍中才知道,他们从一年级就开始重视学生英语水*的培养,做到“读说优先,书写跟上”的方法。我不禁有这样的思考:如果把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这六年比作建一栋楼房的话,一、二年级就是奠地基的阶段,如果这地基没奠好,到了高年级才来重视,这就有如建空中楼阁,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这三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应该算是一节语文的公开课《桃花心木》。先不说邓老师的课上得怎么样,就从邓老师那朴素、大方的着装上就足以看出老师的文化内涵,她那*和、亲切、耐人寻味的引导给学生的是一种为人师表的美感。邓老师很有智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得十分巧妙,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又是浑然一体,绝不生涩,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也非常到位,可见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把握得可谓是驾轻就熟。课堂上,老师说的话不多,甚至连课堂的评价语也没有,但却能赢得掌声阵阵,这还是源于学生的精彩表现。这又一次让我的内心感到震撼。记得我们校长说过,看一节课是否精彩,是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否精彩。是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好与不好,正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如何,甚至是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如何。这又关系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问题。*时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要不无话可说、要不有话不会说、要不有话不敢说,这让我们上课的老师特别头疼。于是,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甚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我们教师的整体素养,锻造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教师必备的综合专业素养,是长期修炼出来的。修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情趣,是一种必需。在华师附属小学吕校长的讲话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理念和做法,他认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必须靠不断的阅读和培训才能提高与丰满,而阅读与培训是一种终身的修炼。于是他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以充足的资金让教师订杂志,买读物,保证了教师的`阅读量。这让我想到,我们潮州市实验学校不也是个洋溢着浓浓书香的校园吗?在这里,我们有读书的需要,有读书的期盼,更有读书的动力。我们实行年级同读一本书、师生同读一本书等等,以自己的方式,遨游知识的海洋,攀登文化的高峰,不断学习,共同进步!确实当一名小学教师在别人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把知识化为能力,继而转化为智慧。提高人格魅力的修养,让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让社会认可。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回顾着这一天学习的一幕幕,也在暗暗构想将今天的学习色彩,描绘在自己教学的蓝图上的美好前景。我想这种生动的学习过程比几个小时的理论说教要来得实在得多。真诚地感谢安排这次活动的领导,更希望有更多这样有实效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去参加、学习,以不断提高。

参观小学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2

  和田家云校长,两位校长都非常热情而且非常彬彬有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学校管理中的理念和精神风貌。寒暄之后赵校长带领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艺术课活动室等。校园里,墙壁上、走廊里、展板上到处是教育意义很浓的壁画和宣传语:“轻声漫步,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恭谦礼让”、“书籍会赐你一顶帐篷,来遮挡人生遇到的风风雨雨”、“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诗文经典,传承中华文化”、“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做个认真的孩子吧,你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事情,事情也会回报给你认真的结果”……;教室里,“读书带来快乐,书香伴我成长”、“书香四溢,花开满地”、“缔造书香乐园,享受书香童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黑板上展示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和成果,张贴者鼓励每个孩子进步的温馨语言;接着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各种功能室,图书室各种书籍陈列整齐,非常方便孩子们借阅,红领巾电视台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广阔的空间,心远书社设在走廊上,可以让每个孩子走到这里顺手就可以拿起一本书浏览,音乐教室里陈列着古筝、葫芦丝、电子琴等乐器,等待孩子们发挥和学习自己的艺术特长,书画室文房四宝配备齐全,让人走到这里就禁不住涂鸦几笔,劳技教室陈列着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手工作品和和孩子们在该方面取得的各种荣誉证明,泥塑活动室展示着孩子们的泥塑作品,看到这些你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动手就会动脑,劳动创造了人,这些理念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另外我们还参观了学校的油画活动室、国画活动室等,总之,学校里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向孩子们透露着启示与教育信息,张扬着孩子们的个性,激发着孩子们的灵感,展现着素质教育理念。

  之后,我们六人分头听了学校的语文、数学和科学课,我和毕老师听了王宁老师的一年级数学课《11——20各数》,老师在课堂上声音不是特别洪亮,举止温文尔雅,不温不火,但是四十多人的教室里井然有序,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都有事能做,没有机会去开小差,没有时间去做小动作,老师时不时提出一个让孩子感到很有趣又值得思考并且经过努力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时不时提出一个让孩子经过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透露出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让每个孩子始终觉得我能行,我不是差生。课堂上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展示了新时代教师的风采和实力。

  回来的路上,我感触颇深,我们需要学习,我们的路很长!

参观小学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3

  4月11日,我们五年级组的老师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到安吉县凤凰山中心小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受益匪浅。

  12日早上到凤凰山小学时,迎接我们的是学生代表,带领我们参观校园,向我们做学校的介绍,他们那流利的语言,良好的精神风貌,获得了所有老师的啧啧称赞。

  凤凰山小学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一走进校园,我们就感受到了浓厚的课改气息。教学楼前的展板都是学校各种活动的"剪影以及学校所取得的成绩。走廊上、橱窗里都是师生作品展示。走进每个教室,精心的布置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每个角落,每面墙壁都分成了固定的板块,每个板块都张贴着相关的内容,比如中队角、心愿树、行为规范记录表、学生风采展示栏等,真正做到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接着我们深入各班听课,这次听课与*常听课的不同之处:

  一、老师不是坐着听课,而是可以在教室里随意走动,随时观察了解不同的学习小组的活动及展示情况。

  二、听课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让老师们震动。他们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利用导学案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前自学、课前分工、课中的小展示和大展示、小结、当堂测试这六个环节,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从分配到任务后就都自发地积极地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敢说、能说、投入专注,课堂氛围民主、宽松、和谐、竞争合作。学生全员参与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投入更专注,使学生的展示、交流范围大大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充分。课堂中反映出学生阳光、自信、大胆、沟通表达、合作探究和自我学习能力都非常强。

  三、老师的讲解不超过八分钟,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动”,老师只是巡视,偶尔评价一下。

  听课结束之后,我们还听了教导主任给大家做了导学案的编制和运用,详细地介绍了凤凰山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情况和经验,让我们对他们教改的理念和“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背后的系列配套工程如从小组—班级—学校的评价体系都有了更好的了解。最后跟上课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提出的困惑,他们都耐心地给予解答。

  这次安吉之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所学校浓浓的文化气息,更感受到了真正以生为本的教育魅力。当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究者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将以自己的好奇、想象、智慧和行动让我们为之惊奇。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触动都很大,我们将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探索出适合我们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孟子》心得体会3篇(扩展6)

——基石心得体会_基石心得体会3篇

基石心得体会_基石心得体会1

  近期,我观看了由省委组织部制作的专题片《基石》,该专题片生动讲述了**人与南粤儿女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动人故事,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专题片也告诉我们,**正是靠着一个个像牢固基石的基层组织,铺就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战争岁月走向和*年代,从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富强。观看后让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并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牢记党的伟大事业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和对党的信仰和忠诚,以及“以一切为了人民”的神圣誓言打下的坚实基石。我们作为一名人民公仆,也正是为后辈奠定基石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牢记党的宗旨,以先进人物为楷模,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岗位。以坚定的步伐、昂扬的激情,积极投身交通 局各项工作中,促进个人更好地成长;以最有效、最实际的行动,展现为人民服务的风范,为全局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通过学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通过学习,增强对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认识,从而紧跟时代的节拍,更好地为交通运输事业服务,早日实现我们的*梦。其次,要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既要开拓创新,更要埋头苦干。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不断进取、争创佳绩。在自己的岗位上,吃苦耐劳、勇挑重担,团结合作、共同奋斗,努力搞好本职工作。

  三、没有革命时期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革命奉献、无数先烈血肉之躯的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新*的诞生。正是他们抛弃个人和家庭私利,慷概激昂、英勇就义,为国家为民族作出重大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壮举,包括千千万万未留下名字的革命者,为新*的诞生奠定了基石。作为新*的建设者和分享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要沿着革命先辈开垦的道路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并教育下一代时刻缅怀其丰功伟绩。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四、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党的今天。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中,群众路线是是我党执政的基石。党的群众路线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从抗战革命年代,到如今的和*建设年代,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2个春秋,创造了无数奇迹和辉煌的历史。从几十名党员的小党发展为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变贫穷落后的旧*为繁荣强大的新*,一次次伟大跨越,都凝聚着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人时刻牢记着: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党的一切,只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党才有力量,党才有智慧,党才有胜利。

  五、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环境。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爱护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真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努力推动本行业、本地区的经济繁荣、生态健康、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直至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大国、世界强国,这就是我们必须做的,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尤其要珍惜今天的和*环境。不要太计较个人私利,跟集体、地区、国家的利益相比,个人利益算什么!不要搞内斗,这样只会使人力、资源白白消耗,损害集体和社会!不要贪图安逸,不肯付出,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出一把汗出一把力,才不会让人生枉来一遭,愧对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石心得体会_基石心得体会2

  根据*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我镇于2月26日上午10时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由省委组织部制作的群众路线教育专题片《基石》。本人观看完该影片后,心灵受到了震撼,影片让我再一次缅怀了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

  《基石》这部教育专题片生动的反映了**人与南粤儿女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革命故事,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革命先辈为国家、为民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不惜抛弃个人与家庭的私利,舍己取义!他们的无私,他们的壮举,他们的正义,为新*的诞生奠定了基石。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壮举,包括千千万万无名的革命者,我们不仅要在脑海里记住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还要时刻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我们正在分享着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去创造的和*环境。饮水思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革命先辈,我们必须沿着他们开垦的道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基石》这部教育专题片告诉我们,不能够忘记历史,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环境与和谐社会。党的*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足于不败之地”。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党的群众路线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中,我们就要做到听民声、为人民群众谋求发展良策、树立党员的光辉形象。广大人民群众都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惠及者,我们党员一言一行,人民群众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政体基石的稳定源于群众的拥护与支持。通过观看群众路线教育专题片《基石》后,我再次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牢固树立干群鱼水情意识,始终把群众放心中,尊重群众、热爱群众,更要热情服务群众;*时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工作要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廉洁自律、公*公正;生活中要养成艰苦朴素、健康正气的形象。这些也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员干部的深切期望。

基石心得体会_基石心得体会3

  《基石》介绍了王辉同志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为党的事业甘当基石,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清正廉洁,默默无闻地在*凡岗位上争先创优的先进事迹;展现了一名优秀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时代风采,诠释了一名*员的人生价值!

  《基石》选题从身边的基层党组织入手,通过各地、各部门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员典型事迹,展现了新时期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国企、教育、机关、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等基层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和党员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阐明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片中的先进典型事迹让我深受教育,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靠着一个个像牢固基石的基层组织,铺就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战争岁月走向和*年代,从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专题片突出宏观叙事与微观描述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选取典型的、有影响性的事件和人物作为切入点,展现新时期机关、农村、社区、国企、非公企业、教育、服务窗口、社会组织等各行各业基层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和党员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阐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选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主题立意高远,创作思路新颖,表现形式生动活泼。通过“走前头作表率——机关党建”、“把方向谋发展——农村党建”、“求创新促和谐——社区党建”、“当示范作引领——国企党建”、“强作用助发展——非公党建”、“提质量强水*——教育党建”、“重服务树行风——服务窗口党建”、“问冷暖解民忧——社会组织党建”等8集内容,采取实景拍摄与历史还原结合的方式,展现人物、事件的特点和亮点。本部专题片既是一部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电视纪录片,也是一部融政治性、思想性和可视性于一体的党员教育的好教材。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带好班级,为学生的成长尽心尽力。

  一直以来,虽很投入自己所担任学科的教学工作,但重点还是放在优等生的培养和对后进生的转化上,对于中等生的关心与指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学习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做好学生家长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从正面上评价学校,促进学校的发展。

  每一个班级就是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每一位老师也就是一个窗口。加强家校联系,让更多的家长理解并支持我校的做法,为学校教育的良好愿景出力是每一位老师应尽的,作为党员教师更应起表率作用。

  三、积极并带头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发展提供帮助。

  深知自己在业务上不够精湛,但是要主动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不能及时处理文件及完成所负责的工作应做自我批评。下定决心,在处理学校交给的任务要按时或提前完成。

  总之,通过观看这部教育片,让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尽心尽职,努力做好党员教师的"先锋带头作用。

推荐访问:孟子 心得体会 《孟子》心得体会3篇 《孟子》心得体会1 《孟子》心得体会1000字

相关推荐